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矿物岩石杂志电子版下载

矿物岩石杂志电子版下载

发布时间:

矿物岩石杂志电子版下载

我刊是由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主办、中国科协主管的学术性期刊,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我刊的办刊宗旨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报道国内外有关矿物学、岩石学、地球化学和沉积学最新的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和综合述评,交流信息和指导学会工作。该刊的特点是:快速、新颖,信息量大、出版周期短、成果报道准确、科学价值突出,起到了作为学会与会员联系的桥梁作用,是学会会员学术活动的园地。近几年来,紧跟国际前沿,严格执行国家标准和有关数据规范,严格审稿制度,强化编辑部内部管理机制,实行主编和编辑委员会负责制,是第一批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录的期刊。

王濮[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矿物是在地球地壳及其相邻层圈和宇宙中天然形成的、绝大多数为无机晶质的元素或化合物,也包括一些为数极少的有机和非晶质的化合物。矿物特性主要由其化学组成与结晶性质(对晶质矿物可说是晶体结构)所决定,若发现一种矿物在这两方面或其中之一与已知矿物迥然不同,即可作为新矿物(从分类学角度,严格地说,应称为新矿物种),并命以新名。当发现新矿物时,按国际共识,首先需要提交国际矿物学协会(IMA)新矿物及矿物命名委员会(CNMMN)审查批准。新矿物的发现不仅是矿物学领域的一项重要的创新性成果,而且对地质科学的发展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自1949年以来,随着地质事业的蓬勃发展,在我国矿物学领域中新矿物的发现从无到有。如1958年新矿物香花石的首先问世及其后十多个新矿物的相继发现,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中国新矿物及矿物命名委员会成立于1979年,隶属于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和中国地质学会矿物专业委员会,并于1981年加入IMA CNMMN,代表中国成为正式会员国。它标志着我国新矿物研究已进入一个崭新阶段。在中国发现的新矿物截至2010年6月已达116种,将这些矿物的中文名称、英文名称、分子式、发现者及其正式发表刊物收集整理列于表1。其中存有争议或虽未见通过仍应作为新矿物的有两种(兴中矿和孟宪民石),还有10种是国外学者所发现的矿物(下文注有*号)。另外,对产于国外而鉴定为新矿物的镁星叶石、钡闪叶石和氟铈硅磷灰石未包括在内。这些新矿物在矿物晶体化学分类体系的大类和类中的分配情况如下:在4个矿物大类中,属于单质及其类似物大类的新矿物种数有22种,属于硫化物及其类似化物大类的有17种,属于氧的化合物大类的有75种,属于卤化物大类的有2种。现将这些矿物在矿物类中的分配,简述于下(其中带有“”号的矿物种名为暂定名):自然元素及其互化物类13种:自然铬、红石矿、汞铅矿、丹巴矿、四方铜金矿、滦河矿、围山矿、张衡矿、珲春矿、沅江矿、承德矿、大庙矿、伊逊矿。碳硅氮磷化物类9种:桐柏矿、曲松矿、雅鲁矿、喜峰矿、古北矿、罗布莎矿、藏布矿、那曲矿、林芝矿。砷锑铋化物类2种:峨眉矿、安多矿。碲化物类5种:碲锑钯矿、六方碲锑钯镍矿、双峰矿、马营矿、高台矿。表1 在中国发现的新矿物(1958~6)续表续表续表续表续表续表硒化物类1种:硒锑矿。硫化物类9种:道马矿、兴中矿、硫砷钌矿、锡林郭勒矿、马兰矿、长城矿、“硫碲铁银矿”、“欧特恩矿*”、李四光矿。氧化物类有17种:长白矿、斜方钛铀矿、褐铈铌矿-β、蓟县矿、铋细晶石*、沂蒙矿、钕易解石、骑田岭矿、褐钕铌矿-β、钓鱼岛石、安康矿、孟宪民石、镁尼日利亚石-2N1S(彭志忠石-6T)、镁尼日利亚石-6N6S(彭志忠石-24R)、建水矿、铬铋矿、谢氏超晶石。硅酸盐类有26种:香花石、钡铁钛石、包头矿、顾家石、硅镁钡石*、锂铍石、索伦石、水星叶石、纤钡锂石、莱河矿、金沙江石、兴安石、额尔齐斯石、二连石、南平石、绿泥间腊石、氟铁云母、湖北石*、氟尼伯石*、牦牛坪矿、丁道衡矿、“氟镁鳞石*”、汉江石、“氟钡镁脆云母*”、“氟高铁金云母*”、“氟韭闪石*”。硼酸盐类有5种:章氏硼镁石、水碳硼石、多水氯硼钙石、黑硼锡镁石、袁复礼石。砷酸盐类有2种:南岭石、斜铜泡石。磷酸盐类有6种:芙蓉铀矿、湘江铀矿、青河石、西盟石、盈江铀矿、涂氏矿。亚硒酸盐类有1种:斜蓝硒铜矿。亚碲酸盐类有2种:平谷矿、碲锌石。碲酸盐类有1种:赤路矿。钼酸盐类有1种:腾冲铀矿。硫酸盐类有7种:锌赤铁矾、锌叶绿矾、锡铁山石、柴达木石、锌绿钾铁矾、李时珍石、铊明矾。碳酸盐类有7种:黄河矿、氟碳铈钡矿、中华铈矿、大青山矿、氟碳钙钕矿、扎布耶石、祁连山石。氟化物类有2种:赣南矿、张培善石*。综合观之,在中国发现的新矿物有以下特点:1)在不同时期发现的矿物种数见表2。如从不同时期发现的矿物种数的变化来看,有逐年代依次上升的趋势。表2 不同时期发现的新矿物种数2)截至2010年6月,我国发现的矿物种总数为116种,仅占届时世界全部矿物种总数4498种(初步统计)的57%。如与发现矿物种较多的国家,如俄罗斯、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相比,我国还有很大差距。3)目前我国发现的新矿物,在各矿物类中的分配有多有少,详见表3。在硅酸盐类矿物中,发现的新矿物种较多。在氧化物类、自然元素及其互化物类、碳、硅、氮、磷化物类、硫、硒化物类和碲化物类中,发现的新矿物种数量次之。但是,将各类矿物总数(分子)同对应该类的矿物种总数(分母)相比,如对硅酸盐类,该比率为26/1167=22%;对氧化物类,为 17/356 = 77%;对自然元素及其互化物类,为 13/90 =44%;碳、硅、氮、磷化物类,为 9/30=00%;对硫、硒化物类,为 10/572=74%;对碲化物类,为5/58=62%等。由此可见,发现的矿物种数多,但其比率不一定大;发现的矿物种数小,比率并不一定小。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发现的自然元素及其互化物类和碳、硅、氮、磷化物类矿物的比率占有极大的优势。表3 迄今发现的新矿物种在各矿物类中的分配注:由于极少数矿物种的被撤销或追认等变动,表中数据仅为初步统计,误差难免,仅供参考,欢迎指正。4)在我国发现的116种新矿物中,有10种为国外学者在中国发现的,其中20世纪60年代有1种,80年代有1种,2000~2010年6月有8种。这说明我国地质科学国际交流的发展,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有明显的增强。从这些新矿物的产地产状看,其中有5种(如*3、*6、*7、*8、*10)产自内蒙古白云鄂博稀土铁矿床;有2种(*5、*9)产自苏鲁超高压带;有1种(*1)产自贵州晴隆锑矿;有1种(*2)产自新疆阿尔泰伟晶岩;还有1种产自湖北大冶铁矿床。这表明,这些新矿物均产于我国的特殊矿床或地质研究的热点地区。总之,一个国家发现的矿物种数的多少,反映着该国矿物学学科发展的水平。发现新矿物种的工作,是一项矿物学的基础性工作。从有利于发现新矿物的角度,应对国家特有矿床或地质研究的热点地区多给予关注。同时,建议对我国发现新矿物种的工作,给予特别的支持与鼓励。参考文献[1]周正,曹亚文中国新矿物综述岩石矿物学杂志,1997,16(1):81~99[2]约瑟夫·阿·曼德伦诺(JAMandarino),傅小土(Jde Fourestier)首次在中国发现的矿物矿物学报,2005,25(3):217~228[3]王濮,潘兆橹,翁玲宝,等系统矿物学(上、中、下册)北京:地质出版社,1982,1984,1987[4]王濮,翁玲宝,陈代璋系统矿物学与矿物种现代地质,1992,6(4):411~417[5]新矿物及矿物命名委员会英汉矿物种名称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6]何明跃新英汉矿物种名称北京:地质出版社,2007[7]Mandarino J ABack M EFleischer's Glossary of Mineral Species,9th ,The Mineralogical Record ITucson,2004[8]Hugo Strunz,Ernest HNStrunz Mineralogical Tables,ESchweizerbart'sche Verlagsbuchhandlung(Nägele Obermmller)·Stuttgart,2001注:国际矿物学协会新矿物及矿物命名委员会每年发布的新矿物及其种名的公告,发表在国际主要有关矿物学的刊物中,并自2010年3月开始改为CNMNC Newsletters通讯方式发表在英矿物学杂志(“Mineralogical Magazine”)

