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秦汉研究期刊是什么级别的期刊

秦汉研究期刊是什么级别的期刊

发布时间:

秦汉研究期刊是什么级别的

回答 方法很简单,看期刊的主管和主办单位,其中只要有一个是国家级单位,那么这个期刊就是国家级期刊,否则就是省级期刊,而主管、主办单位,只要去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查询一下便知。 1、主办单位的区别,国家级期刊一般由党中央、国务院及所属各部门主办,省级期刊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其所属部、委办、厅、局主办,期刊上注明为全国性期刊的也算是国家级期刊,另外核心级期刊也是国家级的。 2、主管单位的区别,省级期刊的主管单位一般是省级单位,国家级期刊的主管单位一般是国家级单位,比如教育部。 3、期刊性质的区别,省级期刊的性质一般是公开发行的期刊,而国家级期刊的性质则是国家级重点刊物,国家级期刊的地位和价值更高一些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您,如果您方便的话,可以给我一个赞哦,祝您生活愉快! 更多3条 

不是期刊,书籍类。台湾学者廖伯源先生致力于秦汉政治史研究,最近将他十年来所作关于汉代制度史的论文十二篇结集为一编,名曰《秦汉史论丛》,由台湾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印行。

我国目前刊物的级别划分——刊物级别:省级期刊、国家级期刊、核心期刊、CN刊物、SCI、SSCI、CSSCI  (一)什么是核心期刊  目前国内有7大核心期刊(或来源期刊)遴选体系:  一、“北大核心”: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即北京大学图书馆与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联合编辑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每四年修订一次,目前是2011版。  二、“南大核心”: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三、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又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四、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五、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  六、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二)什么是国家级期刊  一般说来,“国家级”期刊,即由党中央、国务院及所属各部门,或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各民主党派和全国性人民团体主办的期刊及国家一级专业学会主办的会刊。另外,刊物上明确标有“全国性期刊”、“核心期刊”字样的刊物也可视为国家级刊物。  (三)什么是“省级”期刊  即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其所属部、委办、厅、局主办的期刊以及由各本、专科院校主办的学报(刊)。 (四)什么是CN刊物 指在我国境内注册、国内公开发行的刊物。该类刊物的刊号均标注有CN字母,人们习惯称之为CN类刊物。  (五)什么是SCI,SSCI ,CSSCI  目前,在国际科学界,如何正确评价基础科学研究成果已引起越来越广泛的关注。而被SCI、SSCI收录的科技论文的多寡则被看作衡量一个国家的基础科学研究水平、科技实力和科技论文水平高低的重要评价指标。那么,究竟什么是SCI和SSCI呢?  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科学引文索引)是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创建的,收录文献的作者、题目、源期刊、摘要、关键词,不仅可以从文献引证的角度评估文章的学术价值,还可以迅速方便地组建研究课题的参考文献网络。SCI创刊于1961年。经过40年的发展完善,已从开始时单一的印刷型发展成为功能强大的电子化、集成化、网络化的大型多学科、综合性检索系统。  SSCI (Society Science Citation Index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CI的姊妹篇,亦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创建,是目前世界上可以用来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科学论文的数量进行统计分析的大型检索工具。  CSSCI(Chinese Society Science Citation Index) 由南京大学研制成功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是国家、教育部重点研究项目。教育部已将CSSCI数据作为全国高校机构与基地评估、成果评奖、项目立项、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重要考核指标。CSSCI数据库已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南京大学等100 多个单位购买使用,并将CSSCI作为地区、机构、学术、学科、职称、项目、成果评价与评审的重要依据。

进入中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期刊查询即可查询。学术期刊按主管单位的不同,可以分为省级、国家级、科技核心期刊(统计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北大中文核心)、CSSCI、CSCD、双核心期刊等。1、省级医学:主管单位是省一级机构主管的期刊;2、国家级医学:主管单位是国家机构、或一级协会和学会主管的期刊;3、科技核心:进入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科技核心目录的期刊;4、中文核心:进入北京大学图书馆出版的北大中文核心目录的期刊。

秦汉研究期刊是什么级别

根据新闻出版总署的答复,期刊是没有级别区分的。但是为了行政管理,一般称国家级或中央级的单位主管或主办的期刊为国家级。省级单位主管或主办的期刊为省级。依次类推:市级单位主管或主办的叫做市级。学校主管主办的叫做校级。——山东期刊采编中心

