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36

爱笑的颜小妞
首页 > 论文问答 > 人文杂志主编是谁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酸甜苦辣咸丫头

已采纳
1、《理性的觉醒与悲剧的诞生》杨乃乔,《文学评论》1989年第4期,12000字。2、《对既成的屈原美学界定模式之求异性思考》杨乃乔,《徐州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1期,13000字。3、《“功能圈”:禁锢与超越》杨乃乔,《文论报》1993年1月30日第4期,6000字。4、《华夏文化血缘谱系与屈原的先祖崇拜意识》杨乃乔,《徐州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1期,14000字;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3年第6期,第36-44页。5、《神话三界与华夏神话的生成》杨乃乔,《江西社会科学》1993年第2期,10000字;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3年第6期,第29-40页。6、《巫舞:华夏舞蹈的滥觞──从语言符号释义学看华夏舞蹈审美形态的发生》杨乃乔,《舞蹈艺术》1993年第2期,6000字。7、《关于舞蹈本体论建构的反思》杨乃乔,《舞蹈》1993年第2期,8000字;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音乐、舞蹈研究》1993年第6期,第72-73页。8、《美的欺性和虚伪性──西方美学本体反思系列之一》杨乃乔,《文论报》1993年9月4日第35期,8000字。9、《从校园文化中孤独出的一脉文学思潮──学院派文学》杨乃乔,《大学生》1993年第10期,8000字。10、《在两种理论冲突的表象背后》杨乃乔,《文艺报》1993年11月第45期。11、《大众艺术的媚俗性与波普艺术的人文主义精神》杨乃乔,《东方论坛》1994年第1期,7000字。12、《萨伊德和他的后殖民主义文艺批评理论》杨乃乔,《文艺争鸣》1994年第2期,7000字;转载于《文艺报》1994年第36期。13、《经学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形态生成的内在文化关系》杨乃乔,《南方论坛》1994年第4期,7000字;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4、《神话的本体反思──关于希腊神话与华夏神话审美形态悖立的比较研究》杨乃乔,《社会科学战线》1994年第5期,12000字;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5、《中华民族最高文化血缘先祖的追寻》杨乃乔,《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2期,12000字。16、《中国八、九十年代的学院派诗歌》杨乃乔,《现代与传统》1995年第3期,9000字。17、《20世纪末的“文化复古”与两个层面的贫困──文化转型期当代世纪末情绪的反思》杨乃乔,《河北学刊》1995年第4期,8000字。18、《经学的学术宗教地位和“经世致用”》杨乃乔,《求索》1995年第5期,7000字。19、《经学与儒家诗学──从语言论透视阐释主体在经典文本上的“立言”》杨乃乔,《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第6期,16000字;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论道家诗学对‘六经’经典文本的颠覆与解构》杨乃乔,《天津社会科学》1996年第2期,13000字;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1、《儒道与理心──从儒道诗学的互补透视“内儒外道”人格类型的构成》(一)杨乃乔,《辽宁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6000字。22、《儒道文学理论在言意冲突中走向互补的学术文化背景》杨乃乔,《社会科学辑刊》1996年第3期,11000字。23、《新时期文艺理论的后殖民主义现象及理论失语症》杨乃乔,《徐州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24、《偏见与误读──文学阐释学的哲学反思》杨乃乔,《文艺争呜》1996年第4期;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转载于《东方丛刊》1996年第2期。25、《“经”与“道”:两种诗学本体论的悖立与冲突──魏晋“言意之辨”前期学术语境的描述》杨乃乔,《学术季刊》1996年第4期,13000字;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6、《经学中心主义与逻各斯中心主义──论德里达解构策略在东方语境下的使命》杨乃乔,《东方丛刊》1996年第4期,14000字。27、《王弼的阐释学思想与经学玄学化的破坏性误读──兼论儒道诗学的“内道外儒”人格构成》杨乃乔,《浙江学刊》1996年第5期,12000字;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8、《视域的融合与意义的让位──在经学玄学化的破坏性误读中走向自觉的中国古典诗学》杨乃乔,《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6年11月冬季卷,18000字。29、《功底深厚·匠心独具:评〈古朴的文学〉与〈朦胧的文学〉》杨乃乔,《新闻出版报》1996年9月16日第1443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主办。30、《儒道与理心──从儒道诗学的互补透视“内儒外道”人格类型的构成》(二)杨乃乔,《辽宁大学学报》1996年第6期,6000字。31、《互补与整合──论刘勰文学理论体系的“内儒外道”人格类型构成》杨乃乔,《江海学刊》1997年第1期,11000字。32、《批评的中心指涉结构与阐释的破坏性误读──论经学的玄学化与中国古典诗学走向自觉的阐释学景观》杨乃乔,《天津社会科学》1997年第2期,13000字;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古代、近代文学研究》。33、《古代文学研究与两种方法论的整合》杨乃乔,《文艺研究》1997年第3期,7000字;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古代、近代文学研究》。34、《隐逸精神原型与魏晋隐逸文学》杨乃乔,《美学与文艺学研究》1997年第3集,12000字。