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管理工程学报专题评审结果分析

管理工程学报专题评审结果分析

发布时间:

管理工程学报专题评审结果分析

管理工程学报Journal of Industrial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Management核心期刊 JST CSCD CSSCI基本信息主办单位:浙江大学出版周期:季刊ISSN:1004-6062CN:33-1136/N出版地:浙江省杭州市语种:中文开本:大16开创刊时间:1987出版信息专辑名称:经济与管理科学专题名称:管理学出版文献量:3169 篇总下载次数:1937875 次总被引次数:81832 次评价信息(2019)复合影响因子:968(2019)综合影响因子:455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2018)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2019-2020年度)(含扩展版)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9-2020)来源期刊(含扩展版)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2008年版,2011年版,2014年版,2017年版;

信息技术对企业组织变革影响的研究分析摘要: 如何准确地认识和评估信息技术对企业组织变革的影响是经济学和管理学近年来一直非常关注的问题。虽然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较多, 但人们对信息技术和组织变革关系中一些基本问题的认识仍存有争议。从企业实践来看, 信息技术的应用并没有产生像人们所预期的效果。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 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企业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等组织变革的要素能产生一些难以明确的影响。对两者关系的多重性和不确定性进行了梳理, 以促成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关键词: 信息技术; 组织变革; 述评中图分类号: G202:F27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 0241(2007)11- 0153- 05收稿日期: 2007- 03- 02 如何准确地认识和评估信息技术对企业组织变革的影响是经济学和管理学近年来一直非常关注的问题。虽然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较多, 但人们对信息技术和组织变革关系中一些基本问题的认识仍存有争议。从企业实践来看, 信息技术的应用并没有产生像人们所预期的效果。例如, 我国ERP /MRPII 的实施一般只有20%~30%的成功率, 流程再造(BPR) 的成功率也只有30%~40%, 国外也有类似的现象。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 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企业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等组织变革的要素能产生一些难以明确的影响[1]。为此, 有必要系统梳理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信息技术与组织变革之间的影响关系, 以促成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1 信息技术与组织变革的关系文献中有关信息技术与组织变革之间的关系存在着三种不同的观点: 技术决定论、组织决定论和互补论。技术决定论作为一种主流观点, 认为信息技术决定着组织的变化, 是现代组织变革的主要驱动力和使能者(Enabler)。其主要理由是信息技术改变了组织的信息基础, 改变了信息获取和流动的方式, 打破了组织内外的各种利益平衡关系, 从而引起组织要素、组织行为的变化。美国学者Elise 和David( 1994) 在对西方社会一些现代化企业组织研究后得出: “将诸多因素单独考虑的话, 也许信息技术的革新是影响组织结构和组织设计最重要的因素。[2]”但是,也有一些学者认为, 信息技术对组织变革有制约和消极作用。Henfridsson, Derholm 和Anders(2000)通过对瑞典服务行业的大量案例研究, 分析了信息技术对组织转型所产生的一些障碍和恶性循环[3]。Argyris(1990)称之为“组织抵触惯性”(Organizational Defensive Routines)。组织决定论认为, 组织特征影响信息技术的效能, 信息技术对组织结构不会发生实质性的影响。其理由是企业组织对信息技术有极大的选择权, 对结果有绝对的控制权[4]。Dewett 和Gareth( 2000) 认为, 信息技术本身并不能决定组织结构的发展变化, 决定组织结构发展变化的根本力量是组织运转的基本条件, 如环境的不确定性和组织的战略目标等, 这些是组织设计和变革的根本驱动要素, 信息技术只是组织变革得以实现的一种方式[5]。还有学者同样认为, 信息技术本质上是一种工具, 其发挥的效用由组织中的成员决定。组织中引入信息技术后, 组织成员对其应用范围、深度、与其他功能或工具的结合紧密度等都可做出设定, 这种设定虽然也会不断变化, 但其影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企业管理响力基本上是在组织成员可控制的范围内。互补论认为, 信息技术与组织变革相互作用、相互补充, 共同变化并综合影响企业生产绩效。Milgrom 和Roberts(1990)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关于企业信息化互补机制的假说。他们认为, 企业信息化、互补型组织变革与人力资本之间构成一个互补系统, 综合作用于企业的生产绩效[6]。Brynjolfsson 和Hitt( 1998) 发现企业信息化和企业分权行为, 尤其是企业对于团队的分权存在互补关系[7]。Breshnahan 等(2002)、Brynjolfsson 和Hitt( 1998) 以及Gera和Gua (2004)分别使用美国和加拿大的企业数据发现了企业信息化资本、伴随性组织创新、伴随性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存在互补关系[8- 9]。汪淼军、张维迎等( 2006) 利用浙江企业的数据证明了企业信息化与组织变革具有互补性, 并发现企业信息化和组织行为之间的互补性存在显著的阶段性特征[10]。