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有关地理的相关文献数据

有关地理的相关文献数据

发布时间:

有关地理的相关文献数据

注释: 中引文(包括观点、数据和材料等)须注明出处,即进行参考文献著录(本刊参考文献著录采用顺序编码制;在文中引文出现的地方用阿拉伯数字按序编码予以标明,并在文末列出参考文献表)。如果解释某些内容,或者引文来自经典著作、领导讲话、文件法规、内部资料、工具辞书,以及转引自有关文章,均可做为注释(说明作者、题名和出处)。注释格式如下:引自期刊: ① 作者 : 《题名》 ,《刊名》 ,××××年第 ×期,第× 页引自专著: ② 作者 : 《书名》 ,出版者及×××× 年版 ,第× 页引自报纸: ③ 作者 : 《题名》 ,《报纸名》年-月-日(版次) 参考文献著录格式如下:引自期刊:[ 1] 作者(所有作者全列—下同) 题名[ J] 刊名 , 出刊年 ,卷(期) : 起止页码 引自专著:[2] 作者 书名[ M] 版次(初版不写) 译者(指译著, 所有译者全列) 出版地 : 出版者 , 出版年 页码引自报纸:[3] 作者 题名[ N] 报纸名 , 年-月-日(版次)引自论文集:[4] 作者 题名[ A] 见 : 论文集编者 文集名[ C] 出版地 : 出版者 , 出版年 页码引自会议论文:[5] 作者 题名[ Z] 会议名称 , 会址 ,会议年份引自学位论文:[6] 作者 题名[ D] : [学位论文] 保存地 : 保存者 , 年份 参考文献: 中英文期刊杂志类,注文的样式为:作者.文章题目.期刊杂志名.年份及期数.页码。如:叶志良.《当代戏剧形态新格局》.戏剧文学.1996(2).45Jin Long,Lou Ying,Lin ZComparison of long-term forecasting of June-August rainfall over Changjiang-Huaihe valley〔J〕Adv Atmos Sci,1997,14(1):87-中英文著作类,注文的样式为:作者.书名.出版社.出版年份.页码。如:王新民.《中国当代戏剧史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347网络类,注文的样式为:作者.文章题目.网址.访问时间。如:夏敬华.《企业流程管理中的常见问题》.年5月20日访问对于一些不宜放入正文中、但作为毕业论文(设计)又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或有主要参考价值的内容,可编入毕业论文(设计)的附录中。具体写法如下:参考文献(五号宋体加粗)居左,空两格放置: [1] 刘广珠.《高中生考试焦虑成因分析》.陕西师大学报(哲社版).1995.24(1):161-164.[2] 郑 霖 柴宗新 郑远昌等.《四川省地理》.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08-111.[3] 夏敬华.《企业流程管理中的常见问题》.年5月20日访问[4] [美]约瑟.H.多尔著,张林升等译.《教育新理念》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5] Jin Long,Lou Ying,Lin Zhenshan.Comparison of long-term forecasting of June-August rainfall over Changjiang-Huaihe valley〔J〕.Adv Atmos Sci.1997.14(1):87-92.以上注释的具体内容全部采用五号仿宋体

你是老师?

百度文库 豆丁网 道客巴巴看看,有没有免费的

有关地理的相关文献

徐霞客游记]

请问要用来干什么的,如果可以的话我愿意试一试。

你是老师?

