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248

devilyu2266
首页 > 论文问答 > 武汉文史资料杂志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小禾小影

已采纳
25 武汉会战的失败,标志着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每年都会响防空警报。
234 评论

五小样儿同学

1、抗战后方冶金工业史料 重庆市档案馆、四川省冶金厅、《冶金志》合编 重庆出版社 1987年(p10,12,272,299-300,313,318,323,443-445,510)2、冶金工业部军工史丛书 (四十三卷)重庆钢铁公司冶金军工史(1938——1985) 由重庆钢铁公司冶金军工史编辑办公室编,1986年出版(p7—11 p377,379,383)3、汉冶萍公司志 湖北省冶金志编纂委员会编 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0年出版 (p241----246)4、湖北文史资料 (第三辑 总第20辑 工商经济专辑)湖北省政协文史研究室编 1987年出版(p6-11)5、湖北文史资料 (1992年第二辑 总第39辑 汉冶萍与黄石史料专辑 ) 湖北省政协 文史资料委员会编( p32---36 p60---66)6、黄石市文史资料第九辑 湖北黄石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 (p151-155,156-161)7、黄石市文史资料(13) 纪念大冶铁矿建厂100周年专辑 黄石市政协文史资委会、 武汉钢铁公司大冶铁矿合编(p83-85)8、大冶铁矿志 1890----1985 第一卷上册 武汉钢铁公司大冶铁矿矿志办公室编 p78-799、大冶铁矿史话 1890----1990(1992年出版)p149-153 中共武钢大冶铁矿委员会 宣传部编10、大冶钢厂志 1913---1985 一卷(p25, 61—66)二卷(p69) 黄石市大冶特钢 厂史办编 1978年11月出版(内部发行)11、冶钢史志通讯 1985年第一期 (p1-2)12、中国冶金史料杂志 1987年第三期 勤奋五十载钢铁志不移 (P61---71)13、日本《铁钢》第19卷 1984年7月14、钢铁杂志 1980年第八期 (p1----5)15、钢铁学院学报 1980年第一期(p22—42) 1984年第四期 (p8—16)16、四川冶金志通讯 总第六期1986年1月出版四川省冶金厅冶金志编辑办公室主办 (p6---9 p31 p56)17、满井村---北科大校园人文录 冶金工业出版社 2009年4月出版(p25—26含附录)

97 评论

carryalong

武汉是在1938年10月27日完全沦陷的。1938年10月24日武汉东南北三面被围,为保存长期抗日军力,国民政府军委会下令撤退。10月26日日军第六师占领汉口,薄田支队占领武昌。10月27日日军116师与第六师一部占领汉阳。武汉会战历时4个半月歼灭日军近4万人。大大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使战场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转折点。自此日军的进攻势头被大大遏制,中国抗日战争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

