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127

建安五金
首页 > 论文问答 > 湘学报创办时间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无奇不爱

已采纳
1、《万国公报》。康有为在“公车上书”之后不久,创办了《万国公报》。《万国公报》自1895年8月17日开始正式刊行,为双日刊,每册有编号,无出版年月。北京强学会成立以后,“先以报事为主”,把《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梁启超、汪大燮为主笔。《中外纪闻》是资产阶级早期政治团体的机关刊物,它除选登“阁抄”、译载新闻外,又载“格致有用之书”,探讨“万国强弱之原”,提出言政敷治的建议,在中国近代政治史、新闻史上有一定地位。  2、《时务报》是维新运动时期著名的维新派报纸,是当时维新派最重要的、影响最大的机关报。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刊。黄遵宪、汪康年、梁启超创办。旬刊,连史纸、石印。梁启超主笔,汪康年总经理,是中国人办的第一个杂志。
223 评论

石语angeline

刊名: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Xiangtan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主办: 湘潭大学周期: 双月出版地:湖南省湘潭市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开ISSN: 1001-5981CN: 43-1164/C邮发代号: 42-34历史沿革:现用刊名: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曾用刊名: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创刊时间:1977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11)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1996)

243 评论

浩然真气

报刊的产生对近代的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改变了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2、冲击了传统经典对人们思想的禁锢。3、促进并产生了新思想新文化的气门运动。4、开创了近代文明的先河,帮助国人了解世界。

175 评论

luoyue1231

维新变法时期:名称 时间 地点 创办人 《万国公报》 1895年8月 北京 北京强学会 《中外纪闻》 1895年12月 北京 北京强学会 《强学报》 1896年1月 上海 上海强学会 《时务报》 1896年8月 上海 梁启超 《利济学堂报》 1897年1月 温州 陈虬、陈黻辰、何迪启 《湘学报》 1897年4月 长沙 江标、唐才常等 《农学报》 1897年5月 上海 罗振玉、蒋黻 《集成报》 1897年5月 上海 陈念蘐 《新学报》 1897年8月 上海 吴县叶耀元 《经世报》 1897年8月 杭州 不详 《国闻报》 1897年10月 天津 严复等 《岭学报》 1898年2月 广州 黎国廉 《时务日报》 1898年5月 上海 汪康年 资产阶级革命派:报 纸报名 刊行时间 出版地中国日报 1900—1913 香港苏报 1903 上海国民日日报 1903 上海俄事警闻 1903—1904 上海檀山新报 1903—1907 檀香山俚语日报 1903—1904 长沙世界公益报 1903—1904 香港警钟日报 1904—1905 上海大同日报 1904—1912 旧金山图南日报 1904—1906 新加坡广东日报 1904—1905 香港刊 物刊名 刊行时间 出版地中国旬报 1900—1901 香港开智报 1900—1901 横滨国民报 1901 东京政艺通报 1902—1906 上海游学译报 1902—1903 东京大陆 1902—1905 上海女报 1902—1903 上海湖北学生报 1903 东京直说 1903 东京浙江潮 1903—1904 东京江苏 1903 东京立宪派:1906,张謇等,《预备立宪公报》保皇派的自己找吧~·,主要的两个,康梁各一个,有一个是论战中的主要战场。

