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抗战文史研究杂志电子版官网

抗战文史研究杂志电子版官网

发布时间:

抗战文史研究杂志电子版官网

值抗战胜利60周年之际,广西文史研究馆馆长兼《广西文史》杂志主编文军,广西文史研究馆馆员、《广西文史》副主编刘君达于2005年6月16日采访了他。韦老已83岁高龄,身体健康,精神笙栋,讲起当年往事滔滔不绝。下面,我们将韦纯束同志的访谈记录整理出来,以飨读者,并以此作为本刊对杭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一份纪念。文军: 刚才您说了,您是1938年底参加学生军的,并在学生军中入党的。您能回忆下当年在学生军的经历吗?韦老:我当时是16岁,是象县国民中学的学生,已经接受了中共地下党员的教育,早就立下了抗日救国的决心,所以一听说学生军招兵,在父亲的支持下,就义无反顾地步行北上桂林去报名,但走到荔浦县境时就走不动了。那时正在修桂柳铁路,运材料的货车很多,放空的时候司机为了捞外快,愿意搭我们,当时叫“买黄鱼”。 1938年11月到桂林,桂林很冷。我参加了第三届学生军,住在七星岩旁边的一个岩洞,在桂林集训了个多月,我分在第一团二大队六中队,集训后就到柳州、平乐、钟山作抗日宣传工作,第二年冬调到邑钦抗日前线。我被派到国军31军137师392团的重机枪连担任指导员。392团团长叫韦灿,是容县松山人,是个老团长了,已有40来岁。他本已升副师长,因故还没有离任。韦团长人很好,我们去后,他热情地请我们吃饭,加了菜,有猪肉、鸡肉,还喝了两口酒。那时我已经有枪,有支德国造的七九式步枪,所以392团的战斗我都参加了,但印象最深刻的还是枯埋战役中韦灿团长壮烈牺牲的一幕。文军: 1944年n月,日本侵略军占领了您的家乡象县,您当时正在家乡从事革命工作,沦陷后又从事了一系列抗日工作,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您能回述下当时的斗争情景和您所从事的抗日斗争吗?韦老:1941年夏广西学生军解散后,转入广西合作训练班受训,之后先后在平乐、修仁(今属荔浦)工作。1944年10月日军入侵广西,中共修仁支部经上级组织批准,转移到象县进行抗日救亡工作,我奉命回家乡工作 地下党交给我的任务是去联系留在象县的国军两个营一个排,争取他们抗日。这些国军原计划经柳州退到大后方去的,因柳州失守,他们过不去,就滞留在象县了。驻中平乡的一个营属四川军杨森的部队,营长叫蒋云程,我们简称他为蒋营;驻扎在罗秀乡的营属于何应钦领导的军政部,营长叫崔永恭,我们称之为崔营。

男,汉族,广西桂林市人。现任广西社会科学院文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沿海企业与科技》杂志社社长、总编辑,广西民族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 。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田汉研究会理事、广西文艺理论家协会副主席、广西抗战文化研究会会长。2004年参与广西区党委区政府重大课题《广西文化产业发展对策研究》工作,任课题研究组副组长。1998年获广西首届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家”称号。合著的《桂林抗战文学史》获广西第二届文艺创作“铜鼓奖”、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曾给2002级文秘写作研究生班讲授《小说观念与创作》课程,给2004级民族作家文学硕士研究生讲授《满族文学》和《广西当代文学》课程,给2005级文学类硕士研究生讲授《广西本土文学》课程。主要研究方向:抗战文学、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与批评、广西本土文化。

有一本台湾出的《戴笠将军和他的同志》,11年又出了本《戴笠与抗战》;《特工王戴笠》也不错,这是大陆出的,不过看的时候要把那些意识形态的描述去掉。 戴雨农先生隐身幕后,亲自指挥了抗日战争中的对日情报战,打击日本间谍,组织锄奸,为盟军获取大量情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卫国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英名不应该被遗忘和刻意的贬低。戴雨农先生身故后,周恩来说,戴笠之死,共产革命的成功提前了十年。

