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18

偶是吃货范范
首页 > 论文问答 >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投稿须知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好吃的深海鱼

已采纳
[1]廖佳丽:以人为本是酒店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3):179~180[2]文新跃:“以人为本”提高酒店员工满意度[J]商场现代化,2005,10(445):191~192[3]田喜洲:论酒店管理中的人性化趋势[J]商业研究,2005,1(309):163~165[4]左正万:酒店管理“以人为本”[N]市场报,2004-12-03(18)[5]邓雪:论企业员工满意度的提升[J]商业研究,2003,(3)[6]周文霞:管理要正视人性的特点[J]中国人力资源管理,2000,(3)[7]杨莹等:员工心理受权与酒店服务质量关系的实证研究[J]旅游学刊,2005,5(20)[8]徐洁:浅析现代酒店客房管理员工的人性化策略[J]管理研究[9]雷姝燕:以酒店人性化管理解决员工高流动率问题[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6,111]庞肖梦唐开源:《公共卫生管理高职专业人才需求调查》[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8,(2):22~23[2]曲秀梅: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07,(35):21~22[3]张玲:酒店管理专业人才供需的问题及对策[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7,(3):54~55[4]张国敏:丽江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研究[J]《时代教育》,2008,(3):59~60[5]赵居礼杨卫军等:高职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的调研[J]高等职业教育,2002,(20):45~46
115 评论

小鱼果MM

宜宾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学术刊物是宜宾学院学报。《宜宾学院学报》创刊于1979年,是由四川省教育厅主管、宜宾学院主办的学术期刊。《宜宾学院学报》主要设有政治哲学、法律经济、文学、教育文化、历史、生物、数学物理等栏目。《宜宾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主要刊登哲学、政治学、文学、法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历史学、体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学术论文、研究成果、综述等学术性文章。《宜宾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主要刊登理工科基础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学术论文。宜宾学院学报的投稿要求:1、本刊只刊登首发稿,作者文责自负。为保证作者的署名权和知识产权,除第一作者和课题负责人外,有实质贡献的作者都应在稿件上署名,且所有作者都知晓并同意。编辑部对来稿有文字修改权,对所发稿有版权。2、来稿应有一定的创新性;立论科学,主题明确,推理严谨;词语准确,句子精练,使用标准简化字;遵从国家法定计量单位、数字用法、标点符号及其他标准。3、如果作者投稿30天后未收到本刊编辑部的任何通知,可自行处理稿件,并通知编辑部,请勿一稿多投。如不拟刊用,不退原稿,请自留底稿。来稿如涉及保密事项,概由作者本人负责。4、稿件用A4纸,上下边距2cm、左右边距3cm;用五号或小四号字录入,单栏、单倍行距;页数约6~15页(文科须8000字以上)。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宜宾学院学报