自然地理学,地貌学,还有中国期刊网

有关地理的相关文献有哪些

我国古代地图多数都是局部的,很少有关于整个国家的或者大范围的地图。军用地图更多数是临时做出来的,而沙盘也是古代的侦察兵斥候根据临时侦察出的地形制作的。相传,黄帝曾与蚩尤发生战争,黄帝命他的一位大臣史皇,绘制地形物象之图。这幅地图在黄帝与蚩尤的战争中,对黄帝战胜蚩尤起了很大作用,黄帝利用这个图将蚩尤擒杀于冀州之野。原始时期,先民部落生存极为艰难,无论东讨西伐扩大领地范围,争夺更多资源,还是躲避洪水猛兽,风雷雨雪自然灾害的侵袭,最迫切需要的就是根据天文、方位、地形情况,来决定部落是否出征、迁徙的占卜图形或标注河流、地貌的生活实用图形。史皇绘制的原始地理图形,在实现占卜天地、祭祀神鬼等功能的同时,也便很容易成为黄帝应用于作战中的参考和采取不同战法的依据,成了黄帝的取胜法宝。黄帝利用史皇图中显示的地理形貌情况排兵布阵,派出大将应龙在高处筑坝蓄水阻挡蚩尤,使用驯养的猛兽通过有利的地形直接冲入蚩尤阵营厮杀。黄帝还利用天文情况的变化赢得战机。他根据蚩尤意欲借助大雾弥漫的天象乱中取胜的情况,巧借大雾之后的狂风大作、沙尘飞扬的气象变化,依靠指南车的指引乘胜追击,活捉蚩尤。这些过程精彩绝妙之处,正是我国原始时期地图作用的凸显和对地理特征、气象变化为我所用的结果。春秋战国时期,地图已普遍用在军事上。《管子•地图篇》记载,凡主兵打仗,必须先看图,知地形,才不致失利。《孙子兵法•地形篇》也记载,没有地图、不知地形,必败。这一时期的军事地图都刻在木板上,包括山脉、河川、城镇、道路等相关位置,具有一定的比例,而且广泛应用了指南针。至秦代,应用军事沙盘研究作战的情况已经出现。《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以水银为百川大海,相饥灌翰,上具天文、下具地理。”据说,秦国在部署灭六国时,秦始皇亲自堆制沙盘研究各国地理形势,在李斯的辅佐下,派大将王翦进行统一战争。后来,秦始皇在修建陵墓时,墓中堆塑了一个大型的地形模型,以地形模型作为殉葬品,这说明秦始皇从统一战争中认识到地图之重要。秦始皇陵墓中的模型中不仅砌有高山、丘阜、城邑等,而且用水银模拟江河、大海,用机械装置使水银流动循环。可以说这是最早的沙盘雏形,至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考古工作者曾在湖南省长沙马王堆三号墓中出土了3幅绘于绢帛上的地图,包括驻军图、地形图和城邑图。其中的驻军图反映当时军队守备作战的兵力部署。驻军图具有专门军事用途的特点,突出显示了驻军名称、布防分布位置、城堡、要塞、烽火台、水池、防区界线等情况。是现在世界上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彩绘军事地图,体现了当时精湛的地理地图知识水平。驻军图把与驻军活动有关的内容,用鲜艳夺目的重色表示在主要层次之上。显眼的三角形城堡,表示大本营,红、黑两色套框则表示要塞。而将一般的山脉、河流等地理基本要素用淡调的青色标出,放到了图面的底图次要层次之上。层次分明,一目了然,这与现代专门地图的多层次平面表示法相类似。驻军图中的山脉用“山”字形象形符号,山脊用单线表示走向。河流用青的淡色。这就减轻了非专门内容在图面上的载负量,达到突出专门内容、突出主题的实际效果。驻军图中的居民点用红圆圈表示,其注明户数,无人居住也注明,有人的居民点最多户、最少户。道路多与主要居民点相连,用醒目的红色表示。驻军图反映了驻军营地的地形情况。驻军营地选择有利地形条件。城堡多选择环水靠山之处,并分设岗楼控制地形。它体现了我国古代传统的复式兵力部署,重视利用地形的守备思想。驻军图中清楚地标明了当时一线兵力、二线兵力、指挥部、预备队等构成的梯形军事部署。在防区的山脊上还标绘出烽火台,它们既是前沿观察哨所,也是当时的通讯设施。据《后汉书•马援传》记载:公元32年,光武帝征伐天水、武都一带地方豪强隗嚣时,大将马援“聚米为山谷,指画形势”,使光武帝顿有“虏在吾目中”的感觉。这是我国战争史上运用沙盘研究战术的先例。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盛世,政治、经济空前繁荣,科学文化长足发展,古代科学技术体系发展至成熟阶段。在这种背景下,军事测绘技术如军事地图制作、军事工程测量、军事地理调查等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隋唐时在兵部下设职方司主管军事测绘,包括全国及周边地区地图的测绘与管理。《隋书•百官志》记载,兵部下设的职方司主管地图。在唐代职方司掌握着东西南北中五方区域的军事地理的动态变化,如军事重镇、戍守地点或区域,以及烽火台和城防,这些军事地理要素在军事地图上历历在目。隋唐时期,军事地图制作呈现出空前的繁荣。据《新唐书•艺文志》记载,当时保存的地理图籍有160部,1292卷,其中各类地图18种,489卷。这些地图中,著名的军事地图或具有军事用途的地图主要有:隋代虞茂编撰的《区宇图志》128卷;朗茂编撰的《诸州图经集》100卷;负责西北军务的裴矩编制的《西域图志》3卷。唐代则有贾耽主持编绘的关中陇右及山南九州等图、《海内华夷图》、《贞元十道图》;李吉甫主持编绘的《十道图》10卷、《元和郡县图志》40卷,其中只有《元和郡县图志》部分流传下来。