抗战文史研究杂志电子版下载

男,汉族,广西桂林市人。现任广西社会科学院文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沿海企业与科技》杂志社社长、总编辑,广西民族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 。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田汉研究会理事、广西文艺理论家协会副主席、广西抗战文化研究会会长。2004年参与广西区党委区政府重大课题《广西文化产业发展对策研究》工作,任课题研究组副组长。1998年获广西首届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家”称号。合著的《桂林抗战文学史》获广西第二届文艺创作“铜鼓奖”、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曾给2002级文秘写作研究生班讲授《小说观念与创作》课程,给2004级民族作家文学硕士研究生讲授《满族文学》和《广西当代文学》课程,给2005级文学类硕士研究生讲授《广西本土文学》课程。主要研究方向:抗战文学、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与批评、广西本土文化。

《朱自清经典》(朱自清)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3ng 提取码:nup2书名:朱自清经典作者:朱自清译者:乐齐 编选豆瓣评分:3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出版年份:1999-8页数:435内容简介:有2007年5月2印本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早年就读于北京大学。五四运动前后开始新诗创作。1925年后长期执教于清华大学,创作上转向散文,同时研究中国古典文学。他创作的长诗《毁灭》,散文《匆匆》、小品《浆声灯影里的秦淮 河》、《绿》、《背影》、《荷塘月色》等,胎炙人口,广为传诵,产生过巨大影响,成为中国现代诗文史上的不朽名作。30年代初留学英伦,漫游欧陆,写有不少访感游记。抗战中在昆明西南联大教书;战后返回清华园,继续教书治学,并投身民主运动。1948年在贫病交加中去世。本书辑录朱自清的经典作品,包括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你我》、《欧游杂记》、《伦敦杂记》。

抗战史料研究杂志电子版下载

《国破山河在》(萨苏)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资源链接:链接:_-j3WBkpFzOp4c8cxSQ  提取码:c9k3      书名:国破山河在作者:萨苏豆瓣评分:2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年份:2007-7页数:321内容简介:在外寇入侵,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刻,中国人民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以巨大的牺牲捍卫了民族的尊严。《国破山河在》一书以全新的视角,从日本的资料中挖掘出大量不为国内所知的抗日史实。中国的抗战,以最简陋的武器对抗凶残而装备精良的侵略军,很多时候战至最后一刻、最后一人,众多英雄事迹和英雄人物反而因此湮没于血与火中。而在敌方的史料中,虽然纪录的目的不同,却也保存了许多中国人为国死难的可歌可泣的事例。作者辛勤梳理日方史料,和国内资料互为对证,许多珍贵的历史片段重现于我们眼前。萨苏文笔灵动诙谐,将这段沉重激昂的历史,鲜活形象地展现给读者。书中还保存了大量日方拍摄的历史照片。作者简介:萨苏,本名弓云,汉族,祖籍河北,生于北京。1992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第一份工作是在北京保利大厦做侍应生。自此先后在美国通用电气、AT&T、诺基亚、AMECO等公司工作,现为一家美国公司驻日的网络工程项目主管,住在日本关西的小城伊丹市。因为亲戚中有几位文史方面的专业人士,养成对文史的爱好,现兼任《环球时报》驻日本记者,曾出版过《中国厨子》、《嫁给太监》、《梦里关山走遍》、《北京段子》等书。其新浪博客()点击量达1800万以上,被评为2006年度新浪最佳写作博客。

中国抗战画史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内容预览: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那年,曹聚仁结束了八年的战地记者生活,从江西回到了上海。这八年中,他从采访四行仓库的淞沪战役开始,随军走遍大江南北,采访了台儿庄大战等大小战役,写下战地通讯无数,并收集了大量的一手材料。在上海安顿下来后,他立即开始着手整理抗战中的各方面史料,为出版一本记录中国抗战史的书做准备。当时这些资料还带着战场的烽火硝烟气息,余温未尽。这里有在台儿庄大战前线李宗仁将军在战地司令部用笺上为他画下的战况地形图;有他采访新四军叶挺将军时,叶将军给予他的多幅日寇南京大屠杀的实况照片……。关于书中史料的收集整理情况,可以在作者所写的附录中看到。舒宗侨先生是复旦大学新闻系的新闻摄影教授,为中国著名的新闻摄影记者。抗日战争中他在重庆主编《联合画报》,搜集了抗战中的许多新闻图片。抗战结束,他也回到了上海。他曾亲自到日军在上海的司令部内,在日方仓皇撤退时留下的许多文件档案中,他找到了大量日寇拍的照片……

