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生命科学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生命科学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发布时间:

生命科学参考文献格式

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或部分的参考借鉴。SCI论文对格式有明确要求,参考文献作为论文内容之一,也要遵循论文格式要求。优助把参考文献分开为中文参考文献和英文参考文献解读,二者略有差别。一、中文参考文献中文参考文献的类型以单字母方式标识,主要的文献类型包括:[M]--专著,著作、[C]--会议论文、[N]-- 报纸文章、[J]--期刊文章、[D]--学位论文 、[R]--报告、[S]-- 标准、[P]--专利、[Z]--其他。通常来说, 参考文献按照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列于文后,参考文献的序号左顶格,并用数字加方括号表示,如[1]、[2]、…,以与正文中的指示序号格式一致。不同文献各对应一个序号;当文献题名相同而仅页码不同,作为一条文献,可将页码注在正文中的指示序号后,如 [5]520。每一参考文献条目的末尾均以“”结束。下面,对各类参考文献的编排方式进行详细说明。1、期刊文章:第一作者,第二作者,...第N作者.年份.文章名称 刊物名称,卷号(期号):起始页~终止页.2、专著:第一作者,第二作者,...第N作者.年份.书名 出版地:出版社:起始页~终止页.3、论文集中的文章:第一作者,第二作者,...第N作者.年份.文章名称 见:XXX,XXX,...,(等) 主编 书名 出版地:出版社:起始页~终止页.4、学位论文:研究生姓名 论文完成年份 论文题目[博士/硕士/学士学位论文] 导师:导师姓名 城市:学校或研究单位5、报纸文章:作者出版年题目[N]报纸名,年-月-日(第?版)报纸的文件类型[N]建议写明。6、网上文献:作者出版年题目[OL](更新日期)[引用日期]网址按GB/T 7714—2005,更新日期可省,引用日期不可省!日期的格式必须是类似于:“2011-06-21”的形式。且文献类型[OL]不可省略。7、研究报告作者 篇名[R]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8、专利专利所有者题名[P]国别:专利号,发布日期9、条例颁布单位条例名称,发布日期写参考文献时,经常有人会犯一些细节性错误,这些都是要避免的,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参考文献”用小4号黑体,加方括号居中,具体内容用小4号宋体;2)不要把期刊的总期数当做卷号;3)三位作者以上的,请列出前三位作者,后加“,等”;4)参考文献用自动插入尾注的形式;5)注释放在正文之后,参考文献之前,内容用小5号楷体,用①、②格式序号且在正文中为上标,数量不要超过十个,采用自动插入脚注的形式;6)参考文献中的标识符、标点采用英文半角格式。二、英文参考文献英文参考文献与中文参考文献的格式要求基本相同,但写英文参考文献要注意一点,外文作者姓名的著录格式采用姓在前(全拼,首字母大写),名在后(缩写为首字母),中间用空格;著作类文献题名的实词首字母大写,期刊文献题名的首词首字母大写,期刊名称请用全称,勿用缩写。具体如下:1、单一作者著作的书籍姓,名字首字母(年) 书名(斜体) 出版社所在城市:出版社如:Sheril, R D(1956) The terrifying future: Contemplating San Diego:H2、两位作者以上合著的书籍姓,名字首字母, & 姓,名字首字母(年) 书名(斜体) 出版社所在城市:出版社如:Smith, J, & Peter, Q (1992)Hairball: An intensive peek behindthe surface of an Hamilton, ON:McMaster University P3、文集中的文章如:Mcdonalds, A(1993) Practical methods for the apprehension andsustained containment ofsupernatural In G L Yeager (E),Paranormal and occult studies:Case studies in application ( 42–64) London:OtherWorld B4、期刊中的文章(非连续页码)如:Crackton, P(1987) The Loonie: God's long-awaited gift to colourfulpocket change?Canadian Change, 64(7), 34–5、期刊中的文章(连续页码):姓,名字首字母(年) 题目 期刊名(斜体) 第几期,页码如:Rottweiler, F T,& Beauchemin, J L (1987) Detroit andNarnia: Two foes on the brink Canadian/American StudiesJournal, 54, 66–6、月刊杂志中的文章如:Henry, W A, III(1990, April 9) Making the grade in today' Time, 135, 28-

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 缩写:SCI)是由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简称ISI)于1960年编辑出版的一部期刊文献检索工具,其出版形式包括印刷版期刊和光盘版及联机数据库。1961创立并出版,它是根据现代情报学家加菲尔德(Engene Garfield)1953年提出的引文思想而创立的。收录全世界出版的数、理、化、农、林、医、生命科学、天文、地理、环境、材料、工程技术等自然科学各学科。所选用的刊物来源于94个类、40多个国家、多种文字。

1、《生物学杂志》是生命科学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刊登动物、植物、微生物及生理、生化、遗传、生物技术、生物工程、分子生物学等生命科学领域的学术论文以及大中专院校生物教学等方面的经验介绍。主要栏目有:综述与专论、研究报告、开发与应用、技术方法、教学研究等。对反映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的论文、国家自然基金资助的论文、获省、部级以上资助项目的科研成果论文将优先发表。   2、来稿要求文字简练、论点明确、数据可靠、图表清晰。题名应简洁恰当,中文名不宜超过20个汉字,英文名也应尽量控制在10个实词,尽量避免不常见的缩写。每篇论文(包括文献和摘要)不超过4000字为宜。来稿应有中英文题名、摘要(中、英文摘要要求300字左右,以第三人称表述)、关键词 (一般选择通用性强的词,控制在3-5个)、作者单位(中英文)及汉语拼音的作者姓名。有查阅条件的作者请注明中图分类号及文献标识码。  3、文稿要求用字规范,计量单位符合国家标准。文稿中公式、外文字母、化学符号必须分清大、小写,正、斜体;上、下角的字母、数码和符号,要准确工整,生物的属、种是拉丁文的应在其下划一横线,以示排斜体。   4、文中只附必要的图和表,切忌与文字表述重复。表格一律用三线表,图稿一律用绘图纸,墨色要黑,线条要匀,照片清晰度高,图表要有中英文对照说明。本刊只接受本网站投稿系统的电子文稿,请先在我们网站注册,由注册的用户名和密码登陆即可将稿件上传到我们的投稿系统数据库中。5、文稿的第一页注脚处,请注明科研项目来源,并附课题编号及资助情况(自然科学基金、科技发展基金、重点实验室资助等)及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包括指导老师)的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职称、学位、简历及研究方向等情况。  6、参考文献仅限公开发表的,主要的。其排列按论文中引用文献前后顺序,不分文种,限20篇以内。( 参考文献类型为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排列格式如下: 序号,作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专著[M]、论文集[C]、学位论文[D]、报告[R]),书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期刊文章、报纸文章、标准,排列格式如下:序号,作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J]、[N]、[S]),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专利[P],排列格式如下:序号,专利所有者,文献题名[P],专利国别,专利号,出版日期。)   7、本刊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由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国家重点新产品(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生物学文摘》、美国《化学文摘(CA)》、《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入选《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被思博网,CEPS收录,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06年获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资助。为弘扬作者的学术思想和成果,作者著作权使用费与本刊稿酬一次性付清。本刊发表的文章均被认为已获得作者的无稿酬提供情报检索、摘录、转载的许可。   8、来稿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删改,一年刊登期内切勿一稿多投;稿件不退,请自留底稿。  9、为保证来稿的学术质量,对作者及本刊负责,参照我国有关期刊审稿办法,均收取每篇稿件50元审稿费,编辑部在1个月内给予答复。   10、本刊注重年轻作者的培养与扶植,欢迎您推荐研究生的研究成果、毕业论文,我刊将竭诚为您提供服务 。

