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植物病理学论文题目大全

植物病理学论文题目大全

发布时间:

植物病理学论文题目大全

计算机技术在植物保护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摘要 文中就数据库技术、海量存储技术、多媒体技术、信息及信息网络技术等计算机新技术在植物保护领域的应用和进展进行了阐述。关键词 计算机技术 植物保护 应用研究1计算机技术在植物保护中的初步应用 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ENIAC)1946年诞生后,通过短短的五十多年,其应用已从单纯的数值计算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植保研究中,计算机最初的应用是数值计算和数理统计。60年代最初研制出的数理统计软件主要用BASIC语言编制,其数据包含在处理程序之中。70年代,出现了程序和数据分离的统计软件,如NCSS,SAS,SPSS,BMDP等。 国外从60年代起开始研究系统理论在害虫治理中的应用间题,Odum在系统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系统生态学(System ecology) , Watt, moms首先应用系统分析方法(System analysis)研究昆虫种群问题闭。Huffaker在1972-1978年主持的有害生物协调管理计划,特别强调应用系统处理方法(勿stem approach ),并在《有害生物防治新技术》一书中,总结了应用系统处理方法,研究各种害虫及病害的成果[3:。Clark等闭1967提出种群系统(Life system)的概念,在美国、加拿大、荷兰等国家,应用系统方法和电子计算机技术成功地研制了非洲棉铃虫、果树红叶蜡和其它一些害虫的最优控制模型,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美国1972-1973年的害虫综合治理计划,成功地引进了系统科学和模型方法,作为研究昆虫种群及其管理的基础,在害虫的预测、管理及控制的效果评枯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展[}'} 0 80年代开始,我国学者也注意到这一研究领域的重要性,在昆虫种群增长模型、生命表、种群分布型、捕食者与猎物关系等领域作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并在果树、小麦、水稻、草场等作物的害虫综合防治中应用系统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计算机新技术在植保中的应用1数据库技术数据库(Database)技术的发展,为信息的存储、分类、查询、传递等提供了保证。1993年,美国农业部全国农业图书馆建成了世界上最完整的农业数据库,存储了300万篇农业文献,该数据库由130多个国家的资料构成,包括农业各学科领域中的书籍、杂志、专题、著作、论文、专利、计算机软件、声像制品、技术报告等。国际植物检疫数据库(Smith, I, M) ,VIDEdB的植物病毒分类鉴定数据库(GibbsA , et al)等一批最新的大容量的数据库管理软件在1996年12月的国际植保生物学信息技术会议上作了系统展示。 在国内,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于1998年推出了由90多张光盘组成的《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专题文献数据库》,农业方面5张光盘收录的1996年以来的16 603篇文献中,植保方面有3 393篇,刊物种类达293种。真菌标本管理系统[u(昆虫标本数据库管理系统,常见杨树天牛分类管理系统(CPLTMS) }"7等一批数据库管理软件相继研制问世并投人使用,这些软件除具备可录人、修改、查询、统计、打印等一系列基本功能外,有些还具备了辅助鉴定和辅助决策的功能。2多媒体技术多媒体(Multimedia)技术指人和计算机通过图形、图像、动画、声音、文字等多种媒介以多种方式进行信息交换的技术,它具有集成性、控制性、交互性的特点。多媒体的主要技术有超文本(Hypertext )技术,光盘(CD-ROM)技术,数据压缩解压(Data compress&de-compression)技术,触摸屏(Touch screen)技术等。 在国外,多媒体技术应用到植物保护中的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内容涉及植保的各个方面。1996年12月在英国Canterbury市Kent大学举行的国际植保生物学信息技术大会上,scott博士在题为《支持植物病理学的信息技术正迈着快得令人难以置信的变化步伐》的报告中,用笔记本电脑演示了许多已经商品化或即将商品化的植保软件,说明在植物病理学领域利用信息技术研究已经提到议事日程。通过数据库、分类学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多媒体的技术来管理和揭示有关植物病理学和植物保护的大量文献资料和研究数据说明,植物保护的决策问题已经扩展到了地理学的宏观尺度和分子生物学的微观尺度,应当通过植病流行学模拟和预测模型、植病诊断辅助系统、植病管理专家系统和风险分析等技术加以解决;植物病理学和植物保护工作者的教育、培训及公众宣传问题,也可以通过新型通讯媒体和网络、远程教学、国际交互网(Internet)、企业内部网(Internet) , WWW、电子出版物等技术获得先进的解决方案。