链接: 提取码: d07z《中国抗日战争史》是1998年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中国地图出版社。

百度网盘txt 最新全集下载链接: 提取码: qnbs     简介:该小说讲述了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最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人民在长达14年的抗日斗争中,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创造了光辉的业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编写出一部全面系统地反映14年斗争的抗日战争史,总结和借鉴抗日战争的经验,对弘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促进祖国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富强,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承担《中国抗日战争史》的编写中,我们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角度,探讨中国抗日战争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的进程和规律,全面反映正面和敌后两个战场的军事行动,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等各方面的情况。

抗战文化研究杂志电子版

潘洵(1965年2月—— ),男,汉族,重庆市北碚区人,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先后就读于原西南师范大学和四川大学,获历史学学士学位、法学硕士学位和历史学博士学位。曾任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教务处副处长、档案馆馆长,现任西南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兼任中国现代史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中国中共党史学会理事,重庆市历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重庆市“中国近现代史”学科学术带头人和重庆市宣传文化”五个一批”人才。 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教学方面,给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的主要课程有:中国近代史、中华民国史、中华民国思想史、中国近现代化、中国近代史研究理论与方法等。在科研方面,主要从事中华民国史、抗战时期大后方史的研究,主持完成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部项目)“真相、正义与和平:抗战时期重庆大轰炸及其遗留问题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民国时期的中国西部科学院研究”,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招标项目“重庆大轰炸研究”、“中国大后方全民抗战研究”、“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研究现状调查研究”、重庆市社科规划项目“抗战时期西南地区的社会变迁研究”及“重庆抗战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研究”等。发表学术著作《抗日战争时期重庆大轰炸研究》(商务印书馆2013年)、《抗战时期西南后方社会变迁研究》(重庆出版社2011年)、《抗战时期重庆大轰炸日志》(重庆出版社2011年)、《国共合作重庆谈判图史》(重庆出版社2012年)等多部,在《光明日报》、《史学集刊》、《战争责任研究》(日本)、《中国科技史杂志》、《西南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研究成果《抗日战争时期重庆大轰炸研究》入选2012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教学科研成果曾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重庆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重庆市“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重庆市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三等奖。

抗战史料研究杂志电子版百度云

《我的人生档案贾植芳回忆录》(贾植芳 )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_U3QQ08gNUohUtwPjg 提取码:bxuh    书名 :我的人生档案贾植芳回忆录豆瓣评分:3作者: 贾植芳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年: 2009页数: 414内容简介:本书收录了贾植芳先生现有的回顾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先生对亲朋好友的回忆文字,大致分为“且说说我自己”、“狱里狱外”和“我的三朋五友”三个部分。这样全面地汇集贾植芳先生忆旧性的文章,应该说是第一次。本书的写作的时间跨度达半个世纪,是先生一生风雨历程的真实写照,是一个知识分子个体的档案和人生史料,作为历史的经验与教训,也可以为认识与思考历史和时代提供值得参考的民间资料。作者简介:贾植芳(1916-2008),山西襄汾人,著名学者、“七月派”作家。早年赴日留学。抗战爆发后弃学归国,投入抗战实际工作,并且坚持文学创作,成为“七月派”骨干作家之一。1946年6月始定居于上海,在震旦大学中文系任教。1952年调入复旦大学任中文系教授。1955年因胡风冤案被捕入狱,达十一年。1966年3月,被法院定罪为“胡风反革命集团骨干分子”,判处有期徒刑十二年。1980年彻底平反。他长期致力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和比较文学研究,成就卓著。建国后历任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代文学教研室主任、校图书馆馆长等职。先后组建了复旦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和比较文学两个学科。著有《贾植芳文集》(四卷)、《近代中国经济社会》、《贾植芳小说选》、《狱里狱外》、《历史的背面》、《劫后文存》、《雕虫杂技》、《余年笔墨》等。

