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发布时间: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刊名: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主办:郑州大学周期:双月出版地:河南省郑州市语种:中文;开本:大16开ISSN:1001-8204CN:41-1027/C邮发代号:36-4历史沿革:现用刊名: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创刊时间:1960被以下数据库收录: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Caj-cd规范获奖期刊 1 来稿要求 1 标题与作者姓名 11 文章正题一般不得超过20个字,必要时可加副标题。文内标题或小节的层次序号依次是一、二、三、四……;(一)、(二)、(三)、(四)……;1、2、3、4……;(1)、(2)、(3)、(4)……。 12 来稿署名2名以下,其间以“,”相隔。署笔名作者应将真实姓名署于作者简介之中。凡来稿者,应在作者姓名之下写明工作单位、通讯地址、邮政编码。 13 作者简介写于篇首页之下,内容依次为: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略),籍贯,单位及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2 摘要和关键词 摘要是对论文内容梗概简明、准确、完整记述的短文,不加注释和评价性文字,以200字左右为宜。关键词是反映论文主要内容的名词性术语,一般每篇3-8个,关键词之间用分号分隔。 3 正文 31 中文 来稿文字应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发布的《简化字总表》为准。少数古汉语、古籍研究和考据学研究可用繁体、异体、俗体字。引用古文献的稿件如引文中有繁体字者,应尽量改用简化字。 32 数字 文中公元纪年、世纪、年代、年、月、日、时刻、中国民国纪年、日本年号纪年、各种计数和计量、图表序号、表格内数字、注释的版次、页码、期刊的卷、期次等,应采用阿拉伯数字;夏历和中国清代以前的历史纪年、干支纪年(均须加注公元纪年)、星期、古文献卷次、数字作为词素构成定型的词、词组、惯用语、缩略语等,应采用汉字。 4 注释和参考文献 41 本刊论文注释一律采用页下注,参考文献集中于文末。注释仍为常用的格式,参考文献应分清著作类、期刊类、报纸类等,代码如下: 参考文献类型 专著 论文集 报纸文章 期刊文章 学位论文 报告 标准 专刊文献类型标识 M C N J D R S P 42 对于专著、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其标识建议采用单字母“A”,对于其他文说明的类型,建议采用首字母“Z”。各种文献类型标识用“[ ]”括起,出版社前加出版地。参考文献最后用“”作结束。如: [1]厄尔·迈纳 比较诗学[M] 王宇根,宋伟杰译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2]董依华, 黄贞姬 古汉语词表现的语义特征[J] 延边大学学报(哲社版), 1995, (3): 150-[3](乾隆)杞县志·风土志·物产[M][4]陈兆仑 上颚相公论禁酒疏[A] 皇清经世文编: 卷五十一[M]对于参考同一文献中不同的卷次、页码,应在行文中同一注号之后标出,并用“( )”括起。详细情况参阅本刊2002年第1期。 5 论文题名、作者工作单位、摘要、关键词须用英文译出 51 作者姓名用汉语拼音,姓氏的字母均大写,复姓连写;名字的首字母大写,双名之间用连字符相连,姓、名不缩写。此部分放于参考文献之后。 2 其他要求 1 本刊内容主要以宏观理论性探讨为主,来稿字符数一般可在八千至-万字之间。本刊有权压缩文章,作者如不同意删改请在稿末声明。 2 来稿在3个月内未收到采用通知者,可自行处理。限于人力,来稿一般不退,请作者自留底稿。 3 地址: 郑州市高新技术开发区科学大道100号(450001)

联系方式是可以在官方网站查的哦我上半年就发表了一篇论文在上面,找闻闻论文网帮我操作的,2个月就录用了,但是需要保证你的文章有足够的创新点,闻闻论文的老师帮我改了一大半,额,如果没时间就找高手帮忙吧,呵呵

刊  名:《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刊  期:双月刊主办单位:郑州大学 编辑出版:郑州大学学报编辑部 主  编:辛世俊 执行编辑:党春直 地  址:郑州市大学路75号 邮政编码:450052 电  话:7763150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国内发行:郑州市邮局 国内刊号:CN 41-1027/C 国际刊号:ISSN 1001-8204 邮发代号:36-4 国外代号:BM590 定  价:00元注重学术质量,鼓励学术探索和争鸣,扶持新人新作。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点评

