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当代儒学期刊有哪些专著类型

当代儒学期刊有哪些专著类型

发布时间:

当代儒学期刊有哪些专著类型

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出现了“五经”之说,即《诗》、《书》、《礼》、《易》、《春秋》。汉后又增加《论语》《孝经》,并称为“七经”。 到唐代,设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连同《诗》《书》《易》,有“九传”之称。唐文宗时,在九经之外加汉代已列入“径”的《论语》《孝经》,增补《尔雅》构成“十二经”。宋仁时,增加《孟子》,形成了封建社会具有特殊地位的“十三经”。 儒家十三经,是指封建统治者先后将13部儒家书籍“法定”为“经”,形成了封建社会具有特殊地位的“十三经”。在今天,“十三经”作为反映先秦历史状况的古籍还有很大价值。分别是《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

《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

儒家经典主要指儒学十三经。《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这十三种文献,当以“经”的地位最高,“传”、“记”次之,《尔雅》又次之。定位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即《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王启发博士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思想史研究室副研究员,已经不间断地埋头研究三礼之学十五年,他的一些研究论文曾发表在《华学》、《中国哲学》等学术刊物上,现已撰成一部题名《礼学思想体系探源》的三十万字的专著,书将付梓,要我写一篇序。我对三礼之学虽有所涉猎,但远不及王启发博士研究得专深细致,但我觉得这是一个学习的机会,这里愿把自己的一点学习体会写出来。儒家礼学的基础文献是《仪礼》、《礼记》和《周礼》,关于这三部书的学问,习惯上称为“三礼之学”。汉代儒家所谓五经的礼经,是指《仪礼》,后来儒家扩大“经”的范围,而有十三经之目,三《礼》都被作为经书。关于三部礼书的成书年代,学者颇多争议。王启发博士对三《礼》成书年代皆取先秦说,这是一个较宽的断代方法,但还是排除了三《礼》是汉儒伪作的说法。这一点,我是赞同的。汉儒虽然能接触较多的先秦文献,但汉代已没有先秦那样的社会环境和学派活跃的文化氛围,我颇怀疑他们是否有能力造作像三《礼》这样的书。对三《礼》我们可以分别观之:《仪礼》一书在汉代有两个传本,一出于鲁高堂生所传,十七篇,为今文;一出于鲁恭王所坏之孔子宅,五十六篇,较前本多三十九篇,为古文,郑玄注三《礼》时,多引其书,此书后亡逸。既然孔子宅中藏有其书,则此书当出于先秦,应无疑义。《礼记》初无其书,它是汉代发现的几批儒家文献的汇编,其中有一半内容解释《仪礼》,一半内容属于儒学通论。其中《缁衣》一篇,在近年出土的两批战国竹书――《郭店楚墓竹简》和《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中均有其文。虽然有文献记载说《礼记》中的《王制》等篇出于汉儒之手,但多数学者认为《礼记》中的大部分文献作于先秦时期。关于《周礼》一书,学者争议颇大,或认为出于周公之手,或认为是西汉末刘歆伪作,等等,各人提出的证据都非常有限。虽然认为此书是伪书的声势颇大,但一些研究古史的学者认为此书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周代制度。我对此研究不深,愿附末议。《礼记·缁衣》中有“故上之所好恶,不可不慎也,民之表也”一句,在《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的《缁衣》中,这个“表”字写作“ ”。为什么“表”字这样写,颇费索解。我经过一番探究,从《周礼》中找出答案,写出关于此字的考释:《周礼·夏官·大司马》:“虞人莱所田之野为表,百步则一,为三表。又五十步一表。”注:“表,所以识正行列也。”古代习兵之礼,先选山田之野放火除草莱,并以一定规制建立列阵场地,且设有相应标志,而称此事为“表”,“ ”字象其事,当为其本字,其字上部象焚草莱建列阵之地,下从“木”,盖“表”者竖木以为之,《汉书·淮南王传》:“树表其上”注:“表者,竖木为之,若柱形也。”“ ”既含“识正行列”之义,因此,“民之 也”一句,可以解释为“民之仪范”。如果此字考释不误,则此字便有承载一定信息的“文物”效应,反过来证明《周礼》一书确实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周代的制度,而此书亦当成于先秦时期。礼学本是一门繁琐枯燥的学问,但王启发博士从思想史的角度解读礼学,有论有史,条分缕析,古代的礼制、礼仪、礼义,一一开示,娓娓道来,读之别有韵致。他的礼学研究给我们的启示是,研究礼学,重要的是把握其历史脉动的规律和社会功能,把握其内在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对礼学发生、发展的历史考察不能就事论事,而要有一种整体观照的情怀和角度。 从古代文献看,夏、商、周三代各有其礼制,周代礼制已极其完备,一个“礼”字已涵盖了制度文化的一切方面,其涵义略近于今日所称之“文化”或“文明”。

当代儒学期刊有哪些专著

儒家经典主要指儒学十三经。《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这十三种文献,当以“经”的地位最高,“传”、“记”次之,《尔雅》又次之。定位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即《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

十三经是指在南宋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经典。分别是《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历代研究十三经的学问称为经学,经学分今文经学派及古文经学派。

儒家经典: 儒家经典主要有儒学十三经。儒家本有六经,《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秦始皇"焚书坑儒",据说经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失传; 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 唐时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尔雅》,共十二经; 宋时加《孟子》,后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 《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 《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 《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 《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 《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 后来的《四书》指是指《大学》(《礼记》中一篇)、《中庸》(《礼记》中一篇)、 《论语》、《孟子》,五经则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

当代儒学期刊有哪些专著呢

《10 儒家代表与儒家经典【完结】》百度网盘免费下载链接:  提取码: xmvk被称为国家精典的儒家著作是论语《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出现了“五经”之说,即《诗》、《书》、《礼》、《易》、《春秋》。汉后又增加《论语》《孝经》,并称为“七经”。 到唐代,设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连同《诗》《书》《易》,有“九传”之称。唐文宗时,在九经之外加汉代已列入“径”的《论语》《孝经》,增补《尔雅》构成“十二经”。宋仁时,增加《孟子》,形成了封建社会具有特殊地位的“十三经”。 儒家十三经,是指封建统治者先后将13部儒家书籍“法定”为“经”,形成了封建社会具有特殊地位的“十三经”。在今天,“十三经”作为反映先秦历史状况的古籍还有很大价值。分别是《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