35、《后现代艺术景观下追寻一种奉献精神──话剧〈保尔·柯察金〉再度公演备忘录》杨乃乔,《信息市场报·文化副刊》1998年1月9日。36、《在“我注六经”的基础上“六经注我”》杨乃乔,《文艺争呜》1998年1期,第8000字;转载于《世纪论语·文艺争鸣获奖作品选》贺雄飞主编,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版,第507-513页。37、《后现代性、后殖民性与民族性──在世纪之交,艺术创作与批评应该追寻一种比较的视野》杨乃乔,《东方丛刊》1998年第1期,13000字;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音乐、舞蹈研究》1998年第8期,第66-76页。38、《西方的后民族主义与东方的民族性──关于世纪之交艺术话语权力的争夺》杨乃乔,《民族艺术》1998年第1期,13000字;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39、《崛起的比较艺术学》杨乃乔,《文艺研究》1998年第2期,6000字;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1998年第7期,第27-30页。40、《玄学误读的暴力文化与儒家诗教之“鼎”的坍蹋》杨乃乔,《文艺争鸣》1998年第2期,13000字。41、《“立言”与“立意”:从经学透视儒道诗学的冲突与互补》杨乃乔,《人文杂志》1998年第3期,第128-136页,11000字。42、《经学与儒家诗学》杨乃乔,《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1998年第4期,相当于汉语16000字。43、《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向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退却──在疯狂和毁灭中崛起的大陆学院派文学》(上篇)杨乃乔,《河北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10000字;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现代、当代文学研究》。44、《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向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退却──在疯狂和毁灭中崛起的大陆学院派文学》(下篇)杨乃乔,《河北大学学报》1998年第5期,10000字;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现代、当代文学研究》。45、《德里达诗学理论解构的终极标靶──论西方诗学文化传统的逻各斯中心主义》杨乃乔,《社会科学战线》1999年第1期,第120-132页,14000字;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46、《“诗言志”:一个关涉隐喻的诗学命题》杨乃乔,《浙江学刊》1999年第1期,第146-151页,13000字。47、《论儒家诗学的向日情结》杨乃乔,《学会科学辑刊》1999年第1期,第120-125页,13000字。48、《终极缘光:西方诗学本体论的“向日式隐喻”》杨乃乔,《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第62-73页,14000字。49、《“诗言志”与批评的话语权力──论儒家诗学的隐喻对经学的承诺》杨乃乔,《天津社会科学》1999年第1期,第93-103页,12000字。50、《是后殖民主义还是新殖民主义?──兼论殖民主义文学批评与东方主义的崛起》杨乃乔,《人文杂志》1999年第1期,13000字;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51、《人,究竟在那里可以诗意地栖居──写在博士后出站报告之前及比较诗学方法论感想》杨乃乔,《东方丛刊》1999年第2期,15000字。52、《从文化冲突到后殖民主义消解》杨乃乔,《中华文化论丛》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2辑,第459-465页,8000字。53、《知识分子的选择》杨乃乔,《21世纪》1999年第4期,第38-41页,7000字。54、《中国古典文学的现代研究是历史的必然》杨乃乔,《文学前沿》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期,第253-258页,5000字。55、《世纪之交的反思:再论“中国古典文论的现代转换”》杨乃乔,《文学理论学刊》2000年第1辑,第313-341页,20000字。56、《种族、时间与现代性》(上篇)杨乃乔译,《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第77-86页,13000字。57、《种族、时间与现代性》(下篇)杨乃乔译,《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第76-83页,13000字。58、《钱钟书的生存境界与人格力量》杨乃乔,《文艺争鸣》2000年第3期,第74-75页,5000字。59、《文人:士大夫、文官、隐逸与琴棋书画》杨乃乔,《人文中国学报》(香港)第4期,中华书局(香港)2000年版,第49-108页,33000字。60、《从文学与文化的张力关系透视人的选择与较量》杨乃乔,《中外文化与文论》2000年第7辑,第130-135页,6000字。61、《诗者与思者:一位在海外漂泊的华裔诗人及其现代汉诗书写》(上篇)杨乃乔,《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第81-85页,12000字。62、《诗者与思者:一位在海外漂泊的华裔诗人及其现代汉诗书写》(下篇)杨乃乔,《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第84-88页,12000字。63、《诗者与思者:一位在海外漂泊的华裔诗人及其现代汉诗书写》杨乃乔,《人文杂志》2002年第10期(马来西亚出版),第118-138页,24000字。64、《批评的职业性与话语的专业意识――论电影批评的文学化倾向及其出路》杨乃乔,《文艺争鸣》2001年第2期,14000字。65、《中国学术的国际化倾向与比较文学的本科建制》杨乃乔,《中华读书报》2001年7月4日,4000字。66、《后殖民批评及其世界宗教背景》杨乃乔,《中华读书报》2001年7月18日,4000字。67、《论殖民文学与后殖民批评的宗教背景》杨乃乔,《人文杂志》2001年第5期,12000字;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68、《从殖民主义到后殖民批评的学缘谱系追溯》杨乃乔,《后殖民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44000字。