2 信息技术对组织特性的影响有关信息技术对组织特性的影响, 也一直存在着争论,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 决策权的集中化与分散化。信息技术导致集权还是分权的问题, 不同的学者看法不一。一些学者(Malone、Yates 和Benjamin, 1987) 认为, 由于信息技术使管理者得到更快、更准确、更丰富的信息, 减少了决策的不确定性, 导致高层集权化的趋势更明显。有一些学者认为,信息技术能使中层和低层管理者获得更多组织中非局部的信息, 使他们能以全局视野做出更优决策, 从而导致分权化的趋势更为明显。但许多学者认为, 这种集权与分权不能完全由信息技术决定, 还要受到所处理的信息类型、原有中层管理者的工作类型、组织原有的等级结构关系和组织文化、决策的难易程度等影响。Gurbakzain 和Whang( 1991) 认为, 信息技术是导致集权还是分权完全依赖于信息技术如何应用[11]。当信息技术减少决策信息费用时, 就会导致集权; 当信息技术减少代理费用时, 可能导致分权。更多的学者认为, 信息技术既导致集权又导致分权, 信息技术使决策能迅速地通过管理中多个中间层而不降低质量, 决定集权和分权的因素不是信息技术, 但信息技术对两者都有帮助。而且, Attewell 等通过大量案例研究发现, 组织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对决策权的分配具有两面性, 即信息技术的应用既可促进组织集权化也可促进分权化[12]。( 2) 中间管理层的减少与增加。Huber( 1984)认为, 先进信息技术的应用会带来信息处理能力和效率的提高,从而降低中间管理层的人数[13]。Brynjolfsson( 1994) 等用公司层次的数据, 证实了信息技术投资与公司中层规模减少显著相关, 而且发现组织扁平化在信息技术投资后的2至3 年内表现得更为明显。一些则认为相反, 他们发现信息技术的应用带来管理的复杂性, 有时导致管理层次和中间管理层人员的增加[14]; 还有一些人认为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中层管理者的影响是权变的, 取决于其在组织中的作用和是否控制信息资源。Pinsonneault 和Kraemer( 1993) 从组织结构研究组织规模, 他们认为, 信息技术与中层规模的相关性是不确定的, 当组织采用集权结构时,信息技术将减少中间管理层; 当组织采用分权结构时, 信息技术将增加中间管理层[15]。3 信息技术对组织边界和界面关系的影响理论界对组织边界在信息技术的作用下如何变动并未达成共识。一些学者认为, 相对于市场交易成本而言,信息技术应用对企业内部协调成本的节约尤其明显, 从而促使企业的纵向一体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边界进一步扩大; 但也有学者持相反意见, 认为信息技术应用对交易成本的节约更大一些, 从而促使企业将更多的活动交由市场去完成, 导______致边界缩小[16]; 还有学者认为, 信息技术应用的普及, 将推动经济活动向中间组织形式( 战略联盟、虚拟组织) 移动, 即所谓的“向中间移动”假说。这样一来,企业的边界将趋于模糊。最近的研究则指出, 信息技术应用对协调成本和交易成本都产生节约效果, 至于两者节约幅度的高低, 以及由此导致的企业边界变动方向, 则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不能一概而论。总体而言, 在信息技术作用下, 如果交易成本的节约幅度大于协调成本的节约幅度, 那么企业的经济活动将更多地透过市场进行, 从而使边界缩小; 反之, 企业的边界将进一步扩大[17]。在实证研究的层面上, 已经有国外学者利用各种数据, 对信息技术应用与企业纵向边界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Brynjolfsson 等人( 1994) 选取美国宏观经济部门中的六个行业, 对信息技术投资对企业边界的影响首次进行154 11企业管理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实证研究, 发现在1976- 1989 年期间企业平均规模趋于下降, 并认为这主要是由企业纵向一体化程度减少所致。Hitt( 1998) 和Dewan 等人( 1998) 则利用企业层次的数据进行研究, 发现信息技术投资和企业纵向边界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总之, 国外学者的实证分析倾向于支持信息技术应用导致企业纵向边界缩小的结论。信息技术对组织界面的影响也是不确定的。李俊, 吴晓波等(2001)认为, 信息技术改变了企业部门间、企业间、企业与顾客间的交流沟通方式, 引起其组织内外界面的变化[18]: 一方面是界面的强化, 例如信息技术的应用会促进研发与销售部门间的信息沟通强度和密度, 拉近二者间的距离; 另一方面是界面的弱化, 例如, 信息技术的应用会使一些部门的职能逐步由计算机与网络来完成, 导致该部门与其它部门间界面的弱化; 此外, 还可能带来界面的消亡与融合。4 信息技术对组织形式的影响信息技术对组织形式的要求存在多样性。国外一些学者根据信息技术的特点以及对组织的要求就组织形式的变革进行了许多研究, 产生了一系列新的组织形式。美国著名管理学家Robbins(2003)对基于信息化的企业组织作了概括, 认为信息化的企业倾向于采取有机式组织特征, 为了取得数字时代成功经营所必须具有的灵活性、开放性及速度, 组织结构必须具有高度的纵向、横向和斜向沟通能力; 组建跨层级、跨职能的团队, 向员工广泛地授权; 降低组织的正规化程度; 保障信息和工作活动能在各个组织参与者之间自由地流动; 包容和培育无边界组织关系。Peppard 和Rowland(2003)提出了信息时代的企业组织是一种基于流程导向的组织的观点, 并对团队组织的特征作了描述。除此之外, 还有许多学者提出了网络组织、水平型或流程型组织、三叶草式组织、知识型、智能型或学习型组织、团队型或簇型组织、适应型组织、快速周期(Fast- cycle)型组织等组织形式。Nolan(1979)指出, 信息技术在组织中的应用过程实质是一个学习过程, 受组织的、技术的和员工能力的影响, 不同的信息技术反映了不同组织结构形式的需要[19]。1990 年Nolan 又进一步强调了信息技术系统结构与组织结构设计匹配的重要性。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所导致的上述新的组织形式与传统组织形式的关系, 目前仍存在争论。一些学者认为,这些新兴组织形式的出现只是对原有传统组织形式渐进式的变革, 在某些特定环境和条件下适用, 但不会完全取代科层制结构; 另一些则认为, 这些新兴的组织形式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等优点, 将会取代科层制而成为未来占主导地位的组织范式。5 信息技术对跨组织关系的影响大多数研究表明, 信息技术特别是跨组织信息系统能促进组织之间的合作, 降低合作成本。