《道哲学概要》,60千字,收入《开新——当代儒学理论创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1月出版。《中华价值 世界意义》 ,6千字,《光明日报》2012年11月26日。《回应道哲学》,12千字,《哲学动态》2012年第1期。《当代儒学十家撮要》,19千字,《当代儒学》(第一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儒学创新发展的两种基本路径》,9千字,载《儒家文化与时代精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道哲学——重建中国哲学的新尝试》 ,7千字,《人民政协报》2011年8月22日,《新华文摘》2011年第21期全文转载。《作为儒家终极价值的“道”及其形成》,9千字,《国际儒学研究》第18辑,九州出版社2011年版。《重建形上学的中国路径》,4千字,《国学精华编》,商务印书馆2011年8月出版。《世界文明转型与中华文明复兴》 ,《人民论坛》2011年1月(中)。《道与人生》,9千字,载《聆听智者的声音——香山讲坛演讲录》,中华书局2010年11月版。《当代儒学范式》,载《文津演讲录》之十,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年10月出版。《儒学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演变和现代价值》,3千字,《浙江学刊》2010年第6期。《儒学研究所面临的问题》(访谈),5千字,《人民政协报》2010年8月30日。《重建形上学的中国路径》,4千字,《光明日报》2010年5月17日。Chinese Traditional Thoughtand Chinese Social Development in the 21st Century,载《儒学的当代使命-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九州出版社2010年版。《<孔子>:银幕应该如何表现和传播孔子》,8千字,《电影艺术》2010年第2期。《道与道统——儒家对人间秩序的探求》,21千字,载《人类文明中的秩序、公平公正与社会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1月出版。《中国哲学的当代建构》(下),25千字,载《河北学刊》2009年第5期。《中国哲学的当代建构》(上),27千字,载《河北学刊》2009年第4期。Knowledge, Value andLife-World - Reconstruction of Philosophy of Dao ,“Deutsches JahrbuchPhilosophie” (German Almanac of Philosophy),《思孟心性论及相关问题》,25千字,载《儒家思孟学派论集》,齐鲁书社2008年12月出版。《人性与善恶——兼评孟荀的人性善恶论》,12千字,载《儒林》第四辑,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出版。《当代儒学范式》,26千字,载《国际儒学研究》第十六辑,九州出版社2008年6月出版。《华教与儒道释――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2千字,《人民政协报》2008年5月5日。《儒学返本开新新运动即将展开》,4千字,《社会科学报》2008年3月12日。《“天生德于予”别解》,2千字,载《东方道德研究》第九辑,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8年1月出版。Looking at Globalism fromthe Ancient Chinese Organicizing World,InternationalJournal of Decision Ethics, Spring 2008, published by Global ScholarlyPublication, New Y《出土文献背景下的儒家核心经典系统之重构》,28千字,载《儒家文化研究》第一辑,三联书店2007年6月出版。《性自命出》对子思人性论的扬弃,简帛考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5月。《国家意识形态与民族意识形态相辅相成——全球化时代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关系的再思考》,17千字,《哲学动态》2007年第3期。《“德”“欲”之际――中国人性论的起源与早期发展》,33千字,载《全球化时代的儒家伦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2月出版。《五经七典――儒家核心经典系统之重构》,10千字,《人民政协报》2006年12月18日、2007年1月15日连载。《第三个儒学范式与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民族主义意识形态》,见德国阿登纳基金会编《孔子儒学与中国现代社会》,2007年版。《以“五经七典”代“四书五经”》,20千字,《中国儒学年鉴》(2006),山东《中国儒学年鉴》社2006年版。《新道论提要》,《国际儒学研究》第14辑,九州出版社2006年版。《从古代中国的天下一体化看当代全球化趋势》,11千字,《哲学动态》2006年第9期。《德欲之争――早期儒家人性论的核心问题与发展脉络》,18千字《孔子研究》2005年第5期。《儒学当代发展的回顾和展望》,7千字,分期刊于《人民政协报》2005年4月4日、4月18日、5月16日;《新华文摘》2005年第15期全文转载。《新儒学、新新儒学与四界哲学论》,10千字,《本体与诠释》第5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从“欲”到“德”――中国人性论的起源与早期发展》,12千字,《齐鲁学刊》2005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史》转载。《略说儒学的现代开展》,14千字,《东方论坛》2005年第1期。《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产生》,《中国青年报》2004年11月。《帛书〈要〉篇考释》,32千字,《周易研究》2004年第4期。《现代化和全球化过程中的儒学复兴》,载《儒学与全球化》,齐鲁书社2004年版。《中国社会形态的四个层面及其历史分期》,《文史哲》2003年第6期。《子思书再探讨――兼论〈大学〉作于子思》,10千字,《中国哲学史》2003年第4期。《〈淮南子·缪称训〉所见子思〈累德篇〉考》,17千字,《孔子研究》2003年第6期。《孟子车非孟子考:思孟关系考实》,15千字,《中国哲学史》2002年第3期。《〈中庸〉·〈子思〉·〈子思子〉――子思书源流考》,7·5千字,载《郭店简与早期儒学》,台湾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版。《〈论语〉·〈论语〉类文献·孔子史料――从郭店简谈起》,31千字,载《郭店简与早期儒学》,台湾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版。《〈五行〉考释》,40千字,《论衡丛刊》第二辑,巴蜀书社2002年8月版。《〈五行〉考略》,6·5千字,载《古墓新知》,台湾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版。《不断深化和完善的本体诠释――早期道家宇宙论的演进》,23千字,《本体诠释学》第二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人文主义宗教与宗教人文主义――从中国早期宗教和人文主义传统看儒学的性质》,2·5千字,《中国哲学史》2002年第2期。《从“疑古”走向“正古”――试论中国古典学的发展方向》,13千字,《孔子研究》2002年第4期。《从“疑古”走向“正古”――试论中国古史学的发展方向》,5千字,《光明日报》2002年7月16日。《中国思想文化的特点》,11千字,美国美中文化研究所《美中社会和文化》2002年第1期。《自由的本体诠释――兼论老庄哲学的本体架构及其内蕴》,20千字,《本体与诠释》,三联书店2000年1月出版。《郭店竹简与中国哲学》,12千字,《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出版。《中国传统价值理念与当代信仰危机》,4千字,美国美中文化研究所《美中社会和文化》2000年第2期。《现代化:从科技革命到传统复兴》(原题《“中体西用”新释》,32千字,《国际儒学研究》第7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9年出版)。《中国哲学史需要重写》(记者访谈),2千字,《北京日报》1999年6月9日。《老聃不是太史儋》,3千字,《中国青年报》1999年11月。《从郭店竹简看先秦哲学发展脉络》,6千字,《光明日报》1999年4月23日。《楚简〈老子〉与老子公案》,23千字,《中国哲学》第20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自由何须逃避--回应弗洛姆》,10千字,《原道》第5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试谈郭店楚简〈太一生水〉及其与简本〈老子〉的关系》,9千字,《中国哲学史》1998年第4期。《郭店楚简〈天降大常〉(〈成之闻之〉)篇疏证》,9千字,《孔子研究》1998年第3期。《从郭店楚简〈老子〉看老子其人其书》,13千字,《哲学研究》1998年第7期。《〈中庸〉的思想体系与历史定位》(下),15千字,《原道》第4辑,学林出版社1998年出版。《〈易传〉成书与性质若干观点平议》,13千字,《齐鲁学刊》1998年第3期。《从早期〈易传〉到孔子易说--重新检讨〈易传〉成书问题》,23千字,《国际易学研究》第3辑,华夏出版社1997年出版。《孔子学易考论》,15千字,《孔子研究》1997年第2期。《从道论到心性之学--老子哲学之建构》,20千字,《哲学与文化》(台湾)1997年第4期。《儒学与现代精神文明》,7千字,《21世纪》1997年第1期。《庄子形上学新论》,20千字,《学术界》增刊《中华道学》1996年第1期。《再论原始〈论语〉及其在西汉以前的流传》,15千字,《中国哲学史》1996年第4期。《〈中庸〉的思想体系与历史定位》(上),20千字,《原道》第3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6年出版。《本心本性的丧失与复归--老子对孟子思想的影响》,12千字,《道家文化研究》第6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出版。《老庄孔孟哲学的底蕴及其贯通》,《原道》第1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大学〉新论--兼评新儒家的有关论述》,23千字,《新儒家评论》第2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出版。《〈中庸〉成书辨证》,13千字,《孔子研究》1995年第4期。《以“自然”的本义观照老子哲学之底蕴》,12千字,《中国哲学史》1995年第3、4期。《生命的价值及其实现--孔、庄哲学贯通处》,13千字,《孔子研究》1994年第4期。《谈由生、命、才、德诸范畴构成的庄子人性论》,12千字,《中国哲学史》1994年第3期。《老子的宇宙论与规律论新说》,12千字,《哲学研究》1994年第6期。《〈孟子〉“万物皆备于我”章考辨》,9千字,《原学》第2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年出版。《试论五四以来中国新文化的发展道路》,9千字,《探索与争鸣》1991年第5期。《中国古代的文化形态及其演变》,11千字,《中州学刊》1991年第1期。《儒学的发展与孔子形象的演变》,12千字,《孔孟荀比较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论语〉源流再考察》,《孔子研究》1990年第4期。《重新考察思维、认识、意识诸问题》,16千字,《青岛大学学报》1990年第1期。《“打倒孔家店”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命运》,4千字,《齐鲁学刊》1989年第3期。《孔子言行资料辑录源流》,11千字,《中国哲学史》1989年第3期。《嬗变不居的孔子形象--一个文化之迷》,13千字,《齐鲁学刊》1989年第3期。《从文化生成机制看中国文化的形成与演变》,13千字,《哲学研究》1989年第4期。《文字·思维·文化--一个中西比较的尝试》,9千字,《东岳论丛》1988年第3期。《孔子的情感理论与情感教育思想》,9千字,《东岳论丛》1986年第3期。《孔子的思维结构及其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9千字,《齐鲁学刊》1986年第3期。

