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木材工业杂志主编是谁

木材工业杂志主编是谁

发布时间:

木材工业杂志主编是谁

《木材工业》杂志于1986年由国家科委批准创立,为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院刊,由中国林科院木材工业研究所与中国林学会木材工业分会联合承办。 创办之初确立“面向社会,服务行业”的办刊宗旨,在内容上坚持以木材工业领域的前沿科学研究和先进实用技术为主,致力于为行业内从事科研、教学、生产、管理、设计、咨询和营销的人员提供各类信息服务。

用拖拉机将分散于林地的木材汇集到伐区楞场的作业。是一种应用比较广泛的机械化集材方式。沿革1890年,拖拉机首先在美国加里福尼亚州用于集材。当时是用农业拖拉机,蒸汽驱动,铁轮式。进入20世纪,随着内燃机的出现,拖拉机逐步改进为由内燃机驱动,并发展成履带式和充气轮胎式两大类型。后来在拖拉机上加装了绞盘和拱架,利用其钢索绞集和牵引木材。苏联从1932~1933年开始使用拖拉机集材,1948年开始采用装备绞盘机和搭载板的专用拖拉机集材。中国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首先在东北林区开始使用拖拉机集材。当时所用的拖拉机是从苏联进口的KT-12型集材拖拉机和C-80型农用拖拉机。1964年以来相继自制了J-50型履带拖拉机和J-80型轮式折腰拖拉机。拖拉机机动灵活,不受方向和距离限制,能开到待集木材附近,用其绞盘上的钢索把木材绞集到拖拉机处,不需归堆。但集材时要多次沿集材道行驶,容易破坏林地和损伤幼树。适用于坡度25°以下、皆伐或择伐林区的集材。集材距离通常不超过1000米。拖拉机集材方式分全拖式、半载式、半吊式和全载式4种。全拖式集材木材借专用捆木索或卡钩连挂在拖拉机的牵引钩上,拖拉机行驶时木材完全在地面上拖动。适用于地势较平坦和径级一般不超过50厘米的原木集材。由于在集材过程中木材前端易被伐根、裸露岩石等障碍物卡阻,运行阻力大,可用翘头托板将木材前端托起,或在前端套以漏斗状铁帽。半载式和半吊式集材集材时通过专用捆木索或抓钩将木材前端抬离或吊离地面,后端在地面拖动。半载式的木材前端搭载在拖拉机的搭载板上(图1)。图1半吊式的木材前端悬吊在拖拉机后部的拱架或吊架下(图2)。这种方式的运行阻力小,易通过障碍,是目前拖拉机集原条的主要方式。在半吊式集材中,木材前端吊挂于拖拉机后面的拱架上。半载式集材时原条多小头朝前,半吊式则多大头朝前。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发展了抓钩式集材拖拉机,用抓钩代替捆木索以消除捆挂工序(图3),提高了生产效率。这种集材拖拉机通常与伐木一归堆机配套使用。图2图3全载式集材木材完全装载在拖拉机或其牵引的载运装置上。带有液压起重臂,由拖拉机牵引或汽车载运。北欧和北美纸浆材等短小原木的集材多采用这一方式。中国南方部分林区也采用,例如用手扶拖拉机牵引小型拖车等。集材道选设拖拉机集材道分主道和支道。主道宜选设在木材集中、土质坚实、修筑工作量少的地带,并尽量缩短集材距离。在坡度8°以下、一面坡的地带,主道可顺山设,支道斜山设。坡度10°左右时,主道斜山设,支道顺山设。陡坡地带可设盘山道。山沟地带,可沿沟底设主道,两山坡设支道。沟底很宽、两山坡又长时,可沿各坡底设两条主道。集材道尽量避开母幼树群和容易引起水土流失的地带。主道宽3~5米,最小曲线半径35~40米。支道由主道两侧或一侧伸向伐区各部,宽3~5米,最小曲线半径25~30米。其间距,两侧集材时一般为50~70米,一侧集材时30~45米。拖拉机集材由于具有机动灵活等一系列优点,一直是全世界应用最广的机械化集材方式。随着集材拖拉机结构的不断改进,拖拉机集材的适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见集材拖拉机。外加热蒸发器见栲胶生产工艺。外热车辆式干馏釜见木材干馏。王长富(1911~ )中国现代林业经济学家、林业教育家。辽宁省大连人。生于1911年2月2日。1937年毕业于日本北海道大学农学部林学科。1937~1947年,先在日本青森营林局从事研究工作,后在东北从事林业技术行政工作。1948~1983年先后担任沈阳农学院森林系代主任,哈尔滨农学院实验林场场长,林业机械专修科主任,森林工业专科学校校长,东北林学院教授、森林工业系副主任、采运系主任兼林业经济系主任,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经济研究所所长。还担任过中国林学会、黑龙江省林学会、黑龙江省科协、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理事,黑龙江省经济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林业经济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国土经济研究会、北京市农业经济学会常务理事。王长富的著作有《东北近代林业经济史》、《沙皇俄国掠夺中国东北林业史考》、《林业经济学讲义》、《林区道路施工基本知识》、《东北的林业》(后三部与他人合写);发表林业论文60余篇,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东北西部农田防护林规划的研究》、《试论森林永续利用理论》、《不应使第二个西北、华北荒山秃岭在西南高山林区重演》等。他曾多次参加国家有关部门组织的制订、起草科技发展规划和高等院校专业教学计划中的林业经济和木材采运部分工作。王恺(1917~ )中国著名木材加工学家。湖南省湘潭县人。生于1917年11月14日。1940年毕业于西北农学院林学系,获农学学士。1945年获美国密执安大学林学院木材工艺硕士。1947年回国,在上海原中央工业实验所木材实验室任技正、室主任。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北京光华木材厂厂长、总工程师,北京木材工业公司总工程师,北京市木材工业研究所所长,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木材工业研究所所长,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高级工程师,国家科委林业组成员、发明评选委员会农林评选组成员,中国林学会第四、五届副理事长、第六届常务副理事长。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木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顾问兼基础分委会主任,北京市人民政府第四届专业顾问团顾问,中国林学会木材工业学会第一、二、三届理事长,南京林业大学兼职教授,西北林学院名誉教授,《林业科学》副主编,《木材工业》主编。王恺是中国木材工业的奠基人之…。早在上海期间改进了胶合板生产技术,产品质量达到出口要求,并研制成纺织用胶合木辊筒、压缩木打梭棒和胶合枪托等新产品。1949年以来,参加中国历次制订的有关木材工业的科技发展规划。先后负责筹建北京光华木材厂、北京市木材工业研究所。他主持研制并投入生产的航空、船舶、车厢胶合板,纸质装饰塑料贴面板和钙塑装饰板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参加制订的《国家十二个重要领域技术政策》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木材工业杂志主编