Malone 等人( 1987) 在应用交易成本理论研究信息技术与企业间交易关系时强调, 信息技术特别是跨组织信息系统能够提高组织际关系的效率, 减少信息的通讯成本; 能够增强组织间信息存储和处理能力, 能够增加供选择的潜在合作企业的数量、监督成员企业的业绩和行为; 能够增强合作企业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和紧密程度等。Hengst 和Sol( 1996)分析了信息技术对组织之间协调结构的影响, 他们认为,信息技术使企业间协调结构更加集中化、增加战略协调阶段的参与者数量、使企业间协议持续时间减少。另外, 一些研究也发现信息系统给组织间合作关系会带来一些问题和风险。Chattejee( 2002) 的研究发现, 信息系统的应用会产生以下问题: 跨组织信息系统所需的成本和带来的收益如何在成员企业合理分配; 系统的专有性问题对效益的实现有所限制; 系统的产权问题可能导致参与企业表现出投资不足的行为倾向。Kumar 和Dissel( 2004) 分析了在各种类型的跨组织信息系统中存在的可能影响组织间合作关系的风险: 在共享信息资源类型的跨组织信息系统中, 存在的风险主要有由于参与企业过度使用共享资源而产生的类似“公共地悲剧”的冲突, 以及由于主导企业与参与企业对跨组织信息系统拥有不均等的控制权, 参与企业担心被主导企业侵占而产生的冲突; 在供应链类型的跨组织信息系统中, 由于存在的机会主义倾向和组织间贸易过程需要的交易成本, 为了建设和维护跨组织信息系统所做的专有性投资, 以及主导企业与参与企业对信息控制的不对等, 会增加锁定风险; 而在网络类型的跨组织信息系统中, 存在的风险主要有因各组织人员差异、文化差异和跨组织信息系统产权分配等方面所产生的冲突。11 155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企业管理6 企业信息化阶段对组织变革影响的差异性在信息化的不同阶段, 由于信息化的物质基础、基本功能和应用程度的不同, 企业信息化对组织行为特征的要求也不同, 因而组织变革随信息化阶段不同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20 世纪80 年代, 美国IT 战略家Boar 提出IT 与企业业务结合的五阶段模型: ( 1) 局部开发阶段。此阶段, 信息技术被用于孤立的业务领域自动化, 只有实现自动化的部门, 其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才会发生很小的变化, 整个企业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基本上不受影响。( 2) 内部集成阶段。信息技术被用于跨越多个功能领域的共享系统。此阶段, 可能导致中间管理层次的减少, 使组织转向更少层级、更多自我导向团队为特点的扁平化组织形式和网络组织结构; 同时企业也开始考虑利用信息技术来改变僵化、繁杂的业务流程。( 3) 业务过程再设计阶段。信息技术被用于发展以过程为中心的管理系统。这一阶段往往通过重新设计流程来最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 这种应用对企业组织结构的影响带有全面性。( 4) 业务网络再设计阶段。信息技术应用于整合特定企业及其供应商和顾客的业务过程, 以形成连续的统一体, 从而引起组织形式和流程纵向一体化。( 5) 业务范围再定义阶段。此阶段, 信息技术对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的影响带有原创性和革命性。总的来说, 该研究认为, 从第一到第二阶段是一个自然发展的渐进过程, 第三阶段、第四阶段、第五阶段则是革命性变革, 涉及组织结构与流程的变革与创新。Nolan(1979)、Synnott[20](1987)、张维迎等( 2006) 从不同角度研究了企业信息化的发展阶段问题。这些研究所形成的一个基本共识是: 企业信息化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组织变革的影响具有显著的阶段性特征。在信息化初步阶段,信息化的任务是辅助企业完成办公自动化和信息收集, 在这一阶段, 企业基本的组织行为没有发生变化, 仍然以松散的前科学化管理为主; 在内部信息集成阶段, 其任务是实现企业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 此时企业组织形式开始发生一系列变化, 企业集权和一体化程度增加, 企业内部开始实行刚性的专业化管理; 在网络化阶段, 其任务是实现资源在企业内部与外部市场的优化配置, 此时组织结构和生产模式将发生根本变化, 集权程度和一体化程度大幅度降低, 企业开始实行柔性的组织团队管理。7 简评与建议( 1) 信息技术对组织变革的影响存在多重性和不确定性。正如本文前面所述, 信息技术对组织特性、组织形式、组织边界以及组织行为的影响程度存在多样性和模糊性。为了进一步澄清和明确两者之间的关系, 需要加强实证研究, 特别是在实证研究中多注意分析一些中介和调节变量, 如行业类型、组织规模和信息化阶段等对两者关系的调和作用。通过加入中介因子等权变因素, 能进一步解释和明确信息技术对组织变革影响的多重性和不确定性,描绘出它们之间的作用关系图。( 2) 最近一些学者在信息技术对组织变革作用机制的基础上, 提出了信息技术与组织变革互补性假说以及阶段性互补机制假说, 对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和思路。由于信息技术对组织变革的作用研究较多, 而组织变革对信息技术的作用研究甚少, 特别是与两者互补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如互补范围的确定、互补类型的选择和互补效果的测度等等, 仍需要从理论上进一步加以阐述, 并利用数量模型进行描绘以及通过企业数据加以实证检验。参考文献[1] Charles,Field,RThe value of outsourcing:A field Information Systems Management, 2003, 4: 84- 89[2] EW,DAN Diagnosis for organization design, Diagnosisfor organizational change: method and NewYork: the Guilford P 1994[3] Henfridsson, Ola, SDerholm and A Barriers to learning:on organizational defenses and vicious circles in Accounting,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Technologies, 2000, 1: 33- 51[4] 张玲玲, 林键信息技术与企业战略、业务流程及组织结构整合的关系模型研究[J] 系统工程, 2002, 20(2):63- 68[5] Dewett Todd, Ones,Gareth