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轿车情报杂志微博新浪

轿车情报杂志微博新浪

发布时间:

轿车情报杂志微博新浪

新卡罗拉的D-4T车型搭载一台2T涡轮增压发动机。新卡罗拉D-4T发动机最让人惊叹的地方,就在于它逆天地达到了动力与油耗的完美平衡——峰值扭矩达到185Nm,甚至超过了8L自吸发动机的水平,在新卡罗拉上面配合S-CVT超智能无极变速器,油耗低至竞争对手难以企及的4L/100km!更令人惊讶的是,新卡罗拉这款D-4T发动机的热效率达到了36%,这个数字是目前世界上轻量化涡轮增压发动机的一流水准。简介:全新第11代 卡罗拉的前脸设计采用了梯形架构,以丰田车标为中心,前格栅、前大灯向两侧延展,并微微上扬,充分体现了丰田 Keen look的家族设计风格,极具冲击力与犀利感。为了迎合中国消费者对空间的需求,全新卡罗拉的轴距延长至2700mm,后排空间加长了75mm达到960mm,使得后排乘员的腿部空间更为充裕。专为中国市场开发的带手动模式的8速S-CVT 无级变速器,为全新卡罗拉带来更为平稳的驾驶感受,同时也新增了更富有驾驶乐趣的运动模式。此外,配合新升级的双 VVT-i发动机、F1动力学导流鳍设计,也令 燃油经济性全面提升。荣耀历史:问世至今,全球累计销售超过4000万辆,创造全球的销售神话。自诞生以来,连续35年日本国内汽车销售冠军。2002年,德国 ADAC( 德国汽车协会)发表的顾客满意度调查中,在同级别15个车种里综合评价排名第一。2000年开始,以“最畅销汽车”称号载入《吉尼斯世界记录》,更于2003年以2800万辆的成绩刷新汽车单一品牌累计销量的世界记录。2008年11月19日 “2008超级汽车年度市场表现车型”2008年12月25日 中国(西安) 车市总评榜“年度最佳中级汽车”2008年12月30日 2008年度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盛典“2008年度最满意汽车”之最满意产品设计奖 - 紧凑型车2008年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 新浪汽车》2008年度车最佳内饰设计奖2008年 《 汽车杂志》“年度中级轿车”2008年 《 中国工业报》2008消费者最希望购买的汽车产品2008年 《 轿车情报》“2008中国汽车工业杰出成就奖 - 最佳性价比中级车”性能:定速巡航系统,舒缓驾驶者因在高速公路或其他路面长时间行驶而产生的压力,减少不必要的车速变化,为驾驶增添轻松乐趣与便利性。(8L级别PREMIUM至高版搭载)驾驶席6方向 电动调节座椅(带腰部支撑),可根据不同身形调节座椅位置,让驾驭更舒适。(6L级别GL-i、GL-i真皮版、GLX-i、GLX-i导航版,8L级别搭载)8速S-CVT超智能 无级变速器,带来平稳换档的驾驭快感,也使 燃油经济性实现更大突破。SPORT运动模式一触即发,在平稳与灵动间随心掌控,带来前所未有的驾控体验。

1、《名车志》推荐:《名车志》作为一本历史悠久的汽车杂志,相信看过他的人都会有直观感受,精彩,值得收藏,看过有一种对汽车的向往,充满文学性的汽车试驾,洋溢着人文关怀的编辑点评,每月一个专题,每月一次饕餮盛宴。2、《汽车维修技师》推荐:《汽车维修技师》杂志以专业的视角剖析新车型、新技术;迅捷公布最新技术资料;披露修车高手的维修经验。宗旨是:向汽车维修业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持。主要栏目:信息快报、新品预览、新车公报、技师手记、高手秘笈、进修学院、技术蓝牙、经营管理。杂志以专业的视角透视新车型、新技术;迅捷公布国内外新车维修资料;披露中外修车高手经验秘笈。杂志宗旨:向汽车维修业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持。3、《汽车杂志》推荐:《汽车杂志》的栏目设计丰富新颖,其中比较著名的栏目有试车栏目、音响栏目、自游人栏目、Q&A问答栏目、Mbuycar导购栏目等,体现了《汽车杂志》丰富新颖、领先业界的栏目设计。4、《汽车之友》推荐:《汽车之友》是目前国内发行量最大、影响力最广、最具权威的汽车刊物。2008年全国八大城市调查商务人士阅读的所有杂志,《汽车之友》位列第六,超过了《世界经理人》、《经理人》等传统公认高端读物。6%的读者为家庭汽车拥有者,并通过他们传达给更多的人。世界上汽车杂志1、Pertormance Car英国的Performance Car一直被粉丝们称为“PC杂志”。PC首发于1983年,EMAP集团推出这本杂志以取代之前的HotCar。顾名思义,PC杂志的焦点和卖点就是高性能汽车,从高性能的掀背车到顶级的超跑,都是它所关注的。PC的编辑Richard Meaden、John Barker等人在198年年底自创门户,推出了Ev0杂志。Ev的内容和风格都与“PC杂志”近似,因此可被看作是PC的延续。2008年,Unity传媒集团发行了新的PC,启用了全新的主创班底。2、Auto Bild(Auto Express,Auto Plus)头顶“全球最大汽车媒体”的光环,德国Auto Bild杂志一向以冷酷无情的测试著称于世。Nardo极速测试是Auto Bio的一大杰作。就是在Nardo测试中,9ff打造的敞篷997创造了5km/h的敞篷车最高速度记录。Auto Bid隶属于德国Axel Springer集团旗下,创刊号发行于1986年。像大多数汽车杂志一样,Auto Bid包含了新闻、试驾、专业测试、长期测试、专栏、读者反馈、二手车以及车型价格数据等栏目。AutoBidi在英国和法国各有一份姐妹刊,分别是Auto Express和auto Pus,二者也都是具有影响力的重要汽车杂志。