1957年赴苏留学两年。1986年赴美参加科研协作。俄语可读、听、说、写,借助工具书可读日语资料。研究室主任,研究员,木材工业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建筑人造板》编委。1978年“塑合木材的研究”获科学大会奖;1982年“无表层纸装饰板新工艺”获林业部科技成果三等奖;1984年“胶粘剂检验方法”(标准)获林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87年“木材胶粘剂用脲醛树脂”获林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88年获林业部有突出贡献专家;1990年“70—80年代初国外林业技术水平文集”(木工胶粘剂作者)获林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992年获政府特殊津贴;1981年《装饰贴面板》为UNIDO“人造板与家具工业讨论会”论文。出版胶粘剂检验方法及木材胶粘剂系列四个标准。主编《木材工业大全》胶粘剂卷。撰写《中国大百科全书》农业卷及《农业百科全书》森林工业卷的有关条目。著有《三聚氰胺装饰板》一书(经费原因未出版)。发表“酚醇木材层积塑料的研究”,“脲醛树脂沉析温度的研究”,“低温低PH尿素与甲醛反应工艺的研究”等论文24篇,首次提出脲醛树脂沉析温度与胶合质量的关系。主要从事木材胶粘剂、木材层积塑料、压缩木、塑合木与人造板表面装饰等研究。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林科院木材工业研究所副所长。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林业部首批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并于1997年选入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 于1973年进入天津轻工业学院学习工业发酵专业,1976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79年考入中国林科院攻读硕士学位,1982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到中国林科院木材工业研究所工作,1997年被聘任为研究员,1998年在林科院攻读博士, 2001年获得博士学位和博士生导师资格。 研究领域主要包括:木材工业废水治理及其综合利用,木纤维(刨花)复合材料模压技术,新型木塑复合材料技术,以及竹材结构材制造技术等。主持过十多项部级、国家级研究课题,发表研究报告和论文60余篇,获得国家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12项,获得10项科技成果认证和两个国家级新产品证书,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林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和国家发明专利优秀奖一项。

