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石油地质论文选题

石油地质论文选题

发布时间:

石油地质论文选题

冯景兰从事地质教育达50年之久, 培养了几代地质人才。在《冯景兰教授诞辰90周年纪念文集》中撰文的他的学生中,有学部委员、教授、研究员和高级工程师等,真是“桃李满天下”。而撰稿者仅仅是他的学生中的很少一部分,绝大多数学生是在心中默默追忆他们的老师。这表明了冯景兰的突出业绩,也体现出他诚挚的爱国心、高尚的人格、广博的学识和诲人不倦的作风。冯景兰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大致有如下方面。以身作则,教书先教人。冯景兰先生信任党、热爱祖国和人民,对人诚恳、平易近人,对事物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对己严,生活节俭。“深感东风暖,喜见桃李芳;大好形势下,衰老也坚强。”这是他年逾古稀写的诗句,表达了他对祖国前途的希望和鼓励学生奋进,并引以自勉。热爱地质工作,通过野外工作培养学生艰苦朴素、吃苦耐劳和不怕困难的作风。冯景兰很注重野外教学,使学生学会地质工作。他的学生苏良赫写道:“在野外他总是大步走在前边,学生们必须紧步才能跟上。他边讲边行,行进速度既快又均匀。在行进途中遇到地质现象,就详细讲解。同学们虽然感到劳累,但收获则是丰富的”。冯景兰说过,走不了山路就别干地质。他还常教导学生在思想上和工作上要能适应野外的各种环境。他非常注意体育锻炼,希望学生也这样。这是顺利进行野外工作的保证。精心备课,认真编写教材。虽然冯景兰是老教授,但备课认真,十分注重讲课的系统性,还经常补充新的内容。他的同事袁见齐认为冯景兰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矿床学教学内容的,并认真编写教材。袁见齐写道:“在编写教材工作中,冯老和我被推为主编,在他负责审阅教材前半部章节时,他在原稿上逐字逐句地斟酌、修改,连标点符号也不放过,这种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精神,使我深受教育。”注重讲课。讲课是教学的主要一环,冯景兰的讲课,很受欢迎。刘乃隆形象地回忆:“淮西师以他浓重的河南口音与极为响亮清晰、抑扬动听的口语,生动通俗、深入浅出地讲授了地质科学的基本概念,使学生们很快对地质学有了初步认识而且产生了兴趣。”而且讲课方式,随情况而变化。曾繁礽回忆:“冯先生讲课很有条理,听课笔记很好记。3年级时岩石学讲得全面而系统,配合标本和薄片鉴定,以实物印证理论。4年级的矿床学对提高了要求,他用英语讲授,有时提问;要求做读书报告。岩石和矿床这两门课程,冯先生给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关心研究生的培养。经过了严格的入学考试,按要求学好必修课程,并有扎实的野外教学,这是他每个研究生对此都有深刻的体会。关于研究生论文选题,冯先生放手由本人选择,以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冯先生要求研究成果应在前人基础上有所进步,这是起码的要求,也是高要求。能达到这种要求,就可以避免在低水平上的重复研究,就是要求研究有开创性。冯先生对年轻教员也是这样要求的。关心毕业学生的成长。冯景兰很重视毕业后学生的进步。只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学术水平才能不断提高。上面引用的诗句,便是冯先生和学生的诗作。表明冯先生对学生长期的关怀和期望。曾繁礽是冯景兰早期的学生,他写道:“冯先生一直关心我的成长。解放以后,我经冯先生介绍来东北工学院地质系任教。”这样的事例还有。更重要的,冯先生希望学生超过先生。只有学生毕业后的努力,以及得到有关方面的关怀和培养,才有可能达到冯先生的这种期望。 冯景兰幼时喜得湖北大冶矿石如获至宝,对大自然的兴趣愈益浓厚。因而,留学时研读地质学、矿床学等,本世纪20年代学成回国后毕生从事地质矿产的教学和科研等工作,有大量关于矿床学的著述。这都说明他是中国近代矿床学的奠基者之一。上面提到冯景兰在地质教育上的成就。他在这岗位上潜心研究矿床学问题,又充分利用野外地质工作期间发现和探讨的一些成矿理论项目,发表了《矿床学原理》等许多著述,便是结合教学工作的产物。冯景兰在两广、辽宁沈海铁路沿线、陕北、云南某些县区等处的地质矿产调查及其研究成果,是基础的地质矿产资料,又是开拓性的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才大规模地进行区域地质调查和矿产普查工作。50年代时,有的地质工作者在野外用冯景兰的有关著述做范本,实地证明其描述准确、结论公允,是好榜样。冯景兰还注意科学普及工作。早在30年代,发表的工业小丛书《探矿》,其目的便是普及近代矿产勘查知识、原理和方法。50年代发表的《中国的矿产资源》一文,更体现了冯景兰希望多数人了解和关心中国的矿产资源问题。 冯景兰一生的论著达百篇,其中用英文写作的约20篇,论著中包括区域地质矿产19篇,矿床地质35篇,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15篇,铁路沿线地质5篇,地文学和新构造运动5篇,教材5种,其它有国际会议发表的论文以及译著等。其中以矿床地质占的比重最大。他于1932年撰写的《宣龙式赤铁矿鲕状构造及肾状构造之成因》一文,在详细的实地观察资料基础上,就矿物的共生关系、矿石化学成分和矿石结构构造状况等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有关铁矿沉积环境和过程的看法。在研究的全面性和详细程度上,该文直到现在还是值得矿床地质研究人员学习的。冯景兰早就对金矿地质研究很重视,著有《北平昌平县黑山寨分水岭金矿》(1929年)和《山东招远金矿纪略》(1936年)。他通过对地质、地文特征等的研究,提出应注意研究山东栖霞县唐山火山岩流下的砂金(1937年)。这是很新颖的。40年代初,冯景兰对西南各省尤其是云南的铜矿做了较深入的研究。稍后,他还研究了上述铜矿的表生富化问题。这是根据研究中发现问题后进行的,体现了他的首创精神。比如,云南锡矿很出名。可是作为长期生产对象的氧化矿(即表生富化矿),几乎见不到发表这方面的文章。50年代初期,冯景兰和张伯声等,应人民政府之邀对豫西地质矿产进行勘察。这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范例。通过野外工作和研究,他们肯定了河南平顶山煤矿和巩县铝土矿的经济价值。在此基础上,经过地质勘探工作,证实了上述矿是大型或特大型矿。在这里,冯景兰的功绩是不应低估的。到了60年代,由于长期的经验积累和知识深化,在一系列场合或文章中,冯景兰对矿床地质理论问题提出了不少新颖的见解。《关于成矿控制及成矿规律的几个重要问题的初步探讨》一文,比较集中地反映他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其中他强调提出矿床共生规律问题。他认为,单一的矿床和单纯的矿床类型的存在,可能只是少数,而多数矿区的矿床,经常是复杂的共生体。并认为,掌握了这种共生规律,对于找矿勘探、综合评价及综合利用是更有利的。他的这种认识受到同行的称赞。 1963年冯景兰提出“封闭成矿”的概念。他写道:“封闭成矿是指矿质和有用元素聚积成矿起决定性的地质条件而言的”,“封闭成矿的概念是受石油地质学中的‘油捕’概念启迪转引来的。金属和非金属矿床是固体,但在形成矿床之时,矿质系以气、液的状态搬运、沉淀和富集的,它们是流体”。1959年,冯景兰调查燕山某地金矿时,见到一个剖面,上面为串岭沟页岩和长城石英岩,下有隐伏的花岗岩体。含金石英脉沿石英岩的张节理裂隙生成而在页岩下面富集。这里有一处1人在1天内采出百斤矿砂,淘出48两6钱黄金。所以该矿坑就命名为48两6。这显见是一种封闭成矿的关系。在《关于成矿控制及成矿规律的几个重要问题的初步探讨》一文中,冯景兰进一步阐述了封闭成矿的意义。他写道:只注意到成矿前及成矿时的断裂构造控制,而不注意或很少注意到封闭此种裂隙通道的构造圈闭控制,以及含矿气液流体的冷却凝固或(及)反应凝固,因而自行封闭的重要性,将见含矿的气液流体,自来自往,散而不聚,就不能固定下来形成所需要的矿体或富矿体。冯景兰早在60年代提出的封闭成矿和矿床定位课题,在70、80年代才成为国际学术界的热门课题。