此外,隋唐时期还出现了大量的区域性地图,如《河北险要图》、《淮西地图》等,这些地图成为军事地图的重要组成部分。北宋时期,著名科学家沈括发展了沙盘制作方法,把大宋与契丹接壤的沿边地形制成木制地形模型。为方便起见,后来改为石面糊木屑做在木面板上,他所在的定州,冬天寒冷,容易脱落,又改用熔蜡制作。报送皇上,宋神宗看后甚为嘉评,并下诏边疆州效法制作。因适用于军事,很快得到推广。元代制图学家朱思本,以实地调查资料,参考前人著作,费时10年绘成的《舆地图》,取材广博,取舍慎重,采用计里画方制图方法,精确程度超过前人,是我国地图史上一幅很有影响的地图。可惜图幅太大,不便携带翻刻,现已失传。朱思本系元代地理学家、地图制图学家。他周游河北、山西、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10省。他继承了魏晋间裴秀和唐代贾耽的画方之法,即画图时打上方格,每格代表一定里程,绘制了《舆地图》,使他成为元代地理学及中国地图史上的划时代人物。《舆地图》以我国为主体,外国作为衬映,内容较详细,图形轮廓较准确。此图系统地使用了图例符号,成为元明清各代初年绘制全国总图的范本。明代罗洪先将朱思本《舆地图》加以改绘,取名为《广舆图》。这部图集是以明代版图为核心,按行政区划分幅的当时地理视野所及的世界地图集。另外,该图集又配以与国民经济关系切要的一些专门性地图。因此,构成明代一部体例完备的全国综合性地图集。这本图集在明清两代多次翻刻,流传很广,影响很大。《广舆图》由45幅地图组成图集,其中包括《九边图》、《海防图》、《江防图》等幅,具有明显军事性质。《九边图》是明代朝廷为了防御北方瓦剌族骚扰,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将所设的9个边防重镇,即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宁夏、甘肃、蓟州、太原、固原分别刻绘一幅地图。每镇均驻重兵把守,是一个相联系的北方防御体系。每边图旁都有简略的图说,介绍驻军人数,下属各边镇兵马数目以及囤积粮草情况。明代兵部职方主管地图的主事陈祖绥曾经对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旧图做了详尽的研究,绘制出一幅体现重视军事要素的《皇明职方地图》。该图出于陈祖绥任兵部本职工作的需要,侧重于军事要素的绘制。例如,在绘制边疆各地理要素上,改旧图详绘境内而疏境外的缺点。还把旧图明王朝失去的土地,也绘于图内,他说绝不可“弃而不问”,用来激发光复国土的信念。《海防图》也是明代一种军事地图。海图内,不仅有倭寇入侵沿海的路线图,而且有《沿海沙山图》,该图绘有沿海城镇、岛屿、山、海、沙滩、海岸线以及屯兵营地等要素。着重表示沿海一带山脉地形、河口海湾、小岛礁石、军营、指挥所、烽火台等。图的方位多以大陆为下端,海为上端。《江防图》也是明代出现的一种军事地图。它同海防图如同一对孪生姐妹,现存较完整的明代江防图是《郑开阻杂著》中的《江防图》。图内绘有长江两岸的地形、居民地、城镇和城墙、城楼、江中岛屿、江防兵要说明等。明末清初,西方的测绘技术对我国的制图学影响很大,使我国的制图学进入近代制图学发展的新时期。康熙帝对测量地理和绘制地图很感兴趣,在其3次亲征噶尔丹及巡游东北时,都令人随时随地测量经纬,为制图作准备。清代朝廷绘制地图,已经注意对边疆地区的历史沿革的考察和经纬度的测量。比如雍正时期《皇舆图》除了反映我国当时的东北、蒙古、新疆、西藏以及内地15省的地形和政治、军事情况,还包括西伯利亚、帕米尔以西地中海以东的中亚山川、河流、居民等地理内容,实为中外大地图。清代在绘制地图时,十分明确地标出其对领土的主权范围和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范围。尤其注意西藏、新疆和东南海域的疆域。清代类似的地图,都具有明显军事性质。清代绘制的国家地图不仅是国家疆域范围在18世纪的象征和有力证据,而且在科学技术上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最早记录了我国古代地理、历史、民族、水利等诸多方面内容的地理学著作是《山海经》。《山海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地理学著作,全书不到三万二千字,却包罗万汇,记载了包括中国古代神话、地理、动植物等方面的内容。山海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相关内容在内的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扩展资料:《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其中的矿物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 《山海经》影响很大,也颇受国际汉学界重视,对于它的内容性质古今学者有着不同的认识,如司马迁直言其内容“余不敢言也”,如鲁迅认为“巫觋、方士之书”。现大多数学者认为,《山海经》是一部早期有价值的地理著作。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山海经

