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平顶山师专学报官网首页

平顶山师专学报官网首页

发布时间:

平顶山师专学报官网首页

这个比较复杂,分两步机理,整理如下:一硼氢化反应机理: (1)首先,反应在醚溶剂中作用,乙硼烷变为单硼烷BH3,与醚形成配合物氧上孤对电子进入缺电子的B轨道,方程式应该是:(BH3)2+ROR→2ROBH3,其中氧带正电,B带负电。 (2)因为硼为缺电子中心,所以BH3作为亲电试剂进攻烯烃的π键,形成配合物,得到四中心过渡产物(A与B)(我觉得看起来比较怪),π电子与B形成B-C键,BH3上的一个H带着一对电子与碳正离子形成C-H键,得到RBH2。(A)或是(B)。看起来就像H-BH2与R-CH=CH2发生了反马加成(实质仍为马氏加成,BH2-H中,H带负电,BH2带正电,BH2加到CH2,H加到CH,原因自己查电负性啦)。可以分析知A种的碳正离子电荷更加分散,所以反应应该走A这条路。因为反应中形成了四中心结构,所以在立体上是顺式加成。重复2次,将BH2-R上剩下的两个H全换为R-,得到BR3。 二氧化反应机理:H2O2与OH-有如下反应: H-O-O-H+OH-=H-O-O-+H2O(该反应可逆,我不知道怎么输入可逆符号````)接下来HO2-与BR3反应生成烷氧基硼,可视作HO2-与BR3结合后脱去OH-,即如图的:反应中生成了RO-,它与水反应得到ROH醇!RO-+H2O→ROH+OH-重复此步骤,(RO)3B上的RO-全部生成醇,B生成B(OH)3。在氧化过程中,R3B构型不变,无重排,所以产物为反马加成的醇R-CH2-CH2-OH。 参考资料:平顶山师专学报11希望采纳,欢迎追问,有问题请指出:)

2002年,平顶山师专学报17期2刊,第1-8页

《一位老人的一生——读墨白小说〈洗产包的老人〉》,王保民,载《小小说选刊》1991年第4期《〈失踪〉文本世界的肢解》,苏常青,载《颍水》1991年第4期《各显命脉各精神》,李少咏,《没有人看见草生长》,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面对粗鄙而热辣的人生》,曹增谕,载《莽原》1992年第3期,收入《刚性的或柔性的凝视》,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10月版《〈风车〉的寓言》,陈辉平,载《当代作家》1993年第2期《〈失踪〉的叙事特色》,王彪,收入《新历史小说选》,浙江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文坛孙氏两兄弟》,金城,载《当代人》1994年第2期《〈同胞〉的四维结构》,李少咏,载《周口师专学报》1993年第2期《人性与写实》,田中禾,载《文学自由谈》1993年2期《墨白小说札记》,闻峰,载《未来》1994年第5期《孤独的漂泊者的悲歌——读墨白小说〈进入城市〉》,李少咏,《没有人看见草生长》,河南人民出版1994年版《穿越历史的地表》,李少咏,收入《没有人看见草生长》,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评〈鼠王〉、〈孤独者〉、〈现实的颠覆〉》,王干,载《山花》1995年第2期《或许写作刚刚开始——记青年作家墨白》,纯儿,载《文学报》1995年3月23日《十字架下的墨白》 古箫,载《小小说选刊》1995年第10期《重建梦中的宫殿——谈墨白小说的创新意义》,李少咏,载《百花园》1995年第10期《语言的诱惑——〈风景〉赏析》,伊水,载《小小说选刊》1995年增刊《在梦境中寻找现实——读墨白小说》,田中禾,载《鸭绿江》1996年第12期《心态情绪与象征叙述——墨白小说创作论》陈子秋·刘海涛,载《百花园》1996年第4期《与墨白相交》金锐,载《太阳》1996年第6期《他们,或四个四重奏》,王鸿生,载《漓江》1996年第3期,收入《无神的庙宇》,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10月版《平淡最难——读墨白的〈飞翔〉〈蜡烛〉》,吴雁,载《微型小说选刊》1997年第12期,收入《微型小说三百篇》,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9年9月版《梦游者永在旅途》,何向阳,载《小说评论》1998年第1期,收入《肩上是风》,中原农民出版社1999年8月版《清醒的梦游者——墨白访谈录》,张钧,载《作家报》1998年10月1日《走近墨白》,杨玉,载《南方都市报》1998年9月2日《一个丧失精神自我的年代——读墨白长篇小说〈梦游症患者〉》,杨玉,载《读书人报》1998年12月3日《永远真诚——访作家墨白》,于刚,载《教育周刊》1998年9月14日《以个人应言说方式辐射历史与现实——墨白访谈录》,张钧,载《当代作家》1999年第1期,收入《小说的立场——新生代作家访谈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版《千里之外的声音》,东西,载《广西文学》2000年第4期《不是为了游戏文学——略谈青年作家墨白及其创作》,王虹昭,载《读书人报》2000年2月18日《墨白的艺术迷宫与“神秘房间” ——论墨白小说》,郝雨,载《山花》2001年第11期《论墨白的小说艺术风格》,黄轶,载《郑州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坚硬的写作》,唐宋元,载《南方文坛》2001年第5期《关于墨白小说的几个关键词》,张闳,载《浙江作家报》2001年7月号《从〈事实真相〉到〈孤独与激情〉》姚建斌,载《中国图书商报》2001年8月23日《以梦境颠覆现实——墨白访谈录》,林舟,载《花城》2001年第5期《精神探索和叙述实验者墨白》,何弘,载《莽原》2001年第4期《在同一块土地上生长起来的两种声音》,皖之骥,载《河南画报》时政版2001年第6期《墨白的黑白世界》,奚同发,载《南风》2001年第4期《诉说不平》,艾云,收入《艺术与生存的一致性》,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版《阳光与生命》,唐宋元,载《创作》2002年第2期《生存图式的还原——墨白早期小说演绎》何海滨,载《平顶山师专学报》2002年第4期《墨白小说论》,郝雨,载《平顶山师专学报》2002年第4期《试论墨白前期的小说创作》,王永盛,载《平顶山师专学报》2002年第6期《沉浮在荒诞与隐秘之痛中的真实——墨白长篇小说的魅力》,孙桂荣,载《石河子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文本探索者——访谈墨白》,杨家慧,载《中华工商时报》2002年1月30日《在欲望驱动下的“神秘的房间” ——评墨白长篇小说〈欲望与恐惧〉》,郝雨,载《中华读书报》2002年2月27日《现实的焦虑与救赎的渴望》,林舟,载《大河报》2002年4月25日《在夜色里开放的花朵——读墨白新作〈欲望与恐惧〉》,琼子,载《河南新闻出版报》2002年3月1日《建立起内心更高的秩序——读墨白长篇小说〈欲望与恐惧〉》,刘海燕,载《羊城晚报》2002年7月25日《一面是欲望,一面是恐惧》,于火,载《教育时报》2002年8月16日《逃离与穿越——墨白中篇小说论》,曹怀明,载《中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墨白小说的社会学》,张宁,载《河南日报》2003年5月30日《寻找“事实真相”》,贺玉高,载《中州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无处逃循的边缘人——关于〈欲望与恐惧〉》,张军府,载《中州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墨白:平行于生活现实的文学叙事》,孙燕,载《中州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人离自己究竟有多远——由墨白的“喃喃叙语”谈起》,梁艳芳,载《中州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我什么时候能醒” ——关于〈梦游症患者〉》,刘满华,载《中州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在嬗变中不断突破自我——墨白早期作品纵横观》,梁伦润,载《文苑》2003年第3期《从墨白的小小说说起》,刘海燕,载《百花园》2003年第2期《墨白:教书生涯是我写作的坚强后盾》于刚,载《教育时报》2003年4月25日《对文本的探索——墨白访谈录》,雷霆,载《山花》2003年第6期《写作是通过现实表达精神的过程——关于墨白小说的对话》,张宁、刘海燕等,《来访的陌生人》,河南文艺出版社2003年6月版《构建一座精神的小镇——评墨白的〈梦游症患者〉和〈寻找外景地〉》,李少咏,载《当代文坛》2003年第6期《简论墨白的小说世界》,张宁,载《河北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受雇于记忆的人》,蓝蓝,载《山花》2004年第4期《影像“原乡”与民间叙事——墨白小说漫谈》,聂伟,载《莽原》2004年第3期《隐含在欢悦生命中的忧伤——访先锋小说家墨白》,曹丽萍·梁艳萍,载《河南新闻出版报》2004年7月8日《文学的地域性与文学的个性》,孙青瑜,《河南新闻出版报》2004年8月12日《墨白现象和墨白小说的隐含意义》,刘海燕,载《红豆》2004年第8期,收入《理智之年的叙事》,作家出版社2007年5月版《不确定的存在——简评墨白《映在镜子里的时光》》,蓝蓝,载《文化时报》2004年12月9日《文坛“独行客”观照地域文化》,孙青瑜,《北京日报》2004年9月20日《光荣的隐退与生命的责问——墨白小说的个案分析》,夏敏,载《山花》2005年第5期《信念的力量无法估量》,纳米,载《文艺报》2005年3月22日《为墨白描白》,田中禾,载《文学报》2005年9月8日《墨白的悲悯情怀》,李宏永,载《文化时报》2005年5月24日《评〈父亲的黄昏〉》刘晓南,《2004年最佳小说选·点评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版《评〈母亲的信仰〉》,邵燕君,载《文学报》2005年5月26日《乡土理念的嬗变与持守:话语·价值·权力》李丹梦,载《上海文学》2005年第2期《雪的飘落塑造风景——读墨白小说《风景》》,张莉莉,《轻风的月夜》,九州出版社2005年8月版《评〈七步诗〉》,赵晖,载《文学报》2005年9月15日《表象与意象的结合》,于德北,载《小小说选刊》2005年第23期《人性扭曲的悲剧——读墨白小说〈谋杀案〉》,刘彬荣,《66个纯情唯美故事》,漓江出版社2005年10月版《对苦难的反抗,或者对家园的建立》,汪淏,载《文化时报》2005年12月27日《有一个叫颍河镇的地方——与墨白对话》,刘海燕,载《莽原》2006年第3期,收入《理智之年的叙事》,作家出版社2007年5月版《苦涩而甜蜜——读墨白的〈父亲的黄昏〉》,钟平,载《文化时报》2006年2月28日《评〈母亲的信仰〉》,赵晖,《2005年最佳小说选·点评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版《毫无诗意的逃离——墨白小说的个案分析》,何海滨,载《三门峡文艺》2006年第4期《白墨黑墨写出文章就是好墨》,野莽,载《辽河》2006年第10期,收入《墨客——目睹三十年之文坛现状》,中国工人出版社,2008年9月版。