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48

框框拆拆远行车
首页 > 论文问答 > 中国古代酒文化论文标题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原谅未来的未来

已采纳
一、综述酒的文化内涵。酒,这个词引辞海是这样解释的:“会意。从水,从酉(yǒu)。‘酉’本义就是酒。‘酉’亦兼表字音。本义:用高粱、大麦、米、葡萄或其他水果发酵制成的饮料。”[1]这是对于酒的最表层的释义。“酒,就也。所以就人性之善恶”[2] 酒是恶因,酒可致亡国败家,可致淫乱杀伤,这是《说文》对于酒的的解释,当然这是从负面角度谈酒是古代的一项荒唐的发明。还有许多典籍论述了酒的意义和功效。如酒曰清酌——《礼记·曲礼》;酒食者,所以令欢也。——《礼记·乐记》;酒者所以养老也,所以养病也。——《礼记·射义》;酒,百乐之长;又,酒者,天下之美禄。——《汉书·食货志》;不为酒困。——《论语·子罕》……总之古代对于酒的的话题可谓“不尽长江滚滚来”。酒在当代给人的印象很可能是负面的,如酗酒、酒鬼……这些不文明的粗狂的词汇确实令人陷入一种尴尬的维谷。但是,当我们真正回顾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历程不难发现,酒在华夏沃土上酝酿珍藏,早已形成了一种古老的文明——酒文化。任何对于就的误读和偏见都是不可取的。二、关于酒文化的起源。在古代,人们对于很多现象不能理解,都会归咎于神仙所为。“酒”就是其中的一个元素。酒是液体,多黄白色,或辣或清香,给人带来火感受,遇火即明,未开化的古人不知其所以然,便认为酒神所为。古代流传“上天造酒说”,“猿猴造酒说”,“杜康造酒说”。人类造酒的起源最早追溯于距今约4——5万年的旧石器时代,当时造酒实属偶然,经粮食、水果自然发酵所得,工具简陋,酿造的多数低度米酒和水酒。(如左:西汉酿酒图)秦汉以后,中国酿酒技术的发展日益成熟,这种用谷物酿酒的传统,形成了中国特有的饮酒文化,逢重大节日和喜庆之事人们必定饮酒。岁末除夕,“除日驱傩,除夜守岁,饮屠苏酒”[3]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饮菖蒲酒、雄黄酒。中秋节有饮桂花陈酒的习俗。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登高饮菊花酒,出生酒、生日酒、婚丧酒、升学酒、晋升酒。总之,酒文化成为一种传统袭承下来。三、 酒文化与文学艺术的情结。中国酒文化与文学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国古典诗中关于情爱、离愁类的作品居多,故诗歌中经常流淌“酒”“泪”液体,泪的味道既咸又苦,大多为女子所流;酒的味道又辛且辣,大多为男子所饮。两者结合,“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对于酒文化与文学的渊源可从如下几方面一一做理会。1.酒可以避政,明哲保身。魏晋南北朝的竹林七贤谓文之豪杰,他们放旷不羁,常于竹林下,酣歌纵酒,或谈禅或饮酒,酒后大醉,一醉不醒。其中最为著名的酒徒是刘伶。刘伶自谓:“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七贤之首阮籍,性嗜酒,为了逃避司马氏的贿赂曾大醉60天从而躲避了曹氏集团的灾祸。2.酒是文人创作的畅饮伴侣。文人相聚饮酒是盛事,月下独酌更是雅兴之至。酒可以刺激神经、活血兴奋,激发文人创作的灵感。文人作诗多有美酒相伴。 陶渊明的《饮酒》诗二十首可谓诗之上作。一箪食,一瓢饮,自然是饮酒,就到了诗人的仙境。“醉是日常生活中的酒神状态,酒神状态是一种痛苦与狂喜交织的癫狂状态”[4]。酒可以张扬个性,抒发自由之感。诗仙李白不仅诗作得浪漫飘渺,其酒量可谓“量能扛鼎”,素有酒仙美称。李白的诗歌多半是在酒后大醉创作的。如描写杨贵妃的佳句,正因李白的酒兴衬托诗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试问能有此大气磅礴的阵容者能有几人?酒之最美不在酒味而在意境。 “兴观群怨,物我两忘”[5]是最高的人生境界。文人的诗歌亦多以酒为题材。周代的《诗经·鹿鸣》“嗷嗷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6]周代的宴请诗生动的记录了宴饮的热闹场面。《鹿鸣》等十二首风雅诗曲被文人士大夫称作“乡饮酒礼”。[6]唐代盛世为文人饮酒提供了充足的物质保障。李杜诗篇百分之十五左右都是以酒行诗作赋的。酒一可以激发人的斗志。曹操的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多一分飒爽英姿和人生豪迈。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酒可以慰藉人的情感,李清照宋代的巾帼女诗人,一洒热血,一咏菊酒,“三杯两盏淡酒,怎地他晚来风急?”的萧索落寞。东坡居士喜酒,酒后做文若干,他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好一个“诗酒趁年华”的豪放派巨匠。他的词,他的散文都有浓香的酒味。放荡不羁的柳永更与酒结缘,留迹于青楼曼舞的他与歌舞酒影相随,有雅致即兴诵诗“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写出了诗中含酒,酒中酿情的风韵。4.在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中,有关酒的文章更是屡见不鲜。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有许多篇都写到了酒,屈原的辞赋中也同样歌咏到酒,历代文人莫不与酒结缘。不少文人爱酒、好酒、甚至嗜酒如命。他们因酒而兴致勃发,借美酒酿出绚丽的诗篇。王勃的《滕王阁序》气势浩瀚,喷涌勃发,好似一股酒泉涌向滕王阁的高栏之上。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无不是酒兴勃发,怀才感伤的忧国忧民之作,被后人耳熟能详。“酒的欢乐”,“酒的悲哀”,酒和文人的文学创作共同辉煌灿烂。四、 对于酒文化的传承。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正如没有一成不变的酒文化。酒文化预示着一定的人生意蕴。酒虽然不能消除痛苦,但可以缓解压力,带来暂时的愉悦。新时代的今天我们更应以批判吸收的视角继承酒文化的辉煌传统,虽不能如古代文人豪气冲天,斟酒耽佳句,我们可以解酒传递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聊以自娱,得以自乐。酒文化依然可以应用于现代文的阅读课写作之中,时代可以改变很多东西,但改不了几千年中华文明沉淀的酒文化,淹没不了文人对于酒的钟爱与偏嗜。形式可以变,传统不能丢,批判扬弃,丰富创新才能有新文化,创造新文明。
110 评论