69、《比较文学是本体论而不是方法论》杨乃乔,《文艺报》2001年10月30日第161期,4000字。70、《评〈二十世纪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杨乃乔,《人文中国学报》(香港)第8期,中华书局(香港)2001年9月版,5000字。71、《中国文化产业的国际身份与女性主义批评》杨乃乔,《开放与传播特刊》2002年5月,8000字。72、《解构的阐释与逻各斯中心主义――论德里达诗学及其解构主义阐释学思想》杨乃乔,《中国诗歌研究》第1辑,中华书局2002年出版,第287-312页,30000字。73、《比较文学概念的语言分析及五种相关学科概念的界分》杨乃乔,《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第68-81页,24000字;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2003年第2期,第111-124页;转载于《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3年第1期。74、《劣质译著:我们遭遇另一种学术腐败》杨乃乔等,《中国教育报》2003年3月20日。75、《所指与能指的序列关系:在索绪尔与德里达之间——论在场形而上学及本体论的终极意义》杨乃乔,《人文杂志》2003年第4期,第94-103页,13000字。76、《比较视域与比较文学本体论的承诺》杨乃乔,《北京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第65-75页,16000字;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2003年第12期,第96-106页。77、《经学与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演变》杨乃乔,《文艺研究》2003年第5期,第151-152页,7000字。78、《智者与愚者的对话》杨乃乔,《蓦然回首文存——世纪印象:百名学者论中国文化》朱竞编著,华龄出版社2004年版,第150-162页,10000字。79、《比较文学教学中学科本体论意识的强化及其重要性:论比较文学属于本体论而不是方法论》杨乃乔,《中国比较文学教学与研究》刘献彪、孟昭毅主编,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卷,第140-143页,3000字。80、《文学院比较文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杨乃乔,《中国比较文学教学与研究》刘献彪、孟昭毅主编,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卷,第482-500页,16000字。81、《比较文学系总体教学改革》杨乃乔,《中国比较文学教学与研究》刘献彪、孟昭毅主编,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卷,第501-510页,12000字。82、《学术文化电影〈德里达〉:一个解构主义者及其思想的视觉化叙事》(上)杨乃乔,《中华读书报》2004年9月8日,4000字。83、《学术文化电影〈德里达〉:一个解构主义者及其思想的视觉化叙事》(下)杨乃乔,《中华读书报》2004年9月22日,4000字。84、《比较文学概念的语言分析及五种相关学科概念的界分》杨乃乔,《跨文化语境中的比较文学》汪介之、唐建清主编,艺林出版社2004年5月版,第486-504页,10000字。85、《关于“poetics”的意义及其误读》杨乃乔,《中华读书报》2004年12月8日,4000字。86、《“博导”制度是否有利于青年才俊》杨乃乔,《光明日报》2004年12月22日,3000字。87、《图象与叙事:论诸种叙事及知识分子的小叙事者身份》杨乃乔,《文艺争鸣》2005年第1期,第29-41页,23000字;《文艺报》2005年3月版第二版《理论与争鸣·学术新见》介绍,题目为《视图远没有取代语言成为时代文化的出场者》);转载于《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5年第三期,第79-80页;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2005年第5期,第13-25页;转载于《21世纪年度文学批评论文选:2005文学评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转载于《新世纪文艺学的前沿反思》张未民,朱竞编200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转载于《北大年选2005理论卷》陈晓明、李杨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78-402页。88、《论中西学术语境下对“比较诗学”产生误读的可能性》杨乃乔,《中国比较文学》2005年第1期,第24-39页,12000字;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2005年第6期,第50-60页。89、《论中国诗学文化传统的写意语境──从语言学的视角为中国古典诗学研究提供一个语境背景》杨乃乔,《汉语的危机》朱竞编,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261-286页,18000字。90、《高校的比较文学与英语教学归属》杨乃乔,《光明日报》2005年10月19日,3000字。91、《平淡中的厚重与朗净中的纯粹》杨乃乔,《文艺争鸣》2006年第1期,第150-152页,4000字。92、《比较文学:一种无可回避的国际学术研究现象》杨乃乔,《求是学刊》2006年第2期,第106-109页,4000字。93、《全球化时代的语际批评家和语际理论家——谁来评判刘若愚及其比较文学研究读本》杨乃乔,《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第11-16页,8000字。94、《诗学与视域——论比较诗学及比较视域的互文性原则》杨乃乔,《文艺争鸣》2006年第2期,第31-41页,18000字;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转载于《跨文化研究:什么是比较文学》严绍璗、陈思和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08-424页。