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国考古学报第五册pdf

中国考古学报第五册pdf

发布时间:

中国考古学报第五册pdf

探索发现

《考古》《寻根》(这个主要针对民俗文化现象)

中央十套可以看看

您的问题,中国考古杂志《考古学报》、《考古》、《文物》,都是专业文物考古报刊;《考古学报》、《考古》侧重于考古发掘论著;《文物》侧重于考古文物实物论著;各有所长、各有千秋!

中国考古学报第五册

中央十套可以看看

您的问题,中国考古杂志《考古学报》、《考古》、《文物》,都是专业文物考古报刊;《考古学报》、《考古》侧重于考古发掘论著;《文物》侧重于考古文物实物论著;各有所长、各有千秋!

幽兰,《清华学报》 2 , 1925 。 The Bones of Sincheng ,《中国科学社论文专刊》 31 , 1926 。 安阳发掘报告发刊语,《安阳发掘报告》第一期,中央研究院历语言研究所专刊之 1 , 1929 ,页 1-2 。 小屯地面下情形分析初步,《安阳发掘报告》第一期,中央研究院历语言研究所专刊之 1 , 1929 ,页 37-48 。 殷商陶器初论,《安阳发掘报告》第一期,中央研究院历语言研究所专刊之 1 , 1929 页 49-58 。 民国十八年秋季发掘殷虚之经过及其重要发现,《安阳发掘报告》第二期,中央研究院历语言研究所专刊之 1 , 1930 ,页 219-252 。 小屯与仰韶,《安阳发掘报告》第二期,中央研究院历语言研究所专刊之 1 , 1930 ,页 337-348 。 现代考古学与殷虚发掘,附载于《安阳发掘报告》第二期,中央研究院历语言研究所专刊之 1 , 1930 ,页 405-410 。 俯身葬,《安阳发掘报告》第三期,中央研究院历语言研究所专刊之 1 , 1931 ,页 447-480 。 发掘龙山城子崖的理由及成绩,《山东省立图书馆季刊》 1 , 1931 。 “Archaeology,” In: Symposium On Chinese Culture , , by Sophia H Chen Zen, Shanghai : China Institute of Pacific Relations, 1931, 515- 安阳最近发掘报告及六次工作之总估计,《安阳发掘报告》第四期,中央研究院历语言研究所专刊之 1 , 1933 ,页 559-578 。 安阳发掘报告编后语,《安阳发掘报告》第四期,中央研究院历语言研究所专刊之 1 , 1944 ,页 729-733 。 殷虚铜器五种及其相关之问题,《庆 祝蔡元培 先生六十五岁论文集》,中央研究院历语言研究所集刊外编第一种, 1933 ,页 73-104 。 城子崖报告序,《城子崖》,中央研究院历语言研究所中国考古报告集之 1 , 1934 ,页 11-17 。 “Summary of Recent Archaeological Work in China ,” In: Proceedings of the Fifth Pacific Science Congress , V IV, Canada , 1934, 2815- 中国考古之学过去与将来,《东方杂志》 7 , 1934 。 田野考古报告编辑大旨,《中国考古学报》第一册,中央研究院历语言研究所专刊之 13 , 1936 ,页 1-2 。 民族学发展之前途与比较法应用之限制,《云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 , 1941 。 古物,《中央日报》全国美展特约论文, 1943 。 远古石器浅说,《中央博物院筹备处第一次专题展览会》, 1943 。 小屯地面下的先殷文化层,中央研究院《学术?刊》 2 ( 1944 ): 1-14 。 研究中国古玉问题的新资料,《六同别录》中册,中央研究院历语言研究所, 1945 ,页 1-3 ;又见《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13 ( 1948 ): 179-182 。 中国考古学报前言,《中国考古学报》第二册,中央研究院历语言研究所专刊之 13 , 1947 ,页 1-2 。 记小屯出土之青铜器,《中国考古学报》第三册,中央研究院历语言研究所专刊之 13 , 1948 ,页 1-100 。 记小屯出土之青铜器-中篇-锋刃器,《中国考古学报》第四册,中央研究院历语言研究所专刊之 13 , 1948 ,页 1-70 (稿 存上海);又刊于台湾大学《文史哲学报》 4 , 1952 。 跋彦堂自序,《小屯第二本‧殷虚文字甲编》,中央研究院历语言研究所中国考古报报集之 2 , 1948 ,页 14-16 。 豫北出土青铜句兵分类图解,《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22 ( 1950 ): 1-17 。 瑞岩民族学调查初步报告 ── 体质,《台湾省文献委员会文献专刊》 2 , 1950 。 中国古器物学的新基础,台湾大学《文史哲学报》 1 , 1950 。 中国民族之始,《大陆杂志》 1 ( 1950 ): 2-5 。 博物馆与科学教育(中央广播电台讲演辞 1944 ),索子明着故宫文物浅说代序, 1950 。 值得青年效法的 傅孟真 先生,《自由中国》 1 , 1951 。 中国史前文化,《大陆杂志》 11 ( 1951 ): 1-5 。 从人类学看文化(联合国中国同志会第三十五次座谈会讲辞),《大陆杂志》 11 ( 1951 ): 356-363 。 傅孟真 先生领导的历史语言研究所(几个基本观念及几件重要工作的回顾),《傅所长纪念特刊》,中央研究院历语言研究所, 1951 ,页 11-19 。 殷虚有刃石器图说,《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23 下( 1952 ): 523-619 。 小屯陶器质料之化学分析,《台湾大学傅故校长斯年先生纪念论文集》, 1952 。 关于台大考古人类学系之创设,《台大文摘》 4 , 1952 。 北京人的发现与研究之经过,《大陆杂志》 7 ( 1952 ): 219-225 。 北京人的体质与生活,《大陆杂志》 10 ( 1952 ): 321-329 。 跪坐蹲居与箕踞,《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24 ( 1953 ): 283-301 。 考古人类学刊发刊词,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刊》 1 , 1953 。 关于在中国如何推进科学思想的几个问题,《自由中国》 9 ;又《三民主义半月刊》 19 , 1953 。 太平洋科学会议的性质与成就,《中国一周》 191 , 1953 。 中国上古史之重建工作及其问题,《民主评论》 4 , 1954 。 太平洋科学会议(联合国中国同志会第八十八次座谈会讲辞),《大陆杂志》 4 ( 1954 ): 3 04-306 。 从中国远古史的几个问题谈起,《中央日报地图周刊》八周年 400 期纪念, 23 。 台湾大学现行招生办法之商榷,《自由中国》 9 , 1954 。 如何办科学馆,《中国一周》 211 , 1954 。 “Notes on Some Metrical Characters of Calvaria of the Shang Dynasty Excavated from Houchiachung, Anyang,” 《 中央研究院院刊 》 1 ( 1954 ): 549-558 。 “Importance of the Anyang Discoveries in Prefacing Known Chinese History with a New Chapter,” 《 中央研究院院刊 》 2 上( 1955 ): 91-102 。 “Studies of Hsiao-t'un Pottery : Yin and Pre-Yin,” 《 中央研究院院刊 》 2 上( 1955 ): 103-117 。 “Diverse Backgrounds of the Decorative Arts of the Yin Dynasty,” 《 中央研究院院刊 》 2 上( 1955 ): 119-129 。 对于丁文江所提倡的科学研究几段回忆,《中央研究院院刊》 3( 1956 ):155-160。 论追求真理应该从认识自己身体作起,《中央日报》, 5 。 试论中国文化的原始,《中央日报学人》 1 , 2 。 殷虚陶器研究报告序,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刊》 8 , 1956 。 人之初,《中央日报学人》 12 , 18 。 论道森氏晓人案件及原始数据之鉴定与处理,《现代学术季刊》 2 , 1957 。 “Pattery and Bronze of the Yin-Shang Period,” 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刊》 9/10 , 1957 。 “Hunting Records Faunistic Remains and Decorative Patterns from the Archaeologial Site of Anyang,” 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刊》 9/10 , 1957 。 殷虚白陶发展之程序,《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28 下( 1957 ): 853-882 。 由?形演变所看见的小屯遗址与侯家庄墓葬之时代关系,《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29 下( 1958 ): 809-816 。 ?形八类及其文饰之演变,《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30 上( 1959 ): 1-69 。 殷虚建筑遗存序,《小屯第一本‧遗址的发现与发掘乙编:殷墟建筑遗存》,中央研究院历语言研究所中国考古报告集之 2 , 1959 ,页 1-4 。 “Examples of Pattern Dissolution from the Archaeological Specimens of Anyang ,” Artibus Asiae 1/2(1959): 138- Institute of Fine Arts New York 文化沙漠,《自由中国》 10 , 1959 。 东亚学术研究计划委员会国际会议开会辞,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刊》15/16 ,1960。 我与中国考古工作(口述,由李青来笔记),《新时代》创刊号, 1961 。 “Ancient Chinese Civilization,” Collier's Encyclopedia , New York , 故院长 胡适 先生纪念论文集序,《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34 上( 1962 ): 1-3 。 “Some Anthropological Prodlems of China : Reconsidered,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Historians of Asia ,” Second Biennial Conference Proceedings, 我在美国的大学生活,《传记文学》 5/6 , 1962 。 Chinese People ,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刊》 19/20 , 1962 。 我的记忆中的 梅月涵 先生,《清华校友通讯》 2 , 1962 。 再谈中国上古史的重建问题,《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33 ( 1962 ): 351-370 。 侯家庄 1001 号大墓序,《侯家庄第二本‧ 1001 号大墓》,中央研究院历语言研究所中国考古报告集之 3 , 1962 ,页 1-3 。 殷商时代装饰艺术研究之一(比较觚形器的花纹所引起的几个问题),《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34 下( 1963 ): 699-739 。 “Foreword in Kuang-Chih Chang's the Archaeology of Ancient China,” Yale University Press, 黑陶文化在中国上古史中所占的地位,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刊》 21/22 , 1963 。 古器物研究专刊发刊辞,《殷虚出土青铜觚形器之研究》,中央研究院历语言研究所中国考古报告集之 4 ‧古器物研究专刊第一本, 1964 ,页 3 。 古器物研究专刊序,《殷虚出土青铜觚形器之研究》,中央研究院历语言研究所中国考古报告集 之 4 ‧ 古器物研究专刊第一本, 1964 ,页 5-10 。 殷商时代青铜技术的第四种风格,《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35( 1964 ):343-351 。 南阳 董作宾 先生与近代考古学,《传记文学》 3 , 1964 。 想象的历史与真实的历史之比较(历史博物馆专题讲辞),历史博物馆《历史文化丛刊》 3 , 1965 。 「北京人」的发现与研究及其所引起之问题,台湾大学《文史哲学报》 14 , 1965 。 回忆中的 蒋廷黻 先生,《传记文学》 1 , 1966 。 如何研究青铜器,《故宫季刊》 1 , 1966 。 关于中美人文社会科学合作的一般问题和建议,灵辉译,《新时代》 7 , 1966 。 二十五年来之中央研究院,《星岛日报创刊号廿五周年论文集》, 1966 。 大龟四版的故事,《 董作宾 先生逝世三周年纪念集》,台北, 1966 。 红色土时代的周口店文化,台湾大学《文史哲学报》 16 , 1967 。 我的初学时代,《传记文学》 3 , 1967 。 自由的初意,《自由谈》 4 , 1968 。 考古琐谈(一)──古物保存法颂布后所引起的第一个问题(一),《自由谈》 5 , 1968 。 考古琐谈(二)──敦煌学的今昔,《自由谈》 6 , 1968 。 考古琐谈(三)──古生物得到了中国法律的庇护,《自由谈》 8 , 1968 。 考古琐谈(四)──牙的故事二则──中西学术界治学态度的一幅对照,《自由谈》 10 , 1968 。 华北新石器时代文化的类别、分布与编年,《大陆杂志》 4 , 1968 。 斝的形制及其原始,《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39 上( 1968 ): 335-350 。 安阳发掘与中国古史问题,附载于《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40 下( 1968 ): 913-944 。