《汽车之友》很不错,是月刊,还有《汽车杂志》、《世界汽车》、《清风车影》、《汽车导报》、《车世纪》、《车》、《车王》、《中国汽车画报》 、 《轿车情报》 、《时尚座驾大众机械师》等等,可以参考 ------------------------------------------------------------------个人认为销量排行这个东西是不可能搞到的。。

如下:TOP 1、《名车志》推荐:《名车志》作为一本历史悠久的汽车杂志,相信看过他的人都会有直观感受,精彩,值得收藏,看过有一种对汽车的向往,充满文学性的汽车试驾,洋溢着人文关怀的编辑点评,每月一个专题,每月一次饕餮盛宴。TOP 2、《汽车维修技师》推荐:《汽车维修技师》杂志以专业的视角剖析新车型、新技术;迅捷公布最新技术资料;披露修车高手的维修经验。杂志以专业的视角透视新车型、新技术;迅捷公布国内外新车维修资料;披露中外修车高手经验秘笈。TOP 3、《汽车杂志》推荐:《汽车杂志》的栏目设计丰富新颖,其中比较著名的栏目有试车栏目、音响栏目、自游人栏目、Q&A问答栏目、Mbuycar导购栏目等,体现了《汽车杂志》丰富新颖、领先业界的栏目设计。TOP 4、《汽车博览》推荐:《汽车博览》杂志一本让你了解和喜欢汽车的杂志,本刊与国际著名汽车期刊《automotorundspor》版权合作。车评,测试长城三厢家轿,看着不错,测试两厢赛欧,合资也便宜,驾驶增冈浩与三菱劲炫,专访奔驰三代设计掌门。TOP 5、《汽车之友》推荐:《汽车之友》是目前国内发行量最大、影响力最广、最具权威的汽车刊物。 2008年全国八大城市调查商务人士阅读的所有杂志,《汽车之友》位列第六,超过了《世界经理人》、《经理人》等传统公认高端读物。

轿车情报杂志微博新浪博客

如下:TOP 1、《名车志》推荐:《名车志》作为一本历史悠久的汽车杂志,相信看过他的人都会有直观感受,精彩,值得收藏,看过有一种对汽车的向往,充满文学性的汽车试驾,洋溢着人文关怀的编辑点评,每月一个专题,每月一次饕餮盛宴。TOP 2、《汽车维修技师》推荐:《汽车维修技师》杂志以专业的视角剖析新车型、新技术;迅捷公布最新技术资料;披露修车高手的维修经验。杂志以专业的视角透视新车型、新技术;迅捷公布国内外新车维修资料;披露中外修车高手经验秘笈。TOP 3、《汽车杂志》推荐:《汽车杂志》的栏目设计丰富新颖,其中比较著名的栏目有试车栏目、音响栏目、自游人栏目、Q&A问答栏目、Mbuycar导购栏目等,体现了《汽车杂志》丰富新颖、领先业界的栏目设计。TOP 4、《汽车博览》推荐:《汽车博览》杂志一本让你了解和喜欢汽车的杂志,本刊与国际著名汽车期刊《automotorundspor》版权合作。车评,测试长城三厢家轿,看着不错,测试两厢赛欧,合资也便宜,驾驶增冈浩与三菱劲炫,专访奔驰三代设计掌门。TOP 5、《汽车之友》推荐:《汽车之友》是目前国内发行量最大、影响力最广、最具权威的汽车刊物。 2008年全国八大城市调查商务人士阅读的所有杂志,《汽车之友》位列第六,超过了《世界经理人》、《经理人》等传统公认高端读物。

《汽车之友》很不错,是月刊,还有《汽车杂志》、《世界汽车》、《清风车影》、《汽车导报》、《车世纪》、《车》、《车王》、《中国汽车画报》 、 《轿车情报》 、《时尚座驾大众机械师》等等,可以参考 ------------------------------------------------------------------个人认为销量排行这个东西是不可能搞到的。。