1、《诗经》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一部现实主义的诗歌总集,它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年即公元前1100-600年左右的诗歌305首,其中6首为笙诗,只有题目,没有诗,故又称“诗三百”。只有题目共四五百年间的民间歌谣(风)、士大夫作品(雅),以及祭神的颂辞(颂)。按用途和音乐分“风、雅、颂”三部分,其中的风是指各地方的民间歌谣,其中的雅大部分是贵族的宫廷正乐,其中的颂是周天子和诸侯用以祭祀宗庙的舞乐。《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其中直陈其事叫赋;譬喻叫比;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叫兴。《诗经》表现手法上分为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诗经》多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诗的内容包括:风(十五国风:周南、召南、邶〔bèi〕、鄘〔yōng〕、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huì〕、曹、豳〔bīn)多半是经过润色后的民间歌谣。“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包括今天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山东、湖北北部一些地方(齐、楚、韩、赵、魏、秦),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雅(二雅:大雅、小雅)“雅”是正声雅乐,即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布局又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固然多半是士大夫的作品,但小雅中也不少类似风谣的劳人思辞,如黄鸟、我行其野、谷风、何草不黄等。颂(三颂:周颂、鲁颂、商颂)“颂”是祭祀乐歌,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本是祭祀时颂神或颂祖先的乐歌,但鲁颂四篇,全是颂美活着的鲁僖公,商颂中也有阿谀时君的诗。2、《易经》《易经》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化典籍,被推崇为“群经之首”,内容丰富全面,有完整的哲学体系,从宇宙自然到人生社会都有辩证的论述,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宝藏。《易经》用抽象的符号来组成各种卦象,其中蕴含着大千世界万物之间的关系,最根本的思想是:“一阴一阳谓之道,一奇一偶谓之数”。从六十四个不同的卦象中,可见古人们“天人合一”的朴素的辩证法。《易经》是经典中之经典,哲学中之哲学。它离我们普通人的生活也并不遥远。它是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的重锤战鼓,身处逆境的人更能从中汲取源源不断的生活的智慧和前进的动力。我们品读它,体悟它,完全可以用之来谋划和指导我们的事业与生活。为了便于不同层次的读者领悟《易经》,编者对每一卦从三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一是“卦辞阐论”。记录卦辞和易传的原文,使读者可以初步领会卦辞的韵味。二是“爻辞释语”。对每一爻的意义进行了逐一解释,以提纲挈领的解说,使读者进一步领会卦辞的意义。三是事典。结合古今中外的事例给读者以直观的感受。四是思悟。就作者的个人理解,从中挖掘其象征意义和引中意义,力图与我们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起到忠告、警示的作用。《易经》是一座智慧的宝库,我们也许悟不透它,但不可以不读它。即使不能完全还原其本意,至少可以以自己的视角去感悟它,只要我们找到了这样一个进入《易经》的门径,便可徜徉其中,并能从中汲取丰富的智慧营养。读《易经》,哲学家悟得思辨,史学家悟得历史,政治家悟得治世,军事家悟得兵法,企业家悟得经营与管理的真谛,是一种追求真理、不断接近真理的享受。《易经》作为一本永不过时的经典之作,就多数人而言。读解之难犹如一部天书,但如果读者心有所用,始终抱着“君子终日乾乾”、“与时俱进”的态度,相信必能悟有所得。3、《论语》《论语》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许多篇章谈到做人的问题,这对当代人具有借鉴意义。其一,做人要正直磊落。孔子认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而我们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侥幸而避免了灾祸。按事物发展的逻辑推理,这种靠侥幸避免灾祸的人迟早要跌跟斗。其二,做人要重视“仁德”。这是孔子在做人问题上强调最多的问题之一。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孔子还认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人,才能得到人们的称颂。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季氏》)充分说明仁德的价值和力量。那么怎样才能算仁呢?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也就是说,只有克制自己,让言行符合礼就是仁德了。一旦做到言行符合礼,天下的人就会赞许你为仁人了。可见“仁”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结果。当然孔子还提出仁德的外在标准,这就是“刚、毅、木、讷近仁。”(《子路》)即刚强、果断、质朴、语言谦虚的人接近于仁德。同时他还提出实践仁德的五项标准,即:“恭、宽、信、敏、惠”(《阳货》)。即恭谨、宽厚、信实、勤敏、慈惠。他说,对人恭谨就不会招致侮辱,待人宽厚就会得到大家拥护,交往信实别人就会信任,做事勤敏就会取得成功,给人慈惠就能够很好使唤民众。孔子说能实行这五种美德者,就可算是仁了。当然,在孔子看来要想完全达到仁是极不容易的。所以他教人追求仁德的方法,那就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颜渊》)即广泛地学习文化典籍,用礼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样就可以不背离正道了。同时也要重视向仁德的人学习,用仁德的人来帮助培养仁德。而仁德的人应该是自己站得住,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希望达到也帮助别人达到,凡事能推己及人的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其三,做人要重视修养的全面发展。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即:我每天都要再三反省自己:帮助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否讲信用了?