233 评论

PK从来没赢过

百年老店--叶开泰药店叶开泰制药,始终恪守虔诚修合、遵古炮制的传统。在它的店堂里,高悬两块金匾,一边与着“修合虽无人见”,一边写着“存心自有天知”,原来是在凭良心从业。从叶开泰开出来的药,包包货真价实,你放心吃好了。三百多年来,叶开泰的信誉,几乎从来没有受到过挑战。因此,喜欢说俏皮话的汉口人,有句口头禅是:叶开泰的药——吃死人都是好的。叶氏家族的成功,一靠济世救人,二靠科学入仕。叶家出的最大的一个官,是叶名琛(1807—1859),清代道光进士,任两广总督兼通商大臣,还被擢升为体仁阁大学士。《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辞海》均有叶名琛条目,均称其为湖北汉阳人。据《叶氏家谱》记载,叶氏祖籍在安徽微州,明代初年,迁到了江苏溧水县塔山渡。明代末年,迫于兵荒战乱,叶开泰的第一代叶文机,于1637年初来来到汉口行医。适逢兵州一带瘟疫流行,叶文机前往应诊,在那里露了一手,深得简亲王赏识。于是,在简亲王赞助下,在汉正街鲍家巷口找了一所店屋,开起了叶开泰药室,悬壶应诊,以医荐药,深得民心。传到第上代叶宏良手上,时局安定下来,场面做大起来,药室改成了药店,眷属也迁来了。到这时可以说算是落籍了。叶宏良善于理财治家,其子叶松亭成为科举入仕的第一个成功者,官至诰授中宪大夫,晋赠光禄大夫、建威将军。叶名琛是叶松亭的孙子,叶开泰的第七代人,当然算地地道道的湖北人了。亦官亦商,官场与生意场两相呼应,使叶开泰几乎是一路顺风。叶氏家族尤其引以为荣的,是被时人评论为“相臣度量,疆臣抱负”的叶名琛。他有过被清廷赏识的镇压凌十八、广东天地会起义的经历。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身为体仁阁大学士的叶名琛,继续留在总督任上,在英法联军再次入侵广州时,他“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在城陷之后,又有保持民族气节的美名。不管历史对他作何评价,在叶氏家族中,在民间,传诵着一个故事。叶名琛被俘以后,被送往印度加尔各答。英国人逼迫叶名琛身着朝服,脚穿朝靴,头戴三眼花翎红缨帽,坐在玻璃房中售门票。面对大英帝国对中国人的侮辱,叶名琛以士可杀不可辱的气节,坚决不从,绝食自尽。他的壮举,为其北叶名沣继承的叶开泰的金字招牌,又抹上了一层光彩。叶氏家族从叶松亭以下,都有人做官,最小的官是河南确山县长。如果科举入仕不成,也要捐个官来做。叶名琛膝下无子,名沣一个儿子兼祧,再传三个儿子,称为叶开泰新三房。新三房一人捐了一个官,老大老二官至候补道与资政大夫,老三官至陕西道台。叶氏家族深谙朝廷有人做官,对于经商起到的保驾护航的作用。不是说有了官场的保护伞,什么狗屁药都可卖出去的。叶开泰的药灵不灵,看病人的口碑。叶家炮制药品,选料要绝对正宗,制作要绝对到位。《武汉文史资料》1980年第一辑发表了《中国四大中药店之一的叶开泰》。这篇文章,由叶氏第16代人叶元同口述,赵铎于1962年整理,郭友文编改。文章谈到选料时写道:“如制虎骨追风酒的虎骨,要选购前有风眼后有帮骨的腿骨来炖制虎胶,并配用高度汾酒。制参桂鹿茸丸,要选购一等石柱参、正安桂和马铌茸,并配以高丽参。制八宝光明散所用的麝香要选购杜圣兴的,冰片要选购炒草堂的正大梅。”至于配方和操作规程,都有严格规定。制丸药一定要“炒老烘干”,如“制药酒,必须浸泡两年以上”。作坊屏风上贴有“宁缺勿滥,不好再来”的警示语。陈吉庵在《也谈叶开泰》(《武汉文史资料》1989年第四辑)一文中写道,他在当学徒两年以后,分工泡虎骨追风酒长达8年之久。他说,每次泡制20坛,有时30坛40坛,选用山西好汾酒,配方中有28种治疗风寒暑湿、舒筋活络的中药材。杜仲、故子一定要用盐水炒焦,才能起到固腰肾的作用。川乌、草乌,都是含有乌头碱毒素的草本植物果实,不能生用,必须加辅助材料煮制,消除毒素才能投入酒中。大活络丸原料中的白花蛇、乌梢蛇,必须去掉蛇头、尾、皮、骨,烘干研末,才能入药。叶开泰每年入冬要熬胶,有六处之多,时间长达两个月。每种胶一定是选用上等原料。阿胶选用的是纯黑驴皮。龟板胶要选用龟底板,不用龟壳。龟板浸泡透以后,要一块块刨去黑壳皮,又经地日晒夜露,消除腥味。这样的一丝不苟,才有高品质的成品。往昔,过汉口的旅客,总忘不了捎带叶开泰的参桂鹿茸丸或别的什么,回家赠送给亲朋好友。在长沙,家里来了客人,上一小碟参桂鹿茸丸,分量二钱三钱,作为接待客人的礼节。