《墨白复调小小说艺术简论》,高军,《神秘电话》,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5月版。《我们应该怎样叙事——和墨白对话》,张晓雪,载《天津文学》2008年第8期。《艺术迷宫:墨白小说的结构技巧》,李喜民,载《当代小说》2007年第8期《小说是叙事和语言的艺术——墨白访谈》,刘小逡,载《文学界》2008年第8期《痛苦的拷问:墨白小说的审美聚集》,李喜民,载《时代文学》2007年第5期《颍河镇:墨白小说的隐喻场》,李喜民,载《新闻爱好者》2007年第16期《神秘寻找:墨白小说的情节模式》,李喜民,载《时代文学(理论学术版)》2007年第8期《颍河镇——人类的精神载体——读〈墨白作品精选〉》,孙萍,载2007年12月17日《大河报》《形式的伦理意义——墨白论》,李丹梦,载《文学评论丛刊》第九卷第二期·2007年8月版《关于墨白小说评论的语录》,孙青瑜整理,载《躬耕》2007年第12期《“灵”的挣扎与“思”的独立——由〈红房间〉谈墨白的小说》,黄轶,载《文学界》2008年第8期《疯狂史章的颍河变奏——论墨白的〈梦游症患者〉》,方向真,载《文学界》2008年第8期《墨白老师》,戴来,载《文学界》2008年第8期《阅读之梦与写作之梦》,刘海燕,载《文学界》2008年第8期《墨白城乡二元对立的叙事模式》,米学军,载《新闻爱好者》2008年第2期(上半月)《人性的异化,疾病的隐喻与历史的宿命》,龚奎林,载《平顶山师院学报》2008年第3期《创伤性体验对墨白小说创作的影响》,米学军,载《平顶山师院学报》2008年第3期《梦中的天堂——论墨白小说中的城乡二元对立》,刘宏志,载《平顶山师院学报》2008年第3期《游走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叙事——墨白中篇小说中的叛逆者形象及其塑造》,张舟子,载《平顶山师院学报》2008年第4期《记忆的碎片与语词的密林——论墨白的〈来访的陌生人〉》,高俊林,载《平顶山师院学报》2008年第4期《墨白小小说创作浅论——读〈怀念拥有阳光的日子〉》,刘天平,载《躬耕》2008年第12期《论墨白的颍河镇情节》,米学军,载《中州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墨白是否应继续抒写苦难?》,米学军,载《大河文学》2008年第3期《人性的异化,疾病的隐喻与历史的宿命——墨白小说论》龚奎林,载《山花》2008年第7期《文学的底层叙事》,张鸿声、刘宏志,《光明日报》2008年10月31日《墨白:底层民众的偶然性命运》,张闳,《感官王国——先锋小说叙事艺术研究》,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版《论后现代小说的形式意识——从墨白的小说谈小说的叙事艺术》,张晓雪,载《中州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沉重的欲望之旅——读墨白新作〈裸奔的年代〉》,方向真,载2009年3月19《郑州日报》《关于〈别人的房间〉的通信》,刘星、《芙蓉》编辑部,载《芙蓉》2009年第3期《现代主义精神的弥散——试论墨白小说叙事的风格》,康宁,载《绿洲》2009年第7期《我们为什么总是在对抗中迷失——读墨白的长篇小说〈裸奔的年代〉》,高军,载2009年5月19日《中国图书商报》《对传统历史观的颠覆与解构——读墨白小说〈雨中的墓园〉》米学军,载《新闻爱好者》2009年第4期《疾病的隐喻与生存的困境——墨白小说论》,龚奎林,载《莽原》2009年第4期《道德的焦虑与生命的迷惘——与墨白对话》,黄轶,载《广州文艺》2009年第6期《墨白小说中的历史观》米学军,载《河南经贸职业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批注、点评〈某种自杀的方法〉》,野莽,载《莽原》2009年第4期《墨白小说叙事美学的人生维度》,王庆杰,载《河南经贸职业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收入《灵魂孤筏的泅渡》,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年10月版。《复杂的人性和人生的苦难——关于墨白小说的人性与苦难叙事》,刘宏志,载《芙蓉》2009年第6期《无边的压抑——谈墨白笔下麻木的灵魂与病态生活》,刘宏志,载《红豆》2009年第10期《无法抗拒的宿命:在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穿行——谈墨白新世纪以来的小说创作》,高俊林,载《山花》2009年第9期《精神之根与审美之境——墨白小说“颍河镇”意象的文化学阐释》,王庆杰,载《河南经贸职业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现实精神与深远意味》,高军,载《躬耕》2009年第10期《经验·历史·责任·创作——墨白访谈录》,龚奎林,载《西湖》2010年第2期《关于墨白小说的九个词条》,高军,载《绿洲》2010年第4期《人性的挣扎与欲望的蜕变——读墨白长篇小说〈裸奔的年代〉》,龚奎林,载《平顶山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论墨白小说的苦难叙事》,张翼,载《平顶山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裸奔的年代”与“欲望与恐惧”》,井延凤,载《平顶山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让渡的灵魂之旅:解读墨白的〈重访锦城〉》,张延文,载《平顶山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游离于世俗化与诗意化两极之间的焦灼》,高俊林,载《小说评论》2010年第3期《精神自由与人格独立——墨白访谈录》,高俊林,载《小说评论》2010年第2期《小说家档案——主持人的话》,於可训,载《小说评论》2010年第2期《置身与苦难与阳光之间——墨白乡土小说论》,刘迎,载《中州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墨白小说:中国当代文学的“国家声音”》,张延文,载《山花》2010年第5期《论墨白小说中的“失语者”》,何学军,载《中州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浅析墨白小说中的几个关键词》,赵凯,载《语文知识》2010年第4期《从希望到绝望——〈裸奔的年代〉的叙事解读》,胡洪春,载《语文知识》2010年第4期《治疗脓包中心的平静——读墨白的中篇小说》,高俊林,载《语文知识》2010年第4期《孙氏兄弟》,王庆杰,收入《社会的空位——王庆杰文化批评随笔集》,线装书局,2010年3月版。《〈天河之恋〉:纯真的情感,诗化的表述》杨春生,载《电影文学》2010年第11期《墨白的新历史主义小说书写》龚奎林,载《中州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裸奔的年代,色彩的人生——墨白〈裸奔的年代〉中的色彩解读》,胡洪春,载《中州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历史在“行走”中“沉没” ——从三个视角透视〈梦游症患者〉》,龚自强,载《中州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人文环境与文学精神——墨白访谈录》,张延文,载《山花》2010年第10期《寻找有意味的形式——墨白小说印象》,李瑞华,载《新闻爱好者》2010年第22期《浅析墨白的颍河镇情节》,郑凯,载《河南经贸职业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论墨白小说中的人性书写》,肖昉,载《河南经贸职业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墨白小小说的意义》,李少咏,收入《神秘电话》,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5月版《对自我的审判》——墨白长篇小说《欲望与恐惧》浅析,刘宏志,载《牡丹》2010年第10期《从语言的陌生化看“气韵神境”》,孙青瑜,载《文艺评论》2010年第3期《墨白的远景与近影》,田中禾,载《阳光》2010年第12期《敲击喧嚣的孤独》——由《梦游症患者》构成的思想史,江媛,载《莽原》2011年第1期《墨白小说中女性形象探析》,张明华,载《红豆》2011年第2期。《以革命的名义》,刘宏志,载《扬子江评论》2011年第2期。《颍河镇与中国精神意象》,刘宏志,载《山花》2011年第7期。《先知的意义:墨白与巴尔加斯·略萨比较》,张延文,载《作品》2011年第6期。《无法确定的生活——谈墨白小说一种哲学意义的表达》,刘宏志,载《大地文学》2011年第5期。《论墨白小说的语言结构及风格》,刘宏志,载《豫军论坛文集》河南文艺出版社2011年8月版。《爱与欲的徘徊——试析墨白小说〈爱情的面孔〉的人生隐喻》,张明华,载《中州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阳光下的神秘——谈墨白小说叙事中的未知因素》,刘宏志,载《中州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自我规训:肉体与灵魂的深度撕裂——墨白小说〈欲望与恐惧〉的思想地图》,刘军,载《中州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本色的生命质地——浅论墨白小说的生命图景》 王庆杰 载《河南经贸职业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生命的颍河镇——墨白小说中地域文化意义探寻》 王庆杰 载《河南经贸职业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悲凉底色下的偶然命运》——谈墨白小说《夏日往事》 刘宏志 载《彩虹》2011年第4期。《小说的多维镜像》——墨白访谈录 江媛 载《时代文学》上半月·2012年第3期《墨白笔下的自显世界》 孙青瑜 载《时代文学》上半月·2012年第3期《优雅,色彩及比喻丛丛——墨白印象》 刘恪 载《时代文学》上半月·2012年第3期《墨·白——墨白印象》 何弘 载《时代文学》上半月·2012年第3期《小说家墨白》 杨晓敏 载《小小说选刊》2012年第4期。载《时代文学》上半月·2012年第3期。《书写墨白》 汪淏 载《时代文学》上半月·2012年第3期《一个人的别墅》 陈峻峰 载《文学报》2012年1月12日《文本建构与精神迷失——从墨白小说目录论述其叙事风格》 李瑞华 载《语文知识》2012年第1期。《墨白小说的深度》——短篇小说《纪念》细读 刘涛 载《东京文学》2012年第2期。《叙事的核心:时间与记忆》——墨白访谈录 苗梅玲 载《东京文学》2012年第2期。《1945年前后:主观的历史——墨白小说中的阶级与人性的冲突》——江媛 载《南方文坛》2012年第3期。

