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女性主义文献

女性主义文献

发布时间:

女性主义文献

第一章 女性主义理论 女性主义理论(1~2) 男权制的定义(1~3) 同与异的问题(1~2) 第二章 女性主义运动 女性主义运动的第一次浪潮(1~5) 女性主义运动的第二次浪潮(1~5) 第三章 女性主义流派 女性主义流派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1~4) 激进女性主义(1~3) 社会主义女性主义(1~4) 后现代女性主义(1~9) 文化女性主义(1~4) 生态女性主义(1~3) 第三世界女性主义与黑人女性主义(1~2) 心理分析女性主义(1~2) 女同性恋女性主义(1~2) 其他女性主义流派 第四章 女性主义论争 女性主义论争 生理决定论与社会建构论(1~9) 关于性别气质问题的论争(1~6) 关于性问题的论争(1~5) 关于淫秽色情品问题的论争(1~6) 关于卖淫问题的论争(1~4) 关于认识论与方法论问题的论争(1~5) 进步男性运动 保守男性运动(1~2) 后女性主义(1~3) 新女性主义 注释与参考文献(1~2)

和同性恋倾向方面。本文拟从她成长的家庭、男权统治秩序及她幼年遭遇的性侵害来透视她的女权主义思想渊源。关键词:弗吉尼亚·伍尔夫;女权主义思想;家庭环境;男权统治;性侵害弗吉尼亚·伍尔夫堪称文学史上影响深远的作家之一,不仅因其以《到灯塔去》、《海浪》等作品扬起了意识流的风帆,而且还以《一间自己的房子》吹响了女权主义的号角。但在四、五十年代,英国文学评论界却对她颇有微词。从70 年代以来,在英国文学研究领域却又涌起了一股对她重新研究的热浪,人们研究她作品中的女性主义、她的意识流写作手法及其文学评论,甚至有人研究她的“发疯”、癖好、相貌等等,因此她再次成为现代主义文学研究关注的焦点。尤其是近年来,关于她的研究更多集中在其女权主义思想和同性恋倾向方面。但这位曾多次参与妇女解放运动、发表了无数关于妇女问题的论著及众多小说、并提出了许多女性文学话语权利的作家却“拒绝承认她所持的‘女权主义’立场,甚至对‘女权主义’这一称谓都十分反感”(伍厚凯,1999, 321)。那么,她到底是不是女权主义者?她的女权主义思想又是如何形成的?笔者以为,她的女权主义思想与她成长的家庭、男权统治下的社会大环境及早年所受的性侵害等密不可分。本文拟以多维视角透视她的女权主义思想渊源。笔者以为,伍尔夫之所以否认自己的女权主义立场,是因为任何文学作品一旦被贴上“主义”的标签,则和时代的政治背景休戚相关。而时代过去了,就意味着该作品也失去了其应有的光环。因此,几乎所有作家都不愿意其作品被冠以“主义”。伍尔夫也不例外。尽管她拒绝承认自己所持的“女权主义”立场,但她的小说却处处洋溢着饱满的女性意识。其处女作《远航》就漫画式地描绘了一个“女权主义者”形象。她高谈阔论,风头甚劲,试图为女性争得与男性平等的权利,但却处处以帝国的男性统治者和政客为楷模,潜意识里无法摆脱男权体制的控制。主人公这无奈的处境表明了作者的忧虑与彷徨,同时也启迪人们,妇女必须为争取权利而行动;《夜与日》运用了象征手法,“夜”代表女性,意指想象、情感和直觉,而“日”则代表男性,涵盖着对事实、理性和逻辑的崇尚。这一主题蕴涵了男女两性的对立互补,应相互融合的关系;在《雅各之室》里,作者凸现了男女两性之间无法协调的裂痕,也强调了两性之间的沟通无比重要;在《到灯塔去》中,兰萨姆夫妇的品质更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男性死板僵化,恪守逻辑,女性灵活敏锐,无所不思,体现了女性对事物及人际关系深刻的洞察力;在弥漫着幻想色彩的《奥兰多》中,主人公经历了400 多年之久的人世变幻,其性别也在沧海桑田般世事变迁中阴阳交替:他由起初的翩翩少年、王室宠臣转而变成了花容月貌的少妇,并创作了47 部作品。在这个身兼两性的人物身上,无疑寄托了伍尔夫对于性别的思索,也是值得后世女权主义者反复玩味的不可忽视的杰作。在《一间自己的房子》里,她明确提出了“双性同体”的美学思想,这部著作可谓其女权主义思想成熟的标志。她批评作家执着于自己的性别,都用自己头脑的单一侧面在思考与写作,便都不是自由的、完美的。她指出这既不能归咎于男人,也【作者简介】李利(1965-),女,陕西蒲城人,西安外国语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外语教学、英美文学。对弗吉尼亚·伍尔夫女权主义思想的多维透视75不能归咎于女人,应归罪于一切使人特别感觉到“性”的人以及他们所铸造的传统观念体系。她认为理想的艺术家应该是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的兼容,两性交融才是优秀作品的创作源泉。从以上作品的题旨,我们不难看出,弗吉尼亚·伍尔夫无疑具有清醒的女权主义意识。虽然在以往的一些文学史中,她被认为是不食人间烟火、对政治漠不关心的唯美主义艺术家。