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湖北农学院学报官网投稿邮箱格式

湖北农学院学报官网投稿邮箱格式

发布时间:

湖北农学院学报官网投稿邮箱格式

简单地说,转弯处堤坝受到水的冲蚀比平直部分更加严重,洪水来临时更容易被水流掏空,形成垮堤,所以自然就要加固一些咯。下面是原文的一部分,慢慢看。————————————————河道水流主要通过冲刷堤坡、淘刷堤脚和漫顶冲刷侵蚀堤防。江河中下游地区,河道水流侵蚀作用主要是由横向环流引起的凹岸堤防冲刷和相应的凸岸沉积,在洪水期这种作用尤其显著。凹岸冲刷常引起凹岸堤防崩塌甚至决口,造成的险情和危害较大。(1)迎水侧堤坡冲刷 以下几种情况均可引起堤防迎水侧堤坡发生水流冲刷:一是河道拐弯时形成的水冲部位,直接遭受水流冲刷;二是河流蛇行弯曲时由于离心力作用所产生的横向环流对凹岸迎水侧堤坡产生冲刷;三是在直线河段护岸不连续的部位或河床沉积物有变化的部位,由于流沙的非平衡状态出现而发生水流冲刷。另外.洪水期间由于水流冲力增大或者水位超出护坡之上,也可引起堤坡冲刷。由于水流冲刷将造成堤坡土体流失,所以不利堤防稳定。特别是堤坡下部土体流失,将最终导致堤防崩岸。(2)迎水侧堤脚淘刷 河道水流作用于堤脚造成土体流失淘空坡脚的现象称为堤脚淘刷。堤脚淘刷将诱发崩岸,造成堤防决口。对自然河岸而言,当上部地层是固结程度较高的粘土,而坡脚地层是较为松散的砂土时,也容易造成水流淘空而引起河岸坍塌失事。参见《堤防决口机理及其防治》-作者:朱建强,欧光华,言鸽,潘传柏,北嶋 要, 期刊 湖北农学院学报JOURNAL OF HUBEI AGRICULTURAL COLLEGE 2000年 第04期~%2D~KeyWord_C=堤防决口机理及其防治~%2D~Title_C=堤防决口机理及其防治&Exp=1&ZJ=TV&GC=91582X&Prev=0&Next=0&strNo=&Type=&Count=2&DZSJ=0&CSID={14399A96-0CDE-49E7-8F46-5CB4719A84D5}&DPWX=

闵亮, 谭亮魁, 王文凯湖北省烟粉虱的发生动态及防治研究进展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5(3), 9-袁海山,王文凯,谢广林,闵亮我国天牛的进出口检疫现状及处理对策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7), 140-孟祥钦,闵亮,万方浩,周忠实,王文凯,张桂芬 西花蓟马的SCAR分子检测技术 昆虫学报 52(3): 323-谢广林,王文凯后河国家自然保护区直翅目昆虫初步研究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06,3(1):110-王文凯瘦天牛科天牛科见李子忠、金道超主编《梵净山景观昆虫》,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4:291-王香萍,王福莲,王文凯 不同防治措施对甘蓝田昆虫天敌动态变化的影响安徽农业科学,2006,(06)王文凯,劳水兵鞘翅目,天牛科见杨茂发主编《贵州大沙河昆虫》,贵阳:贵州科学技术出版社, 237-Nobuo Ohbayashi,Tatsuya Niisato & Wang Wen- Studies on the Cerambycidae(Coleoptera)of Hubei Province,China, PartⅠElytra,Tokyo,2004,32(2)451-王文凯,谢广林湖北后河国家自然保护区天牛科昆虫初步名录见湖北省昆虫学会编《华中昆虫研究》第二卷,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4-王文凯(副主编)《昆虫分类学》见雷朝亮主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普通昆虫学》中国农业出版社,王文凯(参编)《普通昆虫学实验指导》见荣秀兰主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普通昆虫学实验指导》,王文凯,郑乐怡海南皱鞘天牛属一新种(鞘翅目:天牛科) 昆虫学报,2002,45(3):377-王文凯,蒋书楠,郑乐怡中国脊筒天牛属分类研究(鞘翅目:天牛科)动物分类学报, 2002, 27(1):123-王文凯,蒋书楠 中国污天牛属二新种记述(鞘翅目:天牛科)动物分类学报,2000,25(2):183-王文凯,蒋书楠 沟胫天牛族三新种记述 动物分类学报,2000,25(1):76-王文凯,蒋书楠中国天牛科二新记录属二新种记述昆虫学报, 2002,45(增):50-王文凯,蒋书楠 A NEW SPECIES OF THE GENUS PSACOTHEA GAHAN(COLEOPTERA:CERAMBYCIDAE)FROM CHINA昆虫分类学报,2002,24(3):177-王文凯,蒋书楠 中国泥色天牛属Uraecha Thomson分类研究(鞘翅目:天牛科:沟胫天牛亚科)昆虫分类学报,2000,22(1):45-王文凯,郑乐怡 A new species of the genus Cyanagapanthia Breuning (Coleoptera: Cerambycidae) from C Entomologia S2002,9(3):79-王文凯,蒋书楠,郑乐怡中国楔天牛族二新种记述动物学研究,2002,22(2):145- 王文凯 云斑天牛的学名及有关问题的讨论 昆虫知识,2000,22(3):191- 王文凯 天牛总科见吴鸿等主编《天目山昆虫》 科学出版社,2001年12月350- 王文凯中国星天牛属12种的系统发育关系探讨见李典谟主编《走向21世纪的中国昆虫学--中国昆虫学会200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10月38- 王文凯 沟胫天牛亚科雌性生殖器的比较解剖研究 见张雅林主编《昆虫分类区系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9:152-王文凯,尹新民,沟胫天牛亚科族级系统发育关系初探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2,36(1):11-王文凯,蒋书楠,郑乐怡TWO NEW SPECIES OF OBEREA (COLEOPTERA: CERAMBYCIDAE:LAMIINAE) FROM CHINA中南林学院学报,2002,23(3):74-王文凯,蒋书楠 沟胫天牛亚科后翅脉序及其在分类上的意义 湖北农学院学报,2000,20(2):120-王文凯,蒋书楠 中国楔天牛类15属支序系统学的研究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增刊),2000,31:1-王文凯中国天牛科四新记录种 湖北农学院学报,2001,21(2):117-王文凯,孙桂华,杨春旺中国虎天牛族新记录天津自然博物馆论文集(18),2002:19-王文凯脊虎天牛属雌雄生殖器的分类研究湖北农学院学报,2002,22(3):202-王文凯天牛科系统分类研究进展湖北农学院学报,2002,22(2):187-王文凯 南开大学馆藏天牛科分类天津农学院学报,2002, 9(2):1-王文凯,绿虎天牛属雌雄生殖器的比较研究中国森林病虫,2002,21(5):3-7,王文凯 鞘翅目:天牛科 见李子忠主编《贵州茂兰昆虫》,贵阳:贵州科学技术出版社,12:320-王文凯天牛总科高级阶元系统发育关系研究华中昆虫研究(Ⅰ),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4-王文凯 昆虫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其对策 湖北农学院学报,2000,20(1):90-王文凯 发挥高校科技优势,服务农业经济发展中国青年农业科学学术年报,6:562-王文凯,蒋书楠 中国纳天牛属二新种记述(英文稿)昆虫分类学报,1999,21(3):213-王文凯,蒋书楠 中国沟胫天牛亚科一新属一新种昆虫分类学报,1999,21(2):119-王文凯,蒋书楠 云南天牛科三新种记述 动物学研究,1998,19(6):458-王文凯,蒋书楠 西藏锐顶天牛一新种记述 华东昆虫学报,1999,8(1):12-王文凯,蒋书楠 四川星天牛属一新种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1998,20(4):334-王文凯 天牛总科雌性生殖器解剖结构及标本制作方法 森林病虫通讯,1999,18(5):2-王文凯 天牛总科雌性生殖器高级阶元分类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1999,21(5):22-王文凯 污天牛属雌性生殖器分类研究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1998,20(3):249-王文凯,蒋书楠 