矿物岩石学杂志电子版下载

前言矿物标本是从事矿物学研究的基本材料,更是宝贵的科学财富,因此对于矿物标本的保存管理,应按照一个严格、规范的工作程序进行操作。为了统一各保存单位的工作程序,同时适应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标本整理规范化要求,特制订此规程,以规范矿物标本的保存程序。矿物标本的保存规程对矿物保存前的准备、保存容器、库房要求、保存步骤及标本出入库等方面进行了规定。本规程附录A—附录F为规范性附录。本规程由国家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提出。本规程起草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本规程起草人:何明跃。本规程由国家岩矿化石标本资源共享平台负责解释。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矿物标本保存的技术要求(硫化物及其类似化合物标本的保存已另订技术规程)。本标准适用于矿物标本的保存工作,是标本保存工作的指导性技术规程。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程的引用而成为本规程的条款。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程。本规程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GB/T2260—2007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9—2009 地质矿产术语分类代码 第9部分:结晶学及矿物学邓P J科学家存放研究标本议定书岩石矿物学杂志1988,17(3):282戈定夷,田慧新,曾若谷矿物学简明教程北京:地质出版社,1989潘兆橹结晶学及矿物学北京:地质出版社,1993王濮,潘兆橹,翁玲宝等系统矿物学北京:地质出版社,19843 术语和定义作为科学研究基础的矿物标本,应被永久地保存在固定的博物馆、标本库以及原产地,以便于进行展示和研究。然而目前有很多实物标本及其研究资料时常发生丢失,因此,研究者及研究单位应重视对矿物标本及其相关资料的保存和管理,以保证这类资源可以被充分利用。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程。矿物(mineral):主要是由地壳及其邻层中化学元素通过地质作用形成的(也包括宇宙中形成的)天然单质或化合物。它们具有一定的化学组成和内部结构,在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范围内稳定,是组成岩石和矿石的基本单元。标本库存放的标本:包括新矿物标本、矿区典型的矿物标本及典型剖面中的矿物标本。4 矿物标本保存的方式1 博物馆保存博物馆中的藏品是国家宝贵的科学、文化财富,矿物标本也是重要的藏品之一,其管理应遵照各博物馆的相应规章来施行。相对于矿物标本在博物馆的保存,展厅保存的标本直接展示其主题,并具有针对性。2 标本库保存各保存单位根据标本的研究需要,往往保存多块同种标本,以便提供给多项研究使用。3 原产地保存有些特殊、特形的矿物可采取原产地保存的方式,这样可以为研究该地区地质作用及古地理环境恢复提供非常有价值的实物证据,而有些矿物本身或经过加工后具有很高的美学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在一定意义上,它也是一种重要的地质旅游资源。5 矿物标本保存库的基本设备及其要求1 标本的储存及库房要求1 标本的储存要求应根据国家自然科技资源平台分级分类原则(矿物标本资源部分的分级分类原则),将标本按类别储存在库房中一定独立的区位:一个或几个抽屉(或柜子、架子),以便用于标本的存放和管理。对于一些具有特殊性质的矿物,要根据其不同性质给予恰当保存,如具有强磁性的磁铁矿标本应单独放置。2 库房要求1 温度、湿度库房应最好保持恒温恒湿,一般情况下,温度应控制在15~25℃,相对湿度控制在45%~65%。库房内应配备温度计和湿度计,并定时记录温度、湿度。库房应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2 光照库房灯光应以简洁明亮为主,库房的窗户应安装深色窗帘,防止强光直射在矿物标本上。标本照明应采用冷光源,一般不宜长时间照射。3 防火——库房内配备火灾预警装置。——按库房面积配备相应数量的灭火器,对库房管理人员开展消防知识及正确使用消防器材的培训。——对灭火装置要定期检查,灭火器过保质期的要及时更换,如发现灭火设备及灭火装置失灵,则要及时维修。——库房内严禁吸烟,并在显著位置设立禁烟标志。——库房内严禁存放易燃易爆类物品。——严禁大功率电器超负荷运转,并对库房内电器设备的电源、电闸、电线、开关等进行定期检查维修。——确保消防通道的畅通,安全出口的标志要明显。4 防盗——库房一般不对外开放,闲杂人等禁止进入。——库房应安装防盗门及防护栏,有需要的还可加装电子防盗系统。——外来人员进入库房应有专人陪同,并作详细登记。——贵重标本应放入专门的保险柜内。——库房每日关闭前应做详细检查,锁好门窗,登记后方可离去。5 保洁——库房应经常打扫,保持地面干净整洁。——标本柜定期擦拭,保持柜内外的整洁。——存放标本的标本托盘、标本盒、干燥皿等,要经常擦拭保持干净。2 标本保存器具1 标本保存柜标本可依据其各自特殊的要求保存在抽屉式标本柜、玻璃门柜、保险柜等器具之内。存放标本的柜子或抽屉密封性要好。标本柜在平时都要上锁,钥匙及密码由专人负责保管。2 标本陈列架放置在标本展示柜中的标本,可根据标本的形状采用不同类型的标本陈列架。标本陈列架一般由塑料或有机玻璃制成。呈板状的标本可采用三角支架型的陈列架;呈卵形或球形的标本可采用空心管、空心环形的陈列架;块状的标本可置于门型支架,还可以放在长方体型底托或立方体底座上。3 标本专用托盘标本专用托盘一般为木质或塑料材质,往往制成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形状,黑色或白色的内底。标本专用托盘应根据矿物大小、形状的不同需要,常制成大、中、小三种规格。对于细小易碎的标本,可在托盘内垫入软布、海绵或棉花。4 标本专用盒对于某些性脆、硬度低、易剥落、易氧化的矿物,以及块度较大易破碎的晶体,可放置在定制的具密封盖的标本专用盒里。标本专用盒可采用塑料或有机玻璃等材料制成,具有良好的密封性和透明度,这样就可以使观察者不必接触标本便可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观察和欣赏。标本专用盒可按标本的大小制作成不同规格。5 干燥皿及干燥剂对于一些吸水性较强的矿物应保存在干燥皿中,干燥皿一般采用玻璃材质,密封性及透明度较好,要在底部放入干燥剂,干燥剂的用量多少要适中。可根据标本大小的不同装入相应规格的干燥皿中。6 铅罐具有放射性的矿物应放入铅罐内,标志要鲜明,以防发生错误,平时有专人负责保管,严防丢失。对具有放射性的矿物应尽量取小的标本保存,并经常检查清点,如发现遗失应立即报告标本库负责人。此铅罐不与一般矿物存放在一起,应另地存放。3 标本包装材料绢纸、海绵、棉花、玻璃瓶。4 标本编号工具刷子、白油漆、胶布、记号笔。6 保存标本(包括光片、薄片及测试样品或副样等)的要求和步骤——检查标本原始记录(格式见附录A)。——检查标本外观情况,核对标本原始记录内容是否与标本实际情况相吻合,如有出入,须进行记录。——根据库房标本编码顺序对标本编号,并用白油漆或胶布在标本底部或不明显处进行标记。——对标本进行检查,对需要清洗、修复、加固的标本按相关方法进行处理。——根据标本的稀有珍贵程度和研究程度,划分相应等级,可依据不同等级特定保存(格式见附录B)。——对标本拍摄相片,力求清晰自然,颜色真实,并附比例尺。——将相片录入本单位的标本电子数据库,高清晰保存,按照《标本入库单》(格式见附录C)建立该标本的电子档案信息。——根据标本的不同需要准备相应的包装、保存器具。——将标本存储的位置号输入其电子档案,以便快速查找。7 出入库——标本库一般不对外开放,来访人员进入应有专人陪同。——来访人员需填写《来访人员登记表》(格式见附录D)。——如需借用标本,标本管理人员则应按标本等级遵守相关借出规定,可以借出的标本,则应在仔细填好《标本借用登记表》(格式见附录E)后,方可借出。——归还标本时,标本管理人员应仔细核查标本,如发现标本有遗失或损坏等情况,应按相应规定处罚,并做记录。——建立《库房日志》(格式见附录F),由库房工作人员负责填写。附录A(规范性附录)标本原始记录表A1 标本原始记录表附录B(规范性附录)标本分类B1 A类标本(或称珍贵类标本)满足以下三条标准之一,即属于A类矿物标本:——稀有贵重、极具观赏价值或文物价值(如中央领导人赠送的标本)的矿物标本。——新矿物标本。——已做过重要研究的矿物标本,其相关的研究数据及资料尚未公开发表。该类标本未经标本库负责人的批准,一般不外借,对于其中价值较高的标本,将存入保险柜中,并由专人负责保管。若需要展出,应有特殊的保护措施。B2 B类标本(或称研究类标本)稀有价值、经济价值或文物价值不及A类标本,该类标本曾做过系统研究,保留有详细的研究资料。该类标本经标本库负责人签字,方可借出,其相关的研究数据及资料可据自然科技资源共享方式,双方协商采取一定的共享方式进行信息共享。标本借用人可在对标本研究后,将所得的研究成果提供给标本库。B3 C类标本(或称一般类标本)此类标本具有一般的基本数据,如名称、产地、产状等,还未做过详细的研究工作,如科普类和教学类等标本。该类标本在完成标本借用手续后,方可借出。附录C(规范性附录)标本入库单表C1 标本入库单附录D(规范性附录)来访人员登记表表D1 来访人员登记表附录E(规范性附录)标本借用登记表表E1 标本借用登记表附录F(规范性附录)库房日志表F1 库房日志