然而,她的作品如《一间自己的房子》、《三基尼金币》、《论妇女与小说》、《论简·奥斯丁》及《空袭中的沉思》等却充分证明了她对妇女与文学及反男权战争的思考。她犀利的笔锋直指男权社会。她认为,男性撰写的历史使女性处于失语状态,阉割了女性作为人类的另一半的话语权;父权制使女性成为作家的道路举步维艰;相对于男性,妇女文学具有一些男人所无法企及的独特的品质;战争和男权有一种必然的内在联系,而女性品质则可以使人类避免自我毁灭的厄运。她将战争与男权联系起来,这独到的见解无疑表明她的性别立场。在纳粹炮声隆隆中,她以《三基尼金币》发布了独特的反战宣言。此后,她在给一名律师的信中反诘到:“难道不是父权制度使你们趋向战争吗?”她认为妇女天生具有和平、抚慰的特质,可以极大地缓解男人的攻击欲、狂妄和凶残。然而,“许多大门还对我们妇女关闭着,或者最多只是开启了一条小缝。”她还将家庭中的男权主义与政治上的法西斯主义关联起来:“众人的世界与自我的世界紧密联系,前者的暴政奴役衍化出后者的暴政与奴役。”在她看来,要解决战争问题首先得解决妇女问题。如果不解决男权统治下女性受教育和就业的问题,那么男性操纵世界的姿态便随时可能爆发战争。故而,她的《三基尼金币》“是那一时期批判上层人物和国家纠结在一起的纳粹精神的最激烈的作品”(SMGilbert & SGubar,1985, 1225)。由此可见,伍尔夫以其言其行彰显了女权主义思想从萌芽到成熟的艰辛历程。她不断追求男女平等,渴望用一种双性同体的心灵进行创作。同时,她又肯定了女性自己的文学传统和明显的女性风格的存在。毋庸质疑,她是女权主义思想举足轻重的发轫者之一。她这一思想的形成根植于其成长的家庭、男权统治下的社会体制及早年所遭遇的性侵害。她出生于 19 世纪末期的一个知识贵族之家,貌美惊人,才华横溢,气质非凡。其家学可谓源远流长,家庭成员大都受过良好教育,从事法律、教育、写作或在政府部门担任公职。父亲莱斯利·斯蒂芬(1832-1904)是19 世纪的著名作家和编辑。姑妈卡罗琳·爱米丽亚打破世俗,终生未婚,写了许多著作宣传女权主义思想,对伍尔夫影响极大。另一位对她思想有所影响的女性是萨克雷的长女、莱斯利的前妻哈丽特的姐姐安妮·伊萨贝拉,伍尔夫亲切地称这位女作家、萨克雷著作编辑者、女权主义者为“安妮姨妈”。《夜与日》中的希尔伯里夫人即以其为原型。此外,伍尔夫受父母的影响根深蒂固,她反复申说对父母的回忆缠绕了自己终身。父亲正直、严格、富于理性和强烈的道德感是他突出的性格特征,但他身上也打下了深刻的时代烙印:维多利亚时代1 是一个典型的男权中心社会,男性家长享有至高无上的中心地位。父亲虽具有极高的文化修养和正直善良的品德,但仍无法摆脱那个时代男性对女性的普遍态度:既温柔又严厉,既尊重又轻视,潜意识里具有对女性的君临统治欲。他理论上相信妇女受教育的重要性,但实际却把钱都花在男孩身上。伍尔夫从年幼时就非常愤慨于父亲把全部资金都提供给男孩的良好教育,而女孩却只能接受杂七杂八的家庭教师的仁慈施舍,这种愤慨之情正是形成她女权主义思想的来源之一。而她母亲一生的奉献与所求也促使她反思女人的社会及家庭地位。她母亲是“一个美丽的19 世纪中产阶级的妇女”——“她似乎全面证实了维多利亚时代女性行为的典范”2,即男权中心的社会规范造就了与之相适应的女性,女性所承担的是妻子和母亲的角色,是相当繁重的家庭经济事务的管理者。她称母亲这类女性为“房子里的天使”3,是男权社会观照下的产物。母亲也认为“服务,就是女性最高天性的完全实现”。她的反女权主义者思想更是令伍尔夫为女性哀其不幸,鸣其不平。伍尔夫也曾在要么接受命运的摆布要么奋起抗争的两难境地1 维多利亚时代:维多利亚女王(Victoria, 1819-1901)统治时期,即1837-1901。2 Hermione Lee, Virginia Woolf, 3 源于维多利亚时代一首描写理想家庭生活的流行诗歌,题目为《房子里的天使》,作者科文特里·帕特莫尔(Coventry Patmore,1823-1896)。对弗吉尼亚·伍尔夫女权主义思想的多维透视76中挣扎徘徊。比如她早年偷偷到父亲的书房广泛阅读的经历有时就让她产生强烈的自卑感:“我,一个女人,有什么权利读所有这些由男人写出的东西?”(伍厚凯,1999, 29)。她对男性社会的这种怨羡情结实在是一时难以释怀,因此她文本中的女性人物大多也都怀有怨羡情结。所谓羡慕是人们对于具体的人或物的一种内心艳羡和仰慕,它唤起人的想象、幻想及仿效冲动;而怨恨则是一种内心的抱怨和仇恨,它激发嫉妒、报复或复仇的冲动。人们总是热切地羡慕着某种比自己优越和高级的人或物,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愈是羡慕却愈增怨恨,而愈是怨恨却愈增羡慕,从而导致一种怨恨与羡慕相互交织的深层体验心理。伍尔夫对于哥哥们能上大学、能和朋友自由通信探讨问题就羡慕至极,而这种羡慕就成了她更专注于阅读的直接契机,仿佛她正在同处于优势地位的兄弟们竞赛,同男权社会的教育制度进行着抗争。她的这种怨羡情结还表现在她对父亲的热爱与怨恨之中。她在1928 年11 月28 日的日记里这样写到:“今天是父亲的生日。他要是在世的话,就96 岁了,是的,今天96 岁:⋯⋯不过幸运的是没有。