大会有33个专题讲座、计算机系统演示和操作练习。对部分相关的论文题目择录如下:作物保护多媒体信息大全(Sweetmore A , et al );一个用于微生物特征化的自动鉴定工具(Mc-Cardell A J And Rohrbeck J C );用于鳞翅目种类鉴定的颜色分析(Chesmore E d ) ;辅助真菌诊断的图像获取、分析、存档技术(Lane C R);计算机化的图文鉴定系统BIKEY:作为DIALD-BIS生物学百科全书光盘的一部分(hobanov A et al );诊断和管理病虫害的多媒体工具(NortonG);用信号处理技术和专家系统实现对昆虫声音的自动分析(Chesmore E D et aI) 。 我国多媒体技术在植保领域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s- (al。中国农业大学IPMLST实验室研制的《北京蔬菜生产管理与植保辅助决策系统BJCABBAGIS》和《植检害虫图文信息与鉴定辅导系统卿llVFORMIS》软件综合采用了管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多媒体、超媒体和人工智能等技术而受到好评。农业部植物检疫实验所从80年代初开始,进行有害生物的检疫重要性评价、研究,建立了与检疫有关的有害生物数据库系统,包括信息标准化技术的研究和代码体系的建立,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有害生物风险分析(PRA)研究,研制出适合中国国情的PRA分析模型和定量分析方法,参与了PRA国际技术标准的制定。该所还完成了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对矮腥黑穗病(TCK)冬抱子进行自动识别课题的研究〔19]。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利用计算机声音分析软件对蝗虫的鸣声进行分析作为高原蝗虫分类的依据。 多媒体技术与通信(Communication)技术相结合,与数据库管理技术相结合,与人工智能、农业专家系统、知识库、推理机结合,可以开发出更好的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目前水稻主要病虫害、小麦主要病虫害、柑桔病毒病等的专家系统已经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3信息与信息网络技术美国总统克林顿首先提出了以信息高速公路(Infobahn)为标志的NI1计划,各国也纷纷推出了自己的计划,并为此投人或计划投人大量的人力和资金。美国的校园网已将各所大学和研究机构进行联网,全美初步实现了资料共享和全美范围内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美国的第一大公用数据网INTERNET如今已成为全球的计算机互联网,共有100多个国家,500()万以上的用户与之相连。依靠信息网络技术,农业信息资源共享、跨国界的病虫远程观测及信息数据的实时反馈、病虫害的预警和远程控制与防治已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在国内,一系列“金字工程”的实施,促使计算机网络得到巨大发展。目前,已经投人使用的中国公用数据通讯网有中国公用分组交换数据网(CHINADDN ),中国公用数字数据网(CHI-NADDN),综合业务数据网(PSTN),金桥网。利用以上通讯网络开展的信息网络有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中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中国科技网(CSTNET),中国经济信息网(CEINE'I'),其他ISP公司(INTERNET代理商)。 植保领域的信息网络化已得到初步发展。为加快病虫信息的传递,实现系统内信息共享,提高病虫预测预报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将计算机网络技术与测报专业技术有机地结合,开发了“全国病虫测报信息计算机网络传输与管理系统(PEST7VET)。目前已与全国大部分省植保站和部分区域站开通,大大提高了病虫信息的传递速度和信息的利用率,初步实现了测报系统内的远程观测、远程信息反馈、遥距控制、虫灾预警及信息资源的共享。3我国植保信息技术发展前景 我国植保信息技术(Infom}ation Technology)中,微机平台上的管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多媒体、超媒体和专家系统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以网络为中心的计算机技术及植保数据库的容量、质量和应用水平,较国际组织和某些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所以在我国信息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中,信息高速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应不断完善,并将发展信息产业作为战略性计划加以实施。我国植保工作者正面临信息时代的挑战和机遇。