可以帮你列一下提纲,助人为乐

生命科学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我最近刚好写过一篇这样的文章,不过字数没那么多,希望可以让过关! 生物与软件 关键词:先进、互补性、前景、综合国力、造福人类摘要:生物与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融合是时代的趋势,将开创光明的未来,造福人类。正文:事物正确的发展趋势是与当代最主流的先进事物相融合,从而达到普及,使整个人类向前跨步。自从比尔·盖茨建立了微软帝国,开创了个人电脑的时代,世界的全面信息化就变的不可避免。而生物学作为现今最热门及将来最有前途的科学,将不可避免的与电子计算机科学相互融合,互取其长。于1984年7月在联邦德国西柏林召开的第14届国际植物学大会总结了植物学总的三点发展趋势,其中就有“以电子计算机为手段的数学模拟方面的研究和系统分析方面的研究”。生物软件初现雏形。两者的互补性:现在计算机操作系统及各种软件的运行都是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的,而人体的各种新陈代谢也是按照既定的各种程序进行的。而且,就现在来说,人类体内的调控系统,即人类自身具有的在亿万年进化中逐渐接近完美的程序,比起现在的计算机内的程序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它具有更大的可调控性等优势。人类以后计算机的研制要借鉴生物自身具有的各种调控程序,而这种方面的研究也已经开始,如生物计算机,及对人体大脑的解密而正在研制的智能计算机。相比之下,人类生物学的研究也离不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例如现在生物学的发展已经进入分子生物学时代,而由于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很多生物科学研究方面的软件也应运而生,它极大地减少了科学家及生物公司技术工人的工作量,提高了效率,增加了收益。例如在基因工程中就会常用到很多生物软件,现简介一种:Omiga 0:主要功能:编辑、浏览、蛋白质或核酸序列,分析序列组成。用C W进行同源序列比较,发现同源区。实现了核酸序列与其互补链之间的转化,序列的拷贝、删找核酸限制性酶切位点、基元(Motif)及开放阅读框(ORF),设计并评估PCR、测序引物。查找蛋白质解蛋白位点(Proteolytic Sites)、基元、二级结构等。查寻结果可以以图谱及表格的显示,表格设有多种分类显示形式。利用Mange快捷键,用户可以向限制性内切酶、蛋白质或核酸基元、开放阅读框及蛋白位点等数据库中添加或移去某些信息。每一数据库中都设有多种查寻参数,可供选择使用。用户也可以添加、编辑或自定义某些查寻参数。可从MacVectorTM、Wisconsin PackageTM等数据库中输入或输出序列。另外,该软件还提供了一个很有特色的类似于核酸限制酶分析的蛋白分析,对蛋白进行有关的多肽酶处理后产生多肽片段。实际上,大部分对核酸蛋白的序列分析功能,在Omiga 0中都能找到;而且界面非常友好。Omiga作为强大的蛋白质、核酸分析软件,它还兼有引物设计的功能。当然,Omiga还有很多同类软件。如日立软件公司(Hitachi Sofeware Engineering C,L)97年推出的DNASIS 5,加拿大的Premier公司开发的Primer Premier 0等。发展前景:生物软件具有很有的兼容性,可以支持现在的操作系统。生物软件、芯片具有专利性,是典型的知识经济时代的产物。具有专利性的物品,出卖的是智力,是现在具有知识武装的大学生创业的重要方面。我们来看一组关于生物软件产品的售价:基因芯片综合分析软件ArrayVision 0 :售价6900美元供应BI-2000医学图像分析系统 48000元(人民币)/套显微镜自动平台系统 5800元(人民币)/套Paup 一种功能强大的商业版系统进化分析软件,价值数千美金。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生物软件是一个相当大的产业,新的产业造就新的财富,新的财富将由新人来获得,而具有生物与电子计算机技术的新一代大学生,无疑将充当这群去创造新财富的新人。意义及作用: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不仅是军事实力的竞争,更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科学技术的竞争在当今日益知识化信息化的世界显得尤为重要,因而也就成为综合国力竞争中极其重要的方面。生物科学作为现今最热门及将来最有前途的科学,其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再有,现代社会中,电子计算机已经逐渐占据了主流地位。所以,生物与计算机的融合是时代的必然。而生物软件就是这两者最直接的结合。所以,生物软件的发展程度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谁如果在这方面领先于世界,那必将引领时代的潮流。反之,谁如果在这方面掉以轻心,将来必受制于人。在当今世界日益重视身体健康的情景下,生物与计算机的结合必将造福人类。由此观之,生物软件的发展是时代的趋势,而我们这一代,将是这趋势的创造者。我们大有前途。参考文献:无

你这是写教育教学类的论文还是只是说要写生物类的论文呀~这样~生物类的论文 你可以去看下(生物过程、计算生物学、微生物前沿)这样的期刊~教育教学的话~你可以去看下(教育进展、创新教育研究)这样的吧

有没有主题啊 有主题的话 就很简单的格式如下: 题目作者关键词:摘要:论文正文:结论:参考文献:这就是论文的格式啊。你可以去搜索一片论文 下载下来模仿下。你也可以吧主题告诉我 我帮你看看