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温习了呢?强调从自身出发修养品德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孔子强调做人还要重视全面发展。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即:志向在于道,根据在于德,凭籍在于仁,活动在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人。那么孔子为什么强调做人要全面发展呢?这里体现了孔子对人的社会性的认识,以及个人修养的相互制约作用,他说:“举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即:诗歌可以振奋人的精神,礼节可以坚定人的情操,音乐可以促进人们事业的成功。所以,对于个人修养来说,全面发展显得极为重要。4、《道德经》道德经又称老子《道德经》本为先秦道家的代表作,汉末张陵创五斗米道,奉老子为教祖,尊称为太上老君,以《老子五千文》为教典教悔道徒,创立了道教,并作《老子想尔注》以宗教的观点解释《老子五千文》,自此成为道教的基本经典。《道德经》为韵文哲理诗体。《庄子天下篇》括其旨曰: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居神明居。……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其说大体从天人合一之立场出发,穷究作为天地万物本源及宇宙最高理则之“道”,以之为宗极,而发明修身治政等人道。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道当取法于地,究源及道所本之自然。道之理则,分无、有二面。道常无,无名无形,先于天地鬼神,而为天地万物之始,道常有,生天地万物,具无穷之用。道之理则贯穿于万有,表现为万有皆相对而存,极则必反,终必归,根本之规律。而有之用,常以无为本,“有生于无”。圣人体道之无,法道之自然无为,以之修身,当无欲而静,无心而虚,不自见自是,自伐自矜,为而不持,功成而不居,怀慈尚俭,处实去华,以之治天下,当“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还刀兵,离争斗,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使民虚心实腹,无知无欲,则无为而治。“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故知道者守雌抱朴,退让谦下,挫锐解纷,和光同尘,以柔弱胜刚强。道教知道之论与政治观、伦理观,大体不出老氏体系。至若经言“致虚极,守静笃”“专气致柔”、“涤除玄鉴”,抱一处和等修养之道,更为道教守一、心齐、坐忘、服气、内丹等多种炼养术之所本。而“长生”“死而不亡者专”等说法,道教引为仙学长生说之宗源。“归根”“复命”之说,内丹学则发挥为内炼成真、与道合一之哲学依据。《道德经》这部被誉为“万经之王”的神奇宝典,对中国古老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无论对中华民族的性格的铸成,还是对政治的统一与稳定,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的世界意义也日渐显著,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不遗余力地探求其中的科学奥秘,寻求人类文明的源头,深究古代智慧的底蕴。《道德经》到了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为道教经典,所以有学者认为《道德经》被分为八十一章有明显的道教的九九归一的思想,在内容的分割上未免牵强。至清代魏源首次破此惯例而分《道德经》为六十八章,相对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5、《墨子》《墨子》是阐述墨家思想的著作,原有71篇,现存53篇,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及后学记录、整理、编纂而成。《墨子》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记载墨子言行,阐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另一部分《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等6篇,一般称作墨辩或墨经,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汉书·艺文志》著录"《墨子》七十一篇",班固注曰墨子:"名翟,为宋大夫,在孔子后。"《隋书·经籍志》著录"《墨子》十五卷,目一卷,宋大夫墨翟撰(zhuàn)"。《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都著录"《墨子》十五卷,墨翟撰"。现在通行本《墨子》只有53篇,佚失了18篇,其中8篇只有篇目而无原文。关于《墨子》的佚失情况,一种说法是从汉代开始的,另一种说法是南宋时佚失10篇,其余8篇是南宋以后佚(yì)失的。有关《墨子》一书的作者和真伪问题,在学术界频有不同看法:一种是三项分类法,把《墨子》全书分为《墨经》、《墨论》、《杂篇》三类,《墨经》类有《亲士》、《修身》、《非儒》、《经》上下、《经说》上下、《大取》、《小取》,因为这些篇没有"子墨子曰"字样,所以认为是墨子自著。《墨论》从《所染》到《非命》共28篇,认为是墨子弟子所记。《杂篇》从《耕柱》到《杂守》共16篇,记载了墨子的言行,与前两类体例不同,当是后期墨家学派的东西。另一种是五组分类法,第一组是《亲士》、《修身》、《所染》、《法仪》、《七患》、《辞过》、《三辨》共7篇,有的认为是墨家著作,有的认为是儒家作品,还有的认为前3篇是伪作,后4篇是墨家记述的墨学概要。第二组是《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共23篇,这是墨学大纲,是墨子弟子所记。墨子死后,墨家分成三派,有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因三派所传的学说不同,后人在汇编此书时,便把三派所传之学分上、中、下三篇并列,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非儒》篇,有的认为不是墨家学派的作品,有的认为是墨家学派的著作,成书年代较晚。第三组是《经》上下、《经说》上下、《大取》、《小取》共6篇,又称《墨经》或《墨辩》,有的认为是墨子所作,多数学者认为是后期墨家的作品。第四组是《耕柱》、《贵义》、《公孟》、《鲁问》、《公输》并5篇,记载了墨子的言行,是墨子弟子所记,成书年代较早,是研究墨子的可靠资料。第五组是从《备城门》到《杂守》共11篇,讲的是守城兵法。有的认为是墨子弟子记载墨家的军事思想史料,有的认为是汉人作品。《墨子》一书思想非常丰富,其中政治思想、伦理思想、哲学思想、逻辑思想和军事思想都比较突出,尤其是它的逻辑思想,是先秦逻辑思想史的奠基作。