去letpub查看,语言选择中文(top是中科院按sci期刊来分的),可以看到是几区的,是否是top。举个例子,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    这个期刊:网页链接往下翻就能看见

省级期刊和国家级期刊的主办单位不同:省级期刊是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各部门、委办、厅、局、所,省级社会团体和机构以及各高等院校主办。国家级期刊的主办单位:由党中央、国务院及所属各部门,或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各民主党派和全国性人民团体主办。领导说详情搜:高级职称论文郑密路航海路全国办、中国职称大学郑密路航海路全国办(必搜最关键的“郑密路航海路”)、高级经济师学院郑密路航海路全国办、高级农经师学院郑密路航海路全国办、高级会计师学院郑密路航海路全国办、高级审计师学院郑密路航海路全国办、高级统计师学院郑密路航海路全国办、高级政工师学院郑密路航海路全国办、高级工程师学院郑密路航海路全国办、高级教师学院郑密路航海路全国办、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学院郑密路航海路全国办等。

不是期刊,书籍类。台湾学者廖伯源先生致力于秦汉政治史研究,最近将他十年来所作关于汉代制度史的论文十二篇结集为一编,名曰《秦汉史论丛》,由台湾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印行。

秦汉研究期刊是什么级别的期刊

推荐书单的问题,基本上是琳琅满目。而本人认为书单推荐应该有几个标准:第一,推荐者本人要看过,或者至少部分看过,这样才有独特的心得,而不是人云亦云;第二,推荐书单要讲究循序渐进,至少要有入门级——教材级——提高级三个层次,而不是剪刀加浆糊随便列举;第三,推荐书单要相对全面,比如历史类书单,就不能完全偏重一个时期。带着以上三条标准,本人来推荐一份独到的历史类书单。入门级:入门级的主要是提高兴趣,理清史实,不需要非常专业。现代出版社有套《历史中国》系列,包括醉罢君山《夏商周原来是这样》、姜狼《春秋原来是这样》等,基本有全套中国通史。断代史也有一些优秀读物,比如月望东山《那时汉朝》、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等等。社科院历史所编写的五卷本《中国通史》也不错,简明扼要,既专业又通俗,还有同名纪录片播放。教材级:教材级的主要是系统学习,不容易被个人风格的作品带偏。不少大学院校都有历史本科教材,比如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等等。这里推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历史学基础课配套教材》系列,《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中国古代史资料汇编》《历史学理论与方法》《中国史学史》等等。虽然教材可能有些枯燥,但是专业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级:这个阶段可以读点学术专著,比如上海人民出版社的《中国断代史系列》就不错,包括杨宽《战国史》、林剑鸣《秦汉史》等等;河北教育出版社的《二十世纪史学名著》,包括顾颉刚《古史辨自序》、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等等;另外有一些通史、断代史史学名著,比如钱穆《国史大纲》、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顾诚《南明史》。外国的也可以看看,比如《剑桥中国史》《哈佛中国史》。限于篇幅就不多介绍了,但是按照这个思路,本人认为是比较科学的书单。感谢阅读,欢迎关注!林屋公子作家 代表作《先秦古国志》 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5万粉丝 · 1万赞搜索有关历史的好书及书一生必读的10本书樊登推荐女性读的书30-40岁必读十本书十五部最好历史小说10岁孩子必读历史书

《历史研究》、《世界史研究》、《近代史研究》、《文史》、《中国史研究》、《史学史研究》、《中华文史论丛》;专一点看《唐研究》、《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国学研究》、《燕京学报》等等。

