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国科学报主编

中国科学报主编

发布时间:

中国科学报主编

人物简介任胜利,理学博士,《中国科学》杂志社总编辑1966年生于安徽; 1987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现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获工学学士学位; 199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获理学博士学位 1997年6月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士后出站后从事科技编辑工作, 先后担任《科学通报》、《中国科学基金》、《自然科学进展》的责任编辑自参加科技编辑工作以来, 先后在Science(英国科学杂志), Nature(自然), Scientometrics(科学计量学), Learned Publishing(学术出版), 《科学通报》、《编辑学报》、《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等期刊上发表文献计量学和科技编辑与写作方面的论文或杂文60余篇 有丰富的科技编辑与写作方面的培训经验, 2007年和2009年先后主持翻译了《科技英文写作与演讲》和《科技英语写作进阶》 曾获中国科学院期刊出版领域引进优秀人才择优支持、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出版人物奖等资助和奖项社会兼职: 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理事,《编辑学报》编委、《中国科技术语》编委、《中国科技期刊研究》副主编个人博客: 任胜利的编辑之家(科学网) 主要论文[1]任胜利我国科技期刊的现状及其在学术交流中的作用[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7,18(3):357~[2]任胜利2005年度ISI收录中国科技期刊的引证指标[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6,27(8):F0002~[3]程维红 任胜利 刘旭五种中、外农学期刊对比分析[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6,18(5):134~[4]任胜利 林佳莉国际性出版机构创办新期刊的原则及案例介绍[J]编辑学报,2006,18(5):398~[5]任胜利 王久丽同行评议中审稿人遴选方式对审稿结果的影响——以《自然科学进展》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6,17(5):722~[6]程维红 任胜利 刘旭我国农学期刊网上学术影响力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6,17(4):555~[7]贺德方 乔晓东 曾建勋 屈海燕 任胜利 方梅精品科技期刊发展战略的支持方式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6,17(2):179~[8]任胜利有关精品科技期刊发展战略的思考[J]编辑学报,2005,17(6):393~[9]莫京 任胜利国内外科技期刊的期刊自引对比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5,16(5):655~[10]任胜利开放存取(Open Access):现状与展望[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5,16(2):151~[11]任胜利科技英语的文体与表达[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05,15(4):F002~[12]任胜利正文的架构与撰写[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05,15(3):F002~[13]任胜利科技论文中表格和插图的制作[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05,15(2):F002~[14]任胜利科技论文题名的拟定[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05,15(1):F002~[15]任胜利科技论文摘要的撰写[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05,15(1):F003~[16]张建中 任胜利病理学论文英文摘要写作的几个问题[J]中华病理学杂志,2004,33(4):396~[17]任胜利 祖广安我国英文版科技期刊的现状分析[J]编辑学报,2004,16(4):303~[18]任胜利科技论文英文摘要的撰写[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4,15(1):112~[19]任胜利参考文献的选择与标引[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04,14(12):F002~[20]任胜利科技论文的同行评议[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04,14(11):F002~  主要著作《英语科技论文撰写与投稿》,科学出版社,2004年 《科技英语写作进阶》,[法]J L Lebrun,著;任胜利、莫京、安瑞,译;科学出版社,2009年 《英语科技论文撰写与投稿(第二版)》,科学出版社,任胜利著,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年 《科技写作与交流》,科学出版社,任胜利,等著,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年

从海外学成归来,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钱学森  钱学森(11-31),汉族,吴越王钱镠第33世孙,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临安。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科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于钱学森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

中国近代和现代天文学双奠基人张钰哲(16-21),福州闽侯人,(1923年),1926年,他以优异成绩毕业于芝加哥大学天文系。留在该校叶凯士天文台做纬度测定工作。 [随后在叶凯士天文台 观测研究工作。1929年,以论文《关于双星轨道极轴指向在空间的分布》获芝加哥大学天文学博士学位。 同年,张钰哲归回报效祖国。誉满国际天文学界,国际天文学界为了纪念他,将美国哈佛大学天文台1976年10月23日发现的一颗新星命名为“张钰哲星”。科学研究涉及小行星、彗星、日食、恒星天文、航天和中国天文学史等方面, 中国近代天文学的奠基人。近代和现代中国航天技术重要开拓者之一,导弹与航天事业的奠基者之一。梁守槃(1916年4月13日~2009年9月5日),福建福州人,导弹总体和发动机技术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重要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33年(17岁),受当时“科学救国”、“工程救国”热潮影响,考入清华大学机械系航空组,从此走上“航空救国”之路。1938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航空工程;1939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硕士学位;1945年到杭州浙江大学航空系任教授;1949年任浙江大学航空系系主任。中国导弹之初,梁守槃被任命为总体设计师,于1960年11月5日,中国仿制的第一枚液体近程弹道导弹发射成功,从而揭开了中国导弹事业的序幕。闯过了航天事业初创时期一系列技术难关。1956年梁守槃(40岁),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梁守槃成为首批科技工作者,为“两弹一星”工程正式奠基。主持和组织研制成功亚音速、超音速、小型固体三个系列岸对舰、舰对舰、空对舰多种海防导弹,C801超音速固体反舰导弹,低空超音速反舰导弹c101,东风一号,东风2号导弹,鹰击8号等一糸列导弹。国际宇航科学院(IAA)院士,美国国际空间大学创办者协会初始会员,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理事长。获国家科委一等功勋、中国科学院学部一等功勋等荣誉。获一项国家级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获中国航天事业五十年最高荣誉奖。中国近代和现代空气动力学以及流体力学宗师,空气动力学,流体力学奠基者之一。林同骥,(1918——1993),空气动力学家以及流体力学家 1918年12月12日生于北京,籍贯福建福州。世界空气动力学及流体力学大师。中国科学院院士。为中国空气动力学的发展作出突出的贡献。在飞机制造、人造卫星回收、洲际导弹 研制方面卓著功勋。曾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力学学报》主编。1942年林同骥从国立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毕业后在重庆市南川第二飞机制造厂工作,他跟随他哥哥林同骅设计制造了我国第一架“C—1010”运输机并同他哥哥林同骅一起充当试飞员,完成了从重庆飞往成都的处女航。1945年进入伦敦大学航空工程系研究生院攻读博士学位;1948年获得伦敦大学博士学位后赴美,先后在华盛顿大学、加州大学、布朗大学应用数学系从事研究工作;1955年,为了建设新中国,林同骥偕同夫人张斌和尚未满月的女儿回国。他是一位低调得不能再低调了空气动力学家。力学所研究员吴应湘跟着林同骥学习工作了12年,是恢复学位制后林同骥的第一批硕士生,也是第一个博士生。“他的水平很高,当时几乎没有人可以对他的学术成就作出完整评价。”吴应湘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说。谈及恩师,他数次哽咽、眼泛泪光。他主持设计建造了我国第一座暂冲式超声速风洞和气源系统;提出的端头热应力匹配问题和相应研究,为中国第一代洲际导弹弹头防热材料的选择和结构方案的确定提供了依据烧蚀图像的研究为中国洲际导弹的防热设计,这一设备后来所提供的大量实验数据、方法与经验,为中国航空、航天以及兵器工业开创时期的设计与研制作出突出的贡献。设计建造了我国第一座U型振荡水槽,采用抽吸式空气活塞激振以及对水槽弯段的精心设计,以较低的成本达到了很好的试验段流场品质。他向国家提出开发海洋的建议,推动中国海洋工程力学这一新兴领域的发展。中国科学院和国家教委联合开展的“八五”海洋工程力学方面的重大科研项目,在他领导和组织推动下,取得了丰硕研究的成果。 林同骥一生著作,主要有《高速声速空气动力学》、《双曲型翼截面柱体的圣维朗扭转问题》、《曲线叶栅的绕流问题》、《吉林陨石烧蚀图象分析》、《有序熔楔和转捩》、《矩形截面直管中的振荡流动》、《现代力学的发展》、《海洋工程流体力学》、《烧蚀图象与流动模型》等。中国近代和现代空气动力学创立者,中国航空航天高等教育事业开拓者和奠基人。沈元(28-30)福建福州人,空气动力学家和航空工程学家,中国航空航天高等教育事业开拓者和教育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科学院学部院士。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博士学位,1951年,清华大学成立航空工程学院,沈元被任命为院长。1952年,中国将8个大学的航空系合并成立北京航空学院,沈元参加组建工作并任副院长、院长、名誉院长,在培养航空航天科技人才做出了重大贡献,,在空气动力学方面有卓越建树。1956年,他参与制定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预见到宇航事业和火箭、导弹工业需要人才的紧迫性,率先在全国高校中创建了火箭、导弹等方面的一整套新专业,这些专业的许多毕业生如今已成为中国航天事业的栋梁之才。 沈元早年在福州英华中学任教,其间教过的学生中有后来成为著名数学家的陈景润,他是陈景润开始对“哥德巴赫猜想”产生浓厚兴趣的启蒙老师。60年来他一直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工作,他从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实际及长远发展需要出发,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领导作用。获航空航天部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荣誉奖,获航空航天工业部劳动模范称号荣誉奖,获从事高校科技工作40年成绩显著”荣誉证书,获1993年世界杰出知识分子”荣誉称号及金质证章。北航最高荣誉奖叫“沈元奖章” 。