xx井区呼图壁河组上段序划分与对比题目可以不?

石油地质学论文选题

毕业论文的论文题目,一般都是学校规定好了的吧!

什么

石油地质论文选题意义

毕业论文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专业应考者完成本科阶段学业的最后一个环节,它是应考者的总结性独立作业,目的在于总结学习专业的成果,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文体而言,它也是对某一专业领域的现实问题或理论问题进行科学研究探索的具有一定意义的论说文。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可以分两个步骤,即选择课题和研究课题。首先是选择课题。选题是论文撰写成败的关键。因为,选题是毕业论文撰写的第一步,它实际上就是确定“写什么”的问题,亦即确定科学研究的方向。如果“写什么”不明确,“怎么写”就无从谈起。教育部自学考试办公室有关对毕业论文选题的途径和要求是“为鼓励理论与工作实践结合,应考者可结合本单位或本人从事的工作提出论文题目,报主考学校审查同意后确立。也可由主考学校公布论文题目,由应考者选择。毕业论文的总体要求应与普通全日制高等学校相一致,做到通过论文写作和答辩考核,检验应考者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但不管考生是自己任意选择课题,还是在主考院校公布的指定课题中选择课题,都要坚持选择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切实可行的课题。选好课题是毕业论文成功的一半。第一、要坚持选择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课题。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以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因此,毕业论文的选题,必须紧密结合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以促进科学事业发展和解决现实存在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选题要符合科学研究的正确方向,要具有新颖性,有创新、有理论价值和现实的指导意义或推动作用,一项毫无意义的研究,即使花很大的精力,表达再完善,也将没有丝毫价值。具体地说,考生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选题。首先,要从现实的弊端中选题,学习了专业知识,不能仅停留在书本上和理论上,还要下一番功夫,理论联系实际,用已掌握的专业知识,去寻找和解决工作实践中急待解决的问题。其次,要从寻找科学研究的空白处和边缘领域中选题,科学研究  还有许多没有被开垦的处女地,还有许多缺陷和空白,这些都需要填补。应考者应有独特的眼光和超前的意识去思索,去发现,去研究。最后,要从寻找前人研究的不足处和错误处选题,在前人已提出来的研究课题中,许多虽已有初步的研究成果,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还有待于丰富、完整和发展,这种补充性或纠正性的研究课题,也是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的。第二、要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切实可行的课题。毕业论文的写作是一种创造性劳动,不但要有考生个人的见解和主张,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由于考生个人的主观、客观条件都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在选题时,还应结合自己的特长、兴趣及所具备的客观条件来选题。具体地说,考生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综合考虑。首先,要有充足的资料来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缺少资料的情况下,是很难写出高质量的论文的。选择一个具有丰富资料来源的课题,对课题深入研究与开展很有帮助。其次,要有浓厚的研究兴趣,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可以激发自己研究的热情,调动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够以专心、细心、恒心和耐心的积极心态去完成。最后,要能结合发挥自己的业务专长,每个考生无论能力水平高低,工作岗位如何,都有自己的业务专长,选择那些能结合自己工作、发挥自己业务专长的课题,对顺利完成课题的研究大有益处。