要是那样他的生命就会扼杀我的生命。会发生什么事呢?没有写作,没有作品——不可想象”(伍厚凯,1999, 33)。在母亲朱莉亚去世后,父亲的情感捕食便转而以儿女们为对象,她激愤地写到:“正是那个暴虐的父亲——那个苛刻的、暴烈的、做作的、佯装的、自怨自艾的、装聋作哑的、哀求的、时而可爱时而可恨的父亲——那时候统治着我。这就像和一头疯狂的野兽关在同一个笼子里”(伍厚凯,1999, 56)。从这些话语里,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她所受到的精神煎熬。此外,导致她女权主义思想形成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来自男性的严重的性侵犯。她6 岁时就受到两个异父兄长的猥亵,一直延续到她22 岁。这种“羞耻感”极大地影响和扭曲了她的人格建构过程。她害怕照镜子,“照镜子的羞耻感持续了我的终生”(伍厚凯,1999, 61)。她埋藏在潜意识里的那种对性的恐惧极大地危害了她的心理健康,严重毁损了她的完整人生。她早年的这种强烈的性屈辱体验,促使她深刻反思女性的生存状态。她在叙述受杰拉德尔的猥亵时,说自己当时曾感到难以言说的愤怒和厌恶。这种感觉使她清醒地意识到,承受来自男性的性凌辱和性压迫,乃是女性难以逃避的历史命运。对她而言,侵害她的男性不仅代表着男性霸权社会对女性的性压迫,而且体现了男性的傲慢虚荣和强烈的权利之欲、统治之欲。因此,所有这些经历纠结在一起就构成了弗吉尼亚·伍尔夫在思想体系或艺术创作方面极其明晰的女权主义思想。她的小说创作推动了现代小说的发展,她试图打破男女两性二元对立的格局,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及艺术表现手法书写了女性的真实生存状态,她对女性社会的这种深刻透视奠定了其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开拓者的地位,其文学影响可谓经久不衰。同时,作为才思敏捷、文采斐然的女作家,她也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精神痛苦,但她告别人世时那种宽厚而平和的胸怀,宁静而恬淡的心境,尊严而优雅的风度,是对她丰富而超然的人生态度的最好诠释,是只有渗透了生命之奥秘后方可达到的境界。总之,她的生命哲理、妇女创作文学观、双性同体思想、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等为人类在美学和文化领域的研究留下了无限的思索空间。参考文献:Jean Moorcraft W Virginia Woolf: Life and L WW Norton & Company, SMGilbert & SG The Norton anthology of literary by women: The tradition in E New York, London: Norton,林树明 多维视野中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伍厚凯 弗吉尼亚·伍尔夫:存在的瞬间[M] 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张岩冰著,王岳川主编 女权主义文论[M] 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Dimensions of perspective on Virginia Woolf’s feminist ideology77LI LiAbstract: Virginia Woolf has been considered as the pioneer as well as the predominant feminist critic,hence, the emergence of heated research on her and her works especially after the The research in recentyears has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her feminist stance and lesbian This paper intends to analyzethe formation of her in view of her family background, the then androcentric social environment and the sexualharassment that she endured very early in her Key words: Virginia Woolf; feminist ideology; family background; androcentric social environment; sexualharassment

