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现代国际关系史论文范文大全

现代国际关系史论文范文大全

发布时间:

现代国际关系史论文范文大全

(1)和平与发展称为了当今时代的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称为了时代的潮流。(2)但是,现在世界仍然不安宁。如局部冲突、称霸与反霸的斗争。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和恐怖主义威胁著世界的安全。(3)国家利益是国家间关系的决定性因素。维护国家利益是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国家间存在著复杂的利益关系,既存在著共同的利益,也存在著不同的乃至对立的利益,这可能会引发冲突。(3)要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必须①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②改变国际旧秩序。③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有利於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新秩序。(3)我国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加强与各国的交流与合作,继续深化与发达国家的合作与战略对话,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大哥。。。给多点分我吧。。。

论文六要素是指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结果。论文首先要把六要素交代清楚,否则文章内容就有可能显得不完整。一般的论文中经常出现时间模糊、地点不明的情况,其实此处的“要素”是写论文时必备的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是以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和外交为基础的,顾名思义近现代国际关系主要包括2个时间段的国际关系:近代国际关系和现代国际关系。国内国际关系史学界对近代和现代国际关系史的断代,一般沿用这样的标准:近代国际关系是以1648年结束“30年战争”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为开端的,其下限是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而现代国际关系史是以1919年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巴黎和会为起点,下限是1945年第2次世界大战结束。30年战争之后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标志着近代国际关系史上午开端,欧洲因此进入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时代,缔约之后,欧洲普遍建立了常住外交使馆,进行专门的外事活动,正式的国际关系逐步建立,这个和约是各个交战国相互妥协的产物,它勉强调和了错综复杂的利害关系,在欧洲建立了一个相对均势的国家体系,但也为以后欧洲列强发起的战争埋下了隐患,在战争中,以国家主义为特征的近代国家专制体系逐步形成。到18世纪下半叶,战争连绵不断,但它却使西方政治社会发生质的改变,它使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的形成,美国、FaGuo就是其中的代表,它们经过努力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他们是资产阶级成长的结果。他们最大的特点就是强调主权在民,意味着君主专制时代已经过去,以国家为本位的时代已经到来。美国的独立是是殖民地人民意识的觉醒,民主诉求日益强烈的结果。殖民地人民渴望在新大陆建立一个崭新的民主国家,因此在战争中,弱小的美国巧妙地利用英国与欧洲大陆国家之间的矛盾,取得了独立战争得胜利。但是美国国内心是鄙夷那些欧洲旧的君主,同时为了保护自己,因而一开始就有意识地实行孤立主义政策。FaGuo大革命对当时的影响比美国要大的多,因为FaGuo是当时欧洲的主要强国。FaGuo凭借其在资产阶级民主中所激发出的巨大能量,横扫整个欧洲,对欧洲传统的力量均势产生了巨大的挑战。尤其是拿破仑帝国时期,FaGuo把这一挑战转化成对其他历史上已经形成具有生命力的民族国家的奴役,这就不可避免他们要遭受失败。30年战争之后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标志着近代国际关系史上午开端,欧洲因此进入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时代,缔约之后,欧洲普遍建立了常住外交使馆,进行专门的外事活动,正式的国际关系逐步建立,这个和约是各个交战国相互妥协的产物,它勉强调和了错综复杂的利害关系,在欧洲建立了一个相对均势的国家体系,但也为以后欧洲列强发起的战争埋下了隐患,在战争中,以国家主义为特征的近代国家专制体系逐步形成。拿破仑战争结束了,FaGuo失败了。战胜国按照自己的意愿,对欧洲进行一次重新安排,建立了新的国际关系体系,也就是维也纳体系。对FaGuo而言,这个体系大体上有2的内容:一是FaGuo国内的秩序,即波旁王朝的复辟;2是防止FaGuo的再度称霸,主要有针对FaGuo的四国同盟条约,以及对FaGuo周边国家领土的安排,如荷兰和比利时的合并,建立瑞士永久中立国等。把FaGuo的情况放大,维也纳体系的总的轮廓就显露出来,包括各国国内的正统秩序,以及各国之间,特别是大国之间的均势秩序,尤其是领土均势秩序。所以维也纳体系的运转,也基本上包括2层含义:维持欧洲大陆的均势和平,首先是领土现状:保卫正统秩序。维也纳体系的运转主要表现就是所谓的欧洲协调。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论文范文大全

你的论文准备往什么方向写,选题老师审核通过了没,有没有列个大纲让老师看一下写作方向?老师有没有和你说论文往哪个方向写比较好?写论文之前,一定要写个大纲,这样老师,好确定了框架,避免以后论文修改过程中出现大改的情况!!学校的格式要求、写作规范要注意,否则很可能发回来重新改,你要还有什么不明白或不懂可以问我,希望你能够顺利毕业,迈向新的人生。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 5、论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提出-论点;  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  结论。  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  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  (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  (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高中历史人物论文我以前替我表姐找过,在那个591论文网上找范文自己拼凑的。那上面各专业范文挺多。还有专业写手在线,你可以去看看。