中国科学报主编刘曾

▲学术期刊《地质科学》和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集刊》副主编,《地质学报》和《地质论评》编委等。 刘东生曾多次参加科学考察活动。并曾于1957年兼任《中国第四纪研究》主编,1972年兼任《环境地质与健康》主编。▲泥盆纪研究与此同时,他还对泥盆纪的划分与对比,以及恢复泥盆纪时期的古地理做出了贡献。他在这方面的论著有:《殷墟哺乳类补遗》(1948年)、《四川歌乐山哺乳动物群》(与杨钟键合作,1948年)、《山西榆社系哺乳类记述》(与杨钟键合作,1948年)、《南京五通系中鱼化石》(专著,与潘江合作,1957年)、《关于狼鳍鱼》(《科学通报》,1951年)、《中国第四纪沉积物类型分布图的拟制》(与张宗祜合作,1958年)、《气候标志及中国第四纪地层划分》(《中国地质》,1962年)、《湖南临沣鲈形类—新种》(《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62年)等。▲金属矿产研究从1949年开始,刘东生进行了铜矿、铁矿、铜镍矿和稀有金属的找矿工作,以及水库坝址的勘探工作。他写了不少有关矿产和工程地质方面的科学报告和论文。主要有:《四川重庆白庙子煤矿地质报告》(与王朝军等合作,1946年)、《扬子江水利发电计划和三峡坝址地质工程报告》(与侯德封等合作,1947年)、《辽宁清源县水湖沟、湾垄、云家岗矿区铜镍矿》(1950年)、《三门峡水库坝址附近第四纪地质报告》(与杜恒俭等合作,1951年)、《内蒙古老哈河石门子水库坝址报告》(与周德贵等合作,1952年)等。▲黄河中游水土研究1954年,刘东生参加了关于黄河中游水土保持的科学考察工作。他领导并参与了对黄土成因及其特性的系统研究工作,写出了有关黄土的专著4册,考察报告1册,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重视。他还编制了200万分之一中国黄土分布图,50万分之一黄河中游黄土分布图。他用数学方法对黄土的搬运与沉积进行模型研究,论证了黄土是一个具有独特古气候意义的地质建造,这为黄土的洲际对比和全球性黄土成因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对黄土成因的探讨,还为研究黄土的力学性质、黄土的湿陷性、黄土的地下洞室、桥涵、高坝等抗压性能提供了科学依据,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这方面的论著有:《黄河中游水土保持考察报告》(专著,科学出版社出版,1956年)、《黄河中游山西、陕西黄土分布图》(《科学记录》,1958年)、《新黄土和老黄土》(《地质月刊》,1959)、《中国的黄土》(与张宗祜合作,《地质学报》,1962年)、《黄河中游黄土》(专著,科学出版社出版,1964年)、《中国黄土分布图1:200万》(地图出版社出版,1965年)、《黄土的物质成分和结构》(专著,科学出版社出版,1966年)、《中国黄土的堆积与演化》(1979年出席26届国际地质会议论文)、《三十年来中国黄土的研究》(1979年,第三届全国第四纪会议论文,上集)等。▲黄土地貌研究20世纪50年代以后,黄土地貌研究进入蓬勃发展阶段。1953年黄秉维首次编制成1:400万黄河中游土壤侵蚀分区图,并发表相应的论文,奠定了黄土地貌研究的基础;1953~1958年,罗来兴等进行了黄土地貌分类和沟道流域侵蚀地貌制图工作,把黄土地貌研究与黄土区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工作紧密相联。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刘东生等不仅在黄土地层学研究中作出了贡献,为确定黄土地貌发育年龄打下了坚实基础,而且在黄土地貌发育的历史过程、黄土性质与现代侵蚀的关系、黄土地貌类型区域分布与黄土下伏原始地面起伏的关系等方面,都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代表性著作有《黄河中游黄土》(1964)、《黄土与环境》(1985)。▲极地高山研究1964年,刘东生暂时放下黄土研究工作,与冰川学家施雅风共同主持青藏高原希夏邦马峰科学考察。这座山峰是当时全球8000米以上高峰中唯一的处女峰。刘东生经常注意科研中前沿性研究工作的开展,在研究黄土的同时,对全球科学家感兴趣的青藏高原广大地域、希夏邦马峰、珠穆郎玛峰、托木尔峰、南迦巴瓦峰等地区领导并参与了第四纪冰川及第四纪地质的考察研究,推动了我国高山科考探险工作,前后组织编著了14卷科考报告。与孙鸿烈院士合作关于青藏高原隆起对自然环境条件影响的报告。获中国科学院特等奖1988年,国家科委自然科学一等奖,1989年又获陈嘉庚奖。1964年以后,刘东生在继续研究第四纪地质和我国黄土的同时,开始以登山考察为主的第四纪古冰川、古气候的研究。他与施雅风等合作共同倡导并组织了两次高山考察,他自任队长和副队长,对我国第四纪冰川、冰期、间冰期的划分进行了研究,对喜马拉雅山的新构造运动、珠峰地区的第四纪地层划分、古气候等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将高山考察的成果编成论文集和图片集,这为征服险峰,探索我国的高山资源积累了丰富的资料,也填补了我国在世界、高山考察史方面的空白。他参加编写的论著有:《希夏邦、马峰地区科学考察初步报告》、《希夏邦马峰科学考察论文集》(4卷)、《珠穆朗玛峰科学考察报告》(14卷)、《希夏邦马峰科学考察图片集》、《珠穆朗玛峰科学考察图片集》等。▲地质学与医学研究1969年起,刘东生与他人合作开展环境地质学的研究,推动了地质学与医学研究的结合,对我国环境保护科学的发展和机构的建立起了积极作用。他写了《环境地质的出现》(《环境与健康》,1972年)、《环境地质展望》〈环境地质与健康》,1975年),《当前环境科学中的若干问题》、《国际环境科学的发展》、《从肿瘤看环境地质学的研究》(《环境地质与健康》,1979年)、《环境地质学》等。▲罗布泊地区研究“我是到了罗布泊新疆的,那是最难到达的,现在很多人都不敢去。有一部分是盐湖,那个盐翘起来,跟刀似的,那个厉害,那个盐一蹭皮,都崩裂了,都起来了,跟冰似的那样,都是盐的那个困难。”刘东生对在罗布泊科学考察史上第一次使用了便携式光谱仪、大地导电仪(不同深度含盐量测量仪)、卫星全球定位系统等先进设备,很感兴趣,并且说:相对于过去地质科学考察的'老三样'(铁锤、罗盘、放大镜),现在的地质科学考察工作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通过考察,他们得出结论,塔里木河下游及罗布泊地区近年生态恶化的主要原因很明显是过度的农垦,以至生态用水和农业用水之间形成尖锐的矛盾。近几年,有关部门已五次通过塔里木河和孔雀河等,向罗布泊地区进行生态应急输水,但此工程亦面临一定困难。为了彻底恢复和改善塔里木河下游生态,就必须对周围水源河(特别是塔里木河和孔雀河)进行全流域的综合治理。刘东生特别提出:用管道输水的方法还是可以考虑的,虽然造价高些,但可以很大程度地减少蒸发和渗漏。例如,如果向下游输送3亿立方米的水,但在途中却损失了3000万立方米,哪个更划算呢?并明确指出:罗布泊不是游移湖。他们也对罗布泊在卫星影像上的大耳朵形象作了详尽的分析和揭谜。他们还发现罗布泊西北的龙城雅丹地貌并非是以往认为的单纯的风蚀平行糟谷,而是在洪水作用基础上再经风的侵蚀作用最后形成的,也就是属于复合类型的。他们还发现红柳枯枝落叶层与沙层交替沉积形成的红柳沙包年层,以及在古楼兰遗址湖相沉积物中发现的炭屑层。刘东生认为,高分辨率测年手段和丰富环境信息载体对第四纪科学研究有其重要的意义。▲雅丹地貌研究“雅丹”一词,原是维吾尔语“雅尔”的变音,意思是陡崖。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一些中外科学家在罗布泊地区见到了大面积分布的相间的土丘和沟谷,并在撰文中采用“雅丹”来形容这一特殊的地貌形态,以后就逐渐为地学界接受和采用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刘东生指出:过去,许多人认为罗布泊雅丹地貌的成因主要是风的吹蚀作用,但是根据实地考察和对航空照片等资料的分析,罗布泊地区的雅丹地貌的成因不只这一种,可以归纳为3种类型。一是由风的吹蚀作用形成的平原地区的雅丹地貌,沟谷长轴走向与当地主风向一致;二是洪水作用形成的邻近山区或湖滨的雅丹地貌,沟谷长轴走向与附近山地洪水的走向一致,并在雅丹的土丘上留有洪水的痕迹;三是在阵发性暴雨和洪水作用的基础上,再经过风的修蚀作用而成的雅丹地貌,沟谷长轴走向既与洪水走向一致,也和当地主风向一致,是二者合一的第三种成因。▲水洞沟遗址研究位于宁夏灵武市境内的水洞沟,是与北京周口店等旧石器时代遗址齐名的重要遗址之一。该遗址自1923年由两位法国学者首次发现并发掘以来,考古专家于1959年、1963年和1980年又进行过3次发掘。其中,第二次发掘是由中苏专家联合进行的,第三次是由我国著名考古学家裴文中亲自主持的。几乎每次发掘都有许多重要发现。2003年至2005年9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在距前几次的发掘地点———第一地点100米以外的第二地点又进行了第五次大规模发掘。刘东生先生认为,水洞沟新的一轮考古工作标志着“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的文艺复兴。”水洞沟遗址是我国最早经过系统发掘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也是我区境内最早进行的考古活动,虽然是由欧洲人进行的,但它无疑是目前所知宁夏现代考古的第一次;水洞沟遗址的文化内涵又是深厚复杂的,它既具有本土特色,又具有欧洲特色,是宁夏境内最早的广义的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产物;水洞沟文化所具有的文化内涵产生于荒蛮,影响于后世,引起了世界各地研究旧石器时代文化的专家、学者的广泛注意,也成为宁夏一道亮丽的文化品牌。正如著名地质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得者刘东生院士在《水洞沟-1980年发掘报告》序中所说:“水洞沟不同于一般的考古遗址。它是一个东西文化交流中不断迸发出明亮火花的闪光点。从2万多年前猎人们之间的往来,到现代东西方科学家的共同工作,都体现了这种东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今天,那些在20世纪初为了寻求科学真理和人类价值而到东方来,并为中国科学事业做出过贡献的西方科学家们,以及为了旧石器考古学在中国土地上生根开花倾注了毕生精力的裴文中和贾兰坡先生已经离开我们。但是,他们的精神,他们的事业,以及他们所开拓的东西文化交流与世长存,并必将发扬光大。”

