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国地理杂志四川专辑

中国地理杂志四川专辑

发布时间:

中国地理杂志四川专辑

2003年  6月,推出“典藏三峡”专辑,9月推出“四川专辑”,10月推出“青藏高原科考50年”不仅是CNG“认识中国”的高潮,也为以后10月特辑的推出奠定了基础。2008年  10月,《中国国家地理》推出“东北专辑”特刊。2009年推出《台湾专辑》

在四川地图上,一个明显的现象吸引了我,那就是东部密集的人口分布与西部辽阔的土地构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这使我想起那条著名的“胡焕庸线”。它是地理学家胡焕庸提出的,一条关于我国人口分布疏密的对比线:它北起黑龙江的爱珲县向西南延伸直到云南的腾冲,这条线把我国分为西北和东南两部分,线的东南侧,土地只占整个国土面积的36%,人口却是全国的96%,线的西北侧,情况恰恰相反。在四川省的地图上,也完全可以画出这样一条线,这条线北起平武,向西南延伸经雅安直到盐源县。就这条线两侧人口分布疏密之悬殊而言,四川简直就是中国的克隆。   为什么会这样?自然环境所致。四川的西部是青藏高原的东缘,横断山区的北部,这里是海拔4千米以上的高山、极高山和高原的世界,遍布湍急的河流、深切的河谷,这里的气温和降雨条件,决定这里只能是游牧人的天下,不可能像川东一样养活众多的人口,历史上只有少数民族藏族、羌族和彝族居住在这里。   不论是按自然,还是按人文,四川都自成两个区域,川西和川东。 这两个区域,对比强烈的不仅仅是人口的疏密和地貌的差异,更在于文化:一个文化是人们极其熟悉的,熟悉得好像面对“水煮鱼”和“五粮液”;一个文化是陌生和新奇的,新奇有如进入异域他乡。在四川,这两种文化没有任何中间过度直接对接在一起,可以说四川是中国文化差异最大的地方,借用一本小说的名字: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川西是康巴藏族的核心区,康巴藏族又是藏族中性格最豪爽、服饰最亮丽、文化最丰富的一支,许多现代人寻找异国风情,去川西感受到的文化差异也许大于去纽约和巴黎,尽管她不是异国。   川西包括甘孜、阿坝、凉山三个州,民国时期这里大致是属西康省的范围。   这三个州的面积加起来近30万平方公里,大致相当于东部两个省的面积,譬如:相当于两个山东。这样一片辽阔的土地对许多人来说是陌生的,需要重新认识,尤其是对这里的雪山和冰川。   这次我去川西,考察了我心目中向往以久的几座雪山:贡嘎山、稻城亚丁3座神山、四姑娘山,也去了九寨沟。我的感觉是:九寨沟旅游十分火爆,像是城里的一个大公园。但贡嘎山、四姑娘山却相对平淡,尽管贡嘎山和四姑娘山距成都比九寨沟要近得多。   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依我看主要是审美观的问题。   九寨沟的风景以水为主,瀑布、湖水这些美都是中国传统审美观中已有的,但贡嘎山和四姑娘山的美却是中国人所不熟悉的,那是雪山及冰川塑造的地貌美,这种美的审美在传统文化中找不到,需要重新构造。   川西的景观还有一种是湿地,若尔盖湿地是我国最大的湿地之一,非常壮观,然而欣赏湿地的美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所缺乏的。   传统文化中对于雪山、冰川的看法是负面的。唐僧的原型——玄奘大师西天取经走过了许多雪山,他在《大唐西域记》中对此有许多负面的描写。   川西是红军长征北上走过的地方,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经千辛万苦,许许多多的宣传报道突出了雪山、草地与人的冲突,刻画了雪山、草地令人望而生畏和人对此予以拒绝的一面。   无论是唐僧玄奘的西天取经还是红军长征都是有目的性的,是功利性的,唐僧是为了取经,红军是为了北上抗日。因此,用功利性的视角看雪山草地,必然是负面的,看到的必然是雪山、草地的险恶和残酷,但即使在长征中,也有人带着一种审美的眼光看雪山草地,譬如毛泽东。   如果以一种新的审美视角看雪山、草地,应该承认当年的红军历经艰难险阻,走过的是中国风光最壮丽的一片土地。   欣赏川西的雪山、冰川、草地,需要一场审美观上的革命,我们应当将传统中对于雪山、冰川、湿地的负面观念转变为崭新的审美观。   这种审美观主要是指对雪峰、冰川和湿地的美的认识,这种审美观的基础是现代科学而不是传统文化。   这种审美观突出的是对自然的敬畏,而不是对自然的把玩。   这种审美观带给人的体验包括了震撼、艰辛、跋涉、极限等词汇的语义,超越了游山玩水的闲情逸致。   说起雪峰、冰川,西藏比川西要多得多,但川西地势较西藏低,高山大河又是相间排列,因此川西的雪峰相对高度比西藏的要高,又因为川西的植被比西藏丰富,到川西高山反应也不像西藏那样强烈,因此,从这几个方面看,川西比西藏更宜于欣赏雪峰和冰川。   因此川西的雪峰、冰川最有希望把中国人带入一个欣赏雪山、冰川的新时代。