在你的首页选择账号设置,然后在出来的页面把你的博客地址填上就行了,你的博客会出现在你的微博中,不是在首页,就是你点一下“我的微薄”,就可以看到博客地址了

1、《名车志》推荐:《名车志》作为一本历史悠久的汽车杂志,相信看过他的人都会有直观感受,精彩,值得收藏,看过有一种对汽车的向往,充满文学性的汽车试驾,洋溢着人文关怀的编辑点评,每月一个专题,每月一次饕餮盛宴。2、《汽车维修技师》推荐:《汽车维修技师》杂志以专业的视角剖析新车型、新技术;迅捷公布最新技术资料;披露修车高手的维修经验。宗旨是:向汽车维修业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持。主要栏目:信息快报、新品预览、新车公报、技师手记、高手秘笈、进修学院、技术蓝牙、经营管理。杂志以专业的视角透视新车型、新技术;迅捷公布国内外新车维修资料;披露中外修车高手经验秘笈。杂志宗旨:向汽车维修业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持。3、《汽车杂志》推荐:《汽车杂志》的栏目设计丰富新颖,其中比较著名的栏目有试车栏目、音响栏目、自游人栏目、Q&A问答栏目、Mbuycar导购栏目等,体现了《汽车杂志》丰富新颖、领先业界的栏目设计。4、《汽车之友》推荐:《汽车之友》是目前国内发行量最大、影响力最广、最具权威的汽车刊物。2008年全国八大城市调查商务人士阅读的所有杂志,《汽车之友》位列第六,超过了《世界经理人》、《经理人》等传统公认高端读物。6%的读者为家庭汽车拥有者,并通过他们传达给更多的人。世界上汽车杂志1、Pertormance Car英国的Performance Car一直被粉丝们称为“PC杂志”。PC首发于1983年,EMAP集团推出这本杂志以取代之前的HotCar。顾名思义,PC杂志的焦点和卖点就是高性能汽车,从高性能的掀背车到顶级的超跑,都是它所关注的。PC的编辑Richard Meaden、John Barker等人在198年年底自创门户,推出了Ev0杂志。Ev的内容和风格都与“PC杂志”近似,因此可被看作是PC的延续。2008年,Unity传媒集团发行了新的PC,启用了全新的主创班底。2、Auto Bild(Auto Express,Auto Plus)头顶“全球最大汽车媒体”的光环,德国Auto Bild杂志一向以冷酷无情的测试著称于世。Nardo极速测试是Auto Bio的一大杰作。就是在Nardo测试中,9ff打造的敞篷997创造了5km/h的敞篷车最高速度记录。Auto Bid隶属于德国Axel Springer集团旗下,创刊号发行于1986年。像大多数汽车杂志一样,Auto Bid包含了新闻、试驾、专业测试、长期测试、专栏、读者反馈、二手车以及车型价格数据等栏目。AutoBidi在英国和法国各有一份姐妹刊,分别是Auto Express和auto Pus,二者也都是具有影响力的重要汽车杂志。