上起点看穿越

一段时间以来,随着学术泡沫与学术腐败现象的不断增加,现行学术评价方式的有效性也开始受到多方质疑。 直接评价难保公正 我国现行学术评价方式主要有两类三种,直接性的同行(内行)评议与间接性的刊物级别、引用(引证)率。 同行评议是最主要的方式,却问题很多。一是误将同事作同行。学术研究是一个特殊领域,只有内行才有资格进行评价,但我们的同行评议主要在同一单位内进行,同一单位学者不可能都研究同一个领域,他们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内行”,而是同事。比如历史研究所的秦汉史专家为明清史成果打分时,他到底是以同行的资格,还是同事的身份?即使都研究同一时段,其研究内容多半也不相同。对同一问题感兴趣且素有研究的学者,可能在外单位,在外地,甚至在外国。这在同学科学者比较集中的研究单位尚且如此,在同学科学者不大集中的高校,就更可想而知了。很显然,现行的同行评议,其实并不是内行评议,而是“同事评议”,说严重点,简直就是“外行评议”。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如果我们的科研评价是建立在“看热闹”的基础上,其结果可想而知! 二是同事最后成同伙。为了摆脱人际关系干扰,不少单位实行评审,并且邀请少量外单位同行参加评议会,或者将有关材料送给外单位学者打分。但是,这种程序上貌似公正的做法,实际上也问题多多。首先,同单位学人根本不可能真正;而外单位学者,由于研究圈子就这么小,即便不直接认识,也多能间接地接上头。其次,按照学界不成文的规则(潜规则),外单位评委多半是邀请者的“相好”,好唱反调者决不在邀请之列。因此,评奖也好,课题也好,还有什么工程、基地等等,都是以人际关系原则来分配。也没有用,照样门清。而且,由于使评委只享有权力而逃避了责任,评审反倒成为不公正的挡箭牌和遮羞布。在那些风气差的单位,掌握一定学术权力的评委们,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这次你投我的票,下次我捧你的场,名为“同行”实为“同事”的评议最后就堕落为“同伙评议”——合起伙来压内行、蒙外行。只苦了那些没有拉上关系的圈外人,不但肉总是吃不上,往往连汤都没得喝。 间接评价问题更多 同行评议难保公正,学界近年又开始看好刊物级别和引用(引证)率,认为只有后两者才能排除各种干扰,达到客观公正。实际上,这两种方式问题更多。比如,某部委规定,申请高级职称的条件之一就是,必须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五篇;另有相当一批科研单位规定,只有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才能算作考核成果。然而,这样的规定毫无道理,期刊的行政级别怎么可以等于学术水平?核心期刊虽说主要是依据学术影响力评出的,但这只是对整个刊物而不是对其每一篇论文的评价。把刊物级别与论文质量划等号,其理念就是,凡是发表在高级别刊物上的文章就必然是高质量的论文,反之则不是。这种“以刊评文”只认衣冠不认人的荒唐作法,居然能够大行其道于学界!宁信度而无自信,真不知这是学人的悲哀还是管理者的悲哀!抑或兼而有之? 以引用率为标准,同样地荒唐可笑。有学人说,“越是被他人引用得多,社会影响就越大,价值就越高”。其实,引用率高只能说明社会(包括学界)关注程度高,与学术水平并无必然联系。“文革”期间“批孔孟”“评水浒”,有些文章“引用率”甚高,几乎是所有的报刊都要引用,“社会影响”大得很,它的“价值”是不是很高呢?如果说那是特殊时期的产物,那么改革开放以来,引起学界甚至社会广泛关注的特异功能(耳朵认字之类)、周易热等,又如何呢?这两个例子都有社会政治等方面的影响,但限于学界内部,情况也没有好到哪去。中外的实践都告诉我们,引证中普遍存在的向权威倾斜的“马太效应”,以及数量众多的“伪引”“漏引”等,都使引用率的准确性大扣。最近,有学人撰文分析1998年到2001年中国主流法学界的引证情况,很能说明问题。研究表明,中国主流法学界呈现出“权威引证”严重、“自我引证”增加、一些学科的引证主要集中于知识结构相对陈旧的老一代学人、北京学者的引证不成比例地奇高等特点,并且可能大量存在“该引的不引”和“引的不该引”的情况。 于是,我们的学术评价就陷入了一个怪圈,同行评议有问题,就以刊评文,再不行就看引用率,或者还有其他。其结果是,泡沫越来越多,公正越来越少。我们的学术就在这不断变换规则的所谓“改革”中,离国际先进水平越来越远。 批评先行才是出路 之所以陷入怪圈,关键的关键,就是忽略了最根本的评价方法,即我们大家所熟知却远未能有效开展起来的“学术批评”。 生命在于运动,学术在于批评。只有在深入进行学术批评的基础上,而不是主要在形式上做文章,我们才有可能对科研成果作出比较客观公正的评价。正如一位外国学者所指出的:“只盯着学术‘论文’是没有用的,因为这些‘论文’不仅隐瞒真相,而且在论述他们的工作时想尽办法讲歪理。……只有未加修饰的证据才解决问题,那意味着要从锁眼里去看。”自然科学主要通过重复实验,来验证其成果的真实性。人文社会科学复杂得多,很难通过重复实验进行检验,但其基本方法是一样的,也可以“从锁眼里去看”。事实上,许多科研成果,只要我们“从锁眼里去看”,就可以发现问题,资料是否可靠,论证是否充分,逻辑是否严密,是否真的填补了学术空白,等等。学术批评与上述三种评价方式的不同之处就在于,虽然它很难制定出严密而又精确的指标,但它又是最有效的。因为它是“从锁眼里去看”,并把看到的情况公之于众。对于那些一时难以辩清的问题,未被内行普遍认可的创新成果,也必须通过“从锁眼里去看”,在不断的批评中为学界所认识,而不是找几个同行简单评一下、查查引用率就可以匆忙做出结论的。理不辩不明,只有通过批评,才能够去伪存真,促进学术健康发展。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已经为全世界的内行参与相关问题的批评与讨论,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我们应当充分加以利用。 但目前的情况很糟糕,不必要的学术评比太多太滥,学术泡沫激增,而真正的学术批评却凤毛麟角。不仅批评文章多不被认为是成果(据说是因为没有“创新”),而且批评者本人也往往被目为另类,甚至是别有用心之徒。由于说实话经常“遭打”,批评者受到不公正的对待,即便是铁板钉钉的抄袭之作,也很少有人敢出来揭露,更何况其他。 一系列的学术评价规则,同行评议也好,刊物级别、引用率也好,本来用好了,还能起点监督促进作用,但在当前学术评比泛滥的大潮中,却逐步演变成学术评比的工具,甚至沦为助纣为虐的帮凶。因此,我们科研管理部门有必要转换思路,一方面,少搞一点评比,以使广大学人从繁重的学术评比的压力下解放出来;另一方面,要在批评上多下些功夫,创造出一个既有严肃批评又有宽松氛围的学术环境。这,或许才是真正有益于学术繁荣发展的方向。

