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253

大嘴小鲨鱼
首页 > 论文问答 > 诗歌研究论文范文大全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克利玛碴

已采纳
哈哈,我告诉你,不会有人给你写的。顶多是搜。不信你看着。
129 评论

那一年里

★1.《中国现代主义诗潮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1998年再版2.《中国新文学思潮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3.《湖北文学史》(与王齐洲合作),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4.《反思与重构:中国现代文学史观综论》,新华出版社2005年出版5.《中国现代文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出版,2005年第7版 《反思与重构:中国现代文学史观念综论》,新华出版社2005年7月出版。 中国现代主义诗潮论》(修订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出版。 《中国现代诗歌意象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4月出版。 主编(与李遇春合作主编):《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作品选讲》(上、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出版。 主编(与李遇春合作主编):《中国当代文学经典作品选讲》(上、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出版。 主编:《华韵诗魂:现当代诗歌精选》(第二届中国诗歌节《华韵诗魂》丛书之一),2009年5月出版。 (近15年来主要成果):1.《论穆旦的诗》,《湖北民族学院学报》1995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5年第11期全文转载2.《略论湖北现代文学特征及其文化传统》,《江汉论坛》1995年第8期3.《论冯至的十四行诗 》,《贵州社会科学》1995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6年第1期全文转载4.《论卞之琳的新智慧诗》,《 文艺研究》1996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6年第5期全文转载5.《中国现代主义诗潮的嬗变及其特征》,《 晋阳学刊》1996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6年第7期全文转载6.《李金发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位置刍议》,《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6年第11期全文转载7.《论中国现代主义诗歌与西方象征主义诗歌》,《外国文学评论》1996年第4期8.《鲁迅精神魅力的探寻》,《 鲁迅研究月刊》1997年第11期;《中国文学年鉴》(1997—1998)全文转载9.《论三、四十年代中国现代主义诗潮的嬗变》,《学习与探索》1997年第2期;《新华文摘》1997年第9期全文转载;《中国文学年鉴》(1997—1998)全文转载10—11.《胡适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上、下),《荆州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1998年第6期;人大复印质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9年第4期全文同期转载12.《20世纪中国诗歌的现代化历程的回眸》,《人文杂志》1998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9年第2期全文转载;《诗刊》1999年第5期转摘13.《略论影响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几种关系》,《文学评论》 2000年第4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0年第6期摘要14.《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分期及其特征》,《 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1年第2期全文转载;《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1年第2期全文转载15.《20世纪中国诗歌的民族化历程回眸》,《人文杂志》2001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研究》2001年第4期全文转载16.《文化视野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有效性与局限性》,《 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1年全文转载17.《论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观念的二元对立》,《人文杂志》2002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2年第10期全文转载18.《略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经典化》,《学习与探索》2002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第12期全文转载19—20.《法国象征主义对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影响》,《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3年第8期同期全文转载21.《略论20世纪四十年代中国文学思潮的反思特征》,《 江汉论坛》2003年第8期22.《论20世纪40、5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转型:兼论中国现代作家后期创作现象》,《文艺研究》2003年第5期23.《论徐圩〈鬼恋〉的叙事审美特征》,《人文杂志》2003年第5期24.《20年代中国现代诗歌音节诗学》,《学习与探索》2004年第4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4年第5期摘要25.《论中国现代诗歌意象艺术》,《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新华文摘》 2005年第6期摘要26.《20世纪30、40年代中国现代意象诗学综论》,《人文杂志》 2004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4年第12期全文转载27.《论中国现代诗歌与西方象征主义诗歌意象艺术》,《社会科学研究》2005年第3期★28.《中国现代诗歌与古代诗歌意象艺术略论》,《文学评论》2005年第3期29.《论闻一多诗歌意象艺术的嬗变》,《江汉论坛》2005年第9期《论中国现代诗歌意象的都市化特征》,《人文杂志》2006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文、当代文学研究》2006年第11期全文转载。《九叶诗派意象艺术的现代化追求》,《河北学刊》2006年第5期。《西方意象诗学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影响》,《文艺研究》2006年第9期。《论七月诗派的意象艺术》,《三峡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走向融合与开放:艾青诗歌意象艺术的探索》,《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新诗散文化的诗学内涵与意义》,《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文、当代文学研究》2007年第12期全文转载。《关于现代旧体诗词的入史问题》,《文学评论》2007年第5期。《培育儿童媒体文化 适应现代教育转型》,《华文学刊》(新加坡)2007年第1期。《1990年代以来郑敏研究述评》(与张琰合作),《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也谈当前的国学热》,《文艺报》2007年2月10日。《不能把五四与传统对立》,《社会科学报》2007年5月17日。《现代中国文学学科观念与方法学术研讨会综述》(与张晋业合作),《光明日报》2008年7月3日。《中国现代诗歌的意象图景》,《社会科学报》2008年7月3日。《中国现代诗歌意象的发生》,《人文杂志》2008年第4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8年第11期全文转载。《色戒:从张爱玲到李安》,《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新诗困惑期的选择与思考》,《文艺报》2008年1月24 日。《中国现代诗歌意象艺术的嬗变及其特征》,《天津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新华文摘》第10期摘要。《近30年郭沫若〈女神〉研究综述》(与胡忱合作),《郭沫若学刊》2009年第3期。《语文课问题何在》,《光明日报》2009年2月9日。《回归传统不是语文课的出路》,《语文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学语文教与学》2009年第7期全文转载。《近三十年中国现代诗歌史观反思》,《文艺研究》2009年第3期;《新华文摘》2009年第11期全文转载。《现代旧体诗词不宜入史》,《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10月20日。《《新诗的困惑与选择》,《文艺研究》2009年第12期 中国20世纪文学与外国文学的相互关系研究--中国社科九五项目主要参加者之一中国现代诗潮研究--湖北省92年社科项目湖北文学史--湖北省94年社科项目(合作)楚文艺美学研究--湖北省教委1995年重点社科项目(主持人)解放区文学研究--陕西省七五社科项目(合作参加)湖北当代历史题材小说研究--湖北省社科2002年项目(合作参加)中国现代文学教学体系转轨研究--湖北省教委1993年教学科研项目 1993年获湖北省政府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1999年获全国曾宪梓教育基金二等奖2001年获湖北省政府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2001年获荆州市政府首届社会科研成果一等奖