尖天牛和坡天牛雌雄生殖器的比较研究 湖北农学院学报,1999,19(1):17-王文凯 中国天牛总科综合分类研究进展昆虫知识,1999,36(1):53-王文凯 湖北锈色粒肩天牛一新亚种记述湖北农学院学报,1999,19(2):王文凯,蒋书楠木天牛属Xylariopsis Bates一新种记述 湖北农学院学报, 1998,18 (3):232-王文凯 普通昆虫学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湖北农学院学报,1998,18(增刊):65-王文凯 中国天牛科新记录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1998,20(6) :597-王文凯 湖北省天牛总科昆虫初步名录 湖北农学院学报,1998,18(4):305-王文凯(参编)湖北省昆虫名录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王文凯 天牛科沟胫天牛亚科中国新记录西南农业大学学报,1997,19(5):438-王文凯 食用昆虫资源的开发利用 资源开发与市场,1997,13(4):161-王文凯 湖北农学院馆藏天牛科分类 湖北农学院学报,1997,17(2):97-王文凯 花天牛的形态分类学研究 湖北农学院学报,1995,15(2):91-王文凯 中国花天牛亚科昆虫名录(续) 湖北农学院学报,1995,15(1):20-王文凯,蒋书楠中国花天牛亚科新种及新记录 昆虫分类学报,1994,16(3):192-王文凯 中国花天牛亚科昆虫名录(续) 湖北农学院学报,1994,14(4):23-王文凯 中国花天牛亚科昆虫名录 湖北农学院学报,1994,14(2):31-王文凯 中国金绿花天牛属新记录 湖北植保,1993,增刊(2):1-蒋书楠,陈力,王文凯中国长颊花天牛属及新种记述 昆虫分类学报,1993,15(1):53-王文凯 中国花天牛花天牛亚科分类研究 湖北农学院学报,1992,12(2):43-龚信文,孟国铃,李传仁,王文凯等 湖北烟仓害虫调查中国烟草,1990,(3):26-龚信文,孟国铃,李传仁,王文凯 微波防治烟草仓储害虫实验初报 商品养护技术,1987(1):8-王文凯 浅谈植物保护学的地位和作用 农业高教研究,1997,(1):42-青 春 璀 璨张晓明 康群王文凯,1985年7月毕业于原湖北农学院植保专业,1991年7月西南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1997年获博士学位。为中国昆虫学会会员、湖北省农学会理事、湖北省植保学会理事、湖北省昆虫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青年科协理事。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享受湖北省政府专项津贴。2002年1月被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首届十佳“优秀博士后”。现任长江大学农学院院长。昆虫,随处可见,研究昆虫,人谓雕虫小技!可他,却一直醉心于与昆虫为伴,近20年来,他孜孜不倦的从事着中国天牛科昆虫的分类区系和系统发育研究,成为该领域知名的中青年学者。他就是我校农学院院长王文凯博士。王文凯1964年4月出生于湖北荆州。1982年9月,怀揣远大抱负,他迈进了原湖北农学院的大门,开始了他三年的大学生涯。作为植保专业的学生,在大学里,王文凯第一次从书本上了解了昆虫,并开始接触昆虫,进而对昆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85年7月,王文凯大学毕业,品学兼优的他成了湖北农学院的一名青年教师。初为人师,除了激动和欣喜,他更多的却是冷静的思考。从学生到老师,不只是简单的角色转换,而是一个新的人生起点。想到这些,王文凯心里充满了信心和力量。从此,无数个不眠之夜,他孜孜以求的在各种文献中查找、采摘;多少个薄雾飘漾的清晨,他从堆积如山的资料中抬起头来。不懈的追求,持之以恒的努力,终于使王文凯的知识积累厚实了许多,很快,他脱颖而出,成了深受学生欢迎的好教师。他主讲的《普通昆虫学》等课程也获得了首届讲课比赛三等奖。他被列为学院首批中青年教师重点培养对象。日子如水般流逝,慢慢地,在视野渐宽的同时,王文凯却感到授课有些力不从心,特别是对他喜爱的昆虫研究,他更是有了一筹莫展的感觉。“不行,自己的知识结构必须丰富和完善。”于是,1988年,他走进西南农大,如愿以偿地做了著名的昆虫分类学家蒋书楠教授的学生。有了名师的指导,王文凯更奋力地遨游于昆虫学的海洋。被人熟视无睹的各种天牛于他看来却有着特别诱人的斑斓色彩,他凝神静气,真正进入了昆虫的领域。作为一名硕士研究生,他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研究项目——天牛科分类方法和起源理论研究。1991年7月,王文凯满载而归,再度成为“传道、授业、解惑”之人。这次他有了游刃有余的感觉,厚实的知识积淀撑起了他的自信。他再一次参加国家自然科学项目研究,他所带领的昆虫教研室1995年被评为省级先进教研室,他在麻城科技扶贫期间,被省科委、扶贫办评为“科技扶贫开发先进个人”……然而,满载青春收获的他并没有满足。为了更深层的探究昆虫王国的奥秘,1995年,王文凯以优异的成绩再次拜在蒋书楠教授门下,成了一名博士研究生。两年后,他被西南农大评为“优秀博士研究生”。王文凯在虫国的探索极为勤勉。1985年至今,他先后参加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高校博士点基金项目、2项省科技厅攻关项目,主持国家外国专家局项目1项、省自然基金2项、省教育厅攻关2项及省教育厅教研项目2项。自1988年起,他主要从事中国天牛总科的分类区系及系统发育研究,已建立天牛科2新属,发现28个新种,7个中国新纪录属,35个中国新记录种。在《昆虫学报》、《动物分类学报》、《昆虫分类学报》、《动物学研究》、《Entomologia Sinica》、《昆虫知识》及《中国森林病虫》等期刊上发表天牛科论文50余篇。先后参与编著了《湖北省昆虫名录》(1992)、《昆虫分类区系研究》(2000)、《天目山昆虫》、《贵州茂兰昆虫》等;作为副主编参加“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普通昆虫学》和《普通昆虫学实验指导》的编著(2003)。主持完成的研究成果“中国天牛科系统分类研究”获湖北省人民政府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998年6月,王文凯又以其实绩叩开了南开大学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的大门,成为一名专职科研人员。如今,不负青春的他是中国昆虫学会会员、湖北省农学会理事、湖北省植保学会理事、湖北省昆虫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青年科协理事。2003年12月被选为荆州区人大代表。除了教学与科研,王文凯还是一个杰出的管理者,在他担任原农学系系主任三年多时间里,他创新思维,大胆改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他主持完成了“作物栽培与耕作学”省级重点学科的申报获得批准并顺利通过省教育厅专家组的中期检查;完成了“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作物栽培与耕作学”两个学科的硕士点立项及“作物遗传育种”学科的博士点立项建设申报并获得批准;组织了“生物工程”新专业的申报并获得批准;创建农药生物测定中心,获得西校区首个国家级资格认证——农业部农药田间登记试验资格……如今,作为长江大学农学院的院长,王文凯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但他没有丝毫的松懈,他和班子成员一起,为农学院的发展谋划好了未来: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搞好3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及1个博士点立项、2个硕士点立项学科建设;把科研作为学院发展的重中之重,树立科研强院思想;加强湿地农业研究中心的领导与管理,把涝渍灾害与湿地农业研究中心真正建成长江大学的特色学科和优势领域,以湿地农业研究中心为平台,加强各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他坚定的表示,乘坐长江大学之旗舰,依托湿地农业之特色,在校党委校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全院教职员工与时俱进,锐意进取,一定能够把长江大学的农科建设得更强、更特、更优。