88 评论

落叶无声2015

1.论文:  ☆于海波、金迎九:《农村教师课程实施能力的现实困境与应对策略》,《教学与管理》,2013(16)   ☆董博清、于海波:《韩国农村教育政策及发展新趋势》,《外国教育研究》,2013(2)   ☆于海波:《如何打造一堂好课:基于前科学概念、课堂水平分层与教学时间观的思考》,《天津师大学报(基础教育版)》,2013(1)   ☆冯利、于海波、孟昭辉:《准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现状调查与提升策略研究》,《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2)   ☆郭桂周、于海波:《美国农村教师短缺困境及其补充策略》,《比较教育研究》,2012(6)   ☆董博清、于海波:《韩国城乡教师轮岗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外国中小学教育》,2012(7)   ☆郭桂周、于海波:《马来西亚华文独立中学新《初中综合科学课程标准》述评》,《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10)   ☆郭桂周、于海波、孟昭辉:《整合技术的科学教学法知识(TPASK):基本内涵与提升策略》,《现代远距离教育》,2012(01)   ☆郭桂周、于海波、孟昭辉:《与环境教育的互动:国际科学教育发展的一个新趋势》,《外国中小学教育》,2012(04)   ☆于海波:《论教师的哲学素养》,《社会科学战线》2011(9)   ☆于海波:《返璞归真:让物理感觉成为教学的内在追求》,《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1(4)   ☆于海波、刘艳超、孟昭辉:《初中物理教师课程知识的内涵、现状与优化策略》,《物理教师》2011(3)。人大复印资料《中学物理教与学》2011年第7期全文转载。   ☆庞芳、于海波:《论新课程背景下中学物理教师课程知识结构的建构》,《中学物理》2011(5)   ☆王晓娟、于海波:《大师之殇》,《中国社会科学报》,17   ☆冯利、于海波:《牛顿第二定律教学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中学物理》,2011(7)   ☆冯利、于海波:《农村理科教师课程实施能力的问题、成因与对策》,《当代教育科学》,2011(9)   ☆于海波:《教师课程实施能力研究》,《当代教育科学》2011(12)   ☆于海波、于冰、郑泰玉:《物理师范专业本科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研究》,《教学研究》2010(12)   ☆于海波:《试论“物理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定位与发展走向》,《课程·教材·教法》,2010(9)   ☆余雪妹、于海波:《深挖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有效开展情感教育》,《中学物理教学探讨》,2010(7)   ☆王晓娟、于海波:《打造教师的精神家园——教师文化》,《吉林日报-理论版》,2010-11-25   ☆秦玉友、于海波、赵忠平:《区域推进小班化教学的理念选择与实践模式》,《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2)   ☆于海波:《农村学校布局调整要警惕辍学率反弹》,《求是》,2009(8)   ☆于海波:《为基础教育服务是师范大学的使命》,《教育评论》,2009(6)   ☆余雪妹、于海波:《新课程背景下高三物理复习课变式教学的实践与反思》,《物理教师》,2009(12)   ☆张楠、王双维、于海波:《物理教师课程设计能力的灰色关联分析》,《中小学教师培训》,2009(12)   ☆于海波:《中国无人获诺贝尔奖的教育反思思》,《教育时报》,2009-11-25   ☆于海波:《生活视域下的科学课程理想》,《教育时报》,2009-3-4   ☆于海波、王志坚:《科学观教育价值的多维审视》,《新长征》2009(11)   ☆于海波、马云鹏:《重建科学课程的生活世界》,《社会科学战线》,2008(5)   ☆于海波、马云鹏:《科学课程生活的内在张力》,《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8)   ☆于海波:《提高农民科技素养 建设新农村的基础工程》,《人民日报·理论版》,2008-5-7   ☆于海波、秦玉友:《农村义务教育质量指标体系建构研究》,《教育科学研究》,2008(8)   ☆于海波:《俄罗斯提高农村教师职业素质的策略与启示》,《外国教育研究》,2008(3)   ☆孟凡丽、于海波:《国外多元文化教师培养的探索及启示》,《高等教育研究》,2008(2)   ☆吴晓巍、于海波:《“人教版”“粤教版”必修本“科学探究”内容比较与启示》,《中学物理参考》,2008(4)   ☆刘艳超、于海波:《新课程背景下“物理规律教学”探析》,《中学物理教学探讨》,2008(5)   ☆刘艳超、于海波:《论物理课程能力》,《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2008(3)   ☆于海波、李祖华:《农村校本课程开发的调查与建议》,《教学与管理》,2008(12)   ☆于海波:《俄罗斯农村教育现代化及其启示》,《外国教育研究》,2007(12)   ☆于海波、钱柱:《农村物理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现状调查与分析》,《物理教师》,2007(11)   ☆于海波、孟昭辉:《科学观的教育价值及其课程实现》,《课程·教材·教法》,2007(9)   ☆于海波、孟昭辉:《科学史教育价值的文化解读》,《中小学教师培训》,2007(8)   ☆于海波、孟昭辉:《论科学观的教育价值》,《大学物理·教育专刊》,2006(4)   ☆于海波、马云鹏:《教学反思的内涵、向度和策略》,《教育研究与实验》,2006(6)   ☆于海波、孟昭辉:《“李约瑟问题”对我国科学教育改革的启示》,《中国科学论坛》,2006(1)   ☆于海波、刘艳超:《反思与建构—李约瑟难题对我国高等理科教育的启示》,《高等理科教育》,2006(6)   ☆赵丽萍、王双维、于海波:《运用粗糙集理论分析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师因素》,《华中师大学报》,2006(2)   ☆于海波:《科学素养理念发展的历史考察》,《物理教师》,2005(4)   ☆刘艳超、于海波:《教学违法现象的理性思考》,《教学与管理》,2005(8)(合作2)   ☆于海波:《西方科学课程的历史考察》,《当代教育论坛》,2005(15)    ☆王颖、于海波:《“李约瑟问题”的文化启示》,《广西社会科学》,2005(3)   ☆于海波、孟昭辉:《科学观的后现代转向与理科教学改革》,《现代教育科学》,2004(2)    ☆于海波:《科学素养理念的前设、特征与结构》,《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4(1)   ☆于海波:《论科学课程发展的人文化趋势》,《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4(5)    ☆于海波、孟昭辉:《科学课程的文化学研究:内涵、价值和走向》,《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3)   ☆孟凡丽、于海波:《课程实施研究:问题与检讨》,《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4(1)   ☆于海波:《科学课程结构化运动的时代解读》,《南通师范学院学报》,2004(3)   ☆于海波:《“合法化”时期科学课程思想及其启示》,《教育史研究》,2003(4)   ☆孟凡丽、于海波:《课程实施研究20年》,《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3(2)   ☆于海波:《科学课程的文化学研究:依据、价值和目标》,《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3(4)   ☆于海波、孟昭辉:《科学文化的建构属性与科学课程学习方式变革》,《全球教育展望》,2003(11)   ☆于海波、孟凡丽:《课程设计研究20年:历程、问题与走向》,《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3(5)   ☆于海波:《科学与技术源流简考》,《吉林日报·理论版》,30   ☆于海波: 《杜威科学课程思想研究正误》,《教学与管理》,2003(4)   ☆于海波:《课程设计研究20年:回顾与前瞻》,《基础教育研究》,2002(9)   ☆于海波、孟凡丽:《论教学系统的自组织机制》,《教育科学》,2002(5)   ☆于海波、孟凡丽:《教学策略的定义、操作过程及结构》,《新疆师大学报》(哲社版),2002(2)   ☆孟凡丽、于海波:《课程实施研究历程、问题与展望》,《宁波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3)   ☆于海波:《科学与人类历史的演进》,《吉林日报(理论版)》,28   ☆于海波:《科学精神的文化解读》,《吉林日报(理论版)》,21   ☆于海波:《科学与人文的冲突与融合》,《吉林日报(理论版)》,24   ☆于海波、孟昭辉:《论优秀物理教师成长的四个阶段》,《中小学教师培训》,2001(10)   ☆于海波:《教学论新思维:教学系统的混沌性研究》,《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   ☆于海波、孟昭辉:《物理概念教学的基本策略》,《现代中小学教育》,2001(9)(4)   ☆于海波、王双维等:《物理实验能力的认知分析及相关培养策略》,《物理通报》,2000(4)   ☆于海波、孟昭辉:《知识分类理论与物理教学策略的选择》,《现代中小学教育》,2000(12)   ☆于海波:《学生创造力的非智力因素分析及其在物理教学中的培养》,《现代中小学教育》,10   ☆于海波:《线性振子微动相图》,1998东北亚物理演示实验教学会论文集,1999(12)   ☆于海波、孟昭辉:《论物理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人大复印资料·中学物理》,1999(4)2.著作:    于海波著:《重建科学课程的生活世界》,吉林人民出版社,12    于海波著:《科学课程发展的文化学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2    于海波主编:《初中物理实施难点与教学对策》,中国文联出版社,7    于海波副主编:《高观点下的中学物理问题探讨》,高等教育出版社,12    于海波参编:《课程论研究2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8

309 评论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