6、《楚辞》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并成为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并且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是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而发展起来的,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由于地理、语言环境的差异,楚国一带自古就有它独特的地方音乐,古称南风、南音;也有它独特的土风歌谣,如《说苑》中记载的《楚人歌》、《越人歌》、《沧浪歌》;更重要的是楚国有悠久的历史,楚地巫风盛行,楚人以歌舞娱神,使神话大量保存,诗歌音乐迅速发展,使楚地民歌中充满了原始的宗教气氛。所有这些影响使得楚辞具有楚国特有的音调音韵,同时具有深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和浓厚的巫文化色彩。可以说,楚辞的产生是和楚国地方民歌以及楚地文化传统的熏陶分不开的。同时,楚辞又是南方楚国文化和北方中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春秋战国以后,一向被称为荆蛮的楚国日益强大。它在问鼎中原、争霸诸侯的过程中与北方各国频繁接触,促进了南北文化的广泛交流,楚国也受到北方中原文化的深刻影响。正是这种南北文化的汇合,孕育了屈原这样伟大的诗人和《楚辞》这样异彩纷呈的伟大诗篇。《楚辞》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出现,打破了《诗经》以后两三个世纪的沉寂而在诗坛上大放异彩。后人也因此将《诗经》与《楚辞》并称为风、骚。风指十五国风,代表《诗经》,充满着现实主义精神;骚指《离骚》,代表《楚辞》,充满着浪漫主义气息。风、骚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的两大流派。7、《孙子兵法》又称《吴孙子兵法》、《孙子》、《孙武兵法》,13篇,现存最早的兵书,孙武著。孙武,字长卿,生卒年不可考,春秋末期齐国人,从齐国流亡到吴国,辅助吴王经国治军,显名诸侯,被尊为“兵圣”。《兵法》每篇皆以“孙子曰”开头,继承、发展了前人的战争经验和进行兼并战争的军事理论,揭示了战争的若干客观规律,具有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把政治作为决定战争胜败的首要因素,这是《孙子兵法》的重要贡献,二千年来一直被视为军事著作中的经典之作,他总结的用兵原则,至今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毛泽东对《孙子兵法》推崇备至。世界各大军事院校和军事研究机构,都把《孙子兵法》作为教材和研究资料。“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商场”人士,在传统文化中寻找智慧,《孙子》当然是首选。此书文句趋向整齐,善用排比铺陈叙说,比喻生动具体,使理论通俗易懂,以作战的缜密思维为文章谋篇布局,对孙武而言,如烹小鲜。所以,即使是对兵法没有兴趣,也没有机会实战演习,阅读此书,对于提高自己的思维,也大有裨益。迄今最早的传世本为银雀山竹书《孙子兵法》,惜为残简,不能窥其全貌。注本以曹操注最早,今人新出的有吴九龙主编的《孙子校释》、吴如嵩的《孙子兵法新论》等。8、《山海经》《山海经》,十八卷,撰者不详,古代地理类史书。西汉刘歆校书时,有三十四篇,歆并为十八篇,《汉书艺文志》著录为十三篇,今本为十八卷,计山经五,海经十三。记大小名山五千三百七十,河流大泽三百余,动物百二十七种,异国九十五,及《夸父逐日》等神话故事。所载地理、博物、故事、巫术、神话极为丰富,自古号称奇书,影响深远。近代玄奇小说《镜花缘》,大部分素材即取自《山海经》。《山海经》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从好仙术之郭璞到文学战士鲁迅,都爱不释手,陶渊明还写了《读山海经》(十三首),大部分成为传诵千古的佳句。聪明的人都十分好奇,并且想象力极为丰富,《山海经》是为聪明人写的,给聪明人看的神话。其中记载的缥缈的仙山与瑞兽,常常为后世所引用,如宋杨亿据《山海经》中关于昆仑之西有群玉之山,是为帝王藏书之府的传说,诗集题作《西昆酬唱集》,言下不无标榜之意。9、《史记》《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史记》是中国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学名著,列“二十四史”之首,《史记》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南芝川镇)人。著有《史记》,《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司马迁赋》八篇;《隋书·经籍志》有《司马迁集》一卷。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任太史令,写古今通史的愿望没有实现,临终要司马迁完成其夙愿。后来,司马迁继任父亲太史令之职,开始写《史记》,十多年后,终于完成。司马迁早在20岁时,便离开首都长安遍踏名山大川,实地考察历史遗迹,了解到许多历史人物的遗闻轶事以及许多地方的民情风俗和经济生活。汉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马迁38岁时,正式做了太史令,有机会阅览汉朝官藏的图书、档案以及各种史料。他一边整理史料,一边参加改历。等到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我国第一部历书《太初历》完成,司马迁就开始撰写《史记》。汉武帝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司马迁因为替李陵辩护,而被关入监狱,并处以宫刑。太始元年(公元前96年)司马迁出狱,后当了中书令。直到汉武帝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史记》全书得以完成。10、《金刚经》《金刚经》是佛教重要经典。根据不同译本,全名略有不同,鸠摩罗什所译全名为《金刚般若(bōrě)波罗蜜经》,唐玄奘译本则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梵文Vajracchedika-prajñāpāramitā-sūtra。《金刚经》传入中国后,自东晋到唐朝共有六个译本,以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为流行(5176字或5180字)。唐玄奘译本,《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共8208字,为鸠摩罗什译本的一个重要补充。其他译本则流传不广。《金刚经》,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印度大乘佛教般若系经典,后秦鸠摩罗什译。般若,梵语,意为智慧;波罗蜜,梵语,意为到彼岸。以金刚比喻智慧之锐利、顽强、坚固,能断一切烦恼,故名。此经采用对话体形式,说一切世间事物空幻不实,实相者即是非相;主张认识离一切诸相而无所住,即放弃对现实世界的认知和追求,以般若智慧契证空性,破除一切名相,从而达到不执着于任何一物而体认诸法实相的境地。《金刚经》是中国禅宗所依据的重要经典之一。《金刚经》(梵文:Vajracchedika-prajñāpāramitā-sūtra(金刚经梵文名称修改)')于公元前494年间,成书于古印度。是如来世尊释迦牟尼在世时与长老须菩提等众弟子的对话纪录,由弟子阿傩所记载。是大乘佛教重要经典之一,为出家、在家佛教徒常所颂持。20世纪初出土于敦煌的《金刚经》,为世界最早的雕版印刷品之一,现存于大英图书馆。

