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第二期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第二期

发布时间: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第二期

1、《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精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解释》,《西北师大学报》2004年第3期。2、《提高建设先进文化能力 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理论探讨》2004年第6期。3、《<袁氏世范>的家庭教育思想及现代价值》,《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4、《罗钦顺的心性论与其理气观的内在联系》,《北方论丛》2005年第3期。5、《“察身推物”“必见乎一致之妙”—论罗钦顺的人生修养特色》,《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6、《家训文化与古代意识形态建设及有益启示》,《学术论坛》2005年第3期。7、《罗钦顺哲学思想》,《西北师大学报》2005年第5期。8、《少儿“读经”现象的合理性分析》,《乡音》2005年第9期。9、《明代前期理学走向与文化精神的变革》,《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10、《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主要研究方向为:欧美文学,比较文学,现代教育技术。一、主讲课程:1、外国文学2、俄罗斯文学名家3、西方现代文学批评流派4、现代拉美文学5、中加合作办学高级文秘班加方课程二、主要研究论著: 《外国文学指要》(参编),华东师大出版社,1989年1月版。 《文学形象辞典》(参编),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8月版。 《战争文学名著鉴赏辞典》(参编),长征出版社,1991年12月版。 《世界文学名著精彩对白》(副主编),河北大学出版社,1992年8月版。 《中外科幻小说选粹》(丛书之一,独立完成),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2年12月版。 《经营语言艺术》(主编),中国商业出版社,1995年3月版。 《中国随笔小品鉴赏辞典》(参编)山西人民出版社,山西古籍出版社,1996年9月版。 《走进文学殿堂·外国文学卷》(主编),花山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外国现代派文学辞典》(编委),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中国序跋鉴赏辞典》(参编)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 《外国文学》(教材,参编),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三、专业研究论文: 《橡皮》评析,收入《文艺鉴赏大成》,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4月。 《性善乎?性恶乎?<蝇王>与<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之比较》,收入王智量主编《比较文学三百题》,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5月。 《拉丁美洲的现实与印第安人的祭坛》,收入《中外名作欣赏》,花山文艺出版社,1990年12月。 《关于苏联文学中社会主义新人形象的思考》,《太行学刊》1995年3月。 《论但丁、歌德、托尔斯泰作品中的道德完善主题》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 《约翰·克利斯朵夫性格的异质与俄国文学——兼谈法国文学与俄国文学的差异》,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二十一世纪莎学研究猜想》,2002年杭州《莎士比亚论坛》发表。 《<哈姆莱特>与复仇悲剧》,收入《同时代的莎士比亚》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 《大写的人在哪里?评〈哈姆莱特〉》 《魔幻现实主义的扛鼎之作,评〈百年孤独〉》 《洞幽烛微,以小见大,评莫泊桑的短篇小说》以上三篇均收入《走进文学殿堂》(外国文学卷)四、承担科研课题:1、河北省精品课程“外国文学”项目负责人。2、河北省教育厅项目《二十世纪西方现代批评流派研究》3、河北师大项目《外国文学网上课堂》4、河北师大项目《外国文学双语教学》5、河北师大项目《外国文学网络课程》五、获奖情况:1、2000年获河北师大文学院十佳教师称号。2、2002年,主持的“外国文学”课程建设项目获河北省精品课程称号。3、2003年11月获河北师范大学优秀多媒体教学课件比赛一等奖。4、2006年获河北师大文学院十佳教师称号。5、2007年度河北师大文学院教学优秀奖。6、2008年度河北师大文学院教学优秀奖。

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二期

著作(含合著及译著): 1、编著,花鸟虫鱼的传说(主编),10万字,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2、编著,《当代中国民俗学》(理论),20万字,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10月3、专著,《中国民俗》(理论),17万字,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9年8月4、专著,《文艺民俗学导论》(理论),27万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10月5、专著,《中国鸟文化》(理论),24万字,学林出版社1996年9月6、编著,《中国风俗辞典》(副主编),260万字,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8月7、编著,《民间文学》,56万字,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8、专著,《吴越民俗与民间文学》(理论),25万字,吉林摄影出版社2002年3月9、专著,《中国鸟信仰》(理论),28万字,学苑出版社2003年1月10、编著,《走进上海——在上海生活须知》(主编),20万字,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7月。11、专著,《生肖趣谈》(理论),10万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2、编著,《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梁祝口头遗产文化空间》(主编),8万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13、专著,《民俗视野:中日文化的融合和冲突》(理论),17万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4、专著,《点击中国吉祥艺术》(理论)(第一作者),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年。