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天体物理学论文的发表

天体物理学论文的发表

发布时间:

天体物理学论文的发表

宇宙发展都是从黑暗走向光明。恒星中的文明以是高文明,地球文明从原始文明到初级现在是初级文明到中级文明的,过渡期,人类走向了真正的和平,才会进入中级阶段,地球变成了恒星,就进入了高级阶段

材料、物理的稍微容易些,天文的难些,最主要是还是看你文章质量,其他的都是其次,这是我帮多人发核心、普刊后!总结出来的

周又元院士主要的贡献是研究出了天体物理的运动及活动轨迹,这让我们为以后研究天体物理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回答 稍等一下 《空间科学学报》或者《天文学报》。这两个都可以的亲。 《天文学报》创刊于1953年,由中国天文学会、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主办,是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创办最早的天文学术期刊。自1979年起从半年刊改为季刊。本刊专门发表天体物理、天体力学、天体测量等天文各大分支学科以及天文仪器、天文学史和天文观测新发现等方面的科学成果,进行国际交流,密切反映我国天文学的迅速发展面貌。 有问题请联系我,谢谢! 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心想事成 麻烦评价一下此次服务 更多4条 

天体物理学论文的发表意义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不断扩大,不仅使人们愈来愈深入地了解宇宙的结构和演化规律,同时也促使物理学在揭示微观世界的奥秘方面取得进展。氮元素就是首先在太阳上发现的,过了二十五年后才在地球上找到。热核聚变概念是在研究恒星能源时提出的。由于地面条件的限制,某些物理规律的验证只有通过宇宙这个“实验室”才能进行。六十年代天文学的四大发现——类星体、脉冲星、星际分子、微波背景辐射,促进了高能天体物理学、宇宙化学、天体生物学和天体演化学的发展,也向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提出了新的课题。

天文学家近日发现,离太阳系很近的波江座ε(Epsilon Eridani)系统拥有由两个岩石小行星带和一个外层冰带构成的三重环带系统。其中,靠内的小行星带与太阳系中的十分相似,相比之下,靠外的小行星带中的质量要大20倍。此外,新的发现或许意味着,还有人类未发现的行星在限制和塑造着它们。相关论文将发表在2009年1月10日的《天体物理学杂志》(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上。 尽管比太阳略小、略冷,但波江座ε这颗恒星还是与太阳十分相像,它也是为数不多的距离太阳系很近(排名第九)且拥有行星的恒星。波江座ε与地球的距离约为5光年,用裸眼就能看到。不过,该恒星比太阳年轻不少,大概年龄为5亿年(太阳约为46亿年)。 在可比较的年代范围内,波江座ε及其行星系统表现出了与太阳系惊人的相似性。论文合著者、美国哈佛-史密森天体物理中心的Massimo Marengo说,“研究波江座ε就像通过一台时间机器看我们太阳系年轻的时候。”论文通讯作者、地外文明搜寻(SETI)研究所的Dana Backman也认为,“该系统看起来或许很像生命最初在地球上扎根时的太阳系。” 太阳系在火星与木星之间有岩石小行星带,它距离太阳约3个天文单位(AU,1天文单位为日地间平均距离),总质量约为月球的1/20。在最新研究中,利用NASA施皮策空间望远镜,研究小组发现,在距离波江座ε约3AU的地方,也存在一个同样的小行星带。此外,在距该恒星20AU的地方还有一个小行星带,它的质量与月球相当。 此前天文学家发现,与太阳系最外层的库珀带类似,距波江座ε约35至100AU的范围内延伸着冰带物质,不过其质量约为库珀带的100倍。 理论学家推测,当太阳在5亿岁时,它的库珀带应该与波江座ε现在的冰带看起来很像。而从那时开始,绝大部分的库珀带物质流失出去,一部分摆脱太阳系,另一部分则在约39亿年前的“后重轰炸期”(Late Heavy Bombardment)事件下,投入了太阳系内部行星的怀抱。研究人员认为,波江座ε未来也有望经历类似的“大清理”。Marengo表示,“由于该系统与年轻的太阳系非常像,因此可以猜想它也会有相似的演化过程。” 值得一提的是,施皮策发回的数据显示,围绕着波江座ε的三个环带间存在间隙。最佳的解释就是存在一些未知的行星,通过引力在限制和塑造它们,正如土星的卫星约束着土星环一样。 Marengo说,“行星是解释我们发现的东西最容易的方式。”研究人员预测,质量介于海王星和木星间的三颗行星可以完美的吻合最新观测结果。此前的研究已经侦测出了最内部环带附近的候选行星。不过,最新研究排除了当时关于其高椭圆轨道的推测,因为如果是这样的话,这颗行星的引力破裂(gravitational disruption)将清除新发现的靠内小行星带。 研究人员认为,第二颗行星应该隐藏在靠外的小行星带附近,而第三颗应该在波江座ε冰带的靠近内边缘,也就是大约35AU的地方。未来的研究将验证这些推测,并且揭开人类目前未见的世界。(科学网 任霄鹏/编译)