轿车情报杂志微博

本期轮值刘鸿仓《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趁着李想和大众中国区CEO冯思翰互怼的热度,关于增程式技术的话题,我来说两句。。。互怼的原因大家也都清楚了,因为理想ONE采用增程技术,很多传统厂家就Diss这是个过时技术,发展潜力不大。对此,李想当然是不能忍的,不惜以爆粗口的代价反戈一击,大众这边就此再怼回去。姑且不论是非,今天仅就增程式和它的使用感受来谈谈。增程式电动车我们并不陌生,2011年的雪佛兰沃蓝达(Volt)和2015年的宝马i3增程型都是类似的原理——燃油发动机并不直接驱动车辆,而只是负责发电,再由电机驱动车辆。本质上,增程式是一种混合动力,它只是发动机与电机的一种组合形式,你可以说发动机技术不够先进,或者说电机的效率不高,但二者组合在一起,谈不上过时或者发展潜力的问题,更多是企业是否愿意选择这样一种解决方案。如果说过去通用和宝马都用过,现在不用了,就要把它定义为“过时”,貌似也有些牵强。现阶段增程式的好处是:可以用加油的方法来替代充电(当然也可以直接充电),从而让用户节省时间和精力。另外,它可以尽量减轻用户的里程焦虑,并不是说增程式续航有多长,而是在需要补充能量的时候,增程式可以像燃油车一样方便,不用担心被抛在路上。这两点其实把电动车的使用范围扩大了,让很多想买电动车而又有所顾虑的人,可以放心使用,从这个角度来说,增程式对于用户还是很友好的。如果说今天中国的快速充电站和加油站一样普及,估计增程式也没有机会了,正是因为基建还不够完善,充电在很多地方依然是个问题,才给了增程式一个发展的时间窗。不过,增程式的缺点也不容忽视,首先是增加一套动力系统,成本和重量都会增加。所以国内很多为了双积分政策而生产的PHEV车型,往往销路堪忧。因为它们的售价比同级别汽油车售价贵不少,从性能上仅仅是增加了50多公里的纯电续航,却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电动车,因此竞争力不高。对理想ONE来说,并不是太大问题,因为并没有一款汽油理想ONE在和它对标,同时使用起来,又是一辆真正的电动车,双电机四驱,6秒多的加速,都是优势所在。其次,增程式的增程器一般都是小排量发动机,震动和噪声都比较明显,需要下功夫解决。从实际驾驶效果来看,理想ONE解决的不错。怠速和慢速行驶时,2T增程器基本是不工作的,只有车速比较快的时候,它才启动,这样增程器的噪声和震动基本融入到风噪、胎噪和路面带来的车身震动中。当然,很多时候还是能够从方向盘上感觉到增程器的震动,但比较轻微,不至于打扰。无论增程式本身有什么优缺点,它只是动力形式的一种,就像是燃油车或纯电动车,这种动力形式并不能决定一款车的产品力和竞争力,而是要和其他很多方面的性能综合叠加之后,才能判断一款产品是否优秀。最后关于环保,也想说两句。首先是来自中国产业信息网的数据,2019年中国共完成发电量09万亿千瓦,火电/水电/核电/风电分别占比83%/26%/91%/99%,虽然火电比例在逐年降低,但依然是大头,而且这个比例是我们无法影响和决定的。其次,碳排放问题应该是国家和企业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不能奢求消费者也有这样的高度。关于今天的话题,欢迎老师们抛出你们的“板砖”~~~李耕《轿车情报》总编辑“汽车一加一”、“走吧耕叔Vlog”、“上车吧吃货”创始人我觉得说“互怼”有点严重了,大众老大的言论肯定也不是想针对理想,因为级别无法对等。而增程式汽车确实也只是电气化道路上的过渡产品,无法成为最终目标。刚刚在美国上市,李想一下子变得敏感起来也能理解,一点点风吹草动都会在美股市场带来波动,如果是想像马斯克那样形成热点还需要更高级一些的方法。说回到产品,插电混动和发动机增程在效率上是有区别的,增程发动机只用于转换电能在效率损失上要大于插电混动的。另外在成本上也是有很大差异的,因为目前电池的成本决定了整车成本,能跑50公里的电池和能跑400公里的电池成本高低一目了然,这也是为何传统车企纷纷放弃增程式电动车的一部分原因。所以不要只看表面的性能对比,要看到背后的成本和效率,我相信理想之后的产品应该还是会选择纯电动车的。何毅《超级马力》出品人视车科技联合创始人有争论挺好,真理不辩不明吗。不过“隔空互怼”在过去发生在汽车厂商之间并不多见,现在逐渐成为常态说明大家的压力都大了,一方面说明路线之争日趋激烈,另一方面说明传统车企即便谨慎如大众也在摒弃以往的做法。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增程式电动车注定是过度产品,因为没有特别的核心技术,发动机谈不上优秀,电机电池也没有超出纯电车型的范畴。因此,增程式车型的命运实际是掌握在纯电和充电网络基建的普及上,如果纯电发展的好,增程式的生命周期不会太长。崔珺“风格车评”出品人怼怼更健康,这也是现在互联网社会的常态,其实并没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如果真的谈到环保汽车,恐怕现在市面上还没有真正意义的环保车,是的,纯电动车也并不是“绿色车”,因为基于非绿色能源的动力来源都会在上下游产生环境污染,尤其是对于现在中国70%以上的电力来源都是火力发电的情况下,纯电动车并没有带来真正意义上的环保。纯电动车如此,更别提还需要烧汽油的汽车了。所以呢,这是两个不同发展思路的问题,大众说的是广义上的环境环保,而理想更集中在具体的产品层面,所以两者都没有任何的过错。所谓的过激反应也不要太当真,现在的社会,一切都是有目的的,也都是戏剧化的。所以呢,我们就当个旁观者好了,也许3天后还会有新的“怼怼”出现。于英钊《风度》杂志汽车事业部总经理还真别说,我在我们小区底下车库也见到了一辆理想one,在一个只要不是纯电车都与燃油车同等待遇的城市,这也算真爱了。话题回到李想怼大众这个事件,我觉得围绕技术路径正常争论本身没啥问题,言语过激就没意思了,至于增程车有没有前途,至少短期内它有存在价值,如果家里只有一辆车的话,它比现阶段纯电看起来也稍微靠谱点,但,我不会买理想one,因为我有我认为完美无缺的汽油车可开。我并不讨厌一些流量明星,但是我真讨厌他们的那些粉丝,以上也适用于当前的几家新能源车企,比如特斯拉,比如蔚来和理想。说实话这几个牌子产品力是具备的,一些粉丝真是让人无语,你说你好好开自个家车就完了,有点什么外界质疑立马齐刷刷去人家微博下面刷屏开骂。物以类聚,就冲某些这样的粉丝,这些牌子我也不会去考虑。王钢《风度》出版人我觉得没什么可怼的,未来汽车的发展趋势肯定不只是纯电动汽车,北京的规划不就已经提到氢动力汽车了嘛! 所以坚持自己,如果觉得增程是方向就做下去,10年后再看。 老外基本上都是两手准备,电动要做,现在技术相对成熟,补贴大;燃料电池和氢动力也要储备,没准儿以后有用,但还真没见一个技术储备增程的,所以中国加油让增程引领未来的技术方向,所以应该避免在美国上市,否则容易像华为一样被人制裁。夏东“踢车帮”主持人、出品人这种可以引起媒体自发炒作的机会是稀有的,完全可以看作是种宣传的资源。但它是火,玩火得冒风险。不过,这一次双方都“玩”得挺开心,也没有烧到谁。李想必须旗帜鲜明地捍卫增程式电动方案,因为那就是他的生意。大众则更多地是这位“发言人”在讲他的心里话,他作为工程制造企业的高管,凭自己的对专业领域的知识而谈论对技术路线的观点。我并没有看出这有什么“策略性”。大众汽车在电动化方面目前正在困难期。它们的MEB进展并不顺利。原因在于,它的体制是燃油的,而不是电动的。在压力之下,对电动技术路线的选择,很容易变成人们乐于发言的话题点。因为谈论它是顺理成章的,而体制问题则是政治、是忌讳。当然,李想非常具有确定性地作出了回应,连他争论的说法,都是完全符合预期的。这不过就是给外界炒作提供了各位期待的“食材”罢了。你看,主编视角就用它做了一盘菜,挺好吃吧?宋海涛《海川品车》《路边停车场》投资人说起增程式电动车,我早在2009年就接触过,当时是在底特律的通用汽车总部,试驾了一下尚处于试验阶段的雪佛兰Volt,当时就感觉,这车是一种过渡性产品,果不其然,Volt后来在北美和中国的市场表现,大家有目共睹,即便在北美地区享受7500美金的补贴,但仍然销量惨淡,其后,通用果断停掉了增程式电动车的项目,其实从通用几年前的失败就足可见,增程式电动车仅仅是个过渡阶段产品,从现在的电池技术来看,这也是早就应该淘汰的东西,或者,它本质上就是台混合动力车,而非什么电动车。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7月14日 20:43 目前主流杂志有《汽车之友》、《世界汽车》、《汽车杂志》、《轿车情报》等。各种杂志侧重点不一样。就新车动态及大众化的知识看,《汽车之友》作重点推荐。订阅请到当地邮局即可,或者到邮局零售。