国家地理杂志四川专辑

《中国国家地理》推出17个省、1个直辖市、1个特别行政区的专辑澳门专辑(2002年第4期)北京专辑(2001年第6期、2008年第8期)福建专辑(2009年第3、第4期)贵州专辑(2004年第10期)海南专辑(2013年第1、第2期)河南专辑(2008年第5、第7期)江南专辑(2007年第3期)内蒙古专辑(2012年第10期)宁夏专辑(2010年第1、第2期)青海专辑(2006年第2、第3期)山东专辑(2003年第1期)山西专辑(2002年第6期)陕西专辑(2005年第5、第6期)四川专辑(2003年第9期)台湾专辑(2001年第3期)西藏专辑(2005年第9期)新疆专辑(2002年第1期)云南专辑(2002年第10期)浙江专辑(2012年第1、第2期)此外还推出过4个区域专辑:东北专辑(2008年第10期)江南专辑(2007年第3期)塞北西域(2007年第10期)青藏科考(2003年第10期)

在四川地图上,一个明显的现象吸引了我,那就是东部密集的人口分布与西部辽阔的土地构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这使我想起那条著名的“胡焕庸线”。它是地理学家胡焕庸提出的,一条关于我国人口分布疏密的对比线:它北起黑龙江的爱珲县向西南延伸直到云南的腾冲,这条线把我国分为西北和东南两部分,线的东南侧,土地只占整个国土面积的36%,人口却是全国的96%,线的西北侧,情况恰恰相反。在四川省的地图上,也完全可以画出这样一条线,这条线北起平武,向西南延伸经雅安直到盐源县。就这条线两侧人口分布疏密之悬殊而言,四川简直就是中国的克隆。   为什么会这样?自然环境所致。四川的西部是青藏高原的东缘,横断山区的北部,这里是海拔4千米以上的高山、极高山和高原的世界,遍布湍急的河流、深切的河谷,这里的气温和降雨条件,决定这里只能是游牧人的天下,不可能像川东一样养活众多的人口,历史上只有少数民族藏族、羌族和彝族居住在这里。   不论是按自然,还是按人文,四川都自成两个区域,川西和川东。 这两个区域,对比强烈的不仅仅是人口的疏密和地貌的差异,更在于文化:一个文化是人们极其熟悉的,熟悉得好像面对“水煮鱼”和“五粮液”;一个文化是陌生和新奇的,新奇有如进入异域他乡。在四川,这两种文化没有任何中间过度直接对接在一起,可以说四川是中国文化差异最大的地方,借用一本小说的名字: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川西是康巴藏族的核心区,康巴藏族又是藏族中性格最豪爽、服饰最亮丽、文化最丰富的一支,许多现代人寻找异国风情,去川西感受到的文化差异也许大于去纽约和巴黎,尽管她不是异国。   川西包括甘孜、阿坝、凉山三个州,民国时期这里大致是属西康省的范围。   这三个州的面积加起来近30万平方公里,大致相当于东部两个省的面积,譬如:相当于两个山东。这样一片辽阔的土地对许多人来说是陌生的,需要重新认识,尤其是对这里的雪山和冰川。   这次我去川西,考察了我心目中向往以久的几座雪山:贡嘎山、稻城亚丁3座神山、四姑娘山,也去了九寨沟。我的感觉是:九寨沟旅游十分火爆,像是城里的一个大公园。但贡嘎山、四姑娘山却相对平淡,尽管贡嘎山和四姑娘山距成都比九寨沟要近得多。   