生物科学领域的参考文献引用自格式,我觉得是由于生物里面的,是因为他那个生物的话有不同的资金调控,聊到他的导致每种生物的形态个人都不一样。

生命科学参考文献格式标准

参考文献规范格式  一、参考文献的类型  参考文献(即引文出处)的类型以单字母方式标识,具体如下:  M——专著C——论文集N——报纸文章  J——期刊文章D——学位论文R——报告  对于不属于上述的文献类型,采用字母“Z”标识。  对于英文参考文献,还应注意以下两点:  ①作者姓名采用“姓在前名在后”原则,具体格式是:姓,名字的首字母如:MalcolmRichardCowley应为:Cowley,MR,如果有两位作者,第一位作者方式不变,&之后第二位作者名字的首字母放在前面,姓放在后面,如:FrankNorris与IrvingGordon应为:Norris,F&IG;  ②书名、报刊名使用斜体字,如:MasteringEnglishLiterature,EnglishWeekly。  二、参考文献的格式及举例  期刊类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举例】  [1]王海粟浅议会计信息披露模式[J]财政研究,2004,21(1):56-  [2]夏鲁惠高等学校毕业论文教学情况调研报告[J]高等理科教育,2004(1):46-  [3]Heider,ER&DCOThestructureofcolorspaceinnamingandmemoryoftwolanguages[J]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1999,(3):62–  专著类  【格式】[序号]作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起止页码  【举例】[4]葛家澍,林志军现代西方财务会计理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  [5]Gill,RMasteringEnglishLiterature[M]London:Macmillan,1985:42-  报纸类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举例】  [6]李大伦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性[N]光明日报,1998-12-27(3)  [7]French,WBetweenSilences:AVoicefromChina[N]AtlanticWeekly,1987-8-15(33)  论文集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举例】  [8]伍蠡甫西方文论选[C]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12-  [9]Spivak,G“CantheSubalternSpeak?”[A]InCNelson&LGrossberg()VictoryinLimbo:Imigism[C]Urbana:UniversityofIllinoisPress,1988,271-  [10]Almarza,GGStudentforeignlanguageteacher’sknowledgegrowth[A]InDFreemanandJCRichards()TeacherLearninginLanguageTeaching[C]NewYork:CambridgeUniversityP50-  学位论文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D]出版地:保存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举例】  [11]张筑生微分半动力系统的不变集[D]北京:北京大学数学系数学研究所,1983:1-  研究报告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R]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举例】  [12]冯西桥核反应堆压力管道与压力容器的LBB分析[R]北京: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1997:9-  条例  【格式】[序号]颁布单位条例名称发布日期  【举例】[15]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委员会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Z]1991—06—05  译著  【格式】[序号]原著作者书名[M]译者,译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起止页码  三、注释  注释是对论文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注释前面用圈码①、②、③等标识。  四、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与文中注(王小龙,2005)对应。标号在标点符号内。多个都需要标注出来,而不是1-6等等,并列写出来。

参考文献引用格式是什么样的?

参考文献引用格式是什么样的?