湖北农学院学报投稿邮箱格式

热带农业工程。投稿邮箱:

很难,因为现在学术类期刊上榜,对教师评级很关键。但投些学生学习辅导类的报刊杂志还是可以的,可以找当地这类报纸发行站(一般学校人知道)了解。

闵亮, 谭亮魁, 王文凯湖北省烟粉虱的发生动态及防治研究进展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5(3), 9-袁海山,王文凯,谢广林,闵亮我国天牛的进出口检疫现状及处理对策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7), 140-孟祥钦,闵亮,万方浩,周忠实,王文凯,张桂芬 西花蓟马的SCAR分子检测技术 昆虫学报 52(3): 323-谢广林,王文凯后河国家自然保护区直翅目昆虫初步研究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06,3(1):110-王文凯瘦天牛科天牛科见李子忠、金道超主编《梵净山景观昆虫》,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4:291-王香萍,王福莲,王文凯 不同防治措施对甘蓝田昆虫天敌动态变化的影响安徽农业科学,2006,(06)王文凯,劳水兵鞘翅目,天牛科见杨茂发主编《贵州大沙河昆虫》,贵阳:贵州科学技术出版社, 237-Nobuo Ohbayashi,Tatsuya Niisato & Wang Wen- Studies on the Cerambycidae(Coleoptera)of Hubei Province,China, PartⅠElytra,Tokyo,2004,32(2)451-王文凯,谢广林湖北后河国家自然保护区天牛科昆虫初步名录见湖北省昆虫学会编《华中昆虫研究》第二卷,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4-王文凯(副主编)《昆虫分类学》见雷朝亮主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普通昆虫学》中国农业出版社,王文凯(参编)《普通昆虫学实验指导》见荣秀兰主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普通昆虫学实验指导》,王文凯,郑乐怡海南皱鞘天牛属一新种(鞘翅目:天牛科) 昆虫学报,2002,45(3):377-王文凯,蒋书楠,郑乐怡中国脊筒天牛属分类研究(鞘翅目:天牛科)动物分类学报, 2002, 27(1):123-王文凯,蒋书楠 中国污天牛属二新种记述(鞘翅目:天牛科)动物分类学报,2000,25(2):183-王文凯,蒋书楠 沟胫天牛族三新种记述 动物分类学报,2000,25(1):76-王文凯,蒋书楠中国天牛科二新记录属二新种记述昆虫学报, 2002,45(增):50-王文凯,蒋书楠 A NEW SPECIES OF THE GENUS PSACOTHEA GAHAN(COLEOPTERA:CERAMBYCIDAE)FROM CHINA昆虫分类学报,2002,24(3):177-王文凯,蒋书楠 中国泥色天牛属Uraecha Thomson分类研究(鞘翅目:天牛科:沟胫天牛亚科)昆虫分类学报,2000,22(1):45-王文凯,郑乐怡 A new species of the genus Cyanagapanthia Breuning (Coleoptera: Cerambycidae) from C Entomologia S2002,9(3):79-王文凯,蒋书楠,郑乐怡中国楔天牛族二新种记述动物学研究,2002,22(2):145- 王文凯 云斑天牛的学名及有关问题的讨论 昆虫知识,2000,22(3):191- 王文凯 天牛总科见吴鸿等主编《天目山昆虫》 科学出版社,2001年12月350- 王文凯中国星天牛属12种的系统发育关系探讨见李典谟主编《走向21世纪的中国昆虫学--中国昆虫学会200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10月38- 王文凯 沟胫天牛亚科雌性生殖器的比较解剖研究 见张雅林主编《昆虫分类区系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9:152-王文凯,尹新民,沟胫天牛亚科族级系统发育关系初探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2,36(1):11-王文凯,蒋书楠,郑乐怡TWO NEW SPECIES OF OBEREA (COLEOPTERA: CERAMBYCIDAE:LAMIINAE) FROM CHINA中南林学院学报,2002,23(3):74-王文凯,蒋书楠 沟胫天牛亚科后翅脉序及其在分类上的意义 湖北农学院学报,2000,20(2):120-王文凯,蒋书楠 中国楔天牛类15属支序系统学的研究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增刊),2000,31:1-王文凯中国天牛科四新记录种 湖北农学院学报,2001,21(2):117-王文凯,孙桂华,杨春旺中国虎天牛族新记录天津自然博物馆论文集(18),2002:19-王文凯脊虎天牛属雌雄生殖器的分类研究湖北农学院学报,2002,22(3):202-王文凯天牛科系统分类研究进展湖北农学院学报,2002,22(2):187-王文凯 南开大学馆藏天牛科分类天津农学院学报,2002, 9(2):1-王文凯,绿虎天牛属雌雄生殖器的比较研究中国森林病虫,2002,21(5):3-7,王文凯 鞘翅目:天牛科 见李子忠主编《贵州茂兰昆虫》,贵阳:贵州科学技术出版社,12:320-王文凯天牛总科高级阶元系统发育关系研究华中昆虫研究(Ⅰ),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4-王文凯 昆虫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其对策 湖北农学院学报,2000,20(1):90-王文凯 发挥高校科技优势,服务农业经济发展中国青年农业科学学术年报,6:562-王文凯,蒋书楠 中国纳天牛属二新种记述(英文稿)昆虫分类学报,1999,21(3):213-王文凯,蒋书楠 中国沟胫天牛亚科一新属一新种昆虫分类学报,1999,21(2):119-王文凯,蒋书楠 云南天牛科三新种记述 动物学研究,1998,19(6):458-王文凯,蒋书楠 西藏锐顶天牛一新种记述 华东昆虫学报,1999,8(1):12-王文凯,蒋书楠 四川星天牛属一新种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1998,20(4):334-王文凯 天牛总科雌性生殖器解剖结构及标本制作方法 森林病虫通讯,1999,18(5):2-王文凯 天牛总科雌性生殖器高级阶元分类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1999,21(5):22-王文凯 污天牛属雌性生殖器分类研究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1998,20(3):249-王文凯,蒋书楠 尖天牛和坡天牛雌雄生殖器的比较研究 湖北农学院学报,1999,19(1):17-王文凯 中国天牛总科综合分类研究进展昆虫知识,1999,36(1):53-王文凯 湖北锈色粒肩天牛一新亚种记述湖北农学院学报,1999,19(2):王文凯,蒋书楠木天牛属Xylariopsis Bates一新种记述 湖北农学院学报, 1998,18 (3):232-王文凯 普通昆虫学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湖北农学院学报,1998,18(增刊):65-王文凯 中国天牛科新记录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1998,20(6) :597-王文凯 湖北省天牛总科昆虫初步名录 湖北农学院学报,1998,18(4):305-王文凯(参编)湖北省昆虫名录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王文凯 天牛科沟胫天牛亚科中国新记录西南农业大学学报,1997,19(5):438-王文凯 食用昆虫资源的开发利用 资源开发与市场,1997,13(4):161-王文凯 湖北农学院馆藏天牛科分类 湖北农学院学报,1997,17(2):97-王文凯 花天牛的形态分类学研究 湖北农学院学报,1995,15(2):91-王文凯 中国花天牛亚科昆虫名录(续) 湖北农学院学报,1995,15(1):20-王文凯,蒋书楠中国花天牛亚科新种及新记录 昆虫分类学报,1994,16(3):192-王文凯 中国花天牛亚科昆虫名录(续) 湖北农学院学报,1994,14(4):23-王文凯 中国花天牛亚科昆虫名录 湖北农学院学报,1994,14(2):31-王文凯 中国金绿花天牛属新记录 湖北植保,1993,增刊(2):1-蒋书楠,陈力,王文凯中国长颊花天牛属及新种记述 昆虫分类学报,1993,15(1):53-王文凯 中国花天牛花天牛亚科分类研究 湖北农学院学报,1992,12(2):43-龚信文,孟国铃,李传仁,王文凯等 湖北烟仓害虫调查中国烟草,1990,(3):26-龚信文,孟国铃,李传仁,王文凯 微波防治烟草仓储害虫实验初报 商品养护技术,1987(1):8-王文凯 浅谈植物保护学的地位和作用 农业高教研究,1997,(1):42-青 春 璀 璨张晓明 康群王文凯,1985年7月毕业于原湖北农学院植保专业,1991年7月西南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1997年获博士学位。为中国昆虫学会会员、湖北省农学会理事、湖北省植保学会理事、湖北省昆虫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青年科协理事。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享受湖北省政府专项津贴。2002年1月被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首届十佳“优秀博士后”。现任长江大学农学院院长。昆虫,随处可见,研究昆虫,人谓雕虫小技!可他,却一直醉心于与昆虫为伴,近20年来,他孜孜不倦的从事着中国天牛科昆虫的分类区系和系统发育研究,成为该领域知名的中青年学者。他就是我校农学院院长王文凯博士。王文凯1964年4月出生于湖北荆州。1982年9月,怀揣远大抱负,他迈进了原湖北农学院的大门,开始了他三年的大学生涯。作为植保专业的学生,在大学里,王文凯第一次从书本上了解了昆虫,并开始接触昆虫,进而对昆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85年7月,王文凯大学毕业,品学兼优的他成了湖北农学院的一名青年教师。初为人师,除了激动和欣喜,他更多的却是冷静的思考。从学生到老师,不只是简单的角色转换,而是一个新的人生起点。想到这些,王文凯心里充满了信心和力量。从此,无数个不眠之夜,他孜孜以求的在各种文献中查找、采摘;多少个薄雾飘漾的清晨,他从堆积如山的资料中抬起头来。不懈的追求,持之以恒的努力,终于使王文凯的知识积累厚实了许多,很快,他脱颖而出,成了深受学生欢迎的好教师。他主讲的《普通昆虫学》等课程也获得了首届讲课比赛三等奖。他被列为学院首批中青年教师重点培养对象。日子如水般流逝,慢慢地,在视野渐宽的同时,王文凯却感到授课有些力不从心,特别是对他喜爱的昆虫研究,他更是有了一筹莫展的感觉。“不行,自己的知识结构必须丰富和完善。”于是,1988年,他走进西南农大,如愿以偿地做了著名的昆虫分类学家蒋书楠教授的学生。有了名师的指导,王文凯更奋力地遨游于昆虫学的海洋。被人熟视无睹的各种天牛于他看来却有着特别诱人的斑斓色彩,他凝神静气,真正进入了昆虫的领域。作为一名硕士研究生,他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研究项目——天牛科分类方法和起源理论研究。1991年7月,王文凯满载而归,再度成为“传道、授业、解惑”之人。这次他有了游刃有余的感觉,厚实的知识积淀撑起了他的自信。他再一次参加国家自然科学项目研究,他所带领的昆虫教研室1995年被评为省级先进教研室,他在麻城科技扶贫期间,被省科委、扶贫办评为“科技扶贫开发先进个人”……然而,满载青春收获的他并没有满足。为了更深层的探究昆虫王国的奥秘,1995年,王文凯以优异的成绩再次拜在蒋书楠教授门下,成了一名博士研究生。两年后,他被西南农大评为“优秀博士研究生”。王文凯在虫国的探索极为勤勉。1985年至今,他先后参加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高校博士点基金项目、2项省科技厅攻关项目,主持国家外国专家局项目1项、省自然基金2项、省教育厅攻关2项及省教育厅教研项目2项。自1988年起,他主要从事中国天牛总科的分类区系及系统发育研究,已建立天牛科2新属,发现28个新种,7个中国新纪录属,35个中国新记录种。在《昆虫学报》、《动物分类学报》、《昆虫分类学报》、《动物学研究》、《Entomologia Sinica》、《昆虫知识》及《中国森林病虫》等期刊上发表天牛科论文50余篇。先后参与编著了《湖北省昆虫名录》(1992)、《昆虫分类区系研究》(2000)、《天目山昆虫》、《贵州茂兰昆虫》等;作为副主编参加“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普通昆虫学》和《普通昆虫学实验指导》的编著(2003)。主持完成的研究成果“中国天牛科系统分类研究”获湖北省人民政府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998年6月,王文凯又以其实绩叩开了南开大学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的大门,成为一名专职科研人员。如今,不负青春的他是中国昆虫学会会员、湖北省农学会理事、湖北省植保学会理事、湖北省昆虫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青年科协理事。2003年12月被选为荆州区人大代表。除了教学与科研,王文凯还是一个杰出的管理者,在他担任原农学系系主任三年多时间里,他创新思维,大胆改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他主持完成了“作物栽培与耕作学”省级重点学科的申报获得批准并顺利通过省教育厅专家组的中期检查;完成了“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作物栽培与耕作学”两个学科的硕士点立项及“作物遗传育种”学科的博士点立项建设申报并获得批准;组织了“生物工程”新专业的申报并获得批准;创建农药生物测定中心,获得西校区首个国家级资格认证——农业部农药田间登记试验资格……如今,作为长江大学农学院的院长,王文凯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但他没有丝毫的松懈,他和班子成员一起,为农学院的发展谋划好了未来: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搞好3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及1个博士点立项、2个硕士点立项学科建设;把科研作为学院发展的重中之重,树立科研强院思想;加强湿地农业研究中心的领导与管理,把涝渍灾害与湿地农业研究中心真正建成长江大学的特色学科和优势领域,以湿地农业研究中心为平台,加强各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他坚定的表示,乘坐长江大学之旗舰,依托湿地农业之特色,在校党委校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全院教职员工与时俱进,锐意进取,一定能够把长江大学的农科建设得更强、更特、更优。