15、专著,《中国民俗学》(理论),29万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16、专著,《文艺民俗学》(理论),上海文化出版社2009年。16、(1990——1998兼任上海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上海采风月刊》主编、月刊每期12万字,全年144万字,共1150余万字;理论季刊《民间文艺季刊》副主编,后改名为《中国民间文化》,共出30余册,每册20余万字,共600余万字) 1、《民间鸟崇信在现实中的遗存和衍化》,《中国浙南的民俗文化——环东海农耕文化的民俗学的研究》,1999年3月 。2、《越地民间食用麻雀俗信的深层区域文化结构》,《第六届中国饮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9年10月。3、文化及其与中国文化的关系,10000余字,对外汉语教研论丛,1999/11,华东师大出版社。4、开掘民族民间文化宝库,熔铸社会主义精神文明,5000余字,<民族艺术>1999年12月5、99南宁国际民族民间文化学术讨论会综述,6000余字<民族艺术>1999年12月6、《现实性:中国民俗学的世纪抉择》,12000余字,中国教育部《民俗研究》1999、12日本鸟(日) 1、《越地祈雨中的“龙圣”崇信析论》10000余字,华东师大学报2000年5月15日2、《人学观的演进与艺术民俗学的构建》4000余字艺术民俗学2000年6月,泰山出版社3、《中日金鸡传说崇信的文化走向》10000余字中国比较文学2000年7月20,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4、《越地民间食用麻雀崇信的深层区域文化结构》,15000余字,2000年9月15日,台湾新闻出版局第六届中国饮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5、《世纪之交对外汉语教学的新走向》3500字回眸与思考,2000年10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6、《文艺民俗批评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12000字,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12月(注:作为封面人物,特约专稿。全年6期,每期介绍一位;分别为:钟敬文、段宝林、娄子诓(台湾)、过伟、金荣华(台湾)上述五人,年龄近70岁以上的老学者)7、《The Oral and Ritual Culture of Chinese Women Bridal Lamentations of Nanhui》(中国妇女的口授与仪式文化——南汇县的哭嫁歌)Volume ix-2,2000 ASIAN FOLKLORE STUDIES NAGOYA,40000余字8、《上海乡村民俗用品集萃·序》,2000余字,上海人民出版社 1、《20世纪初中国学界民俗自觉意识的发生》,12000余字,中国文联《民间文化》学术专号2001。2、《20世纪中日民俗学学术倾向和前瞻》,34000余字,中国教育部《民俗研究》2001/1。3、《20世纪中日民俗学学术倾向和前瞻》,《新华文摘》转载,2001/6。4、《20世纪初中国学界民俗自觉意识的发生及学术取向》,22000余字,《思想与文化》2001/9,华东师大出版社。5、《村落少女情怀的艺能化展示——上海松江张泽井凌桥车墩联建村坑三姑娘信仰调查》,10000余字,华东师大学报2001/6。6、《中国江南村落民俗志研究——信仰与文艺》,20000余字,日本文部省国际学术研究报告集。7、《另类婚俗的历史钩沉》,3000余字,中国教育部《民俗研究》2001/9。8、《20世纪周氏兄弟文学观的民俗视角》15000余字,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1/12。9、《物态民俗的永久魅力》,2500余字,《东南文化》卷首语1999/12。10、《中国新年礼俗序》,上海辞书出版社,2200字,2001/12。11、《中国生肖序》,上海辞书出版社,2500余字,2001/12。 1、文汇文艺百家《透视民俗民间文化热》,文汇报,2002年2月20日。2、文汇时评《文化旅游应拒绝伪民俗》,文汇报,2002年1月14日。3、文化研究《洋场与石库门》,社会科学报,2002年5月30日。4、展现东方的精彩,文汇报2002年6月1日。5、《上海住宅消费中的地域文化》,中山大学《民俗季刊》2002/6。6、《文化视野中的文艺民俗批评》,中国社科院《文化视野中的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7、专著《吴越民俗与民间文学》25万字吉林摄影出版社2002年3月。8、仙道思想——稻作鸟化宇宙观的展示,上海道教2002年。9、文化旅游:摒除为民俗,开掘真民俗,民俗研究2002年。10、民俗倾向,思想与文化2002年。 1、编注《民间文学》(古代文献选编),56多万字,广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出版。2、国家“十五”重点出版规划项目专著《中国鸟信仰》(修定本)28万字,学苑出版社2003年2月。3、论文《羊年和中国纪年民俗》,文汇报,学术讲演7千字,2003年2月5日。4、《新华月报》全文转摘《羊年和中国纪年民俗》,2003年第3期。5、个性化的城市精神,华东师范大学校报,2003年4月11日。6、盘活上海“文化家底”,解放日报,理论版整版2003年6月25日。7、中国鸟信仰的形成、发展与衍化,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8、中国鸟信仰的形成、发展与衍化,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9、中央电视台、上海电视台、浙江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网等国内外数十家媒体对陈勤建梁祝文化遗产研究的报道。 1、中国现代民间文学在民俗学文学化中独立发展,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2。2、中国妇女的口头文化与仪式文化——南汇的哭嫁,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3。3、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民俗视角,《对外汉语教学的跨文化视角——旧金山对外汉语教学学术会议论文集》,2004年7月。4、略论民俗与民俗精神,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5、20世纪民俗学视野下“民间”的流变,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 1、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的若干问题,江西社会科学,2005/02。2、现代民俗解读——兼谈中外民俗的差异,新民晚报,2005年2月27日。3、文艺民俗批评理论与实践,《金羊毛的寻找者》,2005年4月。4、生活相生活场生活流——略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原真性整体性原则,群文世界,2005年10月。5、当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解放日报,理论版整版,2005年10月30日。6、当代七月七“小人节”的祭拜特色和源流——浙江温岭石塘箬山与台南、高雄七夕祭的比较,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 1、 当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新华文摘》2006年第1期。