286 评论

亲切的海沫儿

《字林西报》由奚安门(?~1856)等主编,有“英国官报”之称,出版达一百零一年,是在中国出版时间最长的一份外文报纸。《顺天时报》由中岛真雄主办,是日本外务省的喉舌。《申报》由英国人美查(生卒年不详)创办,《新闻报》长期由美国人福开森(1866~1945)主持,都是“学了中国人口气”办给中国人看的外商中文日报。这两家报纸后来为中国人接办,其中,《申报》出版了七十八年,是在中国历史上出版时间最长的中文日报。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最早的一批近代报纸 19世纪50年代起,一些受过西方教育具有资本主义倾向的知识分子开始办报。1858年在香港创办了《中外新报》,这是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份近代报纸,伍廷芳曾经参加过它的编辑工作。这以后,陆续创办的有《羊城采新实录》(1872,广州)、《昭文新报》(1873,汉口)、《循环日报》(1874,香港)、《汇报》(1874,上海)、《述报》(1884,广州)等。以《循环日报》、《汇报》、《述报》这三家最有影响。《循环日报》是一份大型日报。它的创办人王韬,曾经游历过英、法、德、日等国,对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有较多了解,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报刊政论家。他为《循环日报》所写的《变法》、《尚简》等文章,提倡学习西方,宣传政治改革,主张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当时和后来的改良派知识分子当中,有很大影响。《汇报》是中国最早的留美学生容闳参加创办的,曾经和外国人所办的中文报纸进行过激烈的笔战。《述报》创刊于中法战争时期,对刘永福所部黑旗军抗击法军和香港人民抵制法国殖民者发动的侵略战争而进行的罢工、罢市活动,都作过详细报道,支持了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报刊 1895年以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开始办报,鼓吹变法。1895年8月17日在北京创刊的《中外纪闻》、1896年1月12日在上海创刊的《强学报》,分别由梁启超、徐勤担任主编,隶属于强学会,在强学会被封以后,相继停刊。之后,梁启超等人继续筹备办报,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办了《时务报》。它是资产阶级改良派在戊戌维新运动时期出版的一份主要的机关报,旬刊,每期出二十余页,三四万字一册,由汪康年任总经理,梁启超任总主笔。在梁启超主持下,《时务报》先后出版了六十九期,发表了《变法通议》、《论中国之将强》等一大批鼓吹变法的政论文章,最多时日销达一万七千份,成为当时国内最受欢迎的一份报纸。和《时务报》相配合,资产阶级改良派还在全国其他地方创办了近八十种鼓吹变法的报纸。主要有1897年2月在澳门创刊的《知新报》、4月在长沙创刊的《湘学报》、10月在天津创办的《国闻报》、1898年2月在长沙创办的《湘报》等。其中,《国闻报》由严复主编,以在副刊《国闻汇编》上译载了宣传进化论思想的《天演论》蜚声于时。戊戌变法失败后,改良派在国内创办的报纸全部停刊,梁启超等人开始在国外办报。从1898到1904年,他们在日本、新加坡、檀香山、旧金山、温哥华等地创办了十几家报纸,以1898年、1902年在日本横滨相继创刊的《清议报》和《新民丛报》最负盛名。梁启超以任公、哀时客等笔名在《清议报》和创刊初期的《新民丛报》上所写的鼓吹新民、赞美少年中国和介绍西方哲学社会科学最新思潮的文章,曾经风靡一时,得到当时青年知识分子的赞同。1904年以后,康梁等又恢复在国内办报。他们所办的《时报》(1904,上海)和英敛之所办的《大公报》(1902,天津)、彭翼仲所办的《京话日报》(1904,北京)等报刊都进行过立宪保皇的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报刊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从开始革命活动时起就十分注意办报。在整个辛亥革命时期,他们在国内外一共创办了近一百二十种报刊。通过这些报刊,宣传他们的政治主张,动员群众起来革命,对民主革命形势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激励和推动作用。1894年兴中会刚刚在檀香山成立,就利用早已创刊的当地华侨报纸《隆记报》,作为自己的讲坛。1900年1月孙中山特派陈少白到香港创办《中国日报》,这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第一份正式机关报。此外,1900~1905年,革命派还在国内外创办了一批报刊,进行民主革命宣传。国外的主要集中于日本,著名的有《湖北学生界》、《江苏》、《浙江潮》等,编辑人员多数是革命的留日学生。鲁迅最早的一批革命文学作品就是在这些报刊上发表的。国内的主要集中在上海,以《苏报》、《国民日报》、《警钟日报》等最有影响。1903年6月《苏报》因发表激烈革命文字被封,章炳麟、邹容被捕,史称《苏报》案。1905年11月26日,《民报》在日本东京创刊。它是新成立的同盟会的总机关报。在孙中山领导下,《民报》和其他革命派报刊一道,同以《新民丛报》为代表的保皇派报刊展开了激烈的笔战,扩大了革命影响。