以鸦片战争为转折点,中国被迫放弃了“闭关自守”的政策,开始受到西方物质文明和思想文化的影响。1840年,已经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为满足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需要,谋求打开中国的市场和原料产地,蓄意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据此,中国的领土主权、贸易主权、关税主权等一系列主权遭到破坏。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开始大规模的商品侵略和资本侵略,西方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习俗也随之传入我国。最早认识到中国落后状况的有识之士是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他们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随后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先后通过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使国人进一步了解西方的物质文化和思想文化,开始了中国的近代化历程,中国的社会生活也从多个层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一些大城市变化更为明显。从“衣”的方面来说。人们的衣着服饰基本体现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审美价值取向。首先,通商口岸的洋布洋装逐渐进入城市居民生活。其次,辛亥革命期间,青年学生率先剪掉象征清王朝的辫子,表示反对封建专制的决心。经过改制的中山装受到维新人士的欢迎。第三,20世纪20、30年代,服饰有了更大变化。在服装变化中,穿洋装是一大时尚,这不能简单地归于崇洋的倾向。民主制的确立激励了人们对西方民主社会的向往,人们醉心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的思想,认为由这种思想建立的生活方式代表社会的前进方向,洋装是文明的象征,受到人们的喜爱。社会实践的结果是,洋装在中国的流行,并未取代中国服装,而是促进了中国服装的改良。中山装的出现,就是中西合璧的产物。它以西服为模本,改大翻领为立领,四个贴口袋,五个扣。女性服装一改宽大直筒式的满装,依照西方的人体曲线美加以剪裁,演变成今日的旗袍。这都是沿用西式服装的审美和价值观念,结合中国传统的某些形制而创作的新服饰,可谓西体中用最成功之作。穿什么,不穿什么是个人行为,一些先进的思想家们把个人安排生活的自由视为个体自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个人权力。个性解放的呼声与商品经济的发展,刺激了人们的生活欲望,在穿着打扮上追新求异,西装革履,长袍马褂,真正开始了服装自由穿着的时代。在剧烈的社会变迁中,服装的变化得风气之先,敏感地表现了文化气候的走向。

3000字的中国近代史论文那么就用心去写吧不用害怕

现代国际关系史论文范文

太多了,出名点的综合类的学校都有啊。一般都是在历史学院,政治与公共学院下面。还有专业的,比如外交学院,国际关系学院,南京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具体要看你要去哪个区域,然后再筛选学校

(1)和平与发展称为了当今时代的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称为了时代的潮流。(2)但是,现在世界仍然不安宁。如局部冲突、称霸与反霸的斗争。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和恐怖主义威胁著世界的安全。(3)国家利益是国家间关系的决定性因素。维护国家利益是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国家间存在著复杂的利益关系,既存在著共同的利益,也存在著不同的乃至对立的利益,这可能会引发冲突。(3)要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必须①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②改变国际旧秩序。③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有利於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新秩序。(3)我国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加强与各国的交流与合作,继续深化与发达国家的合作与战略对话,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大哥。。。给多点分我吧。。。

国家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美国一直在谋求霸权,干涉别国内政,根本原因是为了控制对方政府,使美国利益最大化,如先打伊拉克,再控制伊拉克的石油,欧洲一些国家附和着美国,只是为了从霸权中喝点汤,中国、印度的崛起令传统强国担心,借着打击朝鲜、阿富汗、巴基斯坦一步一步从地缘上接近中国和印度。赤裸裸的殖民已经不适应当今的世界,原来在殖民主义控制下的地区开始谋求独立,如东帝汶、格陵兰(还没有完全独立,但是已经迈出一大步)。剪刀差依然是制约欠发达国家发展的主要因素,至今非洲依然有数亿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 某种新秩序恐怕只有在世界大战结束后的短期内存在,之后在下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一直是秩序调整的过程,因为每个国家都在根据自己的利益调整着自己的阵营和策略。