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依我看主要是审美观的问题。   九寨沟的风景以水为主,瀑布、湖水这些美都是中国传统审美观中已有的,但贡嘎山和四姑娘山的美却是中国人所不熟悉的,那是雪山及冰川塑造的地貌美,这种美的审美在传统文化中找不到,需要重新构造。   川西的景观还有一种是湿地,若尔盖湿地是我国最大的湿地之一,非常壮观,然而欣赏湿地的美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所缺乏的。   传统文化中对于雪山、冰川的看法是负面的。唐僧的原型——玄奘大师西天取经走过了许多雪山,他在《大唐西域记》中对此有许多负面的描写。   川西是红军长征北上走过的地方,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经千辛万苦,许许多多的宣传报道突出了雪山、草地与人的冲突,刻画了雪山、草地令人望而生畏和人对此予以拒绝的一面。   无论是唐僧玄奘的西天取经还是红军长征都是有目的性的,是功利性的,唐僧是为了取经,红军是为了北上抗日。因此,用功利性的视角看雪山草地,必然是负面的,看到的必然是雪山、草地的险恶和残酷,但即使在长征中,也有人带着一种审美的眼光看雪山草地,譬如毛泽东。   如果以一种新的审美视角看雪山、草地,应该承认当年的红军历经艰难险阻,走过的是中国风光最壮丽的一片土地。   欣赏川西的雪山、冰川、草地,需要一场审美观上的革命,我们应当将传统中对于雪山、冰川、湿地的负面观念转变为崭新的审美观。   这种审美观主要是指对雪峰、冰川和湿地的美的认识,这种审美观的基础是现代科学而不是传统文化。   这种审美观突出的是对自然的敬畏,而不是对自然的把玩。   这种审美观带给人的体验包括了震撼、艰辛、跋涉、极限等词汇的语义,超越了游山玩水的闲情逸致。   说起雪峰、冰川,西藏比川西要多得多,但川西地势较西藏低,高山大河又是相间排列,因此川西的雪峰相对高度比西藏的要高,又因为川西的植被比西藏丰富,到川西高山反应也不像西藏那样强烈,因此,从这几个方面看,川西比西藏更宜于欣赏雪峰和冰川。   因此川西的雪峰、冰川最有希望把中国人带入一个欣赏雪山、冰川的新时代。

01——2001年03期 台湾专辑02——2001年06期 北京专辑 03——2002年01期 新疆4,澳门04——2002年06期 山西05——2002年01期 云南06——2003年01期 山东 07——2003年09期 四川专辑 08——2004年07期 大香格里拉09——2004年10月 贵州10——2005年5月 陕西11——2005年6月 陕西12——2005年9月 西藏13——2006年2月 青海14——2006年3月 青海15——2007年3月 江南16——2007年10月 塞北西域17——2008年5月 河南18——2008年7月 河南19——2008年8月 北京20——2008年10月 东北21——2009年4月 福建22——2009年5月 福建23——2010年1月 宁夏24——2010年2月 宁夏25——2012年1月 浙江26——2012年2月 浙江27——2012年10月 内蒙古1-2海南10新疆1-2重庆10西藏1-2河北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四川