镧系收缩对原子半径的影响:由于镧系收缩,同组的第二、第三过渡系金属的院子半径、离子半径很接近,因而性质相似。同时也使得钇成为稀土元素的成员,并与中稀土元素共存于矿物中。使得第四副族中的Zr何Hf,第五副族的Nb和Ta,第六副族中的Mo何W在原子半径和离子半径上较结晶,化学性质也相似,造成这三队元素在分离上的困难。 主要原因在于增加的f轨道上的电子对核电荷的屏蔽作用太小,致使核电荷对核外电子的吸引作用增加。这种增加导致同一副族第五第六过渡金属元素决定原子半径的两个因素(电子层数增加和核电荷吸引力)中核电荷吸引力占主导地位。这同具有完整次外壳层结构的主族元素的影响正好相反。也许对你有用。

平顶山师专学报官网

它们是两所学校,平顶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平顶山学院的前身,刚生的本,学校不太好,以师范专业为主,文理都有。没许昌学院好。

论著目录(*号者为著作,其余为论文)《关于华文教学当地化的若干问题》,《世界汉语教学》,2008年第2期。*《华文教学概论》,商务印书馆,2007年。《以“国、中、汉、华、唐”为上字的词与社会认同建构》,《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4期。*《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6),上编副主编,商务印书馆2007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海外华语传播概况》(2006),上编副主编,商务印书馆2007年。《现代华人社会称说汉语方式多样性再考察》,《南开语言学刊》,2007年第1期。《汉语的国际地位与国际传播》,《渤海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海外华语传播与<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语言文字应用》,2007年第1期。《海外华人的母语教育给我们的启示》,《长江学术》,2007年第1期。*《当代语言生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普通话语言学研究导引》,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字母词规范设想》,《词汇学理论与应用》,商务印书馆,2006年。《语境研究与社会语言学——读王建华等著<现代汉语语境研究>》,《汉语学习》2006年第5期。《以辅助专业课教学为目的的汉语教学:实践和思考》,《对外汉语研究》第2期,商务印书馆,2006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5),上编副主编,商务印书馆,2006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总述》,《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5),2006年5月由国家语委正式发布,商务印书馆2006年9月出版。《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海外华语传播概况》,发布和出版同上。《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海外华人华侨分布》,发布和出版同上。《论华语研究》,《语言文字应用》2006年第2期。《对汉语中父亲称谓系列的多角度考察》,《中国语文》2006年第2期。《论华语视角下的中国语言规划》,《语文研究》2006年第1期。《海外华语教学研究的现状与展望》,《世界汉语教学2006年第1期。《说N三题》,《修辞学习》2006年第1期。*《语言与语言应用论稿》,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马来西亚:官方语言的推行与华语的拼争》,《暨南学报》,2005年3期。2004年12月澳门语言学会年会主题报告。2005年1月、6月曾分别在第四届双语国际会议、语言与认同研讨会演讲。《面向社会的社会语言学:理想与现实》,《语言文字应用》,2005年第3期。《河南境内中原官话的“哩”》,《语言研究》,2005年第3期。《近20年来的中国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修辞学习》2005年第5期。《对字母词规范的设想》,《辞书研究》2005年第4期。《广州市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报告》,《中国社会语言学》2005年第2期。(署名:郭熙、曾炜、刘正文)*《中国社会语言学》(增订本),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对“操”+过+处所词语讨论的思考》,《语文建设通讯》79期,香港,2004年。《“操”的讨论的意义》,新加坡《联合早报》,2004年9月7日。《“对外汉语学”说略》,《汉语学习》,2004年第3期。《回忆我的导师张礼训先生》,收入莫砺锋主编《薪火九秩》,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又《南京大学校友通讯》,2004秋季号(总26期)。《要重视语言学教学参考书的编写》,《21世纪的中国语言学》,商务印书馆,2004年。《论“华语”》,《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语言文字周报》第1082-、84、85连载,又收入莫砺锋主编《南京大学中文系90周年系庆论文集》,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论全球华语辞典的编纂》,第二届国际中国社会语言学学术会议(澳门)论文,2003年11月。《海外华人社会汉语教学的若干问题》,肯特岗国际汉语语言学圆桌会议论文(新加坡),2003年11月。《世界汉语教学》2004年第3期。又载《国际汉学集刊》第一辑,陈学超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商,2004年。*《应用语言学概论》(副主编),商务印书馆,2003。《马来西亚槟城华人社会的语言生活》,《中国社会语言学》创刊号,2003年。《普通话词汇与新马华语词汇的协调与规范问题——论域内外汉语协调的原则和方法》,《南京社会科学》,2002年第12期。《配合环境的双语教学》,新加坡《联合早报》2003年2月5日。《语言教育若干问题之管见》,《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3期。《华语的规范与协调》(与汪惠迪合作),新加坡《联合早报》2002年12月7日。《中国社会语言学的现状与前瞻》,《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理论语法与教学语法的衔接——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为例》,首届亚太地区中文工作坊(香港,2001)论文,后载《汉语学习》2002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2003年12期转载。《域内外汉语协调问题刍议》,《语言文字应用》2002年第3期。又收入周胜鸿等主编《汉字书同文研究》,鹭达文化出版公司,2005年。《华语与普通话:由来、特点及其他》,马来西亚《光明日报》2001年4月11日—12日。《对新时推普的一些思考:以江苏为例》,《南京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又《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1年第期摘载。《语言学概论》(编委),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汉字误读误写现象札记》,于根元《世纪之交的应用语言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苏南地区河南话的归属》,《东南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中国社会语言学》,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聋儿双语教育浅谈》,《现代特殊教育》1999年第6期。《新一轮“推普”:特点、问题和对策》,见《语文建设》(北京)1998年第11期。《苏南地区河南话变化的初步考察》,见《南京社会科学》(南京)1998年第8期。《当前我国语文生活的几个问题》,见《中国语文》(北京)1998年第3期。《磨盘话词汇选》,见《南京大学中文学报》(南京),1998年期。《当前社会称谓问题小议》,见《语文建设》(北京)1997年第9期。《磨盘话音系》,见《南京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中国语文工作者的使命》(署名郭伯康),见《语言文字应用》(北京)1996年第3期。《世纪交替中的中国语言学:危机与机遇并存》,见《语言文字应用》(北京)1996年第4期。《磨盘话同音字汇》,见《镇江师专学报》1996年第4期。《苏南地区的河南方言岛群》,见《南京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又见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1996年第2期。《谈谈古代的方言及其发展》,见郭维森、柳士镇主编《古代文化基础》,岳麓书社,1995。《索绪尔的语言观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发展》(署名郭伯康),见《语言文字应用》(北京)1994年第3期。*《语文知识与公文写作》(参加编写),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论“‘一样’+形容词》。见《语法研究与语法应用》,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北京),1994。*《汉语新语汇词典》(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南京。1993。*《聋儿早期康复教育——理论与方法》(与李绍珠、周兢合作)。南京大学出版社,南京。1993。*《聋儿早期康复教育——教学活动设计》(与李绍珠、周兢、李凡合作)。南京大学出版社,南京。1993。*《汉语时兴词语词典》(中文撰稿人)。译林出版社,南京。1993。《要进一步放宽语言政策》。见《现代特殊教育》(南京)1993年第1期。*《应用汉语教程》(参加编写)。北京语言学出版社,北京。1992。《汉语、汉字和汉语现行书面记录系统的问题及其对策》。见《语言文字应用》(北京)1992年第3期。《试论海峡两岸汉语差异的起源》。见《双语双方言》(二),彩虹出版社,香港。1992。又见《语言学通讯》(武汉)1993年1-2期。*《初等语文》(参加编写)。中国人事出版社,北京。1992。《试论新闻语言的基本特征》。见《南京大学学报》1991年第4期。《丹阳埤城的河南方言岛》(与蔡国璐合作)。见《徐州师院学报》(徐州)1991年第2期。《“动词+‘到’+处所词语”的十二种句式》。见《语言学和汉语教学》,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北京。1991。《英语儿童语言量表在汉语中应用的探讨》(与周兢、李凡合写),见《国际心理测量学术会议论文集》,1991,南京。《礼貌语言要得体》。见《平顶山师专学报》1991年第1期。《汉语听力损伤儿童语言康复中语音教学的几个问题》(与李绍珠、周兢合写)。见《南京师大学报》(南京)1990年第4期。《语法·语义·语用》。见《盐城师专学报》(盐城)1990年第4期。《新闻表达中的逻辑结构》。见《学语文》(芜湖)1990年第6期。《论大陆与台港汉语在词汇上的差异》。见《双语双方言》,中山大学出版社,广州。1989。《新闻语言和新闻表达》。见《采与编》(南京)1989年第5期。《对比分析:应用语言学一个方兴未艾的分支》。见《社科信息》(南京)1990年第10期。《新闻语言和缩略语》。见《许昌师专学报》(许昌)1989年第1期。《“动词+‘到’+时间词语”的三种类型》。见《平顶山师专学报》(平顶山)1989年第1期。《现代汉语教学问题刍议》。《语言学通讯》(武汉)1989年3-4期。《“动词+‘到’+时间词语”的两种句式》。见《汉语学习》(延吉)1988年第1期。《〈语言的语法分析和言语的语法分析〉质疑》。见《语言学通讯》(武汉)1988年第1期。《关于“动词+‘到’+处所词语”的句法分析》。见《南京大学学报》1987年第3期。又见《语法求索》,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武汉),1988年。《汉语同义成语词典》(与蒋荫楠合作)。江苏古籍出版社,南京。1987。《“放到桌子上”“放在桌子上”“放桌子上”》。见《中国语文》(北京)1986年第1期。“这个”和“那个”。《大众修辞》(上海)1986年第1期。《汉语介词研究述评》。见《徐州师院学报》1986年第2期。又见人大复印资料1986年第8期。《国文法草创述评》。见《南京大学学报》1986年(语言文字专辑)。《虚词和虚词教学》。见《中学教学语法阐要》,语文出版社,北京。1985。《“个”的词性》。见《语文学习》(上海)1985年第2 期。《现代汉语中有比喻意义的词》。见《汉语论丛》,河南人民出版社,郑州。1985。《目前语言研究中术语使用的几个问题》。《南京大学学报》1985年(研究生论文专辑)。《〈语言的美和美的言语〉述评》(与张晓铃合写)。见《修辞学习》(上海)1984年第3期。《说“永远”》。见《教学通讯》(郑州)1984年第7期。《台湾的语文教学》。见《河南教育》(郑州)1984年第5期。《关于“是”的用法的几个问题》。见《河南教育》(郑州)1985年第7-8 期。《关于“东南部气候……”》。见《河南教育》第1985年第4期。《说“x笑”》(与张晓铃合写)。见《汉语学习》(延吉)1984年第1期。《新词语用法举例》(与张晓铃合写)。见《汉语学习》1985年第2期。《谈“东山再起”及其他》。见《中学语文教学》(北京)1980年第7期。

年,卷(期):起止页码你翻翻一般杂志的投稿要求就知道了

保山师专学报官网首页

有个保山师范学院,是个2本,刚升上去的。还有一专的大学吧。地方上一般没什么好的大学了,建议你去大城市读书了。呵呵

在云南省。详细地址: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远征路 学校网址:

截至2012年底,学院有10个校级科研机构。 校级科研机构 民族研究所石斛研究所生物工程实验室永昌文化研究所南亚研究中心建设与发展研究室彝族文化研究中心旅游产业发展研究中心高黎贡山生物多样性重点实验室僳僳族文化研究中心基础教育研究所 馆藏资源2014年图书馆网显示,图书馆总藏书量637224册,其中,图书556067册,期刊81157册。期刊有960种,报纸有28种,光盘有20177张,电子图书有8000册,数据库有CNKI数据库、万方数据库、Apabi电子图书、维普考试数据库、中国地方志、方略外文数据库等6个。 学术期刊《保山学院学报》主要发表校内外、省内外专家、学者和高等院校师生的学术研究论文;属综合类学术理论刊物。2002、2004、2006年、2008年均获得中国高职高专优秀学报光荣称号;《哀牢文化研究》栏目获得云南省第三届期刊评选优秀栏目奖。