一、“贵民说”的构建 第一,性善论和王道仁政是“贵民说”的理论基础。孟子关于民本思想的政治思考是以他的性善论为基础的。他把孔子的“仁”、“礼”作为人本属性的基础,从而提出性善论。他认为,人之所以区别于其他动物,不在于其“食色之性”,而在于其善良的本性。善良的本性就是他发现的人与人之间存在的一种天生的同情心,即所谓“不忍人之心”,或叫做“恻隐之心”。他从人性本善出发,引导出要求统治者行王道、施仁政。孟子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孟子·公孙丑上》)所谓“不忍人之政”就是仁政,即被后人习称为“王道政治”。他将仁心和性善引申到政治领域,明确提出应以仁心为施政的出发点,要求统治者于民施仁政、行王道。从孟子的政治主张中可以看出,其政治思想的基本路径是其道德的延伸。他的王道仁政继承了孔子的德治主义政治学说,认为提高道德修养是提升政治行为能力的重要基础。他提出:“以德行仁者王。”可知德治为其政治实践的基本前提。孟子还借鉴历史经验,提倡“尊王贱霸”,“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孟子·公孙丑上》)。王者“以德行仁”,是求人心的归顺和天下的治理;霸者“以力假仁”,是借仁义之名行武力之实。前者倡导以仁存心、以德养民、以德教民,以仁义的理念推行王道仁政,以“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为其政治理想;后者崇尚武力、以力服人,借仁义之名,行杀戮暴虐之政,以求一家之私利,将天下、百姓视为家业和奴仆,以称霸天下为目的。在孟子看来,像在“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那样有限的条件下,建立一统而又良好的政治秩序,关键在于他们行仁政、行王道。而王道仁政的核心问题是勤政为民,要正确处理好君与民的关系,在治国实践中将民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去思考问题,关注民生、重民爱民、为民谋利是王道仁政的基本要求。 第二,古代重民思想是“贵民说”的思想之源。重民思想是古代思想家对天与民、君与民关系最早的科学解读,是古代哲人在对天命与民心辩证关系的特别关注中,认识到民的社会价值和民心的重要作用后提出的,是“贵民说”构建的本源。重民思想有力地打击了“君权神授”理论,强调重民轻神,是古代民本思想的雏形。比如,《尚书·皋陶谟》说:“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尚书·泰誓》也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民心即天心,民意即天命,民情即天意。民众共同的愿望、要求和利益就是天理。重民是古代思想家对人类社会的正确认识,说明古代哲人对天、神关系的认识深化,民众即天,倡导对“民”的关注,实现了关注点由天、神到人的转移。因此,重民思想是我国历史上对提升“民”的作用和地位的最初肯定。 《尚书·盘庚篇》首先提出“重民”观念,说“重我民,无尽杀”。周朝的统治者从商朝的灭亡中,看到了民众强大的反抗力量,不得不承认民众对国家存亡的重要性。他们已经意识到天不可信,而民力可信,要保证统治仅靠天命是不行的,要看是否有为君之德,能否赢得老百姓。“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尚书·周书·泰誓上》)周公旦讲到,只有“保享于民”,才能“享天之命”(《尚书·多方》)。《管子·权修篇》提出:“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就是说知识分子、农民、手工业者、商人对国家的支持,好比构建房子的柱石。在政治实践中,他还把重民理念用于国家治理,也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春秋以来,虽然有了“以民为本”的提法,但还没有经过思想家们的广泛而又严密的论证,因而没能形成较完整的民本思想体系。但有一点应是明确的,这时期民本思想的主要特征是重民。孟子首倡王霸之辩,推举王道仁政,主张民贵君轻。他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在性善论的基础上经过较严密的论证,构建了著名的“贵民说”。它既是孟子民本思想的核心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古代民本思想基本形成的标志。 来源: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刊  名:《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刊  期:双月刊主办单位:郑州大学 编辑出版:郑州大学学报编辑部 主  编:辛世俊 执行编辑:党春直 地  址:郑州市大学路75号 邮政编码:450052 电  话:7763150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国内发行:郑州市邮局 国内刊号:CN 41-1027/C 国际刊号:ISSN 1001-8204 邮发代号:36-4 国外代号:BM590 定  价:00元注重学术质量,鼓励学术探索和争鸣,扶持新人新作。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格式

刊  名:《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刊  期:双月刊主办单位:郑州大学 编辑出版:郑州大学学报编辑部 主  编:辛世俊 执行编辑:党春直 地  址:郑州市大学路75号 邮政编码:450052 电  话:7763150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国内发行:郑州市邮局 国内刊号:CN 41-1027/C 国际刊号:ISSN 1001-8204 邮发代号:36-4 国外代号:BM590 定  价:00元注重学术质量,鼓励学术探索和争鸣,扶持新人新作。