回答 您好, 儿童问题行为领域的最新研究范式、理论观点、关注的焦点问题进行阐述、辨析,同时根据实践工作者的要求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干预方案与干预技术,学理性与操作性互为印证,相得益彰,从而很好地体现了当前应用发展科学的学术范式。 实践操作性强。在十章内容中,除了第二章学前问题行为发生的机制之外,其他章节的内容均与实践有关。特别是作者结合自己的课题研究成果详细分析了学前阶段儿童问题行为的诊断方法、干预理论、干预原理以及心理与行为干预的具体技术,为儿童父母和一线教育工作者提供可操作的、生动形象的干预教程或范本。学前阶段儿童几种主要问题行为——说谎、社交退缩、攻击与多动的表现、发生发展机制,研究方法以及干预策略进行了详细阐述,操作性强,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

石油地质论文选题背景

东海陆架盆地位于中国东海大陆架之上,呈北东—南西向展布,西邻浙闽隆起区,东至钓鱼岛岩浆岩带,北邻南黄海盆地,南至台西盆地,面积为8×104km2,为新生代弧后含油气盆地。发育多套烃源岩,其有机质丰度较高,有机质类型较好,热演化适中,生烃能力较强。广泛分布的陆源砂质岩,大多储集条件良好;经长期风化淋滤的基底岩石,也可具有储集条件。盖层主要由各还原沉积相带的泥质岩构成,如湖相泥岩、前三角洲泥岩、沼泽沉积的煤系地层等,大多具有良好的封盖条件,而且区域性盖层也广泛分布。圈闭数量多,面积大,具多种成因类型,不仅有构造成因的构造圈闭,而且还有沉积成因的岩性圈闭和地层圈闭,还有后期剥蚀、淋滤作用形成的古潜山。构造圈闭绝大部分形成于始新世至中新世,圈闭的形成期大部分早于油气的生成和运移期,主要成藏组合大多位于生烃凹陷或其边缘有效运聚区域,具有油气富集匹配良好的成藏组合体系。东海陆架盆地可分为西部坳陷、中部低隆起和东部坳陷3个一级构造单元整个盆地勘探程度低,综合物探在西湖凹陷、瓯江凹陷基本达到普查水平,其他凹陷仅达到普概查水平。截至2004年底,二维地震272086km,三维地震3336km2,钻井63口,钻探主要集中在西湖凹陷(探井密度仅001口/km2),东海陆架盆地探井密度仅0002口/km2。先后发现了平湖、春晓、宝云亭、武云亭、残雪等8个油气田。石油累计探明地质储量34×108t,探明程度6%,平均采收率12%,累计探明可采储量12×108t,累计采出量03×108t,当年采出量32×104t,剩余可采储量926×104t,储采比29;天然气累计探明地质储量17×108m3,探明程度8%,平均采收率8%,累计探明可采储量21×108m3,累计采出量8×108m3,当年采出量41×108m3,剩余可采储量41×108m3,储采比112。

其他学校我不是很清楚 ,我是西南石油大学(也就是西南石油学院)石油工程学院油气储运的研究生 , 所以我只能说一下我们学校的情况 。在我们学校,只要是和石油沾边的,就业都是很好的,研究生就更好了。石工院,资环院,化工院都是很好的就业情况,本科都很好就业,研究生就更不要说了。研究生都是不愁找不到好工作的,就算是读博士只要是考本校,也是很容易的。年薪方面10W左右应该是没什么问题。当然你要是有个好点的导师,自己能力也很强的话,读研就可以做很多项目挣钱,就业时的选择也会更好。总之你读石油这方面的研究生基本是完全不用考虑就业的问题。不过还要说一句,这2年西南石油大学石工院的研究生很紧俏了,报考的人比以前多的多,高分的人也多,本校考的学生也多了,如果你是外校的话,要多加努力了,初试考的好不说,复试也要好好准备。今年石工院复试就刷了70多还是90多个人下来,资环刷了200多人