自制教具为中学物理增添无限风采摘要:实验展示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最好的方法,但是,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并不是所有的实验教具实验室都能提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有自己动手自制教具来探究科学的奥秘,自制的教具虽没有那么精良,但是其也为物理课堂增添了不少风采。关键字:自制教具 物理实验 由于物理这门课的特殊性,实验是其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长期一线工作的经验告诉我,在物理教学中,做好实验是非常重要,也可以说是让学生对物理感兴趣的一种最好的方法。物理这门课是研究物体的规律,要讲清楚那个“理”,传统的“一根粉”说“理”教学方法在新时代已经不再适用了。毛主席曾经说过:“你要想知道梨的味道,你就得亲口吃一吃。”对于我们学习物理也是的,你要想知道那个“理”,你就必须自己亲手去做一做实验,从实践中得出真理。但是,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并不是所有的实验教具各个学校的实验室都能提供,尤其是农村学校。我们的物理课还得继续上,怎么办呢?此时,自制教具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一、自制教具可以填补实验教具的不足“没有枪没有炮,我们自己造”,积极响应毛主席同志提出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口号。物理研究的都是我们身边的“理”,那么,我们就应该可以利用我们身边常见的物品来自制我们探究实验所需的教具。可以用来填补我们实验教具的不足,特别是在农村学校,由于资金的压力,有些比较贵重的实验仪器学校根本供应不起或者没有足够的经费去维护现有的教具,导致实验教具严重缺少或损坏无法使用。因此,很多实验紧靠实验室的教具是没有办法来开展的。比如说,我们现在研究《弹力》那节内容中的微小变化这个知识点,学生们都知道我们挤压海绵、扭曲铁丝等这些物体时,他们都有明显的形变,这个变化都是学生可以用眼睛直接来观察到的,这个大家都理解。现在,你说我们用手指挤压桌面或者墙壁,桌面、墙壁也发生了形变,这时,我们的学生用手挤压桌面或者墙壁,他没有看到桌面或墙壁发生形变,俗话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那学生们就不能接受这个“理”,如果接受也只能是强行记忆。但是,现在我们的问题是实验室中没有可以观察微笑变化的实验教具,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只能自制教具。我们可以使用一大肚、细口玻璃瓶来完成这个实验,具体做法是:准备一个玻璃瓶、一根细长的玻璃管、一个橡皮塞、一些混有红墨水的水、蜡块,将玻璃管插入橡皮塞中,玻璃瓶装满混有红墨水的水,再用橡皮塞塞紧玻璃瓶,最后用蜡将瓶口处漏气部位封死。这样,一个简易的自制研究微小形变的实验教具就做好了,用手挤压玻璃瓶,我们会发现玻璃管中的红墨水会上升,松开手水又会下降,玻璃管中的水面不管是上升还是下降,都是由于玻璃瓶被挤压后玻璃瓶发生微小形变而产生的。几个很常见的生活用品就做成了实验教具,成本低廉、操作简单、现象明显,在某些方面比精良的厂制教具更加具有优势。二、自制教具可以改进现有实验教具的不足从工厂里制造出来的实验教具虽说很精良,但是由于课程更新或者教具老化等等原因,厂制实验教具使用起来有时也感到力不从心。比如说:我们在研究不论物体轻重,它们都具有相同的重力加速度时,我们使用牛顿管演示给学生看。从理论上来说,当牛顿管里有空气时,由于空气阻力作用,里面的羽毛和铁片不是同时落到管底;当把牛顿管里的空气抽空时,两者同时落到管底。但是,当我们做实验时就发现不管管里有没有空气效果都不明显,两者好像都是同时落到管底,原来里面的羽毛取得是毛的根部,比我们想象中的羽毛要硬的多、重的多。而且,牛顿管配套的抽气机也是个大麻烦,那是一个很重的家伙,使用起来很不方便。对于这样的实验教具,在上课的时候我想有不少的教师都不想使用它,实际上我们想完成这个实验,我们只需要一张纸片和一个粉笔头就可以了,开始时纸片展开和粉笔头在同一位置同时释放,我们会发现粉笔头先着地;如果把纸片捏成团,还是和粉笔头在同一个位置同时释放,我们会发现两者同时落地,这也起到了“牛顿管”的作用。可见,这样的自制教具要比“牛顿管”要好的多。初中物理在探究“浮力本质”这个问题时,一般情况下是通过压强与深度关系演示仪和理论分析来探究:学生通过压强与深度关系演示仪只能知道液体内部对物体存在着压强,并且随着深度的变化而变化,然后我们对物体上下左右面进行受力分析,分析出浮力的本质是由于物体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差造成的。这样的探究学生可以接受,但学生可能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为了使学生能留下更深的印象,我们可以通过自制实验教具来改进这个实验教具的不足。(1)准备的仪器:上端开口的大玻璃水箱一个、四周密封的小玻璃盒一个、皮管一个、塑料饮料瓶塞、蜡块、强力胶;(2)仪器安装:如图所示,在密封小玻璃盒的左右两侧各开大小适合的小孔,将皮管与右侧小孔用强力胶接合,保证不漏水;再在玻璃盒上方开一比塑料饮料瓶塞稍小的孔,在孔边周边涂上蜡块,磨光滑,饮料瓶塞平面处向下与小孔压紧。(3)实验内容:在大玻璃水箱中注入适量的水,用手指压住小玻璃盒左侧小孔,在小玻璃盒进入水中时水不会从左侧小孔进入盒内;将小玻璃盒平稳轻轻的放入水中,直到瓶盖与水面有一段距离,皮管一端通向大玻璃箱外面。这时,将看到塑料瓶盖在水中没有上浮,慢慢松开压住左侧小孔的手指,水从小孔处进入玻璃盒中,当小玻璃盒进满水时,塑料瓶盖上浮。(4)实验原理:本实验,皮管与外界相通,小玻璃盒内外大气压强一致,塑料瓶盖下表面受到的压强和外界相同,塑料瓶盖在水中下沉时还受到水对他向下的压力,此时瓶盖上方受到的压力比下方大,塑料瓶盖不会上浮。当松开小玻璃盒左侧小孔时,玻璃盒内进满水,水与瓶盖下表面接触,这时瓶盖下表面受到的水对它的压力大于上表面,瓶盖在上下表面压力差的作用下上浮,即体现了浮力是由于物体受到的上下压力差原因造成的。(5)本实验的优点在于:(1)瓶盖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受到的压力有个变化过程:瓶盖在水中时,受到水对它向下的压力使之不能上浮;玻璃盒中空气排空,瓶盖受到水对它的压力下表面大于上表面,瓶盖上浮;(2)实验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与静态实验的相比,动态实验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去思考;(3)这个实验教具虽然看上去很复杂,其实做成这一套实验教具只需要几十元,玻璃店就可以做,很节约成本。三、自制教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验教具的制作,也可以让学生来做,俗话说的好“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学生的思维也是不可小觑的,同一个知识点学生可以发挥其聪明才智制作出不同的实验教具,班级可以定期开展评比活动,奖励自制教具实用又有创新的同学,即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又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自制实验教具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学生首先必须弄清楚实验的原理,然后从身边去选择自制教具的道具,再去进行设计、制作、创新。同一种材料经过不同的设计,可以做成多种实验教具,比如说我们身边常见的塑料瓶,到处都是的,我们拿来有什么用呢?其实用处很大,经过处理与加工可以做成涉及力学、光学、热学、电学等知识的实验教具:(1)探究摩擦实验,用手抓住一塑料瓶,瓶子没有落下来,说明它受到竖直向上的静摩擦力;(2)体验大气压的存在的实验教具,将一塑料瓶内装满水,用一张硬纸片紧压在瓶口,然后瓶口朝下,发现硬纸片能托住水,有力地证明大气压的存在;(3)体验光的折射实验教具,透过盛水的塑料瓶,可以发现物品变大了,这可以体验光的折射现象(4)体验摩擦起电的现象,用丝绸或毛毛皮摩擦一小塑料瓶,将其靠近碎纸屑,会发现碎纸屑被吸引,这是由于塑料瓶带电吸引轻小物体引起的。一个生活中常见的,可能不起眼的物品其实都可以做成物理实验教具,关键是看是否有创新意识。坚持培养学生自制教具的习惯,学生的物理思维将会变的越来越宽广;其实,要是教师坚持实验自制教具,其综合业务水平也会有很大的提高。总之,如果坚持自制教具,对我们的物理教学质量、教学改革,以及教师的业务水平提高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参考文献:[1]陈兆华开展自制教具活动解决实验教学问题教学仪器与实验,2007(12)[2]吕冬梅葛永文中学物理教具制作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1,(09)[3]刘有菊 中学物理教学中的自制教具保山师专学报, 2000,(04)[4]包亮中学物理教具设计与制作《新课程学习(社会综合)》2009,(03)

平顶山师专学报官网电话

考试时间:10月份。考试地点:平顶山市教育体育局指定地点—平顶山市行政服务中心。具体地点要分考点的,现在暂时还没有出。申报注意事项:户籍所在地、居住地(须持有当地有效期内居住证)或就读学校所在地(仅限应届毕业生和在读研究生)在河南省的中国公民。教师资格证是教育行业从业教师的许可证。在我国,需要在社会上参加认证考试等一系列测试后才能申请教师资格证。2015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改革正式实施,打破教师终身制且五年一审,改革后将实行国考,考试内容增加、难度加大。在校专科,本科能报考。成考,自考,网络教育学历,需要毕业才能报考,改革后将不再分师范生和非师范生的区别,想要做教师都必须参加国家统一考试,方可申请教师资格证。2018年9月,教育部宣布教师资格证书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印制,社会各类培训机构颁发的培训证书、证明不能作为教师资格证书使用。

现在叫平顶山学院,相关专业及资料你可以登陆他们学校网站查询。网址

回答 平顶山三加二学校有:平顶山学院,平顶山技工技术质量工程学院,平顶山城市城建学院等等 提问 男,I5岁,中招成绩三百零几个,学什么专业将来好就业 回答 我家附近有个铁路技工学校,我认为学跟铁路相关的专业,就业前景还是很不错的。 提问 噢,学费一学期多少,最好在平顶山这边介绍一个 回答 选择职业技术学校,尽量选择公办学校,专业选择,要看孩子对哪方面比较感兴趣。 孩子想学什么专业呢? 提问 我们都不懂的,你是专业人事,介绍一下平顶山这边的,离家近 回答 可以选择数控车床一类的专业,我家有亲戚是做这个的,月薪差不多1万。 提问 你上边介绍的几所学校,都是高中毕业才能上的吧,留下学生信息人家都不回 回答 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校有数控技术相关专业。 哦,不好意思。 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电话:0375- 206 6462 地址:河南省平顶山市湛河区黄河路81号 平顶山理工学校是一所职业学校。 更多15条 

