• 回答数

    8

  • 浏览数

    219

萱萱小宝
首页 > 论文问答 > 行星怎样形成论文

8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时光穿梭地鱼

已采纳
建议你把太阳系中每种星体形成过程写一下,从星云开始写,然后是物质开始聚集,内部发生聚变,初始太阳系形成,行星开始形成,太阳系冷却。只是告诉你一下思路望采纳
273 评论

flower99sunny

在我们已知的宇宙中,约有7*1020颗类似地球这样的行星。科学家相信,它们中很多都有着与我们相似的环境。这一理论名叫“哥白尼原理”。该原理认为,地球在宇宙中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近期一项最新研究否定了该理论,认为地球在宇宙中有着独一无二的地位。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的天文学家埃里克?扎克里森(Erik Zackrisson)利用计算机模型,对宇宙中可能存在的所有类地行星进行了模拟。据《科学美国人》上发表的一篇深入报告称,他的电脑模型打造了一个早期宇宙的数码微缩版本。然后他将开普勒等太空探测器传回的数据全部输入该电脑模型中,并通过该模型计算,在已知的物理法则作用下,这些行星会面临怎样的命运。该研究团队发现,如果将该模型的时间调到138亿年前的话,这些星球中竟不存在一颗与地球相似的行星。这是因为大多数类地行星的年龄都比地球“老”得多。因此研究人员认为,地球之所以如此独特,要归功于它相对较小的年龄和在银河系中的位置。他们的研究结果被发表在论文预印本网站arXiv上,并已经提交给了《天体物理学期刊》。“我们的研究结果令人有点难以置信。”该论文的共同作者、美国加利福尼亚卡耐基天文台的安德鲁?本森(Andrew Benson)说道。“这样复杂的计算中当然存在很多不确定性。我们对这些行星的了解也是很不完善的。”此外,他们采用的电脑模型也有一些缺陷。例如,在重元素较少的情况下,行星是如何在恒星周围形成的呢?要弄清这一点,研究团队只能靠猜测了。不过,虽然存在这些问题,研究人员仍然认为自己的结论是很精确的。据科学美国人称:“研究人员总结道,地球有点儿违反了哥白尼原理。在此研究之前,去年的另一项研究发现,地球也许是宇宙中第一批出现的宜居行星之一。科学家认为,46亿年之前、太阳系刚刚形成的时候,日后可能适宜生命居住的星球才仅仅诞生了8%。即使在今天,大多数行星也还没有形成。甚至当太阳过了60亿年焚烧殆尽之后,可能还有很多行星尚未登场。天文学家在研究了哈勃望远镜和开普勒望远镜发回的数据之后,得出了上述结论。太空望远镜科学研究所的顶尖研究人员彼得?贝鲁兹(Peter Behroozi)博士表示:“我们的主要动机是,理解地球在宇宙中其余的类地行星中究竟处于怎样的位置。”“和宇宙中的其它行星相比,地球形成的时间其实相对较早。”对星系的观测显示,100亿年前,恒星形成的速度非常快,但这一过程利用掉的氢气和氦气仅占宇宙总量的很小一部分。现在恒星的形成速度比那时要慢得多,并且宇宙中仍有大量可供使用的“原材料”,因此在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还会有新的恒星不断诞生。地球很早便加入了行星阵营,这为我们带来了一项优势:我们可以利用哈勃这样的强大望远镜,追踪各个星系从宇宙大爆炸到现在的发育过程。由于宇宙正在不断扩张之中,再过一万亿年,我们就观测不到任何这样的迹象了。在遥远的未来,任何新出现的文明都再也找不到过去留下的线索,无从了解宇宙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184 评论

顺其自然0012

随着太阳的形成,剩余的气体和尘埃变成了一个旋转的原行星盘(protoplanetary disk),在这些旋转的碎片中,岩石粒子开始碰撞,形成了更大质量的颗粒,并通过引力吸引了更多的粒子。这些粒子在引力下收缩形成星子(planetesimals),这些星子相互碰撞从而形成了固体的太阳系内层行星。