湖北农学院学报官网投稿邮箱

李翔宇 樊彦国(中国石油大学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山东东营,257061)摘要:本文从所拥有的遥感数据源的可能情况出发,分别介绍了各种情况下利用遥感进行土地利用变化动态监测的方法,分析了其优势和劣势。关键词:遥感;土地利用变化;动态监测;方法1 引言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土地是我们赖以生存的资源。建立土地动态监测系统以快速准确地提供各类土地资源面积及其分布、土地资源动态变化状况及土地资源生态环境信息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可以保证我国在科学翔实的资料基础上对土地资源进行科学的规划及合理的利用,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可是传统的统计或实地调查方式,耗时耗力,劳民伤财,并且难以适应土地利用的快速变化,而遥感可以提供及时准确且覆盖面广的地面影像资料,并且周期短、信息量大,通过后期的分析、处理、比较,可以使人们迅速准确地掌握土地利用变化的详细信息,即实现土地利用的动态监测。现在,遥感技术已成为进行土地利用变化动态监测的重要手段。基于遥感影像的土地利用变化监测方法大致可分为两类:光谱直接比较法和分类结果比较法。多数变化提取算法属于前一种,主要包括影像差值法、比值法、主成分分析法和变化矢量分析法等,这些算法直接通过两时相数据的光谱差异确定变化发生的区域,但不能得出变化图斑的类型;后一种方法通过对各自时相的数据进行土地利用分类,通过对两个分类结果的比较提取变化信息,但其精度受两时相数据分类精度的制约。实际操作中可以根据所持有数据源的不同而采用相应的方法。2 基于单一传感器的土地利用变化监测方法1 基于单一传感器多时相遥感影像当遥感数据源为单一传感器但可以获得多时相遥感影像时,可以考虑以下几种方法。1 单变量图像差值法[1]单变量图像差值法比较简单,是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探测方法。它是将两个时相的遥感图像按波段进行逐像元相减,从而生成一幅新的代表二时相间光谱变化的差值图像。辐射值的显著变化代表了土地覆盖变化,在差值图像中接近于零的像元就被看做是未变化的,而那些大于或小于零的像元表示其覆盖状况发生了某种变化,从而设定适当的阈值就可以把变化信息提取出来。2 图像比值法[1,2]比值处理被认为是辨识变化区域相对较快的手段。它是对于两个时相多谱段数据中同名像元的光谱灰度值施以除法运算。显然,经过辐射配准后,在图像中未发生变化的像元其比值应近似为1,而对于变化像元而言,比值将明显高于或低于1。比值法可以部分地消除阴影影响,突出某些地物间的反差,具有一定的图像增强作用。3 图像回归法[1]图像回归法是首先假定时相Ⅰ的像元值是另一时相Ⅱ像元值的一个线性函数,通过最小二乘法来进行回归,然后再用回归方程计算出的预测值来减去时相Ⅰ的原始像元值,从而获得两时相的回归残差图像。4 植被指数差值法[2]植被指数差值法是用近红外与红光波段间的比值(植被指数)代替原始波段作为输入数据进行差值运算来生成变化图像。由于植物普遍对红光强烈吸收和对近红外光强烈反射,因此红光和近红外波段之间的比值有利于提高光谱差异。5 主成分分析法[3](1)差异主成分法 两时相的影像经纠正、配准之后,先对影像作相差取绝对值处理,从而得到一个差值影像。差值影像作主成分变换之后的第一分量应该集中了该影像的主要信息,即原两时相影像的主要差异信息。这个分量可以被认为是变化信息而被提取出来,从而生成变化模板,作为指导下一步变化类型确认和边界确定的参考信息。(2)多波段主成分变换 由遥感理论可得知,地物属性发生变化,必将导致其在影像某几个波段上的值发生变化,所以只要找出两时相影像中对应波段上值的差别并确定这些差别的范围,便可发现土地利用变化信息。在具体试验中将两时相的影像各波段进行组合,成一个两倍于原影像波段数的新影像,对该影像作主成分变换。由于变换结果前几个分量上集中了两个影像的主要信息,而后几个分量则反映出了两影像的差别信息,因此可以抽取后几个分量进行波段组合来产生出变化信息。一般说来,在上述多波段主成分变换之后,采用0、1、2分量进行波段组合能较好地反映出新旧时相影像的变化部分。(3)主成分差异法 本方法和差异主成分方法所不同之处在于影像作主成分变换与差值处理的顺序不一样。要求先对两时相的影像作主成分变换,然后对变换结果作差值,取差值的绝对值为处理结果。在实际的试验中,两时相影像作主成分变换后相差的第一分量已经涵盖了几乎所有的变化信息。因此,可以认为这一分量属于影像的变化信息。6 变化向量分析法[1]由于多时相遥感数据中任一像元矢量都可用多维测量空间中的一个点来表示(空间的维数等于原始波段数),通过对不同时相下的同名像元矢量进行相减所得到的变化矢量就可以用于描述该像元第一时相 t1 到第二时相 t2 期间在多维空间中所发生的位置变化。其中变化矢量的模代表了变化的强度,而方向则指示了发生变化的类型。设时相 t1、t2 图像的像元灰度矢量分别为 G=(g1,g2,…,gk)T 和H=(h1,h2,…,hk)T,则变化矢量为:ΔG=G -H。ΔG 包含了两幅图像中所有变化信息。变化强度由变化矢量的模||ΔG||决定,||ΔG||越大,表明图像的差异越大,变化发生的可能性越大。因此,提取变化和非变化像元,可根据变化强度||ΔG||的大小设定阈值来实现,即像元||ΔG||超过某一阈值时,即可判定为土地利用类型发生变化的像元;而变化的类型,可由ΔG的指向确定。这种方法利用多频段信息,在提取变化位置的同时可以得到变化类型信息,是一种较理想的算法。当然,要用好变化向量分析法还取决于分析过程中变化/未变化阈值是否取值合理以及相关分类方法是否适当。7 分类后比较法分类后比较法是对两期遥感影像进行监督或非监督分类,然后比较在各图像系列同一位置上的分类结果,进而确定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位置和所属类型。该方法可直接获得变化类型信息,但如何选择合适的分类方法提高分类精度是准确获得变化信息类型的关键。1至6均属于光谱直接比较法,此方法对变化比较敏感,可以避免分类过程所导致的误差,但需要进行严格的辐射标准化,排除大气状况、太阳高度角、土壤湿度、物候等“噪声”因素对图像光谱的影响,由于目前对各种干扰(尤其是物候)导致的辐射差异的校正方法仍不成熟,因此,只能通过选择同一传感器、同一季相的数据来尽可能减小“噪声”。同时光谱直接比较法只注重变化像元的提取,而不能提供变化中土地类型的转化信息(如地类属性)。与之相对照,分类后比较法对辐射纠正要求相对较低,适用于不同传感器、不同季相的数据的比较,同时该方法不仅可以提供变化信息,而且还能够给出各时期的土地利用类型信息。但这种方法的最终精度受到影像分类精度的限制,而且它对影像的全部范围都要进行分类计算而不管它们是否已经发生变化,这样无疑大大增加了变化信息检测的计算量。在目前的土地利用遥感监测研究中,结合光谱直接比较法和分类后比较法的混合动态监测方法逐渐受到重视,并有了一些成功的案例研究。Jenson 通过对湿地变化的动态监测研究表明:先利用光谱直接比较探测变化区,再进行图像分类确定变化类型的混合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变化检测方法[4];Macleod和Congalton的研究也表明以差值法为基础的混合动态监测法优于传统分类后比较法[5]。这样可以集两者之所长,取得更好的监测效果。2 基于单一传感器单时相遥感影像无论是光谱直接比较法还是分类后比较法都是基于多个时相的遥感影像来进行土地利用变化监测。而当前期遥感影像无法或者难以获得的情况下,依靠后期的单时相遥感影像与前期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也可以进行动态监测,这就是采用将土地利用现状图叠加在遥感图像上的方法来监测土地利用变化情况[6]。具体说来,是利用土地利用现状图中不变的明显地物标志(如线状地物交叉点)作为控制点对遥感图像进行配准,然后将土地现状图叠加再校正后的遥感图像上,检查各图斑是否吻合,若图斑的角点有偏移,则发生变化。可通过遥感图像辨识当前的土地利用类型,而土地利用现状图含有先期的土地利用类型信息,所以可以比较容易地辨识土地利用类型的变更情况,并可测算出变化图斑的面积。若其中有不能确定的图斑,可以辅以外业调查,以提高监测精度。3 基于多源遥感的土地利用变化信息监测方法不同传感器都具有各自的优势,获得的图像各有所长,如美国陆地卫星(Landsat)TM图像光谱信息丰富;法国SPOT卫星图像具有全色通道而空间分辨率高;SAR图像不受光照条件的影响而且几乎不受大气和云层的干涉,可用于探测地物的复介电常数和表面的粗糙度等等。利用不同传感器的多源遥感影像进行融合,可以使其优势互补,在此基础上的土地利用变化动态监测已成为国际遥感界研究的主题之一。以TM影像和SPOT影像为例,目前应用多光谱TM和全色SPOT数据融合的方法主要有LAB变换、HIS变换、线性复合与乘积运算、比值运算、BROVEY 变换、高通滤波变换(HPH)和主成分分析(PCA)等方法[7],经上述算法融合后的图像可以有效地同时保留SPOT高分辨率图像的精细纹理和TM多光谱图像的丰富色彩信息,从而有利于提高图像的空间分辨率和光谱分辨率,为发生变化的地类图斑的提取提供良好的数据源基础。1 光谱特征变异法[8]针对基于多源遥感的土地利用变化监测,变化信息的提取方法除了1所述方法之外还可以选择光谱特征变异法。同一地物反映在SPOT影像上的信息是与其反映在TM影像上的光谱信息一一对应的。因此作TM和SPOT影像融合时,才能如实地显示出地物的正确光谱属性。但如果两者信息表现为不一致时,那么融合后影像的光谱就表现得与正常地物有所差别,此时就称地物发生了光谱特征变异(例如同一位置,前期在遥感影像上呈现为绿色的麦地,后期新修道路在影像上呈现较亮的灰度,那么叠加之后会呈现一条绿色的道路,与正常地物相异),这部分影像在整个的影像范围内是不正常和不协调的,这些地物可以通过影像判读的方法勾绘出来,这种变化信息提取的方法具有物理意义明显、简洁的特点。但是经过试验发现,发生光谱特征变异的地物在几何尺寸上要足够的大才能被人工目视发现。此外,该方法的效率还受到被监测区地物光谱特性的限制。2 变化信息提取方法的选择根据土地利用动态监测项目所获取的数据源,可将遥感数据组合分为下述几种类型,针对不同的类型要采取相应的方法以获取较好的效果。1 具有两时相的 TM 和 SPOT 数据这种情况是最好的。在该条件下,先对两时相的数据以某一纠正后的TM或SPOT影像(首先处理TM还是SPOT视数据的具体情况而定,原则是利于TM和SPOT数据的配准融合处理)为参考分别作纠正和配准处理,为保留并结合原始数据中纹理信息和光谱信息要融合相对应的TM和SPOT影像,在两时相融合影像的基础上采用主成分差异的方法来提取变化信息。另外还可以用新时相的 SPOT 影像与旧时相的 TM 影像进行融合生成光谱特征变异影像来指导发现变化的区域。2 具有两时相的 TM 和一个时相的 SPOT 数据在此数据源的基础上,首先仍对某一时相的TM或SPOT数据作纠正处理,然后将其他时相的TM和SPOT数据都统一以这个纠正后的TM (SPOT)为参考影像作影像到影像的纠正和配准。之后,选择光谱特征变异的方法来寻找大部分的变化信息,借助于两时相的TM影像确认变化;此外,利用主成分分析的办法对两时相的TM数据进行处理,得到变化信息模板,将模板叠置在判读影像上补充单一方法进行变化提取的遗漏。3 具有两时相的 SPOT 和一个时相的 TM 数据通常,前面的数据预处理纠正配准部分同2相同,然后对其中交错时相的TM和SPOT数据进行融合得到光谱特征变异影像,借助于两时相的SPOT数据发现影像中纹理信息的变化,从而辅助提取影像中的变化信息部分。除此之外,两时相的SPOT影像数据理论上说,可以直接作比较得到变化的部分,但是由于成像条件的不同,这样直接比较的方法会导致产生很多伪变化信息,干扰了真正变化部分的提取。因此,首先要对原始SPOT影像进行去噪及辐射校正等预处理,然后才能用来提取变化的信息。4 具有单时相的 SPOT 影像和另一时相 TM 影像的数据首先要对SPOT和TM数据进行纠正处理,然后利用纠正后的SPOT和另一时相TM影像融合得到光谱特征变异影像,并以此作为判读变化信息的主要参考数据。此外,单时相的SPOT数据可以作为新增波段加入到原始的 TM 数据中去进行主成分分析来提取变化的信息,辅助发现漏判的变化图斑。利用遥感进行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方法非常多,这些方法各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实际工作中,要针对所拥有的数据源的情况,综合各方面要求来选择合适的方法,也可以综合几种方法取长补短以达到更好的监测效果。至于如何更有效地识别土地变化的类型以及如何提高分类的精度仍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参考文献[1]卢珏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变化信息提取算法评估[J]湖北农学院学报,2002,22 (5):394~396[2]张银辉,赵庚星试论土地利用遥感动态监测技术方法[J]国土资源管理,2001,18 (3):15~18[3]杨贵军,武文波,陈步尚,夏春林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中变化信息的提取方法[J]东北测绘,2003,26 (1):18~21[4]Jensen J R,Cowen D J,Narumalani S,et An evaluation of coast watch change detection protocol in South Carolina [J]Photogram metric Engineering and Remote Sensing,1993,59 (6):1039~1046[5]Macleod R D,Congalton R GA quantitative comparison of change-detection algorithms for monitoring eelgrass from remotely sensed data [J]Photogram metric Engineering and Remote Sensing,1998,64 (3):207~216[6]吴连喜,严泰来,张玮,薛天民,程昌秀土地利用现状图与遥感图像叠加进行土地利用变更监测[J]农业工程学报,2001,17 (6):156~160[7]张炳智,张继闲,张丽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中变化信息提取方法的研究[J]测绘科学,2000,25 (3):46~50

