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杂志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杂志

发布时间: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杂志

1、为优选期刊、节省经费和馆藏评价提供参考依据期刊数量众多,任何一个单位都不可能把所有期刊订全,这不仅是经费不允许,馆藏空间也不允许,因此需精选质量较好的期刊订购。核心期刊的研究最初是为图书情报部门优化馆藏服务的。利用有限的经费,选择、收藏最有价值、最大信息量的期刊,是图书情报单位要考虑的问题。许多图书馆直接或间接利用各种核心期刊表,为订购期刊服务,不仅节省了宝贵的经费,而且提高了馆藏期刊质量,用较少经费获取较多高水平的学术期刊以满足读者需求,降低拒借率。同时,它对于收藏单位确定馆藏核心期刊或馆藏重要期刊起着较大的参考作用,能指导图书情报部门通过核对核心期刊表,调整订购的刊种,并可指导图书情报部门对馆藏期刊进行合理剔除。2、为图书馆指导读者阅读提供依据据统计,目前世界上有现刊20万种左右,一个科研人员,面对数量如此庞大的期刊,要想将本学科范围内的期刊全部浏览或阅读一遍是不可能的。毫无疑问,任何科研人员都只能有选择地重点阅读本专业的核心文献。核心期刊可指导期刊信息服务人员向用户推荐较有价值的期刊,为用户利用较少时间获取最大信息量提供了帮助,并指导参考咨询人员选择重要期刊进行信息开发。3、为科研管理和科研机构扩大影响、提高水平服务学术机构通过鼓励本单位科研人员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成果,可以提高本单位的学术地位。科研和人事管理部门可通过掌握本单位科研人员在核心期刊上的发文情况,来了解本单位在各学科领域中的学术地位和在学术界的影响,并确定学术带头人,从而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和用人措施,加强和改善科研管理工作。同时,科研人员通过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扩大交流与影响,并通过对自身的了解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研究能力、水平和效率。4、为期刊扩大影响,提高学术水平服务期刊编辑者,长期以来希望自己编辑的期刊以及从事的编辑工作能地为社会所承认,一旦他们的期刊入选核心期刊表,期刊的影响随之扩大,发行量增多,期刊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上升。同时,期刊能吸引的高水平来稿,进而不断提高期刊的学术水平,提高期刊的质量。尽管国家有关管理部门尚未正式颁布官方的核心期刊表,但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正式文件如新闻出版署《社会科学期刊质量管理标准(试行)》、《科技期刊学术评估标准》中都已认可了核心期刊在评价期刊学术、业务水平方面的作用。5、为期刊论文质量评价提供依据在科研成果中,研究论文占有较大比重,对研究论文的学术水平评价成为科研成果评价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对研究论文的评价长期以来采用专家评议来完成,由于其公正性、客观性、规范性比较差,近年来人们逐渐趋向于以期刊的质量来衡量、评价研究论文的学术水平。核心期刊是按照科学的方法和指标评选出的、审稿制度严格的、学术质量高的期刊。利用核心期刊来鉴别论文的质量,不仅能简化评价手续、提高评价效率,而且能解决因评审者研究领域不同或是外行而无法公正评价论文水平的难题。利用核心期刊评价论文质量,可供对科研人员的成果评价、专业职务评定以及评优、晋升等参考。6、为我国社科、科技论文统计分析提供依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受国家科技部委托定期公布的我国科技论文年度统计分析公报,其基础工作是确定来源期刊表。该公报将科技论文分为国际、国内二种,国际以《SCI》来源期刊3000多种作为入选范围,国内以中国科技情报所选择的1000多种“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为统计依据。目前,国内有多种版本的综合性和人文、科技版核心期刊、来源期刊目录,例如北大版的《中文核心期刊目录要览》以及南大版CSSCI和中科院CSCD的来源期刊,这些工作为我国学术论文统计分析典定很好的基础。7、为数据库建设提供支持现代技术的发展,数据库建设方兴未艾。而在各类型数据库中,全文数据库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青睐,但建设期刊全文数据库首先要确定收录期刊的范围。核心期刊所具有的特点,使得核心期刊成为全文数据库来源文献的首选。至于像SCI、CSCD、CSSCI等引文数据库的来源期刊,事实上具有核心期刊的作用,许多单位已将这些数据库的来源期刊确定为核心期刊。

我看到一篇学术期刊论文格式,应该可以吧,或者你到上学吧论文查重上看看,学术论文的文面结构通常应具备13个基本要素,按编排顺序依次为:题名、作者署名、作者单位(包括单位、地名、邮编)、摘要、关键词、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正文、序次语、注释(可选项)及参考文献、课题名称及编号、作者简介。此外,作者原稿中还应注明联系方式(电话、E-mail、详细地址、邮编等)。这些都是学术论文文面结构中应具备的基本要素。当然,原稿中最好还应有英文题名(title)、英文摘要(abstract)和英文关键词(keywords)供编辑选用。上学吧论文查重就为大家带来学术期刊论文格式基本要求,详细说明期刊论文格式规范。  一、文头部分  学术论文的文头部分一般应包括题名、作者署名、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等要素,其基本格式和规范要求为:  题名。  学术论文题名的拟写应做到简明、具体、确切、得体,能概括论文论述的特定内容,符合编制题录、索引和检索工具的有关原则。此外,题名中应尽量避免使用非公知公认的缩略语、外文字符、代号等。  作者署名及作者单位。  关于学术论文作者署名及作者单位的标注,一般应注意以下几点:  (1)学术论文均应有作者署名,署名置于题名下方居中位置。  (2)学术论文的署名可以是1个作者独立署名,也可以2个或多个作者联合署名,还可以集体署名(如署某课题组的名等);可以署作者真实姓名,也可以署作者笔名,但通常都是署作者真实姓名,特殊情况除外;集体署名的文章,其执笔人或整理人,也可标注于篇首页地脚位置以横线与正文隔开。  (3)学术译文的署名应是着者在前、译者在后,着者前用方括号标明国籍;各种补白性学术文摘等,亦可将作者姓名加圆括号标注于正文末尾。  (4)多位作者的署名之间应用空格或逗号隔开;不同单位的作者,应在姓名右上角顺序标注(上标)不同的阿拉伯数字署名序号,并在其单位名称之前加注与署名序号相一致的序号;两个以上作者单位之间连排时应以分号隔开。  (5)对署名作者应标注其工作单位全称、所在省区、城市或县名(省会以上城市可省去省份),注明邮编,并加圆括号将其置于作者署名下方居中位置。  作者的署名权受《着作权法》保护,具体如何署名依作者的意愿而定,任何人无权干涉,但同时又要受法律约束,不能随意侵害他人或集体的署名权。  摘要。  摘要是作者对论文主要内容或主要观点的简要表述,要求简练、准确、概括性强,能客观、具体地反映全文的重要而有新意的主要观点,并给予客观、具体的陈述;应避免带主观性和情绪化的评论口吻和脱离具体内容的解释说明。也就是说,摘要是一篇具有独立性、自含性的完整短文,是论文主要观点的直接表述,一般不应有作者的主观评价和解释说明性文字。因此,拟写摘要应注意以下三点:  (1)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即能使读者不必阅读论文的全文,就能直接获得该文最主要的内容信息。摘要的内容应包含论文的主要观点,重点是论述对象和结论,即重在导读,以供读者通过摘要确定有无必要阅读全文。  (2)中文摘要字数一般为200字左右,英文摘要一般要求实词在200个左右,如有特殊需要,字数可以略多,但以简洁明确为原则。  (3)不要把论文的“摘要”写成“内容简介”的形式,更不要写成图书的“提要”拟写摘要的要求是用高度概括性的语言把一篇论文所包含的主要信息或中心思想直接表述出来,尽量避免使用简介和自我评价式的语言。如:“本文根据……,分析了……,研究了……,提出了……,具有……意义”等,写了一大串,却反映不出具体的实质性内容。  按照有关规定,在学术期刊公开发表的论文,都应编写摘要。摘要位于作者署名的下方,中文摘要前以“摘要:”或“[摘要]”作为标示,英文摘要前要以“Abstract:”作为标示。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英文摘要目前属于可选项,只有教育部关于高校学报论文的编排规范中有所要[1]求,而在《文摘编写规则》(GB/ T6447-1986) 中对此没有明确规定。