在中国古代,历史学与地理学密不可分,又互相独立,地理学还有个独特的名称——“舆地”,就是取自《淮南子》以地为舆的说法。地理学的开端到现在已经有四千余年的历史。最早的记载在周代,周朝设立有专门的官职,掌管方志和地理,但是第一次把地理学列为史部的是唐朝编纂的《隋书》,此后直至清朝的《四库全书总目》,都相沿不改。中国古代以经史子集四部为列,地理与历史有极其密切联系。历史地理也叫沿革地理,其重心是从历史沿革与发展的角度考察中国几千年的地理变迁,和现代的地理学并不完全相同。古代的地理学著作,也是后人研究古代历史的重要文献资料。社会发展,人事变迁,古书上的地名、山名、河名、城市名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不了解历朝历代地名、山名、河名、城市名的异同演变的历史,就没有办法分析历史事件所发生的具体条件和了解当时的具体历史事件。我国最早的地理志主要是记载山川、疆域、物产和风俗等,偏重于自然地理方面。比如《尚书》中的《禹贡》,《周礼》中的《职方》,还有《山海经》和《汉书·地理志》都是偏重于自然地理方面。其中《山海经》以山为经,以海为纬来记述上古中国地理,对了解中国上古文明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汉书·地理志》则是首次专门记述中国地理的史料文献。自此之后,史书都继承了专门记载地理学的传统。比如《后汉书》有《郡国志》,《晋书》有《地理志》,《宋书》有《州郡志》,《魏书》有《地形志》,《隋书》《旧唐书》《新唐书》有《地理志》,《旧五代史》有《郡县志》,《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及《清史稿》均有《地理志》。地理学得到长足发展的朝代是宋朝,其地理水平非常发达。主要表现为:一、历史地理/沿革地理的空前发展;二、地志编纂的发达和编纂形式的规范化。宋朝随着毕升的活字印刷术的推广,整个社会的印刷业比较发达,很多书籍都流通方便,便于对照研究,为沿革地理长足发展、空前发达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历史地理/沿革地理成为一门学问就是从宋朝开始的。在宋朝绝大部分地志中,都专门列一章进行叙述。比如《太平寰宇记》叙述郡县,便首先介绍建置沿革。宋代地图也注重沿革关系。传世的税安礼《地理指掌图》,便是现存最早的一部通贯古今的沿革地图。南宋学者郑樵也是一位研究历史地理/沿革地理的专家。他在《通志》中撰写了《地理略》和《都邑略》。这两略书都是重要的沿革地理著作。《地理略》中的《历代封畛考》,主要讲述历代疆域沿革;《开元十道图考》则专门讲述唐朝一代的疆域情况。最独特的是《都邑略》,它属于郑樵呕心沥血而新创的体例,叙述了历朝历代的国家都邑,还附述历朝历代的四裔都邑。南宋末年学者王应麟对历史地理/沿革地理也研究颇深。他撰写《通鉴地理通释》十四卷,以《通鉴》名书,只不过是借《通鉴》之名来表示通贯古今之意,实际上是一部历史地理书。里面讲述了历朝历代州域、都邑以及山川、各国形势等内容。除此之外,王应麟还著有《诗地理考》一书,是利用《诗经》的相关地名来考证上古三代时期的疆域。元明时期,历史地理/沿革地理一直都在进步和发展,直到明末清初之际再一次迎来了大发展。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顾炎武鉴于故国灭亡的心痛事实,把地理研究作为自己抒发抱负和理想的途径,从儒家“经世致用”思想出发,撰写了长达一百二十卷的《天下郡国利病书》。为了这本专论地方利弊的《天下郡国利病书》,顾炎武参阅了上千部各种志书,抄录了“四十余帙”的草稿,通过自己的思考与整合,从中探求出了一些有益国计民生的知识,作为拯救时弊改造社会的根据。而且因为他心怀故国的思想感情和起兵抗清的实际行动,使得其爱国思想渗透于著作的字里行间。与顾炎武同时代的另一位著名学者顾祖禹则撰写了《读史方与纪要》。顾祖禹,字景范,江苏无锡人,生于常熟,常住无锡宛溪,学者称宛溪先生。这位大学者隐居乡里,历三十余年,参考了二十一史和几百种方志,以明末时期的政区为根据,重新考订古今郡县的沿革变迁和山川险要、战守利害,著成了皇皇大著《读史方舆纪要》。顾祖禹也是一名对故国有着强烈热爱情感的学者,他研究地理沿革注重实用的目的是为了抵抗清朝,恢复故国作准备。为此,他还自述著书的动机:“凡吾所以为此书者,亦重望夫世之先知之也。不先知之,而以惘然无所适从者任天下之事,举宗庙社稷之重,一旦束手而畀之他人,此先君子所为愤痛呼号,扼腕以至于死也。”他痛心于故国明朝不会利用山川形势的险要,不会吸取古今用兵成败的教训,因而详细论述古代山川险要难易程度与用兵战斗、防守、攻打、占领之间的关系,认为古代战争中“在德不在险”思想是错误思想,品德重要,险要之地也重要,两者不冲突。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全书一百三十卷,前九卷,记述历代州域形势,后七卷,记载山川、分野,其余的一百十四卷,分叙省、府、州、县。每省先作总序,再附地图,再下为正文。正文顶格写,注低格写,注中之注夹行写。卷首还有三篇《总叙》,叙述自己著书的目的,又有凡例,概述自己撰书的要旨。因此,整册书条理分明、一目了然。顾祖禹治学严谨,考核精审。这册书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历史学的重要参考文献。还有学者李兆洛撰写的《历代地理志韵编今译》,编录《汉书》以下各史地理志中所载郡县名称,按韵部加以排列;再按年代的先后,叙述每一郡县的沿革变迁,并且指明近现代这些郡县的所在地,十分方便一般的读者查阅。除此之外,还有一本古代奇书也算地理学书籍的范畴,那就是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水经》是我国古代专门记述河流水道的地理书。相传记述河流水道一百三十七条。《水经》已经湮没在历史长河中,万幸的是北魏郦道元曾经为《水经》作注,那就是流芳百世的名著《水经注》。《水经注》补充记述的河流水道达一千二百五十二条,注文为原书的二十倍。全书大约30万字,分四十卷,注文引用书籍多达四百三十七种,详细记述了中国古代各水道所经地区的地理情况、建置沿革以及古迹故事等,内容丰富多彩,文笔绚烂,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珍贵的历史地理专著之一。