R The rol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in the organization: a review, model and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0, 27: 313- 346[6] Milgrom,P,and Roberts,J, The economics of modern manufacturing:technology, strategy and American EconomicReview, 1990,3: 511- 528[7] Brynjolfsson,E, and Hitt,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org-156 11企业管理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anizational design: evidence from micro MIT WorkingP 1998[8] Breshnahan,T,Brynjolfsson,E, and Hitt,L, Information technology,workplace organization, and the demand for skilledlabor: firm level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02, 117: 339- 376[9] Gera,S and Gua , W, The effect of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n firm InternationalProductivity Monitor 2004[10] 汪淼军, 张维迎信息技术、组织变革与生产绩效[J]经济研究, 1[11] Gurbaxani Vand WS The impact of information systemson organizations and Communications of theACM, 1991, 34: 59- 73[12] Attewell Pand JR Computing and organizations: whatwe know and what we don' t know Communications of theACM, 1984, 27: 1184- 1192[13] HGPA theory of the effects of advanced informationtechnologies on organizational design,Intelligence and DecisionM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4,15:47- 71[14] Meyer MWAutomation and bureaucratic AmericanJournal of Sociology, 1968, 74: 256- 264[15] Pinsonneault A,K The impac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on middle MIS Quarterly,1993: 271- 292[16] Malone,TW,Modeling coordination in organizations Management Science, 33, 1987: 1317- 1332[17] Hitt,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firm boundaries: evidencefrom panel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1998,10: 134- 149[18] 李俊, 吴晓波信息技术与企业新组织模式[J]E管理工程学报, 2001( 2)[19] Nolan,RL,Managing the crisis in data HarvardBusiness Review, 1979,57: 115- 126[20] Synnott,WR, Information weapon, winning customers, andmarkets with John Wiley & Sons Press, NewY 1987( 责任编辑殷得民)The Review on the Effect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n Organizational Change ofEnterpr iseLIU Yu, LIU Shilan(General Business Department of Guangzhou Commercial Bank, Guangzhou 510075q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Studies, Guangzhou 51006)Abstract: It is the focus for the scholars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to understand and assess precisely the effects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n organizational There is controversy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T and organizationalchange despite of more literature on In practice, IT has not acquired satisfactory achievement as The important one of reasons is that the indefinite influence of IT on organizational Based onthis, the passage summaries and analyzes the multiple and indefinite effects of IT on organizational change in order toimprove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mutual Key wor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q organizational changeq 11 157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企业管理__