书籍:新疆和田玉百问作者:宋建中编出 版 社: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天下收藏:和田玉鉴赏与投资作者:李新岭著出 版 社:印刷工业出版社和田玉收藏与鉴赏作者:王立军编丛 书 名:艺术品收藏与鉴赏丛书 中国和田玉记作者:马吉青编出 版 社: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 和田玉作者:孙利著丛 书 名:中国名石原石鉴赏系列 玩赏和田玉作者:郭清海著出 版 社:百花文艺出版社 当代和田玉精品图鉴 作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 编 出 版 社:新疆电子音像出版社和田玉:中国和田玉收藏鉴赏全集 作者:李新岭 编 出 版 社:湖南美术出版社 和田玉投资与鉴别作者:董洪全著丛 书 名:出 版 社:湖南美术出版社 和田玉鉴赏与投资 作者:李彦君 编 出 版 社:安徽美术出版社 和田玉把玩与鉴赏 作者:宋建中 著 出 版 社: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 中国新疆和田玉 作者:丁晓仑 著 出 版 社: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 中国新疆和田玉收藏与鉴赏 作者:李明 等 著 出 版 社:新疆人民出版社 读图时代:和田问玉 作者:李漫 著 出 版 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古玩收藏鉴赏全集:和田玉 作者:李新岭 编 出 版 社:湖南美术出版社文章:中国和田玉玉文化三大文化基因论 作者:杨伯达 来源:文博 中国和田玉玉文化叙要 作者:杨伯达 来源:岩石矿物学杂志 和田玉在中国古玉器中的地位 作者:白峰; 吴瑞华 来源:岩石矿物学杂志新疆和田玉及其鉴别 作者:林瓴 来源:收藏家 中国和田玉简介 新疆和田玉百问,中国和田玉记,和田玉,和田玉鉴赏与投资作者

矿物岩石杂志电子版

1、岩石学报 2、中国科学D 辑,地球科学 3、地质论评 4、地学前缘 5、地质学报 6、地球化学 7、地球科学 8、矿床地质 9、沉积学报 10、地质科学 11、中国地质 12、地球学报 13、现代地质 14、高校地质学报 15、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16、第四纪研究 17、地质通报 18、岩石矿物学杂志19、地质与勘探 20、矿物学报 21、地层学杂志 22、地质科技情报 23、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4、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5、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6、矿物岩石27、物探与化探 28、古地理学报 29、新疆地质 30、地球与环境这些都是地质类的核心期刊,看有你需要的吗。

期刊方面的问题可以找发表吧了解。

我刊是由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主办、中国科协主管的学术性期刊,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我刊的办刊宗旨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报道国内外有关矿物学、岩石学、地球化学和沉积学最新的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和综合述评,交流信息和指导学会工作。该刊的特点是:快速、新颖,信息量大、出版周期短、成果报道准确、科学价值突出,起到了作为学会与会员联系的桥梁作用,是学会会员学术活动的园地。近几年来,紧跟国际前沿,严格执行国家标准和有关数据规范,严格审稿制度,强化编辑部内部管理机制,实行主编和编辑委员会负责制,是第一批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录的期刊。

