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20

gangyaya037
首页 > 论文问答 >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投稿论文格式不对会怎么样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想疯狂旅行

已采纳
金永兵:《“文化研究”的价值与虚妄》,《湖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金永兵:《文学理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高校理论战线》,2008年第8期。金永兵、马前:《文学理论“苏联模式”及其在新时期的价值变迁》,《文艺理论与批评》,2008年第5期。金永兵、杨伯特:《新时期以来文学理论“他者化”问题研究》,《黑龙江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金永兵:《近30年我国文学理论的拓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时代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金永兵:《在历史深处的思考》,《文艺报》,2008年7月10日。金永兵:《当前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的“西马”化倾向及内在规定性的缺失》,“回顾与展望——改革开放30年全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2008年12月,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金永兵:《当前文学理论研究面临的一些根本问题》,《华夏文化论坛》第二辑,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金永兵:《试论文学理论的科学性和意识形态性》,《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金永兵:《“文学理论”学科命名与学科位置》,《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5年第11期。金永兵:《文学理论客观性与主体间性》,《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5年第3期。金永兵:《文学理论史的理论品性与历史书写》,《湖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金永兵:《文学理论科学学派的构建》,《高校理论战线》,2004年第5期。金永兵:《中国艺术欣赏理论的转型与现代生成》,《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金永兵:《建构科学形态的文学理论》,《飞天》,2004年第4期。金永兵:《书写文学理论的历史》,《文艺报》,2004年9月14日。金永兵:《我国近50年文艺思潮的变迁》,“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学会﹒武夷山会议”论文,2004年9月金永兵:《关于文学理论学科定位的思考》,《文艺研究》,2003年第2期。董学文、金永兵:《文学理论科学性思考》,《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5期。董学文、金永兵:《论文学理论学科的定位》,《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金永兵:《建构科学形态的文学理论》,《阴山学刊》,2003年第3期。金永兵:《马尔库塞文艺思想研究》,《北京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3年第2期。金永兵:《文学理论研究中的历史意识问题》,《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6期。金永兵:《创新的路径依赖:术语革命》,《甘肃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2年第11期。金永兵:《给劳动者一份文学关怀》,《中国文化报》,2002年5月21日。金永兵:《论作为科学的文学理论》,《学术界》,2001年第6期。董学文、金永兵:《当前文学理论研究热点背后的偏失》,《江海学刊》,2001年第4期;《新华文摘》2001年第10期;中国作家协会理论批评委员会主编《中国文学理论批评文选》(2001卷),作家出版社2002年版。董学文、金永兵:《试析意识形态转型理论对文艺批评的影响》,《广东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金永兵:《从对现代性的守护看学术的本位》,《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金永兵:《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新境界》,《文艺报》,2001年12月18日。金永兵:《文学基本理论建设的新思路》,《文艺报》,2001年6月12日。金永兵:《寻找文学理论生长根基》,《人民日报》,2001年5月13日;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1年第7期。董学文、金永兵:《注重文学理论研究的原创意识》,《人民日报》,2001年12月2日。董学文、金永兵:《解构与整合》,《文艺报》,2001年10月19日摄影文学导刊。金永兵:《从文学名篇到影视名片》,《河北日报》,2001年7月6日。金永兵:《悖论中前行的大众文化》,《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期。金永兵:《论“社会主义新人形象”的本质规定——学习邓小平文艺思想心得》,《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11辑,河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金永兵:《论马尔库塞艺术的异在性思想》,《蒲峪学刊》,1997年第4期。金永兵:《《还原与戏说》,《电影文学》,1996年6月号。
139 评论