一、区域地质背景Bongor盆地位于乍得西南部、西非裂谷系和中非裂谷系交汇部位(见图2-1),是在冈瓦纳大陆解体过程中产生的陆内裂谷盆地,面积约8×104km2(图3-1)。盆地基底为前寒武纪结晶基底,与苏丹裂谷盆地的基底性质类似,之上沉积了上万米的中新生界陆相碎屑岩地层,包括下白垩统、古近系、新近系和第四系,其中下白垩统地层中火山岩发育;盆内缺失上白垩统和下白垩统顶部地层,古近系地层不发育,厚度一般小于300m。这与乍得南部Doba等裂谷盆地以及苏丹Muglad盆地发育较厚的上白垩统地层明显不同;也与乍得北部乍得湖盆地和苏丹东南部Melut盆地发育巨厚的古近系和新近系沉积差异巨大。盆地沉积盖层中存在基底顶和白垩系顶两个明显的区域不整合面(图3-2),分别反映了大西洋开启、欧洲与非洲大陆的碰撞对盆地的影响。根据区域构造演化、不整合分布和断层活动期次,将Bongor盆地的构造演化划分为早白垩世断陷、晚白垩世强烈反转和新生代统一成盆三大阶段。其中反转和走滑作用是盆地最显著的构造特征。图3-1 Bongor盆地构造纲要图根据基底结构、地层残余厚度、区域大断层的展布等,自北向南将盆地划分为北部斜坡带、中央坳陷、南部隆起和西南坳陷;中央坳陷进一步划分为东部、西部、南部3个箕状凹陷,互相以构造调节带相隔。所有凹陷均呈半地堑形态,其中,南断北超的中部凹陷为最主要的构造单元(图3-1)。由于边界断层产状相对较陡,因此,盆地总体伸展量较小,一般小于20%。图3-2 Bongor盆地地层综合柱状图Bongor盆地不是一个简单的箕状断陷,在南断北超的构造背景上,还存在着北断南超的局部构造变化,这种变化使盆地在东西方向上发生了结构样式的变化,并在南北方向上出现不同的构造样式。自东向西,断陷的构造极性发生变化,盆地东端的东部凹陷以北断南超为特征,沉降和沉积中心在北部,南部斜坡剥蚀严重;向西这一北断南超的结构过渡为南断北超的箕状断陷结构,这是盆地主体结构样式,剖面上沉积厚度最大,平面上南北宽度最大,沿盆地轴向延伸长度也最大。受南部控盆断层控制,盆地沉降和沉积中心分布在南部,其以基底发育堑-垒构造、反向断块构造以及斜坡带盖层发育挤压反转背斜为主要构造特征。到盆地西端,西部凹陷又转为正常的南断北超结构,此处控制主要沉积凹陷的不是控盆断层,而是次级控凹断层。西次凹北部的斜坡带构造抬升强烈,地层剥蚀严重,以斜坡带盖层发育与背斜构造相伴生的倾向相向多级次正断层组合及反向掀斜断块为主要构造特征。南部坳陷以隆起与中央坳陷相隔,由于勘探程度低,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二、石油地质基本特征(一)早白垩世强烈断陷阶段发育优质烃源岩多井烃源岩地球化学分析资料揭示,Bongor盆地在早白垩世强烈断陷阶段发育优质湖相泥质烃源岩,包括上、中、下三段。最好的烃源岩发育于上段B组(下白垩统晚Aptian或Albian阶),以Ⅰ型干酪根为主,但普遍不成熟;成熟烃源岩主要发育于中、下段K-P组(下白垩统早Aptian或Barremian阶),有机质类型以Ⅱ1型为主,烃源岩累计厚度可达1000m以上,生烃潜力大(图3-3)。有机岩石学分析也表明下白垩统中、下段烃源岩富含层状藻(藻页岩),紫外光下具有较强的黄色荧光,具有极好的生烃潜力;一些样品中可见丰富的油包裹体和油滴,一些较大的油滴中还含气泡,表明已有油气生成作用发生。由于较强的后期剥蚀,盆地不同部位现今的成熟门限不同,剥蚀量大的地区,现今成熟深度较浅,如北部的Ronier-Mimosa地区,镜质体反射率Ro=6%所对应的深度只有1000m。图3-3 Bongor盆地典型井(Mimosa-2)地球化学剖面盆地模拟显示Bongor盆地主力烃源岩M组自早白垩世末期开始生烃,在晚白垩世进入生烃高峰,晚白垩世后期受构造反转影响生烃作用停滞。新生代沉积地层的厚度远小于晚白垩世被剥蚀的地层厚度,二次生烃能力有限,盆地以早期成藏为主。有机包裹体的均一化温度显示,大量排烃对应的温度为120~130℃,对应于晚白垩世;其成藏模式既不同于以晚期成藏为主的Melut盆地,也与以早期成藏为主的Muglad盆地有区别。(二)扇三角洲和湖相浊积砂体形成有利储层Bongor盆地自上而下共钻遇B、R、K、M和P组5套储层,砂岩类型以长石砂岩和岩屑质长石砂岩为主,杂基含量较高,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较低。储集空间类型以原生粒间孔为主,次生溶蚀孔和晶间微孔次之。B组和R组储层属于河道、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横向连续性好;K组和M组储层属于扇三角洲和湖相浊积砂体,横向连续性较差;P组储层以近岸水下扇和扇三角洲砂体为主,前者主要发育于陡坡,后者主要发育于断陷缓坡,单层砂体最厚可达50m,但平面延伸范围相对有限。储层物性具有随埋深加大而变差的趋势,由于反转抬升,区域上有效储层的埋深下限约为2500m。纵向上B组储层物性最好,向下逐渐变差。B组储层孔隙度为20%~30%,渗透率为500~3000mD,属中、高孔-中、高渗储层;R组储层孔隙度为16%~28%,渗透率为30~340mD,属中、高孔-中渗储层;K组和M组储层横向变化大,通常为中孔-中渗储层;P组储层仅在盆地北部斜坡区钻遇,孔隙度一般为15%~27%,渗透率变化大(10~1000mD),属中孔-中渗储层,局部发育高孔-高渗储层。在盆地内部的深凹陷处,由于砂岩的分选性较差,抗压实程度较低,储层物性递减快。(三)“桑顿阶挤压事件”控制了油气运聚成藏在距今约85~80Ma时,受非洲板块与欧洲板块开始碰撞的影响,以及这一时期非洲板块和欧亚/特提斯板块之间的运动方向改变,发生了“桑顿阶挤压事件”。这一南北向挤压事件使Bongor盆地发生强烈的构造反转,一方面改造或强化了先期成型的断块或断背斜圈闭,形成了大量的反转背斜构造,成排成带分布,并使得主力勘探层系变浅。另一方面,由于Bongor盆地下白垩统R组泥岩段以下地层整体上以泥岩为主,内部缺乏良好的横向输导层,受“桑顿阶挤压事件”影响而形成的基底卷入型断层,沟通了烃源岩和储层,为油气的一次运移和二次运移提供了广泛的输导体系。目前的勘探实践表明储量发现均来自于和断层有关的圈闭中。Bongor盆地中已发现油气藏类型以层状边水油气藏和构造背景下的岩性油气藏为主,具有含油气层系多、储层横向变化快及油水关系复杂等特点。纵向上已发现五套含油气层系,分别是顶部B组、上部R组、中部K组、下部M组和底部P组,其中上部成藏组合富集稠油或正常偏稠油藏,油气分布主要受构造控制;下部成藏组合富集轻质油藏、凝析油气藏或气藏,油气分布受反转构造带与有利岩相带双重控制。由于Bongor盆地沉积地层主要是下白垩统,岩性总体上R组及其以上地层以砂岩为主,砂/地比一般在60%以上;K组及其下伏地层以泥岩为主,砂/地比一般在40%以下,最低可达12%。区域性盖层以下缺乏大的不整合面或大面积连续展布的砂层作为输导层,因此,油气运聚方式以近源垂向运聚为主,盆内广泛发育的断裂系统是油气运移的最主要通道。晚白垩世构造反转导致的断层活化一方面有助于油气从烃源岩运聚到储层或圈闭中,另一方面也对先期形成的油气藏进行调整、改造或破坏,特别是对反转导致断层通天的圈闭或顶盖层被剥蚀的圈闭影响很大。最有利于油气富集的目标是受二级断层控制且上部成藏组合顶盖层保存较完整的反转背斜构造。