敌机被击落坠毁于真如。《淞沪抗战史料》丛书收录的这幅照片原刊载于1932年3月14日出版的《淞沪御侮记》,距离日军占领真如、南翔时隔仅十余日 书中同时刊有闸北民居、商务印书馆、东方图书馆被日军击毁焚毁的照片。在书中的“淞沪战区地图”中,日军图例用“x”表示(本版图片均由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提供) 日前,由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推出的《淞沪抗战史料》丛书在沪首发。作为“上海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系列丛书”之一,《淞沪抗战史料》丛书充分利用上海图书馆馆藏资源,将当年“一·二八”和“八一三”两次淞沪抗战的史料以影印形式出版。有关专家认为,这是出版界首次以大型丛书形式完整展示淞沪抗战全貌,史料研究及学术价值重大。 《淞沪抗战史料》丛书共计12辑收录32种作品。其中有通讯、纪实、回忆录及报告文学,亲历者的战地记录包括参战官兵战记,还原了诸多鲜为人知的淞沪抗战细节。丛书编辑团队以史料价值、学术价值和思想教育意义为标准,选辑出最具代表性的部分作品重新影印。既有《上海抗日血战史》《十九路军血战全史》《远东第一次空中大战记》等记录评论战役的著作,也有参战部队的文件,士兵撰写的亲历记录,如《十九路军61师121旅淞沪抗日战纪》《淞沪抗日战役第五军战斗要报》等。丛书还收纳了大量稀有的原始材料,其中不乏当年的军事机密,此次影印出版也都保留了文献原貌。“尤其是当战地的记者,出入枪林弹雨之中,头上有那些银灰色的铁鸟,在天空乱掷恐怖的炸弹;前方有敌人无情的炮火,像连珠般地飞扫过来,更活像狩猎场上的猎狗,向着最危险的火线目标地冲去,搜寻猎得的胜利品一样。我们当做战地的记者,并不是生来便不怕死的英雄。我们所以每天敢冒险到前线上去,一则是激发个人的爱国热忱,其最大的原因,却是受了前线十九路军士忠勇精神的感化。我们在前线亲眼看见生龙活虎的健儿们,他们每时每刻都有死的危险,但是他们都不怕死,他们都是和我们同样有血有肉的人,而且个个都是年富力强的好男儿,他们既不怕死,我们当然也不怕死。”这段刊载在1932年2月19日《大晚报》上的一段话,可以看做是淞沪抗战期间战地记者的自白。由左翼作家钱杏邨(阿英)主编的《上海事变与报告文学》完成于1932年4月,当时“一·二八”淞沪抗战的硝烟刚刚散去,其中不少报道都是《时事新报》《大美晚报》《大晚报》的记者们在战壕、碉堡中动笔写成,传神勾勒了曹家桥之役、江湾血战、八字桥之役等战役细节。 丛书主编、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余子道告诉记者,丛书一大亮点与重点,便是多位知名作家与记者的采访报道及报告文学作品,这部分占丛书篇幅的三分之一以上。包括郭沫若等编著的《上海抗战记》、范长江主编的《淞沪火线上》、张蓬舟撰写《沪战实录》等一系列作品,无不以报告文学样式,饱蘸爱国情感,见证了这一代记者作家的历史担当。 “天空有飞机两架,在我们顶上盘旋飞翔,离开我们走的大路右边,有一堵土围墙,飞机便把那个地方做目标,接连投掷炸弹,黑烟迸飞,好似火山爆发一样。路旁一个武装同志告诉我们说,那是吴淞炮台的老火药库。”纪实作品《在吴淞炮火线下》记录了当时日军轰炸的情景。战地新闻《无情的铁鸟蛋》则描摹了当时恐怖气氛——“在春光明媚的江南天气,蔚蓝的天空,平添了无数银灰色的铁鸟,嗡嗡轧轧的声音,惊破了上海民众的迷梦……只见那些张着白底红十字旗的救护大卡车,车里装着辗侧呻吟的十九路伤兵,和驯伏像羔羊般的无辜老百姓。路上的行人,面部都流露一种紧张的表情,大家都像怀着一个鬼胎,恐怕那无情的铁鸟蛋会像飞将军般从天而降。在真如车站的铁道轨上,停有四辆装兵的铁篷车,两辆的铁篷已破毁不复成形,只剩两架骨骸一般的东西。”