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78

马秋云123
首页 > 论文问答 > 西厢记论文的摘要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遍地孔方兄

已采纳
西厢记•长亭送别离愁别怨压莺莺——课文《长亭送别》唱词赏析 四川省金堂中学 童华池 诗有诗眼,文有文眼,戏则有戏眼。王安石的《泊船瓜州》一诗,“春风又绿江南岸”句中之“绿”字是诗眼;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文,“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文眼;《长亭送别》一折,“别怨”二字则是戏眼。 “别怨”之由来 王实甫的《西厢记》,产生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十分尖锐的元代,无疑,这是“别怨”之根本。《西厢记》中,“老夫人”在女儿莺莺和书生张生的婚姻问题上,许诺后,出尔反尔,自食其言,封建家长制如大山一座,横亘在莺莺和张生面前,这是“别怨”的直接原因。更为特殊的是,人为的阻碍,使莺莺左右为难--如果不答应母亲的苛刻条件,则无法与心爱的人张生结合;答应了,张生便要赴京赶考而远离自己。面对横亘的高山,当时可作出的选择,只能是叫张生赴京赶考。但叫张生赶考,又会出现新的矛盾:考不中,满足不了母亲的要求;考中了,又担心张生“停妻再娶妻”……故莺莺处在矛盾的漩涡之中。“别怨”之多,“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别怨”之倾诉 正因为“别怨”太多,《长亭送别》一折,作者为主人公莺莺设计了十九支曲子,让莺莺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尽情倾诉。这种倾诉之大胆,之直露,之炽烈,在古代众多的文艺作品中,可说是让人耳目一新。莺莺本是名门闺秀,照常理,大庭广众之中,众目睽睽之下,谈及情爱,当是“犹抱琵琶半遮面”,但在《长亭送别》一折戏中,莺莺离情别怨之倾诉,已是无所顾忌:大好秋景,却“总是离人泪”,别离之际,一下便“松了金钏”,“减了玉肌”,“清减了小腰围”;功名利禄,视为草芥粪土,“你与俺崔相国做女婿,妻荣夫贵,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莺莺在两下里”;就连夫妻之间的那份亲热,也没有回避,“昨宵个绣衾香暖留春住,今夜个翠被生寒有梦知”……十九支曲子,唱得个倾肠倒肚,酣畅淋漓。莺莺对爱情的忠贞,向封建礼教斗争之坚决,在此已可见一斑。 “别怨”之魅力 “别怨”本身并无什么魅力可言,这里主要指作者在写剧中人物的别怨时高超的艺术手法,及其产生的影响。清人梁廷�《曲话》中记称,元大都(北京)剧作家王实甫,在写《西厢记》时竭智尽能,当写到“长亭送别”一折,莺莺所唱“正宫,端正好”,即“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时,居然“思竭,扑地遂死”。王实甫是否这样死去,倒不一定;此说的流传,可以说明王实甫在写作时,自己已“进入了角色”,或者是说自己先被自己的作品所打动了。果然,后人对这一句唱词备加赞赏。这一折戏里,“景为情设,情由景生”,作者调动了多种多样的艺术手段,诸如比喻、夸张、用典,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整部《西厢记》明确宣扬了“愿普天下的有情人都成眷属”的观点,同时给人以美好的艺术享受,因而触动了世世代代渴望爱情自由的青年男女之心。
223 评论

0921缘分

王季思《从〈莺莺传〉到〈西厢记〉》《西厢五剧注》(1944年,龙吟书屋印行,王季思校注)、《集评校注西厢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蒋星煜《明刊西厢记研究》、《西厢记罕见版本考》、《西厢记考证》(上海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时间:8)、《西厢记新考证》上海辞书出版社、《西厢记的文献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时间:1997、《西厢记研究与欣赏》。赵雨亭《西厢记新论》 西厢记注/王毓骏校注/民国铅印本西厢记笺证/陈志宪笺证/中华书局1948年版西厢记/吴晓铃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4年版西厢记/王季思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西厢记新注/张燕瑾、弥松颐校注/江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西厢记通俗注释/祝肇年、蔡运长注释/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傅晓航校点/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金圣叹批本西厢记/张国光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集评校注西厢记/王季思校注、张人和集评/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六才子书西厢记/傅开沛、袁玉琪校点/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西厢记集解/傅晓航编辑校点/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罗贯中与马致远/谢无量/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西厢记与白蛇传/黄裳/平明出版社1953年版、1955年新一版从莺莺传到西厢记/王季思/古典文学出版社1955年版西厢记分析/周天/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西厢记简说/霍松林/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中华书局1962年版论崔莺莺/戴不凡/上海文艺出版社1963年版王实甫和西厢记/潘兆明/中华书局1980年版西厢述评/霍松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西厢记论稿/段启明/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明刊本西厢记研究/蒋星煜/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年版董西厢与王西厢/孙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西厢记艺术谈/吴国钦/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西厢记浅说/张燕瑾/百花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西厢记考证/蒋星煜/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王实甫及其《西厢记》/王万庄/时代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西厢记鉴赏辞典/贺新辉、朱捷/中国妇女出版社1990年版西厢记新论/寒声、贺新辉、范彪编/中国戏剧出版社1992年版西厢之恋/姚力芸/山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西厢记论证/张人和/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西厢六论/牧惠/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西厢记》的文献学研究/蒋星煜/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花间美人西厢记/金秋菊、吴国钦/汕头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西厢情缘:《西厢记》导读/徐建生、刘和椿/四川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西厢记/段启明/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西厢记导读/朱万曙/黄山书社2001年版南北西厢记比较/丛静文/台湾商务印书馆1976年董王合刊本西厢记研究论文集/汪志勇主编/台湾复文图书出版社1991年西厢六论/牧惠/台湾大川出版社1992年西厢记新考/蒋星煜/台湾学海出版社1996年《西厢记》二论/林宗毅/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平民文学之两大文豪(罗贯中、马致远)/谢无量/香港文心书局1976年马致远论稿/瞿钧/香港新世纪出版社1993年