天文学的研究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实际意义,对于人类的自然观有很大的影响。古代的天文学家通过观测太阳、月球和其他一些天体及天象,确定了时间、方向和历法。这也是天体测量学的开端。如果从人类观测天体,记录天象算起,天文学的历史至少已经有五六千年了。天文学在人类早期的文明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埃及的金字塔、欧洲的巨石阵都是很著名的史前天文遗址。哥白尼的日心说曾经使自然科学从神学中解放出来;康德和拉普拉斯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云说,在十八世纪形而上学的自然观上打开了第一个缺口。牛顿力学的出现,核能的发现等对人类文明起重要作用的事件都和天文研究有密切的联系。当前,对高能天体物理、致密星和宇宙演化的研究,能极大地推动现代科学的发展。对太阳和太阳系天体包括地球和人造卫星的研究在航天、测地、通讯导航等部门中都有许多应用。天文起源于古代人类时令的获得和占卜活动。天文学循着观测-理论-观测的发展途径,不断把人的视野伸展到宇宙的新的深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天文学的研究对象从太阳系发展到整个宇宙。现今,天文学按研究方法分类已形成天体测量学、天体力学和天体物理学三大分支学科。按观测手段分类已形成光学天文学、射电天文学和空间天文学几个分支学科。

天体物理学论文的发表时间

宇宙大爆炸说的是宇宙体系在不断地膨胀,是宇宙中的万物从密到稀,这个过程就像是发生了一场爆炸。宇宙大爆炸发生在距今137~138亿年前,是真实发生过的。

有著名的哈勃,牛顿,爱因斯坦,甚至现在的霍金也算 等一些天文学家,物理学家,理论物理学家

从公元前129年古希腊天文学家喜帕恰斯目测恒星光度起,中间经过1609年伽利 天体物理学略使用光学望远镜观测天体,绘制月面图,1655~1656年惠更斯发现土星光环和猎户座星云,后来还有哈雷发现恒星自行,到十八世纪老赫歇耳开创恒星天文学,这是天体物理学的孕育时期。  十九世纪中叶,三种物理方法——分光学、光度学和照相术广泛应用于天体的观测研究以后,对天体的结构、化学组成、物理状态的研究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天体物理学开始成为天文学的一个独立的分支学科。  天体物理学的发展,促使天文观测和研究不断出现新成果和新发现。1859年,基尔霍夫对太阳光谱的吸收线(即夫琅和费谱线)作出科学解释。他认为吸收线是光球所发出的连续光谱被太阳大气吸收而成的,这一发现推动了天文学家用分光镜研究恒星;1864年,哈根斯用高色散度的摄谱仪观测恒星,证认出某些元素的谱线,以后根据多普勒效应又测定了一些恒星的视向速度;1885年,皮克林首先使用物端棱镜拍摄光谱,进行光谱分类。通过对行星状星云和弥漫星云的研究,在仙女座星云中发现新星。这些发现使天体物理学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1905年,赫茨普龙在观测基础上将部分恒星分为巨星和矮星;1913年,罗素按绝对星等与光谱型绘制恒星分布图,即赫罗图;1916年,亚当斯和科尔许特发现相同光谱型的巨星光谱和矮星光谱存在细微差别,并确立用光谱求距离的分光视差法。  在天体物理理论方面,1920年,萨哈提出恒星大气电离理论,通过埃姆登、史瓦西、爱丁顿等人的研究,关于恒星内部结构的理论逐渐成熟;1938年,贝特提出了氢聚变为氨的热核反应理论,成功地解决了主序星的产能机制问题。  1929年,哈勃在研究河外星系光谱时,提出了哈勃定律,这极大地推动了星系天文学的发展;1931~1932年,央斯基发现了来自银河系中心方向的宇宙无线电波;四十年代,英国军用雷达发现了太阳的无线电辐射,从此射电天文蓬勃发展起来;六十年代用射电天文手段又发现了类星体、脉冲星、星际分子、微波背景辐射。  1946年美国开始用火箭在离地面30~100公里高度处拍摄紫外光谱。1957年,苏联发射人造地球卫星,为大气外层空间观测创造了条件。以后,美国、西欧、日本也相继发射用于观测天体的人造卫星。现在世界各国已发射数量可观的宇宙飞行器,其中装有各种类型的探测器,用以探测天体的紫外线、x射线、γ射线等波段的辐射。从此天文学进入全波段观测时代。这是天体物理学的发展状况 希望有所收获

牛顿吧。。

天体物理学论文的发表主要是

牛顿吧。。

天体物理学的奠基人--牛顿,哥白尼,开普勒 现代天体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爱因斯坦 射电天文学的奠基人--美国无线电工程师央斯基 星系天文学的奠基人--美国天文学家埃德温·哈勃 恒星天文学的奠基人--威廉·赫歇耳,爱丁顿

宇宙发展都是从黑暗走向光明。恒星中的文明以是高文明,地球文明从原始文明到初级现在是初级文明到中级文明的,过渡期,人类走向了真正的和平,才会进入中级阶段,地球变成了恒星,就进入了高级阶段