病虫害是指由于病原菌入侵或环境条件影响而引起的症状,主要表现为植物出现叶片坏死,嫩枝,叶片上有斑块或出现枯梢,枯叶以及根部腐烂死亡,整株枯黄等现象,虫害是指由于昆虫对植物的咬食或吸食而形成的影响植物生长的的现象,主要表现为植物叶片或幼茎被咬破,出现缺损,或叶片由于吸食性昆虫的刺吸出现叶片黄化,卷曲的现象 病害和虫害往往相互作用,相辅相成,虫害会使植物的长势减弱,抵抗力下降而容易遭受病害,虫咬的伤口往往是病原菌入侵的窗口,而且有些昆虫还可以传播病害,如蚜虫由于其口器中带有病毒,在吸食植物汁液时会将病毒传染给植物,另一方面,病害使植物生长不良,抵抗力下降,也易遭受虫害,所以往往生虫的植物也有病,生病的植物上也有虫

植物病理学论文题目

d

计算机技术在植物保护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摘要 文中就数据库技术、海量存储技术、多媒体技术、信息及信息网络技术等计算机新技术在植物保护领域的应用和进展进行了阐述。关键词 计算机技术 植物保护 应用研究1计算机技术在植物保护中的初步应用 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ENIAC)1946年诞生后,通过短短的五十多年,其应用已从单纯的数值计算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植保研究中,计算机最初的应用是数值计算和数理统计。60年代最初研制出的数理统计软件主要用BASIC语言编制,其数据包含在处理程序之中。70年代,出现了程序和数据分离的统计软件,如NCSS,SAS,SPSS,BMDP等。 国外从60年代起开始研究系统理论在害虫治理中的应用间题,Odum在系统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系统生态学(System ecology) , Watt, moms首先应用系统分析方法(System analysis)研究昆虫种群问题闭。Huffaker在1972-1978年主持的有害生物协调管理计划,特别强调应用系统处理方法(勿stem approach ),并在《有害生物防治新技术》一书中,总结了应用系统处理方法,研究各种害虫及病害的成果[3:。Clark等闭1967提出种群系统(Life system)的概念,在美国、加拿大、荷兰等国家,应用系统方法和电子计算机技术成功地研制了非洲棉铃虫、果树红叶蜡和其它一些害虫的最优控制模型,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美国1972-1973年的害虫综合治理计划,成功地引进了系统科学和模型方法,作为研究昆虫种群及其管理的基础,在害虫的预测、管理及控制的效果评枯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展[}'} 0 80年代开始,我国学者也注意到这一研究领域的重要性,在昆虫种群增长模型、生命表、种群分布型、捕食者与猎物关系等领域作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并在果树、小麦、水稻、草场等作物的害虫综合防治中应用系统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计算机新技术在植保中的应用1数据库技术数据库(Database)技术的发展,为信息的存储、分类、查询、传递等提供了保证。1993年,美国农业部全国农业图书馆建成了世界上最完整的农业数据库,存储了300万篇农业文献,该数据库由130多个国家的资料构成,包括农业各学科领域中的书籍、杂志、专题、著作、论文、专利、计算机软件、声像制品、技术报告等。国际植物检疫数据库(Smith, I, M) ,VIDEdB的植物病毒分类鉴定数据库(GibbsA , et al)等一批最新的大容量的数据库管理软件在1996年12月的国际植保生物学信息技术会议上作了系统展示。 在国内,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于1998年推出了由90多张光盘组成的《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专题文献数据库》,农业方面5张光盘收录的1996年以来的16 603篇文献中,植保方面有3 393篇,刊物种类达293种。真菌标本管理系统[u(昆虫标本数据库管理系统,常见杨树天牛分类管理系统(CPLTMS) }"7等一批数据库管理软件相继研制问世并投人使用,这些软件除具备可录人、修改、查询、统计、打印等一系列基本功能外,有些还具备了辅助鉴定和辅助决策的功能。2多媒体技术多媒体(Multimedia)技术指人和计算机通过图形、图像、动画、声音、文字等多种媒介以多种方式进行信息交换的技术,它具有集成性、控制性、交互性的特点。多媒体的主要技术有超文本(Hypertext )技术,光盘(CD-ROM)技术,数据压缩解压(Data compress&de-compression)技术,触摸屏(Touch screen)技术等。 在国外,多媒体技术应用到植物保护中的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内容涉及植保的各个方面。1996年12月在英国Canterbury市Kent大学举行的国际植保生物学信息技术大会上,scott博士在题为《支持植物病理学的信息技术正迈着快得令人难以置信的变化步伐》的报告中,用笔记本电脑演示了许多已经商品化或即将商品化的植保软件,说明在植物病理学领域利用信息技术研究已经提到议事日程。