93 评论

爱家酒店

罗兰的《秋颂》不错,可惜现在是春天

115 评论

Elephantwoman

长沙码子遵命文学:  浅 谈 杜 诗  说起古典诗词,人们自然会想到唐诗;而说起唐诗,大家又会自然想到杜甫。  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唐代诗人,汉族,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原籍襄阳),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诗艺精湛,忧国忧民;诗称“诗史”,人称“诗圣”。  通过学习,我发现杜诗有如下特点:  一、诗品卓越  和同时代的许多诗人不同,杜诗跳出了吟花弄月和个人得失的小圈子。他大胆地针砭黑暗的时弊,积极地关怀无辜的百姓,敢为广大穷苦百姓“鼓与呼”。  例如:“三吏”、“三别”中的《石壕吏》中的诗句:“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区区十个字,就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当权恶吏仗势欺人的憎恶和谴责;对生活在底层的老百姓深受压迫的同情和呼号。  又如:公元759年所写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诗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简直和1046年北宋名相范仲淹所写的《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杜诗却比范文几乎要早上300年!  二、格律圣手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例如:《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整篇四联,三联工对。不仅句间对仗,而且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如临仙乐。经过精心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难怪胡应麟《诗薮》将该诗推崇为“古今七律之冠”!  三、体裁丰富  杜甫不仅格律诗堪称圣手,而且乐府诗也写得出神入化。  例如:《兵车行》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这首诗是讽世伤时之作,也是杜诗中的名篇,为历代所推崇。诗旨在讽刺唐玄宗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莫大的灾难,充满非战色彩。 全诗把唐王朝穷兵黩武的罪恶,揭露得尽致淋漓。  诗的开头,用不太多见的三字句,连用两个象声词,“辚辚”和“萧萧”,以蒙太奇的手法,迅速把读者带进一个悲惨的故事情节。寓情于叙事之中,在叙述中张翕变化有序,前后呼应,严谨缜密。诗的字数杂言互见,韵脚平仄互换,声调抑扬顿挫,情意低昂起伏。既井井有条,又曲折多变,真可谓 “新乐府”诗的典范,前呼后应也是这首诗的写作特色之一。  该诗的成功固然决定于立意谋篇,但是和格律诗相比,更为活泼的形式,更为丰富的节奏,也是该诗的重要亮点。有理由相信,杜甫的新乐府中的长短句式,肯定对后世包括宋词在内的新兴文体具有深远的积极影响。  以上浅谈,纯属管见,失雅之处,深望斧正。  学生XXX敬上  另附五绝拙作两篇,拙联两幅:  ※◇※◇※◇※  《五绝·叹孔明》  祭风烧赤壁,  妙计赚荆州。  可叹隆中对,  祁山恨未休。  《五绝·咏范蠡》  略施韬晦计,  助越胜强吴。  名利皆抛却,  翩跹泛太湖。  ※◇※◇※◇※  杜句:无边落木萧萧下  拙对:不尽扬沙漫漫飞  杜句:丛菊两开他日泪  拙对:岭梅独放故人心