266 评论

黄金哇塞赛

新华网洛杉矶3月12日电(记者陈勇)宇宙中的行星是由恒星诞生之后的宇宙尘埃所形成,这一观点已经被大多数人所接受。有研究人员认为,星际尘埃之间的万有引力使它们互相聚集,形成原始行星。但实际观测已经发现,恒星会常常引发星际“ 具体参看_Pasp?ArticleID=17233

89 评论

可爱多VS神话

宇宙中的行星是怎样形成的?随着太阳的慢慢形成,剩余的气体和尘埃被迫变成了一个旋转着的原行星盘。在这些旋转的碎片内,岩石颗粒开始碰撞,形成更大的质量,然后迅速通过重力吸引更多颗粒。这些颗粒在重力的作用下收缩,创造了星子,这些星子能互相碰撞在一起变成固体的内行星。与此同时,气体冻结成巨大的球体,形成外部的气态巨行星。太阳风是恒星发散出的稳定的等离子体流。当太阳首先形成时,这种风比今天的风要强大得多——强大到足以将氢和氦等较轻的元素吹离内层轨道。当这些被驱逐的元素到达外层轨道时,太阳风的强度就会减弱。外层气态巨行星在重力作用下迅速将这些元素吸进来,使它们膨胀成目前的状态:岩石的固体内核和被气体覆盖的冰。