近代国际关系史论文范文大全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伴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结束,中国的屈辱历史也随之开始,这,便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的近代史,既是一部不堪回首的侵略史,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史。我们应该做的,不仅仅是面对一堆悲惨的数据愤怒的大声嚷嚷几声就算了,作为祖国的新一代,我们更应该冷静的分析这段历史,然后,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为使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作出贡献。 中国近代史可以简单的以1919作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即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840-1919为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众所周知,鸦片战争以后,英国强迫清政府同它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甚至连关税都要同英国商量,曾经的天朝上国此时不得不对船坚炮利的英国言听计从。即便如此,英国,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仍是贪得无厌,它们又通过南京条约副约,虎门条约攫取了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以方便它们更好的在中国进行搜刮和侵略。美国无耻的将所谓“扩大各国权益”的功劳归功于自己,而法国则用《黄埔条约》将传教士的坟地都搬到了中国,更可悲的是,为他们守墓的,居然还是我们中国人。和平的日子没过几年,资本主义列强又开始蠢蠢欲动。英法急欲通过“修约”来扩大他们在华的侵略范围,而不巧的是,他们的无理要求被中国的皇帝拒绝了。而他们,便以此为借口,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损失绝不仅仅是烧毁了一座圆明园那么简单。天津条约使的他们的魔爪伸向中国内地,而北京条约则使大批中国人被当作“猪仔”贩卖出国。与此同时,刚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不久的俄国也趁火打劫,强占了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每每想到俄国的版图,笔者的心都不禁一颤,那是多么巨大的数字啊!可是,那些数字,本来有很多是属于我们中国人的!在资本主义列强无耻侵略的同时,中国人也开始有所觉醒,虽然太平天国运动和洋务运动最终都以失败告终,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对外国侵略者的打击以及他们对中国历史的促进作用仍不可磨灭! 在中国进行洋务运动的同时,我们一衣带水的邻国日本也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同样是“师夷长计”,同样是向要富国强兵。然而,日本成功的摆脱了被侵略的命运,而我们,却反过来被曾经得到我们诸多恩惠的小小岛国——日本,打的落花流水。甲午战败,难过的不仅是李鸿章。甲午战败,低头自省的,应该是整个中华民族。时至今日,我们仍需以此为鉴,不断革新政治,不断发展科技。只有这样,才能不至重蹈100多年前的覆辙,也才能真正的,雄立于世界之林! 有时候,我们不得不赞叹前人的勇气,在那样一个灰暗的时代,在那样一个连国家最高统治者都沦为别人附庸的时代,那些英雄还是坚定的走自己的道路,希望用自己的决心和勇气来拯救他们所深爱的国家和人民。没错,八国联军侵华了,辛丑条约签订了,义和团失败了,辛亥革命果实也被袁世凯这个卖国贼给窃取了。可是,可是我们更应该看到,中国的农民在抗争,中国的知识分子在抗争,中国人的意志并未被消磨,那些英雄,用他们的鲜血告诉我们:中国人,绝不允许“佛狸祠下,神鸦社鼓”的局面出现! 1919年,《凡尔赛合约》签订,中国人作为战胜国依然摆脱不了被忽略的局面。于是,中国人民愤怒了!“外争国权,内除国贼”“废除21条”,一场轰轰烈烈的运动开始在全国开展起来。五四运动胜利了,清政府妥协了,合约上也终于没有中国人的签字了。而由无产阶级领导的,学生为先锋的,工人为主力的五四运动便顺理成章的被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而永载史册! 五四运动以后,中国GCD登上历史舞台,带领中国人民反对侵略,建立新中国。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近代史到此结束。【同学你好,如果问题已解决,记得右上角采纳哦~~~您的采纳是对我的肯定~谢谢哦】