一、Muglad盆地Muglad盆地位于非洲板块中部及苏丹南部(图2-1),面积大约为15×104km2,是苏丹最大的含油气盆地。它是在稳定的前寒武系基底上发育起来的、在中非剪切带的右旋剪切应力场背景下拉张形成的中、新生界裂谷盆地。该盆地在西北方向终止于中非剪切带(CASZ)。盆地总体演化特征既具有张性裂陷盆地的充填特点,又表现出受平移剪切断裂的控制作用。根据基底结构、区域断裂的展布、地层厚度及展布把Muglad盆地划分为4个坳陷带(图2-2)。坳(凹)陷带与隆起相间排列,具有东西分带的特点;同时在坳陷带与隆起内部又可以细分出次级构造单元。主要发育两组正断层,一组为NW—SE向,另一组为NNW—SSE向,综合分析认为,NNW向断裂发育较早,为白垩纪形成的,而NW向断裂则为古近纪形成的。Muglad盆地自下而上依次发育下白垩统Abu Gabra组、Bentiu组,上白垩统Darfur群、Amal组,古近系Nayil组、Tendi组及新近系和第四系的Adok组、Zeraf组,组成一套陆源碎屑沉积(图2-3)。盆地内最大厚度可达15000m,以白垩系为主,新生界较薄。盆地内存在两个大的区域性角度不整合和两个平行不整合:下白垩统AbuGabra组与Bentiu组之间区域性角度不整合,古近系与新近系之间区域性角度不整合,Bentiu组与Darfur群之间的平行不整合及古近系-新近系和上白垩统Amal组之间的平行不整合。包括基底在内的每套地层特征如下:在Muglad盆地东北和西南的露头区主要为前寒武纪片岩、片麻岩,寒武纪花岗岩、结晶花岗岩及花岗闪长岩和橄榄斑晶玄武岩,盆地北部剪切带一侧则主要出露白垩纪砂岩(Tagabo组)和古近纪-新近纪玄武岩火山残丘。盆地内也有多口井钻达基底,岩性主要为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质片麻岩,属前寒武纪和寒武纪侵入岩及变质岩、片麻岩,基底与上覆地层呈高角度不整合接触。下白垩统Abu Gabra组以砂泥互层为主,具有明显的三分性:下部为一套中-粗粒、灰白色的碎屑岩夹红棕色、灰棕色和灰色泥岩,形成于氧化-弱还原环境,代表了湖盆发育初期的沉积特征。中部主要为浅-深灰色、浅-深棕色泥岩夹灰白色砂岩,在盆地较深部位页岩十分发育,是湖盆发育的裂陷期产物,属还原环境,是本区最主要的生油岩系。上部岩性变粗,砂岩较发育,为灰白色的砂岩、粉砂岩与灰色泥岩互层,局部为厚层砂岩夹薄层泥岩,顶部还偶见煤线,属还原-弱氧化环境,与上覆地层呈不整合接触。Bentiu组为厚层砂岩夹薄层粉砂岩,以砂岩为主夹灰绿色、灰色和褐色泥岩。砂岩粒度变化大,从极粗到极细,局部含砾,为氧化环境下的河流相沉积。图2-1 中非裂谷盆地区域构造位置示意图图2-2 Muglad盆地构造纲要图图2-3 Muglad盆地综合地层柱状图上白垩统Darfur群主要以灰色、灰绿色、褐色泥岩、砂质泥岩和粉砂岩为主,夹细粒砂岩,属弱氧化环境的沉积物。Amal组为厚层块状砂岩夹薄层泥岩,砂岩主要为粗粒,较纯净,泥质与胶结物含量低,为砾石质粗砂岩,顶底部发育有泥岩段,为氧化环境的沉积。古近系Nayil组为一套以浅灰色为主的块状泥岩,分布较稳定,为滨浅湖盆的沉积产物。Tendi组可以分为两段,下段以含砾粗砂岩为主,泥质含量少;上段以深灰色的块状泥岩为特征,与上覆的灰白色、棕红色Adok组砂岩分开。新近系Adok组与Zeraf组,在盆地内虽然分布较广,但厚度薄,埋藏浅,成岩程度低,胶结差或未胶结。盆地分析表明,Muglad盆地是在中非剪切带斜向张裂作用诱导下发育起来的中-新生界陆内裂谷盆地,经历了白垩纪和古近纪两期断陷,其中早白垩世是烃源岩发育的主要时期,此时裂谷构造伸展断陷的活动强度和旋回性都非常明显,形成盆地内较大范围的快速断陷沉降与还原条件下的非补偿沉积,有机质富集且易于被快速埋藏保存,总体上十分有利于成盆与生烃,广泛形成断陷型深湖盆和优越的成烃环境,发育含丰富湖生生物的半深湖-深湖相烃源岩沉积,为一系列富油气凹陷的形成提供了先决条件;形成的AbuGabra组生油岩分布面积广,是盆地的主力生油岩,AbuGabra组中段平均有机碳为29%,平均生烃潜量为06mg/g,S2介于64%~19%,显示了较强的生烃潜力;可溶有机质氯仿沥青“A”(180~1743)×10-6,平均为5×10-6,可溶总烃(3~7)×10-6,平均为4×10-6。热解氢指数、干酪根元素和碳同位素分析表明,AbuGabra组烃源岩以I型为主,II1型次之;干酪根显微组分以腐泥组分为主,次为壳质组,少量的镜质组和惰质组。古近纪裂谷期形成的Tendi组生油岩有机质丰度高,但未成熟。勘探实践表明,Muglad盆地主要发育AbuGabra组中、AbuGabra组上、Bentiu组中和Aradeiba组四套泥岩盖层,根据盖层发育情况,目前已发现的从下至上主要成藏组合有:AbuGabra组中段,AbuGabra组上段,Bentiu组中段,Bentiu组上段和Aradeiba组油藏;次要成藏组合有AbuGabra组下段,Zarqa-Ghazal组和Tendi组(Nayil)-Amal组油藏。其中,Bentiu组上段和Aradeiba组油藏是主力油藏。盆地内油气藏分布主要受断层控制。二、Melut盆地Melut盆地紧邻Muglad盆地东侧,位于中非剪切带东端南侧(图2-1),其形成及演化与非洲板块,特别是中非剪切带和东非大裂谷的演化密切相关。盆地面积近33200km2,断裂非常发育,构造单元以箕状凹陷为主,在平面上呈NW-SE/NNW-SSE向雁行排列,形成多种类型的构造带,圈闭类型以背斜和反向断块为主。图2-4 苏丹Melut盆地构造单元划分根据基底结构、地层残余厚度、区域大断层展布等,将盆地分为五凹一凸(图2-4):北部凹陷、东部凹陷、中部凹陷、南部凹陷、西部凹陷和西部凸起,这一构造格局在早白垩世形成。凹陷组合关系以“串联”为主、“并联”为辅,凹陷走向从北往南由NW-SE变为NNW-SSE向。井震资料和古生物揭示Melut盆地发育:前寒武系基底、下白垩统、上白垩统、古近系、新近系和第四系(图2-5)。