天文学家近日发现,离太阳系很近的波江座ε(Epsilon Eridani)系统拥有由两个岩石小行星带和一个外层冰带构成的三重环带系统。其中,靠内的小行星带与太阳系中的十分相似,相比之下,靠外的小行星带中的质量要大20倍。此外,新的发现或许意味着,还有人类未发现的行星在限制和塑造着它们。相关论文将发表在2009年1月10日的《天体物理学杂志》(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上。 尽管比太阳略小、略冷,但波江座ε这颗恒星还是与太阳十分相像,它也是为数不多的距离太阳系很近(排名第九)且拥有行星的恒星。波江座ε与地球的距离约为5光年,用裸眼就能看到。不过,该恒星比太阳年轻不少,大概年龄为5亿年(太阳约为46亿年)。 在可比较的年代范围内,波江座ε及其行星系统表现出了与太阳系惊人的相似性。论文合著者、美国哈佛-史密森天体物理中心的Massimo Marengo说,“研究波江座ε就像通过一台时间机器看我们太阳系年轻的时候。”论文通讯作者、地外文明搜寻(SETI)研究所的Dana Backman也认为,“该系统看起来或许很像生命最初在地球上扎根时的太阳系。” 太阳系在火星与木星之间有岩石小行星带,它距离太阳约3个天文单位(AU,1天文单位为日地间平均距离),总质量约为月球的1/20。在最新研究中,利用NASA施皮策空间望远镜,研究小组发现,在距离波江座ε约3AU的地方,也存在一个同样的小行星带。此外,在距该恒星20AU的地方还有一个小行星带,它的质量与月球相当。 此前天文学家发现,与太阳系最外层的库珀带类似,距波江座ε约35至100AU的范围内延伸着冰带物质,不过其质量约为库珀带的100倍。 理论学家推测,当太阳在5亿岁时,它的库珀带应该与波江座ε现在的冰带看起来很像。而从那时开始,绝大部分的库珀带物质流失出去,一部分摆脱太阳系,另一部分则在约39亿年前的“后重轰炸期”(Late Heavy Bombardment)事件下,投入了太阳系内部行星的怀抱。研究人员认为,波江座ε未来也有望经历类似的“大清理”。Marengo表示,“由于该系统与年轻的太阳系非常像,因此可以猜想它也会有相似的演化过程。” 值得一提的是,施皮策发回的数据显示,围绕着波江座ε的三个环带间存在间隙。最佳的解释就是存在一些未知的行星,通过引力在限制和塑造它们,正如土星的卫星约束着土星环一样。 Marengo说,“行星是解释我们发现的东西最容易的方式。”研究人员预测,质量介于海王星和木星间的三颗行星可以完美的吻合最新观测结果。