306 评论

jiyilianghq

地球和九大行星的形成可以看做是 太阳系的形成太阳系的形成过程 太阳系的形成和太阳自身演化密不可分,太阳的形成要经历三个时期五个过程,即星云时期、变星时期和主序星时期,五个过程是冷凝收缩过程、快引力收缩过程、慢引力收缩过程、耀变过程和氢燃烧过程,而行星的形成仅仅是太阳演化过程中的副产品,也就是太阳演化到某个阶段才形成了行星和卫星等天体。这是个非常复杂的演化过程,既有规律性,又有特殊性,还有偶然性,本文只略述太阳系的形成过程,不作理论推导和复杂的数学计算,只给出计算的结果。 1.星云时期 (包括冷凝收缩过程和快引力收缩过程) 太阳系是银河系的一部分,距银心5万光年,在猎户旋臂附近,太阳带领她的大家族以250公里/秒的速度绕银河中心旋转,周期约2亿年,50亿年之前若干亿年太阳系原始星云就在这个位置上。她是巨大的银河系原始气体云团(即星际云)冷缩断裂后分离出来的一小块星云,有初始速度和一定温度(不是高温),星云直径约3000天文单位,其实星云没有明显的边界,是个弥漫的氢气团,密度很低,约10_17克/厘米3,星云质量是太阳质量的5-2倍,温度在300K以下,有自转,但很慢,几乎和公转同步,星云主要成分是氢,占71%,其次是氦占27%,其它各种元素占2%,这里面包括从超新星爆发飞来的重元素和金属物质,还有挥发性物质和尘埃等。太阳系原始星云绕银河系中心运转,一开始就有角动量,在冷凝收缩过程中自转加快,就使自转不再与公转同步,又由于星云内侧和外侧到银心距离不等,在绕银心做开普勒运动时形成速度梯度,里快外慢,出现较差转动,星云在银心的潮汐力作用下发生湍动,并形成大大小小的涡流,各个涡流之间相互碰撞和兼并,又形成大的涡旋,最后形成一个更大的中心旋涡,由于星云继续缓慢的冷凝收缩,旋涡自转速度逐渐加快,大量物质开始向旋涡中心汇聚,致使中心区物质密度增大,引力增强,形成中心引力区,于是物质又在引力作用下加快向中心旋落,星云的冷凝收缩逐渐被引力收缩所代替,这时星云已由原来的3000天文单位缩至70天文单位,大约经过几十亿年的时间,其间星云体温度下降到几十K,物质损失较大,部分物质散逸到宇宙空间。 随着星云中心引力区的增强,加快了物质向中心旋落,形成了星云坍缩,进入快引力收缩过程。在星云内部物质从四面八方沿着涡旋方向迅速向中心下落,形成粗细不同的螺旋线式的物质流,星云也逐渐拉向扁平,形成阔边帽式的园盘,螺线状的物质流逐渐演变成四条旋臂,只要角动量不足就不会形成圆环,只能形成旋臂。从正面看犹如缩小的银河系,成旋涡结构,从侧面看类似NGC4594天体(M104),在平行总角动量轴的方向上收缩不受限制,坍缩迅速,增加的引力势能转变为物质的内能,而在赤道平面上收缩受到限制,这是因为受到离心加速度的作用削弱了引力,使收缩缓慢,才形成中央凸起四周扁平的带有旋臂的园盘,从总体看星云仍在继续收缩,角动量仍然向旋臂和中心区转移,当内旋臂收缩到距中心2天文单位时,转速逐渐达到1公里/秒,自转产生的离心力和中心区的引力相平衡,旋臂就停留在这一位置而不再收缩,但中心区的物质继续快速收缩,中心区与旋臂发生断裂,中心区继续收缩形成原太阳,占星云总质量的8%,而四条旋臂的质量还不到2%,此时原太阳对旋臂仍有很强的引力作用,同样旋臂也对原太阳有牵制作用,原太阳的自转受到滞后作用,转速渐渐减慢下来,把原太阳的角动量又转移到旋臂上,这时旋臂上物质只要角动量不足还会继续向中心旋落,但到达内旋臂处就不能再落下去了,因此内旋臂物质积累越来越多,而外旋臂物质相对减少了。当四条旋臂逐个达到开普勒轨道速度就演变成四道园环,园环位置按提丢斯—彼得定则分布,分别在木、土、天、海轨道位置上,它们的角动量占星云总角动量的5%,这就是太阳系角动量分布奇特的原因。以此种方式形成的拉普拉斯环不存在所需角动量不足的困难。 中心区坍缩成原太阳,物质密度增大,分子间相互碰撞频繁,产生的内部压强逐渐增大,使核心处物质挤压在一起形成星核,并释放大量能量,中心温度升高,增加的热能通过对流方式向外传播,星体呈现微微放热状态,整个星云体类似猎户座KL红外源区一样的天体。星云时期的快引力收缩过程历时很短,大约几千年,我们常说太阳有50亿年的历史,大概就从这时算起吧。 2.变星时期(包括慢引力收缩过程和耀变过程) 星云形成四道园环后,绝大部分质量都集中在中心区百分之一天文单位范围内,物质密度大增,分子间相互碰撞更加频繁,温度升高,压强增大。当内部辐射压和自吸引力接近相等时出现准流体平衡,星体不再收缩或者仅有微小脉动收缩,太阳的雏型基本形成,中心是快速旋转的坚实星核,核外是辐射区,再往外到表面是对流层,原太阳逐渐转入慢引力收缩过程。 