探索发现

中国考古文献学PDF

《文献学概要》(杜泽逊)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B7Q 密码:059f    书名:文献学概要作者:杜泽逊豆瓣评分:7出版社:中华书局出版年份:2008-1页数:414内容简介:《文献学概要》是大学文科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文献学课程教材。全书深入浅出地讲述文献学特点与用途,文献的整理方法等等,既可作教材,亦可作为研究者和爱好者的入门书和工具书。作者简介:杜泽逊,山东省滕州市人,现任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为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1963年4月20日生,1981年考入山东大学中文系,1985年毕业,考入山东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研究生班,1987年毕业留该所从事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工作,1988年获硕士学位,硕士论文《四库全书总目辨伪学发微》,指导老师是王绍曾教授。参加工作之初,即奉命协助王绍曾教授编撰《清史稿艺文志拾遗》,旋被指定为副主编,从此开始师从王绍曾先生治目录版本之学。1993年该书正文部分完成,2000年由中华书局出版,2002年获国家教育部人文社科成果一等奖。

有敦煌与吐鲁番文书研究、复旦、北大、华中师大。南大历史文献是历史专业的一个很重要分支,很多有成就的大家都是对历史文献颇有研究的,比如陈垣先生,文献专业现在比较好的是华中师大,但是出土文物方面,现在就是上博简研究比较热点,老一点的有敦煌与吐鲁番文书研究,复旦,北大,南大都是不错的