2、20世纪“民间”概念在中国的流变,《民俗学的历史、理论和方法》,商务印书馆2006年3月。3、 展望21世纪中日民俗学,《民俗春秋》,学苑出版社2006年3月。4、 梁祝传说的现代解读,江西社会科学,2006/03。5、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要防止文化碎片式的保护性撕裂,中国美术馆,2006/04。6、 江南鸟(日)神话崇信的传播和衍化,民间文化论坛,2006/06。7、 独特的生命图像象征艺术——中国传统吉祥图像的美学解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6。8、 略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生态场的恢复整合与重建,文化艺术出版社,《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论文集》,2006年12月。 1、《生活相 生活场 生活流——略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原真性整体性原则》,发表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出版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2005,苏州)》。2、《江南鸟(日)神话崇信的传播和衍化》,发表在《文字、仪式与文化记忆》,民族出版社2007年9月版。3、《民俗——日常情景中的中国人的精神生活》,《民俗研究》季刊,2007年第3期。4、《梁祝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年8月版,《文澜听涛——浙江图书馆文澜讲坛集(一)》。5、《设立春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生态区的思考——以2006年周庄年俗生态区策划构思为例》,文化部《中国非物质文化》,2007年12月。6、《古村镇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的思考》,上海辞书出版社,《古村落的沉思——中国古村落保护西瑭国际高峰论坛论文集》,2007年6月。7、《试论民间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陈勤建、尹笑非,2007年11月,《美术观察》。

广西南宁师范学院美术学大四上学期实习完,需要上课。南宁师范大学(南宁师大,NanningNormalUniversity)于1953年始建,坐落于广西省南宁市,前身是广西中等学校进修学院,是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教育部数据中国“百校工程”项目试点高校。该校曾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二期)、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系广西师范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季刊,国内外公开发行。系首届中国百强社科学报、第四届全国优秀社科学报、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扩展版)、广西优秀社会科学期刊,获广西高校文科学报一等奖,“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栏目是全国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栏目。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双月刊 14北大核心 不是C刊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双月刊 不是北核 也不是C刊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双月刊 不是北核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是河北师范大学主办的教育类专业学术理论刊物,创刊于1998年。《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继1997年获“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评比的三等奖后,1998年被评为“华北五省区优秀期刊”,1999年在教育部组织的全国高等学校优秀自然科学学报评比中,荣获二等奖(按教育部文件,此奖项等同于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000,2002,2004,2006年被评为“河北省优秀科技期刊”,2001年入选“中国期刊方阵”,被评为“双效期刊”。2004年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综合性科学技术类核心期刊。2006,2008年分别获得首届,第二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奖”,2008年12月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5版)之综合性科学技术类的核心期刊。《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年,在河北省高校社科学报评优活动中,该刊荣获河北省优秀学报一等奖,在第二届全国高校学报评比中荣获优秀社科学报奖。2003年入选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在由中国人文社科学报学会举办的第二届全国高等学校社科学报评优活动中,本刊荣获优秀社科学报奖。本次评优活动是经教育部社政司同意的。此次评奖,遵循新闻出版总署制定的《社会科学期刊质量标准及评估办法》,经过各省市自治区学报研究会初评,后经学会聘请的学报界有影响的专家学者组成的全国总评委员会(25人)终评,历时四个月。此为全国性评奖,获奖证书和奖状由中国人文社科学报学会颁发。《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继原《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和原《河北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后,仍一直受到许多专家学者的厚爱和好评,为国内外学术界享有一定声誉和影响的刊物,在各种评比中先后被评为:1998年荣获河北省第四届社科期刊“十佳期刊”和华北地区“十佳期刊”;1999年度河北省高校优秀学报一等奖;1999年首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2000第五届河北省社科期刊十佳期刊奖;第五届华北地区优秀期刊奖;2002年第二届全国百强学报;2006年第三届全国百强学报;2008年又一次被评为“河北省社科期刊十佳优秀期刊”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入选中国社科院中国社科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入选期刊;荣获国家新闻出版署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2003年本刊成为“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2004年被评为全国中文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核心期刊。