中国近代政治史的研究,在一段时间里,相对而言,显得有些被冷落。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是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的兴起,并成为热点。当时回顾过去中国近代史的研究,着重在革命史、政治史,觉得有拓宽领域的必要,于是文化领域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在“文化热”中,又出现贬政治史的现象,有的研究者认为政治史的研究是浅层次的、表像的,只有文化的研究才进入到历史的深层,才是中心。随后,中国近代社会史也引起学者们的兴趣,对它的研究方兴未艾。但是,也出现与“文化热”中类似的说法,贬抑政治史的研究,甚至有主张用社会史取代历史的。这些说法是否确切,是值得推敲的。我虽是研究中国近代文化史,但并不认为文化是历史的中心。在同白寿彝教授的一次谈话中,曾经谈到什么是历史的中心的问题。白先生认为:历史主要是写政治,政治是历史的脊梁,经济虽是基础,但要受政治的制约,文化更要受政治的制约,文化不能作为历史的中心。话虽不多,却很精辟。 美国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前几年曾发表《文明的冲突》一文,引起了国际上强烈的反应。这篇文章认为未来国际冲突不是经济的、意识形态的冲突,而是西方文化和儒学文化、伊斯兰文化的冲突。显然,这是把文化作为社会的中心,是起决定作用的。不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实社会中,文化无疑有其应有的作用,但它不居于中心地位,不起决定作用。就现实国际社会而言,首要的是经济、政治利益,美国向他国推销其价值观、文化,也是为了实现其经济、政治利益。海湾战争,其根本因素也不是所谓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这篇文章的基础上撰成《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对他在“文章中提出的问题提供一个充分的、深刻的和更详尽论证的解答”。尽管他在书中仍然力图说明根本因素是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但也不能不承认“海湾战争是冷战后文明间发生的第一次资源战争”。他说:“最关键的问题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将由依靠西方军事力量保护其安全的沙特政府和酋长国政府控制,还是由有能力并有可能利用石油武器反对西方的独立的反西方政权的控制?西方未能推翻萨达姆·侯赛因,却获得了某种使海湾国家在安全上依赖西方的胜利。战争之前,伊朗、伊拉克、海湾合作委员会和美国曾为获取对海湾地区的影响展开了竞争。战争之后,波斯湾变成了美国的内湖。”[1]这里认为这场战争的关键是争夺对“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的控制权,“战争之后,波斯湾变成了美国的内湖”,都说到了实质所在。同是伊斯兰文化的国家,为了石油、战略地位等经济的、政治的利益,彼此之间可以打起仗来,也可以支持、参与美国组织的对伊拉克的战争。这正说明,海湾战争的根本因素不是由于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两种“文明间”的战争,而是经济、政治利益的冲突。 贬抑中国近代政治史研究的一个缘由,是有些研究者认为以往中国近代史写的政治史,是阶级斗争史,有的人甚至指责为“阶级斗争为纲”。恩格斯在1888年为《共产党宣言》英文版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是“构成《宣言》核心的基本思想”[2]。列宁也说:“阶级关系——这是一种根本的和主要的东西,没有它,就没有马克思主义[3]。如果坚持马克思主义对历史研究的指导,那就离不开阶级分析和阶级斗争学说。至于将阶级斗争等同于“以阶级斗争为纲”,那是对不同性质问题的混淆。 对于中国近代政治史研究的弱化,还因为以往史学界着重于从鸦片战争到解放战争这些重大事件的研究,成果颇多,再做研究起点较高,向前推进难度较大,要下更大的功夫。然而这些大事件也不是没有可以继续研究的,还有不少问题没有完全弄清楚,有些问题也有待深入。即如孙中山,近些年又陆续发现一批有关的资料,还没有很好地加以运用研究;关于他的思想等方面的评论,研究者的见解也颇有分歧;何况迄今尚未有一部学术价值高的、有份量的传记。 重大事件自是中国近代政治史的重要内容,但不等于中国近代政治史,不是它的全部内容,中国近代政治史的内容是很丰富的,不应当忽视。中国近代文化史、社会史的研究,扩展了中国近代史的领域,无疑是有意义的。但不宜扬此抑彼,政治、经济、文化乃至军事、外交等都同样需要研究,都有研究的必要和价值。 二 注重微观研究,也要重视综合研究 近些年来中国近代史的研究趋向细化,具体问题的研究受到重视,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具体的、微观的研究很有必要,这是综合研究的基础,但是过分细化就会流于“碎化”。近代中国一百多年的历史,时间不短,人、事繁多,对全部细节或微小问题逐一加以研究,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即使研究了,也说明不了什么问题。细化的研究需要斟酌所择取的题目有没有研究价值,而有研究价值的题目也不应只是就事论事,叙事清楚,还要将它置于大背景中来考察,以小见大,说明问题。 在具体的微观研究的基础上,要注意开展综合的研究。长期以来,中国近代史分门别类的研究,专题的研究,已经做了不少,有条件做综合的研究。 在我们的研究工作中,分科、分专业,文学、史学、哲学等等各自属于不同的学科门类。在历史学中,又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世界史以及各种专门史之分。而研究中国近代史的人,又有专攻某一重大历史事件之别。这种分工过于狭窄,过于专门,不利于历史学科的发展,不利于人才培养,不利于出精品,也难以做综合的研究。中国历史上的人物不少都是通晓经、史、子、文学、佛学等,对他们的研究不能仅限于一个方面,应当是全面的。例如魏源,在中国近代史、思想史学著作中,主要是写他的经世思想,尤注重于《海国图志》及其名言“师夷长技以制夷”。魏源的经世思想,他的具有代表性的名著《海国图志》,无疑要着重论析。然而魏源博学多闻,年轻时究心阳明心学,好读史书,后随父至京师,从胡承珙问汉儒家法,问宋学于姚学shuǎng@①,学《公羊》于刘逢禄,晚年又修禅礼佛。