生命科学论文参考文献

生命科学史的教育价值摘要:生命科学史揭示了人们思考和解决生物学问题的思想历程,展示了生命科学各个学科形成的历史以及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揭示了自然科学的本质,揭示了每一个知识点的产生过程就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展示了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科学家之间的合作以及科学家所持观点之间的碰撞和论争,展示了成功的实验与选择合适的实验对象之间密切相关,呈现了科学家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世界观。生命科学史对于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养乃至科学素养具有积极的意义,在探究性学习中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关键词:生命科学史;教育价值;生物学素养;探究性学习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王永胜(1961—),内蒙古人,东北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在读博士生,主要研究课程与教学论、生物学课程与教学论;杨瑞林(1969—),山西太谷人,山西师范大学讲师,东北师范大学硕士生,生物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最近几年来,有关生命科学史的译本以及著作开始出现。有的师范院校已将生命科学史纳入课程计划并开始实施,一些中学生物教师也开始认识到生命科学史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作用(展示知识发生过程,展现科学精神,展示科学研究方法),并且提出具体做法(创设情境,引入课题;介绍方法,启迪思维;突破教学难点)。[1]然而,生命科学史中蕴涵的教育价值远不止这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生命科学史中蕴涵的教育价值对于实现这样的课程目标具有积极的意义,对于教师教育也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的目的就在于进一步挖掘生命科学史的教育价值。一、生命科学史揭示了人们思考和解决生物学问题的思想历程生命科学史是一部思想史,它揭示了人们思考和解决生物学问题的思想历程。这些思想是受当时的文化背景和科学技术水平制约的,生物学新知识的产生,都需要首先从思想方法上有所突破。“物种是演变的”思想的确立就是对“物种是不变的”思想的突破。[2](475—549),[3](236—267)人类对生命个体发育的探究历程也体现了思想方法上的突破。[2](253—297),[3](125—152),[4](37—56,134—148)这些事实反映了思想氛围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如果当时的思想氛围是不科学的,就会导致人们对事物的错误认识。反过来,人们通过对事物的科学探究,获得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又会改变人的思想,进而改变思想氛围,使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产生一次飞跃。生命科学史展示了科学家所处的时代背景,记录着科学家的思想以及思想转变,而科学家的思想以及思想转变与他们从事的科学探究是密切相关的。这对学习者形成正确的思想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二、生命科学史展示了生命科学各个学科形成的历史生命科学史展示了生命科学各个学科形成的历史,它能够从整体上告诉我们各个学科是在解决什么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还能告诉我们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这有助于研究者发现尚未解决的问题和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有助于学习者建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建构完整的知识结构。遗传学的建立和发展经历了细胞遗传学、群体遗传学、微生物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等阶段的发展。[2](565—655),[3](280—335),[4](149—168,213—259)如果孟德尔不运用数学知识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就不能发现遗传规律;如果没有细胞学的发展,萨顿和鲍维里就不能认识到遗传因子与染色体之间的联系;如果塔特姆不精通微生物知识,基因与酶之间的关系就不能建立起来。总之,如果不依靠各方面的知识,就不可能打开解决问题的思路。遗传学是在解决遗传的规律是什么、遗传物质是什么、遗传物质具有什么结构、遗传物质如何复制和如何控制多肽链的生成等一系列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环环相扣,知识体系相当清楚。如果我们在学习中能够循着这样的线索展开,了解这一系列问题的解决过程,那么这一部分的知识结构就建构起来了,而且还可能联系到新的问题上去。三、生命科学史揭示了自然科学的本质生命科学史揭示了自然科学的本质。自然科学从本质上表现出以下特征:定量化、观察、实验、科学过程、在自我更正中完善和积累。[5]定量化的特点是将生命科学和数学结合在一起。孟德尔就是运用数学统计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才发现分离和自由组合规律的;如果没有群体遗传学家对群体进行研究,建立数学模型,那么自然选择学说的机制也许就不会被揭示。只有对不同环境下获得的大范围的样品进行遗传方差的统计分析,才能将遗传引起的变异与环境引起的变异区分开。[4](160)精确的定量化使生命科学成为人们公认的真正意义上的科学。观察与实验是生命科学的基石。通过实验来研究事物,特别是通过精确的对照实验来研究问题是自然科学的又一突出特征。在自然科学领域,实验是向自然界提出真正的、必须解决的问题,并且寻找答案的方法。实验方法首先在生理学领域得到运用。19世纪70、80年代,萨克斯(1832—1897)领导的植物学派,对于生物学中实验方法的运用起了特别重要的作用。[4](94)19世纪80年代,鲁(1850—1924)将实验方法引入原先注重描述性工作的胚胎学领域。[2](291),[3](149-153),[4](41)通过胚胎学,实验方法又扩展到细胞学和遗传学,最后又扩展到进化论的研究中。到了20世纪30年代,大多数生物学领域,除了古生物学和系统分类学,都采用了实验分析和物理、化学方法而取得新进展。生命科学史显示了产生每个知识点的科学过程。例如,20世纪初,萨顿和鲍维里在孟德尔遗传学以及19世纪末在染色体的变化、体细胞与生殖细胞的分裂等方面的成果上,提出了染色体学说,即(孟德尔所说的)遗传因子可能就在染色体上。但是当时拿不出证据证明他们的观点。直到1910年,摩尔根通过一系列实验发现,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才证明了萨顿、鲍维里的假说。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这一知识点的形成过程,可以看到科学过程的步骤。生命科学也是在自我更正的过程中积累和进步的。达尔文建立了以自然选择为核心的进化论,可人们在承认生物进化论的同时,却不愿意接受达尔文对进化原因进行臆想的方法,不满意达尔文对进化机制的解释。德弗里斯将实验方法引入对进化论的研究中,提出了“突变学说”,以此来解释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在20世纪的头十年,得到生物学界的广泛接受。然而,1910年,果蝇遗传学的发展表明,果蝇群体中不断发生着突变,却没有产生物种的变化。1912~1915年细胞学的精确研究,沉重地打击了德弗里斯的学说,他所认为的大规模突变产生的性状实际上是已有性状的复杂重组。[4](26-32)细胞遗传学,尤其是群体遗传学的建立,才阐明了自然选择的机制。40年代,在达尔文进化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综合进化论。在综合进化论盛行了多年之后,1968年,木村资生提出了“分子进化的中性学说”。1972年,埃尔德雷奇和SJ古尔德提出了间断平衡论,引起了科学界的重视和研究。进化理论还在发展之中。从进化论的发展可以看出,生命科学知识是在科学家对前人的结论不断质疑、不断证实的基础上进行自我更正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了解生命科学史,对培养研究者和学习者的批判性思维是有积极意义的,同时也能加深学习者正确认识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从事实中提高哲学素养。四、生命科学史是前人探究生物学知识的科学过程史每一个知识点的产生过程,就是一个探究的过程。生命科学史就是前人探究生物学知识的科学过程史。这一点已有论述(王荐,2002),这里不再赘述。总之,生命科学史中蕴涵了知识与过程的统一。(过程中包含着思维方式,如好奇心、求知欲、质疑、推理等;过程中包含着研究方法。)创造科学知识的科学家,哪一个不具备广博的知识呢?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立,汇集了许多不同学科背景科学家的智慧,显示出知识是非常重要的,仅有沃森和克里克的知识也是办不到的。知识和过程是自然科学的两个维度,二者是统一的,不能割裂开来。没有知识基础怎么创新呢?值得注意的是,新课程改革以来,已经指出了重结论轻过程的弊端,并且提出“新课程把过程方法本身作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从课程目标的高度突出了过程方法的地位”。[6](116-118)然而如果把“突出了过程方法的地位”理解为重过程而轻结论,也是极端错误的,因为过程与结论不是对立的。在生物教学中二者必须兼顾并且统一起来。学习生命科学史是能够把结论和过程方法兼顾统一起来的有效途径之一,这样做不仅有助于了解每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而且从其中的一些典型事件中可以学习到前人的科学探究方法。五、生命科学史展示了人们的合作过程生命科学史展示了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有相同研究方向的人们之间和有不同研究方向的人们之间的合作。DNA双螺旋结构的问世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这个事实表明从事不同学科研究的人,掌握的知识和技术是不同的,而且不同学科背景的人带来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尤其是玻尔、德尔布吕克和薛定谔的思想为遗传学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他们的思想极大地影响了沃森和克里克),他们的合作为解决问题提供了不同的思路,他们在解决问题中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同时共享了研究成果。