矿物岩石学杂志电子版

2014年全院发表学术论文1117篇,同比增长6%,其中第一作者SCI检索论文371篇(同比增长89%)、EI检索论文114篇。出版专著25部。中国地质科学院(院属单位)和中国地质学会(办事机构挂靠中国地质科学院)主办10种学术期刊,包括《地质学报(英文版)》(SCI检索刊物)、《地球学报》(EI检索刊物),《地质学报(中文版)》、《矿床地质》、《地质论评》、《中国岩溶》、《岩矿测试》(CA收录刊物),《岩石矿物学报》、《地质力学学报》(中文核心期刊)、《地下水科学与工程》(英文版)。2014年,中国地学期刊网()使用效果显著。目前是国内地学界唯一的容纳期刊最多的网站。同时,该网站还吸引了大批的海外读者,网站统计显示海外访客来自于美国、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日本、蒙古等十余个国家,网站海外显示度日益增加,突破了新语障。《地质学报(英文版)》(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由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创刊于1922年,原名《中国地质学会志》,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科技期刊之一。现为双月刊,刊物多次获得科技部、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的表彰,入选2001年中国科技期刊方阵,自2006~2014年连续获中国科协A类精品期刊工程资助。近年来,刊物在国际化的进程中步伐大大加快。连续被美国科技情报研究所的《科学引文索引》(SCI、CA)等十多家著名文摘或数据库选为源期刊。2010~2011年本刊继续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点学术期刊专项基金”资助。2012年荣获中国科协、财政部“优秀国际科技期刊一等奖”,“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期刊”称号;2013年荣获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百强报刊”称号。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2013年《地质学报(英文版)》在JCR中,影响因子为406,引文频次为2358次。登载的论文水平,基本上与国际刊物的论文水平接轨。2014年地质学报(英文版)共出版6期,1936页;收稿总数413篇,刊发论文总数132篇,NEWS12篇;刊发各类基金论文比92%,海外论文比31%。全年共发表国外论文41篇,这些论文主要来自澳大利亚、日本、印度、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等国,扩大了刊物的国际影响。本刊还登载一批在国际地学界处于前缘领域的我国科技人员的研究成果,向世界展示了我国地质科研的重大突破,其中追踪学科热点组稿22篇。2014年地质学报(英文版)荣获的“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项目”顺利结题。2014年被北京市印刷工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评为优等印刷品。这些是刊物长期以来重视科技期刊国际化建设的结果,也标志着刊物质量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网址:国内:国外:-5/issuetoc《地质学报(中文版)》(ACTA GEOLOGICA SINICA):由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其前身为《中国地质学会志》,是中国最早的科技期刊之一。它以反映中国地质学界在地质科学的理论研究、基础研究和基本地质问题方面的最新、最重要成果为主要任务,兼及新的方法和技术。《地质学报(中文版)》现为月刊。该刊多次获得科技部、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的表彰,入选2001年中国科技期刊方阵,2005年获国家期刊奖,2012年荣获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刊物称号。2006~2014年连续赢得中国科协B类精品期刊工程资助,是国内外多家文摘或数据库的源期刊,在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的统计中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等指标一直名列前茅。2014年发表论文160篇,共2600页,基金论文比达98%,其中超过半数为重大科研项目(如国家“973”项目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支持的成果,为展示国家科技成果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出版两期专辑,为“深部探测专辑”与“陈毓川院士80华诞暨从事地质工作60周年纪念文集”,为学科发展提供了动力。2013年核心影响因子为770,总被引频次为4430次,综合评价总分3,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及综合评价总分在地质科学类排名分别为第4位、第2位和第2位。《地质学报(中文版)》一直常年吸引着众多作者投稿,投稿量居高不下,退稿率颇高,表明本刊有良好的论文来源,吸引了广大的读者。网址: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地质论评》(GEOLOGICAL REVIEW):由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创刊于1936年,一直以爱国、争鸣为办刊宗旨。刊头图案,缺右上残左下,为创刊之时东北遭侵吞,西南被蚕食,一直沿用至今,表达了我国地质学家的忧国爱国之情。《地质论评》现为双月刊,以论、评、述、报为特色。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地质论评》是中文核心期刊,曾获得科技部、新闻出版总署、中国科协的国家期刊奖、优秀科技期刊奖、双奖期刊称号,被国内外众多检索系统收录。在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的“中国科技期刊论文统计分析”中,其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等指标多年来均位居前列;2005年获国家期刊奖提名奖;2006年入选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精品科技期刊工程;2009年被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评为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2012年荣获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刊物称号。2014年发表论文130余篇,通讯资料和消息报道10多篇。据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统计,2013年《地质论评》的影响因子为112,总被引频次2407,综合评价总分9,综合评价总分在地质学类期刊中排名第4。网址:《地球学报》(ACTA GEOSCIENTICA SINICA):是中国地质科学院主办,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双月学术期刊。《地球学报》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全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期刊精品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库来源期刊、首批“中国精品科技期刊”,进入SCI总被引频次100以上中国期刊排行榜。2013年成为EI来源期刊。2012年起连续三年荣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称号。2013年,《地球学报》核心总被引频次1740次;核心影响因子263,在全国1989种核心期刊中影响因子排名第87位。《地球学报》作为中国地质科学院树立其学术形象的重要窗口,力图充分展示院综合学术水平和科研竞争实力,2014年刊载“中国地质科学院2013年度十大科技进展”全文10篇,同时刊载以“十大科技进展”为主线的封面照片和封面故事。