通过数据库、分类学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多媒体的技术来管理和揭示有关植物病理学和植物保护的大量文献资料和研究数据说明,植物保护的决策问题已经扩展到了地理学的宏观尺度和分子生物学的微观尺度,应当通过植病流行学模拟和预测模型、植病诊断辅助系统、植病管理专家系统和风险分析等技术加以解决;植物病理学和植物保护工作者的教育、培训及公众宣传问题,也可以通过新型通讯媒体和网络、远程教学、国际交互网(Internet)、企业内部网(Internet) , WWW、电子出版物等技术获得先进的解决方案。大会有33个专题讲座、计算机系统演示和操作练习。对部分相关的论文题目择录如下:作物保护多媒体信息大全(Sweetmore A , et al );一个用于微生物特征化的自动鉴定工具(Mc-Cardell A J And Rohrbeck J C );用于鳞翅目种类鉴定的颜色分析(Chesmore E d ) ;辅助真菌诊断的图像获取、分析、存档技术(Lane C R);计算机化的图文鉴定系统BIKEY:作为DIALD-BIS生物学百科全书光盘的一部分(hobanov A et al );诊断和管理病虫害的多媒体工具(NortonG);用信号处理技术和专家系统实现对昆虫声音的自动分析(Chesmore E D et aI) 。 我国多媒体技术在植保领域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s- (al。中国农业大学IPMLST实验室研制的《北京蔬菜生产管理与植保辅助决策系统BJCABBAGIS》和《植检害虫图文信息与鉴定辅导系统卿llVFORMIS》软件综合采用了管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多媒体、超媒体和人工智能等技术而受到好评。农业部植物检疫实验所从80年代初开始,进行有害生物的检疫重要性评价、研究,建立了与检疫有关的有害生物数据库系统,包括信息标准化技术的研究和代码体系的建立,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有害生物风险分析(PRA)研究,研制出适合中国国情的PRA分析模型和定量分析方法,参与了PRA国际技术标准的制定。该所还完成了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对矮腥黑穗病(TCK)冬抱子进行自动识别课题的研究〔19]。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利用计算机声音分析软件对蝗虫的鸣声进行分析作为高原蝗虫分类的依据。 多媒体技术与通信(Communication)技术相结合,与数据库管理技术相结合,与人工智能、农业专家系统、知识库、推理机结合,可以开发出更好的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目前水稻主要病虫害、小麦主要病虫害、柑桔病毒病等的专家系统已经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3信息与信息网络技术美国总统克林顿首先提出了以信息高速公路(Infobahn)为标志的NI1计划,各国也纷纷推出了自己的计划,并为此投人或计划投人大量的人力和资金。美国的校园网已将各所大学和研究机构进行联网,全美初步实现了资料共享和全美范围内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美国的第一大公用数据网INTERNET如今已成为全球的计算机互联网,共有100多个国家,500()万以上的用户与之相连。依靠信息网络技术,农业信息资源共享、跨国界的病虫远程观测及信息数据的实时反馈、病虫害的预警和远程控制与防治已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在国内,一系列“金字工程”的实施,促使计算机网络得到巨大发展。目前,已经投人使用的中国公用数据通讯网有中国公用分组交换数据网(CHINADDN ),中国公用数字数据网(CHI-NADDN),综合业务数据网(PSTN),金桥网。利用以上通讯网络开展的信息网络有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中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中国科技网(CSTNET),中国经济信息网(CEINE'I'),其他ISP公司(INTERNET代理商)。 植保领域的信息网络化已得到初步发展。为加快病虫信息的传递,实现系统内信息共享,提高病虫预测预报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将计算机网络技术与测报专业技术有机地结合,开发了“全国病虫测报信息计算机网络传输与管理系统(PEST7VET)。目前已与全国大部分省植保站和部分区域站开通,大大提高了病虫信息的传递速度和信息的利用率,初步实现了测报系统内的远程观测、远程信息反馈、遥距控制、虫灾预警及信息资源的共享。3我国植保信息技术发展前景 我国植保信息技术(Infom}ation Technology)中,微机平台上的管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多媒体、超媒体和专家系统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以网络为中心的计算机技术及植保数据库的容量、质量和应用水平,较国际组织和某些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所以在我国信息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中,信息高速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应不断完善,并将发展信息产业作为战略性计划加以实施。我国植保工作者正面临信息时代的挑战和机遇。