因此,作者如有能力在原稿中编写更好,无能力编写则可省去,留给期刊编辑根据编发需要决定是否有必要替你编写。  目前,一些期刊编发的学术论文中,正文前面虽然也有所谓的“摘要”,而其实是“内容简介”、“提要”或者不伦不类的文字。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有相当一部分作者和编者把“摘要”与“简介”、“提要”混为一谈,因而在编写摘要时不得要领。  关键词。  关键词,也称主题词,是指从论文的题名、摘要和正文中选取的具有实际检索意义的学科专用名词或名词词组,并在论文中有明确的出处。  (1)关键词的标注要求。  关键词的标注应体现学术论文的主要内容,具有语义性,并应尽量采用《汉语主题词表》《世界汉语主题词表》或各专业主题词表提供的规范词汇标注。  (2)关键词的标注方式。  一般应选取3-8个关键词,用显着的字符另起一行排列在“摘要”的下方,中文关键词前以“关键词:”、“关键词”或“【关键词】”作为标示,各词之间用分号“;”隔开;若标有英文关键词,中英文关键词应逐一对应,英文关键词前以“Keywords:”作为标示,另起一行排列。  (3)标注关键词的目的。  关键词是对揭示学术论文的中心内容具有实质检索意义的词汇,其标注目的是用作计算机系统标引论文的内容特征,便于信息集成系统汇集同类内容的论文,以供读者检索。因此,从论文中提取的关键词应是经过规范化的词或词组,在提取、确定关键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分析,选取准确、恰当的词或词组作关键词,并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将其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  一般来讲,学术期刊中3000字以上的学术论文必须标注中文关键词,但英文关键词则可根据需要决定是否标注。尽管目前英文关键词仍属于可选项,在学术论文写作和编排中可标可不标,但如果有能力标注,还是标注上为好,毕竟是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应考虑到国际同行的检索需求。  中图分类号。  中图分类号是指采用《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对科技文献进行主题分析,并依照文献内容的学科属性和学术特征,为分门别类地组织文献所规定的文献分类标记符号。  (1)中图分类号的组成。  中图分类号是由汉语拼音大写字母与阿拉伯数字及一些辅助符号相结合组成的混合制号码,一般用一个字母标志一个大类,以字母顺序反映大类的序列,在字母后用数字及辅助符号表示大类下类目的划分,由此构成一个完整的文献分类标记符号。因此,在标注时应尽量标注准确、细分到位。  (2)中图分类号的标注。  中图分类号的标注,目前应采用《中国图书馆分类法》(2010年9月,第5版)所规定的学科分类代号进行标注,涉及多学科的论文,可以标注几个分类号,两个分类号之间用分号“;”隔开。中图分类号一般应标注于“关键词”下方左侧,以“中图分类号:”、“中图分类号”或“【中图分类号】”标示。  示例:  ①中图分类号:G270(表示该文为档案学、档案管理学方面的论文)  ②【中图分类号】G4;G9(表示该文为档案检索、文献检索、情报检索方面的论文)  文献标识码。  文献标识码是为分类标识学术论文所规定的代码。按照《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的规定,每篇文章均应标示相应的文献标识码。  (1)常用的5个文献标识码:  A--理论与应用研究学术论文;  B--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总结;  C--业务指导与技术管理性文章;  D--动态性信息;  E--文件、资料。  (2)文献标识码的标注。  在学术论文中,文献标识码应标注于中图分类号的后面空两格的位置,通常以“文献标识码:”、“文献标识码”或“【文献标识码】”标示。  示例:  ①文献标识码:A(表示该文是学术论文)  ②【文献标识码】C(表示该文是业务指导与技术管理性文章)  文章编号。  按照有关规定,凡具有文献标识码的文章均应标注文章编号,其中A、B、C三类文章必须标注。  文章编号由学术期刊的国际标准刊号、出版年、期次号、文章篇首页页码和页数共5段20位数字组成,其结构为:XXXX-XXXX(YYYY)NN-PPPP-CC通常以“文章编号:”、“文章编号”或“【文章编号】”标示。  二、正文部分  正文部分是一篇学术论文的主体部分,与学术论文正文相关的规范要求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  引言。  引言,又称前言,用于学术论文正文的开头,或以“引言”、“前言”等标示,或作为正文的第一自然段直接表述。引言一般应概括地表达出作者的写作意图或简单交代写作背景,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能体现论文题名限定的写作范围,同时要言简意赅、紧扣主题。  正文的逻辑层次。  正文作为学术论文的主体部分,是一篇论文中最能体现作者学术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部分,其逻辑结构层次一般为:  提出问题--论点;  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解决问题--论证方法与步骤;  得出结论--总括全文要表达的主旨。  文内标题。  文内标题是指正文中表明各部分逻辑层次的一级、二级、三级等“小标题”正文各部分的逻辑层次不宜过多,一般应控制在五级以内。文内标题应力求简洁、明确,自占一行,行首序次语前空两格,末尾不用标点符号,但问号、感叹号、省略号除外。  正文各章节序次语的使用规范。  序次语是指文章正文中用以标示逻辑层次或逻辑停顿的字、词、序号、字母、符号等。  (1)论文的正文中,一般可根据文章特点选择从某一层序次语开始序次,序次语选定之后应顺序逐层向下行文,已选择较低层次的序次语开始序次之后,不宜反过来再使用层次更高的序次语。  (2)同类数字形式的序次语,带括号的应位于不带括号的下一层。通常第一层是带有顿号的汉字数字,如:“一、”;第二层是带括号的汉字数字,如:“(一)”;第三层是带下脚点的阿拉伯数字,如:“ ”,注意此处不是用顿号“、”;第四层是带圆括号的阿拉伯数字,如:“(1)”;再往下可以是带圆圈的阿拉伯数字,如:“①”,或小写拉丁字母加下脚点,如:“”  (3)序次语后标点符号的使用,要符合国标《标[3]  点符号用法》(GB/T 15834-2011) 的 有 关规定,即:以“第”“其”词头做序次语,或以“首先”“其次”“最后”等词作序次语时,其后用逗号;不带括号的汉字数字或“天干地支”做序次语时,其后用顿号;不带括号的阿拉伯数字、拉丁字母或罗马数字做序次语时,其后用下脚点“”(该符号是借用外文的标点符号);加括号的序次语后不再用任何点号;阿拉伯数字与下脚点结合表示章节关系的序次语末尾不用任何点号,但需用1个汉字的空格。  序次语使用示例 :  一、……  (一)……  ……  (1)……  ①/……  近年来,在一些学术期刊中流行用阿拉伯数字序次。这种序次方式每个层次的序次语与标题之间要用下脚点隔开,最后一层后空一格。如:  “2”,是用于表示正文中第三个大问题下的第一个小问题中第二层标题前的序次语。  语言文字的使用  学术论文中,语言文字的使用一定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即:除古籍整理、引用和历史文献研究等特殊需要外,应避免使用旧体字、异体字和繁体字;避免使用不规范简称、自造词语等,字、词的使用要以《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为准。  标点符号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要遵守GB/ T15834 - 2011《标点符号用法》 的有关规定。如:除前引号、前括号、破折号、省略号外,不能用在行首(原稿中计算机自动生成的除外);正文中夹注及表格内的文字末尾不用句号;着作、文章、文件、期刊、报纸、法规性文件等均加书名号,两个书名号之间无须用顿号隔开;中、外文标点符号不要混用(中文中不用外文标点符号,外文中不用中文标点符号);外文标点符号应遵循外文的习惯用法,不能在外文中照搬中文的标点符号用法,如英文中没有书名号,书名用斜体表示,所以American Archivist,不能为《American Archivist》。  引文的标注。  正文中的引文分为两种: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  直接引用他人的原文,属于直接引用(直接引语)。凡直接引用的原文,必须在所引用原文的起止处使用引号,并紧接后引号上标引文序号,否则视为抄袭;如引文末的标点符号在引用范围,应位于后引号内,否则应位于引文序号后;同一参考文献的多次引用,其引文序号也应与其它引文序号一并按顺序编流水序号,而不是重复编为一个引文序号。  ( 1)正文中直接引语引文序号标注示例:有人认为:“‘老字号’不仅是一种商贸景观,还是一种历史传承的文化现象。”[1]  把他人的话或观点等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表述出来,属于间接引用(间接引语)。凡间接引用的部分,只需在引文的相应位置上标引文序号即可,引用处不加引号。  这里所谓的“引文的相应位置”,可以是作者姓名、着作题名处,也可以是引用的数据、观点等处。  (2)正文中间接引用部分引文序号标注示例:  有人说,如果是用自己的语言重新把将他人的话或观点表述出来,就属于间接引用 [2]  这里就不需要用引号,但应注明出处,即在正文引用处标注引文序号,并在文末按序号标注参考文献。  还有一种较为特殊的引文标示方式,即整段引用或整篇引用时,引文不加引号,但需将引文另起一段,首行缩进四格、二行起缩进两格、换字体编排。这种引文标示方式常见于引用书信、日记、碑文等整段文字。此外,引用诗词、图表时,可另起一行、居中标示,不加引号。  注释及其标注规则。  注释指行文中用以解释、说明文中某些字、词、句、专有名词等特定内容的标注及其解释、说明性文字。  注释的标注一般应掌握以下原则:  (1)学术论文是否标注注释应根据行文的需要而定。当行文中遇有字、词、短语、人名、地名、事件名,以及图表、公式、文献等,需要进一步加以说明、解释,而又没有具体准确的文献来源时,应使用注释。  (2)文中注释的序号标注与参考文献不同,一般应用带圆圈的阿拉伯数字上标,以示与参考文献区别。其相应的说明、解释性文字可采用页下脚注,也可采用文末尾注。但无论采用脚注还是尾注,都应以手动方式进行标注,否则编辑修改或排版时,一经转换成纯文本格式,所有自动标注的内容将可能会丢失。  (3)如果论文的篇幅较长,为便于阅读起见,建议采用文中上标序号加“脚注”的注释方式,学术专着中这种方式更为常见;期刊论文中最好也采用文中编号加“脚注”,这样更便于阅读,而尽量不要采用文中编号加“尾注”,除非注释较多脚注不易排版。  一般来讲,注释在社科类论文、尤其是涉及古籍或考古的论文中使用较多。但原则上应控制文中注释的数量,只要能够查明出处的,尽量以参考文献的形式标注,因为这样更为科学严谨。  三、文后部分  文后参考文献及其着录规则。  参考文献是指在撰写或编辑论文、着作时对信息来源或其中一部分信息源进行精确和详细着录的一组数据,是位于文末、书末或书中各章节后的对论着中所引用信息的来源等各要素的准确标注,以便于读者检索、查找和核对。  关于参考文献,从笔者多年的编辑经历来看,来稿中未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规定的规则着录,着录项目、着录要素不全,着录格式、着录顺序混乱,标志符号使用错误,以及着录内容差错较多等问题严重存在,在来稿中约占95%的比例。可见,参考文献标注不规范是学术论文撰写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因此,有必要在这里详细探讨一下参考文献的着录问题。  (1)参考文献的种类。  参考文献的信息资源包括图书、期刊、报纸等正式出版物和法规性文件、非涉密的内部资料等。按照论文撰写中使用参考文献的目的划分,参考文献主要分为引文型参考文献和阅读型参考文献两大类。其中,引文型参考文献又分为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这两种参考文献都必须在正文中(标序号)和文后标注清楚;而阅读型参考文献则不必标注。  (2)着录参考文献应依据的国家标准。  着录参考文献所依据的国家标准是《文后参考文[6]献着录规则》(GB/T 7714-2005) 这 是 一个专门供着者和编者使用的参考文献着录规则,已被学术期刊普遍采用。因此,无论是学术论文、还是科技论着的着者和编者,都应在着录参考文献时遵照执行。  需要说明的是,此标准目前还是推荐标准,现正在修订中,明后年有可能将出台修订后可能更名为《信息与文献--参考文献与信息资源引文指南》的新标准。新标准参照了国际标准ISO 690:2010(E)《信息与文献--参考文献与信息资源引文指南》的有关规定,出台后将作为我国书刊、学术论文等参考文献着录的新国标。  (3)文后参考文献的着录。  文后参考文献(又称参考文献表)是文中所引用的、可具体查考的、表明文献来源各要素的标注集合。因此,凡是在论文撰写中直接或间接引用的观点、学说、文字、公式、图表等,均应在文后参考文献中将文献来源信息齐全准确地标注清楚。其着录格式是在正文末另起一段,以“参考文献:”字样标示,其下将正文中已标注序号的全部引用型参考文献顺序标列清楚。  参考文献各要素的标注应严格遵照国标的有关规定,不可按自己原有的习惯随意标注。否则,计算机检索时无法切分识别,其将被视为无效参考文献,正文中相应的引用文字也将被视为抄袭。  (4)参考文献的排序。  按国标规定,正文中和文后参考文献表中的参考文献序号,均应使用带方括号“[ ]”的阿拉伯数字排序,如:[1] [2] [3]……;而不是用带圆括号“()”、六角括号“〔〕”或方头括号“【】”等的阿拉伯数字排序,更不能使用汉字数字或拉丁、罗马字母排序。  (5)参考文献载体类型的标志符号。  《文后参考文献着录规则》(GB/T 7714-2005)是GB/T 7714-1987的修订版,新国标共给出了15个文献载体类型的标志符号,分别是:  普通图书-M、期刊-J、报纸-N、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会议录-C、汇编-G、数据库-DB、计算机程序-CP、电子公告-EB、档案-A、舆图-CM、其他-Z  此外,还给出了4个电子文献载体的标志符号:磁带-MT、磁盘-DK、光盘-CD、联机网络-OL  (6)有关参考文献载体类型标志符号的使用应着重说明的两点:  ①“A”是2005年修订后的新国标规定的“档案”的标志符号,“A”原来指专着、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现在标注析出文献用“//”表示“来自于……”  ②如有必要,可将2个标志符号合并使用,如:DB/OL-联机网上数据库、J/OL-网上期刊、M/CD-光盘期刊,等等。  (7)参考文献着录的基本格式示例:  ①图书。  格式:[序号]责任者。题名[文献载体类型]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相应页号。  例如:  [1]冯慧玲。档案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②期刊。  格式:[序号]责任者。题名[文献载体类型]刊名,刊期:起止页号。  例如:  [3]冯慧玲。论档案馆的“亲民”战略[J]档案学研究,2005(1):12-  ③析出文献。  格式:[序号]责任者。题名[文献类型] //编者。论文集或报告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号。  例如:  [4]迈克尔·库克。中央和地方档案机构与社会的关系[R]// 198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档案理事会联合主持编写。文件与档案管理规划项目年度报告[M]北京:档案出版社,1985:33-  (8)西文参考文献的着录。  着录西文参考文献时,目前可掌握两个原则:一是参照中文参考文献格式着录;二是依照西文习惯着录。但无论采用那种格式,都应尽量采用西文原文或通用的中文译文着录,而不应采用自行翻译的中文译文着录。  (9)参考文献着录的原则要求。  ①所列参考文献应最好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查考;如果是非涉密的内部资料,也应按规范尽量将各要素着录齐全。  ②文后参考文献表中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将序号、责任者、着作或文章的题名、文献载体、出版地、出版者、版期(出版年、刊期)、页号等信息要素按顺序标注齐全。  (10)正确理解与使用参考文献切分符号为使参考文献着录表简明统一,GB/T 7714-2005规定了着录时应使用的9个参考文献切分标识符号,分别是:“”“:”“,”“;”“//”“()”“[ ]”“/”“-”  这些符号多数移植于标点符号,但其功能和用法与标点符号不同,它们是一种前置符,置于相应的着录项目或着录要素之前,为的是使这些项目、要素个别化,以利于计算机识别、切分;而标点符号是后置符,因此不能以对标点符号用法的理解去使用标志符号。  课题名称及编号的标注。  凡是经过有关部门批准立项的科研课题,其课题论文均应在论文首页或文末注明“课题名称”和“项目编号”其标注方式有多种,可在论文首页正文下面以星号等符号标示,也可以“基金项目:”或“[基金项目]”标示,亦可在文末以“注:”标示,但无论采用哪种方式标注,课题名称及编号应标注齐全,且同一期刊中应做到标注格式统一。如:  注: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国文档名词发展演变史》的课题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4BTQ  作者简介的标注。  作者简介是指将论文主要作者的姓名、出生年月、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主要研究方向等信息依次列出的一组文字。  凡是向期刊投稿的学术论文,一定要有作者简介,这是为了学术论文刊发时编排的需要,在相关的学术期刊编排格式中有明确要求。作者简介一般位于篇首页地脚,置于“基金项目”(或收稿日期)之下,也可列于文后参考文献表之下。作者简介应以“作者简介:”或“[作者简介]”等标示,多位作者的简介之间应以分号“;”隔开,相继列出。  通联方式。  通联方式是作者向编辑部提供的通讯和联系方式,包括电话(手机)、电子邮箱、作者单位及详细地址、门牌号、邮编等信息,以便编辑部联系修改稿件,向作者邮寄样刊、支付稿酬,有些期刊还要求作者提供银行卡号。  通联方式一般附于原稿文末的最后部分,但不随论文刊发,只是为了给编辑部与作者之间联系提供方便,所以应在文末详细注明。许多作者由于投稿中不注意标注通联方式,给编辑部处理稿件带来不便,甚至影响到稿件的采用,因此有必要提请注意。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杂志官网