全年共出版正刊6期,刊载论文95篇,报道各类信息快报25篇,共782页。《地球学报》同时发布网络电子版,在编辑部网站上实时提供免费全文浏览下载。网址:《矿床地质》(MINERAL DEPOSITS):创刊于1982年,双月刊,由中国地质学会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主办,是中国唯一报道矿床学最新研究成果的期刊,内容包括矿床地质特征及与矿床有关的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研究成果和科学实验成果及新技术、新方法。被《ChemicalAbstracts》、《CSATechnologyResearchDatabase》、《 》(俄罗斯文摘杂志)、《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数字化期刊—期刊论文库》、《数字化期刊—期刊引文库》、《中国地质文摘》、《全国报刊索引—自然科学技术版》、《有色金属文摘》和《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等检索期刊及数据库收录。2014年《矿床地质》刊出96篇,并始终保持基金项目的较高比例。2013年影响因子为551,位居地学类期刊第5名,全国1989种核心期刊中影响因子排名第43位,总被引频次2423次。《矿床地质》再次荣获“2014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和“中国精品科技期刊”称号,编辑部参与了“领跑者5000——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论文”项目,根据中国科技论文引文数据库(CSTPCD)单篇文章定量评估与同行评议或期刊推荐相结合的方法,有2篇发表在《矿床地质》2013年的论文获得提名。2014年《矿床地质》编辑部网站点击率近六百万次。网址:《岩石矿物学杂志》(ACTA PETROLOGICA ET MINERALOGICA):由中国地质学会岩石学专业委员会、矿物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学术性期刊,创刊于1982年。2005年起改为双月刊。《岩石矿物学杂志》主要报道岩石学、矿物学各分支学科及有关边缘交叉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成果,创造性和综合性研究成果,岩石和矿物鉴定的新方法、新技术和新仪器以及与有关的最新地质科技信息。《岩石矿物学杂志》是国内外多家检索系统和文摘的源期刊,被国内的《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自然科学技术版)、《中国地质文献数据库》、《中国地质文摘》、《中国地质文摘》(英文版)、《中国化学化工文摘》、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引文分析数据库(CSTPC)、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重庆维普)、台湾中文电子期刊思博网和国际的AJ、BIG、CA、GEOREF、CSA等收录。2014年共发表论文98篇,1170页。网站点击率已过253万次,在地学类学术期刊中受关注程度较高。2013年影响因子995,总被引频次1157,他引率达92,在同专业领域期刊中排名较前。再次入选“2014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并且各项指标较2013年均有所提升。网址: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岩矿测试》(ROCK AND MINERAL ANALYSIS):1982年创刊,由中国地质学会岩矿测试专业技术委员会和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共同主办,是中国唯一的地质分析测试专业杂志,所载内容反映了中国地质物料分析测试的水平。凡是正在进行的科技部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土资源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地调项目等均在发表之列。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论文的内容质量是提高刊物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主编和专家的支持是提升刊物学术质量的要素,编辑的专业能力是提高刊物内容质量的关键。2014年本刊文章选题有导向性和启发性,内容充满质感,富含思辨性、论述性、借鉴性。刊物的学术参考价值、整体质量和核心竞争力有所提升。“国际SCI期刊导航”针对重点国际地学和化学SCI期刊的发展方向、学术标准,为青年作者提供了最新的、实用的投稿指导。针对我国作者的薄弱点和本刊报道的主题,2014年举办了两期作者培训班。调整办刊工作思路,聚焦现代各类分析测试技术的研究成果和重要创新,进一步凸显办刊定位,增长在文献领域的学术地位。2014年发表论文135篇,共908页。网站访问量超过42万次。2013年的影响因子为661,总被引频次为1215次。网址:/ykcs/ch/aspx《中国岩溶》(CARSOLOGICA SINICA):创办于1982年,季刊,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主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中国地质学会岩溶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洞穴专业委员会协办的我国唯一公开出版的岩溶学术刊物,曾多次被评为广西优秀期刊、中国期刊方“双效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1992,2004年版),并被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地质文献数据库(GeoRef)、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波兰哥白尼索引(IC)、美国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UIPD)、及美国汤姆森Gale数据库、美国国会图书馆等国际著名的文献检索数据库及国内的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科技论文与索引数据库(CSTPCD)、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等收录。2014年《中国岩溶》共出版4期,刊出论文64篇(514页),内容多为当前岩溶地区经济社会建设所关注或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学术性强,应用价值大。2013年的核心总被引频次671次,核心影响因子570。网址:《地质力学学报》(JOURNAL OF GEOMECHANICS):由中国地质科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主办,创刊于1995年,以“弘扬李四光学术思想,求实、创新、发展”为办刊宗旨,是反映地质力学领域科研成果的对外窗口。主要报道地壳运动与大陆地质构造及其动力机制等方面的前沿动态和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同时关注矿产资源勘查、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环境变迁规律等方面的应用科研成果。《地质力学学报》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来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引文数据库的来源期刊,CNKI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是“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网期刊,被《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和CNKI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2014年发表论文46篇,共474页。《地质力学学报》同时发布网络电子版,在编辑部网站上实时提供全文浏览下载。刊物的引用率和影响力逐年提高,2013年的影响因子为788,总被引频次为451次。