图2-5 Melut盆地地层综合柱状简图基底主要为前寒武纪片岩、片麻岩,寒武纪花岗岩、结晶花岗岩及花岗闪长岩和含橄榄石斑晶玄武岩。下白垩统下段基本上是砂泥岩薄互层段,中下部为中细砂岩与泥岩薄互层,泥岩在上部和下部为红褐色,中部为浅灰色、灰色,该段与下伏基底呈角度不整合接触;上段是深灰色、黑色、褐灰色、黑褐色泥岩段,偶夹薄层砂岩,是Melut盆地最有利的烃源岩发育段,其顶部与上白垩统地层呈突变接触,为区域性不整合,底界以薄层砂岩为标志,与下伏下白垩统下段地层呈整合接触。上白垩统下段总体上是一套透明、半透明中细砂与杂色泥岩等厚互层;上段上部为砂泥岩中厚层间互或薄互层,砂岩为透明、半透明中粗粒砂岩,泥岩呈深灰色、灰色、褐色,下部为厚层砂岩夹薄层泥岩,中粗粒砂岩呈透明、半透明,泥岩呈浅灰色。古近系Samma组是主要勘探目的层之一,区域分布稳定,以发育大套厚层砂岩为显著特点。上部是大套厚层中粗粒砂岩夹极薄层泥岩,下部是中厚层中粗粒砂岩夹薄层泥岩。砂岩呈透明-半透明、浅灰色、浅棕色中粗粒砂岩为主,分选好-中等。古近系Yabus组是Melut盆地最主要目的层,区域分布稳定。岩性由下向上逐渐变细,砂岩逐渐变薄,可分为三段:上部为红褐色泥岩夹薄层浅灰色中粗粒或细粉砂岩,中部为乳白色、浅灰色或浅褐色中细粒砂岩与浅灰、灰色泥岩等厚互层,下部为厚层砂岩夹薄层泥岩。顶部与Adar组呈渐变整合接触,底部与Samma组整合接触。Adar组全区稳定分布,是良好区域盖层,以泥岩为主,夹薄层砂岩、粉砂岩。泥岩主要为红褐色,向上变为深灰、浅灰或者黄绿、绿灰色-紫色等杂色。Lau组主要形成于古近纪末期低洼处,向构造高点逐渐尖灭,下部为浅灰泥岩和中粗粒石英砂岩互层,上部绿灰色泥岩夹石英砂岩。与Adar组整合接触,局部为角度不整合接触。新近系区域分布比较稳定:Jimidi组以大套砂岩为主,下部为厚层粗粒砂岩夹薄层泥岩段,上部为砂岩厚度变薄与薄层泥岩互层或者泥岩、粉砂岩和砂岩互层段,与Miadol组形成一套正旋回沉积;Miadol组为厚层泥岩夹薄层粉砂岩和砂岩;Daga组在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岩性特征:在北部凹陷东部和中部凹陷以砂岩为主、夹薄层粉砂岩和泥岩,在北部凹陷北部和南部凹陷以泥岩为主、夹粉砂岩和砂岩。第四系Agor组区域稳定分布,岩性以松散砂、砂岩为主夹泥岩或黏土。根据Melut盆地地层发育特征及储盖组合,确定古近系Adar组盖、Yabus+Samma组以储为主力成藏组合,储层为辫状三角洲分支河道砂体,盖层主要为泛滥平原-河湖沼泽或滨浅湖相的泥岩;次为上白垩统和下白垩统成藏组合(图2-6),主要发育于辫状三角洲平原、前缘及其与浅湖相过渡环境之中,其特点是形成局部砂泥互层式成藏组合,主要分布在北部和南部凹陷。Melut盆地经历白垩纪和古近纪两期断陷,其中早白垩世是烃源岩发育的主要时期,K21暗色泥岩为主力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生烃潜力大,平面分布广,泥质烃源岩沉积于半咸水的亚氧化沉积环境,有机质来源应为高等植物+淡水藻和后期的细菌改造,有机质类型为混合型(Ⅱ型),烃源岩已成熟,在凹陷深部达到高成熟或过成熟,主力生油凹陷为北部凹陷的北部和南部凹陷。K12灰色泥岩为局部次要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较高,但生烃潜力较小,主要分布在北部凹陷的南部和东部凹陷,泥质烃源岩沉积于淡水弱氧化沉积环境,有机质输入以高等植物为主,有机质类型为Ⅲ型,烃源岩已成熟,在凹陷深部已达高成熟。盆地模拟结果表明,北部凹陷下白垩统烃源岩底部在104Ma(晚白垩世早期)开始生烃,生烃高峰为40Ma(Adar组沉积末期)。晚白垩世的热事件之后,下白垩统烃源岩开始生烃,古近纪的热事件使得烃源岩进入生烃高峰,现今已处于生气阶段。沉积相分析表明,Melut盆地K11段发育辫状三角洲、扇三角洲、浊积扇和浅湖相,烃源岩不发育;K21段为盆地热沉降阶段的沉积,水体总体较深,水动力能量弱,发育一套深湖相灰褐色、深灰色、灰黑色的暗色泥岩,为Melut盆地最为有利的一套烃源岩;K12主要为浅灰色、灰色的浅湖相泥岩,仅局部水体较深,发育中等烃源岩;K22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和辫状河沉积。K21烃源岩厚度平面变化较大(200~1200m),但基本受同沉积边界断层控制,沉积凹陷既是沉积中心,又是生油中心,烃源岩厚度大,在北部凹陷、中部凹陷和南部凹陷中心可达1000m,烃源岩质量好,生烃潜量指数SPI值高,最高可达35,生烃潜力大;K12烃源岩厚度小,仅在北部凹陷的南部和东部凹陷较为发育,最厚达360m,但SPI值普遍偏低,最高仅达8,生烃潜力有限。图2-6 Melut盆地成藏组合Melut盆地上白垩统地层的砂/地比较高(47%~83%),缺乏区域分布的盖层,深层生成的油气能够通过该套砂岩和深切至此的正断层作垂向和横向运移,为大量油气向浅层运移聚集提供了良好通道,形成了跨时代聚集的油气成藏模式;另一方面,断层为油气聚集成藏提供了封闭条件,Adar组在断层下降盘下掉,与上升盘的Yabus和Samma组地层形成断层两侧的砂泥岩对接关系,侧向上封闭运移来的油气,形成断背斜、断鼻和断块型油气藏。因此,断层在油气成藏过程中又起到了封闭作用,为油气富集提供了场所。根据Melut盆地的构造、沉积及石油地质特征,认为古近系裂谷期层序是油气聚集的最有利层系;背斜构造是油气聚集的主要圈闭类型,其次是反向断块,缓坡是大型三角洲发育的场所,也是油气优势聚集的场所,基底断层和调节断层控制了油气的聚集。陡边界断层一般使得烃源岩楔状体整体向缓坡抬升,生成的油气90%以上运移和聚集到缓坡。构造调节带砂体发育,是有利的油气富集场所,古隆起、横向构造依附于凹陷边界断层两侧,横向逐渐潜入凹陷,形成了一系列近东西向展布的圈闭群。它们距生油凹陷最近,圈闭形态好,利于油气聚集保存。尤其是这些古隆起、横断层形成的背斜翼部反向断层对局部油藏的形成有较好的控制作用。