闵亮, 谭亮魁, 王文凯湖北省烟粉虱的发生动态及防治研究进展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5(3), 9-袁海山,王文凯,谢广林,闵亮我国天牛的进出口检疫现状及处理对策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7), 140-孟祥钦,闵亮,万方浩,周忠实,王文凯,张桂芬 西花蓟马的SCAR分子检测技术 昆虫学报 52(3): 323-谢广林,王文凯后河国家自然保护区直翅目昆虫初步研究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06,3(1):110-王文凯瘦天牛科天牛科见李子忠、金道超主编《梵净山景观昆虫》,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4:291-王香萍,王福莲,王文凯 不同防治措施对甘蓝田昆虫天敌动态变化的影响安徽农业科学,2006,(06)王文凯,劳水兵鞘翅目,天牛科见杨茂发主编《贵州大沙河昆虫》,贵阳:贵州科学技术出版社, 237-Nobuo Ohbayashi,Tatsuya Niisato & Wang Wen- Studies on the Cerambycidae(Coleoptera)of Hubei Province,China, PartⅠElytra,Tokyo,2004,32(2)451-王文凯,谢广林湖北后河国家自然保护区天牛科昆虫初步名录见湖北省昆虫学会编《华中昆虫研究》第二卷,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4-王文凯(副主编)《昆虫分类学》见雷朝亮主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普通昆虫学》中国农业出版社,王文凯(参编)《普通昆虫学实验指导》见荣秀兰主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普通昆虫学实验指导》,王文凯,郑乐怡海南皱鞘天牛属一新种(鞘翅目:天牛科) 昆虫学报,2002,45(3):377-王文凯,蒋书楠,郑乐怡中国脊筒天牛属分类研究(鞘翅目:天牛科)动物分类学报, 2002, 27(1):123-王文凯,蒋书楠 中国污天牛属二新种记述(鞘翅目:天牛科)动物分类学报,2000,25(2):183-王文凯,蒋书楠 沟胫天牛族三新种记述 动物分类学报,2000,25(1):76-王文凯,蒋书楠中国天牛科二新记录属二新种记述昆虫学报, 2002,45(增):50-王文凯,蒋书楠 A NEW SPECIES OF THE GENUS PSACOTHEA GAHAN(COLEOPTERA:CERAMBYCIDAE)FROM CHINA昆虫分类学报,2002,24(3):177-王文凯,蒋书楠 中国泥色天牛属Uraecha Thomson分类研究(鞘翅目:天牛科:沟胫天牛亚科)昆虫分类学报,2000,22(1):45-王文凯,郑乐怡 A new species of the genus Cyanagapanthia Breuning (Coleoptera: Cerambycidae) from C Entomologia S2002,9(3):79-王文凯,蒋书楠,郑乐怡中国楔天牛族二新种记述动物学研究,2002,22(2):145- 王文凯 云斑天牛的学名及有关问题的讨论 昆虫知识,2000,22(3):191- 王文凯 天牛总科见吴鸿等主编《天目山昆虫》 科学出版社,2001年12月350- 王文凯中国星天牛属12种的系统发育关系探讨见李典谟主编《走向21世纪的中国昆虫学--中国昆虫学会200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10月38- 王文凯 沟胫天牛亚科雌性生殖器的比较解剖研究 见张雅林主编《昆虫分类区系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9:152-王文凯,尹新民,沟胫天牛亚科族级系统发育关系初探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2,36(1):11-王文凯,蒋书楠,郑乐怡TWO NEW SPECIES OF OBEREA (COLEOPTERA: CERAMBYCIDAE:LAMIINAE) FROM CHINA中南林学院学报,2002,23(3):74-王文凯,蒋书楠 沟胫天牛亚科后翅脉序及其在分类上的意义 湖北农学院学报,2000,20(2):120-王文凯,蒋书楠 中国楔天牛类15属支序系统学的研究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增刊),2000,31:1-王文凯中国天牛科四新记录种 湖北农学院学报,2001,21(2):117-王文凯,孙桂华,杨春旺中国虎天牛族新记录天津自然博物馆论文集(18),2002:19-王文凯脊虎天牛属雌雄生殖器的分类研究湖北农学院学报,2002,22(3):202-王文凯天牛科系统分类研究进展湖北农学院学报,2002,22(2):187-王文凯 南开大学馆藏天牛科分类天津农学院学报,2002, 9(2):1-王文凯,绿虎天牛属雌雄生殖器的比较研究中国森林病虫,2002,21(5):3-7,王文凯 鞘翅目:天牛科 见李子忠主编《贵州茂兰昆虫》,贵阳:贵州科学技术出版社,12:320-王文凯天牛总科高级阶元系统发育关系研究华中昆虫研究(Ⅰ),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4-王文凯 昆虫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其对策 湖北农学院学报,2000,20(1):90-王文凯 发挥高校科技优势,服务农业经济发展中国青年农业科学学术年报,6:562-王文凯,蒋书楠 中国纳天牛属二新种记述(英文稿)昆虫分类学报,1999,21(3):213-王文凯,蒋书楠 中国沟胫天牛亚科一新属一新种昆虫分类学报,1999,21(2):119-王文凯,蒋书楠 云南天牛科三新种记述 动物学研究,1998,19(6):458-王文凯,蒋书楠 西藏锐顶天牛一新种记述 华东昆虫学报,1999,8(1):12-王文凯,蒋书楠 四川星天牛属一新种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1998,20(4):334-王文凯 天牛总科雌性生殖器解剖结构及标本制作方法 森林病虫通讯,1999,18(5):2-王文凯 天牛总科雌性生殖器高级阶元分类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1999,21(5):22-王文凯 污天牛属雌性生殖器分类研究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1998,20(3):249-王文凯,蒋书楠 尖天牛和坡天牛雌雄生殖器的比较研究 湖北农学院学报,1999,19(1):17-王文凯 中国天牛总科综合分类研究进展昆虫知识,1999,36(1):53-王文凯 湖北锈色粒肩天牛一新亚种记述湖北农学院学报,1999,19(2):王文凯,蒋书楠木天牛属Xylariopsis Bates一新种记述 湖北农学院学报, 1998,18 (3):232-王文凯 普通昆虫学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湖北农学院学报,1998,18(增刊):65-王文凯 中国天牛科新记录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1998,20(6) :597-王文凯 湖北省天牛总科昆虫初步名录 湖北农学院学报,1998,18(4):305-王文凯(参编)湖北省昆虫名录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王文凯 天牛科沟胫天牛亚科中国新记录西南农业大学学报,1997,19(5):438-王文凯 食用昆虫资源的开发利用 资源开发与市场,1997,13(4):161-王文凯 湖北农学院馆藏天牛科分类 湖北农学院学报,1997,17(2):97-王文凯 花天牛的形态分类学研究 湖北农学院学报,1995,15(2):91-王文凯 中国花天牛亚科昆虫名录(续) 湖北农学院学报,1995,15(1):20-王文凯,蒋书楠中国花天牛亚科新种及新记录 昆虫分类学报,1994,16(3):192-王文凯 中国花天牛亚科昆虫名录(续) 湖北农学院学报,1994,14(4):23-王文凯 中国花天牛亚科昆虫名录 湖北农学院学报,1994,14(2):31-王文凯 中国金绿花天牛属新记录 湖北植保,1993,增刊(2):1-蒋书楠,陈力,王文凯中国长颊花天牛属及新种记述 昆虫分类学报,1993,15(1):53-王文凯 中国花天牛花天牛亚科分类研究 湖北农学院学报,1992,12(2):43-龚信文,孟国铃,李传仁,王文凯等 湖北烟仓害虫调查中国烟草,1990,(3):26-龚信文,孟国铃,李传仁,王文凯 微波防治烟草仓储害虫实验初报 商品养护技术,1987(1):8-王文凯 浅谈植物保护学的地位和作用 农业高教研究,1997,(1):42-青 春 璀 璨张晓明 康群王文凯,1985年7月毕业于原湖北农学院植保专业,1991年7月西南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1997年获博士学位。为中国昆虫学会会员、湖北省农学会理事、湖北省植保学会理事、湖北省昆虫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青年科协理事。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享受湖北省政府专项津贴。2002年1月被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首届十佳“优秀博士后”。现任长江大学农学院院长。昆虫,随处可见,研究昆虫,人谓雕虫小技!可他,却一直醉心于与昆虫为伴,近20年来,他孜孜不倦的从事着中国天牛科昆虫的分类区系和系统发育研究,成为该领域知名的中青年学者。他就是我校农学院院长王文凯博士。王文凯1964年4月出生于湖北荆州。1982年9月,怀揣远大抱负,他迈进了原湖北农学院的大门,开始了他三年的大学生涯。作为植保专业的学生,在大学里,王文凯第一次从书本上了解了昆虫,并开始接触昆虫,进而对昆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85年7月,王文凯大学毕业,品学兼优的他成了湖北农学院的一名青年教师。初为人师,除了激动和欣喜,他更多的却是冷静的思考。从学生到老师,不只是简单的角色转换,而是一个新的人生起点。想到这些,王文凯心里充满了信心和力量。从此,无数个不眠之夜,他孜孜以求的在各种文献中查找、采摘;多少个薄雾飘漾的清晨,他从堆积如山的资料中抬起头来。不懈的追求,持之以恒的努力,终于使王文凯的知识积累厚实了许多,很快,他脱颖而出,成了深受学生欢迎的好教师。他主讲的《普通昆虫学》等课程也获得了首届讲课比赛三等奖。他被列为学院首批中青年教师重点培养对象。日子如水般流逝,慢慢地,在视野渐宽的同时,王文凯却感到授课有些力不从心,特别是对他喜爱的昆虫研究,他更是有了一筹莫展的感觉。“不行,自己的知识结构必须丰富和完善。”于是,1988年,他走进西南农大,如愿以偿地做了著名的昆虫分类学家蒋书楠教授的学生。有了名师的指导,王文凯更奋力地遨游于昆虫学的海洋。被人熟视无睹的各种天牛于他看来却有着特别诱人的斑斓色彩,他凝神静气,真正进入了昆虫的领域。作为一名硕士研究生,他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研究项目——天牛科分类方法和起源理论研究。1991年7月,王文凯满载而归,再度成为“传道、授业、解惑”之人。这次他有了游刃有余的感觉,厚实的知识积淀撑起了他的自信。他再一次参加国家自然科学项目研究,他所带领的昆虫教研室1995年被评为省级先进教研室,他在麻城科技扶贫期间,被省科委、扶贫办评为“科技扶贫开发先进个人”……然而,满载青春收获的他并没有满足。为了更深层的探究昆虫王国的奥秘,1995年,王文凯以优异的成绩再次拜在蒋书楠教授门下,成了一名博士研究生。两年后,他被西南农大评为“优秀博士研究生”。王文凯在虫国的探索极为勤勉。1985年至今,他先后参加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高校博士点基金项目、2项省科技厅攻关项目,主持国家外国专家局项目1项、省自然基金2项、省教育厅攻关2项及省教育厅教研项目2项。自1988年起,他主要从事中国天牛总科的分类区系及系统发育研究,已建立天牛科2新属,发现28个新种,7个中国新纪录属,35个中国新记录种。在《昆虫学报》、《动物分类学报》、《昆虫分类学报》、《动物学研究》、《Entomologia Sinica》、《昆虫知识》及《中国森林病虫》等期刊上发表天牛科论文50余篇。先后参与编著了《湖北省昆虫名录》(1992)、《昆虫分类区系研究》(2000)、《天目山昆虫》、《贵州茂兰昆虫》等;作为副主编参加“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普通昆虫学》和《普通昆虫学实验指导》的编著(2003)。主持完成的研究成果“中国天牛科系统分类研究”获湖北省人民政府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998年6月,王文凯又以其实绩叩开了南开大学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的大门,成为一名专职科研人员。如今,不负青春的他是中国昆虫学会会员、湖北省农学会理事、湖北省植保学会理事、湖北省昆虫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青年科协理事。2003年12月被选为荆州区人大代表。除了教学与科研,王文凯还是一个杰出的管理者,在他担任原农学系系主任三年多时间里,他创新思维,大胆改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他主持完成了“作物栽培与耕作学”省级重点学科的申报获得批准并顺利通过省教育厅专家组的中期检查;完成了“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作物栽培与耕作学”两个学科的硕士点立项及“作物遗传育种”学科的博士点立项建设申报并获得批准;组织了“生物工程”新专业的申报并获得批准;创建农药生物测定中心,获得西校区首个国家级资格认证——农业部农药田间登记试验资格……如今,作为长江大学农学院的院长,王文凯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但他没有丝毫的松懈,他和班子成员一起,为农学院的发展谋划好了未来: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搞好3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及1个博士点立项、2个硕士点立项学科建设;把科研作为学院发展的重中之重,树立科研强院思想;加强湿地农业研究中心的领导与管理,把涝渍灾害与湿地农业研究中心真正建成长江大学的特色学科和优势领域,以湿地农业研究中心为平台,加强各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他坚定的表示,乘坐长江大学之旗舰,依托湿地农业之特色,在校党委校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全院教职员工与时俱进,锐意进取,一定能够把长江大学的农科建设得更强、更特、更优。