他一生著述甚多,除《海国图志》外,如《曾子章句》、《大学古本》、《庸易通义》、《说文拟雅》、《小学古经》、《两汉经师今古文家法考》、《老子本义》、《孙子集注》、《董子春秋发微》、《诗古微》、《书古微》、《圣武纪》、《元史新编》、《古微堂内外集》等,涉及经、史、子、佛学、诗文,仅经学又及今古文、汉宋学。要对魏源有精深的研究,不能只谈论某些方面,需要综合的研究。这关乎研究者的知识结构问题,应“通识”的要求。一个学科也有上下通、左右通的问题,力求改变过于专门、相互割裂的状态。 三 现实与历史不能混同 今天的中国由历史的中国发展而来,现象和历史不能割断。历史的研究者都是生活在现实社会的,现实社会中的问题无疑会引发研究者去思考历史。但是,现实和历史不能等同,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这是无须赘述的常识,似乎是很明白的。然而在实际研究中,二者的界限却时常被混淆。例如,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引进外资等等,于是有的研究者就以此去反思历史,阐释历史,认为近代中国一百多年里,西方列强在中国倾销商品、投资建厂、开矿筑路、掠取原料农业品……,是帮助中国实现现代化,应当欢迎他们进来,不应该反抗,当年如果不把帝国主义赶出中国,现在可能就现代化了。 出现这种说法,原因不止一端,但其中有一点,就是将历史与现实混淆起来,将现实中进行的现代化建设、对外开放与近代史上的外国入侵混为一谈。近代史上的所谓“开放”,外国人在中国的投资设厂等等,与现在改革开放、引进外资不能混为一谈,必须历史地去看待它。中国近代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通过对中国进行的侵略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取得了在华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文化等方面的许多特权,把持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操纵着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而现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等,其历史背景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了新中国,并进行数十年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中国今天的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等是独立自主的,不允许外国附加任何条件,外国人在中国从事经商投资等活动,必须遵守中国的法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相比,其社会性质根本不同,不能以现在的情况和观念硬往历史上套,将历史与现实同等看待。 又如我们现在说和平和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国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强调稳定、安定团结,于是有些研究者就以之去阐释历史,认定中国古代社会为什么发展缓慢,不能走向现代化,就是因为农民战争破坏了稳定,破坏了经济;近代中国没有实现现代化,是革命的结果,革命革糟了,只有改良才能使中国现代化。历史上为什么会发生农民起义、革命,它们是否只是破坏,这些问题不用多说,如果不存偏见,并不难公正地回答。拿现实去规范历史,用现代人的思想去要求历史人物,这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研究历史需要用历史观点来观察问题,“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4]。 四 要重视历史教育 历史教育包括学校的历史教育和学校以外的广大人民群众和干部的教育,它对提高全民族的思想、文化素质是不可缺少的。邓小平同志强调:“我们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5]。 历史学要在提高民族思想、文化素质上发挥作用,就不能局限于专门学术研究方面。历史研究对于提高学科学术水平、发展历史科学当然很重要,但只做提高方面的工作是不够的,还要重视历史教育,做普及方面的工作。史学工作既要提高又要普及,是两手问题,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现在的问题是提高方面比较硬,史学工作者注重撰写学术专著,发表学术论文;而这与评职称、提高自身地位等等都有关系。普及工作得不到重视,认为是小儿科,不算学问,评职称也不算数,这种思想观念和实际问题影响了史学工作者对普及的重视,削弱了历史教育。 在知识普及方面,科技工作者做得比较好,出版了许多科普书籍和影视片,实际效果也很好。相形之下,历史工作者就做得不够。从学科要求上说,历史工作者对历史普及、历史教育也要重视,学问不能只停留在专家圈子里。我们的历史著作不用说一般青少年不看,就连干部也没有多少接触。因为这些书籍、论文太专门,难懂,人们读不下去,引不起兴趣。一个学科、一门学问如果离开群众,离开社会,恐怕是很难生存的。 事实上,广大群众和干部并不是不喜欢历史,不需要历史,而是缺少适合他们喜欢的读物或影视片。史学工作者忽视的历史普及工作,影视工作者都很重视。他们编了许多历史题材的影视剧,有正剧,有“戏说”,吸引了众多的观众。但是,这些历史题材的影视剧,存在着随意编造历史的严重问题,不仅给观众以歪曲了的历史知识,而更重要的是给予观众错误的历史观、价值观,危害很大,应当受到史学工作者的关注。 值得关注的是青年中历史知识薄弱。据2001年2月在北京、上海、武汉、深圳四个城市对14~28岁1065名青少年的调查中,历史试题25道,每道4分,以百分计算,平均分为69,及格率只有5%。其中有一道题是“谁在1860年烧毁中国的圆明园”,只有8%的人答是英法联军,大部分人的回答是八国联军。而在中学的历史教学中,有的教学大纲存在着明显的科学性问题,如不写太平天国,却将太平军打洋枪队归之于反侵略斗争;近代化的开端有洋务运动,但没有民族资本企业,等等。历史教育的薄弱,甚至误导,其后果堪忧,史学工作者有责任加强历史普和教育的工作。 中国近代是一个世界多种政治体制的实验田,现在是“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正在进行经济改革,政治改革还没开始呢。文化上已经90%的西化了,看看我们的衣食住行,几乎都是西方的,数理化,都是西方的。现在试图振兴国学,但我认为没必要。