管理工程学报专题评审结果

你的肯定命中,这个不需要担心,好好找工作吧

刊名: 管理工程学报  Journal of Industrial Engineering andEngineering Management主办: 浙江大学周期: 季刊  出版地:浙江省杭州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4-6062  CN: 33-1136/N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管理工程学报  创刊时间:1987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设有:论文、研究简报、外论评介等栏目。

管理工程学报专题评审结果如何

由于本人的研究恰好为管理科学领域,有幸在三个杂志都投过稿。目前结果如下,管理科学学报投了2,拒1,退修1;中国管理科学,投了2,拒1,录1,管理科学,投了1,已发表。一般而言,期刊质量与其稿件录用难度呈正相关,因此,从个人的发表经历来看,管理科学学报》中国管理科学》管理科学。 当然,以上纯属个人经验,仅供诸位参考。

上面的回答很无语,一定不是学管科的。管理科学学报是目前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中,国内最好的期刊,没有之一。发表的难度非常大。他也是自然基金委的A类期刊的第一名。比他略差的有: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系统工程学报等。总体排名因该是 管理科学学报>>中国管理科学>管理科学

楼主的想法不太对,举例:我投了两次“科技管理研究”,均被拒。但这两篇都中了B类以上,也就是0以上影响因子的期刊!被拒不代表你就不行,被录用不代表期刊就挫。你这样就看不起自己啦。应该说如果你数学好,我敢说中国管理科学不在话下,只是它的选题和方法我们搞管理的比较边缘化。管理科学是公认的好期刊,我认为至少比中国管理科学要好,人家很多东西还是有思想在里面的,不少光搞方法这些舞文弄墨的。管理科学学报第一,这个认同。

管理工程学报专题评审多久出结果

CSSCI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hinese 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英文名称首字母缩写,是由南京大学研制成功的、我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领域的标志性工程。教育部已将CSSCI数据作为全国高校机构与基地评估、成果评奖、项目立项、名优期刊的评估、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重要指标。CSSCI数据库已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国家图书馆、中科院等100多个单位包库使用,并作为地区、机构、学术、学科、项目及成果评价与评审的重要依据。SCI为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是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出版的一部世界著名的期刊文献检索工具。它收录全世界出版的数、理、化、农、林、医、生命科学、天文、地理、环境、材料、工程技术等自然科学各学科的核心期刊3700多种。通过其严格的选刊标准和评估程序来挑选刊源,使得SCI收录的文献能够全面覆盖全世界最重要和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为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为SCI的姊妹篇,亦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创建,是目前世界上可以用来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科学论文的数量进行统计分析的大型检索工具。1999年SSCI全文收录1809种世界最重要的社会科学期刊,内容覆盖包括人类学、法律、经济、历史、地理、心理学等55个领域。收录文献类型包括:研究论文,书评,专题讨论,社论,人物自传,书信等。选择收录 (Selectively Covered)期刊为1300多种。人文/艺术, AHCI为艺术人文引文索引(Arts &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简称A&HCI)为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建立的综合性艺术与人文类文献数据库,包括语言、文学、哲学、亚洲研究、历史、艺术等内容。收录1400多种国际权威的期刊,累计200余万条记录。EI是美国《工程索引》(The Engineering Index)的简称。EI创刊于1884年,由美国工程情报公司(Engineering Information C)出版发行。EI是工程技术领域内的一部综合性检索工具,报道内容包括:电类、自动控制类、动力、机械、仪表、材料科学、农业、生物工程、数理、医学、化工、食品、计算机、能源、地质、环境等学科。看了介绍,基本区别就清楚了,后四者都是对发表文章国际范围内的评价标准。您的这个问题牵涉面太广,能否考虑提高悬赏或奖励,谢谢。