秦汉研究期刊是什么级别的刊物

省级期刊和国家级期刊的主办单位不同:省级期刊是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各部门、委办、厅、局、所,省级社会团体和机构以及各高等院校主办。国家级期刊的主办单位:由党中央、国务院及所属各部门,或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各民主党派和全国性人民团体主办。领导说详情搜:高级职称论文郑密路航海路全国办、中国职称大学郑密路航海路全国办(必搜最关键的“郑密路航海路”)、高级经济师学院郑密路航海路全国办、高级农经师学院郑密路航海路全国办、高级会计师学院郑密路航海路全国办、高级审计师学院郑密路航海路全国办、高级统计师学院郑密路航海路全国办、高级政工师学院郑密路航海路全国办、高级工程师学院郑密路航海路全国办、高级教师学院郑密路航海路全国办、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学院郑密路航海路全国办等。

看刊号

刊物级别确定由刊物主办或主管单位级别而定,国家级期刊是指国务院所属各部委、中科院、各民主党派和全国性人民团体主管的期刊,统一刊号为“CN”或“ISSN”;省级期刊是指省级各委、厅、局主管的期刊。属国务院部委主管的院校所办的学报可视作国家级期刊,属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主管的院校所办的学报可视作省级期刊;天津工程学院是哪级主管的?

不是期刊,书籍类。台湾学者廖伯源先生致力于秦汉政治史研究,最近将他十年来所作关于汉代制度史的论文十二篇结集为一编,名曰《秦汉史论丛》,由台湾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印行。