yangwenmoney

303 评论

谁是小小

论大学生独立创业精神的培养 摘 要 高素质人才应具有独立生存的自信心、不断创新的进取心、广泛关怀的责任心;具有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对文化的整合能力、为理想而奋斗的实践能力。高校应该通过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辩证统一,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等措施来促进大学生独立创业精神的培养。  关键词 高等教育 创业精神 个性发展1 大学生创业精神培养的背景  我国正处在一个伟大的变革的时代,特别是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协会以后,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市场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推进,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关系、价值观念乃至文明形态都在发生着日益深刻的变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逐渐变化。如何培养和塑造能够适应这种变化并在社会变化中有所作为的人才,是当代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高等学校要担负起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的历史使命。  创业精神是一种理念,这种理念贯穿于高等学校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创业能力,使学生毕业后大胆走向社会、自主创业。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包括课程设置、实践活动、教学体制改革、教育评价模式的改革等。但不外乎一方面是创业思想教育,另一方面是创业技能教育。创业思想教育是创业技能教育的基础,创业思想教育包括创业意识的培养、创业动机的确立和创业心理品质的养成,目的是为了让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创业思想。开展创业思想教育,关键一点就是创业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变被动接受就业指导为教会学生主动或自主创业。既要鼓励学生敢于在新兴的领域和行业去艰苦创业,也要支持学生敢于自主创业,学会自我发展,培养学生具有创业的胆量、勇气和开拓创新精神。2 大学生独立创业精神的内涵  人才的培养受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制约,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国家下达统一招生计划、统一考试招收学生、国家包上学国家包分配”的高等教育体制,大学生毕业时由国家下达统一的指令性分配计划,由各级人事部门和高校计划把毕业生分配到各用人单位,全部毕业生都有工作单位,这使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都处于被动地位,而且养成了学校到学生对国家管理机构的依附心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化,逐步形成了“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这种新的就业模式,使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从被服从的地位,变为就业市场中两个平等、互选的主体,双方都有自主的选择权,这就要求大学生要有更高的素质来面对选择,更强的独立创业者精神来迎接挑战。现在大学生适应社会变革所要努力培养的具有独立创业精神,其基本内涵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 要有独立生存的自信心  有学者认为,从“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到“学会关心”主题的转换,意味着当代教育的一种转型。  显然,这里所谓“生存”,不是指一个人自然生命的存在与延续,而是指具有主体意识的人独立开辟生活道路、并自主创造人生价值的能力。传统人格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具有较强的人身依附性,“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工作靠国家、发展靠关系”等等就是这种依附心理的体现。而现代人格强调生命独立自主,有独立面对生活,迎接挑战的勇气和信心,其中包括在不同环境中从事不同职业、遇到各种情况时人际交往能力、应对和处理问题的能力。2 要有不断创新的进取心  抱守古训、因循成法,在传统社会中往往受到称道,而在各种变革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它已成为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障碍。“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现代人的灵魂。美国之所以能在向知识经济社会迈进的过程中发挥“领头羊”的作用,与美国文化中敢冒险、寻求变革和鼓励创新的精神有关,这种精神使美国人有一种超常规探索和迎接挑战的思维定势和构架。3 要有广泛关怀的责任心  具有独立创业精神的人,不应当是信奉个人主义的自私自利者,相反,他应当具有广泛的人文关怀,充分表现出个人对社会、对国家、对他人的道义责任和法律责任,自觉履行这种责任,在社会生活中自觉把握和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即使是在市场经济时代,真正接受过高等教育和大学文化熏陶的人,也应当超越现实功利,树立崇高的人生目标,不仅知道“何以为生”,掌握生存的知识和技能,而且更要理解“为何而生”,认识生存的意义和价值,始终坚持真、善、美的价值原则。3 大学生创业精神的特点  具有独立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在实际行动中体现为以下主要特征:1 对环境的主动适应能力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具有独立创业精神的现代人,必然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在人与环境的互动过 程中,个体能够以前瞻性的思维与眼光做出预测与判断,并及时调整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行动方案,以保持与变化着的环境的协调统一,而不是消极被动地等待和忍耐。特别是在知识经济、市场经济时代,知识技术的不断更新,职业岗位的不断转换,人际关系的不断变化,使得人们几乎始终处在一个陌生的社会环境中,这就尤其需要具备良好的自我调适能力,做到“与时俱进”,无往而不胜。2 对文化的综合能力  现代社会生活在最大程度上体现了文化的多元并存、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主流文化与边缘文化等多种文化并存,使得许多人产生了深深的文化困惑,难以选择和研究个体的文化态度和生活方向。这种“文化不适应综合症”,会严重损害人的创造能力和生活信心。作为一个具有独立创业精神的现代人,必须有更加宽阔的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在坚持正确的思想方向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前提下,始终把实践主体包括个体、集体、国家和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最关键问题,“以我为主”,大胆批判和选择,在此基础上,进行文化的再整合和再创造。只有这样,才能在市场化、全球化过程中辨清方向,确定目标,独立前行,开创一片新天地。3 为理想而奋斗的实践能力  中国思想史上一个重要命题是“知与行”的关系问题,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明确提出“好学力行”,这在今天仍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传统高等教育的主要弊病之一就是重知轻行,片面地认为学生在大学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系统掌握各学科的理论知识,因而学生缺少必要的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  认识世界的真理性固然重要,但问题在于改造世界。没有实践,理论上的科学构想就难以转化成现实生产力;没有实践,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永远只能是精神的“空中花园”,难以转化成现实的文化存在。因此,实践观念的有无,实践能力的强弱,对于一个现代人事业的成败至关重要。在人们不断强调“学习、学习、再学习”的同时,也有必要强调“实践、实践、再实践”。具有独立创业精神的人,尤其需要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在实践中充分展示主体的本质力量。4 大学生独立创业精神的培养途径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认为:“教育应该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使青年学生通过大学教育能够形成独立自主、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以便由他自己确定在人生的各种不同的情况下他认为该做的事。”要实现这一教育目标,在大学教育中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 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辩证统一  要培养具有独立创业者精神的新型人才,必须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辩证统一。知识是能力和素质的载体,包括科学文化知识、专业基础与专业知识、相邻学科知识,目前高等学校对相邻学科知识重视不够,要区分不同科类,加强这方面的教学工作。  能力是在掌握了一定知识基础上经过培养和实践锻炼而形成的,丰富的知识可以促进能力的增强,强的能力可以促进知识的获取,能力主要包括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创新能力,其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等学校的薄弱环节。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社会实践,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高的素质可以使知识和能力更好地发挥作用,促进知识和能力进一步扩展和增强。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辩证统一,注重素质教育,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2 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等学校实施的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创新人才和为经济社会服务。而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当前大多数高等学校的薄弱环节。因此,在深化教学改革中,必须突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3 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造成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强是当前高等教育工作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在高等教育中,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是主体,要转变长期以来形成的由教师单向传授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以及过于呆板的教育制度。创立、创建学生能进行综合动手试验的外部环境,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并进而加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要重视和加强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  依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素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主要是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大学生认识自身,了解心理健康对成才的重要意义,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介绍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使大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有效消除心理困惑,自觉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  总之,独立创业精神的培养既取决于客观条件的许可,更依赖于学生主观的努力,作为学校要营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氛围,积极培养学生的独立创业者精神,为培养现时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而努力。参考文献1 谢志远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创业精神的培育[J]船山学刊,2004(3)2 谢相勋.论培养学生独立创业精神的现代人格──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的重要使命[J].乐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43 雷卫平浅议高校学生工作中的人本思想[J]科技创业月刊,2005(7)4 贾文华.试论大学生创业精神与创业能力的培养[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63

180 评论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