2008年两次入北京大学“全国中文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核心期刊”另:《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北京图书馆、中国科学院文献计量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选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全文收录,《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被《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2000年进入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双月刊 14北大核心 不是C刊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双月刊 不是北核 也不是C刊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双月刊 不是北核

毕业论文是教学科研过程的一个环节,也是学业成绩考核和评定的一种重要方式。毕业论文的目的在于总结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具有综合地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的全部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较为复杂问题的能力并使他们受到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标题标题是文章的眉目。各类文章的标题,样式繁多,但无论是何种形式,总要以全部或不同的侧面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的主旨。毕业论文的标题一般分为总标题、副标题、分标题几种。总标题总标题是文章总体内容的体现。常见的写法有:①揭示课题的实质。这种形式的标题,高度概括全文内容,往往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它具有高度的明确性,便于读者把握全文内容的核心。诸如此类的标题很多,也很普遍。如《关于经济体制的模式问题》、《经济中心论》、《县级行政机构改革之我见》等。②提问式。这类标题用设问句的方式,隐去要回答的内容,实际上作者的观点是十分明确的,只不过语意婉转,需要读者加以思考罢了。这种形式的标题因其观点含蓄,轻易激起读者的注重。如《家庭联产承包制就是单干吗?》、《商品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经济吗?》等。③交代内容范围。这种形式的标题,从其本身的角度看,看不出作者所指的观点,只是对文章内容的范围做出限定。拟定这种标题,一方面是文章的主要论点难以用一句简短的话加以归纳;另一方面,交代文章内容的范围,可引起同仁读者的注重,以求引起共鸣。这种形式的标题也较普遍。如《试论我国农村的双层经营体制》、《正确处理中心和地方、条条与块块的关系》、《战后西方贸易自由化剖析》等。④用判定句式。这种形式的标题给予全文内容的限定,可伸可缩,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文章研究对象是具体的,面较小,但引申的思想又须有很强的概括性,面较宽。这种从小处着眼,大处着手的标题,有利于科学思维和科学研究的拓展。如《从乡镇企业的兴起看中国农村的希望之光》、《科技进步与农业经济》、《从“劳动创造了美”看美的本质》等。

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二期题目

著作(含合著及译著): 1、编著,花鸟虫鱼的传说(主编),10万字,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2、编著,《当代中国民俗学》(理论),20万字,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10月3、专著,《中国民俗》(理论),17万字,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9年8月4、专著,《文艺民俗学导论》(理论),27万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10月5、专著,《中国鸟文化》(理论),24万字,学林出版社1996年9月6、编著,《中国风俗辞典》(副主编),260万字,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8月7、编著,《民间文学》,56万字,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8、专著,《吴越民俗与民间文学》(理论),25万字,吉林摄影出版社2002年3月9、专著,《中国鸟信仰》(理论),28万字,学苑出版社2003年1月10、编著,《走进上海——在上海生活须知》(主编),20万字,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7月。11、专著,《生肖趣谈》(理论),10万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2、编著,《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梁祝口头遗产文化空间》(主编),8万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13、专著,《民俗视野:中日文化的融合和冲突》(理论),17万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4、专著,《点击中国吉祥艺术》(理论)(第一作者),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年。15、专著,《中国民俗学》(理论),29万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16、专著,《文艺民俗学》(理论),上海文化出版社2009年。16、(1990——1998兼任上海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上海采风月刊》主编、月刊每期12万字,全年144万字,共1150余万字;理论季刊《民间文艺季刊》副主编,后改名为《中国民间文化》,共出30余册,每册20余万字,共600余万字) 1、《民间鸟崇信在现实中的遗存和衍化》,《中国浙南的民俗文化——环东海农耕文化的民俗学的研究》,1999年3月 。2、《越地民间食用麻雀俗信的深层区域文化结构》,《第六届中国饮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9年10月。3、文化及其与中国文化的关系,10000余字,对外汉语教研论丛,1999/11,华东师大出版社。