湖北农学院学报投稿邮箱格式要求

冬季仙人掌消耗水分缓慢,浇水必须控制。否则土壤过湿容易烂根,导致仙人掌死亡。同时,肥也不能多施,一月一次为宜。寒露节时停止施肥。 仙人掌喜肥、喜光。冬季要有充足的阳光照射。 湿度与温度的变化,都会病虫害,要加强管理,用新高脂膜预防害虫及病菌的滋生,要使用“壮茎灵”使茎片肥壮鲜嫩。

仙人掌,一种看似普通的植物,因其具有较高的药用、食用和花卉用途价值,经人为的非理性地炒作,成为了无数农民朋友理想中致富的摇钱树,也因为公司的欺诈订单而成为许多种植者的噩梦,一种普通的植物承载了太多本不属于它的是是非非。 希望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成熟,随着人们素质的日益提高,仙人掌能得到应有的尊重,体现真正的价值。下面是我帮您收集的资料,供参考:仙人掌的栽培管理和繁殖技术专利文献集专利:CN4 仙人掌快速繁殖培养方法 专利:CN7 食用仙人掌的快速繁殖方法 专利:CN6 仙人掌与金烂锦的嫁接方法 "米邦塔"食用仙人掌的经济价值及栽培技术 河北林业科技 2006年第3期 "米邦塔"食用仙人掌的露地栽培技术 广西园艺 2002年第1期 "米邦塔"食用仙人掌的诱导及再生技术研究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05年第3期 "米邦塔"食用仙人掌的栽培 林业实用技术 2003年第4期 "米邦塔"食用仙人掌露地栽培技术 福建热作科技 2004年第1期 "米邦塔"食用仙人掌特性观察及栽培技术小结 江西园艺 2002年第3期 "米邦塔"食用仙人掌栽培技术 农村新技术 2003年第1期 "米邦塔"食用仙人掌栽培要点 农村实用工程技术 2001年第9期 “米邦塔”食用仙人掌引种试验 西南园艺 2002年第1期 “米邦塔”食用仙人掌栽培要点 新疆农业科技 2002年第6期 “米邦塔”仙人掌及其栽培技术要点 江西农业科技 2003年第8期 『米邦塔』食用仙人掌栽培要点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02年第10期 保健新蔬--无刺菜用仙人掌栽培技术 当代蔬菜 2004年第2期 北京发现的园林新害虫——仙人掌根粉蚧 植物检疫 2001年第3期 不同基质对仙人掌多肉植物生长的影响 浙江农业科学 2004年第5期 菜用仙人掌的高产栽培及管理 上海蔬菜 2006年第3期 菜用仙人掌的温室栽培技术 上海农业科技 2003年第5期 菜用仙人掌的主要病害及其防治 中国蔬菜 2005年第1期 菜用仙人掌的组织培养 中国蔬菜 2001年第03期 菜用仙人掌的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 植物生理学通讯 2002年第3期 菜用仙人掌杜邦的组培快繁技术研究 中国种业 2003年第3期 菜用仙人掌腐烂病的发生及防治 农业科技通讯 2003年第6期 菜用仙人掌及其栽培 西北园艺 2001年第4期 菜用仙人掌引种栽培技术 上海农业科技 2002年第6期 菜用仙人掌栽培技术 陕西农业科学 2005年第1期 菜用仙人掌栽培技术要点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01年第12期 大棚栽培食用仙人掌 山西农业 2003年第12期 低温冷害和室温对食用仙人掌采后生理的影响 北方园艺 2003年第6期 对"米邦塔"食用仙人掌蔬菜的特点分析 甘肃农业 2004年第2期 多肉植物米邦塔仙人掌微型繁殖 江西林业科技 2003年第1期 贵州野生仙人掌的菜用类型筛选 贵州农业科学 2004年第6期 海南野生仙人掌资源的开发利用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4年第5期 黄淮地区菜用仙人掌大棚高效栽培技术 河南农业科学 2004年第6期 基质与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食用仙人掌扦插繁殖的影响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3年第3期 几种植物提取物对梨果仙人掌斑点病菌的抑制活性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年第z1期 江汉平原湿地食用仙人掌高效栽培技术 安徽农业科学 2002年第6期 江淮地区米邦塔食用仙人掌的生产管理技术 上海蔬菜 2001年第6期 金刺塔仙人掌快速繁殖技术研究 湖北林业科技 2004年第4期 酒泉地区日光温室菜用仙人掌栽培技术 农业科技通讯 2005年第4期 兰州地区日光温室食用仙人掌栽培技术 甘肃农业科技 2002年第6期 米邦塔菜用仙人掌的组培快速繁殖技术 农村实用工程技术 2004年第1期 米邦塔菜用仙人掌栽培技术 河北农业科技 2003年第2期 米邦塔食用仙人掌保护地栽培技术 中国果菜 2001年第6期 米邦塔食用仙人掌的栽培技术 特种经济动植物 2002年第11期 米邦塔食用仙人掌丰产株型培育研究 贵州农业科学 2004年第6期 米邦塔食用仙人掌试管快速繁殖试验 贵州农业科学 2004年第6期 米邦塔食用仙人掌适应性研究 贵州农业科学 2004年第6期 米邦塔食用仙人掌温室栽培技术 新疆农业科技 2005年第5期 米邦塔食用仙人掌温室栽培技术(上) 新农业 2001年第7期 米邦塔食用仙人掌温室栽培技术(下) 新农业 2001年第8期 米邦塔食用仙人掌引栽初报 西北园艺 2001年第6期 米邦塔食用仙人掌栽培技术 农业科技通讯 2002年第8期 米邦塔食用仙人掌在南京地区种植初探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03年第4期 米邦塔食用仙人掌种苗繁殖技术研究 贵州农业科学 2004年第6期 米邦塔食用仙人掌种片质量对其菜片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 贵州农业科学 2004年第6期 米邦塔食用仙人掌组培快繁的研究 贵州科学 2002年第1期 米邦塔食用仙人掌组培快繁技术研究 安徽农学通报 2006年第11期 '米邦塔'仙人掌的快速繁殖 经济林研究 2006年第3期 米邦塔仙人掌组织培养技术研究 湖北林业科技 2002年第3期 墨西哥"米邦塔”食用仙人掌栽培新技术 安徽农业 2001年第05期 墨西哥菜用仙人掌栽培法 科学大观园 2001年第3期 墨西哥菜用仙人掌栽培与组织培养繁殖技术 河南农业科学 2001年第8期 墨西哥菜用仙人掌组培快繁技术 广西园艺 2002年第4期 墨西哥米邦塔食用仙人掌高产栽培技术 农村实用工程技术·温室园艺 2005年第2期 墨西哥米邦塔食用仙人掌栽培技术 江西农业科技 2004年第12期 墨西哥食用仙人掌的组织培养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02年第3期 墨西哥食用仙人掌高产栽培 西北园艺 2000年第3期 墨西哥食用仙人掌栽培管理技术 安徽农业 2004年第9期 墨西哥食用仙人掌在有霜地区的栽培 四川农业科技 2003年第1期 墨西哥食用仙人掌组织培养种苗繁殖技术 热带作物学报 2002年第2期 墨西哥仙人掌植物内生真菌的研究Ⅰ内生真菌分离及其抗菌活性筛选 菌物研究 2004年第4期 清流引种食用仙人掌越冬气象条件分析 中国农业气象 2005年第1期 蚯蚓、仙人掌同床种养技术要点 四川农业科技 2003年第2期 日光温室食用仙人掌栽培技术研究 新疆农业大学学报 2003年第3期 食用仙人掌"米邦塔"的大棚栽培技术 山西农业 2001年第12期 食用仙人掌"米邦塔"的栽培技术 陕西农业科学 2002年第11期 食用仙人掌"米邦塔"经济价值与栽培技术 上海农业科技 2003年第5期 食用仙人掌"米邦塔"栽培技术 安徽农业 2003年第2期 食用仙人掌‘米邦塔'的试管快繁 园艺学报 2003年第5期 