作者在文章结尾处说,“在下次重来的时候,祝你们个个健全无恙。你们不用怕那些无情的铁鸟蛋,它最多只能毁坏你们住的地方,但是终不能屈伏你们英武的精神。” “这些名家记录了抗战中中国军民的牺牲与抗争,用笔墨激励着抗战士气。”余子道说,这充分反映出那代作家的民族使命感,折射出纪实文学在那段历史中的重要文本价值。 披露战役细节凸显军民士气与心声 “同胞们!同志们!我们自长官至伙夫,若存一丝一毫畏葸怯顾之心,不仅是我们革命之自杀,将杀尽灿烂历史的威风,杀尽中华民族残灯欲灭的生命……自由之钟已鸣,救死之血正沸,我们不要感觉我们物质敌不过人,我们要以伟大的牺牲精神来战胜一切,我们必定能操胜算,必定能救中国。”出自《告十九路军全体官兵书》的这篇檄文,充满爱国激情和战斗精神,令十九路军广大官兵热血沸腾。 1932年1月28日夜,隆隆炮声划破大上海夜空,日本人未曾料到,竟碰上十九路军这样的强硬对手。 在闸北某次激战时,一位连长被子弹伤了右腮,但他奋勇在前线指挥,后来又被炮火轰断了一只左臂,仍旧忍着巨痛应战。营长发命令叫他退到后方去,他对营长说:“我还没死,为什么要令我退下呢!”丛书中《不怕死的同志们》一文里,讲述了记者眼中“不怕死”官兵的故事。记者把十九路军亲切称为“弟兄们”:“蓝衣的弟兄们,他们依旧是活泼、勇健,苦战的痕迹并没有刻在他们脸上。只有一样,那就是:这些弟兄们,他们已和从前不同,他们都已把丝棉背心脱下,说是不好意思穿。”记者问:“那么什么时候才好穿呢?这样冷。”“什么时候穿?等到我们胜利回到黄浦江的时候!”热血回答掷地有声。 当时,知名作家、记者曹聚仁采写了大量表现淞沪抗战期间将士英勇抗战的文章,生动还原了爱国军民前仆后继、视死如归的壮烈场景。比如他曾细致记录了装甲炮车的3个技工刘大保、苗思兆、蒋细大。曹聚仁引用采访对象之一孙师长的话开篇,“发现美洲新大陆的不仅仅是哥伦布,但是大家容易把和哥伦布一同西航的水手们忘记掉了。”因为作战必要,装甲炮车必需有熟练的技工驾驶,但是炮车上的技工和前线士兵一样危险,敌人若摸准了炮车位置,飞机上的炸弹大炮上的子弹就很快过来了,也许会被炸得什么都不见。孙师长一字一句地告诉3名技工:“同志!国家这两个字你们总该懂的。国家好像我们的身体一样不可分,没有一个细胞可以和身体的痛痒不发生关系。敌人的刀刺到我们身体上来了,我们为了整个身体整个生命的存在,必须要抵抗。我们为自己,为自己的儿女,必须要打掉敌人的魔刀!”这时,孙师长和3名技工的热泪都流下来了。 此外,《庙行镇战记》一文,记载了1932年2月20日至3月1日的11天里,259旅孙元良部顽强对抗日本侵略者,击退日军的过程。记者吴亮夫所著《空军抗战纪略》记录了卢沟桥事变后两个月内,中国空军对日作战的一些基本情况,介绍了多次空战和空军战果,从书中的统计表格来看,1937年8月,共击落敌机61架、日军航空官兵在我境内死伤者约300余名。 不但十九路军官兵有种不怕死精神,还有许多普通青年男女投身到军队中充当救护员。某师部从军救护队员中有不少苏州女子职业中学的女学生,记者问其中一位,“女同志能习惯军队的生活?”女学生含笑点点头。记者继续发问,“女同志怕炮火吗?”对方镇定作答,“我们死都不怕,怕什么炮火呐。” 第5辑《挥戈录:上海战事记载》中,有许多鲜活的历史事件,比如粤人爱国心、中山县首倡飞机救国等,内容多为编者耳闻目击,细节丰富,平常百姓在战争中的表现也被生动描述了出来,抗战军民的精神状态栩栩如生。 为淞沪抗战研究提供丰富佐证 “拿起你的枪,快快儿走前方。和这恶虎狼,拼命战一场。我们受亏已不少,今天和他算总账。告诉你母亲:莫悲伤!莫悲伤!告诉你爱人:莫惊慌!莫惊慌!等到我们打胜了,洋洋得意回故乡。”这首十九路军对日战歌铿锵无畏,唱出了官兵决心与士气。 第4辑《十九路军61师121旅淞沪抗日战纪》中不仅收录了十九路军将领照片和题字、部分战事及战利品照片,还有从1932年1月29日至3月1日的行军日记、电文收录等珍贵史料。