我知道网易的丁磊~~

乔家瑞(数学科目主编,编写并主讲中考版6套试卷):特级教师,中国数学奥林匹克高级教练员,北京市数学普委会副主任。曾主编《错题校正与错解分析》《名师启迪丛书》等数十部著作。参加由中科院及美国HASimon倡导并主持的《中学数学示例演练实验教材》的编写及实验研究工作。薛川坪(编写并主讲高考版理科数学第4套试卷):北京市第五中学数学特级教师,长期担任北京五中数学教研组长,北京市东城区研修中心数学兼职教研员,科技协会教育专家委员会学术委员。吴 鹏(编写并主讲高考版理科数学第5套试卷):北京市景山学校中学数学高级教师,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景山学校高中数学教研组组长,北京市青年岗位能手。杜明成(编写高考版2套考点补充检测卷):合肥一中优秀青年教师,多次带高三毕业班,并在高考中取得了优异成绩。赵宝东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教研室高级教师,日照市教学能手,日照市骨干教师,日照市优秀教师。胡治理(编写中考版2套考点补充检测卷):山东省诸城市中学数学一级教师,县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教育科研先进个人、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师德标兵、市教研、命题专家。多年执教毕业班年级,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深厚的教育理论知识。许文军(编写并主讲高考版理科数学第1、2、3、6套试卷):北京市第五中学数学高级教师,北京市数学学科科研骨干,北京市东城区优秀青年教师,北京市东城区数学兼职教研员,北京市东城区岗位能手。薛川坪(编写并主讲高考版理科数学第4套试卷):北京市第五中学数学特级教师,长期担任北京五中数学教研组长,北京市东城区研修中心数学兼职教研员,科技协会教育专家委员会学术委员。吴 鹏(编写并主讲高考版理科数学第5套试卷):北京市景山学校中学数学高级教师,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景山学校高中数学教研组组长,北京市青年岗位能手。崔艳雯(编写并主讲高考版文科数学第1、2套试卷):北京市第九十六中学一级教师,北京市崇文区青年骨干教师,多次参加高考阅卷及北京市崇文区高考模拟试卷的命题工作,曾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崇文区优秀青年教师,曾获北京市崇文区青年教师评优课一等奖。范方兵(编写并主讲高考版文科数学第3、4、5、6套试卷):北京市第五中学二级教师,北京市东城区骨干教师,北京市东城区奥赛优秀辅导员。 徐克兴(语文科目主编,编写并主讲高考版第2套试卷):全国知名的北京资深语文特级教师,语文高考研究专家,从事中学一线语文教学工作达40年,自1987年起,一直担任北京四中语文教研组组长,长达18年,曾被评为“西城区优秀园丁”,被北京市西城区党委、区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的拔尖人才”称号,曾获北京四中“校园丁”奖。尹龙国(编写并主讲高考版第6套试卷):北京市第五中学语文一级教师,北京市东城区优秀教师,北京市东城区优秀青年教师。刘 燕(编写并主讲中考版第1套试卷):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中学语文教研员,北京市西城区语文学科带头人,中学高级教师。长期从事初中、高中语文教学及研究工作,出版或发表相关文章、著作多篇(本)。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材、教参、教辅材料的编写者。吴凤仪(编写并主讲中考版第2套试卷):北京市一六一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早年曾任区级语文教研员、语文教研组组长。曾经参加北京市高中语文教材编写工作。多次在门头沟区、西城区教研中心为区语文教师做语文讲座。多次获校级以及西城区西长安街社区优秀教师称号。晚年在北京四中培训中心受聘,任课多年,同时在美国英语学院教授大学语文。李 雄(编写并主讲中考版第3套试卷):北京四中语文一级教师,北京市西城区优秀青年教师,北京市西城区语文学科带头人,五四优秀青年标兵。靳育红(编写并主讲中考版第4套试卷):北京市市级骨干教师,西城区区级学科带头人、区兼职教研员,北京市一六一中学语文高级教师,连续十年任教毕业年级,教学效果突出。多次参与毕业会考命题工作,连续五年负责中考阅卷(作文部分)。2007年被教育部聘为新课程远程研修课程(春季)培训教师。柳慧(编写并主讲中考版第5套试卷):北京市五十六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北京市初中备课组长,北京市西城区“我心中的好老师”。朱知琴(编写并主讲中考版第6套试卷):北京市第一六一中学语文教研组长,北京市一级中学语文教师。盛志武(编写并主讲高考版第3套试卷):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语文组教师,高三备课组长,教研组副组长,北京市西城区语文学科带头人,北京市西城区高中新课程学科指导小组语文学科指导教师。连中国北京市第四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北京市第四中学网校特聘教师。何 杰(编写并主讲高考版第5套试卷):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高级教师,西城区学科带头人、高中新课程改革语文学科指导小组成员、教研中心兼职教研员、高考模拟试题编写组成员。王寿沂(编写并主讲高考版第1套试卷):北京市特级教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执教北京四中30余年,担任语文教研组长10年。在诗词教学和语言运用方面具有独到的见解和训练方法,发表了《中学生读诗津梁》《追求语言表达》一批论著。 刘振贵(化学科目主编,编写并主讲高考版第1套试卷):北京师范大学实验中学特级教师,全国高考化学命题研究专家,任中国教育专家委员会学术委员,中央电教馆研究员,化学奥林匹克高级教练。参加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教师教学用书的编写,并为人民教育出版社录制了全部高中化学教材教法分析光盘,近年又主持研发了《高考化学实验》系列光盘。崔明(编写并主讲高考版第2、3套试卷):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化学特级教师。连续多年担任高三化学教师,有丰富的高中化学教学经验,辅导的学生曾多次在奥林匹克化学竞赛中获奖孙兆前(编写并主讲高考版第4、5、6套试卷):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化学一级教师,撰写的教育教学论文多次获北京市一等奖,在往届的全国高中化学竞赛中指导多人次获一、二、三等奖,受到中国化学会的表彰。刘彦民(编写并主讲高考版理科综合6套试卷):河北省霸州市第一中学化学高级教师,中央电教馆资源中心特聘作者,中学化学奥林匹克竞赛优秀指导教师。梁 凯(编写并主讲中考版第1、4套试卷):北京市师范大学实验中学化学教师。刘向荣(编写并主讲中考版第2、6套试卷):北京师范大学实验中学化学高级教师,多年从事初、高三毕业班教学工作。郭保华(编写并主讲中考版第5套试卷):北京市师范大学实验中学高级化学教师,西城区教育系统青年岗位能手。方秀琳(编写并主讲中考版第3套试卷):北京市师范大学实验中学化学教师。