当代农机期刊有哪些专著类型

这个都是有的,看你发的是那个核心期刊的。

看发的是什么级别的期刊。建议还是先写好了文章,再去选择期刊。

这个刊物应该是可以的 刊名:《人文社科论坛》   英文名: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Forum   主管:北京人文社科研究院   主办:人文社科论坛杂志社   国内统一刊号:CN 43-1519/N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290-2598   邮发代号:8-519   出版:中国计量出版社   创刊年:1996年   本开:大16开   语种:中文   刊期:月刊   发行总代理:中国报刊发行局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信箱:   定价:00元(RMB)每期   订阅:邮局订阅   补充说明:凡在《人文社科论坛》杂志上发表文章的作者,杂志出刊后即赠1册样刊!

农业类从业人员在晋级时需要在期刊发表论文,而大多数的农业作者对于期刊级别,期刊种类知识掌握的并不牢靠,如果选择的期刊有误,可能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最终也达不到自己的相关要求,下面学术堂对于较为容易发表见刊的农业类刊物汇总,希望对大家有所益助   《南方农机》(省级)  《南方农机》杂志创刊于1970年,面向中国国内外公开发行,半月刊,大16开该刊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江西省农业厅主管、江西省农业机械化管理局指导、江西省农业机械研究所主办、中国农机化研究院指导的期刊  主要栏目:农机要闻、专家讲座、南方论坛、产业观察、农机人物、信息荟萃、农机化研究、农业装备研发、农业装备维护、农业技术推广、农业经济研究、车辆与动力工程、机电技术应用、机电设备管护、机电教育创新等  主管单位:江西省农业厅  主办单位:江西省农业机械研究所  国内统一刊号:CN 36-1239/TH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3872  知网、万方、维普全文收录   《农家参谋》(省级)  《农家参谋》创刊于1983年,该刊物的办刊宗旨是:"面向农村,立足农业,服务农民,宣传普及科学技术,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为振兴农业和农村经济服务",其业务范围有"杂志的出版与发行、广告发布、农村科技新成果与新品种示范推广、科技人员培训与科技信息咨询"走出了一条"技术与信息并重、普及与提高结合、实际与实效相济"的办刊之路,其多姿多彩的内容,独特的视角和令人耳目一新的市场发展策略,已产生了震撼农业、农村、农民的社会影响力  主要栏目:基层教育;农业建设;乡镇经济;乡村医疗;农业水利;科技研究  主管单位: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国内统一刊号:CN 41-1229/N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3-5494  知网全文收录   《现代园艺》(省级)  《现代园艺》杂志创刊于1978年,该刊以"推广和普及先进实用的田间栽培技术"为办刊宗旨向读者报道推荐中国国内外良种良法、科技动态,为三高农业和城乡园艺产业化发展,为农民增收致富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把社会效益、舆论导向、读者需求放在突出位置上,为各地园艺工作服务  主要栏目:产业论坛、试验研究、良种推介、实用技术、绿色植保、经验交流、城镇绿化、综合科技等  主管单位:江西省农业厅  主办单位:江西省经济作物局、江西省双金柑桔实验站  国内统一刊号:CN 36-1287/S  国际标准刊号:1006-4958  邮发代号:44-114  知网、万方、维普、龙源全文收录   《南方农业》(省级)  《南方农业》杂志创刊于2007年,该刊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反映创新性农业应用基础研究和新技术,传递农业前沿技术研究信息、报道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为重庆及整个南方的农业科研、技术交流和农业发展服务  主要栏目:栽培与植保、园林花卉、农业经济、新农村建设、产业发展、生理生化、动物科学、农业教育、农业机械、农业气象、农业财会、农田水利、农业信息化、遗传育种、品种选育、土壤农化等  主管单位:重庆市农业委员会  主办单位:重庆市农业科学院  国内统一刊号:CN 50-1186/S  国际标准刊号:1673-890X  知网、龙源全文收录