女权主义/女性主义 书单社会/文化《性别打结——拆除父权违建》 亚伦·强森(Allan G Johnson) 群学出版社《圣杯与剑》 (美)理安·艾斯勒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神圣的欢爱》 (美)理安·艾斯勒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性政治》 (美)凯特·米利特著、宋文伟译 江苏人民出版社《女性主义思潮导论》 (美)罗斯玛丽·帕特南·童 华中师大《消解性别》 [美] 朱迪斯·巴特勒 上海三联书店《性别的世界观》 蕾恩.柯挪 书林出版有限公司《中国的女性与性相1949年以来的性别话语》 [英] 艾华 江苏人民出版社《图绘:女性主义与文化交往地理学》 [美] 苏珊·弗里德曼 译林出版社《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恩格斯 人民出版社《迈向女性主义的国家理论》 凯瑟琳A麦金农 政法大学《违背我们的意愿》 [美] 苏珊·布朗米勒 江苏人民出版社《女太监》 杰梅茵·格里尔 上海文艺出版社《厌女:日本的女性嫌恶》 (日) 上野千鹤子 上海三联书店《反挫:谁与女人为敌》 Susan Faludi / 蘇珊•法露迪 自立晚报《不能承受之重: 女性主义、西方文化与身体》 (美)苏珊·鲍尔多 江苏人民出版社《不同的声音》 卡罗尔·吉利根 中央编译出版社《性别符号学——政治身体/身体政治》 (加) 尤施卡 译林出版社《言语不只是言语:诽谤、歧视与言论自由》 凯瑟琳.麦金侬 博雅书屋《性面具-艺术与颓废:从奈费尔提蒂到艾米莉·狄金森》 卡米拉・帕格利亚 内蒙古大学《女性主义与对自然的主宰》 (澳)薇尔·普鲁姆德 重庆出版社《厌女现象》 David DGilmore 书林出版有限公司《男性研究》 复旦-密歇根大学社会性别研究所 上海三联书店《像女孩那样丢球》 艾莉斯·马利雍·杨(Iris Marion Young) 商周出版公司《女性,艺术与权力》 (美)琳达・诺克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论文女性主义