秦汉研究期刊是什么级别的期刊啊

一段时间以来,随着学术泡沫与学术腐败现象的不断增加,现行学术评价方式的有效性也开始受到多方质疑。 直接评价难保公正 我国现行学术评价方式主要有两类三种,直接性的同行(内行)评议与间接性的刊物级别、引用(引证)率。 同行评议是最主要的方式,却问题很多。一是误将同事作同行。学术研究是一个特殊领域,只有内行才有资格进行评价,但我们的同行评议主要在同一单位内进行,同一单位学者不可能都研究同一个领域,他们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内行”,而是同事。比如历史研究所的秦汉史专家为明清史成果打分时,他到底是以同行的资格,还是同事的身份?即使都研究同一时段,其研究内容多半也不相同。对同一问题感兴趣且素有研究的学者,可能在外单位,在外地,甚至在外国。这在同学科学者比较集中的研究单位尚且如此,在同学科学者不大集中的高校,就更可想而知了。很显然,现行的同行评议,其实并不是内行评议,而是“同事评议”,说严重点,简直就是“外行评议”。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如果我们的科研评价是建立在“看热闹”的基础上,其结果可想而知! 二是同事最后成同伙。为了摆脱人际关系干扰,不少单位实行匿名评审,并且邀请少量外单位同行参加评议会,或者将有关材料送给外单位学者打分。但是,这种程序上貌似公正的做法,实际上也问题多多。首先,同单位学人根本不可能真正匿名;而外单位学者,由于研究圈子就这么小,即便不直接认识,也多能间接地接上头。其次,按照学界不成文的规则(潜规则),外单位评委多半是邀请者的“相好”,好唱反调者决不在邀请之列。因此,评奖也好,课题也好,还有什么工程、基地等等,都是以人际关系原则来分配。匿名也没有用,照样门清。而且,由于匿名使评委只享有权力而逃避了责任,匿名评审反倒成为不公正的挡箭牌和遮羞布。在那些风气差的单位,掌握一定学术权力的评委们,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这次你投我的票,下次我捧你的场,名为“同行”实为“同事”的评议最后就堕落为“同伙评议”——合起伙来压内行、蒙外行。只苦了那些没有拉上关系的圈外人,不但肉总是吃不上,往往连汤都没得喝。 间接评价问题更多 同行评议难保公正,学界近年又开始看好刊物级别和引用(引证)率,认为只有后两者才能排除各种干扰,达到客观公正。实际上,这两种方式问题更多。比如,某部委规定,申请高级职称的条件之一就是,必须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五篇;另有相当一批科研单位规定,只有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才能算作考核成果。然而,这样的规定毫无道理,期刊的行政级别怎么可以等于学术水平?核心期刊虽说主要是依据学术影响力评出的,但这只是对整个刊物而不是对其每一篇论文的评价。把刊物级别与论文质量划等号,其理念就是,凡是发表在高级别刊物上的文章就必然是高质量的论文,反之则不是。这种“以刊评文”只认衣冠不认人的荒唐作法,居然能够大行其道于学界!宁信度而无自信,真不知这是学人的悲哀还是管理者的悲哀!抑或兼而有之? 以引用率为标准,同样地荒唐可笑。有学人说,“越是被他人引用得多,社会影响就越大,价值就越高”。其实,引用率高只能说明社会(包括学界)关注程度高,与学术水平并无必然联系。“文革”期间“批孔孟”“评水浒”,有些文章“引用率”甚高,几乎是所有的报刊都要引用,“社会影响”大得很,它的“价值”是不是很高呢?如果说那是特殊时期的产物,那么改革开放以来,引起学界甚至社会广泛关注的特异功能(耳朵认字之类)、周易热等,又如何呢?这两个例子都有社会政治等方面的影响,但限于学界内部,情况也没有好到哪去。中外的实践都告诉我们,引证中普遍存在的向权威倾斜的“马太效应”,以及数量众多的“伪引”“漏引”等,都使引用率的准确性大打折扣。最近,有学人撰文分析1998年到2001年中国主流法学界的引证情况,很能说明问题。研究表明,中国主流法学界呈现出“权威引证”严重、“自我引证”增加、一些学科的引证主要集中于知识结构相对陈旧的老一代学人、北京学者的引证不成比例地奇高等特点,并且可能大量存在“该引的不引”和“引的不该引”的情况。 于是,我们的学术评价就陷入了一个怪圈,同行评议有问题,就以刊评文,再不行就看引用率,或者还有其他。其结果是,泡沫越来越多,公正越来越少。我们的学术就在这不断变换规则的所谓“改革”中,离国际先进水平越来越远。 批评先行才是出路 之所以陷入怪圈,关键的关键,就是忽略了最根本的评价方法,即我们大家所熟知却远未能有效开展起来的“学术批评”。 生命在于运动,学术在于批评。只有在深入进行学术批评的基础上,而不是主要在形式上做文章,我们才有可能对科研成果作出比较客观公正的评价。正如一位外国学者所指出的:“只盯着学术‘论文’是没有用的,因为这些‘论文’不仅隐瞒真相,而且在论述他们的工作时想尽办法讲歪理。……只有未加修饰的证据才解决问题,那意味着要从锁眼里去看。”自然科学主要通过重复实验,来验证其成果的真实性。人文社会科学复杂得多,很难通过重复实验进行检验,但其基本方法是一样的,也可以“从锁眼里去看”。事实上,许多科研成果,只要我们“从锁眼里去看”,就可以发现问题,资料是否可靠,论证是否充分,逻辑是否严密,是否真的填补了学术空白,等等。学术批评与上述三种评价方式的不同之处就在于,虽然它很难制定出严密而又精确的指标,但它又是最有效的。因为它是“从锁眼里去看”,并把看到的情况公之于众。对于那些一时难以辩清的问题,未被内行普遍认可的创新成果,也必须通过“从锁眼里去看”,在不断的批评中为学界所认识,而不是找几个同行简单评一下、查查引用率就可以匆忙做出结论的。理不辩不明,只有通过批评,才能够去伪存真,促进学术健康发展。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已经为全世界的内行参与相关问题的批评与讨论,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我们应当充分加以利用。 但目前的情况很糟糕,不必要的学术评比太多太滥,学术泡沫激增,而真正的学术批评却凤毛麟角。不仅批评文章多不被认为是成果(据说是因为没有“创新”),而且批评者本人也往往被目为另类,甚至是别有用心之徒。由于说实话经常“遭打”,批评者受到不公正的对待,即便是铁板钉钉的抄袭之作,也很少有人敢出来揭露,更何况其他。 一系列的学术评价规则,同行评议也好,刊物级别、引用率也好,本来用好了,还能起点监督促进作用,但在当前学术评比泛滥的大潮中,却逐步演变成学术评比的工具,甚至沦为助纣为虐的帮凶。因此,我们科研管理部门有必要转换思路,一方面,少搞一点评比,以使广大学人从繁重的学术评比的压力下解放出来;另一方面,要在批评上多下些功夫,创造出一个既有严肃批评又有宽松氛围的学术环境。这,或许才是真正有益于学术繁荣发展的方向。