原太阳内部物质运动非常复杂,因物质是气态流体,与刚体大不一样,在自转中出现了许多复杂的运动状态,因惯性离心力的作用赤道物质有拉向扁平的趋势,两极处物质必向赤道方向流动,极处物质减少了,但引力的作用是维持球形水准面,所以也必有物质向两极处流去,以补充那里的物质不足,于是在赤道两侧形成旋转方向不同的涡流,并随物质流动渐渐靠近赤道,这就是有名的蝴蝶图,这种状态直保持到现在,如太阳黑子运动。随物质对流和自转相互作用,角动量向赤道转移,从而形成星体的较差自转。核心处高密高压和高温不断增加,扰乱了热平衡梯度,通过混合长把动能和热量向外传输,温度较低的物质向下沉,形成对流,并发展为从内到外的湍流。当中心温度上升到2000K时,氢不能保持分子状态,而变成原子,并吸收大量热能,促使压力骤降,抵不住引力,中心区崩陷为体积更小密度更大的内核,并产生强烈的射电辐射,这些能量辐射可从星体稀薄处穿过而到达星体表面,因而可形成一些亮条,这就是H-H式天体。 星体内部不仅有高速运动分子产生的热能,还有原子级释放的电磁能,核心温度更高,星体自转虽然减慢下来,但星核还是快速自旋,核区附近的等离子体也随之快速旋转,星体磁场产生了,磁力线从两极附近穿出,星体这时产生了射电辐射,而内部热能不断传送到表面,表面温度可达1000K,并放射红光,这种能量传递时起时伏,表面温度也就忽高忽低,表现的星等就是忽大忽小的变化。有时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还会发生猛烈地喷发,抛出物质,在几天之内星等可上升5、6个等级,这个时期相当于金牛T型变星期或者类似鲸鱼座UV型耀星期,即为耀变过程。 原太阳中心区的温度逐渐升高,当达到80万K时,氢被点燃发生核聚变,首先是氢和氘聚变为一个氦核,产生光子并释放大量核能,突然猛增千百倍能量,必将产生猛烈地喷发,星体亮度也就突然增亮好多倍,这就是耀星或新星爆发,原太阳进入耀变过程,在这期间内发生过多次猛烈地喷发,释放大量能量和抛射物质,并带走一部分角动量,比较大的喷发有四次。因太阳质量不算太大,就没有更大的全面爆发,仅仅是局部喷发而已。 喷发是从星体内部核反应区开始的,那里的星核自转非常快,可达每秒数百公里。物质具有极高的能量,因此喷出物高温高速,第一次喷出物的质量约是太阳质量的百万分之三,温度一万多度,喷出速度高达每秒5公里,呈熔融半流体状态,高速自旋,在飞离原太阳过程中边降温边减速,当它到达目前金星轨道处速度刚好与开普勒轨道速度同步,便留在轨道上绕原太阳运转。仅过几十年,原太阳又发生第二次喷发,喷出物比前次略多些,仍是高温熔融状态,高速自旋,初速度比前次略大,当它进入到现今的地球轨道处便绕原太阳运行。又过数百年,原太阳又发生第三次喷发,这时的星核温度进一步增高,达300万度,发生氘、锂、铍、硼等核反应,释放能量更大,喷出物质没有前两次多,但初速度却大些,其中最大的一个团块进入到现今的火星轨道上,更多的碎块遍布在木星和火星轨道之间,经过三次喷发,原太阳处于暂时休顿状态,持续几千年,但星体中心温度仍在继续升高,当达到700万度时发生四氢聚变氦的质子-质子反应,释放大量光子和能量,原太阳发生第四次猛烈喷发,这次喷发物是太阳质量的千万分之二,初速度比前三次都大,因此飞出更远,其中一块较大的喷出物撞击在天王星边缘,溅起的物质碎块抵达海王星轨道处,更多的碎块遍布太阳系空间,有的飞出海王星的外侧。这时原太阳表面温度上升到数千度,放热发光。一个光芒四射的恒星即将诞生。原太阳在变星时期大约有4亿年。 3.主序星时期(包括氢燃烧过程和未发生的氦燃烧过程) 原太阳经过几次耀变逐渐趋于稳定状态,进入氢燃烧过程,释放核能,星核中心核反应区温度可达1500万度,核反应出现碳氮循环反应,但大量的还是质子-质子反应,核中心密度达160克/厘米3,中心压力4×1016帕,抵住星体的引力收缩,达到新的热平衡梯度,不再发生喷发现象,进入相对稳定期。这时星体表面温度达5770 K,成为G型星,太阳辐射主要是电磁辐射和带电粒子流,外层大气不断发射的稳定粒子流-即太阳风,驱散星周物质,使太阳更加明朗了,成为一颗年轻的主序星。太阳在主序星期已有46亿年了。太阳活动仍在继续中,表现为11年一个周期,说明太阳还在继续演化中。当太阳中心温度达到1亿度,氦核聚变为碳核和氧核反应,进入氦燃烧过程。 4.类木行星和规则卫星的形成

110 评论

盐见黄瓜

刚开始,宇宙一次大爆炸,把所有星球炸成小石块,然后慢慢组成星球,行星也是这样组成的。

308 评论

L张小猛

你可能认为复杂的地球是由无数种不同的物质组成,但实际上它几乎只包括四种基础成分,铁氧硅镁,这四种元素就占了地球物质的93%,剩下的只是微量的补充,包括钙,铝还有铜等等。

115 评论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