网址:《地下水科学与工程》(英文版)(Journal of Ground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是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主办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于2013年4月创刊,英文季刊。刊登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地下水资源、农业与地下水、地下水资源与生态、地下水与地质环境、地下水循环、地下水污染、地下水开发利用、水文地质标准方法、地下水信息科学、气候变化与地下水等学科领域的优质稿件。2014年发表论文48篇,共404页,并入选世界著名地学数据库《GeoRef数据库》,这标志着我国水文地质科学的研究水平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网址:。(注:期刊影响因子根据2014年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SCI数据库等)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2009年度全院共发表论文844篇,包括《SCIENCE》与《NATURE》论文2篇,SCI检索论文170篇,EI、ISTP检索论文14篇,国内核心论文536篇,国内外一般性刊物122篇。出版中文专著26部,外文专著1部。2009年与2008年相比,发表论文总数增长了12%,发表高水平论文的数量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中国地质科学院年度发表论文数量统计分布图主办学术期刊及年度发表论文情况中国地质科学院及挂靠学会主办了9种学术期刊,包括ACTA GEOLOGICA SINICA、《地质学报》、《地质论评》、《地球学报》、《矿床地质》、《岩石矿物学报》、《岩矿测试》、《中国岩溶》、《地质力学学报》。《地质学报》英文期刊为SCI检索刊物,《地质学报》中文版、《矿床地质》为CA收录刊物,其他绝大部分院办学术期刊为中文核心期刊。2009年,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和“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的支持下,全院9个刊物:ACTA GEOLOGICA SINICA、《地质学报》、《地质论评》、《地球学报》、《矿床地质》、《岩矿测试》、《岩石矿物学杂志》、《中国岩溶》、《地质力学学报》建起了网站,实现了办公手段的现代化。以中国地质科学院9个刊物为依托,联合《地质通报》、《岩石学报》、《地球物理学报》、《地球物理学进展》、《湖泊科学》、《自然科学进展》、《地质与勘探》、《地球科学》等兄弟刊物,成功搭建“中国地学期刊网”,成为融办公系统与数据查询、分析功能为一体的专业数据库系统,也是目前国内科技期刊界最早建成、容纳单学科期刊最多的网站。《地质学报》(英文版)(ACTAGEOLOGICA SINICA):由挂靠中国地质科学院的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创刊于1922年,原名《中国地质学会志》,现为双月刊,2006~2009年连续4年荣获中国科协A类精品期刊工程资助(全国仅5个)。近年来,《地质学报》(英文版)在国际化的进程中步伐大大加快,向世界展示了我国地质科研的重大突破和国际水平。《地质学报》英文版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092009年《地质学报》(英文版)荣获中国期刊协会评选的“新中国数字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称号,编辑部主任郝梓国同志荣获“新中国数字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人”称号。《地质学报》(英文版)年,《地质学报》(英文版)取得的亮点主要有3个方面:(1)发挥科技期刊的导向作用,第4期紧急登载的汶川地震一周年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引起了地质学家的高度关注。据BLACKWELL网站统计,阅读率从每月500多次,提高到6500余次。董树文等发表有关汶川地震破裂、应力变化及影响因素、地震机理的论文全文下载量101次,摘要浏览量34次;徐锡伟等发表有关地震位移的论文全文下载量为67次,摘要浏览量53次。《地质学报》(英文版)2009年文章国外下载量(WILEY-BLACKWELL公司提供)“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专辑国外高浏览量文章(WILEY-BLACKWELL公司提供)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09(2)阅读、引用本刊论文的读者越来越多。据2009年JCR公布ACTA GEOLOGICA SINICA英文版影响因子为431,引文频次为1312次。在被SCI收录的256种国际地质刊物名列第110名;有110余种国际刊物引用《地质学报》英文版文章,引用2次以上的有70余种,包括世界著名刊物SCIENCE,表明本刊登载的论文水平基本上与国际刊物接轨。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09国际著名刊物Science引用本刊论文情况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09(3)刊物的国际影响不断提高。截至2009年底,国外收录本刊的数据库、网站达22家,其中国外数据库达16家,包括著名的《SCI》、《CA》、《GeoRef》、耶鲁大学图书馆网站、法国地质学会网站等,国际网站和数据库对《地质学报》英文版的介绍,为我刊走出国门、奔向世界做了很好的铺垫。据中国国家图书馆文献检索室提供的检索报告,截至2009年2月收录本刊的数据库等已达22个。它们是:1)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清华同方);3)中国《万方数据库》;4)中国《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5)香港大学图书馆网站;6)中国地学期刊网;7)SCI《美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网络版》;8)CA《化学文摘》;9)GeoRef《美国地质文摘》;10)TULSA(Petroleum A);11)Earthquake Engineering A;12)Current Contents Search;13)ICONDA-Intl Construction;14)Inside Conferences;15)Civil Engineering A;16)耶鲁大学科学图书馆网站;17)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网站;18)澳大利亚网上博物馆网站;19)法国地质学会网站;20)SJR网站(国家不祥);21)The Open University网站(国家不祥);22)Blackwell出版公司网站。《地质学报》中文版《地质学报》(中文版)由挂靠中国地质科学院的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其前身为《中国地质学会志》,是中国最早的科技期刊之一。它以反映中国地质学界在地质科学的理论研究、基础研究和基本地质问题方面的最新、最重要成果为主要任务,兼及新的方法和技术。《地质学报》现为月刊,主编为中国地质科学院陈毓川院士。《地质学报》多次获得科技部、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的表彰,入选2001年中国科技期刊方阵,2005年获国家期刊奖,2006~2008年连续3年赢得中国科协B类精品期刊工程资助,是国内外多家文摘或数据库的源期刊,在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的统计中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等指标一直名列前茅。2008年度影响因子为566,总被引频次为2013次,影响因子在全国6000余种科技期刊中位居第26名。2009年度发表论文175篇,共2032页。《地质学报(中文版)》《地质论评》由挂靠中国地质科学院的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创刊于1936年,一直以爱国、争鸣为办刊宗旨。刊头图案,缺右上残左下,为创刊之时东北遭侵吞,西南被蚕食,一直沿用至今,表达了我国地质学家的忧国爱国之情。《地质论评》现为双月刊,主编为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任纪舜院士。