石油地质论文选题方向

地学信息三维可视化这个方面写论文好些,毕竟是前沿。感觉“高大上”石油地质,东西非常多,也有N多人在做。写读书报告很简单,写论文,不推荐,都是研究过的东西没意思。石油地质包含N多内容:沉积学、构造学、岩石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等等。GIS二次开发,不太了解,是编程吗?GIS功能超级强大,不过在石油方面用的不多啊。祝好!

一份科技论文最好是毕业论文性质的不要直接 园林专业毕业论文参考 兰州园林花卉毕业论文急 毕业论文除了老师们给出的选题外能自己命题 毕业论文摘要英文翻译 谁有食品包装的毕业论文 化工专业毕业论文题目化工在新能源发展中的 次贷危机毕业论文题目 答:我就把一些内部资料给你吧!只是题目! 输油管线应急机动泵站设计 东017-X3井地面集输工程站场设计 一种固定管板换热器设计 油罐温降规律研究 某市天然气转换方案探讨 油气田管线腐蚀预测方法研究 天然气单井集输分析与设计 长输热油管线综述 减阻剂减阻机理研究综述 瞬变流数值模拟算法研究 铁大线热油管道优化设计 输气管道压气站故障特性与诊断方法研究 对山区地形等温输油管道优化的探讨 只给你题目其他的帮不了你!如果非不自己写,可以上网花钱找人代写!

xx井区呼图壁河组上段序划分与对比题目可以不?