(浙江省兰溪市教委教研室 屠洪兴) 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涉及的内容范围广、事件多、头绪杂。学生学习世界史比学中国史更难,加上近年来 在高考命题中世界史部分的要求又在不断提高,“大跨度、高概括”的试题连连出现,学生对世界史的学习更 是望而生畏。而过去那种“一轮章节知识,二轮归类知识,三轮查漏补缺”的复习模式,已无力解决学生的“ 难与怕”的矛盾。 如何来解决学习世界史中的“难与怕”的矛盾,使学生学得既新有趣、又能适应目前高考的要求?这是广 大历史教师都在共同苦苦探求的问题。笔者当然也不例外。在苦苦探求的道路上,得益于专家们的启示,我逐 渐形成了整体知识结构复习的方法。这是一种先整体、再分章,而分章又始终不离整体的一种教学方法。几年 的教学实践我感到用整体知识结构复习法来作世界史第一轮的复习,既省时,又有效,它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学生都说:“这种复习方法,整体性强,脉络清楚,既有利于提高能力,又有利于牢固记忆知识,符合高考的 要求。 如何运用整体知识结构复习法呢?我的具体做法是:先设计出整体知识结构图表,把它交给学生、然后以 “结构”为提纲,进行有序的复习。 根据刘宗绪先生的“生产力发展”标准,我把世界近代史十七章内容纳入一个整体知识结构中,并以两次 工业革命作为分期标志,分成三个有着不同特征的阶段。具体图示如下: 世界近代史整体知识结构图示 (附图 {图}) (附图 {图}) (附图 {图}) 把某一阶段的历史组成整体知识结构,是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的。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 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 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这是我们用整体法理解历史的依据、也是我们用整体法复习历史应 遵循的原则。怎样才能使学生真正领会整体知识结构?怎样才能使学生真正体会整体知识结构?怎样才能使学 生真正体会到历史的涓涓细流汇集成历史的巨流?怎样才能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历史是“奔腾不息的长河”这一 含义?这些是我们在运用整体知识结构复习法时必须达到的目的。为此,我们在使用整体知识结构复习方法时 ,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坚持整体观。这是该复习方法的最基本的特征。整体法十分强调对历史的整体理解。在复习某一 阶段或某一部分的内容时,应首先向学生指出主要内容有哪些,使他们对该部分历史有一个总体的认识。例如 在复习世界近代史时,应首先指出主要是讲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史,并由此派生出无产阶级斗争史和民族运 动史。又如在复习近代第一阶段的历史时,则应指出本阶段的主要内容是三次早期的资产阶级革命,另外还有 殖民争霸斗争和殖民地人民的独立革命。 坚持整体观,还要强调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发生的大背景。只有把一个时期中的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纳入 一个历史的大背景之中,才会形成整体印象。因此,在复习近代第一阶段的内容时,有必要把新航路开辟后殖 民掠夺开始这一背景突出出来,这才能把早期的革命、争霸、独立斗争三方面内容统一起来。正是殖民掠夺, 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才使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呼唤出一次次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急 风暴雨;也正是殖民扩张,才出现西欧殖民者在世界舞台上演出的一幕幕争夺殖民霸权的斗争;也由于殖民掠 夺导致广大殖民地的贫穷和落后,才燃烧起反殖斗争的愤怒烈火。 在复习近代第二阶段的历史时,也必须牢牢抓住“工业革命”这一历史大背景进行分析。是工业革命使资 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尤其是工业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才出现为铲除各种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障碍为目的的革命和改革。19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一股革命与改革潮流就这样出现了。正是工业革命,导致 社会关系的变化,形成了无产阶级,才会有不断发展的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也由于资本主义力量的增强 ,导致了西方资本主义对广大的亚非地区的进一步掠夺,并把这些地区卷进了殖民体系之中,从而引发了19 世纪中期的“亚洲革命风暴”。回顾近几年的高考试题:1993年的“三股潮流”题,1994年的“恩格 斯论断”题,1996年的“法国两次革命的比较”题,无不以“工业革命”作为问题的切入点来进行命题的 。 近代第三阶段中的各国政治、经济的发展不平衡,又无不根植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当然,在分析欧洲舞台 上错综复杂的斗争时,也不能忘记普法战争对法、德两国的影响)。 第二,要注重联系性。仅仅注意历史的大背景,这还不够,还必须揭示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因果关系, 才能将分散的历史连缀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个物质世界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孤立的事物 是没有的。在事物之间的各种联系中,因果联系又是一种最普遍最本质的联系。它既然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就当然应该成为我们用整体法复习世界史的一个必须遵循的原则。 英、法、美三国是怎样由轰轰烈烈的政治革命演变为热火朝天的产业革命的?经过分析我们看到,政治革 命是产业革命的政治前提,那么又是为什么产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呢?这是因为它在18世纪中期成为世界 上最大的殖民国家,拥有广阔的世界市场,这就直接刺激了生产方式的变革。另外,它还有劳动力、资金、资 源、科技等独具的优越条件,而法、美则是望尘莫及的。因此,法、美只能在英国工业革命的成果不断扩大的 情况下被带动起来。一场伟大的产业革命的成功,又推动了资产阶级的政治革命。19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资 产阶级革命,就是这种反映(这在前面已分析了)。这些资产阶级政治革命的成功,又使资本主义制度在全世 界确立。资产阶级在全球的胜利,推动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它又为新的一次科技革命提供了政治保证。资本 主义国家对亚非地区的殖民掠夺的进一步加剧,导致了许多亚非国家卷入殖民体系,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 形成;而分裂国家的走上统一,又提供了统一的国内市场。政治上的保证、国内外市场的扩大,又催生了第二 次工业革命。从“一战”到“二战”,为什么只有二十年的休战?在历史发展的链条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 ,英、法、美对德问题上有着这样的变化过程:巴黎和会上的“严厉制裁”到赔款与签约问题上的“扶植”, 再到三十年代的“纵容”,而德国则起了与之相应的变化:“受制裁”——“得扶植”——“遭危机”——“ 形成战争策源地”。这些变化,又完全根植于“争夺”、“反苏”“自保”。正是由于大国的中立自保和对法 西斯侵略的纵容姑息,加上反法斯力量未及时联合、又导致了三十年代的法西斯局部侵略战争演变为全面大战 。 整体复习法中,不仅要揭示教材中的显性联系,还要揭示教材中未提及的隐性联系。比如拿破仑入侵西班 牙、葡萄牙和拿破仑被“反法同盟”战败两件事给拉丁美洲独立革命带来的影响。 第三,要坚持比较法。比较是认识事物的最好方法。只有运用比较,才能抓住事物的特点,认识事物的本 质特征,认识事物间的共性与个性。整体法将历史现象、历史事件放在一个整体之中,这给我们运用比较法带 来了便利。 复习中,我们可以有以下一些比较的内容:早期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比较;19世纪五、六十年代资 产阶级革命的改革比较;早期革命与19世纪五、六十年代革命比较;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工业革命前后殖 民掠夺不同特点的比较以及工业革命前后工人运动特点的比较等等。通过比较,使学生认识资产阶级革命的共 同规律和革命模式的多样性,认识两次工业革命的不同特点以及在历史上造成的不同影响。 整体历史知识结构把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按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加以归纳和整 理,不仅能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的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起到简化头绪、理清思路的作用,有利 于加强记忆。因为记忆时把需要记忆的知识加以整理,把它纳入普遍联系之中,比起孤立地背诵,效果要好得 多。倘我们能按整体法扎扎实实搞好第一轮复习,又能配以按国按类的第二轮复习,那么一张缜密而又完整的 知识之网就编织成了。用这样的“网”捕“鱼”,恐怕就不会顾此失彼,出现漏“网”之“鱼”了。 整体知识结构复习法,对我来说仅仅还是尝试,还有许多不够成熟甚至不够科学的地方,一切都有待于改 进和完善。但我相信,它具有生命力,一定会发展起来,被广大师生接受