不同的教师也存在知识体系和经验的不同。尤其在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很快,老中青各层次的教师的知识结构差别会更大,而教师之间的合作可以弥补这种差别。因此,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生物学教师要与同行合作,也要与其他学科的教师合作。这也启发学生必须重视每一科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为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六、生命科学史展示了各种观点的碰撞和论争过程生命科学史展示了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科学家所持观点之间的碰撞和论争,在碰撞与论争中,知识得到不断的澄清。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发表不久,有人提出了“自然选择作用于哪一种变异”的问题,成为当时争论的焦点。达尔文认为选择主要作用于连续的变异类型上。早期的生物统计学家高尔顿(1822—1911)、皮尔逊(1857—1936),与达尔文的判断一致。到了19世纪末,贝特森用事实证明了环境虽呈现连续的变化,而生物的变异却是不连续的,这种不连续性受遗传的控制,而不受环境控制。1904年,在英国科学促进协会的会议上,贝特森与韦尔登进行了最后的争论,贝特森取得了胜利。[3](302-304),[4](66-67)针对由什么物质引起发酵的问题,李比希和巴斯德展开了争论。巴斯德提出酿酒中发酵是由于酵母细胞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存在,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清的;[2](338)李比希坚持认为引起发酵的是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且裂解之后才能发挥作用。1897年毕希纳用实验证明了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的是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的观点是对的,[4](182-183)即使是伟大的巴斯德也有发生错误的时候。这些事实给予我们启示:在教学,尤其在生物学探究教学中,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和教师之间发生争论是正常的交流。新课程教学提倡这种交流,允许发表各自的观点,即便有错误也是正常的,关键是拿出证据去证实。七、生命科学史展示了成功的实验与选择合适的实验对象是分不开的孟德尔选择了豌豆;摩尔根选择了果蝇;细胞学说的创始人施旺选用具有相似于植物细胞壁的动物脊索细胞和软骨细胞;[3](160)贝尔登和鲍维里在研究细胞分裂时,选择了马蛔虫细胞;[3](168-170)沃尔弗(1733—1794)采用植物组织做研究材料研究生物的生长发育,由植物向动物推广;[2](278-283)比德尔和塔特姆最终选择了红色面包霉做生化遗传学研究的材料;[4](231)德尔布吕克、卢利亚和赫尔希组成著名的“噬菌体小组”,最终选择了病毒作为研究对象;[4](234-236)瓦尔堡选择了正在进行细胞分裂的海胆卵进行呼吸速度的研究;[4](148)悉尼·布雷内、罗伯特·霍维茨和约翰·苏尔斯顿(这三人是2002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获得者)最终选择了线虫来探索“程序性细胞死亡”的奥秘;科学家选择了拟南芥作为植物遗传研究的模式植物。由以上事例说明了选择合适的研究对象对解决问题非常关键。这些事实给予我们的启示是:基础教育阶段生物新课程中的探究教学,也涉及选择探究对象的问题,要解决好探究问题,必须先选择好探究对象;培养师资的师范院校开设的生物实验课,实验内容都是计划好的,实验对象也是预先规定好的,只要照着做就可以,这是标准式的“食谱式”的实验,做实验仅仅是为了验证已被肯定了的现象或者是学习一种标准的实验程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对“实验”会有兴趣呢?培养的师资能够适应新课程的教学吗?关注科学家筛选研究对象的做法,对于师资培养和进行生物学探究教学应该是有帮助的。八、生命科学史呈现着科学家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世界观科学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科学精神就是敢于怀疑、敢于求真、敢于创新;科学世界观就是要认识到世界是可知的,同时还要关注科技发展对社会的影响,养成负责任的态度。巴斯德(1822—1895)和伯格(1926—,DNA序列专家,1980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7](21-23)的事迹充分体现了科学家的科学素养。20世纪的许多重大事件,证明了科技对社会具有两面性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生命科学的研究成果,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制造生物武器给人类带来灾难。实际上,在日常生活中也是一样,我们每做一件事,不光要想到给自己带来的好处,还要想到会给他人和社会带来什么不便,甚至灾难。只有依靠科学的世界观,才能对事物作出判断并采取适当的个人行为。生命科学史中记载着科学家的生平事迹,从中挖掘科学家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世界观,把它们渗透到生物学教学中,对于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养乃至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都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重视生命科学史的教育价值是时代的呼唤。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理念。《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简称《标准》)在课程目标中也明确提出,“获得生物学基础事实、概念、原理、规律和模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知道生物科学和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和成就,知道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8](7)在实施建议的教学建议一栏中,第七个专题“注重生物科学史的学习”中举实例专门强调了“科学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学习生物科学史能使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索生物世界的道路,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这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很有意义的”。并特别说明“对于《标准》中没有列出的其他生物科学史实也应注意引用”。[8](36)《标准》已经向生物学教师提出了要求,生物学教师必须具备生命科学史方面的素养。加强这方面的素养主要依靠两条途径来实现。其一,高师院校在本科生、教育硕士、研究生中设置相应课程;其二,可通过新课标培训、新教材培训以及教师培训等继续教育的各个环节来实现。同时呼吁从事生命科学史编撰工作的学者,不断把生命科学发展的最新进展纳入生命科学史的体系中。参考文献:〔1〕王荐把生命科学史引入中学生物学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02,22(1):52-〔2〕〔美〕玛格纳(Magner LN)生命科学史〔M〕李难,崔极谦,王水平,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3〕汪子春,田洺,易华世界生物学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4〕〔美〕加兰 E 艾伦20世纪的生命科学史〔M〕田洺,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5〕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1-〔6〕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7〕〔美〕波拉克解读基因:来自DNA的信息〔M〕杨玉龄,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1-〔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责任编辑:李冰)The Educational Value of Life Science HistoryYANG Rui-lin, WANG Yong-sheng(College of Life Science, North 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24,China)Abstract:The life science history discloses the process of thinking and solving biology It represents the history of discipline formation of life science and their relations, and discloses the essence of natural The life science history also proves that the process of knowledge generation is the process of inquiry,and there exist contradictions and debates between scientists during the course of inquiring, and there are close connection between a successful experiment and a fitful choice of experimental Finally ,the life science history represents the scientific attitude, scientific spirit and scientific world outlook,which have great significance in cultivating students' biological quality and scientific quality an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inquiry-based Key words:life science history; educational value; biological quality; inquiry-based learning