是核心期刊,请看科学、科学研究类核心期刊表 1 自然辩证法研究2 科研管理3 科学学研究4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5 中国科技论坛6 中国软科学7 自然辩证法通讯8 科学管理研究9 研究与发展管理10 科技进步与对策11 科学新闻12 科技管理研究13 科学对社会的影响 你可以通过下面的链接自己去证实:

由于该刊一向奉行办刊严肃性与可读性的原则,其学术水平和应用效果得到社会广泛认可,载文的被转载量在管理科学类刊物中名列前茅,分别被评为国家基金委管理科学部重要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揽》(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揽》编委会)、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刊源、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CASS)(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等。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杂志投稿

我看到一篇学术期刊论文格式,应该可以吧,或者你到上学吧论文查重上看看,学术论文的文面结构通常应具备13个基本要素,按编排顺序依次为:题名、作者署名、作者单位(包括单位、地名、邮编)、摘要、关键词、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正文、序次语、注释(可选项)及参考文献、课题名称及编号、作者简介。此外,作者原稿中还应注明联系方式(电话、E-mail、详细地址、邮编等)。这些都是学术论文文面结构中应具备的基本要素。当然,原稿中最好还应有英文题名(title)、英文摘要(abstract)和英文关键词(keywords)供编辑选用。上学吧论文查重就为大家带来学术期刊论文格式基本要求,详细说明期刊论文格式规范。  一、文头部分  学术论文的文头部分一般应包括题名、作者署名、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等要素,其基本格式和规范要求为:  题名。  学术论文题名的拟写应做到简明、具体、确切、得体,能概括论文论述的特定内容,符合编制题录、索引和检索工具的有关原则。此外,题名中应尽量避免使用非公知公认的缩略语、外文字符、代号等。  作者署名及作者单位。  关于学术论文作者署名及作者单位的标注,一般应注意以下几点:  (1)学术论文均应有作者署名,署名置于题名下方居中位置。  (2)学术论文的署名可以是1个作者独立署名,也可以2个或多个作者联合署名,还可以集体署名(如署某课题组的名等);可以署作者真实姓名,也可以署作者笔名,但通常都是署作者真实姓名,特殊情况除外;集体署名的文章,其执笔人或整理人,也可标注于篇首页地脚位置以横线与正文隔开。  (3)学术译文的署名应是着者在前、译者在后,着者前用方括号标明国籍;各种补白性学术文摘等,亦可将作者姓名加圆括号标注于正文末尾。  (4)多位作者的署名之间应用空格或逗号隔开;不同单位的作者,应在姓名右上角顺序标注(上标)不同的阿拉伯数字署名序号,并在其单位名称之前加注与署名序号相一致的序号;两个以上作者单位之间连排时应以分号隔开。  (5)对署名作者应标注其工作单位全称、所在省区、城市或县名(省会以上城市可省去省份),注明邮编,并加圆括号将其置于作者署名下方居中位置。  作者的署名权受《着作权法》保护,具体如何署名依作者的意愿而定,任何人无权干涉,但同时又要受法律约束,不能随意侵害他人或集体的署名权。  摘要。  摘要是作者对论文主要内容或主要观点的简要表述,要求简练、准确、概括性强,能客观、具体地反映全文的重要而有新意的主要观点,并给予客观、具体的陈述;应避免带主观性和情绪化的评论口吻和脱离具体内容的解释说明。也就是说,摘要是一篇具有独立性、自含性的完整短文,是论文主要观点的直接表述,一般不应有作者的主观评价和解释说明性文字。因此,拟写摘要应注意以下三点:  (1)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即能使读者不必阅读论文的全文,就能直接获得该文最主要的内容信息。摘要的内容应包含论文的主要观点,重点是论述对象和结论,即重在导读,以供读者通过摘要确定有无必要阅读全文。  (2)中文摘要字数一般为200字左右,英文摘要一般要求实词在200个左右,如有特殊需要,字数可以略多,但以简洁明确为原则。  (3)不要把论文的“摘要”写成“内容简介”的形式,更不要写成图书的“提要”拟写摘要的要求是用高度概括性的语言把一篇论文所包含的主要信息或中心思想直接表述出来,尽量避免使用简介和自我评价式的语言。如:“本文根据……,分析了……,研究了……,提出了……,具有……意义”等,写了一大串,却反映不出具体的实质性内容。  按照有关规定,在学术期刊公开发表的论文,都应编写摘要。摘要位于作者署名的下方,中文摘要前以“摘要:”或“[摘要]”作为标示,英文摘要前要以“Abstract:”作为标示。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英文摘要目前属于可选项,只有教育部关于高校学报论文的编排规范中有所要[1]求,而在《文摘编写规则》(GB/ T6447-1986) 中对此没有明确规定。因此,作者如有能力在原稿中编写更好,无能力编写则可省去,留给期刊编辑根据编发需要决定是否有必要替你编写。  目前,一些期刊编发的学术论文中,正文前面虽然也有所谓的“摘要”,而其实是“内容简介”、“提要”或者不伦不类的文字。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有相当一部分作者和编者把“摘要”与“简介”、“提要”混为一谈,因而在编写摘要时不得要领。  关键词。  关键词,也称主题词,是指从论文的题名、摘要和正文中选取的具有实际检索意义的学科专用名词或名词词组,并在论文中有明确的出处。  (1)关键词的标注要求。  关键词的标注应体现学术论文的主要内容,具有语义性,并应尽量采用《汉语主题词表》《世界汉语主题词表》或各专业主题词表提供的规范词汇标注。  (2)关键词的标注方式。  一般应选取3-8个关键词,用显着的字符另起一行排列在“摘要”的下方,中文关键词前以“关键词:”、“关键词”或“【关键词】”作为标示,各词之间用分号“;”隔开;若标有英文关键词,中英文关键词应逐一对应,英文关键词前以“Keywords:”作为标示,另起一行排列。  (3)标注关键词的目的。  关键词是对揭示学术论文的中心内容具有实质检索意义的词汇,其标注目的是用作计算机系统标引论文的内容特征,便于信息集成系统汇集同类内容的论文,以供读者检索。因此,从论文中提取的关键词应是经过规范化的词或词组,在提取、确定关键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分析,选取准确、恰当的词或词组作关键词,并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将其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  一般来讲,学术期刊中3000字以上的学术论文必须标注中文关键词,但英文关键词则可根据需要决定是否标注。尽管目前英文关键词仍属于可选项,在学术论文写作和编排中可标可不标,但如果有能力标注,还是标注上为好,毕竟是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应考虑到国际同行的检索需求。  中图分类号。  中图分类号是指采用《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对科技文献进行主题分析,并依照文献内容的学科属性和学术特征,为分门别类地组织文献所规定的文献分类标记符号。  (1)中图分类号的组成。  