陈世华(编写高考版化学、理科综合2套考点补充检测卷):湖北省化学特级教师,湖北省优秀化学教师,荣获湖北化工学会颁发首届“湖北中学化学奖”,现任职于湖北省郧西县第一中学。杨向荣(编写中考版2套考点补充检测卷):江苏省高邮市南海中学中二级教师。 李晓风(历史科目主编,编写并主讲高考版第1、4套试卷):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历史特级教师。北京市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市历史教学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市教育学院兼职教授,北京市教育科学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兼职教研员,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兼职教研员,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考试》杂志编委。关劲松(编写并主讲高考版第2套试卷):北京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历史高级教师,北京市历史学科骨干教师,北京市海淀区历史学科兼职教研员,北京市海淀区高三历史试题命题员。段明艳(编写并主讲高考版文科综合第1套试卷):北京市汇文中学高级教师。北京市崇文区历史学科带头人。北京市骨干教师。参与过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及教参的编写以及中华书局出版的初中义务教育历史教参的编写。刘志瑀(编写并主讲高考版文科综合第2套试卷):北京市育才学校高级教师。北京市宣武区学科带头人、高评委。北京市历史会考命题员。《英法百年战争》《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走向和美》《能力型全程导学丛书》主编。《高考考生答题统计与分析(历史)》《北京市高级中学试验课本教学参考资料》《北京市21世纪教材》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编委。陈 红(编写并主讲高考版第3套试卷):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历史特级教师。北京市历史学科骨干教师,北京市历史学科带头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和教参的撰写人。张威(编写并主讲高考版第5套试卷):北京市中关村中学高级教师,北京市历史学科带头人,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历史教研室教研员,北京市海淀区高三模拟考试命题员。李海峰(编写并主讲高考版文科综合第5套试卷):北京市育才学校历史教研组组长。北京市宣武区优秀青年教师。北京市宣武区历史名师工作室成员。北京市宣武区新高一课改中心备课组成员。发表论文多篇。撰写的《14世纪英格兰军事变革述评》发表于《军事历史》2007年第三期。白幼蒂(编写并主讲高考版文科综合第3套试卷):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历史特级教师。北京市历史教学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市高级中学实验课本·世界近代现代史》编委,中央电视台教育频道“考试在线”栏目历史学科主讲教师,北京市新课程历史学科专家指导组成员。张文燕(编写并主讲高考版文科综合第4套试卷):北京师大附中高级教师。北京市宣武区学科带头人。北京市骨干教师。参与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北京市21世纪教材--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实验本中国历史第三册、第四册、第六册教材及教参的编写工作。饶 莹(编写并主讲高考版文科综合第6套试卷):史学硕士,北京二十五中高级教师。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北京市级骨干教师。杨海霞(编写高考版文科综合2套考点补充检测卷):河南省新乡市翟坡中学。李永祥(编写高考版历史2套考点补充检测卷):天津市南开附中高级教师。梁中永(编写高考版2套考点补充检测卷):河南省新乡县一中袁腾飞(编写并主讲高考版第6套试卷):百家讲坛特约主讲人,北京市海淀区历史学科带头人,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历史教研室教研员,北京市海淀区高三模拟考试命题员,2004-2005年北京市高考命题员。 陈正宜(生物科目主编,编写高考版6套试卷):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北京市生物学会理事,首都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教授,北大教考技术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生物学通报》常务编委,清华大学网校、北京大学网校主讲教师。多年研究高考命题,高考试题评价,多次担任高考阅卷大组长,对高考趋势和命题情况了如指掌,对部分高考题预测率甚高。潘 勇(编写并主讲高考版第1、2套试卷):生物学科骨干教师(地市级),生物学硕士。长期担任高三生物教学工作,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成绩优异。同时,还连续多年担任地市级兼职教研员、兼职科研员,从事教育科研及教辅材料的编写工作以及教师培训工作。黄建伟(编写并主讲高考版第3、4套试卷):优秀青年教师(地市级)。北京市陈经纶中学(北京市首批示范校之一)高中生物教师。由于教学成绩出色,从2002年9月开始到2007年,连续6年担任高三生物教师,并担任备课组长,带领团队每年高考成绩都有新进步。2002年,2003年,2004年,2006年,连续四年被评为优秀教师;2006年,王卫红(编写并主讲高考版第5套试卷):北京工业大学附属中学高级生物教师,生物学科骨干教师(地市级),高中生物兼职教研员,北京市朝阳区高三模拟考试命题专家组成员、新课程研究小组成员。参加北京市高中生物会考的命题工作,参与近几年来北京市朝阳区《学习目标与检测》的修订与编写工作,参加海南省生态教育读本的编写工作。刘乃忠(编写并主讲高考版第6套试卷):北京市和平街一中高级生物教师。2006年获教育系统骨干教师称号。课件《光合作用的发现与实验设计》获北京市义务教育新课程教学资源库项目评选一等奖。自2002年以来一直担任高三毕业班的教学工作,并取得优异成绩。李 霞(编写并主讲高考版理科综合6套试卷):中学高级教师,原从教于北京市二十中学,曾获得北京市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二等奖。现任崇文区教育研修学院研修员,负责高中教研及师训工作。徐传义(编写高考版生物、理科综合2套考点补充检测卷):安徽省合肥一中高级教师。孙烈杰(编写高考版2套考点补充检测卷):山东省高密市凤城中学生物教研组长,中学高级教师,连续10年任教高三,教学成绩突出。在工作中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师德标兵”“市教学能手”“高密市功勋教师”,为学校的教学骨干,中坚力量。 陶昌宏(物理科目主编,编写中考版6套试卷):北京市一二三中学物理特级教师。