现代国际关系史论文题目大全

实验高中准高二的吧? 几班的?

当前的国际关系经济上是合作与竞争的关系,政治上各国寻求自冷战结束后新的战略平衡点时期,文明上是西方现在文明改造东方文明,或者说是与伊斯兰文明不断冲突,中华现代文明寻求崛起的时期。总的的来说就是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期 谢谢

哈哈 我也是实验高中的 就知道大家都在找论文 我来帮帮你吧~从8年间对国人主观感受的跟踪研究可以看出,近几年中国民众对中日关系的负面感受有所增加。令人困惑的是,认为双边关系“并未发生明显变化”或者“正在变好”的中国人仍占大多数。可以认为,中国人“看好中日关系正向积极方向发展”的绝对比例在增加,但心理上的相对落差在变大。日本是中国的近邻,与中国有着两千多年的交往历史,在文化传统上也有相近性。中国人对中日关系的发展是有更高期待的,负面感受的增多其实是国人在表达对“中日关系发展跟不上心理预期”的不满意情绪。 普通公众积极评价近一年的中日关系。调查发现,普通公众对近一年来中日关系的表现给出了相对积极的评价,认为两国关系“变好了”的比例由6%小幅上升至9%。这应该与普通公众认可日本在 “311大地震”后展现出的国家形象和期待民主党政府加强中日合作不无关系。学生教师群体对一年来中日关系的发展评价消极。针对“最近一年中日两国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个问题,学生教师群体中明确表示“变差了”的比例由去年的5%大幅上升至7%(其中,“明显变差”1%,“相对来说变差”6%)。宏观来看,过去一年中国外交在地缘上出现了被包围的态势,作为“政策忧虑派”的知识分子群体对中国的对外关系状况普遍出现不满情绪。尤其考虑到近日中日两国在钓鱼岛主权归属、东海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划界问题等方面的激烈斗争,对时事政治一向敏感的学生教师群体存在忧虑是不难想见的。 大家都知道中国与日本一衣带水,但两国关系的发展确是错综复杂。 我觉得中日冲突会长期化发展。原因是有三点:一是中日之间未解决的历史问题;二是中日之间的领土争端;三是中日之间经济关系的不稳定。 由于日本没有对二战进行深刻的反省,在近代史的教育中,对侵华战争没有客观的记述,二战后成长起来的日本人大多都不知道这段历史。中国民间认为日本对解决历史问题没有诚意。20世纪80年代后期 ,中国国民以个人身份提起对日本的民事赔偿 ,但基本上都败诉。 领土纠纷包括钓鱼岛纠纷、冲之鸟礁纠纷及中日东海专属经济区的划分等问题。钓鱼岛自明朝初年起就属中国版图,明、清两朝均将钓鱼诸岛划为我国海防管辖范围之内。但是甲午战争后,通过强迫清朝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并在签订前的三个月将钓鱼诸岛划归冲绳县管辖。1943年12月中、美、英发表的《开罗宣言》规定,日本将中国的包括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在内的土地“归还中国”。1945年的《波茨坦公告》规定:“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同年8月,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宣布无条件投降。但日本政府却将钓鱼岛等岛屿以归冲绳县管辖为借口由美军占领,并私自交给了美国托管。1951年9月8日日本同美国签订《旧金山和约》,即《日美安全保障条约》。将钓鱼诸岛连同冲绳交由美国托管。上世纪60年代末,日方单方面采取行动,先是派石油公司进行勘探,接着派巡视船,擅自将岛上原有的标明这些岛屿属于中国的标记毁掉,换上属于日本冲绳县的界碑,并给钓鱼岛列岛的8个岛屿规定了日本自己名字。 1971年6月日美两国在签订“归还冲绳协定”时,把钓鱼岛等岛屿也被划入“归还区域”,交给日本。2011年3月30日日本文部科学省30日公布了新版教科书的审定结果,7家出版社发行的社会科教科书均声称钓鱼岛是日本领土。中国外交部已就此向日方提出严正交涉。 冲之鸟礁纠纷。 