《一位老人的一生——读墨白小说〈洗产包的老人〉》,王保民,载《小小说选刊》1991年第4期《〈失踪〉文本世界的肢解》,苏常青,载《颍水》1991年第4期《各显命脉各精神》,李少咏,《没有人看见草生长》,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面对粗鄙而热辣的人生》,曹增谕,载《莽原》1992年第3期,收入《刚性的或柔性的凝视》,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10月版《〈风车〉的寓言》,陈辉平,载《当代作家》1993年第2期《〈失踪〉的叙事特色》,王彪,收入《新历史小说选》,浙江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文坛孙氏两兄弟》,金城,载《当代人》1994年第2期《〈同胞〉的四维结构》,李少咏,载《周口师专学报》1993年第2期《人性与写实》,田中禾,载《文学自由谈》1993年2期《墨白小说札记》,闻峰,载《未来》1994年第5期《孤独的漂泊者的悲歌——读墨白小说〈进入城市〉》,李少咏,《没有人看见草生长》,河南人民出版1994年版《穿越历史的地表》,李少咏,收入《没有人看见草生长》,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评〈鼠王〉、〈孤独者〉、〈现实的颠覆〉》,王干,载《山花》1995年第2期《或许写作刚刚开始——记青年作家墨白》,纯儿,载《文学报》1995年3月23日《十字架下的墨白》 古箫,载《小小说选刊》1995年第10期《重建梦中的宫殿——谈墨白小说的创新意义》,李少咏,载《百花园》1995年第10期《语言的诱惑——〈风景〉赏析》,伊水,载《小小说选刊》1995年增刊《在梦境中寻找现实——读墨白小说》,田中禾,载《鸭绿江》1996年第12期《心态情绪与象征叙述——墨白小说创作论》陈子秋·刘海涛,载《百花园》1996年第4期《与墨白相交》金锐,载《太阳》1996年第6期《他们,或四个四重奏》,王鸿生,载《漓江》1996年第3期,收入《无神的庙宇》,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10月版《平淡最难——读墨白的〈飞翔〉〈蜡烛〉》,吴雁,载《微型小说选刊》1997年第12期,收入《微型小说三百篇》,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9年9月版《梦游者永在旅途》,何向阳,载《小说评论》1998年第1期,收入《肩上是风》,中原农民出版社1999年8月版《清醒的梦游者——墨白访谈录》,张钧,载《作家报》1998年10月1日《走近墨白》,杨玉,载《南方都市报》1998年9月2日《一个丧失精神自我的年代——读墨白长篇小说〈梦游症患者〉》,杨玉,载《读书人报》1998年12月3日《永远真诚——访作家墨白》,于刚,载《教育周刊》1998年9月14日《以个人应言说方式辐射历史与现实——墨白访谈录》,张钧,载《当代作家》1999年第1期,收入《小说的立场——新生代作家访谈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版《千里之外的声音》,东西,载《广西文学》2000年第4期《不是为了游戏文学——略谈青年作家墨白及其创作》,王虹昭,载《读书人报》2000年2月18日《墨白的艺术迷宫与“神秘房间” ——论墨白小说》,郝雨,载《山花》2001年第11期《论墨白的小说艺术风格》,黄轶,载《郑州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坚硬的写作》,唐宋元,载《南方文坛》2001年第5期《关于墨白小说的几个关键词》,张闳,载《浙江作家报》2001年7月号《从〈事实真相〉到〈孤独与激情〉》姚建斌,载《中国图书商报》2001年8月23日《以梦境颠覆现实——墨白访谈录》,林舟,载《花城》2001年第5期《精神探索和叙述实验者墨白》,何弘,载《莽原》2001年第4期《在同一块土地上生长起来的两种声音》,皖之骥,载《河南画报》时政版2001年第6期《墨白的黑白世界》,奚同发,载《南风》2001年第4期《诉说不平》,艾云,收入《艺术与生存的一致性》,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版《阳光与生命》,唐宋元,载《创作》2002年第2期《生存图式的还原——墨白早期小说演绎》何海滨,载《平顶山师专学报》2002年第4期《墨白小说论》,郝雨,载《平顶山师专学报》2002年第4期《试论墨白前期的小说创作》,王永盛,载《平顶山师专学报》2002年第6期《沉浮在荒诞与隐秘之痛中的真实——墨白长篇小说的魅力》,孙桂荣,载《石河子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文本探索者——访谈墨白》,杨家慧,载《中华工商时报》2002年1月30日《在欲望驱动下的“神秘的房间” ——评墨白长篇小说〈欲望与恐惧〉》,郝雨,载《中华读书报》2002年2月27日《现实的焦虑与救赎的渴望》,林舟,载《大河报》2002年4月25日《在夜色里开放的花朵——读墨白新作〈欲望与恐惧〉》,琼子,载《河南新闻出版报》2002年3月1日《建立起内心更高的秩序——读墨白长篇小说〈欲望与恐惧〉》,刘海燕,载《羊城晚报》2002年7月25日《一面是欲望,一面是恐惧》,于火,载《教育时报》2002年8月16日《逃离与穿越——墨白中篇小说论》,曹怀明,载《中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墨白小说的社会学》,张宁,载《河南日报》2003年5月30日《寻找“事实真相”》,贺玉高,载《中州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无处逃循的边缘人——关于〈欲望与恐惧〉》,张军府,载《中州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墨白:平行于生活现实的文学叙事》,孙燕,载《中州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人离自己究竟有多远——由墨白的“喃喃叙语”谈起》,梁艳芳,载《中州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我什么时候能醒” ——关于〈梦游症患者〉》,刘满华,载《中州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在嬗变中不断突破自我——墨白早期作品纵横观》,梁伦润,载《文苑》2003年第3期《从墨白的小小说说起》,刘海燕,载《百花园》2003年第2期《墨白:教书生涯是我写作的坚强后盾》于刚,载《教育时报》2003年4月25日《对文本的探索——墨白访谈录》,雷霆,载《山花》2003年第6期《写作是通过现实表达精神的过程——关于墨白小说的对话》,张宁、刘海燕等,《来访的陌生人》,河南文艺出版社2003年6月版《构建一座精神的小镇——评墨白的〈梦游症患者〉和〈寻找外景地〉》,李少咏,载《当代文坛》2003年第6期《简论墨白的小说世界》,张宁,载《河北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受雇于记忆的人》,蓝蓝,载《山花》2004年第4期《影像“原乡”与民间叙事——墨白小说漫谈》,聂伟,载《莽原》2004年第3期《隐含在欢悦生命中的忧伤——访先锋小说家墨白》,曹丽萍·梁艳萍,载《河南新闻出版报》2004年7月8日《文学的地域性与文学的个性》,孙青瑜,《河南新闻出版报》2004年8月12日《墨白现象和墨白小说的隐含意义》,刘海燕,载《红豆》2004年第8期,收入《理智之年的叙事》,作家出版社2007年5月版《不确定的存在——简评墨白《映在镜子里的时光》》,蓝蓝,载《文化时报》2004年12月9日《文坛“独行客”观照地域文化》,孙青瑜,《北京日报》2004年9月20日《光荣的隐退与生命的责问——墨白小说的个案分析》,夏敏,载《山花》2005年第5期《信念的力量无法估量》,纳米,载《文艺报》2005年3月22日《为墨白描白》,田中禾,载《文学报》2005年9月8日《墨白的悲悯情怀》,李宏永,载《文化时报》2005年5月24日《评〈父亲的黄昏〉》刘晓南,《2004年最佳小说选·点评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版《评〈母亲的信仰〉》,邵燕君,载《文学报》2005年5月26日《乡土理念的嬗变与持守:话语·价值·权力》李丹梦,载《上海文学》2005年第2期《雪的飘落塑造风景——读墨白小说《风景》》,张莉莉,《轻风的月夜》,九州出版社2005年8月版《评〈七步诗〉》,赵晖,载《文学报》2005年9月15日《表象与意象的结合》,于德北,载《小小说选刊》2005年第23期《人性扭曲的悲剧——读墨白小说〈谋杀案〉》,刘彬荣,《66个纯情唯美故事》,漓江出版社2005年10月版《对苦难的反抗,或者对家园的建立》,汪淏,载《文化时报》2005年12月27日《有一个叫颍河镇的地方——与墨白对话》,刘海燕,载《莽原》2006年第3期,收入《理智之年的叙事》,作家出版社2007年5月版《苦涩而甜蜜——读墨白的〈父亲的黄昏〉》,钟平,载《文化时报》2006年2月28日《评〈母亲的信仰〉》,赵晖,《2005年最佳小说选·点评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版《毫无诗意的逃离——墨白小说的个案分析》,何海滨,载《三门峡文艺》2006年第4期《白墨黑墨写出文章就是好墨》,野莽,载《辽河》2006年第10期,收入《墨客——目睹三十年之文坛现状》,中国工人出版社,2008年9月版。《墨白复调小小说艺术简论》,高军,《神秘电话》,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5月版。《我们应该怎样叙事——和墨白对话》,张晓雪,载《天津文学》2008年第8期。