多年来一直工作在教育教学第一线,对教育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多篇文章在《物理教师》《物理通报》《中国考试》等刊物发表,曾先后被评为海淀区物理学科带头人、北京市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北京市特级教师。王跃飞(编写并主讲高考版物理第1、3、4套试卷,理科综合第1、2、3套试卷):北京一零一中学物理高级教师。海淀区物理学科带头人。从事高中物理教学多年,有丰富的中学物理教学经验。朱爱农(编写并主讲高考版物理第2、5、6套试卷,理科综合第4、5、6套试卷):北京一零一中学物理高级教师。海淀区物理学科带头人。从事高中物理教学多年,有丰富的中学物理教学经验。詹细爱(编写并主讲中考版第4、6套试卷):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校级物理骨干教师,西城区物理教研室兼职教研员。多次在区、校级公开课及教科研论文获奖。学术活动: 西城区物理教研室兼职教研员,西城区青年教师备课组组长。多次参与教材分析、参与市级教研活动;多次参与初中物理《学习、探究、诊断》编写和校稿工作;2004年参与区初中物理考试命题和多次参与其他阶段性考试命题工作。刘 畅(编写并主讲中考版第1、2套试卷):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物理高级教师,大学本科学历,北京师范大学物理教育研究生班毕业。沈 嵘(编写并主讲中考版第3、5套试卷):北师大物理系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初中物理一级教师,多年从事毕业班物理教学工作。郭 建(编写高考版物理、理科综合2套考点补充检测卷):物理骨干教师,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硕士,湖北省随州市二中优秀物理高级教师,随州市教研室兼职教研员。齐玉勤(编写高考版2套考点补充检测卷):山东省泰山中学高级教师。李玉霞(编写高考版2套考点补充检测卷):山东省新泰一中物理教师,中教二级。刘 洁(编写中考版2套考点补充检测卷):河北省邯郸市第一中学中级教师。周彦辉(编写中考版2套考点补充检测卷):河北省邯郸市二十七中学中级教师。 李俊和(英语科目主编,编写并主讲高考版6套试卷):北京四中英语特级教师,西城区英语学科带头人,担任四中英语教研组组长十余年。北京市先进教师,获北京四中优秀园丁奖。2004年被评为全国优秀中学外语教师。多次担任中央电视台教育频道、中国教育电视台和北京电视台高考备考节目主讲人。目前是国家考试中心《中国考试》杂志特约编委。周可勇(编写并主讲中考版6套试卷):北京四中初中英语教研组组长,一级教师,西城区英语兼职教研员。所写论文多次在市和区获奖。编写过十余本教学辅导用书。赵克险(编写高考版第3、4、5套试卷):北京四中高三英语备课组组长,一级教师,曾在美国学习英语。在北京四中任教十余年,多次在高三任教,曾获青年先进教师称号。所教学生贾楠曾获北京市文科状元。编写过大量教学辅导用书,分别在北京出版社、开明出版社和外研社出版。贾 巍(编写中考版第4、5、6套试卷):北京四中优秀青年英语教师,在职研究生,多次被评为区、校先进教师,目前任教北京四中初三年级。曾为全区、全市英语教师展示过公开课,颇受好评。黄培玉(编写高考版2套考点补充检测卷):河南省郸城一中高级教师、高三英语教研组长。申海花(编写中考版2套考点补充检测卷):河北省邯郸市滏春中学中级教师。朱 珉(编写高考版2套考点补充检测卷):湖北省黄冈中学英语教师。 王树声(地理科目主编,编写并主讲高考版地理第4、5、6套试卷,文科综合第4、6套试卷):北京市地理特级教师。北京师大、首都师大及北京教育学院兼职教授。长期在北京师大附中任教,致力于地理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工作,并参加教育部新高中地理《教学大纲》的制定、修订与新教材的编写工作。近年来从事综合能力测试的理论与高考命题研究,多次应邀赴全国各地讲学。王 建(编写并主讲高考版第2套试卷):北京师范大学良乡附属中学高级教师。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研究会会员,北京市市级骨干教师,区级学科教学带头人,《高考周刊》地理学科主编、北京市一帮一助教协会会员,主编《金榜园高考总复习》地理卷,在《中学地理教学参考》《中国基础教育》发表了多篇文章。吴洪连(编写并主讲高考版第3套试卷,文科综合第1套试卷):中学高级教师。唐山市开滦一中地理教研组组长、高三文综备课组长,长期从事高三地理教学工作。现任唐山市中心教研组成员及兼职教研员,全国高考命题研究室骨干成员,河北省骨干教师,河北省地理学科带头人。多次参加全国省市大型模拟考试的命题工作,河北省地理高考、会考命题小组成员。张丽雅(编写并主讲高考版文科综合第5套试卷):任教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工作期间参加过各级教科研活动,论文和课件均获得过北京市一等奖,参与研究的教育研究课题《基于网络条件下的地理研究性学习》曾获全国评比一等奖。韩英英(编写并主讲高考版文科综合第3套试卷):北京市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地理高级教师,北京市宣武区学科带头人,曾任中国地理教学研究会理事,北京市地理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参与编写了北京市九年义务教育《地理》,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等教材,多次在北京市、全国地理教学论文评选中获一、二等奖。徐 勤(编写高考版第4套试卷):中学高级教师,杭州学军中学地理教研组长,王树声地理教学研究室成员,《求学》杂志特约主编。一直在教学第一线,长期研究地理教学和高考,撰写发表地理教学论文近百篇,主编地理高考教学辅导用书20余部。全 斌(编写高考版第5、6套试卷):北京师大附中地理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北京市宣武区学科带头人,曾任中国地理教学研究会理事,北京市地理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地理教学研究,参与编写了北京市九年义务教育《地理》,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等教材,撰写并发表了多篇高水准的教学论文,多次在北京市、全国地理教学论文评选中获一、二等奖。1990年以来多次担任高三地理教学工作,所教班级地理学科成绩优异,积累了丰富的高考辅导经验。与多位特级教师合作,共同编写的学习指导丛书主要有《中学地理40讲》、《特级教师谈学习策略》等。李 航(编写高考版2套考点补充检测卷):河北省保定市第一中学高级教师。李 岳(编写高考版2套考点补充检测卷):浙江省慈溪第四中学高级教师。 梁侠(政治科目主编,编写并主讲高考版政治第1、2、3、4套试卷,文科综合6套试卷):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政治教研组长,特级教师。北京市政治学科带头人。教育部“跨世纪园丁工程”国家级培训骨干教师。《中国考试》杂志特约编委、光明日报《考试》杂志编委、《半月谈》杂志特约记者。参加全国及北京市高考试卷、试题的命题分析与评价工作。吴国英(编写并主讲高考版第5、6套试卷):北京师范大学实验中学高级教师,北京市西城区政治兼职教研员,北京市西城区政治学科带头人。张书华(编写高考版2套考点补充检测卷):河南省镇平县第二高中任教。南阳市青年教师大赛一等奖、镇平县优秀教师、市骨干教师。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主编副主编