当代港澳研究期刊有哪些专著类型

专著指的是针对某一专门研究题材的,是著作的别称。根据学术论文的长短,又可以分为单篇学术论文、系列学术论文和学术专著三种。科学领域通常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类,前者包括理、工专业,有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和计算机等学科;后者则包括文、史、哲、经等。我们美术教育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专著是受法律保护的,纸质著作以书号为依据保护,我国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法律,计算机软件著作以国家版权局颁发的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的登记号为依据保护,除《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法律外,还有《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 法律。学术论文的分类:依据撰写者的不同情况、不同要求或社会需要,以及论文载体,学术论文可以分为:投稿论文研究人员写给学术期刊、杂志或学术出版社要求发表的文章。命题论文上级领导部门根据社会的需要提交给科研人员的研究项目文章,或者由指导教师提交给研究生、大学生的研究课题文章。毕业论文一般指由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本科生)撰写的论文。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专著

英文原版书Arts & Photography(艺术与摄影)Biographies & Memoirs(传记与自传)Business & Investing(商业与投资)Children's Books(儿童图书)Comics & Graphic Novels(动漫与绘画小说)Computers & Internet(计算机与网络)Cooking, Food & Wine(烹调,食品与酒类)ELT & Standard Test(英语学习与标准考试)Entertainment(休闲娱乐)Health, Mind & Body(身心健康)History(历史)Home & Garden(家居与园艺)Law(法律)Literature & Fiction(文学与虚构类)Medicine(医学)Mystery & Thrillers(神秘与惊悚)Nonfiction(非虚构类)Outdoors & Nature(户外与自然)Parenting & Families(养育与家庭)Professional & Technical(专业与技术类)Reference(参考书)Religion & Spirituality(宗教与精神生活)Romance(浪漫小说)Science Fiction & Fantasy(科幻文学与玄幻)Science(科学)Self-Help(励志自助)Sheet Music & Scores(活页乐谱与乐谱)Sports(运动)Teens(青少年读物)Travel(旅游)China Interest(中国主题)Audio Books(有声读物)Others(其他)小说中国当代小说中国近现代小说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港澳台小说网络小说外国小说侦探/悬疑/推理惊悚/恐怖魔幻/奇幻/玄幻武侠军事情感/家庭/婚姻宫廷社会都市乡土职场财经官场历史影视小说作品集世界名著期刊杂志综合名人A-Z文学文学理论文学评论与研究文学史作品集名家作品儿童文学纪实文学民间文学影视文学散文/随笔/书信诗歌词曲期刊杂志中国文学外国文学青春文学校园爱情/情感叛逆/成长悬疑/惊悚娱乐/偶像爆笑/无厘头玄幻/魔幻/科幻大陆原创港台青春文学韩国青春文学其他国外青春文学名人A-Z传记历史人物经典传记历代帝王领袖首脑军事人物政治人物财经人物宗教人物女性人物体坛之星文娱明星科学家建筑师/设计师艺术家文学家学者社会百相自传家族研究与传记姓氏谱系参考工具书艺术艺术理论与评论艺术史世界各国艺术概况鉴赏收藏绘画书法与篆刻摄影动画设计影视雕塑建筑音乐舞蹈舞台艺术戏剧工艺美术民间艺术艺术品拍卖艺术辞典与工具书名人A-Z艺术类考试少儿动漫传统文化儿童教育儿童文学幼儿启蒙手工/游戏音乐/舞蹈智力开发科普/百科励志/成长少儿英语0-2岁3-6岁7-10岁11-14岁漫画绘本美术/书法入园准备及教材经济经典著作世界经济中国经济会计、审计工具书与参考书经济体制与改革经济计划与管理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经济学理论与读物职业资格考试行业经济财政税收贸易经济通俗读物名人A-Z工业经济金融与投资中国金融银行保险信用管理与信贷各国金融银行国际金融基金投资期货股票证券个人理财货币银行学金融市场与管理金融理论企业并购管理经典著作MBA与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与企业家企业管理与培训供应链管理商务实务市场营销战略管理生产与运作管理电子商务管理信息系统管理学管理工具书财务管理通俗读物项目管理领导学名人A-Z励志与成功经典著作个人形象人在职场人际与社交创业必修励志小品大师谈励志女性励志男性励志名人励志心灵鸡汤成功学文明礼仪智慧格言演讲与口才自我完善自我调节行业成功指南青少年励志/大学生指南名言/格言情商管理性格/习惯生活益智游戏/思维训练地图娱乐婚恋与两性家居时尚期刊杂志烹饪、美食与酒美容护肤/美发/美甲/服饰占卜/占星/风水/起名宠物生活DIY收藏家庭园艺健身与保健上班族保健两性健康中老年健康养生五官护理孕产妇保健家庭保健常见病预防与治疗心理健康急救常识瑜伽/美体婴幼儿保健运动健身保健食谱中医保健家庭与育儿品质生活居家安全与常识孕产知识家庭保健早教育儿/亲子家庭关系家庭教育家庭娱乐家庭心理健康家庭理财旅游主题旅游国内游国外游导游必备户外探险旅游地图旅游指南旅游摄影旅游期刊旅游理论与实务旅游语言学习旅游随笔热点游自助游明信片动漫/幽默大陆漫画港台漫画日韩漫画欧美漫画其他国外漫画世界经典漫画集小说/名著漫画版动漫学堂幽默/笑话集历史史学理论经典著作世界史中国史历史热点史家名著逸闻野史文物考古风俗习惯历史工具书教材与教辅普及读物历史研究与评论民族史历史随笔哲学经典著作中国哲学东方哲学西方哲学哲学理论政治哲学法哲学宗教哲学语言哲学马克思哲学比较哲学科学哲学哲学流派思维科学美学逻辑学伦理学名家作品及研究哲学家传记哲学工具书国学经典著作书目辞典古籍善本影印本四库全书/经史子集国学研究政治/军事政治经典著作世界政治中国共产党中国政治党政读物各国共产党各国政治外交、国际关系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政治热点政治理论政治考试和教材马克思主义理论经典军事著作中国军事世界军事军事理论军事技术战略战术战役武器装备反恐军事教材军事文学军事史法律经典著作理论法学法律史刑法司法制度司法案例与司法解释司法