食用仙人掌『米邦塔』栽培技术 农村实用技术 2002年第4期 食用仙人掌保护地栽培技术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 食用仙人掌病虫的防治 山西农业 2002年第11期 食用仙人掌采后衰老与膜脂过氧化作用的研究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年第1期 食用仙人掌大棚高产栽培技术 长江蔬菜 2002年第12期 食用仙人掌大棚种植技术 现代农业科技 2005年第3期 食用仙人掌的保护地栽培 现代农业 2005年第6期 食用仙人掌的大田栽培 中国果菜 2002年第4期 食用仙人掌的价值及栽培 吉林农业 2006年第6期 食用仙人掌的开发价值及其在凯里地区试种体会 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年第3期 食用仙人掌的开发与研究 山西食品工业 2003年第4期 食用仙人掌的离体快速繁殖 广西农业生物科学 2001年第03期 食用仙人掌的离体培养及其快繁技术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年第1期 食用仙人掌的离体培养及其快速繁殖 园艺学报 2001年第4期 食用仙人掌的生物学特性 中国果菜 2002年第3期 食用仙人掌的引种栽培技术 长江蔬菜 2000年第10期 食用仙人掌的引种栽培试验 上海蔬菜 2002年第2期 食用仙人掌的栽培管理 农家参谋 2002年第3期 食用仙人掌的栽培技术 上海蔬菜 2005年第2期 食用仙人掌的种质资源与引种栽培 食用仙人掌的组织培养 生物学杂志 2003年第4期 食用仙人掌的组织培养及快繁试验 广西农业科学 2004年第1期 食用仙人掌的组织培养及快速繁殖试验简报 山东农业科学 2002年第5期 食用仙人掌的组织培养研究初报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年第1期 食用仙人掌高产栽培技术 农村实用技术 2001年第5期 食用仙人掌高产栽培要点 农村实用工程技术 2001年第2期 食用仙人掌功效及栽培技术 上海农业科技 2002年第6期 食用仙人掌及其组培繁殖 山东蔬菜(内部资料) 2000年第03期 食用仙人掌家庭栽培技术 北方园艺 2003年第5期 食用仙人掌茎片研究开发进展 食品工业科技 2006年第9期 食用仙人掌离体培养的研究 西北农业学报 2004年第1期 食用仙人掌离体培养再生植株 广西林业科学 2002年第1期 食用仙人掌露地栽培技术 湖南农业 2004年第11期 食用仙人掌米邦塔的开发利用及栽培技术 江西农业科技 2003年第6期 食用仙人掌米邦塔的栽培 特种经济动植物 2005年第4期 食用仙人掌米邦塔的组织培养 贵州农业科学 2002年第6期 食用仙人掌米邦塔特征特性及种植技术要点 甘肃农业科技 2003年第8期 食用仙人掌米邦塔栽培技术 农业科技通讯 2002年第3期 食用仙人掌日光温室冬季温度管理技术 河北农业科技 2004年第11期 食用仙人掌软腐病病原鉴定 湖北农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 食用仙人掌塑料大棚的管理技术 经济林研究 2004年第2期 食用仙人掌塑料大棚栽培技术 现代农业科技 2006年第14期 食用仙人掌萎蔫气象条件分析 中国农业气象 2006年第1期 食用仙人掌温室栽培技术 北方园艺 2001年第6期 食用仙人掌无公害栽培措施 甘肃农业 2004年第5期 食用仙人掌无公害栽培技术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04年第12期 食用仙人掌芽增殖体系的建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年第9期 食用仙人掌-樱桃番茄-香椿套种高效栽培技术 中国蔬菜 2006年第1期 食用仙人掌有机生态型栽培基质配方筛选 安徽农业科学 2006年第1期 食用仙人掌与香菇冬春间作高效栽培技术 长江蔬菜 2002年第6期 食用仙人掌栽培管理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1年第11期 食用仙人掌栽培管理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01年第8期 食用仙人掌栽培管理技术 河北农业科技 2001年第7期 食用仙人掌栽培要点 农家顾问 2001年第08期 食用仙人掌在贵州省罗甸的表现及栽培技术 广西园艺 2004年第1期 食用仙人掌种好有诀窍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02年第10期 食用仙人掌种植技术 吉林农业 2002年第11期 食用仙人掌贮藏条件的初步研究 淮阴工学院学报 2003年第3期 食用仙人掌组培快繁的技术研究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 食用仙人掌组织培养及快速繁殖技术研究 西北农业学报 2003年第02期 食用仙人掌组织培养与快繁 广西热带农业 2004年第6期 温室食用仙人掌气象适用技术 陕西农业科学 2003年第4期 西宁地区食用仙人掌栽培技术 青海农技推广 2002年第3期 仙人山的愈伤组织的诱导 大连大学学报 2002年第2期 仙人掌"黄体绯牡丹"的组织培养 植物生理学通讯 2002年第3期 仙人掌(Opuntia dillenii)离体繁殖的初步观察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 2001年第02期 仙人掌的嫁接 湖南农业 2003年第21期 仙人掌的微繁殖 广西植物 2003年第3期 仙人掌腐烂的原因及防治 河北农业科技 2003年第1期 仙人掌果的组织培养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02年第3期 仙人掌果引种试验初报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01年第4期 仙人掌和草莓的种质资源保存实验 中国林副特产 2004年第3期 仙人掌和仙人指的组培嫁接成苗 植物生理学通讯 1999年第4期 仙人掌科花卉的栽培管理 农业科技通讯 2005年第5期 仙人掌科植物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 仙人掌类播种育苗技术 亚热带植物通讯 2000年第3期 仙人掌类的病害及防治 园林 2002年第7期 仙人掌类花卉水培技术 河北农业科技 2006年第9期 仙人掌类及多肉植物的扦插与嫁接技术 西南园艺 2003年第4期 仙人掌类嫁接繁殖技术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02年第3期 仙人掌植物嫁接技术 河北农业科技 2006年第9期 新型保健蔬菜--食用仙人掌栽培技术 现代化农业 2002年第12期 印榕仙人掌、胭脂虫及其繁育技术 农村实用技术 2001年第6期 印榕仙人掌的资源价值及开发利用 贵州农业科学 2006年第4期 印榕仙人掌利用现状及其发展前景 林业科学研究 2001年第01期 印榕仙人掌栽培和胭脂虫繁养技术 广西热带农业 2003年第3期 印榕仙人掌栽培和胭脂虫养殖技术 林业调查规划 2005年第6期 印榕仙人掌栽培技术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04年第6期 有机食品菜用仙人掌的栽种技术 农业新技术 2004年第5期 栽培基质与外源激素对Milpa Alta仙人掌生根的研究 莱阳农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