植物生理学论文题目大全

基因工程药物网址: 题目好取,关键看你要写哪个方面的,推荐你写一下现今中国基因工程药物的发展情况,看看这篇文章:

妈妈曾给我出过这样一个谜语:“南阳诸葛亮,稳坐中军帐。排下八卦阵,单捉飞来将。”这则迷语告诉我们:蜘蛛专吃活的东西,难道它不吃死的东西吗?这引起了我的兴趣,我做了实验。 我从墙角处捉来一只小蜘蛛,把它放进一个盒子里(四周扎有小洞,上面盖有玻璃,便于观察)。没等蜘蛛织网,我又捡来一只死的小虫、一只死苍蝇,放在蜘蛛的前面,蜘蛛置之不理,随即用手碰撞盒子,蜘蛛就向其他方向爬去了。 为了彻底弄懂蜘蛛吃不吃死苍蝇,第二天,我又来到盒子前观察,看到死昆虫、死苍蝇还在原来的地方,可盒子角处多了一个网,蜘蛛在网上安静地趴着。这时,我想:昨天死苍蝇、死昆虫没被吃掉是不是因为没有网呢?于是,我又将死苍蝇拿起来轻轻地放在网上,可蜘蛛还是一动不动,紧接着,我又用笔轻轻地触动了一下网的边缘,咦,蜘蛛好像有了反应,开始向颤动的方向爬去,我把笔收回,网停止了颤动,信号断了,它就停了下来,不一会儿,蜘蛛又向网中心爬去。我又用笔尖触动网上死苍蝇的身体,网开始颤动,蜘蛛就开始向这边爬来,我又把笔尖收回,蜘蛛就停了,像上次那样,过了一会儿,蜘蛛又向网中心爬去。噢!我终于明白了:原来蜘蛛是靠网的颤动来产生感觉的,靠织网而捕食的。于是,我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为了证实蜘蛛靠网的颤动产生感觉,我又做了实验。将笔尖放在网上死苍蝇的身上,长时间的颤动,网的震动越来越大,蜘蛛产生的感觉好像也越来越强烈,蜘蛛便匆匆地赶过来,等蜘蛛碰到苍蝇,我将笔尖收回,只见蜘蛛尾部很快喷出黏乎乎的丝将苍蝇捆住,接着又看着蜘蛛的背一动一动的,好像在吸食苍蝇,不一会儿,网上就剩下一个完整的空壳了。这个实验证明蜘蛛吃动的昆虫。 我们探密小组又到图书馆、书店查阅了大量有关蜘蛛的书籍。其中《普通动物学》一书中写道:蜘蛛为食肉性动物,其食物大多数为昆虫或其他节肢动物。但口无上颚,不直接吞食固体食物,而是慢慢地吸食。当昆虫等动物触网时,会用力在网上挣扎,使网丝颤动而使蜘蛛很快发觉,蜘蛛便顺着纵向丝向猎物爬去,用蛛丝包裹猎物,固定于网上,先用螯肢内的毒腺分泌毒液注入捕获猎物体内,将其杀死,再由中肠分泌的消化酶灌注在被螯肢撕碎的捕获物的组织中,很快将其分解为液汁,然后吸进消化道内,最后吃剩下的体壳,就被完整的弃留在蛛网上了。这些充分证明:飞来的昆虫使蜘蛛网颤动,网颤动会使产生感觉,蜘蛛产生感觉就会将猎物捕获,因此,证实了蜘蛛只吃活动物,而不吃死的昆虫。

这个我建议你最好翻翻plant physiology,planta等最新杂志,看看也就知道人家当前都些什么了或者去生物谷的相应板块上看看,可能有你需要的。

-/这里有最权威的报道和论文

植物病理学论文选题题目

科研项目1、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化学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研发”中“葡萄及瓜类化肥农药减施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课题编号:2018YFD0201300,葡萄化肥农药减施增效基础及关键技术研发,07-12,参加,正在进行。2、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化学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研发”中“新型高效生物杀菌剂研发”项目,课题编号:2017YFD0201106,植物微生态制剂的研制与应用,07-12,课题主持人,正在进行。扩展资料所属院校: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下设植物病理学系、昆虫学系2个系,覆盖植物保护1个本科专业,拥有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植物检疫与农业生态健康3个硕士和博士学位授权点;其中,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为国家级重点学科。2007年我校植物保护学科被批准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燕

d

肺癌肿瘤标志物与中医辨证分型相关性研究 乳腺增生病肝郁血瘀证血流动力学的相关性临床研究 慢性肾脏病继发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候及病理要素的分析 《内经》耳鼻咽喉科学理论探析及临床 舒天宁冲剂治疗偏头痛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三维正脊手法治疗脊柱小关节紊乱引起相关病症的临床研究 儿童紫癜性肾炎的中医证型与凝血功能及病理类型的相关性研究 EGFR与EB两项在鼻咽癌临床作用的比较及与中医证型关系初探