是A。我国最早出现"地理"一词见于《周易·系辞》中,有"仰天以观天文,俯以察于地理"之句。其"地理"即指地球表面之意思。 详见参考资料。]

有关地理的相关文献资料

最早出现“地理”一词的是公元前4世纪成文的《易经·系辞》,里面有“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的文句。东汉思想家王充对天文、地理有相当深入的研究,他的解释是:“天有日月星辰谓之文,地有山川陵故谓之理。”中国古代最早的地理书籍包括了《尚书-禹贡》和《山海经》等。古代的地理学主要探索关于地球形状、大小有关的测量方法,或对已知的地区和国家进行描述。 在西方,公元前2世纪,古希腊学者埃拉托色尼第一次合成了geographica(geo+graphica)这个术语,意思是“地理”或“大地的记述”,并写出了西方第一本以“地理”命名的专著《地理学》。]

我国古代地图多数都是局部的,很少有关于整个国家的或者大范围的地图。军用地图更多数是临时做出来的,而沙盘也是古代的侦察兵斥候根据临时侦察出的地形制作的。相传,黄帝曾与蚩尤发生战争,黄帝命他的一位大臣史皇,绘制地形物象之图。这幅地图在黄帝与蚩尤的战争中,对黄帝战胜蚩尤起了很大作用,黄帝利用这个图将蚩尤擒杀于冀州之野。原始时期,先民部落生存极为艰难,无论东讨西伐扩大领地范围,争夺更多资源,还是躲避洪水猛兽,风雷雨雪自然灾害的侵袭,最迫切需要的就是根据天文、方位、地形情况,来决定部落是否出征、迁徙的占卜图形或标注河流、地貌的生活实用图形。史皇绘制的原始地理图形,在实现占卜天地、祭祀神鬼等功能的同时,也便很容易成为黄帝应用于作战中的参考和采取不同战法的依据,成了黄帝的取胜法宝。黄帝利用史皇图中显示的地理形貌情况排兵布阵,派出大将应龙在高处筑坝蓄水阻挡蚩尤,使用驯养的猛兽通过有利的地形直接冲入蚩尤阵营厮杀。黄帝还利用天文情况的变化赢得战机。他根据蚩尤意欲借助大雾弥漫的天象乱中取胜的情况,巧借大雾之后的狂风大作、沙尘飞扬的气象变化,依靠指南车的指引乘胜追击,活捉蚩尤。这些过程精彩绝妙之处,正是我国原始时期地图作用的凸显和对地理特征、气象变化为我所用的结果。春秋战国时期,地图已普遍用在军事上。《管子•地图篇》记载,凡主兵打仗,必须先看图,知地形,才不致失利。《孙子兵法•地形篇》也记载,没有地图、不知地形,必败。这一时期的军事地图都刻在木板上,包括山脉、河川、城镇、道路等相关位置,具有一定的比例,而且广泛应用了指南针。至秦代,应用军事沙盘研究作战的情况已经出现。《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以水银为百川大海,相饥灌翰,上具天文、下具地理。”据说,秦国在部署灭六国时,秦始皇亲自堆制沙盘研究各国地理形势,在李斯的辅佐下,派大将王翦进行统一战争。后来,秦始皇在修建陵墓时,墓中堆塑了一个大型的地形模型,以地形模型作为殉葬品,这说明秦始皇从统一战争中认识到地图之重要。秦始皇陵墓中的模型中不仅砌有高山、丘阜、城邑等,而且用水银模拟江河、大海,用机械装置使水银流动循环。可以说这是最早的沙盘雏形,至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考古工作者曾在湖南省长沙马王堆三号墓中出土了3幅绘于绢帛上的地图,包括驻军图、地形图和城邑图。其中的驻军图反映当时军队守备作战的兵力部署。驻军图具有专门军事用途的特点,突出显示了驻军名称、布防分布位置、城堡、要塞、烽火台、水池、防区界线等情况。