4、开掘民族民间文化宝库,熔铸社会主义精神文明,5000余字,<民族艺术>1999年12月5、99南宁国际民族民间文化学术讨论会综述,6000余字<民族艺术>1999年12月6、《现实性:中国民俗学的世纪抉择》,12000余字,中国教育部《民俗研究》1999、12日本鸟(日) 1、《越地祈雨中的“龙圣”崇信析论》10000余字,华东师大学报2000年5月15日2、《人学观的演进与艺术民俗学的构建》4000余字艺术民俗学2000年6月,泰山出版社3、《中日金鸡传说崇信的文化走向》10000余字中国比较文学2000年7月20,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4、《越地民间食用麻雀崇信的深层区域文化结构》,15000余字,2000年9月15日,台湾新闻出版局第六届中国饮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5、《世纪之交对外汉语教学的新走向》3500字回眸与思考,2000年10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6、《文艺民俗批评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12000字,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12月(注:作为封面人物,特约专稿。全年6期,每期介绍一位;分别为:钟敬文、段宝林、娄子诓(台湾)、过伟、金荣华(台湾)上述五人,年龄近70岁以上的老学者)7、《The Oral and Ritual Culture of Chinese Women Bridal Lamentations of Nanhui》(中国妇女的口授与仪式文化——南汇县的哭嫁歌)Volume ix-2,2000 ASIAN FOLKLORE STUDIES NAGOYA,40000余字8、《上海乡村民俗用品集萃·序》,2000余字,上海人民出版社 1、《20世纪初中国学界民俗自觉意识的发生》,12000余字,中国文联《民间文化》学术专号2001。2、《20世纪中日民俗学学术倾向和前瞻》,34000余字,中国教育部《民俗研究》2001/1。3、《20世纪中日民俗学学术倾向和前瞻》,《新华文摘》转载,2001/6。4、《20世纪初中国学界民俗自觉意识的发生及学术取向》,22000余字,《思想与文化》2001/9,华东师大出版社。5、《村落少女情怀的艺能化展示——上海松江张泽井凌桥车墩联建村坑三姑娘信仰调查》,10000余字,华东师大学报2001/6。6、《中国江南村落民俗志研究——信仰与文艺》,20000余字,日本文部省国际学术研究报告集。7、《另类婚俗的历史钩沉》,3000余字,中国教育部《民俗研究》2001/9。8、《20世纪周氏兄弟文学观的民俗视角》15000余字,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1/12。9、《物态民俗的永久魅力》,2500余字,《东南文化》卷首语1999/12。10、《中国新年礼俗序》,上海辞书出版社,2200字,2001/12。11、《中国生肖序》,上海辞书出版社,2500余字,2001/12。 1、文汇文艺百家《透视民俗民间文化热》,文汇报,2002年2月20日。2、文汇时评《文化旅游应拒绝伪民俗》,文汇报,2002年1月14日。3、文化研究《洋场与石库门》,社会科学报,2002年5月30日。4、展现东方的精彩,文汇报2002年6月1日。5、《上海住宅消费中的地域文化》,中山大学《民俗季刊》2002/6。6、《文化视野中的文艺民俗批评》,中国社科院《文化视野中的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7、专著《吴越民俗与民间文学》25万字吉林摄影出版社2002年3月。8、仙道思想——稻作鸟化宇宙观的展示,上海道教2002年。9、文化旅游:摒除为民俗,开掘真民俗,民俗研究2002年。10、民俗倾向,思想与文化2002年。 1、编注《民间文学》(古代文献选编),56多万字,广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出版。2、国家“十五”重点出版规划项目专著《中国鸟信仰》(修定本)28万字,学苑出版社2003年2月。3、论文《羊年和中国纪年民俗》,文汇报,学术讲演7千字,2003年2月5日。4、《新华月报》全文转摘《羊年和中国纪年民俗》,2003年第3期。5、个性化的城市精神,华东师范大学校报,2003年4月11日。6、盘活上海“文化家底”,解放日报,理论版整版2003年6月25日。7、中国鸟信仰的形成、发展与衍化,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8、中国鸟信仰的形成、发展与衍化,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9、中央电视台、上海电视台、浙江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网等国内外数十家媒体对陈勤建梁祝文化遗产研究的报道。 1、中国现代民间文学在民俗学文学化中独立发展,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2。2、中国妇女的口头文化与仪式文化——南汇的哭嫁,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3。3、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民俗视角,《对外汉语教学的跨文化视角——旧金山对外汉语教学学术会议论文集》,2004年7月。4、略论民俗与民俗精神,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5、20世纪民俗学视野下“民间”的流变,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 1、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的若干问题,江西社会科学,2005/02。2、现代民俗解读——兼谈中外民俗的差异,新民晚报,2005年2月27日。3、文艺民俗批评理论与实践,《金羊毛的寻找者》,2005年4月。4、生活相生活场生活流——略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原真性整体性原则,群文世界,2005年10月。5、当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解放日报,理论版整版,2005年10月30日。6、当代七月七“小人节”的祭拜特色和源流——浙江温岭石塘箬山与台南、高雄七夕祭的比较,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 1、 当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新华文摘》2006年第1期。2、20世纪“民间”概念在中国的流变,《民俗学的历史、理论和方法》,商务印书馆2006年3月。3、 展望21世纪中日民俗学,《民俗春秋》,学苑出版社2006年3月。4、 梁祝传说的现代解读,江西社会科学,2006/03。5、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要防止文化碎片式的保护性撕裂,中国美术馆,2006/04。6、 江南鸟(日)神话崇信的传播和衍化,民间文化论坛,2006/06。7、 独特的生命图像象征艺术——中国传统吉祥图像的美学解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6。8、 略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生态场的恢复整合与重建,文化艺术出版社,《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论文集》,2006年12月。 1、《生活相 生活场 生活流——略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原真性整体性原则》,发表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出版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2005,苏州)》。2、《江南鸟(日)神话崇信的传播和衍化》,发表在《文字、仪式与文化记忆》,民族出版社2007年9月版。3、《民俗——日常情景中的中国人的精神生活》,《民俗研究》季刊,2007年第3期。4、《梁祝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年8月版,《文澜听涛——浙江图书馆文澜讲坛集(一)》。5、《设立春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生态区的思考——以2006年周庄年俗生态区策划构思为例》,文化部《中国非物质文化》,2007年12月。6、《古村镇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的思考》,上海辞书出版社,《古村落的沉思——中国古村落保护西瑭国际高峰论坛论文集》,2007年6月。7、《试论民间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陈勤建、尹笑非,2007年11月,《美术观察》。