95、《论中西学术语境下对“poetics”与“诗学”产生误读的诸种原因》杨乃乔,《天津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第106-111页,10000字;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2006年第11期,第83-87页。96、《从文艺理论走向比较诗学——论6卷本〈向峰文集〉学术视域的汇通性》杨乃乔、秦兰君,《沈阳工程学院学报》2006年第2卷第3期,第257-261页,10000字。97、巴尔登斯伯格的《比较文学:名称与实质》杨乃乔、钟厚涛,《中外比较文学名著导读》乐黛云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76-286页,13000字。98、韦勒克的《比较文学的名称与实质》杨乃乔、钟厚涛,《中外比较文学名著导读》乐黛云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57-366页,13000字。99、《论比较诗学及其他者视域的异质文化与非我因素》杨乃乔,《北京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第104-113页,16000字;转载于《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7年第2期学术卡片;转载于《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7年第3期,第147-148页;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2007年第6期,第66-74页;转载于《比较文学研究》吴光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100、《今天,艺术何为?美于何方?》笔谈,《复旦青年》复旦大学团委主办,复旦青年报社出版,2007年4月18日,第11版,2000字。101、《比较诗学的诠释态度:互文关系与交集理论》杨乃乔,《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第31-33页,5000字。102、《踏着谢阁兰的足迹》杨乃乔,《中华读书报》2007年7月4日,3000字。103、《摧毁:都市雕塑及其内部空间外翻的视觉冲击文化》杨乃乔,《美与时代》2007年第6月下,总第314期,第24-26页,8000字。104、《比较诗学研究的困境及其策略性突围》杨乃乔、钟厚涛,《中华读书报》2007年7月18日,3000字。105、《比较文学中的文化研究》杨乃乔,《人民日报》2007年8月16日,2000字。106、《西方的汉字偏见与东方的汉字精神》杨乃乔,《中华读书报》2007年9月12日,3000字。107、《后现代都市的栖居与反抗》杨乃乔,《香港商报》2007年09月16日。108、《文学性的叙事与通俗化的经典——论黄仁宇〈万历十五年〉的书写策略》杨乃乔,《学术月刊》2007年第12期,第105-113页,17000字;转载于《全球化进程中文化问题探究》杨生平、叶险明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2010年版,第124-142页。109、《边界的危机与学科的死亡:比较诗学在比较文学的“去边界化”中领受的本质》杨乃乔,《人文杂志》2008年第1期,第119-122页,6000字。110、《两极对话:杨乃乔与方世聪》杨乃乔、方世聪,《中华儿女·书画名家》2008年第1期,第69-74页,3000字。111、《方世聪的油画精神及其对汉语画者“去中国化”的抵抗》杨乃乔,《中华儿女·书画名家》2008年第1期,第75-76页,3000字。112、《21世纪中国美术批评跌向道德底线后的困惑与拯救》杨乃乔,《中华儿女·书画名家》2008年第2期,第6-7页,3000字。113、《为艺术而痴狂的人们》杨乃乔,《济鲁晚报》2008年7月3日,3000字。114、《路径与窗口:论刘若愚及在美国学界崛起的华裔比较诗学研究族群》杨乃乔,《北京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第67-76页,16000字;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2009年第5期,第32-41页。115、《天真的纯粹与平静的简单:评江衡的“后卡通”油画系列及其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全然失忆》杨乃乔,《艺术家·图像志》马钦忠主编,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年版,第28-33页,8000字。116、《多元文化研究的“大通”视域及对学术山寨文化的抵抗》杨乃乔,《东方丛刊》2009年第1期第2-7页,7000字117、《唐代经学阐释学与两种文学观念的悖立》杨乃乔、李丽琴,《学术月刊》2009年第4期,第86-95页,21000字;转载于《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9年第4期。118、《“红色记忆”:从延安走向国际画坛的中国军旅画家》杨乃乔,《美与时代》2009年第9期,第20-23页,8000字。119、《第三文化空间:兼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发展命脉》杨乃乔,《文艺争鸣》2009年第11期,第43-50页,10000字。120、《中西学术文学交汇中的诠释学:论中国经学诠释学的建构》杨乃乔,《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第14-24页,23000字;转载于《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0年第1期。121、《〈比较文学概念〉教学须坚持本学科的理论深度》杨乃乔,《现代教授报·教材周刊》2009年12月4日第3版,2000字。122、《历史的沧桑与千年的庆典:中华世纪坛的建筑美学原则》杨乃乔,《美与时代·创意》2010年第1期,第21-25页,8000字。123、《复旦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生与博士生精英化培养规划》本专业全体教师制定、杨乃乔执笔、陈思和审订,《中国比较文学研究》2010年第1期,第11-23页,15000字。124、《无主义时代的女性身体绘画及后波普艺术》杨乃乔,《文艺争鸣》2010年第2月号下半期,第103-107页,8000字。125、《从〈干妈〉到〈剪出的四季〉——民间剪纸艺术的生态美学原则》,杨乃乔,《文艺争鸣》2010年第3月号下半期,第4-12页,22000字。126、《是技艺学诠释学还是存在论诠释学——论中国诠释学的主脉:经学诠释学》,杨乃乔,《天津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第113-116页,5000字。
245 评论