01——2001年03期 台湾专辑02——2001年06期 北京专辑 03——2002年01期 新疆4,澳门04——2002年06期 山西05——2002年01期 云南06——2003年01期 山东 07——2003年09期 四川专辑 08——2004年07期 大香格里拉09——2004年10月 贵州10——2005年5月 陕西11——2005年6月 陕西12——2005年9月 西藏13——2006年2月 青海14——2006年3月 青海15——2007年3月 江南16——2007年10月 塞北西域17——2008年5月 河南18——2008年7月 河南19——2008年8月 北京20——2008年10月 东北21——2009年4月 福建22——2009年5月 福建23——2010年1月 宁夏24——2010年2月 宁夏25——2012年1月 浙江26——2012年2月 浙江27——2012年10月 内蒙古1-2海南10新疆1-2重庆10西藏1-2河北

在四川地图上,一个明显的现象吸引了我,那就是东部密集的人口分布与西部辽阔的土地构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这使我想起那条著名的“胡焕庸线”。它是地理学家胡焕庸提出的,一条关于我国人口分布疏密的对比线:它北起黑龙江的爱珲县向西南延伸直到云南的腾冲,这条线把我国分为西北和东南两部分,线的东南侧,土地只占整个国土面积的36%,人口却是全国的96%,线的西北侧,情况恰恰相反。在四川省的地图上,也完全可以画出这样一条线,这条线北起平武,向西南延伸经雅安直到盐源县。就这条线两侧人口分布疏密之悬殊而言,四川简直就是中国的克隆。   为什么会这样?自然环境所致。四川的西部是青藏高原的东缘,横断山区的北部,这里是海拔4千米以上的高山、极高山和高原的世界,遍布湍急的河流、深切的河谷,这里的气温和降雨条件,决定这里只能是游牧人的天下,不可能像川东一样养活众多的人口,历史上只有少数民族藏族、羌族和彝族居住在这里。   不论是按自然,还是按人文,四川都自成两个区域,川西和川东。 这两个区域,对比强烈的不仅仅是人口的疏密和地貌的差异,更在于文化:一个文化是人们极其熟悉的,熟悉得好像面对“水煮鱼”和“五粮液”;一个文化是陌生和新奇的,新奇有如进入异域他乡。在四川,这两种文化没有任何中间过度直接对接在一起,可以说四川是中国文化差异最大的地方,借用一本小说的名字: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川西是康巴藏族的核心区,康巴藏族又是藏族中性格最豪爽、服饰最亮丽、文化最丰富的一支,许多现代人寻找异国风情,去川西感受到的文化差异也许大于去纽约和巴黎,尽管她不是异国。   川西包括甘孜、阿坝、凉山三个州,民国时期这里大致是属西康省的范围。   这三个州的面积加起来近30万平方公里,大致相当于东部两个省的面积,譬如:相当于两个山东。这样一片辽阔的土地对许多人来说是陌生的,需要重新认识,尤其是对这里的雪山和冰川。   这次我去川西,考察了我心目中向往以久的几座雪山:贡嘎山、稻城亚丁3座神山、四姑娘山,也去了九寨沟。我的感觉是:九寨沟旅游十分火爆,像是城里的一个大公园。但贡嘎山、四姑娘山却相对平淡,尽管贡嘎山和四姑娘山距成都比九寨沟要近得多。   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依我看主要是审美观的问题。   九寨沟的风景以水为主,瀑布、湖水这些美都是中国传统审美观中已有的,但贡嘎山和四姑娘山的美却是中国人所不熟悉的,那是雪山及冰川塑造的地貌美,这种美的审美在传统文化中找不到,需要重新构造。   川西的景观还有一种是湿地,若尔盖湿地是我国最大的湿地之一,非常壮观,然而欣赏湿地的美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所缺乏的。   传统文化中对于雪山、冰川的看法是负面的。唐僧的原型——玄奘大师西天取经走过了许多雪山,他在《大唐西域记》中对此有许多负面的描写。   川西是红军长征北上走过的地方,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经千辛万苦,许许多多的宣传报道突出了雪山、草地与人的冲突,刻画了雪山、草地令人望而生畏和人对此予以拒绝的一面。   无论是唐僧玄奘的西天取经还是红军长征都是有目的性的,是功利性的,唐僧是为了取经,红军是为了北上抗日。因此,用功利性的视角看雪山草地,必然是负面的,看到的必然是雪山、草地的险恶和残酷,但即使在长征中,也有人带着一种审美的眼光看雪山草地,譬如毛泽东。   如果以一种新的审美视角看雪山、草地,应该承认当年的红军历经艰难险阻,走过的是中国风光最壮丽的一片土地。   欣赏川西的雪山、冰川、草地,需要一场审美观上的革命,我们应当将传统中对于雪山、冰川、湿地的负面观念转变为崭新的审美观。   这种审美观主要是指对雪峰、冰川和湿地的美的认识,这种审美观的基础是现代科学而不是传统文化。   这种审美观突出的是对自然的敬畏,而不是对自然的把玩。   这种审美观带给人的体验包括了震撼、艰辛、跋涉、极限等词汇的语义,超越了游山玩水的闲情逸致。   说起雪峰、冰川,西藏比川西要多得多,但川西地势较西藏低,高山大河又是相间排列,因此川西的雪峰相对高度比西藏的要高,又因为川西的植被比西藏丰富,到川西高山反应也不像西藏那样强烈,因此,从这几个方面看,川西比西藏更宜于欣赏雪峰和冰川。   因此川西的雪峰、冰川最有希望把中国人带入一个欣赏雪山、冰川的新时代。