眼下,随着我国学术的发展,以及个人职业晋升要求的不断提高,发表国际学术论文的要求越来越常见,但发表国际学术论文对国内很多普通作者来说似乎有些难,很多人对国际学术论文的类别都不是很清楚,有作者问到SCI 、SSCI、CSCD、CSSCI、EI、ISTP分别是什么?可以说这几类都是目前认可度很高的学术检索工具,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SCI 、SSCI、EI、ISTP是国际通用的检索工具,CSCD、CSSCI属于国内核心期刊中的两大类,也是国内非常权威的学术检索工具。SCI科学引文索引,是由美国科学资讯研究所于1960年上线投入使用的一部期刊文献检索工具,也是最著名的检索性刊物之一,所收录期刊的内容主要涉及数、理、化、农、林、医、生物等基础科学研究领域,选用刊物来源于40多个国家。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CI的姊妹篇,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SCI偏理科,SSCI则偏文科,侧重人文社科领域。CS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在科研单位和高校的课题研究、人才选拔中有广泛应用与认可度,CSCD主要是理工科方向的,适合理工科的专业人员发表。CSSCI南大核心期刊,以北大核心期刊并驾齐驱,可以说是国内核心期刊体系中学术价值最高的核心期刊,发表难度在国内核心期刊中也是最大的,很多对作者的学历职务都有较高的要求。EI工程索引,由美国工程师学会联合会研发,主要检索的类型有工程类期刊、会议论文和技术报告,EI是很多国内作者发表会议论文的首选,专业侧重工程技术领域。ISTP国内很多作者对ISTP还是比较陌生的,ISTP是科技会议录索引,由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研发,主要检索的就是学术会议和会议文献,包括一般性会议、座谈会、研究会、讨论会、发表会等,近些年ISTP在国内的应用逐渐广泛,认可度也随之升高。以上就是对这几种检索工具的简单介绍,这几类检索工具无论是在个人晋升还是在毕业升学中认可度都是非常高的,当然,发表难度也都是比较大的,毕竟不是核心期刊就是国际学术期刊或者国际学术会议,具体哪一种适合自己发表,作者需要做个认真的考量,重点关注单位和学校的具体要求。