《地质论评》多次获得科技部、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的表彰,入选2001年中国科技期刊方阵,2005年获“国家期刊奖提名奖”,2006年、2007年赢得“中国科协精品期刊工程”的C类资助,2009年度被评为“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是国内外多家文摘或数据库的源期刊,在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的统计中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等指标一直名列前茅,2008年度影响因子为393,总被引频次为1702次,影响因子位居中国6000余种科技期刊的第48位。2009年度共发表正式论文94篇,发表了6条通讯资料和16条中国地质学会和中国地质界的消息报道,共计912页。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09《地质论评》《地球学报》是中国地质科学院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地球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美国《CA》收录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主要刊登古生物、地层、岩石、矿床、矿物、构造、第四纪地质、同位素、地球化学、物化探、遥感、水文、石油地质与石油工程等基础类地质研究及其相关的新技术、新方法等科技论文或者综述性论文,现已成为全国地学界具有重要影响的科技期刊之一。为了实现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发行的电子化,推进科技信息交流的网络化进程,本刊除印刷版外,还被编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并被“中国期刊网”收录,已入网“万方数据数字期刊群”,2009年与兄弟刊物完全实现了网上办公功能。自2001年起《地球学报》改为大16开本,双月刊。主要设有学术研究、综述与进展、技术与方法等栏目。2008年,《地球学报》总被引频次1064次;影响因子940,在全国6000余种科技期刊中影响因子排名第138位。2009年度发表论文98篇,共883页。《地球学报》《地质论评》《地球学报》《矿床地质》由中国地质学会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主办的双月刊,创刊于1982年。是中国唯一报道矿床学最新研究成果的期刊,内容包括矿床地质特征及与矿床有关的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研究成果和科学实验成果及新技术、新方法。被ChemicalAbstracts、CSATechnology ResearchDatabase、Pecbepamuвн\blûжypнa (俄罗斯文摘杂志)、《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数字化期刊——期刊论文库》、《数字化期刊——期刊引文库》、《中国地质文摘》、《全国报刊索引——自然科学技术版》、《有色金属文摘》和《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等检索期刊及数据库收录。根据《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矿床地质》在近几年科技期刊的影响因子排序中名列前茅。2008年度影响因子为891,总被引频次为1233次,影响因子在全国6000余种科技期刊中排名第10名。2009年度发表论文81篇,共866页。《矿床地质》《岩石矿物学杂志》《矿床地质》《岩石矿物学杂志》由中国地质学会岩石学专业委员会、矿物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学术性期刊,创刊于1982年。2005年起改为双月刊,现任主编为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侯增谦研究员。《岩石矿物学杂志》主要报道岩石学、矿物学各分支学科及有关边缘交叉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成果,创造性和综合性研究成果,岩石和矿物鉴定的新方法、新技术和新仪器以及与有关的最新地质科技信息。《岩石矿物学杂志》是国内外多家检索系统和文摘的源期刊。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统计中,2008年度的影响因子为775,总被引频次为722次,在我国6000余种科技期刊中影响因子位居第217名。2009年度共发表论文72篇,共694页。《岩石矿物学杂志》《岩矿测试》是中国地质学会岩矿测试专业委员会和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共同主办的分析测试技术科技期刊,创刊于1982年,主要报道国内与分析科学、资源环境、地球科学相关的新技术、新方法、新理论和新设备等研究成果、动态、评述及相关实践经验。曾获国家级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地质矿产部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北京市科技期刊四通杯全优期刊奖,中国科协优秀学术期刊三等奖。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目前被美国《化学文摘》、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等国内外15家文摘和数据库收录。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统计中,2008年度的影响因子为735,总被引频次为579次,在我国6000余种科技期刊中影响因子位居第242名。2009年度共发表论文127篇,共604页。《岩矿测试》《岩矿测试》《中国岩溶》创刊于1982年,由中国地质科学院主管,是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主办的我国唯一公开出版的岩溶学术刊物,同时也是我国地学领域中最富学术影响力的科技期刊之一,曾多次被评为广西优秀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国科技期刊、全国中文科技期刊,并被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地质文献数据库(GeoRef)、波兰哥白尼索引(IC)、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等国际著名的文献检索数据库收录。创刊近30年来,《中国岩溶》始终坚持“争创名牌,构筑精品”的办刊理念,依托我国岩溶优势,突出特色栏目建设,严把质量关,刊物的学术影响力不断增强。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统计中,2008年度的影响因子为617,总被引频次为534次,在我国6000余种科技期刊中影响因子位居第373名。2009年度共发表论文65篇,共440页。《中国岩溶》《地质力学学报》1995年创刊,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来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引文数据库的来源期刊,CNKI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是“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网期刊,被《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和CNKI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是反映地质力学研究所科研成果的对外窗口。主要报道地壳运动与大陆地质构造及其动力机制等方面的前沿动态和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同时关注矿产资源、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环境变迁规律等方面的应用科研成果。刊物的引用率和影响力逐年提高,2008年度的影响 因子为651,总被引频次为335次,在我国6000余种科技期刊中影响因子位居第333名。2009年度共发表论文40篇,共421页。《地质力学学报》《地质力学学报》