超级懒喵喵

1991—1992年在山东省青岛市公共关系导报社任编辑、记者,黑丫1995—1997年在山东省作协《时代文学》杂志社任编辑,1998年开始专业写作并主编《现代诗丛》、《现代文丛》系列丛书,2002年特聘为中视时光(北京)文化研究院《文化人》网站、杂志文学主编。200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歌作品集《黑发飘飘》、《人间绝唱》、《爱情神话》、《黑丫诗歌选集》,文学剧本《女人不是港湾》,随笔散文集《为谁流浪》。部分作品荣获各种奖项。

164 评论

武装的蔷薇1

一、编著(译)1.张仲民:《出版与文化政治:晚清的“卫生”书籍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2月版。 2.合译有理查德·艾文斯(Richard J Evans):《捍卫历史》(第一译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2月版。 编有《新文化史与中国近代史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8月版。 编有《近代中国的知识生产与文化政治——以教科书为中心》,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年12月版。   二、已发表的文章目录:《一个思考:由柯文“中国中心观”谈起》,《人文杂志》2003年9月,第110-114页。人大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2004年2月号全文转载。 《后现代主义理论与历史学述评》,《东岳论丛》2004年7月。 《一个思想的生活史分析》,《人文杂志》2005年1月,第119-124页。人大复印资料《妇女研究》2005年6月号全文转载。 4.《历史与文学的辨证》(第二作者署名),《福建论坛》2005年3月,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5年9月号全文转载。 《后现代史学理论述论》,《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3月,第59-64页。 《解构中国民族历史叙述的反思》,《历史研究》2006年10月,178-185页。 《典范转移:新文化史的表达与实践》,《社会科学评论》2006年12月,第40-58页。 《讲故事的文化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2007年4月,第146-154页。 《刘师培的一则佚文》,《史林》2007年6月,第184-188页。 《从书籍史到阅读史——关于晚清书籍史/阅读史研究的若干思考》,《史林》2007年10月,第151-180页。 《另类的论述——杨翥〈吾妻镜〉简介》,台北《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第15期,2007年12月,第195-210页。《新文化史与中国研究》,《复旦学报(社科版)》2008年1月,第100-108页。 《卫生、种族与晚清的消费文化》,《学术月刊》2008年4月,第140-147页。人大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2008年7月号全文转载。该文修正版见大阪《或问》杂志2008年7月号。 《晚清出版的生理卫生书籍及其读者》,《史林》2008年8月,第20-36页。该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9年1月号转载。 《出版与文化政治:清末出版的生殖医学书籍及其读者》,《学术月刊》2009年1月,第128-142页。该文修改版见京都国际文化日本研究中心(国际日本文化研究センター)编:《东アジア近代における概念と知の再编》(国际日本文化研究センター,2010)。 《歧路彷徨:历史与文学之间》,《学术研究》2009年3月,第20-23页。 17.《晚清中国的书籍、出版与阅读》,大阪《アジア文化交流研究》2009年3月,第609-621页。《严复与复旦公学》,《历史研究》2009年4月,第133-146页。 《清末报刊上改良小说和戏曲论述篇目》,《近代中国研究集刊》(4),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8月。《晚清上海书局名录》,复旦大学历史系、出版博物馆编:《历史上的中国出版与东亚文化交流》,上海百家出版社2009年10月版,第359-367页。Books of physiology and hygiene published in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ir readers, Frontiers of History in China,December 2009, Volume 4, Issue 4, 604- 《舒新城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牛大勇等编:《五四的历史与历史中的五四》,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版,第376-409页;该文的修正版《时代思潮的地方回应——舒新城与五四新文化运动》,见卢建荣主编《社会/文化史集刊》第3集(台北时英出版社,2010年4月,第101-136页)。