《艺术迷宫:墨白小说的结构技巧》,李喜民,载《当代小说》2007年第8期《小说是叙事和语言的艺术——墨白访谈》,刘小逡,载《文学界》2008年第8期《痛苦的拷问:墨白小说的审美聚集》,李喜民,载《时代文学》2007年第5期《颍河镇:墨白小说的隐喻场》,李喜民,载《新闻爱好者》2007年第16期《神秘寻找:墨白小说的情节模式》,李喜民,载《时代文学(理论学术版)》2007年第8期《颍河镇——人类的精神载体——读〈墨白作品精选〉》,孙萍,载2007年12月17日《大河报》《形式的伦理意义——墨白论》,李丹梦,载《文学评论丛刊》第九卷第二期·2007年8月版《关于墨白小说评论的语录》,孙青瑜整理,载《躬耕》2007年第12期《“灵”的挣扎与“思”的独立——由〈红房间〉谈墨白的小说》,黄轶,载《文学界》2008年第8期《疯狂史章的颍河变奏——论墨白的〈梦游症患者〉》,方向真,载《文学界》2008年第8期《墨白老师》,戴来,载《文学界》2008年第8期《阅读之梦与写作之梦》,刘海燕,载《文学界》2008年第8期《墨白城乡二元对立的叙事模式》,米学军,载《新闻爱好者》2008年第2期(上半月)《人性的异化,疾病的隐喻与历史的宿命》,龚奎林,载《平顶山师院学报》2008年第3期《创伤性体验对墨白小说创作的影响》,米学军,载《平顶山师院学报》2008年第3期《梦中的天堂——论墨白小说中的城乡二元对立》,刘宏志,载《平顶山师院学报》2008年第3期《游走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叙事——墨白中篇小说中的叛逆者形象及其塑造》,张舟子,载《平顶山师院学报》2008年第4期《记忆的碎片与语词的密林——论墨白的〈来访的陌生人〉》,高俊林,载《平顶山师院学报》2008年第4期《墨白小小说创作浅论——读〈怀念拥有阳光的日子〉》,刘天平,载《躬耕》2008年第12期《论墨白的颍河镇情节》,米学军,载《中州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墨白是否应继续抒写苦难?》,米学军,载《大河文学》2008年第3期《人性的异化,疾病的隐喻与历史的宿命——墨白小说论》龚奎林,载《山花》2008年第7期《文学的底层叙事》,张鸿声、刘宏志,《光明日报》2008年10月31日《墨白:底层民众的偶然性命运》,张闳,《感官王国——先锋小说叙事艺术研究》,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版《论后现代小说的形式意识——从墨白的小说谈小说的叙事艺术》,张晓雪,载《中州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沉重的欲望之旅——读墨白新作〈裸奔的年代〉》,方向真,载2009年3月19《郑州日报》《关于〈别人的房间〉的通信》,刘星、《芙蓉》编辑部,载《芙蓉》2009年第3期《现代主义精神的弥散——试论墨白小说叙事的风格》,康宁,载《绿洲》2009年第7期《我们为什么总是在对抗中迷失——读墨白的长篇小说〈裸奔的年代〉》,高军,载2009年5月19日《中国图书商报》《对传统历史观的颠覆与解构——读墨白小说〈雨中的墓园〉》米学军,载《新闻爱好者》2009年第4期《疾病的隐喻与生存的困境——墨白小说论》,龚奎林,载《莽原》2009年第4期《道德的焦虑与生命的迷惘——与墨白对话》,黄轶,载《广州文艺》2009年第6期《墨白小说中的历史观》米学军,载《河南经贸职业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批注、点评〈某种自杀的方法〉》,野莽,载《莽原》2009年第4期《墨白小说叙事美学的人生维度》,王庆杰,载《河南经贸职业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收入《灵魂孤筏的泅渡》,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年10月版。《复杂的人性和人生的苦难——关于墨白小说的人性与苦难叙事》,刘宏志,载《芙蓉》2009年第6期《无边的压抑——谈墨白笔下麻木的灵魂与病态生活》,刘宏志,载《红豆》2009年第10期《无法抗拒的宿命:在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穿行——谈墨白新世纪以来的小说创作》,高俊林,载《山花》2009年第9期《精神之根与审美之境——墨白小说“颍河镇”意象的文化学阐释》,王庆杰,载《河南经贸职业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现实精神与深远意味》,高军,载《躬耕》2009年第10期《经验·历史·责任·创作——墨白访谈录》,龚奎林,载《西湖》2010年第2期《关于墨白小说的九个词条》,高军,载《绿洲》2010年第4期《人性的挣扎与欲望的蜕变——读墨白长篇小说〈裸奔的年代〉》,龚奎林,载《平顶山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论墨白小说的苦难叙事》,张翼,载《平顶山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裸奔的年代”与“欲望与恐惧”》,井延凤,载《平顶山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让渡的灵魂之旅:解读墨白的〈重访锦城〉》,张延文,载《平顶山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游离于世俗化与诗意化两极之间的焦灼》,高俊林,载《小说评论》2010年第3期《精神自由与人格独立——墨白访谈录》,高俊林,载《小说评论》2010年第2期《小说家档案——主持人的话》,於可训,载《小说评论》2010年第2期《置身与苦难与阳光之间——墨白乡土小说论》,刘迎,载《中州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墨白小说:中国当代文学的“国家声音”》,张延文,载《山花》2010年第5期《论墨白小说中的“失语者”》,何学军,载《中州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浅析墨白小说中的几个关键词》,赵凯,载《语文知识》2010年第4期《从希望到绝望——〈裸奔的年代〉的叙事解读》,胡洪春,载《语文知识》2010年第4期《治疗脓包中心的平静——读墨白的中篇小说》,高俊林,载《语文知识》2010年第4期《孙氏兄弟》,王庆杰,收入《社会的空位——王庆杰文化批评随笔集》,线装书局,2010年3月版。《〈天河之恋〉:纯真的情感,诗化的表述》杨春生,载《电影文学》2010年第11期《墨白的新历史主义小说书写》龚奎林,载《中州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裸奔的年代,色彩的人生——墨白〈裸奔的年代〉中的色彩解读》,胡洪春,载《中州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历史在“行走”中“沉没” ——从三个视角透视〈梦游症患者〉》,龚自强,载《中州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人文环境与文学精神——墨白访谈录》,张延文,载《山花》2010年第10期《寻找有意味的形式——墨白小说印象》,李瑞华,载《新闻爱好者》2010年第22期《浅析墨白的颍河镇情节》,郑凯,载《河南经贸职业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论墨白小说中的人性书写》,肖昉,载《河南经贸职业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墨白小小说的意义》,李少咏,收入《神秘电话》,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5月版《对自我的审判》——墨白长篇小说《欲望与恐惧》浅析,刘宏志,载《牡丹》2010年第10期《从语言的陌生化看“气韵神境”》,孙青瑜,载《文艺评论》2010年第3期《墨白的远景与近影》,田中禾,载《阳光》2010年第12期《敲击喧嚣的孤独》——由《梦游症患者》构成的思想史,江媛,载《莽原》2011年第1期《墨白小说中女性形象探析》,张明华,载《红豆》2011年第2期。《以革命的名义》,刘宏志,载《扬子江评论》2011年第2期。《颍河镇与中国精神意象》,刘宏志,载《山花》2011年第7期。《先知的意义:墨白与巴尔加斯·略萨比较》,张延文,载《作品》2011年第6期。《无法确定的生活——谈墨白小说一种哲学意义的表达》,刘宏志,载《大地文学》2011年第5期。《论墨白小说的语言结构及风格》,刘宏志,载《豫军论坛文集》河南文艺出版社2011年8月版。《爱与欲的徘徊——试析墨白小说〈爱情的面孔〉的人生隐喻》,张明华,载《中州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阳光下的神秘——谈墨白小说叙事中的未知因素》,刘宏志,载《中州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自我规训:肉体与灵魂的深度撕裂——墨白小说〈欲望与恐惧〉的思想地图》,刘军,载《中州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本色的生命质地——浅论墨白小说的生命图景》 王庆杰 载《河南经贸职业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生命的颍河镇——墨白小说中地域文化意义探寻》 王庆杰 载《河南经贸职业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悲凉底色下的偶然命运》——谈墨白小说《夏日往事》 刘宏志 载《彩虹》2011年第4期。《小说的多维镜像》——墨白访谈录 江媛 载《时代文学》上半月·2012年第3期《墨白笔下的自显世界》 孙青瑜 载《时代文学》上半月·2012年第3期《优雅,色彩及比喻丛丛——墨白印象》 刘恪 载《时代文学》上半月·2012年第3期《墨·白——墨白印象》 何弘 载《时代文学》上半月·2012年第3期《小说家墨白》 杨晓敏 载《小小说选刊》2012年第4期。载《时代文学》上半月·2012年第3期。《书写墨白》 汪淏 载《时代文学》上半月·2012年第3期《一个人的别墅》 陈峻峰 载《文学报》2012年1月12日《文本建构与精神迷失——从墨白小说目录论述其叙事风格》 李瑞华 载《语文知识》2012年第1期。《墨白小说的深度》——短篇小说《纪念》细读 刘涛 载《东京文学》2012年第2期。《叙事的核心:时间与记忆》——墨白访谈录 苗梅玲 载《东京文学》2012年第2期。《1945年前后:主观的历史——墨白小说中的阶级与人性的冲突》——江媛 载《南方文坛》2012年第3期。