推荐书单的问题,基本上是琳琅满目。而本人认为书单推荐应该有几个标准:第一,推荐者本人要看过,或者至少部分看过,这样才有独特的心得,而不是人云亦云;第二,推荐书单要讲究循序渐进,至少要有入门级——教材级——提高级三个层次,而不是剪刀加浆糊随便列举;第三,推荐书单要相对全面,比如历史类书单,就不能完全偏重一个时期。带着以上三条标准,本人来推荐一份独到的历史类书单。入门级:入门级的主要是提高兴趣,理清史实,不需要非常专业。现代出版社有套《历史中国》系列,包括醉罢君山《夏商周原来是这样》、姜狼《春秋原来是这样》等,基本有全套中国通史。断代史也有一些优秀读物,比如月望东山《那时汉朝》、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等等。社科院历史所编写的五卷本《中国通史》也不错,简明扼要,既专业又通俗,还有同名纪录片播放。教材级:教材级的主要是系统学习,不容易被个人风格的作品带偏。不少大学院校都有历史本科教材,比如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等等。这里推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历史学基础课配套教材》系列,《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中国古代史资料汇编》《历史学理论与方法》《中国史学史》等等。虽然教材可能有些枯燥,但是专业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级:这个阶段可以读点学术专著,比如上海人民出版社的《中国断代史系列》就不错,包括杨宽《战国史》、林剑鸣《秦汉史》等等;河北教育出版社的《二十世纪史学名著》,包括顾颉刚《古史辨自序》、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等等;另外有一些通史、断代史史学名著,比如钱穆《国史大纲》、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顾诚《南明史》。外国的也可以看看,比如《剑桥中国史》《哈佛中国史》。限于篇幅就不多介绍了,但是按照这个思路,本人认为是比较科学的书单。感谢阅读,欢迎关注!林屋公子作家 代表作《先秦古国志》 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5万粉丝 · 1万赞搜索有关历史的好书及书一生必读的10本书樊登推荐女性读的书30-40岁必读十本书十五部最好历史小说10岁孩子必读历史书