一、编辑部职能、概况 中山大学学报编辑部现负责《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三种全国核心期刊的编辑出版工作,另有学校的期刊中心挂靠在我部,协助学校负责校内23种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的行政业务指导工作。 编辑部现有各类人员19名,其中包括双肩挑教师(主编、副主编),固定编制人员,退休返聘,兼职人员。 在管理体制上,学报编辑部为学校直属单位,由学校主管副校长领导。编辑部主任负责部里的行政事务、刊物发行、人财物等管理和办刊的规划发展,兼管期刊中心事务。各期刊实行主编负责制,负责刊物发展和办刊业务。各刊物都设置有编辑委员会,由校内外知名学者组成,对办刊及发展进行宏观指导。 二、学报发展历史 原中山大学学报创办于1955年,是教育部主管、中山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是新中国高校创办较早的学报之一。创刊初期为文理合刊,1959年起,分为文、理两个独立刊物。原《中山医科大学学报》于1980年创刊,原由卫生部主管,中山医科大学主办。 2001年10月26日中山大学与中山医科大学两校强强联合,组成了新的中山大学,《中山医科大学学报》更名为《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创刊伊始,《中山大学学报》就受到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关怀。1955年11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室来函:“你校出版的《中山大学学报》,我们准备从第一期开始,给毛主席订阅两份。” 在学校历届党政班子的正确领导和有力支持下,经过多年的建设,《中山大学学报》各刊已成为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中国高校学报。 学报社会科学版目前已成为CSSCI、《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等国内所有重要的索引期刊。获得过全国“双十佳”和“三十佳”社科期刊、广东省高校优秀学报一等奖等奖励、第四届广东省品牌期刊奖。2010年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量排名全国学报第一。 学报自然科学版除了进入国内所有的重要索引之外,2006年-2010年成为著名的美国EI索引核心期刊源。曾获得教育部和广东省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国家百种重点期刊奖(4次)、首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和第一、二届、三届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奖,5次入选“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第四届广东省优秀期刊奖,被评为“学术影响范围最广的前30名期刊”。 学报医学科学版除了进入国内所有的重要索引之外,2007年1月进入美国CA索引核心期刊源,2007年10月进入中华首席医学网收录。自创刊以来多次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期刊、教育部优秀期刊和广东省优秀期刊,首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奖和第一、二届、三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奖,中国精品科技期刊,第四届广东省提名期刊奖。