293 评论

Krystaldxe

曾参加《人类学词典》、《社会学词典》的编写,合作主编“社会心理学精品译丛”、《心理学与中国发展》、《中国文化厄史》、《黄鹤楼志》、《大江东去——长江流域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著有《文化之道》、《中国人的传统角色》、《人类信息的沟通——传播史》,在《心理学报》、《心理科学》、《社会学研究》、《民族研究》、《世界宗教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中国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未定稿》、《心理学探新》、《大众心理学》、《武汉大学学报》、《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现代传播》、《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文献》、《读书》、《东方》、《社会科学战线》、《东南文化》、《民俗研究》、《寻根》、《民俗曲艺》(台湾)、《历史月刊》(台湾)、《中国文化月刊》(台湾)、《孔孟月刊》(台湾)、《国文天地》(台湾)等刊物上发表学术文章100余篇,一些著述曾被《新华文摘》、《书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包括《心理学》、《社会学》、《文化研究》、《民族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中国古代史》等专题)、《中国人民大学社科信息集萃》、《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中央民族大学学报》以及美国的《世界日报》(World Journal)等报刊转载。一、 独著1.1999,《文化之道——人类学启示录》,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2月。2.1999,《中国人的传统角色》,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二、 合著1.1997,《中国文化厄史》,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1月。三、 主编1.1999,《黄鹤楼志》(副主编并撰“概述”),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四、 参编1.1988,《社会学词典》,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6月。2.1991,《人类学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年5月。五、 学术性文章1.1982,智力问题探新,《心理学探新》1982.4.2.1985,谈谈旅途社会调查,《社会(社会学杂志)》1985.5.3.1985,广西融水白云乡瑶族女不读书的研究,《民族研究》1985.5.4.1985,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白云乡瑶族教育情况调查,《广西民族研究》1985.1.5.1986,论少数民族文化中的竞赛,《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6.4.6.1986,我国民族学如何为现实服务,《民族学与现代化》1986.4.7.1987,广西融水红瑶婚姻、家庭及习俗心态调查,《广西民族研究参考资料》第7辑。8.1987,猿人转变新论,《未定稿》1987.23.9.1988,芦笙文化丛初探,《贵州民族研究》1988.1.10.1989,对早婚和不落夫家的新认识,《广西民族研究》1989.4.11.1990,勤奋耕耘六十余载著作等身桃李满园——记吴泽霖教授,《湖北社科通讯》1990.2-3.12.1990,文化与人格(译文),《民族译丛》1990.2.13.1991,试论宗教与民族心理,《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1.4.14.1991,从人与动物的本质差别看人类起源的动力,《当代中国人类学》,上海三联书店,1991,11。15.1992,吴泽霖民族研究思想述评,《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2.4.16.1993,文化濡化及代沟,《社会学研究》1993.1.17.1993,吴泽霖民族博物馆思想管窥,《民俗研究》1993.1.18.1993,女娲神话中的一个关键细节的复原,《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3.4.19.1993,《人类学辞典》求疵,《辞书研究》1993.5.20.1993,从田野中来,《读书》1993.9.21.1993,宗教意识论略,《黑龙江民族丛刊》1993.4.22.1993,我国各民族泥土造人神话的比较研究,《黔南民族》1993.1-2.23.1994,余响之余响,《博览群书》1994.2.24.1994,置于时空流中的自然崇拜——《中国自然神与自然崇拜》读后,《民族研究》1994.2.25.1994,中国乡村社会控制的变迁,《社会学研究》1994.3.26.1994,论人类起源过程中的若干问题,《自然辩证法研究》1994.3.27.1994,鸡子和宇宙蛋——创世神话中的生殖意象,《贵州民族研究》1994.2.28.1994,天人和谐——中国古神话透露的信息,《东方》1994.2.29.1994,女娲与依罗——土家族神话对古神话复原的启示,《湖北民族学院学报》1994.1.30.1994,“混沌”与洪水神话的干连,《淮阴师专学报》1994.1.31.1994,生产、生殖、祖社及太阳树——中国古代桑文化谈片,《文史知识》1994.4.32.1994,“教学与科研并重”的落脚点,《湖北教育报》1994,4,18。