吴忠民,男,1959年10月出生于青岛市,汉族。1985年硕士生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师从胡滨教授)。1985年9月至2000年4月在山东大学社会学系任教。1988年被破格聘为副教授;1992年又被破格聘为教授。在山东大学工作期间,自1995年起,历任山东大学社会学系主任、社会发展学院院长等职。2000年5月调至中共中央党校工作。现为中共中央党校社会学教研室教授、主任、博士生导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入选者,中国社会学会常务理事。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  主要研究方向:社会公正研究;社会发展与现代化研究。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社会学研究》、《科技导报》、《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会保障研究》、《人口研究》、《学术界》、《江海学刊》、《天津社会科学》、《江苏社会科学》、《文史哲》、《社会科学》、《东岳论丛》、《社会科学研究》、《江汉论坛》、《社会科学战线》、《孔子研究》、《孔孟月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理论动态》、《中国党政干部论坛》、《中共中央党校学报》、《理论前沿》等中文核心学术期刊与海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0 余篇;在《南方周末》、《中国经济时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文汇报》、《解放日报》等报纸发表数十篇文章;独立撰写《历史原脉与现实走向――历史社会学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出版)、《中国社会发展论》(湖南出版社1995年出版)、《渐进模式与有效发展――中国现代化研究》(东方出版社1999年出版)、《社会公正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出版),主编《发展社会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出版)等教材,还合作撰写了多部专著及教材。  其研究成果有着较为广泛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中国学术年鉴》、《中国出版》、《中国图书评论》、《社会学研究》、《博览群书》、《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华读书报》、《中国经济时报》等重要媒体曾专文介绍、评论其专著。其论文也多次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光明日报》、《人民日报》、《中国社会学年鉴》、《中国哲学年鉴》、《中国历史学年鉴》、《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历史研究》、《读书》、《书摘》、《中外书摘》、《文摘报》、《报刊文摘》、《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光明日报》、《文汇报》、《解放日报》等转载、转摘或介绍。主持承担了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以及其他类别的研究项目。 2中共青岛市委常委、市委农工委书记王伟,王伟书记1982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2002年被评为高级经济师。2004年1月中共中央党校法学理论研究生毕业。曾担任《环渤海经济圈》山东卷主编并撰写部分章节。 3杨传堂,中共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1954年5月生, 山东禹城人,197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2年6月参加工作,在职研究生学历。1981年2月-1983年1月,在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干修科当学员。 作者: * 2006-9-29 09:32 回复此发言 4郑洪刚,男,教授、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原西安工业大学党委书记,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兵器工业总公司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陕西省先进工作者等。近年来先后发表论文30多篇,并有多篇论文获奖,兼任中国兵工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陕西省党建研究会理事等。 5程汉大  男,1948年出生,山东昌乐人。现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1975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政史系,后留校任教。曾任山东师大历史系近代史教研室主任,世界史学科点(省重点学科)负责人,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并为全国英国史研究会理事,山东省史学常务理事。近年调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任教。长期从事世界史和英国政治法律制度史的教学与研究,先后出版《英国政治制度史》、《英国议会制度》、《英国法制史》等专著,并在《世界历史》、《史学月刊》、《政法论丛》等刊物上发表关于英国法制史的学术论文数十篇。著作成果多次获奖,1997、2001年获山东省政府社科二等奖各一项,1996、2001年获山东省教委社科成果二等奖各一项,曾主持多项省部级课题研究。 6岳 庆 平  1953年生。1982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1985年北京大学历史系硕士生毕业,留校任教,历史系副教授。著有《中国的家与国》、《家庭变迁与社会变革》、《中国秦汉习俗史》等。主编辞典和丛书多部。发表论文50余篇。

  • 索引序列
  • 秦汉研究期刊是什么级别的
  • 秦汉研究期刊是什么级别
  • 秦汉研究期刊是什么级别的期刊
  • 秦汉研究期刊是什么级别的刊物
  • 秦汉研究期刊是什么级别的期刊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