1970年毕业于中山医学院医疗系。曾担任中山医科大学人事科干事,75年级和76年级指导员、教导员,医教组副组长,大学团委书记,宣传科长,校报编辑部主任,学生处副处长,党委宣传部部长。曾兼任中山医科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中山医科大学学报(社科版)副主编、编委,中山医科大学艺术教研室主任,德育教研室教学组长。1997年晋升为研究员。1997年至2000年受国家卫生部委派支援边疆,任新疆医科大学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党委常委。2000年至2002年任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党委书记,2002年至今曾任中山附属第三医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代理院长。

中国药学学报主编

我想说的和胡老师有一点点联系。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彼时还是南京药学院的中国药科大学分析化学中心就已经有人提出了计算药物分析的概念和将计算机、信息论以及药学相结合起来的提法,在九十年代更是提出了将人工智能算法和专家系统用于药物分析以及药学的概念。这位伟大的开拓者是一位现在在百度上甚至都很难搜到确切信息的老师——安登奎老师。我不知道斯人是否已经远去,但是胡育筑老师作为药科大学药物分析的学科带头人在本世纪开头的两三年即将《计算药物分析》付梓,算是继承了这一衣钵吧在八十年代初,这位安老师提出,未来相关的计算药学必将蓬勃发展而相关著作必将如雨后春笋;而四十年后的今天,当重新在知网上检索计算药物分析时依然只有两三篇吉光片羽而已了,至于这位安老师,留在pubmed上文章的数量更是远远比不上现在的平均。。。。。。我想,四十年前,这些前辈可能不会想到AI算法现如今已成为一个如此之大的风口,也更不会想到即使在这般大的风口之前,我们早已提出了数十年的概念仍然沉默

给我上过几次课 人很好 课没什么感觉。。。

宋振玉,药理学家。直隶(今河北)安国人。长期致力于药理学研究,开创了我国药物代谢的研究领域,进行了许多种药物经典代谢和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还从事中草药的现代药理研究和新药药效筛选工作。撰有《五味子仁七种成分的一些药理作用比较》、《联苯双酯、二苯乙烯、五仁醇、灵芝对小鼠实验性肝损伤保护作用的比较》等论文。 长期担任《药学学报》主编,为我国药学文献的编辑出版做出贡献。

中国科学杂志主编

《中国科学》《科学通报》荣誉总主编:周光召  总主编:朱作言科学通报主编 夏建白办刊宗旨:力求及时快速地报道自然科学各学科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方面具有创新性和高水平的、有重要意义的最新研究成果要求文章的可读性强, 能在一个比较宽泛的学术领域产生深刻的影响SCI核心期刊, 05年影响因子为783,同时也被国内外的众多重要科技信息系统收录,如CA等刊物特点:1) 审稿在主编、正副执行主编的组织和特邀编辑的协助下开展,速度快,权威性强,评判准确,且具有多方监督机制。2) 半月刊,全年24期,发表文章 500余篇。3) 设有10个栏目: 点评、进展、评述、前沿、论文、快讯、论坛、争鸣、动态、书讯中国科学随着中国科学技术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科技论文产出量不断增加,《中国科学》的出版规模也在不断扩大,目前已发展成为覆盖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信息科学、技术科学与天文学等学科领域的中英文版系列刊物。《中国科学A辑:数学》主编: 杨 乐·是SCI核心中唯一的一个中国数学期刊·中英文版均为月刊·英文版与Springer合作出版,向全世界发行《中国科学》的数学分册,主要报道基础数学、应用数学、计算数学与科学工程计算、统计学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成果,并有中英文两个版本。发表过例如陈景润院士的“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 等一系列重要的高水平论文。《中国科学B辑:化学》主编: 黎乐民·中英文版均为双月刊·英文版由 Springer 出版公司负责全球发行·英文版被SCI核心, CA, EI等检索系统收录《中国科学》的化学分册,主要报道化学学科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方面具重要意义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并有中英文两个版本。《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主编: 王大成·最早进入SCI核心收录的中国生命科学期刊·英文版由德国Springer出版社负责向全球公开发行,可登录www springerlink com查看全文·英文版被 SCI核心, MEDLINE, CA, 俄罗斯文摘杂志等收录。《中国科学》的化学分册,主要报道化学学科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方面具重要意义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并有中英文两个版本。《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主编: 孙 枢·英文版被SCI核心收录·05年SCI最新影响因子为935·中英文版均为月刊·英文版与Springer合作出版,向全世界发行《中国科学》的地学分册,主要报道地质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空间物理学/空间天气学、地理学、大气科学和海洋科学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成果,并有中英文两个版本。《中国科学E辑:技术科学》主编: 严陆光·中英文版均为双月刊。·英文版与德国Springer出版社合作出版, 向全球公开发行。·英文版被 SCI核心、 EI等收录《中国科学》技术分册,主要报道材料、机械、工程热物理、水利、空间科学、航空、土木工程、核科学与技术、电工、电机、建筑、工程力学等领域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具重要意义的创新性成果,并有中英文两个版本。《中国科学F辑:信息科学》主编: 李 未·编委会由享誉国内外的40位专家组成·现中英文版均为双月刊·英文版与德国Springer出版社合作出版,向全球公开发行·英文版被SCI, 数学评论(MR)等收录《中国科学》的信息科学分册,主要报道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控制工程、通信与信息系统、电子科学与技术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成果,并有中英文两个版本。《中国科学G辑: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主编: 王鼎盛·英文版被SCI核心收录·英文版与Springer合作出版,向全世界发行《中国科学》的物理学、力学 、天文学分册,主要报道凝聚态物理、原子分子物理、光物理和声学,理论物理、粒子物理、核物理、核技术、加速器和探测器、等离子体物理;一般力学、固体力学、流体力学、生物力学;天体物理、天体力学、天体测量、天文技术和交叉学科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成果,并有中英文两个版本。