之后,革命派的办报活动在国内外都有很大的发展。新加坡、缅甸、暹罗、澳洲、菲律宾、美国、加拿大、秘鲁等地,及国内除西藏、青海、甘肃、宁夏以外的二十九个省市地区,都办有革命派的报刊。以在上海出版的《中国女报》(1907,秋瑾主编)、《神州日报》(1907,于右任、杨笃生主编)、《民呼日报》(1909)、《民吁日报》(1909)、《民立报》(1910,于右任、宋教仁等主编),在北京出版的《帝国日报》(1909,宁调元等主编)、《国风日报》(1911,白逾桓主编),在广州出版的《可报》(1911,朱执信等主编),在汉口出版的《大江报》(1911,詹大悲主编)等报刊,影响最大。革命派报刊关于民主革命的宣传,为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诞生作了充分的舆论准备,孙中山曾经给予很高的评价。拒俄运动和反美华工禁约运动中的报刊 1903年4月,拒俄运动在上海、江苏等十八个省市和日本东京等地的留学生中爆发。《江苏》、《浙江潮》、《苏报》、《中国白话报》等报刊,纷纷发表评论,进行舆论声援。1903年12月15日,以蔡元培为首的一部分革命爱国人士,在上海创办的《俄事警闻》日报,是这次运动中创刊的一份以拒俄为中心内容的爱国报纸。它发表了大量有关沙俄侵占中国东北领土拒不撤军的“警闻”,并发表了《俄祸》、《告学生》、《告军人》等评论文章,和其他爱国报刊紧密配合,号召全国人民奋起抗俄,反对侵略。1905年,反美华工禁约运动和相继而来的全国性的抵制美货运动在广州、香港、上海、天津、北京等地爆发。香港的《有所谓报》、《世界公益报》,上海的《女子世界》,北京的《京话日报》,天津的《大公报》等,都积极投入运动。为了加强宣传,一些资产阶级爱国人士还特地创办了《保工报》和《美禁华工拒约报》等两家报纸,进行鼓吹。前者1905年7月20日创刊于上海,人镜学社主办,韵琴主编;后者同年8月21日创刊于广州,拒约社主办,黄晦闻主编。它们从创刊起,就集中力量进行抵制美货的宣传,对正在进行中的这场群众性的爱国运动,起了一定的鼓舞和推动作用。新创办的科技、文学和文摘性期刊中国最早的科技刊物,是1876年在上海创刊的《格致汇编》(月刊,英文名 Chinese Scientific Magazine),主编英国传教士傅兰雅(1839~1928)。这是一份以介绍声光化电等科学知识为中心内容的专门性刊物。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为了寻求富国强民的道路,在一部分青年知识分子中掀起了一股学习最新科学技术知识的热潮。一大批以介绍这方面知识为中心内容的专门性刊物陆续问世,其中主要的有,专门介绍农学知识的《农学报》(1897)、专门介绍数理化知识的《新学报》(1897)、《格致新报》(1898)、《普通学报》(1901)、《中外算报》(1902),以及专门介绍地质地理知识的《地学杂志》(1910)等。除《地学杂志》在北京出版外,其余都在上海出版,以《农学报》出版的时间为最长。这些刊物为国内的知识分子提供了当时能够得到的最新科学知识。文学期刊也在19世纪70年代出现。《申报》主办的《瀛寰琐记》(1872)、《四溟琐记》(1875)、《寰宇琐记》(1876)等三个月刊是其中最早的一批。90年代以后,以上海为中心,创办了一大批文学期刊,累计在五十种以上。著名的有李伯元主办的《世界繁华报》(1896)、《游戏报》(1897)、《绣像小说》(1903)、吴趼人主办的《采风报》(1898)、陈去病主办的《二十世纪大舞台》(1904)等。梁启超在东京创办的《新小说》出版后,也送到上海发行。这些刊物以小说、戏曲、诗词、散文为主要内容。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梁启超的《新中国未来记》等著名长篇小说,都是在这些刊物上首先和读者见面的。文摘性的期刊,以1897年在上海创刊的《萃报》为最早,稍后创刊的这类刊物还有《选报》(1902,上海)、《东方杂志》(1904,上海)等。后者由商务印书馆编辑发行,初为月刊,后改半月刊,徐珂等主编。先后出版四十四年,是在中国历史上出版时间最长的期刊之一。新型官报的出版与报律的制订 19世纪末,清朝政府因旧式邸报从未公开出版,内容又只限于常程文书,适应不了新形势的需要,故开始创办新型官报。最早出现的新型官报,是1896年在北京创刊的《官书局报》和《官书局汇报》。这两份官报由当时主管官书局的工部尚书孙家鼐负责管理。出版了很短的一个时期,即停。1906年以后,为了推行预备立宪和抵制革命宣传,清朝当局又在北京和各省省会陆续办起一大批新型官报。其中,属于中央一级的有考察政治馆主办的《政治官报》(后改为《内阁官报》),属于各部主办的有《商务官报》、《学务官报》,属于地方各级军政机关主办的有《北洋官报》、《南洋官报》、《安徽官报》、《湖北官报》、《四川官报》等。总数在三十种以上。除上谕和常程官文书外,这些官报还普遍设有“要闻”、“要电”、“实业”等栏目,以吸引读者,但并不受欢迎,必须官库补贴,才能得以维持。与此同时,清朝政府还颁布了《大清印刷物专律》、《报章应守规则》、《大清报律》等有关报纸出版的法令,对民办报纸进行限制。在1898至1911年的十三年内,全国有五十三家报纸遭到摧残,占当时报刊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其中被查封的三十家,被勒令暂时停刊的十四家,其余的分别遭到传讯、罚款等处分,使整个报刊出版事业蒙受了严重损失。(方汉奇)民国报刊民国成立后,与一时的资产阶级民主相联系,出现过短暂的报刊兴旺时期,全国有报刊五百多家。北京为政治中心,故独占五分之一。