33.1994,我国民族学发展中的缺憾,《社会科学战线》1994.4.34.1994,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读《明清宫廷疑案》,《博览群书》1994.6.35.1994,数字“七”发微,《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4.4.36.1994,释“干栏”,《读写月报》1994.11.37.1994,世纪末再回首——读吴泽霖《美国人对黑人、犹太人和东方人的态度》一书,《民族研究动态》1994.3.38.1995,心灵的战栗——美容手术失败的心理打击,《大众心理学》1995.1.39.1995,一幅重要的画面,《读书》1995.4.40.1995,宋代的妇女生活,《文史知识》1995.8.41.1995,宋元时期游牧文化对农耕文化的冲击毁伤,《史学月刊》1995.4.42.1995,从人类学角度看社会控制,《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5.4.43.1995,天梯考,《文献》1995.3.44.1995,广告中的男性中心观,《学习》1995.9.45.1995,妇女观的倒退,《光明日报》1995,10,4。46.1995,女娲抟土造人神话的复原,《寻根》1995.3.47.1995,中国民俗学攀升的坚实阶梯,《民俗研究》1995.3.48.1995,龙与中华文化的多元起源,《黑龙江民族研究丛刊》1995.3.49.1995,北方民族武力冲击对宋文化的双重毁伤,《湖北大学学报》1995.6.50.1996,人类心理的跨文化研究,《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6.1.51.1996,论中国古代的桑崇拜,《世界宗教研究》1996.1.52.1996,中国元典文化寻踪,《社会科学动态》1996.5.53.1996,冯天瑜的文化之旅,《书城杂志》1996.3.54.1996,戊戌不缠足运动的文化透视,《社会学研究》1996.3.55.1996,女性与数字“七”,《民间文学论坛》1996.2.56.1996,人类学对政治的研究,《南方民族研究论丛》第一辑,民族出版社,1996,5。57.1996,放足与放心——戊戌不缠足运动的回顾,《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6.4.58.1996,宗法、保甲、乡约——两宋时期的乡村社会控制,(台湾)《历史月刊》1996.8.59.1996,“上骈生耳目”新解,(台湾)《孔孟月刊》1996.12.60.1997,说须发,《文史知识》1997.1.61.1997,丐帮与丐——一个社会史的考察,《湖北大学学报》1997.1.62.1997,中国神话的演化轨迹,(台湾)《历史月刊》1997.3.63.1997,闲说皇帝,《东方文化》1997.2.64.1997,成长的界标——中华民族的成年礼,《寻根》1997.4.65.1997,名士与名妓,(台湾)《历史月刊》1997.6.66.1997,民族史研究的有益尝试,《中国社会科学》1997.6.67.1997,“金莲要小,牌坊要大”——宋代的妇女生活,《书摘》1997.12.68.1997,畲文化二元性论纲,《畲族民俗风情》,海峡文艺出版社,1997,4。69.1998,婚嫁与新娘——一个历史民俗学的考察,《民俗研究》1998.1.70.1998,寡妇问题——社会史立场的检诘,《湖北大学学报》1998.2.71.1998,盘古的来历,(台湾)《民俗曲艺》111期(1998年1月)72.1998,巫的原始及流变,《东南文化》1998.2.73.1998,从“粤人蓄婢”说开去——关于奴婢角色的风俗史话,《广东民俗》1998.2.74.1998,可怜薄命作君王——历史上的角色错位现象,(台湾)《国文天地》第14卷第2期(1998年7月)75.1998,门子与门人,《文史知识》1998.10.76.1998,追忆泽霖先生,《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8.4.77.1998,从《评皇券牒》看瑶人的边际心态,《民族艺术》1998.4.78.1998,从婚俗看婚姻的本质,《广东民俗》1998.4.79.1998,中国历史上的流民,(台湾)《历史月刊》1998.8.80.1998,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谈中国历史上的隐士,(台湾)《国文天地》1998.12.81.1999,关于中国的大家庭,《读书》1999.1.82.1999,侠士论谈,(台湾)《历史月刊》1999.1.83.1999,试伦宗教的文化沟通本质,《黑龙江民族丛刊》1999.2.84.1999,中医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以数字“七”与女性的关系为例,(台湾)《中国文化月刊》1999.2.85.1999,中国历史上女性的反礼教行为,(台湾)《历史月刊》1999.4.86.1999,文化的命运,《光明日报》1999,5,13。87.1999,婚礼:文化的确认与民俗的展示,《广东民俗》1999.2.88.1999,中国传统家庭的人生角色——以几种女性角色为例,(台湾)汉学研究中心编《中国家庭及其伦理研讨会论文集》,汉学研究中心出版,1999年6月。89.1999,家庭类型研究及中国的家庭类型,《社会科学动态》1999.6.90.1999,“苍颉四目”试解,《文献》1999.3.91.1999,都市困境——人类发展面临的一个问题,《东方》1999.8.92.1999,假设与验证的循环推进——由《乡土中国》和《江村经济》想到中国文化研究的学术路向,《湖北大学学报》1999.4.93.1999,文化:越问越糊涂,《民族艺术》1999.3.94.1999,中国历史上的君子,《湖北方志》1999.5.95.1999,关系和关系研究——介绍《中国城市的工作和不平等》并以此纪念吴泽霖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南方民族研究论丛》第4辑,民族出版社,1999年9年9月。