《中国科学》(中文版)有A~G辑,共7辑:A辑为数学;B辑为化学;C辑为生命科学;D辑为地球科学;E辑为技术科学;F辑为信息科学;G辑为物理学、力学和天文学 从2008年起,均为月刊 《Science China》(英文版)有A~G辑,共7辑:同上。中、英文版是两个相对独立的刊物从2006年起, 《中国科学》 A~G辑 英文版全部将由Springer独家代理海外发行, 并纳入SpringerLink网络平台 《中国科学 数学》(中文版,2010年后译名为SCIENTIA SINICA Mathematica)和《SCIENCE CHINA Mathematics》(英文版)【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编】袁亚湘【刊载内容】 主要报道基础数学、应用数学、计算数学与科学工程计算、统计学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成果,有中英文两个版本,是数学科学领域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刊号】中文ISSN:1674-7216,CN:11-5836/O1;英文ISSN:1674-7283,CN:11-5837/O1【文章收录】中文《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中国数字化期刊群》等。英文 SCI-CD, CCS, INSPEC, EI, MR, Aerospace Database, MathSciNet, CA, 《中国科学 化学》(中文版,2010年后译名为SCIENTIA SINICA Chimica)和《SCIENCE CHINA Chemistry》(英文版)【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编】万立骏【刊载内容】 主要报道化学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的创新性研究成果,涉及的学科包括理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生物化学、药物化学、环境化学、化学工程等,是化学领域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刊号】中文ISSN:1674-7224,CN:11-5838/O6;英文ISSN:1674-7291,CN:11-5839/O6【文章收录】中文 《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 数据库》、《中国期刊 全文数据库》、《中国数字化期刊群》等英文 SCI-CD, CA, and EI 《中国科学 生命科学》(中文版,2010年后译名为SCIENTIA SINICA Vitae)和《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英文版)【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编】王大成【刊载内容】主要刊载生物学、农学和基础医学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具有独创性和重要意义的研究成果。【刊号】中文ISSN:1674-7232,CN:11-5840/Q;英文ISSN:1674-7305,CN:11-5841/Q【文章收录】 中文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科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数字化期刊》等 英文 SCI-CD, Medline, JA, CA,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中文版,2010年后译名为SCIENTIA SINICA Terrae)和《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英文版)【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编】郑永飞【刊载内容】 主要报道地质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空间物理学/空间天气学、地理学、大气科学和海洋科学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成果,是地球科学领域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刊号】中文ISSN:1674-7240,CN:11-5842/P;英文ISSN:1674-7313,CN:11-5843/P【文章收录】 中文是《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和《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的源期刊,同时被《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数字化期刊群》等收录。 英文 SCI-CD, EI, GeoRef, JA, CA, 《中国科学 技术科学》(中文版,2010年后译名为SCIENTIA SINICA Technologica)和《SCIENCE CHINA Technological Sciences》(英文版)【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编】叶恒强【刊载内容】 主要报道材料、机械工程、工程热物理、水利、空间科学、航空、土木工程、核科学与技术、电工、电机、建筑、工程力学等领域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具重要意义的创新性成果。【刊号】中文ISSN:1674-7259,CN:11-5844/TH;英文ISSN:1674-7321,CN:11-5845/TH【文章收录】 中文 《中国科技论文与 引文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数字化 期刊群》等。英文 SCI-CD, MR, CA, 《中国科学 信息科学》(中文版,2010年后译名为SCIENTIA SINICA Informationis)和《SCIENCE CHINA Information Sciences》(英文版)【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编】李未【刊载内容】 主要报道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控制工程、通信与信息系统、电子科学与技术、生物信息学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成果,是信息科学领域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刊号】中文ISSN:1674-7267,CN:11-5846/TP;英文ISSN:1674-733X,CN:11-5847/TP【文章收录】 中文 《中国科学论文与引文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数字化期刊群》等。 英文 SCIE, MR, 《中国科学 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中文版,2010年后译名为SCIENTIA SINICA Physica, Mechanica & Astronomica)和《SCIENCE CHINA Physics, Mechanics & Astronomy》(英文版)【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编】王鼎盛、张杰【刊载内容】 主要报道凝聚态物理、原子分子物理、光物理和声学, 理论物理、粒子物理、核物理、核技术、加速器和探测器、等离子体物理; 一般力学、固体力学、流体力学、生物力学; 天体物理、天体力学、天体测量、天文技术和交叉学科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方面有重要意义的研究成果【刊号】中文ISSN:1674-7275,CN:11-5848/N;英文ISSN:1674-7348,CN:11-5849/N【文章收录】 中文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中国数字化期刊群》等。 英文 SCI-CD, CA,

  • 索引序列
  • 中国科学报主编
  • 中国科学报主编刘曾
  •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主编副主编
  • 中国药学学报主编
  • 中国科学杂志主编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