法国著名汽车杂志名称Auto Journal(国内译:汽车杂志)官方网站意大利汽车杂志很遗憾没有,或许有,但是没找到,sorry国内汽车杂志 名称就叫《汽车之友》 官方网站 《世界汽车》官网还有2个《汽车杂志》这个不是法国的那个,没找到官网 《 轿车情报》也没找到官网,汗滴滴的。。。

在中国没有权威的部门对杂志做发行量的统计,多数都是自己杂志社自己报发行量。汽车后市场的多数都是月刊,比如《汽车维修与保养》 《汽车维修技师》等。

轿车情报杂志微博号

本期轮值何毅《超级马力》出品人视车科技联合创始人最近特斯拉推出了新的售后服务模式,提出了“最好的服务就是不打扰的服务”理念,力求降低车主花在售后上的时间成本,提升售后体验。相比传统车企通过经销商模式将售后服务剥离出去,特斯拉选择直营模式可以为客户带来更高效便捷的服务体验。具体来讲,特斯拉销售的车辆都具备自我诊断能力,当车主遇到车辆问题时,特斯拉可以直接通过远程诊断来帮车主发现以及解决问题,省去了去售后维修的步骤。如果车辆问题无法通过远程诊断来解决,特斯拉还会给用户提供两种维修的途径,一种是名为“Mobile Service”的移动服务车,为车主提供免费的上门维修服务;另一种则是用户将车辆送到线下服务中心进行维修,当车辆到达之前,服务中心会提前为客户准备好需要维修的零件,从而为车主快速进行维修。如果车辆需要维修的时间过长(不需要保险理赔的维修),车主还可以预约服务中心的代步车。此外,特斯拉还表示不会硬性要求车辆的保养周期,只会给车主一个建议周期。即便车主超出了这个建议保养周期,也不会影响特斯拉车辆的保修等服务。因此,车主可以只在车辆遇到问题时来寻求特斯拉解决,而并不会被强制要求定期维护。看完特斯拉的售后新举措,什么感觉?简直就是照着传统4S店的命门就是一脚。4S店希望是车主买车之后来店越频繁越好,进店才能花钱啊。而特斯拉无论从电动车的特性还是售后理念都是能少来店就少来,反其道而行之。如果你作为车主,你会选哪种?反正我是厌倦了去4S店保养和修理,一年怎么都得耽误几天功夫,还有种种店大欺客和不透明带来的不爽,如果我都可以不到店了,那4S店的所谓高大上的硬件设施也就没什么意义了,更何况几乎没有一家的餐食和咖啡是可口的。如果省时省心又省钱,还不用担心因“豪华服务”被宰,作为车主何乐而不为呢?这样一来,加上特斯拉的直营店模式,所有车辆的销售都在官网上下单实行全国统一售价,传统4S店是不是就被革命了呢?至少,鲶鱼效应会凸现。顺便说两句刚刚多部门联合出台的补贴新政,其中引发争论的一条是:售价30万元以上的新能源乘用车没有补贴(换电模式车型除外)。按照原计划,今年应该取消补贴的。由于受新冠疫情影响,在前不久决定延长两年的基础上,这次又决定对售价30万元以上车型取消补贴。李想紧接着发微博,认为设计30万的门槛,是精准助攻特斯拉的Model3。但特斯拉却不领情,反而宣布Model3标准续航版和长续航版分别涨价4500元和5000。这就有点意思了,乍一看好像是给脸不要脸,但你细品,这姿态有点做作啊,是因为供不应求涨价?还是来个出其不意博一下眼球,展示一下高超的营销手段?总之又上了汽车圈的头条,如果所有厂家都学会这本领,汽车媒体真的可以跟4S店一起退出历史舞台了,没有中间商赚差价才是未来。从公布涨价到新政生效的7月22日,售卖期大概3个月,参考Model3在3月份2万辆左右的上牌量,假设这3个月卖3万台,可以多卖5个亿的利润呢! 但是,这也就是个短期收割韭菜的行为,新政生效之日,我觉得Model3一定会降价,而且有可能酝酿一次超出市场逾期的降价幅度,毕竟它还想上头条,而且那时候才是特斯拉下半年冲量,让对手瑟瑟发抖的时候。咱们,拭目以待!李耕《轿车情报》总编辑“汽车一加一”、“走吧耕叔Vlog”、“上车吧吃货”创始人4S模式要全部消失还需要一些时日,毕竟经销商重资产投下去,不回本的话投资方也不干。汽车市场发展初期,4S店模式被认为是先进模式,让消费者体会到买得放心用得舒心。可随着4S店数量无节制地增长,自然就出现了恶性竞争,最终损伤的只有品牌。随着市场逐步饱和,经销商卖车已经几乎不赚钱,就指望车主能到店维修保养,可普遍偏高的价格又让车主望而却步,这也给更多的快修店带来了发展的机会。从长远角度看,4S店模式一定会被改变,卖车和售后完全可以分开,这样投资成本也会大大降低。当然,这还取决于车企对于销售和售后渠道建设的要求。其实特斯拉的营销模式确实撬动了整个汽车市场的格局,坚持自营能够最好地控制价格体系,虽然特斯拉经常不按常理出牌,但依然能牢牢地赢得粉丝们的追捧,不得不说,目前消费者对于市场上相对高端的纯电动车型的信赖度,特斯拉确实排在首位。我们现在期望的就是新势力和传统车企们,能够尽快用可靠的产品让特斯拉也感受到压力。夏东“踢车帮”主持人、出品人如果你把特斯拉的实际销售量考虑进去,就会发现还是不能确定特斯拉是否就比传统车厂高明。它创立了十几年,现在的年销量和保有量在汽车行业都是一个很小的公司。也许正是由于销量很低,也没有如同传统车企那样一上来就追求很大的销量(事实上也做不到),所以直销的方式才是一个匹配度最好的办法。问题是,特斯拉想达到一个怎样的规模?我怀疑,特斯拉会一直采取现在这种直销方式。注意,关键不是销售,而是售后。随着销量和保有量的扩大,当它成为一家大公司后,不是被估出来的股票价格,而是它的实际产销规模,达到大汽车公司的级别后,这样的包干方式还有效率吗?当然,特斯拉从来都是一家说改就改,说变就变的公司。这是它的风格。全球行销产品,大规模渗透各地市场,直销的效率是低的而不是高的。市场经济数百年来演化,分销代理制,是一个结果。不能说,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也就是计算机科技的出现不具备更改演化路径的力量,事实上,它有多大力量,目前仍是难以估量的,只是,万事皆在数学定律之中,而效率,并不是线性的,当某个结果受到多个条件约束,它就会出现边际效益的零点。