1、《评辛弃疾的闲适词》《殷都学刊》1985年1期2、《<长生殿>主题矛盾辩》《殷都学刊》1985年4期3、《从柳宗元欧阳修的山水游记看其审美趣味的差异》《殷都学刊》1987年4期4、《苏辙史论散文的舒缓平和之美》 《殷都学刊》1987年4期5、《韩愈柳宗元山水散文艺术比较》 《郑州大学学报》1988年3期6、《论苏颂》 《古籍整理》1988年3期7、《简论文艺创作心理功能》 《殷都学刊》1988年4期8、《胡适“五四”时期的新诗活动刍论》 《郑州大学学报》1989年2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古代文学卷,1989年7期)9、《论陶渊明先生死观中的超脱与忧患》 《殷都学刊》1989年3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古代文学卷,1990年1期)10、《试论创作动机》 《殷都学刊》1989年4期11、《俞绍初辑校<建安七子集>评介》 《古籍整理》1990年4期12、《艾南英的文学理论》 《濮阳教育学院学报》1990年4期13、《欧阳修碑铭文基本特征简论》 《殷都学刊》1991年3期14、《信行大师及其学说》 《殷都学刊》1992年1期15、《<耳谈>解读》 《许昌师专学报》1992年4期16、《古典戏曲大团圆现象新解》 《殷都学刊》1994年2期(人大报刊资料古代文学卷,1994年7期)17、《曹丕<典论·论文>创作动机新解》 《郑州大学学报》1995年4期18、《说支遁》 《殷都学刊》1995年3期19、《赋体论略》 《语文知识》1995年9期20、《骈体论略》《语文知识》1995年10期21、《论谢朓在六朝诗歌演变中的贡献》 《青海师专学报》1996年1期22、《评俞绍初、张亚新<江淹集校注>》 《殷都学刊》1996年3期23、《俞绍初教授学术成就述略》 《古典文学知识》1998年1期24、《赵逵夫<屈原与他的时代>解读》 《文献》1999年2期25、《关于中国文学批评史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郑州大学学报》1999年2期26、《赵逵夫<屈骚探幽>述论》 《西北师大学报》1999年2期27、《郑州大学古籍所编<中外学者文选学论集>述评》 《书品》1999年4期28、《“走马川”不是“且末河”》 《许昌师专学报》1999年4期29、《“诗言志”复议》 《中州学刊》1999年6期30、《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士人的生命意识》 《郑州大学学报》1999年6期31、《中国文学批史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 《郑州大学学报》2000年1期32、《韩琦与<安阳集>》 《 殷都学刊》2000年1期33、《蔡琰作品研究的世纪回顾》 《西北师大学报》2001年2期34、《20世纪最后二十年江淹研究述评》 《中国文化研究》2001年2期35、《中国文学批史课程教学改革新探》 《西北师大学报》2001年5期36、《中国文学批评史统编教材修订琐议》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5期37、《顾炎武研究<昭明文选>的成就及不足》 《郑州大学学报》2001年5期(2002年4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古代文学卷2002年11期)38、《<沈约研究>读札》 《书品》2001年6期39、《大学语文教研点滴》《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1期40、《关于中国文学史教材编写的思考》《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1期41、《从<原道>篇看刘勰的文学起源理论》 《甘肃社会科学》2002年3期42、《<公莫舞>古辞研究的历史回顾与前瞻》 《郑州大学学报》2002年6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古代文学卷,2003年3期)43、《先秦至唐代比兴说述论》 《西北师大学报》2003年1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古代文学卷,2003年8期)44、《简评汉人对比兴的阐释》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2期45、《殷商甲骨刻辞文艺思想因素考论》 《甘肃社会科学》2003年2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古代文学卷,2003年7期)46、《从几则佚文看先秦诸子的言辞观及其趋同倾向》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3年3期47、《先秦佚文考略》 《郑州大学学报》2003年4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古代文学卷,2003年10期)48、《上博馆藏战国楚简<诗论>简序复排与简文释读》 《中国古典文学与文献学研究第2辑》2003年12月49、《西周铜器铭文文学功能思想考论》 《甘肃社会科学》2004年2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古代文学卷,2004年12期)50、《上博简<诗论>作者复议》 《中州学刊》2004年6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古代文学卷,2005年3期)51、《先秦文论佚文考辑》 《郑州大学学报》2006年6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古代文学卷,2007年3期)52、《先秦佚文中的文艺思想》 《文学评论》2007年1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古代文学卷,2007年7期)53、《<孔子诗论>评<小雅>中两篇作品》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2期54、《拯救“失语”赖诗文——由<牵着手走>所想到的》 《殷都学刊》 2009年6期55、《论河洛文化的根源性特征》 《河南社会科学》 2010年6 期56、《上博简<孔子诗论>第九简新论》 《中州学刊》2010年6期57、《上博简<孔子诗论>第二十六简新论》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6期58、《“郑风淫”是朱熹对孔子“郑声淫”的故意误读》 《中州学刊》 2012年4期59、《上博简<孔子诗论>第二十五简新论》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1期60、《形象化与哲理性的完美交响——樊庆林散文艺术魅力论 》 《殷都学刊》2012年3期61、《“郑风淫”是朱熹对孔子“郑声淫”的故意误读》 《中州学刊》 2012年4期62、《修辞立诚诚朴雄伟——读纪宝成先生<乐斋词>》 《社会科学辑刊》 2012年5期63、《生命意义的追问——樊庆林散文主题论》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5期64、《技进乎艺艺进乎道——从<论书绝句>看启功的古书鉴定法》 《文艺研究》 2013年5期65、清华简《周公之琴舞》组诗对《诗经》原始形态的保存及被楚辞形式的接受 《文学评论》2014年4期  66、技进乎艺,艺进乎道 《文艺研究》2013年9期  67、上博简《孔子诗论》“文亡隐意”说的文体学意义,载《文艺研究》2014年6期68、清华简《周公之琴舞》与孔子删《诗》相关问题,载《文学遗产》2014年5期  69、二重证据法与先秦诗乐学研究举隅,载《北京大学学报》2014年4期  70、清华简《周公之琴舞》组诗的身份确认及其诗学史意义,载《复旦学报》2014年1期  71、《孝经》的成书时代、作者及版本考论——以出土文献“郭店简” “上博简” “定县汉简”等为参照,载《国学研究》第33卷(2014年6月)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投稿