夏衍(1900-1995),原名沈乃熙,字端先,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中国著名文学、电影、戏剧作家,文艺评论家、文学艺术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祖籍河南开封,1900年10月30日生于浙江省余杭县(今浙江杭州)彭埠镇严家弄,1995年2月6日在北京逝世,终年95岁。 《野草》是夏衍早期的一篇很有名的散文。夏衍是现代剧作家、革命戏剧和电影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在《野草》中,作者通过对种子、野草和生命力的歌颂和肯定,表达了他对黑暗现实重压的蔑视,对民众力量的信赖。本文揭示了一个真理:民众(野草)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 夏衍这篇杂文,写于抗日战争中期,中心意思是鼓舞人民坚定抗战胜利信心, 用的是象征手法。 用野草象征顽强的生命力,不只夏衍始,白居易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诗句,鲁迅有《野草·题辞》的名篇。夏 衍的新贡献,是在于将野草这一象征形象,表现得更加完整,赋予它的象征意义更加广泛,刻画出了新的艺术意境。首先,作者用强烈的对比,表现了野草不为人所注意,而实际上是巨大无 比的力量。一方面是任何机械力都不能将其完整地分开的致密而坚固的头盖骨,一方面是普普通通的种子;一方面是横压其上、密布其旁的巨石,一方面是看似柔弱的小草:彼此争斗的结果却是种子和野草的胜利,骨骼被切分,巨石被掀翻。对于骨骼与巨石这些庞然大物,野草是一种“可怕的力量”。这是作者要告诉我们的第一点。其次,作者分析了野草的力量之所以如此之大,是 在于它的“韧性”。它是一种不断生长着、扩大着的生命力,它不求速胜,而 能“长期抗战”,不达目的,决不终止,这样,它就使一切强大之敌显得脆弱 而渺小了。再次,作者又分析了野草所具有的乐观主义=精神。生长的条件无 论怎样恶劣,它也不会悲观和叹气;它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斗争性,它为经受磨 练而更加意气风发;它对自己的前途充满自信。野草的力量是一种强大的、韧 性的、乐观的、有前途的力量。这人格化了的野草,绝妙地、完整地、贴切地 象征了正在坚持“长期抗战”的我们的伟大中华民族,和神圣的民族战争的光 明前途。在借用野草歌颂民族精神的同时,杂文又借那种见不得风雨、需要特 殊抚植、苟安于玻璃棚中的“盆花”,对国民党政府在抗战中所表现出来的依 赖性、软弱性、妥协性,也作了形象的揭露和尖锐的讽刺。 为与朴素的野草形象相吻合,杂文取朴素的文风,不事雕刻,力避华美。 开头貌似闲谈,意在反衬,自然地引起下文,最后以“哄笑”盆花嘎然结束, 起的自然,收的利落。 这篇散文最突出的特点,是寓意深刻,哲理性强。作者描写的是自然界的生物现象,但影射和隐喻的却是社会生活现象。作者与当时许多革命文艺家一样,他作的不是风花雪月式的“闲文”,而是革命文学。他如此强调野草的力量,把那些被人们踩在脚下的野草之力说成“世界无比”,其用意就在于唤起民众,使其意识到自己的力量,进而行动起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文中的哲理性,是通过作者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详细观察,通过对新奇、具体而又相当典型的自然现象的描绘展示出来的。比如,种子的生长之力能够分开机械力难以分开的头盖骨这个例子,就是一般人不易具备的知识,因而显得新颖奇特,也很典型。同时,为了避免以偏概全,作者紧接着又列举了一系列尽人皆知的普通事例来进一步说明之。而用普通事例来说明问题又容易失于平庸和索然寡味,于是作者便对这些普通事例进行了深入的开掘,提炼出微言大义的哲理来。 “为着向往阳光,为着达成它的生之意志,不管上面的石块如何重,石块与石块之间如何狭,它必定要曲曲折折地,但是顽强不屈地透到地面上来,它的根往土壤钻,它的芽望地面挺,这是一种不可抗的力,阻止它的石块,结果也被它掀翻……”作者从一粒种子的生长过程中发现了不可抗拒的力量,这就提炼升华出一种哲理性很强的思想。 这篇散文的立意,是通过层层点染,逐步深化的,到了最后,画龙点睛,妙语惊人。 作者目的在于启迪人们的思考,因而没有在抒情方面下功夫,主要是借助于形象展示一种哲理。采取的是夹叙夹议的手法。开始,提出问题:“世界上什么东西的气力最大?”接着破题而入,用特殊和一般的例子,来回答这个问题,说明世上小草和种子的力量最大。最后,指出小草所以有力量就在于它具有两个突出特点: 一是它以生命作为力量的源泉,它坚忍不拔,能屈能伸,“长期抗战”,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二是把一切困难、挫折都视为对自己的锻炼,决不悲观叹气。如果我们通过“长期抗战”等字样,把野草的生命之力与当时政治背景联系起来进行思考,就不难看出,作者何以要呼唤野草和生命之力了。 由于散文的立意是逐步点染加深的,读起来很有层次,既不平直浅露,和盘托出,使作者的主旨成为枯燥无味的空洞说教,又没有把作者的思想倾向完全隐藏起来,读起来朦胧隐晦,艰深难测,不可捕捉。野草原文 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人问:世界上什么东西的气力最大?回答纷纭的很,有的说“象”,有的说“狮”,有人开玩笑似的说:是“金刚”。金刚有多少气力,当然大家全不知道。 结果,这一切答案完全不对,世界上气力最大的,是植物的种子。一粒种子所可以所显现出来的力,简直是 超越—切。 这儿又是一个故事。 人的头盖骨,结合得非常致密与坚固,生理学家和解剖学者用尽了一切的方法,要把它完整地分出来,都没有这种力气。后来忽然有人发明了一个方法,就是把一些植物的种子放在要剖析的头盖骨里,给它以温度与湿度,使它发芽。一发芽,这些种子便以可怕的力量,将一切机械力所不能分开的骨骼,完整地分开了,植物种子力量之大,如此如此。 这,也许特殊了一点,常人不容易理解。那么,你看见过笋的成长吗?你看见过被压在瓦砾和石块下面的一颗小草的生成吗?它为着向往阳光,为着达成它的生之意志,不管上面的石块如何重,石块与石块之间如何狭,它必定要曲曲折折地,但是顽强不屈地透到地面上来。它的根往土壤里钻,它的芽往地面上挺,这是一种不可抗的力,阻止它的石块,结果也被它掀翻。一粒种子的力量的大,如此如此。 没有一个人将小草叫做“大力士”,但是它的力量之大,的确是世界无比。这种力,是一般人看不见的生命力,只要生命存在,这种力就要显现,上面的石块,丝毫不足以阻挡,因为它是一种“长期抗战”的力,有弹性,能屈能伸的力,有韧性,不达目的不止的力。 这种不落在肥土而落在瓦砾中,有生命力的种子决不会悲观和叹气,因为有了阻力才有磨炼。生命开始的一瞬间就带了斗争来的草,才是坚韧的草,也只有这种草,才可为傲然地对那些玻璃棚中养育着的盆花哄笑。