其实,特斯拉在这方面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技术诀窍,只是利用相同工具,以不同的用法,去做相同的东西罢了。这个工具就是计算机技术,不管是互联网还是AI,都是这个技术的枝桠。那么,分销系统,也可以学会用好这种技术,也许慢一点,也许用法不一样。演化肯定会继续,可是,我们很难说,它将怎样继续,生出怎样的结果。于英钊《风度》杂志汽车事业部总经理前三个月Model 3终端销售数据总计6万辆,从客户分布上看,上海(5%)、广东(19%)、浙江(8%)、北京(5%)和江苏(9%),五个地方就占了总量的5%,跟model 3推出之前的数据分布差别不大,这就说明风头无两的特斯拉之所以在中国的发达,同样倚靠了这是一个政策性市场,因为前五个城市都是限购城市。去年特斯拉全球销售36万辆,即便今年能突破50万辆,在整个乘用车市场看也是个小水花,可就是这个小水花,已经足以把国内的的造车新势力打残了,听说最近不少新势力造车都在抗议上海市给特斯拉的优厚政策呢,30万元的补贴线更被称之为给特斯拉的“精准助攻”。我就觉得,如果一个特斯拉就能打残一个政府累积补贴了超万亿的产业的话,电动车还搞个毛线啊。特斯拉有一点好,就是不惯着用户,这跟蔚来那种“跪舔型”形成鲜明对比,该涨价涨价该降价降价,车主去店门口打横幅也没多大用。我发现车主骂归骂,抱特斯拉还是抱的紧,这一点确实厉害。刘鸿仓《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4S店的本质是,从厂家低价批发车辆,再以市场价零售出去。赚差价(尽管价格战严重的时候可能还要亏钱)、保险和售后的服务费,同时为消费者提供服务。4S店其实替厂家分担了很多销售和融资的压力,双方是共生的关系。试想一下,如果有一天消费者可以直接从厂家买车,4S店是不是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特斯拉的销售策略基本就是如此,取消中间环节,直接交车给消费者,直营店更多是车辆展示的作用。因为这个模式对消费者和厂家来说总成本是更低的,我相信将来肯定会朝这个方向发展。张立为《名车志》 出品人 / 主编其实直销也好,还是经销商模式。我觉得这个要掰开了揉碎了算更多数据,不能简单的说哪种先进,哪种落后。我们看看大众2019年的全球销量——1100万辆,特斯拉全球销量75万辆。这样的对比可以看出特斯拉可以直营,人力成本特斯拉可以支付的起。如果让大众来直营,人力成本也许就把大众拖死了。所以我觉得不能简单的说哪种模式好,要站在一个数据基础上来看。我就想说如果特斯拉,全球百万了这样的营销模式还能支持下去?我表示怀疑。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本期轮值刘鸿仓《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趁着李想和大众中国区CEO冯思翰互怼的热度,关于增程式技术的话题,我来说两句。。。互怼的原因大家也都清楚了,因为理想ONE采用增程技术,很多传统厂家就Diss这是个过时技术,发展潜力不大。对此,李想当然是不能忍的,不惜以爆粗口的代价反戈一击,大众这边就此再怼回去。姑且不论是非,今天仅就增程式和它的使用感受来谈谈。增程式电动车我们并不陌生,2011年的雪佛兰沃蓝达(Volt)和2015年的宝马i3增程型都是类似的原理——燃油发动机并不直接驱动车辆,而只是负责发电,再由电机驱动车辆。本质上,增程式是一种混合动力,它只是发动机与电机的一种组合形式,你可以说发动机技术不够先进,或者说电机的效率不高,但二者组合在一起,谈不上过时或者发展潜力的问题,更多是企业是否愿意选择这样一种解决方案。如果说过去通用和宝马都用过,现在不用了,就要把它定义为“过时”,貌似也有些牵强。现阶段增程式的好处是:可以用加油的方法来替代充电(当然也可以直接充电),从而让用户节省时间和精力。另外,它可以尽量减轻用户的里程焦虑,并不是说增程式续航有多长,而是在需要补充能量的时候,增程式可以像燃油车一样方便,不用担心被抛在路上。这两点其实把电动车的使用范围扩大了,让很多想买电动车而又有所顾虑的人,可以放心使用,从这个角度来说,增程式对于用户还是很友好的。如果说今天中国的快速充电站和加油站一样普及,估计增程式也没有机会了,正是因为基建还不够完善,充电在很多地方依然是个问题,才给了增程式一个发展的时间窗。不过,增程式的缺点也不容忽视,首先是增加一套动力系统,成本和重量都会增加。所以国内很多为了双积分政策而生产的PHEV车型,往往销路堪忧。因为它们的售价比同级别汽油车售价贵不少,从性能上仅仅是增加了50多公里的纯电续航,却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电动车,因此竞争力不高。对理想ONE来说,并不是太大问题,因为并没有一款汽油理想ONE在和它对标,同时使用起来,又是一辆真正的电动车,双电机四驱,6秒多的加速,都是优势所在。其次,增程式的增程器一般都是小排量发动机,震动和噪声都比较明显,需要下功夫解决。从实际驾驶效果来看,理想ONE解决的不错。怠速和慢速行驶时,2T增程器基本是不工作的,只有车速比较快的时候,它才启动,这样增程器的噪声和震动基本融入到风噪、胎噪和路面带来的车身震动中。当然,很多时候还是能够从方向盘上感觉到增程器的震动,但比较轻微,不至于打扰。无论增程式本身有什么优缺点,它只是动力形式的一种,就像是燃油车或纯电动车,这种动力形式并不能决定一款车的产品力和竞争力,而是要和其他很多方面的性能综合叠加之后,才能判断一款产品是否优秀。