此前的研究已经侦测出了最内部环带附近的候选行星。不过,最新研究排除了当时关于其高椭圆轨道的推测,因为如果是这样的话,这颗行星的引力破裂(gravitational disruption)将清除新发现的靠内小行星带。 研究人员认为,第二颗行星应该隐藏在靠外的小行星带附近,而第三颗应该在波江座ε冰带的靠近内边缘,也就是大约35AU的地方。未来的研究将验证这些推测,并且揭开人类目前未见的世界。(科学网 任霄鹏/编译)

天文和天体物理学研究期刊哪个好发表

中国国家天文,天文爱好者,目前国内最有名、历史最久的天文杂志;希望能有帮助@杂志铺订阅杂志

这种问题对非专业人士来说都是很难回答的,包括我在内。从网络上搜索到一些信息,应该可以对两个杂志进行一些评判。SCI收录了《天文和天体物理学研究》(ISSN: 1674-4527)但是并没有收录《天文学报》(中国)。-57081-html国内应用的影响因子也可以参考,前者是3X,后者是1X_VW9WhrZ_mS6Pfnr6UYE70PiMc2Ra4WYz_LkuKauGoMoQYEihlpFN7FiBU5Y2tHMKpLFZlDKSdHR2v6KSZ68-vBqOg2SkuDx4XA3sH_m从这两个结果来看,两份期刊的档次应该可以评判了。不过,作为一名研究生,总是感觉楼主的问题还有些稚嫩。这两份期刊主要偏向天文学,而国内大多数物理研究的课题和天文鲜有交际,想要找到一位在天文方面作为主要研究领域的导师,恐怕也是该好好准备的。其次,国内期刊由于语言和科研水平(天文方面的确不强),和国际上是有差距的,及表比较好的一篇,不知道能不能被归进三区,作为一名研究生,如果在纠结这一档次期刊的好坏,那肯定是要为毕业而发愁了。再有,宇宙物理,或许是我孤陋寡闻,不过作为一名天文爱好者,似乎从没听过这个名词,要么是天体物理,要么是它的分支物理宇宙学,如果中学生这么说,我会鼓励,不过作为有志于读研的本科生,这样的学术水准在面试的时候恐怕是要多加留心的。

这方面的刊物还是很多的,至于好不好还是要看自己的评判标准了,像天文与天体物理就行

这方面的选择还是挺多的吧,像天文与天体物理,还有地理科学研究

  • 索引序列
  • 天体物理学论文的发表
  • 天体物理学论文的发表意义
  • 天体物理学论文的发表时间
  • 天体物理学论文的发表主要是
  • 天文和天体物理学研究期刊哪个好发表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