矿物岩石杂志电子版官网

矿物组成岩石,含有重要金属或非金属珍贵成分的岩石叫矿石。矿物指由地质作用所形成的天然单质或化合物它们具有相对固定的化学组成,呈固态者还具有确定的内部结构;它们在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范围内稳定,是组成岩石和矿石的基本单元绝对的纯净物是不存在的,所以这里的纯净物是指物质化学成分相对单一的物质岩石是天然产出的具稳定外型的矿物或玻璃集合体,按照一定的方式结合而成是构成地壳和上地幔的物质基础按成因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其中岩浆岩是由高温熔融的岩浆在地表或地下冷凝所形成的岩石,也称火成岩或喷出岩;沉积岩是在地表条件下由风化作用、生物作用和火山作用的产物经水、空气和冰川等外力的搬运、沉积和成岩固结而形成的岩石;变质岩是由先成的岩浆岩、沉积岩或变质岩,由于其所处地质环境的改变经变质作用而形成的岩石所以说,矿物是组成岩石的一种主要成分,当然,还有玻璃质的岩石是不能分辨其中的矿物的,而岩石则是由多种矿物或者玻璃质组成比如,花岗岩中包含了石英,长石,角闪石,黑云母等等矿物

岩石就是通常所说的石头,是天然产出的 具稳定外形的矿物或玻璃集合体。它是构成地 壳和上地幔的物质基础。矿物是指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天然单质或 化合物。它们具有相对固定的化学组成,呈固 态者还具有稳定的内部结构。矿物是组成岩石 的基本单元。目前已知的矿物约有3000种,绝 大多数是固态无机物不同的矿物组合在一起会形成不同种类 的岩石。组成地壳的岩石主要分为三种:地球 高温、高压下熔融又慢慢冷却形成的岩浆岩; 沙、粉沙和泥混合而成的沉积岩;前两种岩石 经过变质作用形成的变质岩。

1978-1981年在河北地质学院学习,获学士学位。1983-1984年在武汉地质学院北京研究生部学习,1985-1986年在印度地质调查局培训学院学习。1989-1992年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学习,获矿物学理学博士学位。1993-1994年在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作博士后研究。1995年1月被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破格评定为研究员,1995年2月至今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任教,1997年1月被地质矿产部破格评定为教授。现任岩石与矿物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成因矿物学找矿矿物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中文核心期刊《矿物岩石》、 《岩石矿物学杂志》、 《现代地质》编委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第十届专家评议组成员,国家“973计划”特聘专家组成员。国际地质对比计划IGCP501项目国际执行委员,中国工作组组长。

  • 索引序列
  • 矿物岩石杂志电子版下载
  • 矿物岩石学杂志电子版下载
  • 矿物岩石杂志电子版
  • 矿物岩石学杂志电子版
  • 矿物岩石杂志电子版官网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