郑州大学学报的医学版、理学版、工学版、哲学社会科学版这4个是核心期刊!

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这四种现在是北大核心期刊

刊名: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主办:郑州大学周期:双月出版地:河南省郑州市语种:中文;开本:大16开ISSN:1001-8204CN:41-1027/C邮发代号:36-4历史沿革:现用刊名: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创刊时间:1960被以下数据库收录: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Caj-cd规范获奖期刊 1 来稿要求 1 标题与作者姓名 11 文章正题一般不得超过20个字,必要时可加副标题。文内标题或小节的层次序号依次是一、二、三、四……;(一)、(二)、(三)、(四)……;1、2、3、4……;(1)、(2)、(3)、(4)……。 12 来稿署名2名以下,其间以“,”相隔。署笔名作者应将真实姓名署于作者简介之中。凡来稿者,应在作者姓名之下写明工作单位、通讯地址、邮政编码。 13 作者简介写于篇首页之下,内容依次为: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略),籍贯,单位及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2 摘要和关键词 摘要是对论文内容梗概简明、准确、完整记述的短文,不加注释和评价性文字,以200字左右为宜。关键词是反映论文主要内容的名词性术语,一般每篇3-8个,关键词之间用分号分隔。 3 正文 31 中文 来稿文字应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发布的《简化字总表》为准。少数古汉语、古籍研究和考据学研究可用繁体、异体、俗体字。引用古文献的稿件如引文中有繁体字者,应尽量改用简化字。 32 数字 文中公元纪年、世纪、年代、年、月、日、时刻、中国民国纪年、日本年号纪年、各种计数和计量、图表序号、表格内数字、注释的版次、页码、期刊的卷、期次等,应采用阿拉伯数字;夏历和中国清代以前的历史纪年、干支纪年(均须加注公元纪年)、星期、古文献卷次、数字作为词素构成定型的词、词组、惯用语、缩略语等,应采用汉字。 4 注释和参考文献 41 本刊论文注释一律采用页下注,参考文献集中于文末。注释仍为常用的格式,参考文献应分清著作类、期刊类、报纸类等,代码如下: 参考文献类型 专著 论文集 报纸文章 期刊文章 学位论文 报告 标准 专刊文献类型标识 M C N J D R S P 42 对于专著、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其标识建议采用单字母“A”,对于其他文说明的类型,建议采用首字母“Z”。各种文献类型标识用“[ ]”括起,出版社前加出版地。参考文献最后用“”作结束。如: [1]厄尔·迈纳 比较诗学[M] 王宇根,宋伟杰译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2]董依华, 黄贞姬 古汉语词表现的语义特征[J] 延边大学学报(哲社版), 1995, (3): 150-[3](乾隆)杞县志·风土志·物产[M][4]陈兆仑 上颚相公论禁酒疏[A] 皇清经世文编: 卷五十一[M]对于参考同一文献中不同的卷次、页码,应在行文中同一注号之后标出,并用“( )”括起。详细情况参阅本刊2002年第1期。 5 论文题名、作者工作单位、摘要、关键词须用英文译出 51 作者姓名用汉语拼音,姓氏的字母均大写,复姓连写;名字的首字母大写,双名之间用连字符相连,姓、名不缩写。此部分放于参考文献之后。 2 其他要求 1 本刊内容主要以宏观理论性探讨为主,来稿字符数一般可在八千至-万字之间。本刊有权压缩文章,作者如不同意删改请在稿末声明。 2 来稿在3个月内未收到采用通知者,可自行处理。限于人力,来稿一般不退,请作者自留底稿。 3 地址: 郑州市高新技术开发区科学大道100号(450001)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