女权主义吧? 对女性主义不熟悉。 启蒙,发展,影响,意义,先了解了解这些呗,然后挑自己喜欢的特征入手。也可以以分析某部电影或者著作入手。 比如一些已经被人写的太多了的《简爱》,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末路狂花》等等。突然问起还真不知道要从写哪些。需要阅读文献资料的撒,没准儿过程中灵感就来了,呵呵

你可以分类些最好写成议论文。知识女性,家庭主妇型,事业型,还是两者都不是从广义到狭义。从东方到西方。从性格到人品都可以写

毕淑敏 李清照 曼德拉

女性主义杂志

《新京报》大概是近十年来最新锐的一份报刊,自从《南周》被修整一番奄奄一息之际,该报顿有“彼可取而代之”的态势。虎父岂育犬子,作为《新京报》子弟兵的书评周刊,自然虎虎有生气。该报的特征是严肃主题,趣味讲述,主要评介国内外大众类优良图书;它还喜欢搞专题式推文,比如女性主义专题、从罗马人的故事看中国专题、诗人余秀华专题等,专业有深度,又都为大众所喜闻乐见。

网络上闹得沸沸扬扬,实际上就几个这种人,比如我上面一楼的仁兄就是这种人。他们每天闲着没事就散播伪女权思想,你可以看看楼上那位怎么回答问题的真令我恶心。其他的搜伪女权他们都说了,我说的是中国网络女权超越现实女权20年,这也是特色吧。很多伪女权主义我没在现实中见过,我们这边的女孩都不是那种人,最起码我没见过(可能人以类聚物以群分吧)。如果你关注一下那些回答青红皂白不问,上来就吐苦水,把所有男性拉起来批斗的,你可以看看他们这些人在其他问题上怎么回答的,很有意思很自私的一些人,如果这些人是男人,就是渣男。

《MarieClaire》,《DAZEDkorea》,《BAZAAR》,《COSMOPOLITAN》,《W》,《ELLE》,《VOGUE》等。《CeCi》杂志是韩国位居榜首的女性杂志,94年10月创刊,以其独具的风格成为韩国杂志的典范教材。是第一本进入中国的韩国主流时尚杂志。