中图分类号是由汉语拼音大写字母与阿拉伯数字及一些辅助符号相结合组成的混合制号码,一般用一个字母标志一个大类,以字母顺序反映大类的序列,在字母后用数字及辅助符号表示大类下类目的划分,由此构成一个完整的文献分类标记符号。因此,在标注时应尽量标注准确、细分到位。  (2)中图分类号的标注。  中图分类号的标注,目前应采用《中国图书馆分类法》(2010年9月,第5版)所规定的学科分类代号进行标注,涉及多学科的论文,可以标注几个分类号,两个分类号之间用分号“;”隔开。中图分类号一般应标注于“关键词”下方左侧,以“中图分类号:”、“中图分类号”或“【中图分类号】”标示。  示例:  ①中图分类号:G270(表示该文为档案学、档案管理学方面的论文)  ②【中图分类号】G4;G9(表示该文为档案检索、文献检索、情报检索方面的论文)  文献标识码。  文献标识码是为分类标识学术论文所规定的代码。按照《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的规定,每篇文章均应标示相应的文献标识码。  (1)常用的5个文献标识码:  A--理论与应用研究学术论文;  B--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总结;  C--业务指导与技术管理性文章;  D--动态性信息;  E--文件、资料。  (2)文献标识码的标注。  在学术论文中,文献标识码应标注于中图分类号的后面空两格的位置,通常以“文献标识码:”、“文献标识码”或“【文献标识码】”标示。  示例:  ①文献标识码:A(表示该文是学术论文)  ②【文献标识码】C(表示该文是业务指导与技术管理性文章)  文章编号。  按照有关规定,凡具有文献标识码的文章均应标注文章编号,其中A、B、C三类文章必须标注。  文章编号由学术期刊的国际标准刊号、出版年、期次号、文章篇首页页码和页数共5段20位数字组成,其结构为:XXXX-XXXX(YYYY)NN-PPPP-CC通常以“文章编号:”、“文章编号”或“【文章编号】”标示。  二、正文部分  正文部分是一篇学术论文的主体部分,与学术论文正文相关的规范要求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  引言。  引言,又称前言,用于学术论文正文的开头,或以“引言”、“前言”等标示,或作为正文的第一自然段直接表述。引言一般应概括地表达出作者的写作意图或简单交代写作背景,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能体现论文题名限定的写作范围,同时要言简意赅、紧扣主题。  正文的逻辑层次。  正文作为学术论文的主体部分,是一篇论文中最能体现作者学术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部分,其逻辑结构层次一般为:  提出问题--论点;  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解决问题--论证方法与步骤;  得出结论--总括全文要表达的主旨。  文内标题。  文内标题是指正文中表明各部分逻辑层次的一级、二级、三级等“小标题”正文各部分的逻辑层次不宜过多,一般应控制在五级以内。文内标题应力求简洁、明确,自占一行,行首序次语前空两格,末尾不用标点符号,但问号、感叹号、省略号除外。  正文各章节序次语的使用规范。  序次语是指文章正文中用以标示逻辑层次或逻辑停顿的字、词、序号、字母、符号等。  (1)论文的正文中,一般可根据文章特点选择从某一层序次语开始序次,序次语选定之后应顺序逐层向下行文,已选择较低层次的序次语开始序次之后,不宜反过来再使用层次更高的序次语。  (2)同类数字形式的序次语,带括号的应位于不带括号的下一层。通常第一层是带有顿号的汉字数字,如:“一、”;第二层是带括号的汉字数字,如:“(一)”;第三层是带下脚点的阿拉伯数字,如:“ ”,注意此处不是用顿号“、”;第四层是带圆括号的阿拉伯数字,如:“(1)”;再往下可以是带圆圈的阿拉伯数字,如:“①”,或小写拉丁字母加下脚点,如:“”  (3)序次语后标点符号的使用,要符合国标《标[3]  点符号用法》(GB/T 15834-2011) 的 有 关规定,即:以“第”“其”词头做序次语,或以“首先”“其次”“最后”等词作序次语时,其后用逗号;不带括号的汉字数字或“天干地支”做序次语时,其后用顿号;不带括号的阿拉伯数字、拉丁字母或罗马数字做序次语时,其后用下脚点“”(该符号是借用外文的标点符号);加括号的序次语后不再用任何点号;阿拉伯数字与下脚点结合表示章节关系的序次语末尾不用任何点号,但需用1个汉字的空格。  序次语使用示例 :  一、……  (一)……  ……  (1)……  ①/……  近年来,在一些学术期刊中流行用阿拉伯数字序次。这种序次方式每个层次的序次语与标题之间要用下脚点隔开,最后一层后空一格。如:  “2”,是用于表示正文中第三个大问题下的第一个小问题中第二层标题前的序次语。  语言文字的使用  学术论文中,语言文字的使用一定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即:除古籍整理、引用和历史文献研究等特殊需要外,应避免使用旧体字、异体字和繁体字;避免使用不规范简称、自造词语等,字、词的使用要以《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为准。  标点符号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要遵守GB/ T15834 - 2011《标点符号用法》 的有关规定。如:除前引号、前括号、破折号、省略号外,不能用在行首(原稿中计算机自动生成的除外);正文中夹注及表格内的文字末尾不用句号;着作、文章、文件、期刊、报纸、法规性文件等均加书名号,两个书名号之间无须用顿号隔开;中、外文标点符号不要混用(中文中不用外文标点符号,外文中不用中文标点符号);外文标点符号应遵循外文的习惯用法,不能在外文中照搬中文的标点符号用法,如英文中没有书名号,书名用斜体表示,所以American Archivist,不能为《American Archivist》。  引文的标注。  正文中的引文分为两种: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  直接引用他人的原文,属于直接引用(直接引语)。凡直接引用的原文,必须在所引用原文的起止处使用引号,并紧接后引号上标引文序号,否则视为抄袭;如引文末的标点符号在引用范围,应位于后引号内,否则应位于引文序号后;同一参考文献的多次引用,其引文序号也应与其它引文序号一并按顺序编流水序号,而不是重复编为一个引文序号。  ( 1)正文中直接引语引文序号标注示例:有人认为:“‘老字号’不仅是一种商贸景观,还是一种历史传承的文化现象。”[1]  把他人的话或观点等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表述出来,属于间接引用(间接引语)。凡间接引用的部分,只需在引文的相应位置上标引文序号即可,引用处不加引号。  这里所谓的“引文的相应位置”,可以是作者姓名、着作题名处,也可以是引用的数据、观点等处。  (2)正文中间接引用部分引文序号标注示例:  有人说,如果是用自己的语言重新把将他人的话或观点表述出来,就属于间接引用 [2]  这里就不需要用引号,但应注明出处,即在正文引用处标注引文序号,并在文末按序号标注参考文献。  还有一种较为特殊的引文标示方式,即整段引用或整篇引用时,引文不加引号,但需将引文另起一段,首行缩进四格、二行起缩进两格、换字体编排。这种引文标示方式常见于引用书信、日记、碑文等整段文字。此外,引用诗词、图表时,可另起一行、居中标示,不加引号。  注释及其标注规则。  注释指行文中用以解释、说明文中某些字、词、句、专有名词等特定内容的标注及其解释、说明性文字。  注释的标注一般应掌握以下原则:  (1)学术论文是否标注注释应根据行文的需要而定。当行文中遇有字、词、短语、人名、地名、事件名,以及图表、公式、文献等,需要进一步加以说明、解释,而又没有具体准确的文献来源时,应使用注释。  (2)文中注释的序号标注与参考文献不同,一般应用带圆圈的阿拉伯数字上标,以示与参考文献区别。其相应的说明、解释性文字可采用页下脚注,也可采用文末尾注。但无论采用脚注还是尾注,都应以手动方式进行标注,否则编辑修改或排版时,一经转换成纯文本格式,所有自动标注的内容将可能会丢失。  (3)如果论文的篇幅较长,为便于阅读起见,建议采用文中上标序号加“脚注”的注释方式,学术专着中这种方式更为常见;期刊论文中最好也采用文中编号加“脚注”,这样更便于阅读,而尽量不要采用文中编号加“尾注”,除非注释较多脚注不易排版。  一般来讲,注释在社科类论文、尤其是涉及古籍或考古的论文中使用较多。但原则上应控制文中注释的数量,只要能够查明出处的,尽量以参考文献的形式标注,因为这样更为科学严谨。  三、文后部分  文后参考文献及其着录规则。  参考文献是指在撰写或编辑论文、着作时对信息来源或其中一部分信息源进行精确和详细着录的一组数据,是位于文末、书末或书中各章节后的对论着中所引用信息的来源等各要素的准确标注,以便于读者检索、查找和核对。  关于参考文献,从笔者多年的编辑经历来看,来稿中未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规定的规则着录,着录项目、着录要素不全,着录格式、着录顺序混乱,标志符号使用错误,以及着录内容差错较多等问题严重存在,在来稿中约占95%的比例。