出土文物研究属于考古专业。另外,没有历史文献学这个专业,只有古代文献专业,一般在中文系。

《古文献学四讲》(黄永年)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w 提取码:y8dx书名:古文献学四讲作者:黄永年豆瓣评分:6出版社:鹭江出版社出版年份:2003-9页数:329内容简介:本书辑录黄永年教授撰写的讲稿,包括《目录学》、《版本学》、《碑刻学》、《文史工具书简介》四个部分。其中的《目录学》不是图书馆编目之学,而是对我国的古籍作适当介绍,使学习者对我国古籍有个大概的了解。《碑刻学》保留原有旧貌,以文言文书写。本书是“名师讲义”丛书中的一本。作者简介:黄永年,江苏江阴人,1925年10月14日出生,1950年复旦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历任上海及西安交通大学助教讲师,,1981年任陕西师范大学副教授,1982年任教授,2001年退休。现仍为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委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史研究编辑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兼职教授,曾任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黄永年是海内外知名的史学家、古文献学家、版本目录专家。所撰论文已汇编有《唐代史事考释》、《文史探微》、《文史存稿》,论文改写成札记有《树新义室笔谈》,其余文字汇编有《学苑零拾》、《学苑与书林》,专著有《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教材已成书者有《古籍整理概论》、《唐史史料学》、《古文献学四讲》、《古籍版本学》、《子部要籍概述》、《史部要籍概述》,整理古籍具创见者有《类编长安志》、《西游证道书》。

中国考古学论文集PDF

去夏泽网吧,那里的年鉴比较全面。

《中国文明起源新探》(苏秉琦)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资源链接:_N8SkT6EBbNmbkK_zMM28w 提取码:x38u    书名: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作者:苏秉琦豆瓣评分:0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年份:2019-10页数:203内容简介:苏秉琦作为中国考古学泰斗之一,其主要学术贡献集中在三本书之中。除了《苏秉琦考古学论述选集》和《华人•中国人•龙的传人》之外,《中国文明起源新探》是他生前最后一部专著,是他在探索中华文化、中华文明和中华传统起源过程中的回顾和心得,也是集一生学术研究之大成的书,还是一本写给对考古学感兴趣的知识大众的通俗读物。书中包含了苏秉琦先生一生的主要学术成就,如中国六大文化区系类型理论,“古文化古城古国”“中国古代国家起源三部曲”和“发展模式三类型”等具有影响力的学术理论;以及90年代初提出世界性的中国考古学。对于今天的考古学研究仍然具有指导性意义。作者简介:苏秉琦(1909—1997),中国考古学家,先后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研究员,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主任、教授,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致力于创建中国考古学的学科理论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考古学派,积极推动考古学的科学普及。20世纪70年代以来,先后提出中国六大文化区系类型理论,“古文化古城古国”“中国古代国家起源三部曲”和“发展模式三类型”等具有影响力的学术理论;90年代初提出世界性的中国考古学。著有《瓦鬲的研究》《斗鸡台沟东区墓葬》《华人•龙的传人•中国人:考古寻根记》等,主编多卷本《中国通史•远古部分》《考古学文化论集》。

已发送,不好意思啊,我只有四本,也没有11年的~

《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 《中国大百科全书 考古学》 《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 《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续集)》 《中国青铜文化结构体系研究》 《中国考古学 夏商卷》 《中国考古学 两周卷》 《殷墟的发现与研究》 《先秦城市考古学研究》 《中原青铜文化系统的几个问题》 《中国考古学的跨世纪反思》(下) 《周代棺椁多重制度研究》 《国学研究》 《汉代考古学概说》 《秦汉考古》 《先秦两汉考古学论集》 《从商周“集中公墓制”到秦汉“独立陵园制”的演化轨迹》 《文物》 《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 《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苏秉琦考古学论述选集》 《考古学是什麼:俞伟超考古学理论文选》 《走向21世纪的考古学》 《中国考古学:走近历史真实之道》 《旧石器时代考古》 《中国远古人类文化的源流》 《新石器时代考古》 《中国通史 远古时代》 《中国文明起源新探》 《仰韶文化研究》 《史前考古论集》 《中国考古学:九十年代的思考》 《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墓地研究》 《考古学研究》事实

古典文献及其利用第五版pdf

数三仅仅是曲面方程与曲面积分、三重积分不考,其他的全部都考的。

1、古典文献著载体形式主要有竹简、帛、纸张(莎草纸、宣纸、羊皮纸)。竹简体积较大,加工较难,文献信息密度小。帛,成本较高,因此使用较少。纸张是用得最多的了,纸张的优点是成本低,书写方便,信息密度较高,但是寿命有限,容易遭虫蛀、受潮等。2、总集的种类通代文学作品总集如《文选》断代文学作品总集如《唐文粹》《宋文鉴》诗歌总集《玉台新咏》专辑散文《古文观止》文学作品集《花间集》差不多了吧

恐怕在这里很难有学长总结那么完整发给你,你详细了解过学院的网站吗?或者可以登陆我们网站了解。

自己到学校网站上查找导师名字,其他内容自己在检索吧

  • 索引序列
  • 中国考古学报第五册pdf
  • 中国考古学报第五册
  • 中国考古文献学PDF
  • 中国考古学论文集PDF
  • 古典文献及其利用第五版pdf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