植物病理学论文范文大全

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在全国排名第三,是国家重点学科。专业介绍: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宽阔的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领域的基础知识和扎实的植物保护专业基础知识,具备植物有害生物的识别、发生规律及安全控制等方面的知识技能和宽阔的国际视野,能在农业、林业、园艺、园林、环保、商贸、粮食储藏与食品安全等行业从事有害生物相关的科研、教学、技术推广、开发、行政管理等方面工作的植物保护学科领域的拔尖创新型人才和复合应用型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农业生物科学、生物技术、植物病理学、昆虫学和植物化学保护学等有关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生物灾害检验检疫、诊断、预测和综合治理方面的基本能力。 培养对象本科,四年,授予农学学士学位。 师资情况教授38人,副教授26人,博士生导师36人,硕士生导师22人 主干学科生物学、作物学、植物保护学 主要课程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基础生物化学、生物统计与田间试验、遗传学、普通植物病理学、普通昆虫学、农业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植物化学保护等。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社会实践、科研训练、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 学生深造情况植物病理学专业、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专业、农药学专业、微生物学专业、植物学专业、遗传学等共30多个专业方向,以及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及德国等许多大学的相关专业。近年毕业生保研率均在30%左右,整体升学率在50%以上。 学生就业情况就业率95%以上,其中约50%为升学继续深造。就业去向主要是出入境检验检疫、国家、省、市县植保部门、涉农大型企业、农业科技园区等从事检疫、测报、植保技术推广与开发、企业经营与管理等工作。

孙广宇,宗兆锋 主编。植物病理学实验技术。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张天宇,张敬泽,陈伟群,张猛,孙广宇,高明侠著。中国真菌志(卷16):链格孢属。科学出版社。2003。 植物病理学原理。参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Sun GY, Zhang M, Zhang R, Ma HN,Gleason ML Wallemia - a genus newly recorded from C Mycotaxon,2006,95:277- Sun,GY, ZHANG Miao,ZHANG Rong,MA Hui-Ning, Mark L GLEASON The occurrence of Wallemia in C Mycosystema, 2006,25(3):509-512, 张荣,孙广宇,张秦风,康振生。小麦蓝矮病植原体16S rDNA 序列分析研究。植物病理学报。2005,35(5):397- Sun,GY Zhang,R, Wang, Z, Zhu MQExserohilum heteromorphum , a new helminthosporioid fungus from Echinochloa in C Mycotaxon , 92: 173- Sun,GY, Tan YJ, Zhang,R The family Chaetomiaceae from China III Species of the genus Chaetomium and TMycosystema, 23(3):331- 杨瑞先,孙广宇,张荣。油菜内生细菌16S核糖体DNA的RFLP分析。微生物学报,45(4):606- Sun, GY,Batzer JC, Zhang R, Zhang, YM, and Gleason ML Comparison of fungi in sooty blotch and flyspeck disease complex in Shaanxi Province and US based on ribosomal DNA Phytopathology 94(6): S100, Sun, GY,Leandro LF, Batzer JC, Harrintong TC and Gleason ML Specific PCR primers to identify sooty blotch and flyspeck in Midwest US Phytopathology 94(6): S100, Sun, GY,Y J,Tan and R Z THE FAMILY CHAETOMIACEAE FROM CHINA I The species of the genus C Mycosystema, 23(3):333- 孙广宇,张雅梅,张 荣。突脐孢Brn1基因核苷酸序列比较及系统发育研究。菌物学报,2004,23(4):480- Sun, GY, O Shinichi, E Tanaka, K Shimizu, C Tanaka and M T Species separation in Curvularia “geniculata” group inferred from Brn1 gene Mycoscience (2003),44(3):239- Sun, GY , R Zhang, M Q Zhu, T Y Z A New species of Exserohilum from C Mycological Research 1997 101(7):776- Sun, GY,R Zhang, W Z Two new records of the Genus Curvularia from C Mycosystema (2003),22(1):508- Sun, GY,R Zhang, SJ Q Endophytic fungi in leaves and branches of Ginkgo biloba L The third Asia-pacific mycological Congress on biodiversity and biotechnology (AMC 2002) Sun, GY,R Zhang, Z Z Symptom types of Sooty blotch and flyspeck complex from Shaanxi Province, C The third Asia-pacific mycological Congress on biodiversity and biotechnology (AMC2002) 孙广宇,张荣,张苗,章柱。苹果煤污病与蝇粪病病原菌分离技术。植物病理学报(2003),33(5):479- 孙广宇,张荣,张天宇。中国突脐孢属一新记录种。真菌学报,1996, 15(4):311- 孙广宇,张荣,朱明旗,张天宇。中国小戴顿属一新记录种。菌物系统,1997, 16(1): 155-157