最后关于环保,也想说两句。首先是来自中国产业信息网的数据,2019年中国共完成发电量09万亿千瓦,火电/水电/核电/风电分别占比83%/26%/91%/99%,虽然火电比例在逐年降低,但依然是大头,而且这个比例是我们无法影响和决定的。其次,碳排放问题应该是国家和企业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不能奢求消费者也有这样的高度。关于今天的话题,欢迎老师们抛出你们的“板砖”~~~李耕《轿车情报》总编辑“汽车一加一”、“走吧耕叔Vlog”、“上车吧吃货”创始人我觉得说“互怼”有点严重了,大众老大的言论肯定也不是想针对理想,因为级别无法对等。而增程式汽车确实也只是电气化道路上的过渡产品,无法成为最终目标。刚刚在美国上市,李想一下子变得敏感起来也能理解,一点点风吹草动都会在美股市场带来波动,如果是想像马斯克那样形成热点还需要更高级一些的方法。说回到产品,插电混动和发动机增程在效率上是有区别的,增程发动机只用于转换电能在效率损失上要大于插电混动的。另外在成本上也是有很大差异的,因为目前电池的成本决定了整车成本,能跑50公里的电池和能跑400公里的电池成本高低一目了然,这也是为何传统车企纷纷放弃增程式电动车的一部分原因。所以不要只看表面的性能对比,要看到背后的成本和效率,我相信理想之后的产品应该还是会选择纯电动车的。何毅《超级马力》出品人视车科技联合创始人有争论挺好,真理不辩不明吗。不过“隔空互怼”在过去发生在汽车厂商之间并不多见,现在逐渐成为常态说明大家的压力都大了,一方面说明路线之争日趋激烈,另一方面说明传统车企即便谨慎如大众也在摒弃以往的做法。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增程式电动车注定是过度产品,因为没有特别的核心技术,发动机谈不上优秀,电机电池也没有超出纯电车型的范畴。因此,增程式车型的命运实际是掌握在纯电和充电网络基建的普及上,如果纯电发展的好,增程式的生命周期不会太长。崔珺“风格车评”出品人怼怼更健康,这也是现在互联网社会的常态,其实并没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如果真的谈到环保汽车,恐怕现在市面上还没有真正意义的环保车,是的,纯电动车也并不是“绿色车”,因为基于非绿色能源的动力来源都会在上下游产生环境污染,尤其是对于现在中国70%以上的电力来源都是火力发电的情况下,纯电动车并没有带来真正意义上的环保。纯电动车如此,更别提还需要烧汽油的汽车了。所以呢,这是两个不同发展思路的问题,大众说的是广义上的环境环保,而理想更集中在具体的产品层面,所以两者都没有任何的过错。所谓的过激反应也不要太当真,现在的社会,一切都是有目的的,也都是戏剧化的。所以呢,我们就当个旁观者好了,也许3天后还会有新的“怼怼”出现。于英钊《风度》杂志汽车事业部总经理还真别说,我在我们小区底下车库也见到了一辆理想one,在一个只要不是纯电车都与燃油车同等待遇的城市,这也算真爱了。话题回到李想怼大众这个事件,我觉得围绕技术路径正常争论本身没啥问题,言语过激就没意思了,至于增程车有没有前途,至少短期内它有存在价值,如果家里只有一辆车的话,它比现阶段纯电看起来也稍微靠谱点,但,我不会买理想one,因为我有我认为完美无缺的汽油车可开。我并不讨厌一些流量明星,但是我真讨厌他们的那些粉丝,以上也适用于当前的几家新能源车企,比如特斯拉,比如蔚来和理想。说实话这几个牌子产品力是具备的,一些粉丝真是让人无语,你说你好好开自个家车就完了,有点什么外界质疑立马齐刷刷去人家微博下面刷屏开骂。物以类聚,就冲某些这样的粉丝,这些牌子我也不会去考虑。王钢《风度》出版人我觉得没什么可怼的,未来汽车的发展趋势肯定不只是纯电动汽车,北京的规划不就已经提到氢动力汽车了嘛! 所以坚持自己,如果觉得增程是方向就做下去,10年后再看。 老外基本上都是两手准备,电动要做,现在技术相对成熟,补贴大;燃料电池和氢动力也要储备,没准儿以后有用,但还真没见一个技术储备增程的,所以中国加油让增程引领未来的技术方向,所以应该避免在美国上市,否则容易像华为一样被人制裁。夏东“踢车帮”主持人、出品人这种可以引起媒体自发炒作的机会是稀有的,完全可以看作是种宣传的资源。但它是火,玩火得冒风险。不过,这一次双方都“玩”得挺开心,也没有烧到谁。李想必须旗帜鲜明地捍卫增程式电动方案,因为那就是他的生意。大众则更多地是这位“发言人”在讲他的心里话,他作为工程制造企业的高管,凭自己的对专业领域的知识而谈论对技术路线的观点。我并没有看出这有什么“策略性”。大众汽车在电动化方面目前正在困难期。它们的MEB进展并不顺利。原因在于,它的体制是燃油的,而不是电动的。在压力之下,对电动技术路线的选择,很容易变成人们乐于发言的话题点。因为谈论它是顺理成章的,而体制问题则是政治、是忌讳。当然,李想非常具有确定性地作出了回应,连他争论的说法,都是完全符合预期的。这不过就是给外界炒作提供了各位期待的“食材”罢了。你看,主编视角就用它做了一盘菜,挺好吃吧?宋海涛《海川品车》《路边停车场》投资人说起增程式电动车,我早在2009年就接触过,当时是在底特律的通用汽车总部,试驾了一下尚处于试验阶段的雪佛兰Volt,当时就感觉,这车是一种过渡性产品,果不其然,Volt后来在北美和中国的市场表现,大家有目共睹,即便在北美地区享受7500美金的补贴,但仍然销量惨淡,其后,通用果断停掉了增程式电动车的项目,其实从通用几年前的失败就足可见,增程式电动车仅仅是个过渡阶段产品,从现在的电池技术来看,这也是早就应该淘汰的东西,或者,它本质上就是台混合动力车,而非什么电动车。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轿车情报杂志微博号多少