“纤维模压制品生产工艺”,专利号x,中国专利优秀奖,1999, 英汉木材工业词典,1999,中国标准出版社 21世纪中国林产品的研究,国际林联(IUFRO)2000年大会 4.人造板工业发展态势, 木材工业,2005 V19 N1,7-10 5. Bamboo based panels for structural purposes, Chinese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5

土木工程学报主编副主编是谁

何忠茂 ,正高级工程师,甘肃土木工程科学研究院院长、甘肃省建筑物耐久性诊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滕文川,正高级工程师,国家注册岩土工程师。甘肃土木工程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甘肃省建筑物耐久性诊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郑建军,高级工程师,国家注册岩土工程师。甘肃土木工程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结构加固中心主任。现任兰州理工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许铁生 ,男,汉族,1937年7月生,教授,曾任西安交通大学建筑工程与力学学院副院长兼土木系主任,无党派,大学本科。1959年毕业于重庆建筑大学结构工程专业,分配至甘肃工业大学土木工程系任教,历任结构教研室主任、土木工程系主任、校学报副主编、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及校职代会主席兼工会主席等职务,1993年初调入西安交通大学任土建系主任与校学报编委职务。1989年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张汝教,男,汉族,1937年9月生,甘肃省定西县人,197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高级工程师。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经贸委副厅级退休干部。张一诚,男,汉族,河南省安阳市人,1948年生,高级经济师,中共党员。1981年毕业于甘肃工业大学工民建专业。曾任甘肃省建筑材料工业局基建环保处副处长、办公室主任、副局长等职务。现任甘肃建材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董事、副总经理,高级经济师。张锦文,男,汉族,1937年9月生,四川成都人,高级工程师,中共党员,曾任甘肃省测绘局党委书记。1958年考入甘肃工业大学土木系工业与民用建筑本科专业,学习年限五年,于1963年毕业分配在甘肃省计划委员会基建局工作。1965年甘肃省基本建设委员会成立,1992年担任甘肃省测绘局党委书记、全面主持省测绘局工作,1998年从省测绘局退休。在省建委工作期间,曾先后担任过综合处副处长、计划财务处处长、综合处处长等职,并兼任过甘肃省建筑门窗协会常务副会长,甘肃省基本建设经济研究会秘书长,甘肃省建设设备管理协会常务副会长,甘肃省工程承包协会常务副会长等社会职务。张忠敬,男,汉族,1949年2月生,甘肃省永登县人,中共党员,大学文化程度,工程师,省政协第九届委员会委员,现任甘肃省发展改革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1968年参加工作,1978年1月考入甘肃工业大学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学习,1982年1月毕业后,分配到甘肃省计划委员会基建环保处任科员,1985年2月被任命为省计委基建处副处长,1992年5月任处长,1993年6月起任省计委副主任,党组成员,2004年3月任省发展改革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兼任《中国投资与建设》杂志编委,甘肃省宏观经济学会、甘肃省基本建设学会副会长。冯大安,男,汉族,陕西省原平县人,1947年12月生,中共党员,高级经济师,大学文化,工学学士,1981年12月毕业于甘肃工业大学工民建专业,历任建设银行甘肃省分行干部、付处长、处长,甘肃电力支行行长、党组书记。1989年5月起任建设银行甘肃省分行行长、党组成员。1990年10月调到海南省工作。历任海南省建设银行副行长、党组副书记,海南省证券管理办公室副主任,海南省地方税务局副局长。现任海南省地方税务局局长、党组书记。张国杰,男,汉族,1938年9月生,陕西省西安市人,中共党员,经济师,现任甘肃省建筑装饰协会会长,甘肃省经贸协会副会长。1957年兰州工业学校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毕业后分配到甘肃省计划委员会,先后在基本建设局、工业计划处、基本建设计划处工作,任干事、副处长、处长等职;1983年9月任甘肃省计划委员会副主任,1989年兼任甘肃省农业区划委员会主任、甘肃省黄河上游多民族经济开发区办公室主任。1993年5月调甘肃省建设委员会任主任,1998年5月调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财政经济工作委员会任副主任,2003年12月17日退休。甘肃省第八届党代会代表,八届省委委员;甘肃省第八届、九届人民代表,九届人大常委会委员。屠锦敏,男,汉族,1948年4月生,上海市人,1968年12月参加工作,198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学本科学历,高级工程师,现任甘肃省建设厅厅长、党组书记,甘肃工业大学兼职教授,政协甘肃省第八届委员会委员,中国建设工程造价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土木建筑学会常务理事,省建设科技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省土木建筑学会理事长,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77年12月考入甘肃工业大学建工系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学习,1981年12月毕业后在甘肃省建筑设计研究院从事结构设计;历任甘肃省建筑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院长,甘肃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甘肃省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等职。 1998年4月任甘肃省建设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2000年5月因省建设委员会改为省建设厅,同时改任省建设厅厅长、党组书记。周秋英,女,汉族,1938年10月生,山西新绛县人,大学本科,高级工程师,197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七届、第八届人大常务会副主任、党组成员、副书记。1963年8月毕业于甘肃工业大学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先后任甘肃省第一建筑公司工程技术员,施工工长。1965年12年调宁夏工作,历任吴中市建设银行会计员、技术员、综合业务组组长,吴中财政金融服务站历任营业室主任、财政组基建组组长,建设银行银南地区中心支行副行长、工程师。1983年7月历任宁夏建设银行自治区分行副行长、行长、党组书记、高级工程师。1993年选为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七届党委委员。 历任社会职务有:分别兼任宁夏建筑学会、宁夏金融学会、宁夏教育学会、宁夏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宁夏政治思想工作研究会、宁夏珠算学会、宁夏残疾福利基金会、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中国建设银行教育学会等学会的常务理事、副会长、会长等职,宁夏回族自治区消费协会第二届理事会名誉会长,宁夏回族自治区女企业家协会顾问,哈尔滨投资专科学校顾问,宁夏回族自治区党校、银川市委党校名誉教授。