不行,论文的标准格式里就有参考文献,不写的话不合格不说,还没有足够的说服力,还有可能侵权,!!你论文里引用的东西都要著名出处,参考文献中都要提及。理论的东西都不是凭空而来的,收集素材是必须的,没有足够的素材,是写不出好文章的。因此不可能没有参考文献的。实在写不出来,拿几本书,按照参考文献的格式,套也要套几个参考文献进去,证明你是有所准备,经过思考,总结得出的结论,是有说服力的!!!

可以,不过要确保文中全部是你自己的观点。貌似爱因斯坦发表了几篇论文,是没有参考文献。所以理论上是可以的,但实际上可能,你需要很强。

只要有别人的观点和资料就必须要写,假如一点也没参考别人的话就不用了。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其中部分组成(例如附录)可有可无。参考文献格式(1)文后参考文献不编序号,仅在文末按其重要程度或参考的先后顺序排列。(2)文后参考文献不注页码。(3)文后参考文献的著录项目及次序与注释基本相同。1) 著录参考文献可以反映论文作者的科学态度和论文具有真实、广泛的科学依据,也反映出该论文的起点和深度。2) 著录参考文献能方便地把论文作者的成果与前人的成果区别开来。3) 著录参考文献能起索引作用。4) 著录参考文献有利于节省论文篇幅。5) 著录参考文献有助于科技情报人员进行情报研究和文摘计量学研究。扩展资料参考文献类型有:专著[M],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A]电子文献类型:数据库[DB],计算机[CP],电子公告[EB]电子文献的载体类型:互联网[OL],光盘[CD],磁带[MT],磁盘[DK]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文