四川中医编辑部地址

在成都

中医大有十二桥校区,高新校区,温江校区,汪加拐校区还有人南校区成都很多公交站,要看你在哪一个公交站嘛!我只有对火车北站和金沙公交站比较熟悉!因为两个都是大站嘛,基本上每个公交站都要到了两个地方的车。火车北站可以做69路到金沙!十二桥校区:在火车北站公交站坐27在中医附院下车就是十二桥校区咯,在金沙公交站坐47,64,81路在中医附院下车这个校区是老校区,旁边就是中医附院高新校区:在火车北站公交站坐511,为老避免你坐错,你还是做到终点站再坐511区间在中医大下嘛!只有几个站。一定要看到是511区间哈,我以前就经常碰到人坐错!在金沙公交坐96直接到中医大高新校区下,走几步就到老,还有的路线我就不说老哈,说多老复杂温江校区和人南校区我都不是很熟悉,不过我们学校有校车,你可以坐校车,只是校车有点贵汪加拐校区就是以前的四川省卫生干部学院,我现在就在那个校区,你可以在火车北站坐57在文庙后街下车,然后一路问到中医药大学,,因为那个校区实在又小又难找,不过不远,或者在金沙公交站坐47,64,81在金河路或者人民公园下车,然后再一路问过来,不过有点远,最好问扫地的阿姨大叔,因为他们比较熟悉!希望对你有帮助,如果你嫌麻烦还是可以到其中一个校区再坐校车!

四川中医杂志地址

中医针灸

《四川中医》(月刊)创刊于1982年10月,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中医药学术期刊。自1992年以来,已连续四届被评为中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医学类核心期刊、中国生物医学核心期刊。 《四川中医》办刊方针与宗旨是:贯彻执行党的中医政策,传播与交流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新成果、新经验、新方法和新动态,理论与临床相结合,提高与普及并重,面向临床,突出实用,为中医药医疗、教学、科研服务。 《四川中医》具有内容丰富、新颖实用、信息量大的显著特色,在全国中医药期刊中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受到中医药学术界的高度评价,发行于3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量始终居于同类期刊前列,被列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被选为与美国等国外学术机构进行学术交流的定期交换期刊,大量的学术论文被德国《中医药报》等国外中医药期刊翻译、转载,中华期刊网、中国卫生健康网等网站也作了收录、介绍,在国内外都有较大的影响。 但是要看你的单位是不是把该刊作为核心期刊,应该是有本单位的规定的。

<中医杂志><中西医结合杂志><中西医结合学报>,<中草药杂志><四川中医><陕西中医><天津中医><时珍国医国药><新中医>

  • 索引序列
  • 中国地理杂志四川专辑
  • 国家地理杂志四川专辑
  •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四川
  • 四川中医编辑部地址
  • 四川中医杂志地址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