论石油勘探技术中虚拟技术的应用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各行业对于能源的需求也不断增加。石油作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能源供给基础,其勘探与开发对于我国的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近年来我国先后在南海海域以及新疆盆地勘探发现多出石油储备丰厚的油田,为我国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石油勘探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传统方式难以发现的油田不断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为我国的石油勘探提供良好的发展基础。文中就石油勘探技术中虚拟技术的应用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石油勘探技术;虚拟技术;勘探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日常生活以及工业生产已经离不开石油这一传统能源。但是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对能源   的需求,必须通过对新的石油储备油田进行勘探来解决能源的短缺。我国地大物博石油能源储备较为丰富,但是由于传统勘探技术限制了石油的勘探与开发,使得我国一直处在能源短缺的边缘。新的勘探技术的出现彻底解决了一现状。虚拟勘探技术的应用为我国石油勘探带来新的发展契机,其将是解决我国能源短缺的又一重要方法。   虚拟勘探技术简述   虚拟技术在石油勘探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虚拟显示技术将理想的数据进行分析、对石油储层进行建模分析、对钻井轨迹进行设计等。其主要是通过可视化软件、以及虚拟现实技术将石油勘探形成数字化、一体化、网络化、虚拟化、协同化的石油开发平台。减少传统石油勘探的弊端、加快对隐藏性石油储备资源的勘探与开发,解决世界能源短缺的局面。其是计算机信息化技术在石油勘探领域应用的最佳案例。   虚拟现实技术在石油勘探领域的应用   1虚拟现实技术的可视化实现   在地震解释、建造三维油藏模型与模拟循环和复杂井眼设计等常规工作中,虚拟现实(VR)技术的使用不仅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加强了工作质量。大型可视化虚拟现实技术采用大屏幕可视化环境和计算机辅助可视化环境等两种VR可视化系统,将石油勘探中理论数据通过图形与建模、三维动态模拟图形等形式表现出来。其图像采用三个投影仪和一个平面、柱面或球面大屏幕显示,屏幕的形状和大小决定着浸入的程度,屏幕越大覆盖用户的视野越大,浸入的程度越高;用户接口采用标准工作站系统,用户可以用常规手段运行程序;些简单系统可以运行不做修改的原工作站程序,另一些复杂的系统需要运行特殊的运行软件。并且采用全封闭的显示方式实现了全浸入的效果,并使用体视显示方法,加深了现实效果的模拟性;采用头盔指示方式和手持传感器使用户与虚拟目标密切接触;可以更好地观察和了解三维数据体和模型,且具有多人共享虚拟可视化目标的能力,因而能够提高多学科工作组的工作效率,有利于快速、准确地制定勘探决策。   2虚拟现实技术在石油勘探领域应用所具有的特点分析   虚拟现实技术作为服务于油气勘探开发的有效技术手段正广泛应用于国际石油工业界。其突出优势在于是一种全沉浸式大场景、多数据类型一体化的显示环境,是一个多学科协同式的、全新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流程。其发展趋势为:系统平台规模正向“小型化”和“大型化”两个方向发展,分布式虚拟现实(DVR)系统正伴随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逐渐被采纳,通过对地表露头的地质信息采集而形成与真实地层相同显示效果的立体地质图像,其触觉、味觉和听觉等多维感知信号正逐步被加入。 3虚拟现实技术在隐蔽性石油储层勘探的应用分析   岩土物理研究作为隐蔽性石油储备勘探的主要研究方向,虚拟现实技术对其研究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油气勘探开发面临的地质条件日趋复杂,传统的地震采集、处理、解释技术已经不能满足实际应用的需要,特别是对地震数据的分析已经从单纯的构造解释发展到预测岩性、孔隙度、饱和度等储层参数,并要求为开采监测提供基础数据。针对此种情况,虚拟现实技术通过综合应用高精度三维地震、多分量地震、井中地震以及时延地震等技术的综合,从构造、岩性、物性以及流体性质等方面,对油藏进行全方位预测和解释,得到一个三维立体的油藏模型,并对油气的生产过程进行监测,从而使制定的开发方案更为合理,开采效率也相应提高。通过结合岩石物性测试分析成果,针对地震资料解释和反演中从已知井资料的认识向未知区域横向预测具有一定盲目性的不足,提出一种与常规地震储层预测不同的方法技术。该方法技术综合岩心物性参数和岩石物理模拟,以正演结果指导油气层地震响应特征研究,进行储层预测,即以实际测井和岩心物性参数为基础进行虚拟井分析,通过合成地震记录,分析岩石物性变化引起的地震响应变化,建立更符合实际地质特征的储层地质模型,优选地震属性,用自组织映射对地震属性进行分类,最后用实际地震资料进行储层预测来验证其确定性。虚拟现实技术对岩土物理研究的作用将地址勘探基础理论与模型试验技术等综合,加快了我国石化探区油气地质勘探,同时也对我国由于油气开采后的地质恢复起到了一定的参考作用。   我国石油勘探的发展——全国性石油地质虚拟实验室的建立   我国已经在2003年12月建立我国首个石油勘探多学科协同决策—虚拟现实系统实验室,虚拟现实技术是集成了计算机图形学、高性能计算技术、人体工程学、系统论、信息论等众多前沿学科的技术。虚拟现实中心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程度极高的系统工程,它把计算机系统、视频系统、音频系统、交互系统、投影系统、控制系统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为解决勘探开发难题、提高决策效率和决策的科学性创造了一个和谐的、高精度的多学科协同工作环境。   虚拟实验室的建立需要投入较多的资金,因此对于建立后的实验室的利用是投入的回报的最终体现。因此加开投入后的实验室利用是目前我国虚拟技术应用的管关键。要围绕这个系统开展一系列的深入的研究工作,同时也要对这一系统进行不断的开发和完善。加快我国虚拟现实技术投入与应用,是我国目前石油勘探领域工作的重点。其中应用是重中之重,只有将已经投入使用的设备充分发挥才能充分体现新技术投入的回报,才能加快各企业对于新技术应用的积极性。   结论   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为我国的石油勘探带来的新的机会。但是,石油勘探企业也必须认识到,技术的应用需要人才的应用才能将新技术的优势发挥出来。因此,在我国已经建立的虚拟实验室基础上加快人才引进与培养,加快投入系统的利用,为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能源供应提供更多稳定的油田是目前我国石油勘探企业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关雷虚拟现实技术概述[J]多媒体科技,2008,   [2]王宏伟石油勘探新技术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J]勘探资讯,2007,   [3]刘佳我国石油勘探新技术应用[J]石油学报,2004,   [4]闫海龙石油勘探新方向——岩土勘探[J]石油新闻,2008,   [5]杨知佳虚拟现实技术的可视化实现[J]计算机科技,2008,

  • 索引序列
  • 石油地质论文选题
  • 石油地质学论文选题
  • 石油地质论文选题意义
  • 石油地质论文选题背景
  • 石油地质论文选题方向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