生命科学参考文献

生命科学史的教育价值摘要:生命科学史揭示了人们思考和解决生物学问题的思想历程,展示了生命科学各个学科形成的历史以及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揭示了自然科学的本质,揭示了每一个知识点的产生过程就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展示了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科学家之间的合作以及科学家所持观点之间的碰撞和论争,展示了成功的实验与选择合适的实验对象之间密切相关,呈现了科学家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世界观。生命科学史对于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养乃至科学素养具有积极的意义,在探究性学习中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关键词:生命科学史;教育价值;生物学素养;探究性学习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王永胜(1961—),内蒙古人,东北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在读博士生,主要研究课程与教学论、生物学课程与教学论;杨瑞林(1969—),山西太谷人,山西师范大学讲师,东北师范大学硕士生,生物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最近几年来,有关生命科学史的译本以及著作开始出现。有的师范院校已将生命科学史纳入课程计划并开始实施,一些中学生物教师也开始认识到生命科学史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作用(展示知识发生过程,展现科学精神,展示科学研究方法),并且提出具体做法(创设情境,引入课题;介绍方法,启迪思维;突破教学难点)。[1]然而,生命科学史中蕴涵的教育价值远不止这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生命科学史中蕴涵的教育价值对于实现这样的课程目标具有积极的意义,对于教师教育也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的目的就在于进一步挖掘生命科学史的教育价值。一、生命科学史揭示了人们思考和解决生物学问题的思想历程生命科学史是一部思想史,它揭示了人们思考和解决生物学问题的思想历程。这些思想是受当时的文化背景和科学技术水平制约的,生物学新知识的产生,都需要首先从思想方法上有所突破。“物种是演变的”思想的确立就是对“物种是不变的”思想的突破。[2](475—549),[3](236—267)人类对生命个体发育的探究历程也体现了思想方法上的突破。[2](253—297),[3](125—152),[4](37—56,134—148)这些事实反映了思想氛围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如果当时的思想氛围是不科学的,就会导致人们对事物的错误认识。反过来,人们通过对事物的科学探究,获得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又会改变人的思想,进而改变思想氛围,使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产生一次飞跃。生命科学史展示了科学家所处的时代背景,记录着科学家的思想以及思想转变,而科学家的思想以及思想转变与他们从事的科学探究是密切相关的。这对学习者形成正确的思想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二、生命科学史展示了生命科学各个学科形成的历史生命科学史展示了生命科学各个学科形成的历史,它能够从整体上告诉我们各个学科是在解决什么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还能告诉我们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这有助于研究者发现尚未解决的问题和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有助于学习者建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建构完整的知识结构。遗传学的建立和发展经历了细胞遗传学、群体遗传学、微生物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等阶段的发展。[2](565—655),[3](280—335),[4](149—168,213—259)如果孟德尔不运用数学知识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就不能发现遗传规律;如果没有细胞学的发展,萨顿和鲍维里就不能认识到遗传因子与染色体之间的联系;如果塔特姆不精通微生物知识,基因与酶之间的关系就不能建立起来。总之,如果不依靠各方面的知识,就不可能打开解决问题的思路。遗传学是在解决遗传的规律是什么、遗传物质是什么、遗传物质具有什么结构、遗传物质如何复制和如何控制多肽链的生成等一系列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环环相扣,知识体系相当清楚。如果我们在学习中能够循着这样的线索展开,了解这一系列问题的解决过程,那么这一部分的知识结构就建构起来了,而且还可能联系到新的问题上去。三、生命科学史揭示了自然科学的本质生命科学史揭示了自然科学的本质。自然科学从本质上表现出以下特征:定量化、观察、实验、科学过程、在自我更正中完善和积累。[5]定量化的特点是将生命科学和数学结合在一起。孟德尔就是运用数学统计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才发现分离和自由组合规律的;如果没有群体遗传学家对群体进行研究,建立数学模型,那么自然选择学说的机制也许就不会被揭示。只有对不同环境下获得的大范围的样品进行遗传方差的统计分析,才能将遗传引起的变异与环境引起的变异区分开。[4](160)精确的定量化使生命科学成为人们公认的真正意义上的科学。观察与实验是生命科学的基石。通过实验来研究事物,特别是通过精确的对照实验来研究问题是自然科学的又一突出特征。在自然科学领域,实验是向自然界提出真正的、必须解决的问题,并且寻找答案的方法。实验方法首先在生理学领域得到运用。19世纪70、80年代,萨克斯(1832—1897)领导的植物学派,对于生物学中实验方法的运用起了特别重要的作用。[4](94)19世纪80年代,鲁(1850—1924)将实验方法引入原先注重描述性工作的胚胎学领域。[2](291),[3](149-153),[4](41)通过胚胎学,实验方法又扩展到细胞学和遗传学,最后又扩展到进化论的研究中。到了20世纪30年代,大多数生物学领域,除了古生物学和系统分类学,都采用了实验分析和物理、化学方法而取得新进展。生命科学史显示了产生每个知识点的科学过程。例如,20世纪初,萨顿和鲍维里在孟德尔遗传学以及19世纪末在染色体的变化、体细胞与生殖细胞的分裂等方面的成果上,提出了染色体学说,即(孟德尔所说的)遗传因子可能就在染色体上。但是当时拿不出证据证明他们的观点。直到1910年,摩尔根通过一系列实验发现,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才证明了萨顿、鲍维里的假说。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这一知识点的形成过程,可以看到科学过程的步骤。生命科学也是在自我更正的过程中积累和进步的。达尔文建立了以自然选择为核心的进化论,可人们在承认生物进化论的同时,却不愿意接受达尔文对进化原因进行臆想的方法,不满意达尔文对进化机制的解释。德弗里斯将实验方法引入对进化论的研究中,提出了“突变学说”,以此来解释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在20世纪的头十年,得到生物学界的广泛接受。然而,1910年,果蝇遗传学的发展表明,果蝇群体中不断发生着突变,却没有产生物种的变化。1912~1915年细胞学的精确研究,沉重地打击了德弗里斯的学说,他所认为的大规模突变产生的性状实际上是已有性状的复杂重组。[4](26-32)细胞遗传学,尤其是群体遗传学的建立,才阐明了自然选择的机制。40年代,在达尔文进化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综合进化论。在综合进化论盛行了多年之后,1968年,木村资生提出了“分子进化的中性学说”。1972年,埃尔德雷奇和SJ古尔德提出了间断平衡论,引起了科学界的重视和研究。进化理论还在发展之中。从进化论的发展可以看出,生命科学知识是在科学家对前人的结论不断质疑、不断证实的基础上进行自我更正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了解生命科学史,对培养研究者和学习者的批判性思维是有积极意义的,同时也能加深学习者正确认识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从事实中提高哲学素养。四、生命科学史是前人探究生物学知识的科学过程史每一个知识点的产生过程,就是一个探究的过程。生命科学史就是前人探究生物学知识的科学过程史。这一点已有论述(王荐,2002),这里不再赘述。总之,生命科学史中蕴涵了知识与过程的统一。(过程中包含着思维方式,如好奇心、求知欲、质疑、推理等;过程中包含着研究方法。)创造科学知识的科学家,哪一个不具备广博的知识呢?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立,汇集了许多不同学科背景科学家的智慧,显示出知识是非常重要的,仅有沃森和克里克的知识也是办不到的。知识和过程是自然科学的两个维度,二者是统一的,不能割裂开来。没有知识基础怎么创新呢?值得注意的是,新课程改革以来,已经指出了重结论轻过程的弊端,并且提出“新课程把过程方法本身作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从课程目标的高度突出了过程方法的地位”。[6](116-118)然而如果把“突出了过程方法的地位”理解为重过程而轻结论,也是极端错误的,因为过程与结论不是对立的。在生物教学中二者必须兼顾并且统一起来。学习生命科学史是能够把结论和过程方法兼顾统一起来的有效途径之一,这样做不仅有助于了解每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而且从其中的一些典型事件中可以学习到前人的科学探究方法。五、生命科学史展示了人们的合作过程生命科学史展示了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有相同研究方向的人们之间和有不同研究方向的人们之间的合作。DNA双螺旋结构的问世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这个事实表明从事不同学科研究的人,掌握的知识和技术是不同的,而且不同学科背景的人带来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尤其是玻尔、德尔布吕克和薛定谔的思想为遗传学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他们的思想极大地影响了沃森和克里克),他们的合作为解决问题提供了不同的思路,他们在解决问题中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同时共享了研究成果。不同的教师也存在知识体系和经验的不同。尤其在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很快,老中青各层次的教师的知识结构差别会更大,而教师之间的合作可以弥补这种差别。因此,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生物学教师要与同行合作,也要与其他学科的教师合作。这也启发学生必须重视每一科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为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六、生命科学史展示了各种观点的碰撞和论争过程生命科学史展示了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科学家所持观点之间的碰撞和论争,在碰撞与论争中,知识得到不断的澄清。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发表不久,有人提出了“自然选择作用于哪一种变异”的问题,成为当时争论的焦点。达尔文认为选择主要作用于连续的变异类型上。早期的生物统计学家高尔顿(1822—1911)、皮尔逊(1857—1936),与达尔文的判断一致。到了19世纪末,贝特森用事实证明了环境虽呈现连续的变化,而生物的变异却是不连续的,这种不连续性受遗传的控制,而不受环境控制。1904年,在英国科学促进协会的会议上,贝特森与韦尔登进行了最后的争论,贝特森取得了胜利。[3](302-304),[4](66-67)针对由什么物质引起发酵的问题,李比希和巴斯德展开了争论。巴斯德提出酿酒中发酵是由于酵母细胞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存在,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清的;[2](338)李比希坚持认为引起发酵的是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且裂解之后才能发挥作用。1897年毕希纳用实验证明了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的是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的观点是对的,[4](182-183)即使是伟大的巴斯德也有发生错误的时候。这些事实给予我们启示:在教学,尤其在生物学探究教学中,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和教师之间发生争论是正常的交流。新课程教学提倡这种交流,允许发表各自的观点,即便有错误也是正常的,关键是拿出证据去证实。七、生命科学史展示了成功的实验与选择合适的实验对象是分不开的孟德尔选择了豌豆;摩尔根选择了果蝇;细胞学说的创始人施旺选用具有相似于植物细胞壁的动物脊索细胞和软骨细胞;[3](160)贝尔登和鲍维里在研究细胞分裂时,选择了马蛔虫细胞;[3](168-170)沃尔弗(1733—1794)采用植物组织做研究材料研究生物的生长发育,由植物向动物推广;[2](278-283)比德尔和塔特姆最终选择了红色面包霉做生化遗传学研究的材料;[4](231)德尔布吕克、卢利亚和赫尔希组成著名的“噬菌体小组”,最终选择了病毒作为研究对象;[4](234-236)瓦尔堡选择了正在进行细胞分裂的海胆卵进行呼吸速度的研究;[4](148)悉尼·布雷内、罗伯特·霍维茨和约翰·苏尔斯顿(这三人是2002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获得者)最终选择了线虫来探索“程序性细胞死亡”的奥秘;科学家选择了拟南芥作为植物遗传研究的模式植物。由以上事例说明了选择合适的研究对象对解决问题非常关键。这些事实给予我们的启示是:基础教育阶段生物新课程中的探究教学,也涉及选择探究对象的问题,要解决好探究问题,必须先选择好探究对象;培养师资的师范院校开设的生物实验课,实验内容都是计划好的,实验对象也是预先规定好的,只要照着做就可以,这是标准式的“食谱式”的实验,做实验仅仅是为了验证已被肯定了的现象或者是学习一种标准的实验程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对“实验”会有兴趣呢?培养的师资能够适应新课程的教学吗?关注科学家筛选研究对象的做法,对于师资培养和进行生物学探究教学应该是有帮助的。八、生命科学史呈现着科学家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世界观科学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科学精神就是敢于怀疑、敢于求真、敢于创新;科学世界观就是要认识到世界是可知的,同时还要关注科技发展对社会的影响,养成负责任的态度。巴斯德(1822—1895)和伯格(1926—,DNA序列专家,1980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7](21-23)的事迹充分体现了科学家的科学素养。20世纪的许多重大事件,证明了科技对社会具有两面性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生命科学的研究成果,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制造生物武器给人类带来灾难。实际上,在日常生活中也是一样,我们每做一件事,不光要想到给自己带来的好处,还要想到会给他人和社会带来什么不便,甚至灾难。只有依靠科学的世界观,才能对事物作出判断并采取适当的个人行为。生命科学史中记载着科学家的生平事迹,从中挖掘科学家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世界观,把它们渗透到生物学教学中,对于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养乃至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都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重视生命科学史的教育价值是时代的呼唤。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理念。《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简称《标准》)在课程目标中也明确提出,“获得生物学基础事实、概念、原理、规律和模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知道生物科学和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和成就,知道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8](7)在实施建议的教学建议一栏中,第七个专题“注重生物科学史的学习”中举实例专门强调了“科学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学习生物科学史能使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索生物世界的道路,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这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很有意义的”。并特别说明“对于《标准》中没有列出的其他生物科学史实也应注意引用”。[8](36)《标准》已经向生物学教师提出了要求,生物学教师必须具备生命科学史方面的素养。加强这方面的素养主要依靠两条途径来实现。其一,高师院校在本科生、教育硕士、研究生中设置相应课程;其二,可通过新课标培训、新教材培训以及教师培训等继续教育的各个环节来实现。同时呼吁从事生命科学史编撰工作的学者,不断把生命科学发展的最新进展纳入生命科学史的体系中。参考文献:〔1〕王荐把生命科学史引入中学生物学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02,22(1):52-〔2〕〔美〕玛格纳(Magner LN)生命科学史〔M〕李难,崔极谦,王水平,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3〕汪子春,田洺,易华世界生物学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4〕〔美〕加兰 E 艾伦20世纪的生命科学史〔M〕田洺,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5〕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1-〔6〕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7〕〔美〕波拉克解读基因:来自DNA的信息〔M〕杨玉龄,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1-〔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责任编辑:李冰)The Educational Value of Life Science HistoryYANG Rui-lin, WANG Yong-sheng(College of Life Science, North 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24,China)Abstract:The life science history discloses the process of thinking and solving biology It represents the history of discipline formation of life science and their relations, and discloses the essence of natural The life science history also proves that the process of knowledge generation is the process of inquiry,and there exist contradictions and debates between scientists during the course of inquiring, and there are close connection between a successful experiment and a fitful choice of experimental Finally ,the life science history represents the scientific attitude, scientific spirit and scientific world outlook,which have great significance in cultivating students' biological quality and scientific quality an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inquiry-based Key words:life science history; educational value; biological quality; inquiry-based learning