1、吴明海主编《西方儿童成功教育精彩方案》(上下),(主编之一),中国儿童出版社1999年版。2、吴明海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教育教育史教程》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3、吴明海主编《中外民族教育政策史纲》,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4、吴明海著《欧洲新教育运动的历史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教育博士文库),2008年版。5、吴明海主编《中国民族教育思想史系列专著》,2012年陆续出版。 吴明海主持中央民族大学985项目“ 中国少数民族教育思想史研究”课题。吴明海《优势互补 相得益彰:科南特、布鲁纳教育思想比较研究》发表于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4第3期 吴明海《上善若水——浅释老聃《道德经》中所蕴涵的师德观》发表于《教育科学》 1995第2期吴明海《“大学之道”与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发表于《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第3期吴明海《英国拉格比公学》发表于《中小学管理》1998年第8期吴明海《英国伊顿公学的英才教育》发表于《中国教师》2005年第5期吴明海 《试释英国公学的文化特征》发表于《外国教育研究》1999年 第1期吴明海 《试释英国公学的课程设置 》发表于《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年 第4期吴明海 《英国夏山学校教育人类学考察》发表于《民族教育研究 》2002年 第2期吴明海《论英国新教育运动智育观及其民族文化传统》发表于《民族教育研究》 2000年 第2期吴明海 《论罗素自由主义教育思想及其民族文化渊源》发表于《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4年 09期吴明海《西部开发与藏区教育现代化若干问题思考》发表于《 民族教育研究 》2000年第1期,吴明海 《20世纪教育的历程与走向纵论》发表于《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 第2期吴明海《论康德德育思想及其民族文化传统》发表于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2000年 第4期吴明海 《教育何以必要与可能——康德教育思想刍论》发表于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1年 第2期吴明海 《彼爱尔实:西欧“新学校”的一个典型模式》发表于《学科教育》 2003年 第12期吴明海 《从案例看美国少数民族教育立法问题》发表于《中国民族教育》2003年 第6期吴明海 《论中国少数民族女童受教育权的法律依据》发表于《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吴明海《国家创新系统与世界一流民族大学建设必然性研究》发表于《民族教育研究 》2003年 第2期吴明海《从抗击非典论民族精神 》发表于《东疆学刊》2004年 第1期吴明海 《德国凯兴斯泰纳公民教育思想之研究》发表于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 第3期吴明海 《俄罗斯联邦少数民族教育立法的基本原则及其法源分析》发表于《民族教育研究》2004年 第4期吴明海 《美国少数民族教育立法问题的历史研究》发表于《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4年 第4期吴明海 《传统生态文化与中国西部民族地区环境教育》发表于《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 第3期31吴明海《可持续发展与西部民族地区环境教育——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个案》发表于《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S2期吴明海《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游戏及其文化教育功能 》发表于《民族教育研究》 2006年 第5期吴明海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民族教育政策的历史研究 》发表于《民族教育研究》2008年 第3期吴明海 《古代中国政府多民族教育政策文化模式研究》发表于《 民族教育研究》 2013 第1期承担课程:《民族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教育法学》、《教育原著选读》、《教育政策》、《教育人类学的本土经验》。已毕业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蒙古族教育思想史;满族教育思想史;班克斯教育思想史;中央民族大学办学理念史;壮族古代教育思想史;民族地区教师教育发展研究。

刊  名:《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刊  期:双月刊主办单位:郑州大学 编辑出版:郑州大学学报编辑部 主  编:辛世俊 执行编辑:党春直 地  址:郑州市大学路75号 邮政编码:450052 电  话:7763150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国内发行:郑州市邮局 国内刊号:CN 41-1027/C 国际刊号:ISSN 1001-8204 邮发代号:36-4 国外代号:BM590 定  价:00元注重学术质量,鼓励学术探索和争鸣,扶持新人新作。

  • 索引序列
  •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点评
  •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格式
  •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投稿
  •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