第9辑《一·二八的一些纪念品》中载有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和戴戟联名发表的《告十九路军全体官兵书》,其中慷慨陈词:“日本帝国主义的兽行鬼态在我们面前已尽量暴露,夺我东三省,占我锦州,袭我热河,扰我平津……是而可忍,孰不可忍;我不自救,谁能救我们”,并表明抗战决心,“不抵抗无以为人无以救国。与仇日拼命,迥非寻常作战之可比,意义丰富,价值无上,抛掷一头颅,即保障世界一分和平;挥洒一滴血,即挽回一分国运。”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谢俊美指出,从战斗一开始,十九路军将士就将这次作战视为保卫世界和平、挽救民族危亡之举来看待,“可以说淞沪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前哨战,也是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前中国全民反对日本侵略的预演。”第7辑《沪难与日本》提到,淞沪抗战提振了国威,“且使国际一改新观”,给了日本帝国主义迎头痛击,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军队的抗战面貌。 另一部重要文献《一·二八两路创痕》收录132张照片和大量统计资料,如《两路员工殉难表》《两路财产营业损失表》等。所谓“两路”,具体指京沪、沪杭甬,那时暴日军队挟其飞机与重炮之威,烧北站轰炸吴淞真如和南翔等地,两路沿线桥梁轨道毁坏断绝,不一而足,前方军队的浴血奋战多为人熟知,两路员工的赤手空拳,防护路产,则不太为人所知。但这些也是两路员工不可埋没的战绩。从《两路员工殉难表》中可以看到当时不幸遇难员工的伤亡情形——1932年2月7日,日军进攻蕰藻浜站站屋起火,该站站长季有清率留站员工奋勇救火饮弹殒命;同年2月24日上午,驻处替班电务司事王景贤被派至南翔工作不幸被日机轰炸殒命……桩桩血案令人沉痛无比。 “两路的创痕,同时也是世界人类和平与正义的创痕。当时的舆论已经意识到,要使这些创痕永远地平复,得放下悲怀,提起勇气,不断为抵抗强权,争取和平与正义而战。”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苏智良谈到,这批史料的重新影印出版,印证了上海深厚的抗战传统。“从‘九一八’事变持续到抗战全面爆发,上海一直是抗日救亡的中心,我们的城市精神正是从这段历史中淬炼出的。丛书提供的翔实史料为淞沪抗战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佐证,加上其中有些出版物已难觅踪迹,更凸显了其珍贵文献价值。” 淞沪抗战时期,一批上海金融工商界领袖人物组成“市民地方维持会”,划分了经济组、慰劳组、救济组等工作小组,在战时全面承担起支援前线、稳定后方的任务,补助政府之所未及,1932年的一份《上海市民地方维持会报告书》详细记录了维持会各项工作,堪称稀有的原始材料。这也为淞沪抗战的全民抗战性质做了生动注脚。 旧文新读 铁与血的斗争 傍午,我们下了车,在出发到上海的附郊一个小镇去的道上,我们远远望见“一·二八”的遗迹,那断垣,那残壁;我们还看见了两路管理局新建的大厦岸然矗立在云霄。一阵温煦的海风扑着我们每个弟兄的黝黑的脸,我仿佛在风中听到一种声音,那声音该是带着欢喜又带着疑惧的欢迎的呼声吧?我不禁在心里响了回音:“别警惧吧!你们这次虽也许还要经历过一次磨难,然而请你们放心,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带这一颗比钢铁还要坚强的决心一定把日本帝国主义永远逐出上海!” 