相关文献研究版本后秦?僧肇:《肇论》,《大正藏》册四十五,页一五○下—一六一中。陈?小招提寺慧达:《肇论序》,《大正藏》册四十五,页一五○上—下。唐?元康:《肇论疏》,《大正藏》册四十五,页一六一下—二○○下。元?文才:《肇论新疏》,《大正藏》册四十五,页二○一上—二四三中。陈?慧达:《肇论疏》,《卍续藏》册一五○,续藏经会编印,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一九九三年,页八三三上—八九六下。宋?遵式:《注肇论疏》,《卍续藏》册九十六,续藏经会编印,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一九九三年,页一九九上—三六六下。宋?净源:《肇论中吴集解》,《丛书集成续编》册四十六,新文丰出版公司,页四三二上—四六九上。元?文才:《肇论新疏游刃》,《卍续藏》册九十六,续藏经会编印,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一九九三年,页四六七上—五七六下。明?德清:《肇论略注》,《卍续藏》册九十六,续藏经会编印,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一九九三年,页五七七上—六五四上。洪修平:《论僧肇哲学──魏晋玄佛合流的终结和中国化佛教体系的初创》,收录于《中国佛教学术论典》册十九(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会),二○○一年初版,页三二七—四四八(南京大学哲学系硕士论文,一九八四年)。刘贵杰:《僧肇思想研究──魏晋玄学与佛教思想之交涉》,台北:文史哲出版社,一九八五年八月初版。李润生:《僧肇》,台北:东大图书公司,一九八九年六月初版。洪修平释译:《肇论》,高雄:佛光出版社,一九九六年初版。单培根:《肇论讲义》,台北:方广文化,一九九六年初版(原载于《内明》一六八期-一八五期,一九八六年三月-一九八七年八月)。大光:《僧肇与肇论之研究》,收录于张曼涛主编:《三论典籍研究(三论宗专集之二)》(现代佛教学术丛刊(四十八))(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一九七九年八月,页二四五—二六六。安乐哲:《僧肇研究》,收录于张曼涛主编:《三论典籍研究(三论宗专集之二)》(现代佛教学术丛刊(四十八))(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一九七九年八月,页二六七—二八二。澄璧:《试译僧肇 “物不迁论”》,收录于张曼涛主编:《三论典籍研究(三论宗专集之二)》(现代佛教学术丛刊(四十八))(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一九七九年八月,页二八三—二九三。石峻:《读慧达 “肇论疏”述所见》,收录于张曼涛主编:《三论典籍研究(三论宗专集之二)》(现代佛教学术丛刊(四十八))(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一九七九年八月,页二九五—三○七。张春波:《论发现〈肇论集解令模钞〉的意义》,《哲学研究》第三期(月刊),一九八一年三月,页六十—六十六。吴希声:《肇论宗本义述解》,《中国佛教》第二十五卷第八期,一九八一年五月三十日,页三十八—四十三。廖明活:《僧肇物不迁义质疑》,《内明》第一二六期,一九八二年九月,页三—六。束际成:《一篇宣传形而上学宇宙观的宗教哲学论文──析《物不迁论》》,《杭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二期,一九八三年二月,页十七—二十一。周齐:《僧肇《般若无知论》简析》,《齐鲁学刊》一九八三年第六期(总第五十七期),页二十六—二十九。田文棠:《论僧肇佛教哲学思想及其理论渊源──兼论鸠摩罗什的般若思想》,《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二期(季刊),一九八四年二月,页七十三—八十二。张炳阳:《僧肇 “不真空论”释论》,《中国佛教》第二十八卷第五期,一九八四年五月,页二十一—二十七。蔡惠明:《僧肇大师与 “肇论”》,《内明》一六七期,一九八六年二月,页三十—三十二。贺其叶勒图:《僧肇“不真空论 “的逻辑问题》,《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一期,一九八七年,页四十六—四十七。钱伟量:《僧肇动静观辨析──读〈肇论?物不迁论〉》,《世界宗教研究》第三期,一九八七年,页一○三—一○七。洪修平:《僧肇 “三论”解空的哲学体系初探》,《世界宗教研究》第三期,一九八七年,页九十二—一○二。刘国梁:《试论老庄思想对僧肇的影响》,《齐鲁学刊》第四期,一九八七年,页八十三—八十七。余崇生:《僧肇之 “有无同异”思想》,《东方宗教研究》第一期,一九八七年九月,页三十一—四十一。尤煌杰:《由僧肇 “物不迁论”申论中、西哲学传统对动、静观念的见解》,《国立台北护专学报》第五期,一九八八年六月,页八十一—一○八。释继声:《僧肇的中观论及其论证方法》,《香港佛教》第三四八期,一九八九年五月,页十—十三。余崇生:《僧肇 “体用相即”思想述论》,《国际佛学研究》第一期,民一九九一年十二月,页六十九—八十四。刘成有:《僧肇佛学理论的宗教归宿——兼及《涅盘无名论》的归属》,《广东佛教》一九九二年第五期(总二十七期),页四十一—四十四。刘国梁:《僧肇的“动静未始异 “初论》,《广东佛教》一九九二年第五期(总二十七期),页四十五。龚隽:《〈肇论〉思想新译》,《人文杂志》第五期,一九九三年,页六十六—六十九。彭文林:《僧肇的 “运动”概念》,《法光》第六十三期,一九九四年十二月十日,三版。彭文林:《僧肇的 “运动”概念》(下),《法光》第六十四期,一九九五年一月十日,四版。徐小耀:《僧肇 “有无观”、 “体用论”之探讨──兼谈佛教中国化问题》,《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第一期,一九九五年,页三十一—三十七。黄俊威:《禅与境界管理──以〈肇论〉的〈涅盘无名论〉为中心》,收录于《第一届禅与管理研讨会论文集》(北县:华梵人文科技学院工业管理学系),一九九五年五月十七日,页一七五—一八三。黄夏年:《僧肇时寿之我见》,《闽南佛学院学报》一九九六年第一期,一九九六年六月,页五十四—五十六。彭文林:《〈肇论?不真空论〉释义》,收录于《一九九六年佛学研究论文集──佛教思想的当代诠释》(台北:佛光出版社),一九九六年八月,页一八○—二二○。胡晓光:《僧肇大师中观思想》,《慧炬杂志》三八八期,一九九六年十月,页三十六—四十二。李养正:《试论支遁、僧肇与道家(道教)重玄思想的关系》,《宗教学研究》第二期,一九九七年,页六十四—七十三。陈赟:《简论僧肇的佛学思想》,《黄准学刊(哲学社会科学版)》第十三卷第一期,一九九七年三月,页二十一—二十三。张琨:《僧肇哲学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一环》,《世界宗教文化》第一期(总第十七期),一九九九年,页五十一—五十二。沈顺福:《僧肇哲学与玄老思想比较研究》,《东岳论丛》第二十卷第一期,一九九九年一月,页一○○—一○六。蒋海怒:《僧肇对玄佛体用论的扬弃》,《人文杂志》第三期,一九九九年,页二十一—二十四。牧田谛亮著,释依观译:《关于肇论之流传(上)》,《妙心杂志》第四十四期,一九九九年八月一日(网络版)。牧田谛亮著,释依观译:《关于肇论之流传(下)》,《妙心杂志》第四十五期,一九九九年九月一日(网络版)。杜保瑞:《肇论中的般若思维》,收录于《第十一届国际佛教教育文化研讨会论文集》(台北:华梵大学)(抽印本),一九九九年七月(网络版)。邱敏捷:《从僧肇到印顺导师──《肇论》研究史的回顾与检讨》,收录于篮吉富主编:《印顺思想──印顺导师九秩晋五寿庆论文集》(新竹:正闻出版社),二○○○年四月十六日,页三二九—三四三。卢桂珍:《僧肇 “狂言”说的理论与实践》,收录于《第三届中国语文教育之学理与应用研讨会论文集》,二○○○年十二月一日,页一—二十九。