考试商法国家法、宪法外国法律与港澳台法律民法法学文集法律工具书法律教材与法律考试法律文书写作法律普及读物法律期刊法律法规经济法行政法国际法司法鉴定犯罪学刑事侦查学(犯罪对策学、犯罪侦查学)法医学诉讼法网络法律法规法律实务宗教宗教理论与概况经典著作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犹太教道教其他宗教宗教神话与传说宗教艺术术数/命理心理学经典著作大众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人类心理学发生心理学变态/病态心理学应用心理学心理健康青少年心理辅导心理学理论心理学研究方法心理学通俗读物心理过程与心理状态生理心理学文化文化理论文化史方针政策及其阐述文化评述文化研究文化产业、文化市场文化专题研究地域文化传统文化民俗文化民族文化文化刊物世界各国文化社会科学经典著作人口学人才学人类学民族学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社会调查社会保障社会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出版物社会科学文献检索劳动科学社会科学理论公共关系社区统计学科技汽车与车辆交通运输电子与通信一般工业技术农业林业畜牧业、养殖业动物医学水产、渔业化学工业原子能技术参考工具书工业技术理论机构、团体、会议食品安全武器工业石油、天然气工业自动化技术轻工业、手工业金属学与金属工艺工程电力工程土木工程软件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电子工程化学工程冶金工程生物工程机械工程车辆工程仪表工程材料工程矿业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工程交通工程其他工程建筑园林景观土力学、地基基础工程城乡建设、市政工程、环境工程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室内设计、装饰装修建筑工具书工程监理建筑制图建筑勘测建筑史建筑基础科学建筑工程经济与管理建筑施工与机械设备建筑材料建筑类教材与教辅建筑结构建筑艺术建筑设计房地产开发管理物业管理房屋建筑设备执业资格考试用书标准和规范法律法规建筑经济医学医学理论与研究预防医学、卫生学中国医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护理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肿瘤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皮肤病学与性病学耳鼻咽喉科学眼科学口腔科学民族医学特种医学药学动物医学急诊学医学文献医学/药学类考试医疗器械及使用 科学与自然自然科学总论自然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自然科学文献检索非线性科学数学力学物理学化学晶体学天文学测绘学地球物理学大气科学地质学海洋学地理学生物科学环境科学科普读物神秘现象/自然探秘计算机与互联网编程语言与程序设计软件工程及软件方法学数据库操作系统计算机安全计算机控制与仿真网络与通信人工智能图形图像/视频网页制作辅助设计与工程计算考试认证计算机组织与体系结构游戏硬件与维护信息系统计算机理论、基础知识办公软件专用软件计算机工具书电子商务中文信息处理计算机期刊IT服务管理单片机与嵌入式体育/运动体育理论与教学规则/裁判奥林匹克运动会田径/体操棋牌球类运动太极/武术/气功跆拳道/拳击水上运动休闲运动极限运动电子竞技其他运动教材教辅幼儿园小学通用中小学作文辅导中小学工具书中小学课外读物中职中专教材初中通用高中通用高职高专教材大学通用学习考试与留学指导成人教育教材研究生数理化竞赛/奥赛工科学习方法小学一年级小学二年级小学三年级小学四年级小学五年级小学六年级小学升初中初中一年级/七年级初中二年级/八年级初中三年级/九年级中考高中一年级高中二年级高中三年级高考教师用书阅读文言文大学教材大学教辅自学考试教材教育与考试工科学习方法与自学学前、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师范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业余教育特殊教育家庭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德育教学理论电化、多媒体教育留学、升学指南中考高考公务员考试奥赛/竞赛成人高考/自考法律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艺术类考试计算机考试语言类考试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 资格考试/职称考试外语学习中小学英语俄语儿童英语其他小语种外国人学汉语外语教学外语期刊大学英语德语日语普及性英语学习法语特色/品牌英语职业/行业英语英语考试英语读物西班牙语词典与工具书阿拉伯语韩语高职高专英语英语专项训练新闻出版会展信息与传播理论编辑出版博物馆学、博物馆事业图书馆学、图书馆事业广播、电视新闻学、新闻事业档案学与档案事业群众文化情报学与情报工作语言文字语言学演讲与口才 汉语字词典工具书汉语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 汉语写作与修辞汉语词汇(训诂学)汉语语音\汉语语法速记\盲文\手势语 汉语方言\少数民族语言\国际辅助语工具书名录/目录/黄页字典词典医学历史地理哲学宗教外国语社会科学工业技术年谱、年表/年鉴、年刊政治军事文化社科教育文学鉴赏辞典文摘索引万年历标准汉语语言法律环境与安全百科全书科学与自然经济管理艺术辞典计算机影印版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经济管理计算机政治法律社会科学医疗卫生套装书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经济管理计算机政治法律社会科学医疗卫生地图儿童地图分省/区域/城市地图国家地理地图教学参考地图全国高速公路地图全国交通旅游地图全国自驾旅游地图司机专用地图册外国地图行政区划图中国/世界·挂图中国/世界·折叠图杂志/期刊家居经管科普旅游母婴男士其他汽车人文地理奢侈品生活休闲时尚数码/计算机体育外语文学新闻人物

1、解释:专门著作。  2、示例:吕澄《中国佛学源流略讲·序论》:“在 中国 佛教史研究方面,最早的是 境野黄洋,他陆续发表有《讲话》、《研究》、《精史》等一些专著。”  3、分类  根据学术论文的长短,又可以分为单篇学术论文、系列学术论文和学术专著三种。一般而言,超过4—5万字的,可以称为学术专著。

中文书外文书

  • 索引序列
  • 当代儒学期刊有哪些专著类型
  • 当代儒学期刊有哪些专著
  • 当代儒学期刊有哪些专著呢
  • 当代农机期刊有哪些专著类型
  • 当代港澳研究期刊有哪些专著类型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