孙伟(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土木工程材料专家。出生于山东省胶州市。1958年7月毕业于南京工学院 。曾任教授、博导,东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主任,《硅酸盐学报》副主编。现任东南大学纤维与纤维混凝土技术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导,《硅酸盐学报》国际编辑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孙伟长期从事土木工程材料领域的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工作。主要从事高性能混凝土、高性能与超高性能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高效能防护工程材料的基本理论、应用技术、结构形成与损伤劣化机理、工业废渣资源化、复合因素作用下结构混凝土耐久性评价和寿命预测新理论与新方法等方面开展了科学研究。先后承担了国家级、省部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重大工程项目和国际或境外合作项目40多项。获国家发明三等奖“钢纤维混凝土路面性能设计与施工技术”一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高耐久混凝土的评价与失效机理及寿命预测”一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钢纤维混凝土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一项、省部级自然科学和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

作品评价编辑

建筑系、工程最出名

土木工程学报主编是谁

1 茅以升.Secondary Stresses in Bridge Trusses(桥梁桁架之次应力).美国卡利基梅隆理工学院,1919.  2 茅以升.钱塘江桥.中国科学图书仪器出版社,1950.  3 茅以升.武汉长江大桥.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58.  4 茅以升.中国桥梁.从古桥到今桥.北京:外文出版社,1976(日文)、1978(英文)、1980(德文、西班牙文、法文).  5 茅以升.钱塘江建桥回忆.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  6 茅以升.茅以升科普创作选集(第一集).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82.  7 茅以升.茅以升文集.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84.  8 茅以升.茅以升科普创作选集(第二集).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86.  9 茅以升.茅以升选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86.  10 茅以升主编.中国古桥技术史.北京:北京出版社,1986.  11 茅以升.中国圆周率略史.科学,1917,3(4).  12 茅以升.西洋圆周率略史.科学年会论文号,1921,6(1).  13 茅以升.工程教育之研究.工程,1926,2(4).  14 茅以升.钱塘江桥设计及筹备记略.工程,1934,9(3,4).  15 茅以升.重庆两江大桥.西南实业通讯,1936,13(12).  16 茅以升.土壤力学.工程,1941,14(1).  17 茅以升.上海市越江工程之研究.越江工程委员会,1946.  18 茅以升.工程教育的方针与方法.光明日报,1950年6月4日.  19 茅以升.习而学的工程教育制度.北方交通大学出版,1951.  20 茅以升.工程教育中的学习问题.自然科学,1951,1(4).  21 茅以升.科学研究工作是创造性的劳动.光明日报,1954年3月16日.  22 茅以升.挡土墙土压力的两个经典理论中的基本问题.土木工程学报,1954,1(3).  23 茅以升.科学研究工作必须联系实际.人民日报,1955年10月18日.  24 茅以升.我国铁道科学研究的远景.全国铁道科学工作会议会刊,1956.  25 茅以升.科学研究工作的组织和体制问题.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会第二次会议,1957.  26 茅以升.十年来的土工与土力学.工程建设,1959(10).  27 茅以升.我国铁道科学技术的成就.土木工程学报,1959.  28 茅以升.桥梁和桥梁技术.人民日报,1959年12月18日.  29 茅以升.试论专业科学与专门科学.光明日报,1961年3月6—7日.  30 茅以升.建议一个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教育制度.人大常委会印发,1963.  31 茅以升.五桥颂.文物,1963(9).  32 茅以升.对科学实验的认识和体会.新建设,1965(11,12).  33 茅以升.介绍五座古桥.文物,1972(1).  34 茅以升.谈谈科学与科普的关系.文汇报,1978年10月12日.  35 茅以升.力学中的基本概念问题(1961年).茅以升选集,1986.  36 茅以升.科学与技术(1962年).茅以升选集,1986.  37 茅以升.对于桥梁振动问题的管见(1975年).茅以升选集,1986.  38 茅以升.力学中的基本概念应当是能而非力(1977年).茅以升选集,1986