可见,参考文献标注不规范是学术论文撰写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因此,有必要在这里详细探讨一下参考文献的着录问题。  (1)参考文献的种类。  参考文献的信息资源包括图书、期刊、报纸等正式出版物和法规性文件、非涉密的内部资料等。按照论文撰写中使用参考文献的目的划分,参考文献主要分为引文型参考文献和阅读型参考文献两大类。其中,引文型参考文献又分为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这两种参考文献都必须在正文中(标序号)和文后标注清楚;而阅读型参考文献则不必标注。  (2)着录参考文献应依据的国家标准。  着录参考文献所依据的国家标准是《文后参考文[6]献着录规则》(GB/T 7714-2005) 这 是 一个专门供着者和编者使用的参考文献着录规则,已被学术期刊普遍采用。因此,无论是学术论文、还是科技论着的着者和编者,都应在着录参考文献时遵照执行。  需要说明的是,此标准目前还是推荐标准,现正在修订中,明后年有可能将出台修订后可能更名为《信息与文献--参考文献与信息资源引文指南》的新标准。新标准参照了国际标准ISO 690:2010(E)《信息与文献--参考文献与信息资源引文指南》的有关规定,出台后将作为我国书刊、学术论文等参考文献着录的新国标。  (3)文后参考文献的着录。  文后参考文献(又称参考文献表)是文中所引用的、可具体查考的、表明文献来源各要素的标注集合。因此,凡是在论文撰写中直接或间接引用的观点、学说、文字、公式、图表等,均应在文后参考文献中将文献来源信息齐全准确地标注清楚。其着录格式是在正文末另起一段,以“参考文献:”字样标示,其下将正文中已标注序号的全部引用型参考文献顺序标列清楚。  参考文献各要素的标注应严格遵照国标的有关规定,不可按自己原有的习惯随意标注。否则,计算机检索时无法切分识别,其将被视为无效参考文献,正文中相应的引用文字也将被视为抄袭。  (4)参考文献的排序。  按国标规定,正文中和文后参考文献表中的参考文献序号,均应使用带方括号“[ ]”的阿拉伯数字排序,如:[1] [2] [3]……;而不是用带圆括号“()”、六角括号“〔〕”或方头括号“【】”等的阿拉伯数字排序,更不能使用汉字数字或拉丁、罗马字母排序。  (5)参考文献载体类型的标志符号。  《文后参考文献着录规则》(GB/T 7714-2005)是GB/T 7714-1987的修订版,新国标共给出了15个文献载体类型的标志符号,分别是:  普通图书-M、期刊-J、报纸-N、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会议录-C、汇编-G、数据库-DB、计算机程序-CP、电子公告-EB、档案-A、舆图-CM、其他-Z  此外,还给出了4个电子文献载体的标志符号:磁带-MT、磁盘-DK、光盘-CD、联机网络-OL  (6)有关参考文献载体类型标志符号的使用应着重说明的两点:  ①“A”是2005年修订后的新国标规定的“档案”的标志符号,“A”原来指专着、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现在标注析出文献用“//”表示“来自于……”  ②如有必要,可将2个标志符号合并使用,如:DB/OL-联机网上数据库、J/OL-网上期刊、M/CD-光盘期刊,等等。  (7)参考文献着录的基本格式示例:  ①图书。  格式:[序号]责任者。题名[文献载体类型]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相应页号。  例如:  [1]冯慧玲。档案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②期刊。  格式:[序号]责任者。题名[文献载体类型]刊名,刊期:起止页号。  例如:  [3]冯慧玲。论档案馆的“亲民”战略[J]档案学研究,2005(1):12-  ③析出文献。  格式:[序号]责任者。题名[文献类型] //编者。论文集或报告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号。  例如:  [4]迈克尔·库克。中央和地方档案机构与社会的关系[R]// 198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档案理事会联合主持编写。文件与档案管理规划项目年度报告[M]北京:档案出版社,1985:33-  (8)西文参考文献的着录。  着录西文参考文献时,目前可掌握两个原则:一是参照中文参考文献格式着录;二是依照西文习惯着录。但无论采用那种格式,都应尽量采用西文原文或通用的中文译文着录,而不应采用自行翻译的中文译文着录。  (9)参考文献着录的原则要求。  ①所列参考文献应最好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查考;如果是非涉密的内部资料,也应按规范尽量将各要素着录齐全。  ②文后参考文献表中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将序号、责任者、着作或文章的题名、文献载体、出版地、出版者、版期(出版年、刊期)、页号等信息要素按顺序标注齐全。  (10)正确理解与使用参考文献切分符号为使参考文献着录表简明统一,GB/T 7714-2005规定了着录时应使用的9个参考文献切分标识符号,分别是:“”“:”“,”“;”“//”“()”“[ ]”“/”“-”  这些符号多数移植于标点符号,但其功能和用法与标点符号不同,它们是一种前置符,置于相应的着录项目或着录要素之前,为的是使这些项目、要素个别化,以利于计算机识别、切分;而标点符号是后置符,因此不能以对标点符号用法的理解去使用标志符号。  课题名称及编号的标注。  凡是经过有关部门批准立项的科研课题,其课题论文均应在论文首页或文末注明“课题名称”和“项目编号”其标注方式有多种,可在论文首页正文下面以星号等符号标示,也可以“基金项目:”或“[基金项目]”标示,亦可在文末以“注:”标示,但无论采用哪种方式标注,课题名称及编号应标注齐全,且同一期刊中应做到标注格式统一。如:  注: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国文档名词发展演变史》的课题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4BTQ  作者简介的标注。  作者简介是指将论文主要作者的姓名、出生年月、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主要研究方向等信息依次列出的一组文字。  凡是向期刊投稿的学术论文,一定要有作者简介,这是为了学术论文刊发时编排的需要,在相关的学术期刊编排格式中有明确要求。作者简介一般位于篇首页地脚,置于“基金项目”(或收稿日期)之下,也可列于文后参考文献表之下。作者简介应以“作者简介:”或“[作者简介]”等标示,多位作者的简介之间应以分号“;”隔开,相继列出。  通联方式。  通联方式是作者向编辑部提供的通讯和联系方式,包括电话(手机)、电子邮箱、作者单位及详细地址、门牌号、邮编等信息,以便编辑部联系修改稿件,向作者邮寄样刊、支付稿酬,有些期刊还要求作者提供银行卡号。  通联方式一般附于原稿文末的最后部分,但不随论文刊发,只是为了给编辑部与作者之间联系提供方便,所以应在文末详细注明。许多作者由于投稿中不注意标注通联方式,给编辑部处理稿件带来不便,甚至影响到稿件的采用,因此有必要提请注意。

我也在找啊2006年度CSSCI来源期刊(493种) 2005年11月21日—23日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指导委员会在深圳召开会议,对CSSCI来源期刊的调整进行了讨论并达成共识:对2004年度461种来源期刊中属于自然科学、二次文献、通俗、译文为主等不符合CSSCI来源期刊收录原则的15种期刊予以删除,在此基础上对期刊近五年平均他引影响因子进行学科排序,遴选排位较前的47种非来源期刊入选为2006年度CSSCI来源期刊。经调整后的CSSCI来源期刊为493种,现予以公布。 