《清季启蒙人士改造民众阅读习惯的论述》,《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68期,2010年6月,第51-96页。《2010年中国近代史研究述评》(第二作者署名),《学术月刊》2011年4月号。人大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2011年7月号全文转载。 《补脑的政治学》,《学术月刊》2011年9月号,第145-154页。人大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2012年5月号全文转载。 《晚清中国身体的商业建构》,杨念群主编:《新史学》(5),中华书局2011年11月版,第233-263页。《后殖民视角下的中国民族历史叙述》,《九州学林》2011年春季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4月版,第165-188页。《历史书写与记忆塑造——古腾堡在近代中国》,《学术月刊》2012年4月、5月号连载。人大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2012年8月号、9月号全文转载。 《少年胡适在上海时史料补遗》,《清史研究》2012年5月号,第124-129页。 《梁启超的一则佚文——辛亥前梁启超同袁世凯关系之一例》,《史林》2012年8月号,第119-122页。 《黑格尔哲学在清末中国的译介》,《哲学研究》2012年9月号,第91-94、103页。 《严复佚文六篇》,《或问》(日本关西大学)第22号(2012年10月),第131-138页。《新世纪以来中国大陆的新文化史研究》,《历史教学问题》2013年2月号,第56-59页。该文注释无意中被删。 《陈寅恪与复旦公学关系考略》,《中国文化》2013年春季号,第166-173页。 《黑格尔哲学在清末中国的容受》,《学术月刊》2013年5月号,第158-166页。 《“卫生”的商业建构——以晚清卫生商品的广告为中心》,《历史教学问题》2013年10月号,第53-58页。 《严复与熊季廉的“父子”之交》,《史林》2013年12月号,第112-116页。 《复旦公学创校史实考》,《复旦学报》2014年1月号,第33-42页。人大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2014年4月号全文转载。《黑格尔哲学在清末中国》,见孙江、陈力卫主编:《亚洲概念史研究》(第2辑),三联书店2014年版,第154-183页。 Zhongmin Zhang, “The Commercial Construction of ‘Health’,” Chinese Studies in History, V 47, N 4 (Summer, 2014), 61-《晚清上海药商的广告造假现象探析》,《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014年9月号,第189-247页。《社会变迁视域下晚清的广告论述》,《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5年1月号,第67-72页。 《近代上海的名人医药广告——以文人谀药为中心》,《学术月刊》2015年7月号,第153-162页。 《何启、胡礼垣行迹述考》,《或问》(日本关西大学)2015年7月号,第63-76页。《近代中国“东亚病夫”形象的商业建构与再现政治》,《史林》2015年8月号,第107-118页。   三、评论《思想与学术的近代历程》,《博览群书》2003年4月。 《“公共知识分子”或是“介入的旁观者”》,《书屋》2004年4月。 《伊格尔斯在〈二十世纪的历史学〉中对后现代史学理论的认知》,《史学理论研究》2004年4月。 《构建学术与思想之间的历史》,《读书》2004年6月,第20-23页。 《四川大学国立化进程的个案研究评介》,香港《二十一世纪》2005年12月。《同乡意识与近代中国民族主义》,香港《二十一世纪》2006年10月。《为何要捍卫历史》,《南方都市报》2009年3月8日。《文化史研究的系谱和反思》,《东方早报·上海书评》2010年2月28日。 《小茶碗里有大世界》,《南方都市报》2010年4月18日。《“局部真实”的观念史研究》(原名为《数据库与观念史研究》,发表时被编辑修改),《东方早报·上海书评》2010年5月23日。 《一个字的文化史》,《中国图书评论》2010年6月,第84-87页。 《追随伯克:文化史的学术史与方法论》,《国外社会科学》2010年7月,第144-148页。 《近代日本博览会的文化政治》,《东方早报·上海书评》2010年8月1日。 《世界宛如博览会》(原名为《展示的政治学——近代博览会的文化史》,发表时被编辑修改),《南方都市报》2010年8月8日。15.《观念史研究应该怎么做》(原名为《再论数据库与观念史研究》,发表时被编辑修改),《南方都市报》2010年9月5日。16.《杜赞奇访谈——民族主义已丧失了进步和解放功能》,《南方都市报》2010年12月12日。 《谁来给革命下定义》(原名为《革命的政治学》,发表时被编辑修改),《南方都市报》2011年1月14日。 《为什么要喊口号》,《南方都市报》2012年2月26日。 《上帝改变不了的过去,历史学家也不能》(原名为《克利奥巴特拉的鼻子》,发表时被编辑修改),《南方都市报》2012年5月13日。《胡适研究的新进展》,《中国学》第2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10月版。《从新文化史到全球史》,《文汇读书周报》2014年1月10日。