《中国石拱桥》

1925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学堂(现清华大学)土木科,后赴美留学,于1928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土木工程硕士学位,并在纽约珀迪-亨德森事务所任顾问工程师。1930年归国,任东北大学、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主任和工学院院长,另执教于西南联合大学、国立中正大学(现江西师范大学的前身)等校。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出任南昌大学(现江西师范大学的前身)工学院院长。1951年后,蔡方荫出任中央重工业部顾问工程师。1953年创造性地将“混凝土”简化成一个新的汉字:“砼”,得到广泛应用。1985年6月7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正式批准了“砼〃与“混凝土”同义、并用的法定地位。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院士(学部委员)。1956年起任建筑工程部建筑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等职,成为《土木工程学报》首任主编。1957年加入九三学社。

网上查,很多啦!

土木工程学报主编是谁啊

茅以升,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工程教育家。上世纪30年代,他主持设计并组织修建了钱塘江公路铁路两用大桥,成为中国铁路桥梁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我国桥梁建设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主持我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工作30余年,为铁道科学技术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是积极倡导土力学学科在工程中应用的开拓者。在工程教育中,始创启发式教育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致力教育改革,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科学技术人才。长期担任学会领导工作,是我国工程学术团体的创建人之一。

桥梁远景图

第七届编委会成员名单名 誉 主 任 委 员:黄卫主 任 委 员:徐培福副 主 任 委 员:凤懋润,王俊,袁驷,张琳常务副主任委员:张 雁名 誉 主 编:陈肇元主 编:王 俊副 主 编:陶学康 李广信 焦明辉编 委:(按汉语拼音顺序)白国良 白 云 陈宜明 陈肇元 陈 重 陈祖煜 程良奎 邓学钧丁士昭 董石麟 范立础 方东平 冯大斌 凤懋润 傅学怡 龚晓南顾宝和 顾 明 关宏志 韩林海 胡家顺 江欢成 江见鲸 蒋永生柯长华 赖 明 蓝 天 李广信 李国强 李 乔 林 皋 林元培刘伯权 刘金砺 刘维宁 刘西拉 陆化普 吕西林 罗祥麟 孟凡超牛恩宗 钱七虎 秦顺全 秦淞君 任辉启 容柏生 邵容光 沈世钊沈珠江 宋向群 孙 钧 陶学康 汪大绥 王 俊 王梦恕 王 宁王要武 吴慧娟 吴 澎 吴学敏 项彦勇 肖汝诚 肖 岩 徐培福杨 浩 杨 敏 杨秀敏 袁 驷 张 琳 张 弥 张 雁 张在明郑 刚 郑颖人 钟登华 周锡元 周 云 邓汉忠(中国香港)李焯芬(中国香港) 刘正光(中国香港) 杨永斌(中国台湾)Hoi Tok (Todd) Chan(加) Man-Chung Tang(美) Paul TY Chang(美)Thomas TC Hsu(美) Wai-Fan Chen(美)

  • 索引序列
  • 木材工业杂志主编是谁
  • 木材工业杂志主编
  • 土木工程学报主编副主编是谁
  • 土木工程学报主编是谁
  • 土木工程学报主编是谁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