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 2005年12月31日 2006年度CSSCI来源期刊(493种) 管理学(26种) 管理世界 科研管理 管理科学学报 外国经济与管理 中国软科学 科学学研究 南开管理评论 中国管理科学 管理工程学报 预测 中国科技论坛 经济管理(新管理) 研究与发展管理 科学管理研究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管理现代化 经济体制改革 中国行政管理 商业经济与管理 软科学 科技管理研究 管理科学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未来与发展 科技进步与对策 宏观经济管理 经济学(72种) 经济研究 中国工业经济 金融研究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世界经济 会计研究 中国农村经济 国际经济评论 经济科学 改革 经济学动态 中国农村观察 财贸经济 农业经济问题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国际金融研究 经济学家 财经研究 南开经济研究 国际贸易 经济评论 中国经济问题 上海经济研究 宏观经济研究 国际贸易问题 当代经济科学 世界经济研究 证券市场导报 中国经济史研究 财经科学 投资研究 中国土地科学 财政研究 财经问题研究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城市问题 城市发展研究 当代财经 经济与管理研究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经济导刊 当代经济研究 税务研究 财经理论与实践 农业技术经济 审计研究 经济问题 经济纵横 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 国际经济合作 金融论坛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中国农史 国际经贸探索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消费经济 中国流通经济 涉外税务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现代日本经济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学院学报 亚太经济 经济经纬 保险研究 上海金融 中国国情国力 生态经济 税务与经济:长春税务学院学报 绿色中国B(理论版) (2006年更名为:林业经济) 生产力研究 开发研究 《中国集体经济》、《集团经济研究》、《商场现代化》,经济管理类稿件发表可与我联系,投稿邮箱:(周编辑)。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杂志电子版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杂志于1980年创刊,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创刊最早的关于科学技术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方面的综合类科技期刊,是由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天津市科学学研究所共同主办,天津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管。《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自创刊以来,该刊为宣传科学精神和科学学理论,提高科技政策与科技管理水平,为“科教兴国”战略的确立和实施,率先在理论和实践上做了大量超前研究和探索。其中就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中的许多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探讨的一些观点,还被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等一系列决策采纳。

1、为优选期刊、节省经费和馆藏评价提供参考依据期刊数量众多,任何一个单位都不可能把所有期刊订全,这不仅是经费不允许,馆藏空间也不允许,因此需精选质量较好的期刊订购。核心期刊的研究最初是为图书情报部门优化馆藏服务的。利用有限的经费,选择、收藏最有价值、最大信息量的期刊,是图书情报单位要考虑的问题。许多图书馆直接或间接利用各种核心期刊表,为订购期刊服务,不仅节省了宝贵的经费,而且提高了馆藏期刊质量,用较少经费获取较多高水平的学术期刊以满足读者需求,降低拒借率。同时,它对于收藏单位确定馆藏核心期刊或馆藏重要期刊起着较大的参考作用,能指导图书情报部门通过核对核心期刊表,调整订购的刊种,并可指导图书情报部门对馆藏期刊进行合理剔除。2、为图书馆指导读者阅读提供依据据统计,目前世界上有现刊20万种左右,一个科研人员,面对数量如此庞大的期刊,要想将本学科范围内的期刊全部浏览或阅读一遍是不可能的。毫无疑问,任何科研人员都只能有选择地重点阅读本专业的核心文献。核心期刊可指导期刊信息服务人员向用户推荐较有价值的期刊,为用户利用较少时间获取最大信息量提供了帮助,并指导参考咨询人员选择重要期刊进行信息开发。3、为科研管理和科研机构扩大影响、提高水平服务学术机构通过鼓励本单位科研人员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成果,可以提高本单位的学术地位。科研和人事管理部门可通过掌握本单位科研人员在核心期刊上的发文情况,来了解本单位在各学科领域中的学术地位和在学术界的影响,并确定学术带头人,从而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和用人措施,加强和改善科研管理工作。同时,科研人员通过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扩大交流与影响,并通过对自身的了解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研究能力、水平和效率。4、为期刊扩大影响,提高学术水平服务期刊编辑者,长期以来希望自己编辑的期刊以及从事的编辑工作能地为社会所承认,一旦他们的期刊入选核心期刊表,期刊的影响随之扩大,发行量增多,期刊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上升。同时,期刊能吸引的高水平来稿,进而不断提高期刊的学术水平,提高期刊的质量。尽管国家有关管理部门尚未正式颁布官方的核心期刊表,但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正式文件如新闻出版署《社会科学期刊质量管理标准(试行)》、《科技期刊学术评估标准》中都已认可了核心期刊在评价期刊学术、业务水平方面的作用。5、为期刊论文质量评价提供依据在科研成果中,研究论文占有较大比重,对研究论文的学术水平评价成为科研成果评价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对研究论文的评价长期以来采用专家评议来完成,由于其公正性、客观性、规范性比较差,近年来人们逐渐趋向于以期刊的质量来衡量、评价研究论文的学术水平。核心期刊是按照科学的方法和指标评选出的、审稿制度严格的、学术质量高的期刊。利用核心期刊来鉴别论文的质量,不仅能简化评价手续、提高评价效率,而且能解决因评审者研究领域不同或是外行而无法公正评价论文水平的难题。利用核心期刊评价论文质量,可供对科研人员的成果评价、专业职务评定以及评优、晋升等参考。6、为我国社科、科技论文统计分析提供依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受国家科技部委托定期公布的我国科技论文年度统计分析公报,其基础工作是确定来源期刊表。该公报将科技论文分为国际、国内二种,国际以《SCI》来源期刊3000多种作为入选范围,国内以中国科技情报所选择的1000多种“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为统计依据。目前,国内有多种版本的综合性和人文、科技版核心期刊、来源期刊目录,例如北大版的《中文核心期刊目录要览》以及南大版CSSCI和中科院CSCD的来源期刊,这些工作为我国学术论文统计分析典定很好的基础。7、为数据库建设提供支持现代技术的发展,数据库建设方兴未艾。而在各类型数据库中,全文数据库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青睐,但建设期刊全文数据库首先要确定收录期刊的范围。核心期刊所具有的特点,使得核心期刊成为全文数据库来源文献的首选。至于像SCI、CSCD、CSSCI等引文数据库的来源期刊,事实上具有核心期刊的作用,许多单位已将这些数据库的来源期刊确定为核心期刊。

应急管理科学与技术杂志