弟兄们虽都在埋怨时间走得太慢,因为,在夜神一到来,敌人,定会到我们阵地来挑衅的,到那时候,几十年来郁积在胸口的愤怒与苦闷是得到一个尽情发泄的机会了。 可是,夜到来了,我们望着那半钩残月徐徐升起,九时,十时……一时,二时过去了,我们又望着那半钩残月在徐徐西落,弟兄们都显得异常焦急。 到三时多,保安队一排在宝山路附近巡逻着,我们的队伍即时离保安队相隔二三百米,一小队日本兵从他们的沙袋后面跳了出来,拦住了保安队的去路,一个日本的队长操着不纯熟的中国国语问: “你们中国军队干么?是不是想包围我们日本军队,是不是想攻击我们?” “中国军队从来不想攻击别国军队的,中国军队只是为保卫自己国家的领土而守卫着。你们不是没有理由的要保安队撤退上海吗?这已经是办不到了,因为保安队所驻守的是咱们中国的领土!”这是一队保安队队长的回答。 他们露出非常不愉快的脸色走进了他们的沙袋后面去,就在保安队开始走不上几步路的时候,他们就向保安队射击了。 我们弟兄一听到枪声,立刻冲上去,向他们回击,可是,我们的枪声一响,他们的枪声却就停止了。 傍晚,我们在江湾路附近。我们奉命进攻八字桥,可是青云桥给敌兵在事先炸断了,我们只能绕路走。敌人在每个路口严密地布置着,机关枪、坦克车,这一切向着我们行进的队伍扫射。 我们开始找到了敌方机关枪的所在地,轻轻地和了三个弟兄,带了一架机关枪,伏在草地上慢慢爬过去,到离开敌方约六十米的地方,我们就开始向着敌方的机关枪阵地扫射过去。 不一会,他们的机关枪响了两下,就不作声了,我那时的快活真是怎么也形容不出来,我几乎兴奋得跳了起来,后面的弟兄这时也紧紧地冲了上来,虽然后来在敌兵的另一阵地里依旧发出了密密的枪弹,虽然在我们身边爆发了密密的炮弹,可是凭了弟兄们一声怒吼,我们终于冲上了八字桥! 钢勇士 二十四日中午,我们在第X师政训处会见了钟品芳连长和韦少卿班长,他们是刚从火线下来的,满脸都是泥尘,身上血迹斑斑,可见他们连日冲锋肉搏已备受辛苦了。 因为大家是站在一条战线上,而且又听到大家都是讲广东话,所以一见之下,有如久别重逢的故知,亲切得难以形容。我们致以慰问之后,便促膝坐下。 钟连长卸下身上的三枚匣子枪,点起一支香烟,很爽快地和我们漫谈起来。 我见了他身上的血迹,问他这血迹的来历。他扯起他的血衣,笑了一笑才回答我:“这是肉搏的时候染的!” 韦班长在擦枪,他递了一枝过来给我们看,他指着枪上的污点说:“你看,这枪上也有血迹!”从这点我们可以想见当时的战事是如何惨烈了! 后来我们请钟连长讲述他们杀敌的故事,他也很高兴,他摸摸那久已不修的胡子,仰起头来想了半响,便开始描述他们的光荣史。 “我是十九日晚上吧?对了,是十九晚,我们开到沈家桥前线,防守第二线,那一晚没有什么好说,只是敌人飞机常常来轰炸我们的阵地。三十多架轮流出动,一队去了一队又来,几乎是不停的。我们没有理他。有一次很危险,一个炸弹竟丢中我们的掩闭部,上面的横木已经炸断,整个顶子陷了下来,幸而我急忙用两支枪杆把它支持住,不然就被活埋了!我们在那里住了一晚,第二天早晨第一线的友军换下来了,我们便接了上去。当时敌人的阵地还没有布置好,冲了几冲,敌人便退却了。这一役敌人死伤恐怕有一千多,满地都是敌人的遗尸,壕沟里也堆满着,那腥臭的气味,真是难闻极了,但是也没有办法收拾,只好把它抛到壕外就算了。” 说到这里,他好像有点感触,停了一会,他终于倾吐出来了: “这一场仗我觉得最有价值。从前内战真是无谓,现在为国家而战,哪个不兴奋?所以我们弟兄们冲锋的时候,都是争先恐后,认为后死是惭愧的。” 摘自1938年2月出版,范长江主编的《淞沪火线上》(《淞沪抗战史料》丛书第12辑) 文汇报记者 许旸

  • 索引序列
  • 抗战文史研究杂志电子版官网
  • 抗战文史研究杂志电子版下载
  • 抗战史料研究杂志电子版下载
  • 抗战文化研究杂志电子版
  • 抗战史料研究杂志电子版百度云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