一、中国真的有女权近日,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张鸣近日在个人公众号撰写了“中国真的有女权吗?”一文。他提到,“中国的女权主义者似乎正在被围剿”,可见其并非认为中国没有女权,而是看到了太多歧视女性的现象,令他感慨中国女权的能量之小。发布短短几日,这则短文的阅读量已超过两万,这再次说明今日中国之女权虽然没有被提上议事日程,但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中国到底有没有女权?中国女权状况如何?真的到了该让大众了解的时候了。细细品味张鸣教授的文章,虽然有些观点有待商榷,但不难发现他其实是为女权说话,是看不惯世界到了今日,歧视女性的事还彼彼皆是。文中列举的歧视女性的种种现象都是事实,但他所不知道的是,女权主义者确实在这些议题上做了大量工作,虽然无法立刻改变现状,但对社会确有触动,性别不平等以及性别歧视的现状并非没有希望改善,只是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张鸣说:“这么多年来,(就业歧视)又见过几起相关的诉讼呢?众多被歧视的女性,面对用人单位的明里暗里不接受女性的先决条件,都选择忍了,掉头他去。”但近年确实出现了一些针对就业歧视的诉讼,这些行动正是女权主义的行为。如2015年马户诉中国邮政就业性别歧视,北京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判北京邮政对马户实施了就业性别歧视,马户获胜,获赔2000元。马户还致信千位人大代表要平等就业选择权。2016年广州女生高晓诉“惠食佳”拒绝雇佣女性,一审法院判定“惠食佳”就业性别歧视,高晓获胜,获赔2000元。多年来,众多遭受就业性别歧视的女性因为害怕耗时费钱还不一定能获胜而放弃诉讼,但马户和高晓的案例证明,只要你有确凿证据,诉讼就业中的性别歧视是能够获胜的。而对于那些不再将“只招男生,不招女生”的歧视语言写上广告,但实际操作中还是歧视女性的用人单位,既需要那些受到就业歧视的女性要拿起法律武器为自己维权,也需要政府部门出台有力的政策和全社会的监督。女权主义为此付出了很多实际的努力。 2015年,联合国妇女署中国办在杭州启动了每年一度的性别平等与企业社会责任项目,参与的企业率先承诺自己的企业招工时绝对不会出现性别歧视。为了进一步消除就业中的性别歧视,在女权主义群体的倡议下,2016年,九地女青年向全国112所211高校发出倡议书,要求高校就进入高校招聘的企业的就业性别歧视言行进行监察,将那些具有就业性别歧视言行的单位拒之高校门外,有一半高校回复:他们会严格把关。就是在这几天,一些女权主义者成立了“就业性别歧视监察大队”,专门监察那些就业歧视的招聘广告和事件,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进行举报。有关招生中的性别歧视,女权主义者也多有行动。有些学校的有些专业,因为女生人数多于男生,就提高女生分数线,这是不公平的做法,女权主义者向这些学校寄去公开信问责。2015年,福建省实施男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这种免费政策将女生排除在外,妇女传媒监测网络/女声网联合发布《2016年中国免费师范教育性别歧视报告》,叫停这种教育中的性别不平等现象。近些年来,女权主义者从理论走向实践,从书斋走向行动,哪里有损害女性权益的事情发生,那里就有女权主义者抗争的身影。网络、新闻常常报道公交车上的咸猪手,广州女青年张累累向325位广东人大代表提交关于防止公交车性骚扰建议书,呼吁建立公交反性骚扰机制;南方日报男记者涉嫌强奸女实习生,新媒体女性联合各女权者跟进,收集网上800人签名,到南方日报门口举牌,呼吁建立防治性骚扰机制;海南万宁一小学校长带小学生开房,就有民间女权主义者举牌抗议,甚至有女教授为引起社会关注而裸露上身抗议。女权主义这些年最大的成就是促成《反家庭暴力法》的出台。多领域专业女权主义人士为反对家庭暴力而结成联盟,在2003年全国“两会”上,第一次提交为反对家庭暴力专门立法的建议,附带一部完整的专家建议稿。这个议题获得了全国性的关注,防治的诉求聚焦到专门立法,从那时起,立法既是目标,也是载体。围绕着这个倡议,开展了大量的研究、论证和试点。一桩桩典型个案,也被用来证明立法的必要性,发声从未间断,就是在这样公众意识不断提升、经验不断积累的过程中,反家庭暴力法被从民间推上国家议程。这部法律的出台耗时十多年之久,从2003年起,每到联合国国际反暴力日女权主义者们都会进行宣传,平时也会开展研讨会,跟进各种个案,在大学及社区进行反家暴立法宣传,十年如一日。在很多其他女性议题上,她们也是这样长期、不懈、辛劳、细致和乐观地推进着性别平等与社会进步,但她们的付出很多时候并不为社会大众所了解。女权主义产生广泛影响的一件事件是2015年的“女权战春晚”。女权主义者们通过微信群吐槽春晚各种歧视包括性别歧视,发起万人签署行动,最后向广电总局寄送举报信,抗议春晚含有歧视性内容。正是从2015年的“女权战春晚”开始,才有了这两年网友对春晚的吐槽式监督。也正是从“女权战春晚”开始,女权主义者发现,中国潜在的女权主义者人数是无法估计的。那些遇到性别议题蜂拥而上的网络女权主义者也不可小觑。广大年轻女性是中国社会实现性别平等的希望,千千万万青年的觉醒,就是女权的未来。