应急管理工作中的关键环节,就是在突发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中,由内部和外部条件支配,出现一个或几个对整个事件和应对工作起到决定性影响的要素,必须在短时间内作出处置的重要环节。因此,能不能抓住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突发公共事件处置的好坏。本文就此问题作以探讨。  一、做好应急管理工作,关键要建立健全预警系统  预警是公共突发事件处置工作的第一步,也是应急管理工作的关键。因为,预警能灵敏、准确地告示危险前兆,及时警示,作用在于超前反馈、及时布置、防患于未然,最大限度地降低由于事故发生对生命造成的伤害与财产损失。因此,建立健全预警系统就凸显重要,是做好应急管理工作的关键。首先,要确定风险来源,列举可能引发突发事件的现象或表象;其次,要分析应急事件,包括应急事件发生的频率、应急事件的影响力、应急事件管理的难度以及公众的关注度;第三,要确定应急事件的预防控制策略,根据应急事件的性质和社会对应急事件的承受能力,制定不同的应对策略。  二、做好应急管理工作,核心要健全决策机制  应急管理工作是新形势下政府行使社会管理职能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立健全应急管理决策机制 ,是提高应急管理决策水平的核心环节,是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科技支撑和技术依托,是科学、准确、及时处置应急事项和防范风险、减少损失的重要措施。因此,要通过各项制度性改革或创新举措,进一步完善危机决策机制,以提高决策系统的整合能力,强化应急决策信息、智囊及训练机构建设,加强有关部门及地方各级政府的决策组织体系建设。在风险来临之际,快速反应,科学应对,规范处置,全方位构筑危机决策系统及其组织架构,从而提高应急决策能力和效率。  三、做好应急管理工作,中心要规范信息传播  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中,及时、准确、全面地向公众发布相关信息十分必要。既体现政府对公众知情权和切身利益的尊重,又为政府采取进一步行动打下舆论基础。不断改进应急信息发布机制,本着以人为本、对人民群众利益高度负责的原则传播信息,是政府做好应急管理工作的非常措施。因此,突发公共事件信息的发布必须坚持准确、及时、客观、公正、正确导向、有利于突发公共事件的平息等原则。建立标准统一的信息发布制度,明确公布不同类型突发公共事件预警和风险提示信息的标准、等级、时限、渠道、范围、技术分析、政策解释等,做到内容权威、体系完整、规范有序。  四、做好应急管理工作,重心要保证物资供应  物资供应是保证应急后勤支援的前提。建立完善的物资保障制度,保证充足的物资供应及收支的规范是做好应急管理、实施应急预案的基本保证和先决条件。因此,应不断加强应急物资计划的储备,包括医疗设备、急救器材、药品、血源、救护车辆、防护设施、生活物品、通信设备等。同时,应保证充足的应急资金,国家财政预算项目中应安排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预备性支出。  五、做好应急管理工作,基础要坚持依法行政  依法开展应急管理工作,是依法行政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国已制定了涉及应急管理的法律36件、行政法规37件、部门规章55件等。初步形成应急管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对保障应急管理科学、规范、有序起着重要作用。把应急管理的经验性做法和规律性认识,以法律法规形式予以规范和确认,有利于更好地指导应急管理工作,确保应急管理工作始终在法律轨道上运行。 因此,坚持依法行政,是做好应急管理工作的基础,是历史的需求,是时代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坚持依法行政,才能不断地提高应急管理工作水平,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国民财产的损失。

安全应急救援领域还是有不少的期刊,比如《中国应急救援》,《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国际援助》《中国应急管理》《安全》《中国应急管理科学》等等,都是这个领域非常专业的期刊杂志。另外拓展一下,你所需要的期刊,可以直接在国内数据通过相关关键词查到的。

中国应急管理科学好一点。安防科技杂志创办于2001,是陕西省贸促会主管的重点学术期刊,是省级期刊。中国应急管理科学是正规国家级连续型电子期刊,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可查,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主管。期刊编委会由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领域的知名专家组成,负责确定期刊的办刊宗旨,期刊的发展方向,审定论文的学术质量等。

应急管理工作中的关键环节,就是在突发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中,由内部和外部条件支配,出现一个或几个对整个事件和应对工作起到决定性影响的要素,必须在短时间内作出处置的重要环节。因此,能不能抓住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突发公共事件处置的好坏。本文就此问题作以探讨。  一、做好应急管理工作,关键要建立健全预警系统  预警是公共突发事件处置工作的第一步,也是应急管理工作的关键。因为,预警能灵敏、准确地告示危险前兆,及时警示,作用在于超前反馈、及时布置、防患于未然,最大限度地降低由于事故发生对生命造成的伤害与财产损失。因此,建立健全预警系统就凸显重要,是做好应急管理工作的关键。首先,要确定风险来源,列举可能引发突发事件的现象或表象;其次,要分析应急事件,包括应急事件发生的频率、应急事件的影响力、应急事件管理的难度以及公众的关注度;第三,要确定应急事件的预防控制策略,根据应急事件的性质和社会对应急事件的承受能力,制定不同的应对策略。  二、做好应急管理工作,核心要健全决策机制  应急管理工作是新形势下政府行使社会管理职能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立健全应急管理决策机制 ,是提高应急管理决策水平的核心环节,是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科技支撑和技术依托,是科学、准确、及时处置应急事项和防范风险、减少损失的重要措施。因此,要通过各项制度性改革或创新举措,进一步完善危机决策机制,以提高决策系统的整合能力,强化应急决策信息、智囊及训练机构建设,加强有关部门及地方各级政府的决策组织体系建设。在风险来临之际,快速反应,科学应对,规范处置,全方位构筑危机决策系统及其组织架构,从而提高应急决策能力和效率。  三、做好应急管理工作,中心要规范信息传播  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中,及时、准确、全面地向公众发布相关信息十分必要。既体现政府对公众知情权和切身利益的尊重,又为政府采取进一步行动打下舆论基础。不断改进应急信息发布机制,本着以人为本、对人民群众利益高度负责的原则传播信息,是政府做好应急管理工作的非常措施。因此,突发公共事件信息的发布必须坚持准确、及时、客观、公正、正确导向、有利于突发公共事件的平息等原则。建立标准统一的信息发布制度,明确公布不同类型突发公共事件预警和风险提示信息的标准、等级、时限、渠道、范围、技术分析、政策解释等,做到内容权威、体系完整、规范有序。  四、做好应急管理工作,重心要保证物资供应  物资供应是保证应急后勤支援的前提。建立完善的物资保障制度,保证充足的物资供应及收支的规范是做好应急管理、实施应急预案的基本保证和先决条件。因此,应不断加强应急物资计划的储备,包括医疗设备、急救器材、药品、血源、救护车辆、防护设施、生活物品、通信设备等。同时,应保证充足的应急资金,国家财政预算项目中应安排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预备性支出。  五、做好应急管理工作,基础要坚持依法行政  依法开展应急管理工作,是依法行政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国已制定了涉及应急管理的法律36件、行政法规37件、部门规章55件等。初步形成应急管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对保障应急管理科学、规范、有序起着重要作用。把应急管理的经验性做法和规律性认识,以法律法规形式予以规范和确认,有利于更好地指导应急管理工作,确保应急管理工作始终在法律轨道上运行。 因此,坚持依法行政,是做好应急管理工作的基础,是历史的需求,是时代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坚持依法行政,才能不断地提高应急管理工作水平,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国民财产的损失。

  • 索引序列
  •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杂志
  •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杂志官网
  •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杂志投稿
  •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杂志电子版
  • 应急管理科学与技术杂志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