看看你是用手机还是邮箱注册的微博手机注册的话账号就是手机号,邮箱注册的话邮箱就是手机号,密码一般都是你自己定的。

所谓微博账号就是微博的账号

在手机桌面中找到微博APP,点击进入微博APP,如下图所示。在弹出微博界面后,等待该页面播放完毕之后进入微博,如下图所示。在微博界面中点击右下方我选项,进入我的页面,如下图所示。在我的页面中最上方显示的文字和图片就是自己的微博信息,点击上方文字还可以进去自己微博主页,如下图所示。在个人主页页面可以查看该用户的信息,可以进一步确认是否是本人账户,如下图所示。

回答 查看方法如下: 在微博点击右下角的我点击右上角的设置图标, 再点击账号管理即可查看微博账号。 其他相关资料:微博切换账号的方法如下: 进入个人信息页面 打开微博点击右下角的我,进入个人信息页面。 点击账号管理 点击个人主页右上角的设置图标,再点击账号管理。 切换账号 在账号管理页面即可查看所有的微博账号,点击任意一个即可直接切换。 微博,是基于用户关系的社交媒体平台,用户可以通过PC、手机等多种移动终端接入,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实现信息的即时分享、传播互动[1]。微博基于公开平台架构,提供简单、前所未有的方式使用户能够公开实时发表内容,通过裂变式传播,让用户与他人互动并与世界紧密相连。[2]作为继门户、搜索之后的互联网新入口,微博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实现了信息的即时分享。 以上是我的全部回复,希望能够帮助到您,祝您生活愉快~ 请问您还有其他问题吗?很高兴继续为您解答~ 记得赞哦!感谢支持! 更多12条 

  • 索引序列
  • 轿车情报杂志微博新浪
  • 轿车情报杂志微博新浪博客
  • 轿车情报杂志微博
  • 轿车情报杂志微博号
  • 轿车情报杂志微博号多少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