平顶山师专学报官网入口

1、论文艺与经济基础的关系 论文 13000字 陕西师大学报1985年1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85年2期转摘)2、世界观指导创作说质疑 论文 4000字 广西师院学报1985年3期 3、艺术进步的观念 论文 9500字 当代文艺思潮1986年6期4、论艺术的生产性质 论文 7000字 广西师院学报1986年4期 5、文艺研究的危机 论文 10000字 文艺评论1987年3期6、艺术创新的观念 论文 9500字 当代文艺探索1987年5期7、批评:多种模式的选择 论文 4000字 批评家1987年5期8、文艺理论的位置 论文 10000字 文艺评论1987年6期(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88年1期转摘) 9、批评视野与“二度创作” 论文 8000字 当代文坛报1988年8--9期合刊10、批评:第十个缪斯 论文 8500字 批评家1988年3期 11、自由的开拓 书评 1000字 文论报1989年6月5日12、误解的历史与历史的误解 论文 7000字 批评家1989年3期13、现象学文学批评等4篇 译文 13000字 《本世纪文论述评》云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14、嬗递的标准与标准的嬗递 论文 8000字 当代文坛报1990年1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90年7期转摘)15、文学的后事 论文 7500字 文艺评论1990年2期(新华文摘1990年8期转摘) 16、文学概论辅导3篇 文章 14000字 四川自考1991年1、3、5期连栽17、文学理论的两种循环 论文 8000字 文艺评论1991年4期18、流行艺术特征论析 论文 11000字 文艺研究1991年4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91年10期转载)19、文艺理论正位论 论文 11000字 浙江学刊1991年6期 20、文学与循环 论文 6000字 社会科学家1992年2期21、文学批评标准的三重异质因素 论文 10000字 求索1992年2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92年6期转载)22、文学原理教程(参编) 教材 25000字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获国家教委1996年高教教材一等奖)23、预见性——文艺理论的反思盲点 论文 12000字 文艺评论1992年4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92年9期转载)24、四川省第15次高教成人自考音乐、美术专业考题评估报告 4000字 1992年年底通过四川省教委鉴定 25、外国文学流派辞典(参编) 工具书32000字 广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26、善的缺失与文学中的原型 论文 12000字 呼兰师专学报1993年1期27、女性文学批评与女权主义文学批评 论文 12000字 重庆师院学报1993年1期28、文学史研究二题 论文 9000字 文艺评论1993年3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93年7期转载)29、批评中二元对立模式的潜妄 论文 7500字 呼兰师专学报1993年3期30、文学与循环 论文 8000字 隹木斯师专学报1993年3期31、批评活动的美学定位 论文 10000字 求索1993年4期32、文学批评中的他律、自律 论文 7500字 学术研究1993年4期(学术月刊1994年2期的学术综述上介绍)33、电视文学对文学的观念再构 论文 7500字 社会科学1993年11期34、差别之中见同一 短论 1000字 文艺报1993年11月13日 35、论“文学虚构”的几层含义 论文 11000字 广东社会科学1994年1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94年5期转载)36、边缘、中心、东方、西方 笔谈(5人) 1500字 读书1994年1期37、文学的本源、本质和本体 论文 9000字 江海学刊1994年2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94年6期转载)38、大众审美文化的“价值”问题 笔谈 2000字 东方论坛1994年1期(此文是在京学者沙龙中主讲的发言稿,整理成文后发表)39、商品化与文学 论文 7000字 呼兰师专学报1994年2期40、晨思夜话---关于符号的思考 论文 4500字 青年思想家1994年2期41、在教育者和探索者的交点上 论文 11000字 文艺评论1994年3期42、文学氛围中的文学流变 论文 9000字 青海社会科学1994年4期43、“气”的美学---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美学含蕴 论文 17500字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中华美学学会等单位联合主办 <<东方丛刊>>总第9辑(广西师大出版社1994年6月出版)44、两种文学,两种价值 论文 5500字 呼兰师专学报1994年4期45、深刻的浅薄与浅薄的深刻 论文 7000字 佳木斯师专学报1994年4期46、文学史与文学历史 论文 9000字 贵州社会科学1994年6期(中国“八五”科技成果选入)47、文学“共鸣说”体现的理论视点 论文 7500字 求索1994年5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94年11期转载)48、文学批评中的“二律背反” 困窘 论文 10000字 青海社会科学1994年6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95年3期转载及<<文摘报>>1995年1期转摘)49、文学批评的阐释效度 论文 9000字 北京师大学报1994年增刊50、文学批评学论稿 专著 220000字 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1995年第二次印刷) 51、关于文学史研究的哲学思考 论文 15000字 中州学刊1995年1期52、文学史,延续与断裂的双重构造 论文 9000字 龙江社会科学1995年1期53、电视,一种文化霸权 论文 14000字 青年思想家1995年2期54、论文艺理论当代视点的建构 论文 10000字 学习与探索1995年2期(中国“八五”科技成果选入)55、批评的孛论与反思 论文 6000字 贵州师大学报1995年2期56、史诗的三次衰亡 论文 9500字 人文杂志1995年3期57、回避的时代 ?---论当前的一种文艺精神 论文 9000字 齐鲁学刊1995年3期(高校文科学报文摘1995年4期转摘)58、第三世界文学与“他者编码” 论文 10000字 文史哲1995年3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95年10期及《外国文学研究》1995年10期转载)59、艺术究竟告诉了我们什么 ? 论文 8000字 青海社会科学1995年3期60、批评活动的文化惯例 论文 9000字 贵州大学学报1995年3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95年11期转载)获重庆市社科成果论文奖61、阐释效度,文学批评的哲学 论文 8000字 学术交流1995年3期62、文学的诗性表达及其变革 论文 13000字 黄冈师专学报1995年4期63、词曲小说——中国文学中边缘文体的中心化与知识分子的话语转型 论文 19000字 中华美学学会,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等单位联合主办《东方丛刊》总第12辑(广西师大出版社1995年6月出版)64、试析流行艺术与民间艺术的差异 论文 12000字 重庆师院学报1995年4期65、文学理论的“用” 论文 10500字 佳木斯师专学报1995年3期66、文学研究的外部规律与深度模式——论20世纪文论的走向 论文 8000字 青海社会科学1995年6期 67、宦鸟书鱼——清代奇儒纪昀 评传 75000字 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68、文学理论的有效性与文学对象的变迁 论文 7500字 宁夏大学学报1996年1期69、文学史:延续与断裂的双重构造 论文 6000字 学术研究1996年1期 (人大复印资料<<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6年5期转载)70、从边缘到中心——中国文学文体论 论文 20000字 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96年9期,教育部第二届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1998年)71、文学与文化语境 论文 9000字 平顶山师专学报1996年1期72、文学传播的批评意义 论文 9000字 河南大学学报1996年2期(人大复印资料1996年8期转载)73、论文艺理论的思维支点 论文 7500字 重庆师院学报1996年教改增刊74、“说法”与“活法”——文学中人的表达与其存在矛盾的论析 论文 11000字 宁夏大学学报1996年2期75、论文学史的可能性框架 论文 9000字 求索1996年3期76、从供求关系来看文学的内部差异 论文 8500字 学术论丛1995年5期77、批评的精神 论文 4500字 江海学刊1996年2期78、“伯利克”与文学创作 论文 7500字 浙江社会科学1996年2期79、体坛骄子与艺坛明星等6篇 短论 12000字 重庆日报“文化丛林”专栏2月至10月80、文学发展中的“遗忘机制” 论文 10500字 齐齐哈尔师院学报1996年4期81、在“进化”图式中的文学 论文 9000字 吉首大学学报1996年2期(高校文科学报文摘1996年5期转载)82、电视,第三种话语 论文 9000字 艺术广角1996年4期83、中国美学在他者“话语权势”中的错位 论文 15000字 中华美学学会,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等单位联合主办<<东方丛刊>>总第16辑,广西师大出版社1996年6月版(人大复印资料《美学》96年1期转载)84、为“平面化”一辩等两篇 论文 15000字 文艺界1996年3、4期85、现代艺术:由创作论向批评论的转型 论文 14000字 重庆师院学报1996年4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97年2期转载)86、文学经典机制的失落与后文学经典机制的崛起 论文 12000字 四川大学学报1996年3期(《高校文科学报文摘》96年6期转载)87、文学批评中的话题和问题 论文 10000字 青海社会科学1996年6期88、论文学研究的规则问题 论文 8000字 青海师专学报1996年4期89、需求与欲望 短论 1500字 南方文坛1996年6期90、思想线索:文学史研究的核心议题 论文 12000字 洛阳师专学报1996年6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97年4期转载) 91、剩余意义的美学价值 论文 11000字 浙江社会科学1997年1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97年8期转载)92、诗意美感弹向适意美感——文艺美感的变迁描述 论文 11000字 艺术广角1997年1期93、文学史的时间坐标和哲学性 论文 13500字 浙江大学学报1997年1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97年7期转载)94、重建人文精神吗? 论文 4000字 唐都学刊1997年第1期95、文学阅读与读者境遇 论文 8500字 新批评文丛第一辑(山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3月版)96、文学中理想境遇的三种类型 论文 8100字 当代文坛报1997年2期97、艺术独创探幽 论文 9000字 河南大学学报1997年2期98、从批评的三条途径来看其限度和可能 论文 8000字 宁夏大学学报1997年2期99、文学史、本文及其它因素的参照作用 论文 11000字 求是学刊1997年4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97年9期转载)100、视觉文化与破碎的文学话语 论文 10000字 当代文坛报1997年3期101、文学史、文学经典化的历史 论文 11000字 河北学刊1997年4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97年9期转载)中国文学年鉴——1996-1997年文艺理论研究102、文学潜本文的论析 论文 11000字 社会科学家1997年4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97年12期转载)103、文学批评的守望意识 论文 11000字 重庆师院学报1997年3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97年11期转载)104、当代西方文艺理论 教材(参编) 30000字 华东师大出版社1997年6月版105、“看不见的手”与文学创作 论文 10000字 黄冈师专学报1997年3期106、文艺理论阿基米德点的寻求 论文 11000字 海南大学学报1997年3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97年12期转载)107、看清要点,抓住关键,廓清关系,理顺环节 论文 7000字 重庆师院学报1997年增刊108、元批评话语与批评导向 论文 9000字 求索1997年5期109、中国传统建筑美学批判三题 论文 11000字 东方丛刊总第21辑1997年3期110、90年代:中国文学话语的八大特征 论文 13300字 延边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7年1期111、文学:在对话框架中呈现的状貌 论文 10500字 广西师范学院1997年4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98年3期转载)112、似曾相识燕归来 论文 4300字 中外文化与文论1997年4期——本文批评与中国文论传统113、新时期文学批评模式研究 教材(参编) 40000字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97年12月版 114、文学与文化语境 论文 9000字 吉首大学出版社1998年1期(人大复印资《文艺理论》99年2期转载)115、走向“被看”的美学 论文 13000字 宁夏大学学报1998年1期116、文学批评中的几种话语权力关系 论文 11000字 咸宁师专学报1998年1期117、文学批评与文化语境 论文 11000字 青海师专学报1998年1期118、文学史中的述史机制 论文 11000字 求索1998年1期119、创作“成功”的砝码 论文 11000字 青海社会科学1998年2期——文学评价时间维度向空间维度的转换120、论文学史研究中的辅助线 论文 11000字 宁夏大学学报1998年2期121、反对解释的受众 论文 4000字 文艺评论1998年3期122、作者偶像的失落与重生 论文 9500字 河南大学学报1998年4期123、文学史的述史秩序:原型、经典和进化 论文 10000字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4期124、论文学中诗性的基本形态 论文 9000字 四川大学学报1998年4期125、文学中创作水准退化的积极意义 论文 11000字 求索1998年4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99年1期)126、在文化碰撞中的文学选择 专著(主编) 40000字(全书210000字)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127、不断历史化——文学批评的历史因素 论文 8500字 学术交流1999年1期128、文学史的述史秩序 论文 8000字 齐鲁学刊 1999年1期129、文艺理论不是X 论文 14100字 青海师专学报1999年1期130、误解:文学史的述录机制 论文 8700字 吉首大学学报1999年1期131、三峡文化与重庆文化发展战略的几个问题 论文 7200字 涪陵师专学报1999年2期132、过时与再生——论一种文学机制 论文 10000字 求索1999年3期133、文学在当前市场运作中的几个境遇转向 论文 12000字 艺术广角1999年3期134、论文学批评的历史因素 论文 9000字 四川三峡学院学报1999年3期135、铸造、烛照、逐潮、触骚——论文学创作的四种意识 论文 10000字 宁夏大学学报1999年2期136、文学理论教程(修订版) 教参 10000字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6月版137、论审美文化中的当代情结 论文 12000字 重庆师院学报1999年3期138、论文学本文的话语性质定位与阐释定位 论文 6000字 延边大学学报1999年4期139、文学史中的三种价值评判 论文 12100字 社会科学辑刊1999年4期 140、重庆文学史研究的意义 主持人语 3000字 涪陵师专学报2000年1期141、文艺与商品经济 论文 6000字 涪陵师专学报2000年1期142、文学接受中“后阅读”现象的描述与分析 论文 10000字 求是学刊2000年1期(辑入杜桂萍主编的论文集《原创性与文学、美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12月)143、全球文化语境与汉语批评 论文 7500字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六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3月版144、汉语批评的语境分析 笔谈 1000字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六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3月版145、流行艺术研究 专著 180000字 天津社科院出版社2000年8月版146、当代大众审美文化与受众的理想幻景 论文 5500字 社会科学2000年5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0年 11期)147、文艺规律在当代的若干转换 论文 10000字 《社会科学辑刊》2000年5期148、异质性研究的现实资源 论文 3000字 《文学评论》2000年6期 149、阐释的魅力 专著 269000字 重庆出版社2001年1月版150、三峡文学研究中面对的几对 矛盾 论文 8000字 《重庆师院学报》2001年1期151、 文学阅读与历史维度 论文 13000字 《涪陵师专学报》2001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1年第5期)152、关于文艺研究中“中华性” 论文 8000字 《人文杂志》2001年第3期的学理思考153、当前文学研究的视点及问题 论文 10000字 《学习与探索》2001年第3期154、论文学理论现代性问题 论文 7500字 《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155、教授关于流行文化的对话 笔谈(5人) 400字 《深圳特区报》2001年8月6日156、汉语批评的语境分析 笔谈(5人) 1000字 《求索》2001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1年第11期)157、关于当代流行文化特征的思考 论文 7000字 《文艺研究》2001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2年第1期)158、文艺学概论 教育部项目教材 73000字(全书360000字,主编之一)“面向二十一世纪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主干课程改革丛书” 成都:天地出版社2001年11月版159、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研究(参编) 专著 22000字 巴蜀书社2001年9月版“教育部人文社科「九五」规划项目” 160、高新科技背景下文艺功能的变迁 论文 6200字 《文艺研究》2002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2年第6期)161、全球化语境中的汉语批评 论文 9400字 《学术交流》2002年第1期162、关于普适性文学理论的思考 论文 8100字 《求索》2002年第2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2年第5期163、文艺功能变迁的四个方面 论文 4000字 《江汉论坛》2002年第5期164、文化批评:理论与方法 论文 7000字 《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2年第10期165、中国传统文论的当代价值 论文 14000字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166、在数字化与图象化之间或之外——当前人文学科研究的境遇与策略 论文 7500字 《文史哲》2002年第四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4年第10期167、文艺阐释的语境问题分析 论文 8000字 《贵州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168、全球化语境中的汉语批评 论文 7000字 《东方丛刊》4 169、中国传统文论的“拼接”方法 论文 10000字 《云南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170、试析文学史的自律论模式 论文 10000字 《社会科学研究》2003年第1期171、当前文化语境中的中国文学研究 论文 13000字 《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1期172、艺术史的终结?