是现在世界上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彩绘军事地图,体现了当时精湛的地理地图知识水平。驻军图把与驻军活动有关的内容,用鲜艳夺目的重色表示在主要层次之上。显眼的三角形城堡,表示大本营,红、黑两色套框则表示要塞。而将一般的山脉、河流等地理基本要素用淡调的青色标出,放到了图面的底图次要层次之上。层次分明,一目了然,这与现代专门地图的多层次平面表示法相类似。驻军图中的山脉用“山”字形象形符号,山脊用单线表示走向。河流用青的淡色。这就减轻了非专门内容在图面上的载负量,达到突出专门内容、突出主题的实际效果。驻军图中的居民点用红圆圈表示,其注明户数,无人居住也注明,有人的居民点最多户、最少户。道路多与主要居民点相连,用醒目的红色表示。驻军图反映了驻军营地的地形情况。驻军营地选择有利地形条件。城堡多选择环水靠山之处,并分设岗楼控制地形。它体现了我国古代传统的复式兵力部署,重视利用地形的守备思想。驻军图中清楚地标明了当时一线兵力、二线兵力、指挥部、预备队等构成的梯形军事部署。在防区的山脊上还标绘出烽火台,它们既是前沿观察哨所,也是当时的通讯设施。据《后汉书•马援传》记载:公元32年,光武帝征伐天水、武都一带地方豪强隗嚣时,大将马援“聚米为山谷,指画形势”,使光武帝顿有“虏在吾目中”的感觉。这是我国战争史上运用沙盘研究战术的先例。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盛世,政治、经济空前繁荣,科学文化长足发展,古代科学技术体系发展至成熟阶段。在这种背景下,军事测绘技术如军事地图制作、军事工程测量、军事地理调查等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隋唐时在兵部下设职方司主管军事测绘,包括全国及周边地区地图的测绘与管理。《隋书•百官志》记载,兵部下设的职方司主管地图。在唐代职方司掌握着东西南北中五方区域的军事地理的动态变化,如军事重镇、戍守地点或区域,以及烽火台和城防,这些军事地理要素在军事地图上历历在目。隋唐时期,军事地图制作呈现出空前的繁荣。据《新唐书•艺文志》记载,当时保存的地理图籍有160部,1292卷,其中各类地图18种,489卷。这些地图中,著名的军事地图或具有军事用途的地图主要有:隋代虞茂编撰的《区宇图志》128卷;朗茂编撰的《诸州图经集》100卷;负责西北军务的裴矩编制的《西域图志》3卷。唐代则有贾耽主持编绘的关中陇右及山南九州等图、《海内华夷图》、《贞元十道图》;李吉甫主持编绘的《十道图》10卷、《元和郡县图志》40卷,其中只有《元和郡县图志》部分流传下来。此外,隋唐时期还出现了大量的区域性地图,如《河北险要图》、《淮西地图》等,这些地图成为军事地图的重要组成部分。北宋时期,著名科学家沈括发展了沙盘制作方法,把大宋与契丹接壤的沿边地形制成木制地形模型。为方便起见,后来改为石面糊木屑做在木面板上,他所在的定州,冬天寒冷,容易脱落,又改用熔蜡制作。报送皇上,宋神宗看后甚为嘉评,并下诏边疆州效法制作。因适用于军事,很快得到推广。元代制图学家朱思本,以实地调查资料,参考前人著作,费时10年绘成的《舆地图》,取材广博,取舍慎重,采用计里画方制图方法,精确程度超过前人,是我国地图史上一幅很有影响的地图。可惜图幅太大,不便携带翻刻,现已失传。朱思本系元代地理学家、地图制图学家。