黄淑龄:《《肇论》思想体系探析──兼论其与魏晋玄学中几个主题的关系》,《宗教哲学》第七卷第一期,二○○一年三月,页一五○—一六三。沈顺福:《论僧肇对中国哲学的贡献》,《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五期,二○○一年,页四○—四十五。王月秀:《僧肇〈不真空论〉对般若三宗 “有”、 “无”概念之驳正》,《辅大中研所学刊》第十一期,二○○一年六月,页七十九—九十八。钱奕华:《修辞哲学中转识成智过程之析论──以僧肇《不真空论》为例》,收录于《第三届中国修辞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桃园:铭传大学),二○○一年六月一日,页一○六四—一○八七。罗因:《僧肇〈物不迁论〉后设基础的检视》,《中国文学研究》第十五期,二○○一年六月,页七十五—一○八。王月秀:《僧肇之动静观再议》,收录于《现代佛学的研究──第十二届佛学论文发表会论文集》(嘉义:南华大学佛学研究中心),二○○一年九月,页一○七—一二六。孙炳哲:《《肇论》对时空真假的认识──以〈物不迁论〉与〈不真空论〉为中心的探讨》,收录于《诠释与建构──汤一介先生七十五年周年华诞暨从教五○周年纪年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二○○一年十二月一刷,页三一九—三二五。王仲尧:《僧睿、僧肇、周颙合论——中国佛教般若学之理论建设》,《中国文化月刊》二六七期,二○○二年六月,页四十一—六十二。王仲尧:《僧肇般若学与王弼易学》,《普门学报》第十四期,二○○三年三月,页六十五—九十八。卢桂珍:《僧肇哲学论述中 “狂言”之研究——兼论其思想史上的意义》,《鹅湖学志》第二十九期,二○○二年十二月,页二十七—六十六。孙长祥:《僧肇对动静问题的辨治——〈物不迁论〉析义》,收录于《第七届儒佛会通暨文化哲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华梵大学哲学系),二○○三年九月,页二四六—二五四。林传:《僧肇的“物不迁论 “与文化交流的意义》,《哲学研究》,页一一○—一一四。黄淑满:《论肇论对三宗之批判》,华梵大学哲学系第一届学士论文,二○○○年。正美:《肇论浅释》,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一九七○年八月。冯健生:《僧肇、吉藏、智顗三家维摩诘经注疏中── “不思议”义的发展》,香港大学新亚研究所硕士论文,一九七六年八月。何充道:《僧肇三论哲学研究》,香港能仁书院哲学研究所硕士论文,一九八三年九月。蔡缨勋:《僧肇般若思想之研究──以 “不真空论”为主要依据》,台湾师范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一九八四年。

既然你要写论文,相信你对夏衍已经有所了解啦,就不跟你介绍他的简介啦,你上网搜都有。图书--《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夏衍专集(上下册)图书--中国现代文学史资料汇编(乙种)夏衍研究资料图书--中国文学史资料全编现代卷--夏衍研究资料这三本书都是讲述关于夏衍的研究资料,最后一本是夏衍口述,和创作者自述。你看看,应该比较适合你。以下是我贴的第三本书的目录夏衍传略(会林 绍武)生平与创作自述 走过来的道路(夏衍) 旧家的火葬(夏衍) 当“五四”浪潮冲到浙江的时候(夏衍) 我的文艺生活(夏衍) 忆阿英同志(夏衍) 难忘的一九三○年(夏衍)——艺术剧社与剧联成立前后 “左联”成立前后(夏衍) 从事左翼电影工作的一些回忆(夏衍) 记者生涯的回忆(一)(夏衍)——记《救亡日报》 记者生涯的回忆(二)(夏衍)——记香港《华商报》 《母亲》在中国的命运(夏衍)——纪念革命大文豪高尔基七十八岁诞辰 谈自己(夏衍) 《小市民》后记(夏衍) 历史与讽喻(夏衍)——给演出者的一封私信 《赛金花》余谈(夏衍) 《秋瑾》再版代序(夏衍) 秋瑾不朽(夏衍) 《上海屋檐下》自序(夏衍) 《上海屋檐下》后记(夏衍) 谈《上海屋檐下》的创作(夏衍) 关于《一年间》(夏衍) 《心防》后记(夏衍) 别桂林(夏衍)——《愁城记》代序 忆江南(夏衍) 老鼠·虱子和历史(夏衍)——《法西斯细菌》代跋之 胭脂·油画与习作(夏衍)——《法西斯细菌》代跋之二 公式·符咒与“批评”(夏衍)——《法西斯细菌》代跋之三 关于《法西斯细菌》(夏衍) 改编《复活》后记(夏衍) 《戏剧春秋》后记(夏衍) 记《离离草》(夏衍) 《芳草天涯》前记(夏衍) 《考验》后记(夏衍) 《夏衍选集》代序(夏衍) 《两个伊凡的吵架》小记(夏衍) 《夜店》回忆(夏衍) 关于《女儿经》的作者(夏衍) 杂谈改编(夏衍) 谈《林家铺子》的改编(夏衍) 给谢添同志的一封信(夏衍) 《包身工》余话(夏衍) 回忆与感想(夏衍) 《边鼓集》后记(夏衍) 《劫余随笔》前记(夏衍) 《蜗楼随笔》后记(夏衍) 《杂文与政论》后记(夏衍) 《夏衍杂文随笔集》后记(夏衍)生平年表与著译系年 夏衍生平年表(初稿)(1900-)(会林 绍武) 夏衍著译系年(1919-1981年)(陈坚) 夏衍笔名一览(编者)生平与创作的评论 记夏衍(徐明) 作家和战士(吴祖光)——记夏衍同志 革命的作家和战士——夏衍同志(吴祖光) 凌云健笔意纵横(廖沫沙)——《夏衍杂文随笔集》代序 回忆片断(金山) 夏衍(梁梦廻) 夏衍剧作论(周钢鸣) 读《夏衍剧作选》(王瑶) 左联时期的戏剧(节录)(陈瘦竹) 《赛金花》座谈会 《赛金花》剧本的写实性(周煦良) 我看过《赛金花》(吴仞之) 关于《赛金花》公案的一个故实(柯灵) “玉碎”颂 从《秋瑾传》说到《赛金花》(柯灵) 评《自由魂》(《光明》读者会) 《上海屋檐下》(刘西渭) 论《上海屋檐下》(李健吾)——与友人书 关于话剧《上海屋檐下》(金山)——致观众的短笺 廿年旧梦话“重逢”(唐弢)——再度看《上海屋檐下》的演出 想起了十七年前的《上海屋檐下》(江水曙) 看《上海屋檐下》的一点体会(袁水拍) 序《愁城记》(田汉) 重读《心防》与《法西斯细菌》(李健吾) 《法西斯细菌》剧本和演出(刘念渠) 《法西斯细菌》今天演出的意义(朱端钧) 为什么上演《法西斯细菌》(张庚) 导演《法西斯细菌》自问录记(洪深 张逸生) 看《法西斯细菌》的几点体会(金丁) 我们为什么介绍《法西斯细菌》(实藤惠秀) 《戏剧春秋》一解(宋之的) 评《复活》(汪淙) 看《离离草》后(酒泉) 看《离离草》(李广田) 五个战时剧本(节录)(乐少文) 评《芳草天涯》(何其芳) 《考验》导演手记之一(佐临) 读《考验》(凤子) 评《考验》(赵寻) 《中国现代文学史》关于夏衍剧作的节录(唐锼严家炎主编) 《中国新文学史稿》关于夏衍剧作的节录(王瑶) 《中国新文学史初稿》关于夏衍剧作的节录(刘绶松) 《中国新文学史》关于夏衍剧作的节录(司马长风) 《中国新文学史》关于夏衍剧作的节录(周锦) 新的良好的收获(苏凤) 《狂流》的评价(席耐芳) 看了《春蚕》影片之后(穆木天) 谈《祝福》的改编(白景晟) 《祝福》学习札记(章抒) 于朴素中见深刻(梅阡)——影片《林家铺子》观后 《革命家庭》的风格及其他(陈白尘) 湘水龙华一脉通(袁鹰)——看影片《革命家庭》以后的感想 写剧本的一把钥匙(欧阳予倩) 《包身工》分析(荃麟葛琴) 漫谈《包身工》(魏金枝) 夏衍的《包身工》(邵伯周) 夏衍的杂文集(瞿光熙) 民主、科学、人道主义(连宜)——读夏衍著《长途》 忆《华商报》的《热风》和《茶亭》1947.11一1949.5(顾家熙) 沈端先的翻译(阿部幸夫) 夏衍评论资料目录索引(陈坚) 后记

  • 索引序列
  •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第二期
  • 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二期
  •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二期题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