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扬州大学学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竹子研究汇刊 中国森林病虫 林业资源管理 浙江林业科技 林业实用技术 S8 畜牧、动物医学:中国草地学报) 草地学报 动物营养学报 蚕业科学 黑龙江畜牧兽医 草业科学 中国家禽 动物医学进展 中国饲料 畜牧与兽医 饲料工业 中国畜牧杂志 饲料研究 中国畜牧兽医 S9 水产:中国兽医科学) 中国兽医杂志 草业学报 中国草地(改名为:环境昆虫学报) 植物检疫 中国植保导刊 S6 园艺类核心期刊表 园艺学报 果树学报 中国蔬菜 北方园艺 食用菌学报 中国果树 中国食用菌 中国南方果树 S7 林业类核心期刊表 林业科学 林业科学研究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福建林学院学报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蚕、蜂类核心期刊表 畜牧兽医学报 中国兽医学报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中国兽医科技(改名为 自然科学版 浙江林学院学报 西北林学院学报 世界林业研究 中南林学院学报(改名为、狩猎 自然科学版 浙江大学学报、农作物类核心期刊表 作物学报 中国水稻科学 麦类作物学报 玉米科学 杂交水稻 棉花学报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大豆科学 种子 核农学报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中国棉花 作物杂志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中国烟草科学 S4 植物保护类核心期刊表 植物病理学报 中国生物防治 植物保护学报 植物保护 农药 农药学学报 昆虫天敌(改名为 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西南农业学报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安徽农业科学 上海农业学报 中国农业学报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西北农业学报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江苏农业科学 江苏农业学报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S5农学:中国土壤与肥料) 生态环境 中国水土保持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S2 农业工程类核心期刊表 农业工程学报 灌溉排水学报 农业机械学报 节水灌溉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农机化研究 中国农机化 S 自然科学版 广东农业科学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湖北农业科学 新疆农业科学 广西农业生物科学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贵州农业科学 河南农业科学 新疆农业大学学报 S1 农业基础科学类核心期刊表 土壤学报 水土保持学报 土壤 土壤通报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水土保持通报 水土保持研究 土壤肥料(改名为 自然科学版 浙江农业学报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S 综合性农业科学类核心期刊表 中国农业科学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华北农学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仙人掌不需要太多水分,天天给仙人掌浇水,仙人掌肯定腐烂了!保持土壤较干燥,最多每周一次浇水!不要浇水太多,轻微湿润就够!仙人掌生根很快!不需要担心缺水!最怕水太多!

北京农学院学报官网投稿邮箱格式

用正式的GB简体汉字横排书写,文字清晰,标点符号规范合理, 全文以不超过8千字为宜(有价值的综述性论文,可放宽到12 千字),图表在内

北京农学院是北京市属普通高等农林本科院校。其历史可追溯到始建于1956年的河北省通县农业学校,1958年更名为北京市农业学校,1961年迁入现址,1965年升格为北京农业劳动大学,“文革”期间停办。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在现址建立北京农学院, 1998年通过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2004年通过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取得“良好”成绩。学校设生物技术系、植物科学技术系、动物科学技术系、经济贸易系、园林系、食品科学系、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系、人文社会科学系和外语教学部等9个系、部,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学院等3个二级学院。现有22个本科专业,有果树学、临床兽医学、作物遗传育种、蔬菜学、基础兽医学、农业经济管理、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8个硕士学位授予点,果树学、临床兽医学为市级重点学科,作物遗传育种学、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学、农林经济管理和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为校级重点学科。学校有2个市级重点实验室——北京市农业应用新技术实验室、北京市兽医学(中兽药)实验室,1个市级社科研究基地——北京市新农村建设研究基地和2个市级学术创新团队。设有都市农业研究所、作物遗传育种研究所、果树研究所、禽病研究所、饲料研究所、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所、传统中兽医国际培训中心等7 个科研机构。学校地处北京北郊,南邻回龙观文化小区,北临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区,占地面积76万平方米。校园内绿树成荫,花草繁茂,环境幽雅,被授予北京市花园式单位。学校教学设施齐备,建有各类基础和专业实验室、语音室、多媒体教室、计算机室,建立了71个稳定的校外教学科研生产实习基地。图书馆藏书3万册,中外文数据库20个,与20余家单位建立馆际互借、资源共享关系。建成校园局域网,有足球场、篮球场、游泳池、风雨操场和全塑胶标准田径场等较完善的体育设施。定期公开出版《北京农学院学报》。 学校拥有一支治学严谨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402人,其中教授41人,副教授133人,占教师总数3%;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65%。学校现有各类学生近8000人,其中研究生156人,已形成以本科为主、兼有研究生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的多类型、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学校以为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合格人才为根本任务,形成了“艰苦奋斗,勤于实践、崇尚科学、面向基层”的优良传统。建校50年以来,已为北京地区和部分省(市)培养各类人才3万多人,大部分已成为基层生产、科研、管理的骨干,不少人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为促进社会进步和农业现代化作出了积极贡献。 学校针对北京都市型郊区经济的诸多特点,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技术推广和科教兴农、科教兴村工作,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十五”期间,学校科研立项377项,师生发表论文1142篇。获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和技术推广奖13项,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兴农奖项34项次。学校连续3年获全国“科教兴村试点工程先进集体”。2002年以来先后被评为“产学研工作先进集体”、“全国农业科普示范先进集体”、北京市“产学研先进集体”、北京市“支援山区建设先进单位”等称号。学校坚持开放办学,重视加强对外交流与国际合作,与英国、日本、美国、澳大利亚和哈萨克斯坦等国建立了合作关系。2002年启动与英国哈珀·亚当斯大学学院合作“3+1”培养模式,2006年秋,首批45位学生已赴英国完成最后一年的学业。 学校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多次在北京市的各项竞赛中获得荣誉。学生社会实践获得“首都大学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连续4年被评为首都高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连续2年获得社会实践首都贡献奖,2005年被团中央授予全国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同时学校高度重视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先后被授予“北京市文明校园”和“首都精神文明单位”光荣称号。 “十一五”期间,学校将围绕服务新农村建设这一主题,以完善都市型高等农业教育体系为目标,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专业为重点,以加快教育教学改革为动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应用型和复合型的技术、经营、管理人才,把学校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人才培养基地,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研究基地,科研成果转化与农业新技术服务基地,国内外都市型现代农业学术交流的窗口与平台,争取在2020年前把学校建设成为都市型现代农林大学。

序号 期刊名称 刊频 ISSN CN 收录年代 扩刊版影响因子 北京农学院学报 季刊 1002-3186 11-2156/S 1983-2014 720

  • 索引序列
  • 湖北农学院学报官网投稿邮箱格式
  • 湖北农学院学报投稿邮箱格式
  • 湖北农学院学报官网投稿邮箱
  • 湖北农学院学报投稿邮箱格式要求
  • 北京农学院学报官网投稿邮箱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