虽然社会上存在种种歧视妇女的现象,甚至男权思想似乎有回潮的倾向,但女性的普遍觉醒、社会的进步是毋庸置疑的。看了这些,你还能说中国没有女权吗?二、中国女权三十年今日中国女权的成就不是凭空而来的,是酝酿三十年后的水到渠成。女权,可以分作两部分理解,一是女权主义者在争取女性权益过程中的种种努力,一是女权的实际成果。改革开放的近三十年,女权主义者们一直在努力工作,也许革命尚未成功,但不能因此否定革命的发生。中国的女权不像西方的女权那样,有过浩浩荡荡的全社会运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及长达几十年并成果显著的对父权制性别文化的批判、改造与重构。这些成果不仅体现在多不胜数的保护妇女权益的法律法规上,也体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不能有任何歧视妇女言行成为。试想在美国社会中,如果教授说“招生要看胸”、“女性应该花更多时间打扮自己”,肯定是要被“下课”的。2005年,哈佛校长萨默斯说,女性在科学和数学领域成功几率小是因为男女先天性别差异,引起师生抗议最后被迫辞职。中国的女权主义者正在努力促使中国成为这样一个尊重女性、性别平等的理想社会。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女权萌芽、成长、壮大所依赖的资源毋庸置疑是来自西方。改革开放前,作为中国的女性,我们完全不知道其实我们的祖母们是读过马君武翻译的《妇女的屈从地位》等书籍,更不知道西方有批判父权制男权思想的《第二性》等著作。熟知“妇女能顶半边天”口号的我们完全没有社会性别观念与视角(改革开放前女性政治参与度并不高),也没有接触过全面批判父权制男权思想的女权主义理论。最初,几位赴美留学的女学生,在做中西文学和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中,将西方女权主义的术语与词汇介绍给中国。后来一些到美国学习妇女与社会性别学的留学生,开始把美国的女权主义运动历史与理论介绍到中国来(《女性的崛起》)。她们与中国从事妇女研究的学者们里应外合,开始了女权主义理论的翻译介绍,继之对中国的老师与学生进行女权主义理论的培训,女权主义思想就这样开始进入中国的视野。改革开放后,不仅许多女权主义书籍被介绍到中国来,而且许多大学成立了“妇女与性别研究中心”,女权主义思想通过高校教育传播开来,此后具有女权主义思想的学生们像种子一样开始零零落落地撒向各个领域,那时虽人数有限,但可谓星星之火。1990年代后,女性学教材逐渐增多,至此女权主义的各个学科得以建立,或者说各个学科开始用女权主义的思想与方法进行分析。可以说,女权主义者是从高校走出来的,这也是为什么在人们的印象中女权主义总是和高校联系在一起的缘故。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 这次世妇会于中国女性主义者们犹如甘露,受到启发的她们兴奋莫名、奔走相告。她们摩拳擦掌,充满高涨的工作热情,想为女性争取权益,成立了一些妇女组织与妇女民间组织。在这一背景下,郭建梅创办了“北京大学法律研究与服务中心”,冯媛等女记者在北京女记者协会的基础上创办了“妇女检测传媒网络”。《中国妇女报》等有性别意识的报纸开始刊登有社会性别意识的文章以及各种女性话题讨论。女权主义在媒体与社会上开始传播,女权主义从校园走向社会。此后,供女权主义自我成长与学术讨论的各种学习小组、沙龙、培训开始形成。女权主义杂志《中国女性文化》、《女性主义》等也开始创办。各个高校的“妇女与性别研究中心”以及妇女研究所等则开展了妇女问题的各种研究,1990年代到21世纪初的近二十年间,妇女问题的深入研究涉及到各个学科、各个方面、各个阶层、各个领域,培养了一批具有专业研究能力的研究队伍。这些研究为政府的决策提供了数据依据,也为开展争取妇女权益工作提供了事实依据。从新世纪以来有关女权主义或用女权主义理论与方法研究各种社会问题的学士、硕士、博士论文之多,就可以看出女权主义在学界的蔚然成风。近些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新媒体的蓬勃发展,诸如“妇女传媒监测网络”/“女声网”、“反家暴网”、“广州新媒体女性网络”、“女权之声”公众号、“网易女人”等等,使女权主义的传播更加广泛。鉴于女权主义仍然未能为社会大众熟知的现实,女权主义者开始直接面对社会大众进行启蒙。例如妇女组织“一元公社”,全年不间断地面向全社会的所有人群开展女权活动,勇敢的女权行动派小伙伴正是从这里成长起来的。至此,学界、传媒界、妇女组织、妇女民间NGO、个体女权者形成了一个互动的网络,女权主义已经是不可忽视的存在。但即便女权发展到这一步,似乎力量还是不够,也许行动是最有力的方式。于是在大约五年前,女性行动派成为女权最具生命力的队伍。当一个新的女权议题出现,当女性受侵害事件暴光,年轻的女权行动派就举牌抗议,这确实扩大了社会对女权议题与行动的关注,女权的影响越来越大,开始走向大众。上述即是女权大略的简史,中国有女权是不容置疑的事实。一位女权中坚人士在她的“辞旧迎新2016”中写道:从离开学校至今整整三十年了,为女权从青丝到花发。(文/张红萍 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所研究员)