2010年5月日本众议院通过了《低潮线保全和基地设施整备法案》。这一法案要求保护日本最南端的冲之鸟岛(中国称冲之鸟礁)。“冲之鸟岛”位于东京西南1740公里的海上,在地质构造上属于珊瑚礁,现在只有两块岩礁露出水面。1987年起日本开始在冲之鸟四周筑成堤防,设置气象观测装置。日本政府将在6年间斥资75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60亿元),打造150-200米长的码头供海洋调查船等大型船只停泊。并在其与北小岛之间铺设可以通行重型机械等车辆的道路。日本政府只要证明礁石是“岛”,就可据此设定200海里海洋专属经济区,总面积达到40万平方公里。“冲之鸟”还处于第一岛链和第二岛链之间。中国外交部多次重申,日本以冲之鸟礁为基点,主张大面积管辖海域的做法,不符合国际海洋法,严重损害了国际社会的整体利益。 中日东海油气田之争。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沿岸国可以从海岸基线开始计算,把200海里以内的海域作为自己的专属经济区 。中日两国之间的东海海域最宽也不到400海里。中方根据《海洋法条约》第76条和77条,主张大陆架延伸理论,日方强调“中间线”原则。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日本人越来越不自信,甚至把经济衰退的原因归咎于中国的发展。石油、铁矿、粮食涨价,席卷美国、欧盟、东南亚等市场的中国制造等,都是中国威胁论的材料。原外相前原诚司下达指示,要求外务省修改对中国的政府开发援助(ODA)方案。媒体也在不断妖魔化中国人。2010年,中国收购日子企业数量不断增加,去年超过美国。日本国内有81%的反对中国收购日资企业。日本居民对中国领事馆购买土地也进行反对。 综上所述,那么中国如何良好的把握中日关系,在中日博弈中取得有利地位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点做: 第一、我个人认为可以在美日同盟之间制造矛盾。在政治方面,对于日本,60%以上的人认为美国重要,只有27%认为中国重要。而且认为日美安全保障条约在保障日本区域和平与安定发挥重大作用的人占75%。这个比例是非常高的。所以我认为,中国加强与美国的合作与交流,打历史牌。 第二、警惕日本走军国主义道路。据日本《产经新闻》2月23日报道称,有7%的受访日本民众认为,日本已经到了“不得不认真考虑发展核武器的时代”。在韩国沉船事件中,日本力挺韩国进行军事演习。新《防卫计划大纲》首次将“警戒监视”中国海军的“动态防御力”写入大纲。日本防卫省智库“防卫研究所2011年4月6日首次公布了《中国安全保障报告》,指出中日之间有发生军事摩擦的可能性。中国军队要加强自身军事力量的建设。 第三、从史学角度支持冲绳独立。冲绳在地理位置上更接近于中国大陆架,离台湾很近,总面积为2267平方公里,辖48个有人岛。中国与流球王国有着500多年的贸易和文化交流史,官方一直维持着册封和进贡的关系。对战后冲绳的归还问题,美国国务院曾提出过三种方案:一是归还中国;二是划归联合国管理;三是归还给非军事化的日本。美国军方认为,冲绳人与日本本土人的国民性差异太大,从军事战略的角度看,也不宜把冲绳归还日本。1951年9月美日签署『旧金山讲和条约』后,冲绳仍由美国信托统治。为了要回冲绳的统治权,日本各政治团体组成了统一战线,对美施压。深受战争危害的冲绳人也向美军请愿,要求撤消美军基地。美国政府最终决定1972年将冲绳行政权归还日本。这只是美日双方的协议,中国不认可。 第四、防止日本政坛的动乱。近几年来,日本政坛混乱不堪,无论民主党,还是自民党在国民心目中,信任度很低。不少国民对目前的政治失去了信心。不排除把政权交给天皇的可能性

  • 索引序列
  • 现代国际关系史论文范文大全
  •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论文范文大全
  • 现代国际关系史论文范文
  • 近代国际关系史论文范文大全
  • 现代国际关系史论文题目大全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