他周游河北、山西、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10省。他继承了魏晋间裴秀和唐代贾耽的画方之法,即画图时打上方格,每格代表一定里程,绘制了《舆地图》,使他成为元代地理学及中国地图史上的划时代人物。《舆地图》以我国为主体,外国作为衬映,内容较详细,图形轮廓较准确。此图系统地使用了图例符号,成为元明清各代初年绘制全国总图的范本。明代罗洪先将朱思本《舆地图》加以改绘,取名为《广舆图》。这部图集是以明代版图为核心,按行政区划分幅的当时地理视野所及的世界地图集。另外,该图集又配以与国民经济关系切要的一些专门性地图。因此,构成明代一部体例完备的全国综合性地图集。这本图集在明清两代多次翻刻,流传很广,影响很大。《广舆图》由45幅地图组成图集,其中包括《九边图》、《海防图》、《江防图》等幅,具有明显军事性质。《九边图》是明代朝廷为了防御北方瓦剌族骚扰,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将所设的9个边防重镇,即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宁夏、甘肃、蓟州、太原、固原分别刻绘一幅地图。每镇均驻重兵把守,是一个相联系的北方防御体系。每边图旁都有简略的图说,介绍驻军人数,下属各边镇兵马数目以及囤积粮草情况。明代兵部职方主管地图的主事陈祖绥曾经对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旧图做了详尽的研究,绘制出一幅体现重视军事要素的《皇明职方地图》。该图出于陈祖绥任兵部本职工作的需要,侧重于军事要素的绘制。例如,在绘制边疆各地理要素上,改旧图详绘境内而疏境外的缺点。还把旧图明王朝失去的土地,也绘于图内,他说绝不可“弃而不问”,用来激发光复国土的信念。《海防图》也是明代一种军事地图。海图内,不仅有倭寇入侵沿海的路线图,而且有《沿海沙山图》,该图绘有沿海城镇、岛屿、山、海、沙滩、海岸线以及屯兵营地等要素。着重表示沿海一带山脉地形、河口海湾、小岛礁石、军营、指挥所、烽火台等。图的方位多以大陆为下端,海为上端。《江防图》也是明代出现的一种军事地图。它同海防图如同一对孪生姐妹,现存较完整的明代江防图是《郑开阻杂著》中的《江防图》。图内绘有长江两岸的地形、居民地、城镇和城墙、城楼、江中岛屿、江防兵要说明等。明末清初,西方的测绘技术对我国的制图学影响很大,使我国的制图学进入近代制图学发展的新时期。康熙帝对测量地理和绘制地图很感兴趣,在其3次亲征噶尔丹及巡游东北时,都令人随时随地测量经纬,为制图作准备。清代朝廷绘制地图,已经注意对边疆地区的历史沿革的考察和经纬度的测量。比如雍正时期《皇舆图》除了反映我国当时的东北、蒙古、新疆、西藏以及内地15省的地形和政治、军事情况,还包括西伯利亚、帕米尔以西地中海以东的中亚山川、河流、居民等地理内容,实为中外大地图。清代在绘制地图时,十分明确地标出其对领土的主权范围和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范围。尤其注意西藏、新疆和东南海域的疆域。清代类似的地图,都具有明显军事性质。清代绘制的国家地图不仅是国家疆域范围在18世纪的象征和有力证据,而且在科学技术上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徐霞客游记]