——关于艺术发展问题的提出与思考 论文 6500字 《深圳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173、论文学史研究中的几组“二元对立”关系 论文 11000字 河北学刊2003年2期174、文学,一种在对话中实现的现实 论文 11000字 宁夏大学学报2003年5期175、文学发展中的记忆机制 论文 8000字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176、中国文论重建的可能性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和必要性 论文 7000字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3年第8期177、文艺问题—文艺之外 的问题 论文 11000字 思想战线2003年第5期178、生成的镜像:港剧与大陆观众 论文 5000字 涪陵师院学报2003年6期179、文学传播中的当代问题 论文 9000字 社会科学辑刊2003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4年第2期180、文艺学规则的学理依据 论文 8000字 文艺理论研究2003年第6期 181、文学史的对话关系与比较文学 论文 5600字 宁夏大学学报2004年1期182、文艺阐释方法论刍议 论文 9200字 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183、“言”与“思”——关于媒体方式与文艺话语关系的一种解读 论文 10000字 重庆社会科学2004年创刊号184、日常生活中的意识形态 论文 4000字 文艺争鸣2004年第2期185、论文学本文的社会定位问题 论文 12700字 宁夏大学学报2004年2期186、文学批评价值论:共鸣的低落与震惊的兴起 论文 10700字 宁夏大学学报2004年2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4年第8期187、大众文化导论 教材 20000字(全书30万字,担任副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188、面对西方文论的学科策略 论文 论文7000字 河北学刊2004年第5期189、关于文学传统的类型分析 论文 9200字 江汉论坛2004年第6期190、试论边缘学科生长点191、对文学研究的意义 论文 14000字 长江学术2004年第1期(总第6期) 192、关于两种文学史线索观的思考 论文 6000字 江海学刊2005年第1期193、从视觉文化角度对电影的解读 论文 7500字 襄樊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194、对文艺活动体制化的三重批判 论文 10500字 珞珈艺术评论第1辑(武汉出版社2004年12月)195、对文艺活动体制化的三重批判 论文 10500字 郧阳师专学报2005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5年第9期196、冲突与重建 专著 268000字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197、文学史研究中体现的几种对话关系 论文 求索2005年第8期198、文学批评导引 教材 45000字(参编其中一章“文化批评”)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198、文艺心理学阐释的两极:创作与接受 论文 6000字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199、三种套路的解读——文学批评的历史分析 论文 7000字 学习与探索2005年第期 200、意义蜕蚀与经典化 论文 8000字 三峡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201、好莱坞电影跨种族性爱模式分析 论文 10000字 民族艺术研究2006年第1期202、文学接受的多重维度 论文 6000字 重庆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203、文学阐释的问题意识 论文 11000字 陕西师大学报2006年3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6年第8期204、现代性·对话性·异质性——中国当代文论的内在关键词 论文 14000字 湘潭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205、文学研究中的未来意识 论文 11500字 深圳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6年第10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7年第2期206、文学理论中统和视点的罅隙 论文 11000字 文艺理论研究2006年第4期207、作为文艺原型的中国镜像的变化 论文 6000字 重庆社会科学2006年第12期 中国文学的后发现代性语境 论文 9000字 《学术月刊》2007年第1期图像时代的美学管窥 论文 10500字 《文艺理论研究》2007年第1期放逐自我:文学的一种可能方式 论文 10000字 《广东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论诗的不可能性 论文 10000字 《河北学刊》2007年第3期 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7年第8期时代变迁中的中国古今文论——试析古今文论的五种区别 论文 8800字 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7期两种文学经典的夹缝中——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文化语境 论文 11500字 清华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主要著作  1、《创造方法形态研究》,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独著;  2、《自然主义的美学思考》,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年,独著;  3、《广告写作》,珠海出版社,2000年,独著;  4、《公关写作》,西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独著;  5、《广告文案写作》,中国盲文出版社,2002年,独著;  6、《文学原理教程》,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常务主编;  7、《市场经济与文艺定位》,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副主编;  8、《纪实:文学的时代选择-新时期纪实文学研究》,河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合著;  9、《艺术与生命》,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合著;  10、《马列文论教程》,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合著;  11、《文艺理论教程》,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合著;  12、《文学概论》,河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合著。  13、《文学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合著。  14、《西方自然主义与中国20世纪文学》,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12月版; 四人著,排一  主要论文(1984年以来)1、《创作方法三题》,《文艺研究》1984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84年第5期全文转载)2、《审美与错觉心理》,《美育》1984年第2期3、《创作方法独立性孔见》,《郑州大学学报》1985年第2期(《新华文摘》1985年第9期以《创作方法独立性具有四性》为题进行了观点摘编;《社会科学文摘》1985年第9期以《创作方法独立性新探》为题进行了论点摘编)4、《有意义的探索》,《美与当代人》1986年第5期5、《应肯定摄影式描写----兼评自然主义》,《郑州大学学报》1987年第1期6、《马恩现实主义理论的历史地位》,《郑州大学学报》1988年第5期7、《界限的超越----说情感思维》,《郑州大学学报》1989年第6期8、《没有永久不变和超阶级的人性》,《语文知识》1990年第6期9、《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鹤壁论坛》1990年第3期10、《文学思潮论》,《郑州大学学报》1990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90年第10期全文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91年第1期进行了观点摘编)11、《略说浪漫主义》,《语文知识》1990年第9期12、《起始艺术的内蕴》,《郑州大学学报》1991年第6期13、《何谓语言艺术》,《语文知识》1991年第12期14、《理论品格:系统性、实践性----评<马列文论教程>》,《高校理论战线》1992第6期15、《现代主义定义界说》,《郑州大学学报》1992年第4期16、《服饰选择中的“地位显示”心理》,《美与时代》1992年第3期17、《胡适研究的新成果----读<时代与决择---胡适与中西文化>》,《河南日报》1992年11月11日18、《错觉----美的产床》,《美与时代》1992年第9期19、《文学思丛及其它----试提几个文艺理论新概念》,《开封师专学报》1992年第3期20、《姑娘被遗弃之后》,《人生与伴侣》1992年第9期21、《试说文学潮流和创作方法流派》,《郑州大学学报》1993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93年第10期全文转载)22、《科学性的研究 实践性的品格----评<马列文论教程>》,《河南教育学院学报》1993年第1期23、《何谓人物性格的鲜明性》,《语文知识》1993年第3期24、《血型与个性》,《生育丛刊》1993年第2期25、《典型种种》,《语文知识》1994年第12期26、《现代主义中的文学思潮》,《郑州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27、《简评<中国文化与人生>》(笔名关路),《郑州大学学报》1995年第5期28、《现实主义至上论的渊源及弊病》,《郑州大学学报》1996年第5期29、《穿衣戴帽 谈古论今》,《时代潮》1996年第11期30、《人体美意识的生物性根源》,《美与时代》1996年第12期31、《在自然主义文学批评领域中的卢卡契情结》,《武汉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外国文学研究》1997年第10期全文转载)32、《关于自然主义历史作用的一种思考》,《郑州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33、《艺术节奏与人类生命节奏的体验》,《美与时代》1997年第11期34、《文明的代价》,《合肥晚报文艺副刊》1997年11月15日35、《面对历史留下的问号----自然主义文学批判探源》,《中州学刊》1998年第1期36、《创作方法意识的觉醒----1922年“自然主义”讨论的回顾与评述》,《郑州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98年第8期全文转载)37、《21世纪文学创作的一种展望》,《合肥晚报文艺副刊》1998年2月28日38、《文学形象浅论》,《语文知识》1998年第3期39、《少一点“春秋笔法”--从茅盾研究说起》,《合肥晚报文艺副刊》1998年2月7日40、《从人类学的角度看<蝇王>》,《合肥晚报文艺副刊》1998年5月30日41、《作品知多少----新时期纪实文学景观之一》,《合肥晚报文艺副刊》1998年8月29日42、《议论“风”生----新时期纪实文学景观之二》,《合肥晚报文艺副刊》1998年12月26日43、《新时期纪实文学艺术创新谈片》,《郑州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9年第5期全文转载)44、《千台晚会千家办,能有几家再回眸》,《郑州晚报》1999年3月2日45、《21世纪的创作浪潮》,《文论报》1999年4月1日46、《嬗变、突破、超越----20年纪实文学创作回眸》,《黄河科技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47、《标题上的复古与创新》,《写作》1999年第2期48、《多变自如的开放式结构----新时期纪实文学景观之三》,《合肥晚报文艺副刊》1999年3月27日  49、《文学风格:疏放和敦厚----读罗克霖的散文集》,《中州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50、《论新时期纪实文学的自然主义真实观》,《郑州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51、《罗克霖散文的艺术风格》,《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52、《新框架、新探索----评<新编美学概论>》,《平顶山师专学报》2000年第3期  53、《中西古典主义比较》,《南都学坛》2001年第5期54、《得到验证的创新----从西方当代人类学看文学中的自然主义》,《焦作工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55、《鉴赏型的文艺批评----罗克霖的文艺评论特色》,《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56、《论文学思丛》,《周口师专学报》2001年第3期57、《否定之后的思考----关于“苏联模式”文艺学几个范畴的探索》,《文艺理论与批评》2002年第2期58、《创作方法的实践价值----创作方法伪概念辨之二》,《郑州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59、《论新时期的“审美情结”》,《文艺报》2002年7月9日60、《难以成立的论据----与提出“创作方法是伪概念”者商榷》,《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61、《创作方法:审美中介和美学设计原则----对创作方法的重新界定》,《郑州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62、《“伪概念”之说系伪说----创作方法伪概念辨之三》,《焦作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63、《自然主义文学的历史地位》,《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64、《病态的自尊及其它----中国民间故事副作用之我见》,《郑州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65、《文艺学建构中的三大情结》,《文艺报》2004年11月25日66、《新时期文学中的自然主义倾向》,《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67、《试说民中国间故事的负面影响》,《今日文坛》2004年冬之卷68、《自身危机:文艺理论的常态----兼论文艺理论的它身危机》,《郑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69、《民间故事告诉我们:还是穷了好----试说中国民间故事的负面影响》,《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70、《西方自然主义对中国现代作家文学观念的影响》,《焦作大学学报》2005年第3 期71、《中国民间故事中的生态寓意》,《郑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72、《中国民间故事:没有法律观念的艺术世界-----中国民间故事的深层结构研究》,《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73、《试论当代文艺理论的危机》,《文艺理论与批评》2006年第6期74、《扭曲的观念与心态-----重新认识中国民间故事的负面价值》,《文学评论》2006年第2期75、《危机:文艺理论的永恒之侣》,《云梦学刊》2007年第1期76、《新时期文艺学界“四癖”之反思》,《探索与争鸣》2007第二期77、《已识庐山真面目: 关于茅盾早期所倡导的是否自然主义问题》, 《郑州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项目  1、《西方自然主义对中国20世纪文学的影响》,国家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2003年度项目,主持人  2、《纪实文学研究》,国家社科研究1994年度项目,课题组主要成员  3、《市场经济与文艺定位》,国家社科研究1996年度项目,课题组主要成员  4、《艺术与生命》,河南省“七五”规划社科重点项目,课题组成员  5、《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大辞典》,河南省“七五”规划社科重点项目,课题组成员  6、《中国现代实用文体研究》,河南省“九五”规划项目,课题组主要成员  7、《文艺学主干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河南省教育厅1998年重点人文社科研究项目,主持人  8、《创造方法学说研究》,河南省教委1992年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独立承担  9、《艺术生物学》,河南省教委1996年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独立承担  10、《西方自然主义与中国20世纪文学》,河南省教育厅1998年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独立承担  11、《当代文学理论研究》,河南省教委1993年人文社科研究项目,课题组主要成员  12、《文学审美现象研究》,河南省教育厅2002年人文社科研究项目,课题组主要成员  13、《中国民间故事的深层文化结构研究》,河南省教育厅2005年人文社科研究项目,主持人  获奖  1、《纪实:文学的时代选择》,获河南省1999年“五个一”工程奖,1998-2001年度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2、《文艺学主干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获河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3、《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大辞典》,获河南省1995年“五个一”工程奖  4、《自然主义的美学思考》,获2000年河南省社科联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5、《新时期的“审美情结”》,获郑州市2003年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6、《病态的自尊及其它----中国民间故事副作用之我见》,获郑州市2004度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7、《扭曲的观念与心态-----重新认识中国民间故事的负面价值》, 获郑州市2006年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8、《试论当代文艺理论的危机》,获河南省教育厅2006年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 索引序列
  • 平顶山师专学报官网首页
  • 平顶山师专学报官网
  • 保山师专学报官网首页
  • 平顶山师专学报官网电话
  • 平顶山师专学报官网入口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