Chinese periodicals on Plant pathology刘宗善中国出版植物病理学方面的专业性期刊始于20世纪30年代,在50年代先后创办了《植物病理学译报》、《植物病理学报》和《植病知识》等,至60年代还出版有《植物病理学文摘》等二次性文献期刊。其中,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编辑出版的《植物病理学报》是被誉为权威性的学术期刊。下面对以交流传播植物病理知识为主,并曾在一定时期连续出版的期刊分别予以介绍。《昆虫与植病》(1933~1937年)1933年创刊,浙江省昆虫局编辑出版。中国著名昆虫学家张巨伯创办,并担任主编。内容包括植物病理学在内的研究论文、综合报道、病虫防治情报、通讯和书刊介绍等。后因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于1937年发行至4卷6期后被迫停刊。《植物病理学译报》(1954~1958年)中国植物病理学会于1954年创办的刊载世界各国有关植物病理学方面中译稿件的专业期刊。初为半年刊,后改为季刊。其编辑委员会由戴芳澜(主任)、裘维蕃(副主任)等10人组成,聘朱凤美、邓叔群、俞大绂三人为顾问。出版至第5卷,1958年停刊。《植物病理学报》1955年创刊,为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编辑出版的学术性期刊(见《植物病理学报》)。《植病知识》(1957~1966年)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编辑出版的中级专业期刊,1957年在北京创刊,科学出版社出版,开始为季刊,1959年改为月刊。编辑委员会由王焕如等18人组成,陆师义任主编。1966年出至第4卷后停刊。《植物病理学文摘》(1960~1987年)植物病理学方面的二次文献期刊,1960年创刊。开始由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北京农业大学植物病理教研室和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病害研究室共同编辑,为双月刊。创刊初期以中译国外有关文摘为主,后逐渐增加国内作者的文摘与题录的比重。自1962年第5期起纳入中国国外科技文献编译委员会的文摘系统,刊名改为《农业文摘》第4分册(《植物病理学》),由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重庆分所出版。自1966年第9期后中断出刊,直至1974年恢复《植物病理学文摘》原名出刊(季刊,由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重庆分所编译,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出版)。1979年起改为双月刊,直至1987年出至第21卷(总共140期)停刊。此外,在有关学科的专业性期刊中植物病理学方面的内容也占有一定的篇幅。中国植物保护学会于1962年成立后,先后创办了《植物保护学报》(1962年创刊,季刊)和《植物保护》(中级专业性刊物,1963年创刊,双月刊)。农业部植物检疫实验所和全国植保总站等事业单位和有关学会先后创办了《植物检疫》(1979年初创时为内部交流刊物,1994年开始公开发行)和《病虫测报》(1980年初创时为内部参考资料,1990年开始公开发行,1993年改名为《植保技术与推广》)。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和中国植物病理学会在各省、市、自治区的地方学会以及地方有关事业单位大多也编辑出版了一些包括植物病理学内容在内的专业性刊物。浙江省昆虫与植病学会于1983年沿用30年代时浙江昆虫局编辑出版的《昆虫与植病》为刊名出版专业性期刊。台湾省的植物保护学会自1959年起出版了《植物保护学会会刊》(季刊)。

  • 索引序列
  • 植物病理学论文题目大全
  • 植物病理学论文题目
  • 植物生理学论文题目大全
  • 植物病理学论文选题题目
  • 植物病理学论文范文大全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