81 评论

味增汤君

最好找一本人民文学出的高中必读书中的《西厢记》上面很清楚这里简要讲一下西厢记最早的故事雏形是唐元稹的《莺莺传》,这个唐传奇在当时就十分有名,开了中国才子佳人故事的先河。但故事的结尾张抛弃了莺莺,故事不是十分完美。鲁迅在中国小说史中评价张生是“文过饰非,遂堕恶趣” 后又有金元之际的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尚不是典型元杂剧)结局作重大改变,张生和莺莺得以结合,为一喜剧结局。后来被王实甫的《西厢记》所沿袭,“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成为了西厢故事中最深入人心的结局。一般说起西厢记的结局,就是指的这一种。但故事的矛盾在两个年轻之间展开,还牵扯了因果报恩的思想爱情上还不纯洁。 真正达到顶峰的是王实甫的《西厢记》,文辞优美,五本二十一折的结构宏大,故事去除了原来因果报恩的思想。剧本更加臻善。主要矛盾也转移到了两个年轻人和老夫人之间。此剧影响甚光。明带刊本有49种。西厢记在明代有很大影响,流传很广。对这个故事也就产生了许多改编本,如《翻西厢》,《锦西厢》,《东厢记》之类。都对故事做了改动,结局也就不同。有张生落第,莺莺终嫁郑桓的;有张生看上红娘,莺莺吃醋,经过周折双美并嫁的;有张生大彻大悟,意识到私情不对,终于痛改前非得升仙界的……如此种种,不一而足。但都思想拙劣,境界庸俗。所以很少被人接受。 明代人对《西厢记》的第五本,也就是描写大结局的那一本颇有争议,认为与前四本非出于同一作者之手,艺术水平也大大不如,所以不少人认为《西厢记》应该在第四本结束,以“草桥店梦莺莺”为结局,则张生在离别莺莺,上京赶考的路上做了一个梦,把以前欢会的场景重演一回,后以梦醒之空幻为结局。最早在版本上做出这种改动的是《六幻西厢》,即以“草桥惊梦”为结局。后来,著名的评点家金圣叹在评点西厢记时,也力主到第四本为止,但他并没有删掉第五本,仍予以保留。清代以来,金批西厢一直是最为流行的西厢记本子。所以这种结局也很有影响。 不过,以上只是针对文学本而言。从西厢记的表演上来看,自明代北曲西厢记已经不能演出,广泛流行的演出本是李日华的《南西厢记》。这个本子虽然在曲白和体制上对王实甫的西厢记有所变动,但在故事内容上变化不大,结局依然是大团圆的。所以,以后舞台上演出的西厢记仍然是大团圆的结局,和王实甫的西厢记是一样的。 西厢记还被改编成不少地方戏曲,但这种大团圆的结局都是一样的。田汉写有京剧《西厢记》,在曲词上大量采用北西厢,结局则变为张生落第,老夫人不肯允婚,莺莺与张生遂一起出走,“反封建”的意味颇浓,恐怕也是当时时代思潮的反映吧。总接来说,西厢记是按 唐传奇 改元杂剧 改明清小说走的。和其他故事很像。(水浒传也是有元杂剧)

96 评论

相关问答

  • 西厢记论文的摘要

    最好找一本人民文学出的高中必读书中的《西厢记》上面很清楚这里简要讲一下西厢记最早的故事雏形是唐元稹的《莺莺传》,这个唐传奇在当时就十分有名,开了中国才子佳人故事

    风中传音 2人参与回答 2024-06-25
  • 西厢记作品赏析的论文摘要

    西厢记•长亭送别离愁别怨压莺莺——课文《长亭送别》唱词赏析 四川省金堂中学 童华池 诗有诗眼,文有文眼,戏则有戏眼。王安石的《泊船瓜州》一诗,“春风又绿江南

    圆满的满 2人参与回答 2024-06-24
  • 西厢记评论文

    试论《西厢记》的语言艺术 《西厢记》是我国文学史和戏曲史上的一部杰作,它诞生于盛产戏曲的元代,这部作品以深刻的反封建礼教的思想性和精湛优美的艺术性赢得了古往今来

    Lisa艳艳 2人参与回答 2024-06-27
  • 西厢记鉴赏论文

    论文-《西厢记长亭送别》借景抒情艺术赏析  [摘要]本文从《长亭送别》的景物描写入手,以文本细读的鉴赏方式,深入细致的探讨了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总结了中国古典

    坚强一点Aaron 3人参与回答 2024-06-27
  • 西厢记论文题目

    以下古代文学论文题目供你参考1 《诗经》分类研究(情诗、思妇诗、离别诗等)2 先秦诸子文研究(《论语》、《庄子》、《孟子》、先秦寓言等)3 屈原与楚辞研究(生平

    shangbabayue 3人参与回答 2024-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