你是老师?

物理化学相关文献数据

你可以上中国知网或者百度搜索

三大文献检索数据库是以下三个:  1、SCI(科学引文索引 ):(Science Citation Index, SCI)是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1961年创办出版的引文数据库,其覆盖生命科学、临床医学、物理化学、农业、生物、兽医学、工程技术等方面的综合性检索刊物。  2、EI(工程索引 ):(EngineeringIndex,EI),1884年创刊,由美国工程信息公司出版,报道工程技术各学科的期刊、会议论文、科技报告等文献。  3、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 ) 是世界著名的三大科技文献检索系统,(Index to Scientific & TechnicalProceedings,ISTP),也是由ISI出版,1978年创刊,报导世界上每年召开的科技会议的会议论文。

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E);美国《化学文摘》(CA);日本《科技文献速报》(JICST);俄罗斯《文献杂志》(AJ)。 《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科学技术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主办);《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网络版)》(清华大学主办);《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国科协和国家自然基金委主办);《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科技部西南信息中心主办);《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生物学文献数据中心主办);台湾华艺CEPS中文电子期刊。

  • 索引序列
  • 有关地理的相关文献数据
  • 有关地理的相关文献
  • 有关地理的相关文献有哪些
  • 有关地理的相关文献资料
  • 物理化学相关文献数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