我最近刚好写过一篇这样的文章,不过字数没那么多,希望可以让过关! 生物与软件 关键词:先进、互补性、前景、综合国力、造福人类摘要:生物与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融合是时代的趋势,将开创光明的未来,造福人类。正文:事物正确的发展趋势是与当代最主流的先进事物相融合,从而达到普及,使整个人类向前跨步。自从比尔·盖茨建立了微软帝国,开创了个人电脑的时代,世界的全面信息化就变的不可避免。而生物学作为现今最热门及将来最有前途的科学,将不可避免的与电子计算机科学相互融合,互取其长。于1984年7月在联邦德国西柏林召开的第14届国际植物学大会总结了植物学总的三点发展趋势,其中就有“以电子计算机为手段的数学模拟方面的研究和系统分析方面的研究”。生物软件初现雏形。两者的互补性:现在计算机操作系统及各种软件的运行都是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的,而人体的各种新陈代谢也是按照既定的各种程序进行的。而且,就现在来说,人类体内的调控系统,即人类自身具有的在亿万年进化中逐渐接近完美的程序,比起现在的计算机内的程序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它具有更大的可调控性等优势。人类以后计算机的研制要借鉴生物自身具有的各种调控程序,而这种方面的研究也已经开始,如生物计算机,及对人体大脑的解密而正在研制的智能计算机。相比之下,人类生物学的研究也离不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例如现在生物学的发展已经进入分子生物学时代,而由于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很多生物科学研究方面的软件也应运而生,它极大地减少了科学家及生物公司技术工人的工作量,提高了效率,增加了收益。例如在基因工程中就会常用到很多生物软件,现简介一种:Omiga 0:主要功能:编辑、浏览、蛋白质或核酸序列,分析序列组成。用C W进行同源序列比较,发现同源区。实现了核酸序列与其互补链之间的转化,序列的拷贝、删找核酸限制性酶切位点、基元(Motif)及开放阅读框(ORF),设计并评估PCR、测序引物。查找蛋白质解蛋白位点(Proteolytic Sites)、基元、二级结构等。查寻结果可以以图谱及表格的显示,表格设有多种分类显示形式。利用Mange快捷键,用户可以向限制性内切酶、蛋白质或核酸基元、开放阅读框及蛋白位点等数据库中添加或移去某些信息。每一数据库中都设有多种查寻参数,可供选择使用。用户也可以添加、编辑或自定义某些查寻参数。可从MacVectorTM、Wisconsin PackageTM等数据库中输入或输出序列。另外,该软件还提供了一个很有特色的类似于核酸限制酶分析的蛋白分析,对蛋白进行有关的多肽酶处理后产生多肽片段。实际上,大部分对核酸蛋白的序列分析功能,在Omiga 0中都能找到;而且界面非常友好。Omiga作为强大的蛋白质、核酸分析软件,它还兼有引物设计的功能。当然,Omiga还有很多同类软件。如日立软件公司(Hitachi Sofeware Engineering C,L)97年推出的DNASIS 5,加拿大的Premier公司开发的Primer Premier 0等。发展前景:生物软件具有很有的兼容性,可以支持现在的操作系统。生物软件、芯片具有专利性,是典型的知识经济时代的产物。具有专利性的物品,出卖的是智力,是现在具有知识武装的大学生创业的重要方面。我们来看一组关于生物软件产品的售价:基因芯片综合分析软件ArrayVision 0 :售价6900美元供应BI-2000医学图像分析系统 48000元(人民币)/套显微镜自动平台系统 5800元(人民币)/套Paup 一种功能强大的商业版系统进化分析软件,价值数千美金。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生物软件是一个相当大的产业,新的产业造就新的财富,新的财富将由新人来获得,而具有生物与电子计算机技术的新一代大学生,无疑将充当这群去创造新财富的新人。意义及作用: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不仅是军事实力的竞争,更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科学技术的竞争在当今日益知识化信息化的世界显得尤为重要,因而也就成为综合国力竞争中极其重要的方面。生物科学作为现今最热门及将来最有前途的科学,其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再有,现代社会中,电子计算机已经逐渐占据了主流地位。所以,生物与计算机的融合是时代的必然。而生物软件就是这两者最直接的结合。所以,生物软件的发展程度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谁如果在这方面领先于世界,那必将引领时代的潮流。反之,谁如果在这方面掉以轻心,将来必受制于人。在当今世界日益重视身体健康的情景下,生物与计算机的结合必将造福人类。由此观之,生物软件的发展是时代的趋势,而我们这一代,将是这趋势的创造者。我们大有前途。参考文献:无

  • 索引序列
  • 生命科学参考文献格式
  • 生命科学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 生命科学参考文献格式标准
  • 生命科学论文参考文献
  • 生命科学参考文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