周三多教授从事高等教育40余年,培养了大批管理人才,完成了多项国家和省级科研项目,出版了大量专著和教材,国内外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并有1篇被收入社会科学国际学术榜(SSCI)。同时,又承担了繁重的学科建设和教学管理工作。其中,在全国影响较大的有四项: 周三多教授曾获得的主要奖项有:1、南京大学优秀研究生导师教书育人奖;2、南京大学文科首席教授称号;3、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多次;4、江苏省教委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5、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学科带头人称号;6、 国家教委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1、 《生产经营型企业管理》 周三多 主编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 《企业经营预测与决策》 周三多 赵德滋 著江苏科技出版社1984年出版 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 二等奖3、 《中国企业管理百科全书》 周三多撰写生产管理部分条目企业管理出版社1984年出版4、 《工业企业管理原理》 蒋 俊 周三多 刘君健 编著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出版5、 《工业企业经营管理》 蒋 俊 周三多 刘君健 编著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出版6、 《工业企业生产管理》 蒋 俊 周三多 刘君健 编著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出版7、 《工业企业发展的新趋势》 浦国荣 周三多 著机械工业出版社1986年出版8、 《乡镇企业经营之道》 周三多 主编新华出版社1986年出版9、 《市场营销》 周三多等 编著河海大学出版社1988年出版10、 《工业企业管理导论》 周三多 主编 机械工来出版社 1987年出版 被评为中国优秀科技图书,1992年度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二等奖11、 《社会主义企业学》 周三多 主编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被评为华东地区优秀图书12、 《厂长经理实用手册》 周三多等 编著 科学出版社1991年出版13、 《管理原理》 周三多 将 俊陈传明编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出版。14、 《现代企业经营战略》 周三多 著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年出版15、 《乡镇企业学》 周三多刘济民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出版16、 《管理学——理论与方法》 周三多 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获国家教委第三届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17、 《System der Kosten-und Erlosrechnung》 周三多为作者之一。德国Verlag Faranz Vahlen Munchen 1992年出版第1版,1998年第7版18、 《企业经营预测决策方法》 周三多 赵德滋张朝宓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19、 《孙子兵法与经营战略》 周三多 著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20、 《企业管理学》(三卷)[德]FX贝阿、E迪维持里、M·施维策尔著王演红陆新等译 周三多主审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21、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三版) 周三多 陈传明 鲁明泓 编著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22、 《管理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周三多主编 陈传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出版23、 《战略管理思想史》周三多 邹统纤 合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24、 《论战略》丛书(七卷) 周三多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25、 《战略管理新思维》 周三多 等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26、 《中小企业竞争力研究》陈德铭周三多等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 1、 怎样用折现法进行投资项目评估周三多 《外国经济管理》,1983年第3期2、 汽车设计中的价值分析 周三多 《价值工程》1983年第1、2、3期3、 评价工业经济效益的指标体系探讨 周三多 沈谊 《经济研究》1983年第3期4、 关于江苏工业经济效益的探讨 周三多 沈谊 《经济研究参考资料》1983年第10期,被载入《江苏省经济学会年会论文》1983年下期5、 略论企业学的对象、特点和内容 周三多《南京大学学报》1984年第1期,《经济学文摘》 1984年第1、7期两次摘要发表6、 论我国企业信息管理的现代化 周三多《南京大学学报》1985年第2期7、 计算机辅助企业管理的效果、条件和前景 周三多《电脑与管理现代化论文集》1985年4月8、 搞活企业的理论探讨 周三多《企业家》1986年第3期9、 关于企业领导体制改革的调查 柏美林 周三多《企业家》1986年第4期10、 企业特点及企业行为的探讨 周三多等《经济与管理科学》1986年第3期11、 企业、企业法及改革 周三多《南京企业管理》1988年第7期12、 改革路在何方 周三多《南京日报》1988年2月14日13、 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企业伦理 周三多《东南文化》1989年第4、5期14、 维持与创新——管理行为透视 周三多 陈传明《南京大学学报》1989年第6期15、 试论管理的创新 周三多 陈传明《工业经济管理丛刊》1989年第8期16、 加强宏观调控,完善微观机制 周三多《中国乡镇企业理论与实践》1990年第1、2期17、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微观基础 周三多 张保林《经济与管理科学》1992年第1期18、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经济分析 周三多日本《OA学会论文集》第2号,1992年3月19、 二十一世纪的管理 周三多 鲁明泓《中外管理》1992年第3期20、 乡镇企业的经营战略 周三多成平4年10月 日本中部生产性本部《地域产业活性化探讨》论文集(日文)21、 乡镇企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周三多 成平4年10月 日本中部生产性本部《地域产业活性化探讨》论文集(日文)22、 论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周三多《中国工业经济》1992年第7期23、 企业活力之源 周三多《乡镇企业研究》1992年第6期24、 STATUS QUO OF CHINA,S ECONOMY AND NEW PROGRESS IN ENTERPRISE REFORM(英文) 周三多英国《TECHNOVATION》1992年第9期25、 问题与出路 周三多 《群众》1993年第9期26、大中华经济圈——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大中华企业》1993年第1期27、 战争谋略在现代商业竞争中的应用 周三多新加坡《海峡时报》1995年6月19日(英文)28、中国大陆发展MBA入学教试改革初探 周三多 发表于1995海峡两岸暨香港地区管理教育研讨会(台北)29、中国MBA入学综合考试改革初探 周三多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6年第3期30、 加快我省经济国际化进程 周三多《江苏经济》1997年第11期31、现代管理科学的历史、现状与未来趋势 周三多《现代管理科学》2002年第1期32、 新经济的时代特征与企业战略范式的转型 周三多周建《南开管理评论》2002年第1期 1990年以后,承担和主持的主要科研项目已完成的有:1、 国家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博士点专项基金项目,《社会主义企业学研究》;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乡镇企业技术进步的系统分析与系统模型》;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有大中型企业活力的系统分析与实证研究》;4、 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博士点)研究项目《中国企业战略管理研究》。 自1994年招收企业管理博士生以来,共培养博士生33名(其中外国留学生1名),已毕业30名。重要著作及科研成果简介1、“Status quo of China,s economy and new progress in enterprise reform”一文用大量翔实的数据,运用科学分析的方法系统研究了当时中国经济改革的状况、存在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此文原来是作者在日本京都大学所作的一次学术报告。作者演讲后,得到世界著名学者人见胜人教授及其他与会学者的高度评价。建议在英国权威杂志《TECHNOVATION》发表。经该杂志请有关国际同行专家评审,作者根据评审意见作了多次修改,发表在该杂志1992年第12期。后被社会学科国际学术榜(SSCI)作为重要学术文献收录。2、“战争谋略在现代商业竞争中的应有”一文发表在新加坡英文报纸《STRAITS TIME》(海峡时报)1995年6月19日,该文根据作者对《孙子兵法》的研究,从八个方面论述孙子兵法的战略战术思想,可以有效地应用于现代商业竞争之中,证明了中国先哲的深邃智慧在今天仍能放射出灿烂的光辉。该文受到新加坡同行学者和企业界的好评。3、《管理学——理论与方法》复旦大学1993年出版第一版。作者在书中首创性地提出了“管理的基本原理——系统原理、责任原理、效益原理、人本原理”并详细地进行了论述。同时,这一思想贯彻于《管理学》全书,建立了颇具特色的结构体系。这一创见受到了国内同行的普遍赞同,也是本书历经10年长期畅销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4、《战略管理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出版,周三多、邹统纤合著。该书从战略管理流派的演变,企业成长与竞争理论的变革、企业组织与领导角色的转换、中外战略思想家的学术思想等四个方面,较系统地评述了当代企业战略管理思想发展的历史。这是国内发表的第一部战略管理思想史,受到国内同行的广泛关注与好评。5、《战略管理新思维》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出版,该书是由周三多教授主持的国家人文社会科学博士点项目《中国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最终成果。该书以新经济时代的特征为背景,系统地研究了21世纪战略管理的新范式,对企业成长战备、扩张战略、多元化战略、归核化战略、战略联盟、专业化与协调战略。持续竞争优势源泉等专题进行了较深入的论述,取材和观点新颖。