女性主义期刊

《时尚芭莎》杂志是时尚杂志社的一本出品杂志,在大部分固定报亭和邮局都可购买,也是一本服务于中国精英女性阶层的时尚杂志,传播来自时装、美和女性的力量。

现存读书类报纸,《中华读书报》和《文汇读书周报》几乎是最有名的了。单说《中华读书报》,94年创刊,至今都有上千期了吧,就从来都是“夭寿不贰”的国内书评报刊界生态而言,真是可说千年的道行了。

良心回答是《人民文学》。因为现在是碎片化阅读的时代,很多文字都能在网上找到,读过就放在一边了。但《人民文学》不一样,那里的文字 能够教会人生活和思考,百读不厌,并且值得收藏。让你心甘情愿为之付费。

请下载,望采纳

外国文学论文选题方向女性主义

可以考虑写某一个时期的文学作品,文学这个东西具有强烈的时代性,这样写起来也会轻松很多。推荐考虑:维多利亚一世在位期间,是英国女权运动的一个高峰。

女性主义有时也被译做女权主义,但两者的内涵是有所区别的,前者侧重与性别立场,后者侧重于政治立场。斯佳丽是《飘》的 女主人公,我想写她在书中所体现的女性主义,在那个特殊的时代的异类。 哈哈!

女性主义有时也被译做女权主义,但两者的内涵是有所区别的,前者侧重与性别立场,后者侧重于政治立场。斯佳丽是《飘》的 女主人公,我想写她在书中所体现的女性主义,在那个特殊的时代的异类。

学术堂整理了十五个英语文学方向的论文选题供大家进行参考:  1、解读《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心理世界  Psychological study of Holiden’s image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  2、浅析《卡斯特桥市长》男主人公的悲剧命运  An Analysis of the Tragic Fate of Hero in the Mayor of Caster bridge  3、浅析《红字》中的象征主义  An Analysis of Symbolism in The Scarlet Letter  4、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贵妇画像》  A Feminist Approach to The Portrait of A Lady  5、浅析《嘉莉妹妹》中摇椅的象征意义  An Analysis of the Symbol of Rocking Chair in Sister Carrie -the Up and Down of Life  6、浅析《飘》中斯佳丽的挣扎与命运  An Analysis of Starlet’s Struggle and Fate  7、浅析海明威文学中的女性主义  Analysis on the Feminism in Hemingway’s Literature  8、浅析《无名的裘德》中裘德的悲剧生涯  The Analysis of Jude’s Tragic Life in “Jude the Obscure”  9、试探《简爱》中的哥特式女性主义  The exploration on the Gothic Feminism in “Jane Eyre”  10、浅析《呼啸山庄》中窗的意象  An Analysis of the image of window in “Wuthering Heights”  11、狄更斯风格在小说《大卫·科波菲尔》中的体现及其小说艺术特色  The writing style in “David Copperfiled” and the Beauty and relive of Dinchons’s writing  12、人物圣地亚哥与作者海明威的异同之我见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aracter Santiago and Author Hemingway  13、哥特式特色在《呼啸山庄》中的体现  Gothic Features in Wuthering Hights  14、浅析《贵妇画像》中伊莎贝莎的悲剧成因  An Exploration of the Causes of Isabel’s Tragedy in The Portrait of a Lady  15《紫色》中白人女性与黑人女性社会地位的放映  The refection of social status of white women and black women in “The Color Purple”

  • 索引序列
  • 女性主义文献
  • 论文女性主义
  • 女性主义杂志
  • 女性主义期刊
  • 外国文学论文选题方向女性主义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