181 评论

CISSYZHANG74

古典诗词的艺术 ——仅谈苏轼苏轼,一代才子,却生不逢时,仕途不顺。或许,正是因为他的仕途不顺、历经坎坷,造就了他旷达的态度。在这里,我们以乌台诗案作为分界点,来赏析一下苏轼的诗词,从中体味一下古典诗词的艺术。在苏轼的词中,我最喜欢的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首词的唯美,如《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中秋赏月,不禁对月沉思片刻。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不知是苏轼的的性格成就了他的文学,还是文学成就了不凡的气魄,抑或是两者相互结合,构成苏轼词文的艺术。在苏轼的词中,总能找到一种豪放,不论是喜悦还是痛苦的时候,这是一种风格,激励人志存高远的风格。古典诗词于人的价值正在于它内在所能反映出来的东西,可以是思想,可以是见解,可以是感情,可以是对遭遇的一种感慨。仅仅追求文辞华丽的诗词终究会被我们淡忘的。虽然说辞藻是艺术的一部分,但在我的思想中,真正的诗词的艺术是能够带给我们心灵的震撼。用心去品味一下《水调歌头》,首先吸引我们的是一个唯美的画面,然后我们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旷达的态度。在一个洒满月光的夜晚,随风轻轻起舞,渐渐升上空中,抱着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一副嫦娥奔月的场景,神话一样的画面,让我们不得不感慨苏轼的想象力。但他还是要生活在现实中,亲人的离别也会让他难过。一个人躺在床上,静静的想着往事,看着皎洁的月光,一个个人影回荡在头脑中,分别所带来的痛让他无法入睡。然而他是旷达的,从古至今,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团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就换一种态度吧。只要亲人能长久的存在,就来一起看着这美丽的月亮,共同来思念着心中的亲人吧。一句“千里共婵娟”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将整首词放置在一个与世隔绝的意境之中,让读者也能感受到尘世之外的那种意境。艺术,给人美的感受。这首词,作为苏轼诗案之前的一篇名作,让我感受到美的语言、美的画面、美的情感。这是一种唯美而旷达的风格,却依然能让我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每一次都是这样。然而,伟大的诗人都会有一些坎坷来增加他们的阅历,让他们的诗词有所改变。1079年7月,苏轼在湖州任上,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次年元月,被流放至黄州。诗案之前,他的诗词作品在整体风格上是大漠长天挥洒自如。而在诗案之后,他的作品慢慢转向大自然、转向人生体悟,来表现心中的豁达。在这转变的过程中,苏轼的另一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问世。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人生抑郁之时,来到赤壁矶看看风景,将心中的郁闷之情还给广阔的自然。一个豪放的词人站在壮阔的山水中,必然会有一番抒情。开篇第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就将整首词的基调建立在壮阔的情景之上,让人为之一颤,让人想到他必将所见之景排遣内心积郁,求得心灵的慰藉和解脱。遥望古代诗人,我们发现,大凡他们处在逆境之中,必将会写出经典的诗词歌赋。苏轼也是这样,仕途不顺的他在赤壁合情合理的想到了三国的英雄,想到那个少年老成,年纪轻轻便有丰功伟业的周瑜,借赤壁附近雄奇壮阔的自然景象,缅怀和赞美了古代的英雄豪杰,表达了词人渴望为国效力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和壮志未酬的抑郁之情。然而最后几句却让人感到与之前的风格完全不符。回忆自己年轻时,想想自己的一声,突然有一种释然,一切的功名利禄都并不重要,人生如梦一样,不必刻意追求什么,不如放弃一切杂念,归隐自然,与江流月亮把酒言欢。豪迈之情寓于其中,那种在经历大落之后的感慨不是一般人能体会到的,而苏轼能用这样一种豪迈表现自己的释然,让人佩服。或许这就是他的性格,他的人生态度。这首词是苏轼词中最具有英雄气魄的代表作,也是北宋词坛上最引人注目的千古绝唱。当读完这首词的时候,让我们去仔细想想这首词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些什么?突然感觉到一种不知所措,我们甚至不能用语言来表达这首词带给我们的感受,只知道是一种豪迈、一种震撼。或许古典诗词的艺术就在于此,不必非要说出什么地方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更重要的是古典诗词带给我们心灵的愉悦和震撼。

205 评论

巧儿妹妹

拜托。。。才30分。。。你拷贝谁的不是拷贝,别人的和我们自己写的都不是你的,有什么区别么?。。。再说是选修你根本不用这么重视,别说我自己写200字,老师20字基本都不会仔细看你的。安啦

332 评论

相关问答

  • 诗歌研究论文范文大全

    拜托。。。才30分。。。你拷贝谁的不是拷贝,别人的和我们自己写的都不是你的,有什么区别么?。。。再说是选修你根本不用这么重视,别说我自己写200字,老师20字基

    大灌篮2 6人参与回答 2024-06-27
  • 中国诗歌研究史论文范文大全

    魏晋南北朝小说可分为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志怪小说记叙神仙方术、鬼魅妖怪、殊方异物、佛法灵异,虽然很多作品中表现了宗教迷信思想,但也保存了一些具有积极意义的民间故

    45度向上傾斜 5人参与回答 2024-06-27
  • 中国诗歌研究动态论文范文大全

    戴望舒就是主要的影响对象,而其成为了中国新诗史上的领军人物

    小优的爱人 8人参与回答 2024-06-26
  • 诗歌研究论文范文

    浅析徐志摩诗歌意境的特色这个就是写开题报告八你把格式,格式内容发给我

    ID换了又换 4人参与回答 2024-06-28
  • 诗歌研究论文题目大全

    我来没问题,

    依我以希 5人参与回答 2024-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