96.1999,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有关状元的风俗史话,《民俗研究》1999.3.97.2000,图穷匕现话刺客,(台湾)《历史月刊》2000.2.98.2000,宗族文化与社区历史——以湖北土家族地区为例,《湖北大学学报》2000.1.99.2000,以人为中心——《潘光旦选集》读后,《博览群书》2000.3.100.2000,敬老传统的社会与文化意义,《光明日报》2000,3,3。101.2000,记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吴泽霖先生,《武汉文史资料》2000.2.102.2000,人文精神和文化转型——冯天瑜教授的学术理路,《武汉文史资料》2000.4.103.2000,粉墨生涯话优伶,《文史知识》2000.2.104.2000,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对自身与环境关系的思考,《东方》2000.6.105.2000,文化中的边缘人,《民族艺术》2000.2.106.2000,社会记忆与族群认同——从《平皇券牒》看瑶族的族群意识,《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0.4.107.2000,解决问题知难而上——人类学者访谈录,《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0.3.108.2000,人类学视野下的宗教——中国乡村社会控制中的一种力量,《东南文化》2000.7.109.2000,传统社会中的妇女抗争,《光明日报》2000,11,3。110.2000,民俗(含“概况”、“过年”、“饮食习俗”),《武汉年鉴(2000)》“社会生活”,武汉年鉴社编辑出版,2000年8月第1版。111.2001,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中国教育报》“学园”,2001,1,10。112.2001,民间故事:谁在讲谁在听——以廪君盐神故事为例,《民间文化》2001.1.113.2001,人类学关于环境与生活类型的研究,《广西民族研究》2001.1.114.2001,居住模式与生育文化,《市场与人口分析》2001.2.115.2001,生育文化与宜昌经验,《治本之路》,中国人口出版社,2001年5月。116.2001,民俗(含“概况”、“庙会”、“行”、“游戏”、“礼品”),《武汉年鉴(2001)》“社会生活”,武汉年鉴社编辑出版,2001年7月第1版。117.2001,警惕及集体名义下的学术腐败,《光明日报》2001,8,16。118.2001,《艺术民俗学》评述,《民俗研究》2001.2.119.2001,对时间与空间、文本与生活的关注——萧放《〈荆楚岁时记〉研究》读后,《湖北大学学报》2001.5.120.2001,对土家族文化的一点认识(代序),《社区历史与乡政村治》,民族出版社,2001年10月。121.2001,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相处之道——现代化问题与文化多样性,《世界民族》2001.6.122.2002,基督教礼仪文化的追索——读康志杰著《基督教的礼仪节日》,《江汉论坛》2002.2.123.2002,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土家族文化的发生学阐释》读后,《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2.2.124.2002,从《创世纪》说开去——谈谈中国各民族的人类起源神话,(台湾)《国文天地》2002.4.125.2002,民俗(含“概况”、“电子贺年”、“公共空间·综合性娱乐场”、“公共空间·民俗饮食文化街”),《武汉年鉴(2002)》“社会生活”,武汉年鉴社编辑出版,2002年7月第1版。126.2002,人类家庭的文化透视,《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2.4.127.2002,21世纪前十年中国民族学面临的任务,《民族学论集——兰州2001民族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5月。128.2002,生育文化与民俗心理学,《湖北大学学报》2002.3.130.2003,人类生育、社会控制与文化心理氛围——从民族志材料出发对生育文化的讨论,《民族研究》2003.3.131.2003,文化、文化结构与文化心理,《人文论丛》,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月。132.2003,中华民族的待老之道——从社会、文化、心理等层面展开的讨论,《民族学通报》,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

279 评论

相关问答

  • 武汉文史资料杂志

    曾参加《人类学词典》、《社会学词典》的编写,合作主编“社会心理学精品译丛”、《心理学与中国发展》、《中国文化厄史》、《黄鹤楼志》、《大江东去——长江流域的自然地

    易买易得 5人参与回答 2024-06-26
  • 武汉文史资料杂志订阅

    武汉是在1938年10月27日完全沦陷的。1938年10月24日武汉东南北三面被围,为保存长期抗日军力,国民政府军委会下令撤退。10月26日日军第六师占领汉口,

    啊阿阿陽不是阳 6人参与回答 2024-06-25
  • 武汉文史资料杂志官网

    1938年10月25日。

    凯大大! 4人参与回答 2024-06-27
  • 武汉文史资料杂志电子版

    你问的是哪方面的?大众类的有:知音,今古传奇,等,其他类的还有好多呢,

    麻辣宝宝彩 6人参与回答 2024-06-26
  • 武汉文史资料杂志官网网址

    你问的是哪方面的?大众类的有:知音,今古传奇,等,其他类的还有好多呢,

    彼岸之澄 3人参与回答 2024-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