1913年二次革命后,袁世凯专制统治确立,先后公布《报纸条例》、《出版法》,进步报刊备受摧残,进步报人横遭迫害,全国报纸剧减为一百三十九种,多数政治态度保守,言论了无新意,销售额一般也不大,有一点积极意义的变化是报刊分家,报纸开始采用现代通行大张式样。这一时期较为著名的报纸除商办的《申报》、《新闻报》外,主要有上海《时事新报》、《时报》等;较为著名的杂志有章士钊主编的《甲寅》(1914),国民党创办的《国民》(1913)等。作为半殖民地的特征之一,外国在华所办报纸在政治上有相当影响,如英文《字林西报》、《京津泰晤士报》等。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主办的《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创刊,揭开新文化运动序幕,也开始了中国报刊发展的新阶段。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各派忙于争权夺利,无形中放松了对报刊的控制。进步力量的成长,更使部分报刊成为北洋军阀的对立面,打破了一潭死水的舆论界现状。五四运动时期,以《新青年》、《每周评论》、《国民》、《新潮》等杂志为主导,进步报刊鼓吹科学与民主,抨击封建专制,对推动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在业务上,此时的报刊普遍改用白话文,报纸注重新闻特性,副刊改革卓有成效,编排更为科学活泼。之后,报刊获得较大发展,1926年全国报刊已有六百二十八种。商办《申报》、《新闻报》发行量超过十万份,1926年9月《大公报》复刊,在张季鸾主持下,很快成为最有影响的全国性大报之一。北伐战争开始后,国共两党都很注重宣传,南方报刊言论活跃。但北洋军阀为了维持统治,镇压进步报刊,1926年,著名报人邵飘萍、林白水先后遇难,北方舆论界一片沉闷。1927年后,国民党逐步确立了对全国的统治,沪宁一带成为全国报刊的中心,上海一地报纸超过五十家,全国日发行量五万份以上的报纸全部集中在上海。1936年全国报刊一千七百六十三家,小报和晚报比20年代有了较大发展,但其中不无低级无聊之类。国民党政府力图建立新闻垄断,以《中央日报》为中心,党营报刊扩展到了全国。对进步报刊则通过各种法规条例限制扼杀,其手段从禁发查封直到破坏暗杀。即便是颇著声名的资产阶级报纸《申报》,其主持人史量才也因“九·一八”事变后政治态度的某些变化而在1934年11月遭暗杀。然而,进步报刊仍在重重压力下成长。在红军革命根据地内,报刊事业有了相当发展。左翼文艺界主办的杂志《萌芽》、《文学月刊》等此家被封,别家即出,影响颇大。“九·一八”事变后,抗日救亡报刊蓬勃兴起,全国不下千余种,邹韬奋主编的《大众生活》周刊发行量达到了创记录的十五万份。抗日战争开始后,全国报刊受到很大破坏,大批报刊迁往后方出版,重庆成为战时报刊的中心。抗战初期,国民党新闻控制有所松动,中国共产党的《新华日报》得以在国统区出版。1939年后,新闻控制再度趋紧,私营报纸只占国统区总数的五分之一左右。这时,以延安为中心的各根据地都有了报纸。在沦陷区,日伪控制主办了一批汉奸报刊,有北平《新民报》、南京《中华日报》、《和平日报》。上海租界内则有爱国志士办的抗日报纸,最著名者为《文汇报》,虽遭日伪打击迫害,仍坚持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抗战胜利后,报刊又曾兴盛一时。1947年国统区登记报纸一千七百八十一家,发行二百万份,达到民国时期最高峰。然而这一时期的报刊为国民党所垄断,不用说反对内战的《文汇报》等被禁,《申报》、《新闻报》亦为国民党接收,舆论界成为国民党反共的一统天下。进步报刊无法立足,不少迁往香港出版。与此同时,人民新闻事业在根据地内有了重大发展,一批大型日报先后创刊,为1949年以后中国人民报刊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参考书目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山西人民出版社,太原,1981。

216 评论

相关问答

  • 湘学报创办时间

    近代中国报纸的发展

    叹久妞子 6人参与回答 2024-06-27
  • 湘潭大学报到证补办时间

    只要您找到工作或是在当地或得户口转入相关权利后即可到原户口所在地公安局申请补办报道证·价钱为10——15元每张不等,视地点而定

    lilyspirit00 6人参与回答 2024-06-28
  • 湘学报是谁创办的

    早期(特点):最初由在华外国人创办,既有外文的,也有中文的,以后国人开始仿效自办。早期的报刊大多集中在沿海通商口岸及周边地区,后来内地省份的一些大中城市也开始办

    飛8469682648 3人参与回答 2024-06-29
  • 时代杂志创办时间

    1923年3月3日由亨利·卢斯和布里顿·哈登创办,每周出版一次,又名:时代周刊

    忘忧毛球 2人参与回答 2024-06-26
  • 东方杂志创办时间

    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CP)是中国出版业中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1897年创办于上海,1954年迁北京。与北京大学同时被誉为“中国

    凡人帽子11 2人参与回答 2024-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