SCI是科学引文索引。EI是工程索引。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 简称 SCI )于1957 年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 简称 ISI)在美国费城创办,是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1961 年创办出版的引文数据库。SCI(科学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是世界著名的三大科技文献检索系统,是国际公认的进行科学统计与科学评价的主要检索工具,其中以 SCI 最为重要。扩展资料EI每月出版1期,文摘3万至4万条。数据库每年新增500000条工程类文献,数据来自5100种工程类期刊、会议论文和技术报告,原始文献来自40余个国家,涉及的语言多达39种,其中3600种有文摘。年报道文献量16万余条。每期附有主题索引与作者索引;每年还另外出版年卷本和年度索引。SCI:评价标准1976 年,ISI 在 SCI 基础上引出期刊引用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JCR),提供了一套统计数据,展示科学期刊被引用情况、发表论文数量以及论文的平均被引用情况。在 JCR 中可以计算出每种期刊的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F)。影响因子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应一个期刊的影响力。参考资料百度百科---EI

管理工程学报专题评审

1972年8月出生于内蒙古通辽市科左中旗宝龙山镇,男,汉族,博士/博士后,教授,管理科学与工程、金融工程和企业管理方向博士生导师。2011年入选中南大学首届人文社科杰出青年人才资助计划;2012年入选中南大学升华育英人才计划;2013年入选中南大学531人才队伍建设工程第三层次人才计划。迄今为止主持国家自科项目两项,教育部基金两项,省级课题五项;参与国家自科基金三项,排名均第二。先后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Journal of the Operations Research Society of Japan》、《经济研究》、《管理科学学报》、《控制与决策》、《中国管理科学》、《管理工程学报》、《系统工程》等杂志共发表学术论文近40多篇,其中SCI、EI检索近10篇。现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科学部通讯评审人,中国系统工程学会会员,同时担任《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管理科学学报》、《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等国内外权威学术期刊评审人。

关于企业管理或者是管理学杂志你可以到中旭商学院,中旭文库查找你需要你的管理学的一些免费资料。参考资料:中旭文化网中旭文库。

权威的定义可以各个不同。但如果按照各个管理学院的评定科研成果和职称所承认的学术期刊排序来定义“权威”的话,会有一个标准答案,那就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学部制定并经常修订的“重要学术期刊表”。()现在国内各个管理学院基本都是按照NSFC这个清单来确定权威与否的。因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学部是国内管理学研究最主要的资助来源,以纵向课题基金中,以资助力度大、评审严格,公正公平著称。它列的重要学术期刊是各校管理学院认定学术成果核评定职称的基本依据。南京大学商学院应也不例外。具体可咨询该院科研秘书。序号 期刊名称 类别1管理科学学报A2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A3管理世界A4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A5中国软科学A6金融研究A7中国管理科学A8系统工程学报A9会计研究A10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A11管理评论A12管理工程学报A13南开管理评论A14科研管理A15情报学报A 序号 期刊名称 类别16公共管理学报A17管理科学A18预测A19运筹与管理A20科学学研究A21中国工业经济A22农业经济问题A23管理学报B24工业工程与管理B25系统工程B26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B27研究与发展管理B28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B29数理统计与管理B30中国农村经济B

如果贡献突出,是可以跳过副教授直评教授的。不过,这属于破格评审。 因为相当一部分大学有教授授予权,而每个高校的破格条件又有不同规定,最好你能了解一下这些规定。如果符合破格条件,可以直接申报教授职称的评定。

  • 索引序列
  • 管理工程学报专题评审结果分析
  • 管理工程学报专题评审结果
  • 管理工程学报专题评审结果如何
  • 管理工程学报专题评审多久出结果
  • 管理工程学报专题评审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