318 评论

相关问答

  • 人文杂志主编是谁

    一、编著(译)1.张仲民:《出版与文化政治:晚清的“卫生”书籍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2月版。 2.合译有理查德·艾文斯(Richard J Evans

    行者孙llllll 2人参与回答 2024-06-26
  • 人文杂志主编是谁呀

    总监的电子杂志《银世》曾在读客网杂志发布平台下载量居首。现主编的人文杂志《风夕》每期下载量16万次以上。2006年开始涉足网络文学圈,参与编辑过多本电子杂志,策

    大酸杏儿 2人参与回答 2024-06-24
  • 人文杂志主编是谁啊

    总监的电子杂志《银世》曾在读客网杂志发布平台下载量居首。现主编的人文杂志《风夕》每期下载量16万次以上。2006年开始涉足网络文学圈,参与编辑过多本电子杂志,策

    哈啰辉辉 2人参与回答 2024-06-25
  • 人物杂志主编是谁

    出版界的灵魂人物沈昌文去世,世间难有如此有趣先生!

    来自巴厘岛的松 4人参与回答 2024-06-26
  • 现代人杂志主编是谁

    名言   勇气,是金钱买不到的。——拿破仑勇敢产生在斗争中,勇气是在每天对困难的顽强抵抗中养成的。——奥斯特洛夫斯基没有比害怕更值得害怕的了。——培根命运的女神

    sisley0522 2人参与回答 2024-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