KING纠结

J Zhang, GHarbottle,CW& ZKong,Oldest playable musical instruments found at Jiahu early Neolithic site in C NATURE, 23 September 1999:366--368* Wang Xiangkun,Sun Chuanqing, Cai Hongwei, & Zhang Juzhong , Origin of the Chinese cultivated rice (Oryza sativa L)Chinese Science Bulletin,1999,44(4):295-304; J Zhang, & X Wang, Notes on the recent discovery of ancient cultivated rice at Jiahu , Henan Province: a new theory concerning the origin of Oryza japonica in China ANTIQUITY Volume 72 Number 278: December 1998:897--901。4. Li, X, Harbottle, G, Zhang, J & Wang, C The earliest writing? Sign use in the seventh millennium BC at Jiahu, Henan Province, C Antiquity, 77, 31 - 44, (2003)5. ZhangJuzhon、Xiao Xinghua,Music in the 7th Millenium BC:The Natural and Social Background of the Origin of the Jiahu Bone-Flutes,Central China,Orient-Archäologie Band 10,Studien zur Musikarchäologie Ⅲ,2002,P147-1536. ZhangJuzhon、Xiao Xinghua、Lee Runkuan ,The early development of Analysis of the Jiahu bone flutes , Volume78 Number 302, Antiquity ,7. Patrick E McGovern, Juzhong Zhang, Jigen Tang, Zhiqing Zhang, Gretchen R Hall, Robert A Moreau, Alberto Nuñez, Eric D Butrym, Michael P Richards, Chen-shan Wang, Guangsheng Cheng, Zhijun Zhao, and Changsui Wang, Fermented Beverages of Pre- and Proto-historic China, December 21, PNAS8. ZhangJuzhon、Lee Runkuan ,The Magic Flutes , Natural History 9/059.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张居中等编著,《舞阳贾湖》,文字180万, 其中插图367幅、另有彩版48幅,图版224幅。科学出版社, 1999年2月出版。10. 张居中等,《试论贾湖先民的生存环境》,环境考古论集(第二辑),科学出版社,2000年。11. 张居中,八千年前的书法艺术——河南贾湖原始文字的发现与研究,中国书法,2001年第1期。12. 张居中等,试论刻划符号与文字起源——从舞阳贾湖契刻原始文字谈起,中国书法,2001年第2期。13. 张居中,八千年前の书法芸术●贾湖出土の原始文字,书のフオ 一ラム,5月号。14. 张居中等,河南贾湖稻作农业及其文化和生态背景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优秀成果选编(三),上海科技出版社,2001年。15. 张居中,关于中国古代文明起源问题的理性思考,中原文物,2002年第1期。16. 俞伟超、张居中等,以原始农业为基础的中华文明传统的出现,农业考古,2001年第3期。17. 萧兴华、张居中等,七千年前的骨管定音器----河南省汝洲市中山寨十孔骨笛测音研究,音乐研究,2001年第2期。18. 张居中等,河南舞阳贾湖遗址2001年春发掘简报 华夏考古 , 2002年第2期。 张居中等,河南贾湖稻作文化的发现与研究 科学 , 2002年第3期。20.张居中、王象坤、孔昭宸,要重视黄淮地区新石器时代稻粟混作农业与环境演变关系的研究,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原始农业对中华文明形成的影响”专题讨论会, 北京,2001年3月15-17日。21.王象坤、孙传清、张居中,栽培稻起源研究中三个主要理论问题,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原始农业对中华文明形成的影响”专题讨论会,北京2001年3月15-17日。22.萧兴华、张居中、王昌遂,原始农业造就出来的音乐文明,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原始农业对中华文明形成的影响”专题讨论会,北京,2001年3月15-17日。23.张居中,全新世大暖期中的降温事件对中国古文化的影响,中国第三届环境考古大会 , 山东济南,2002年9月16日。24.张居中,考古学的深入发展需要分子人类学的合作,特邀报告 2002现代人类学国际研讨会,中国上海,2002年4月17—19日。25.杨玉璋、张居中、李广宁等,安徽繁昌发现北宋前期龙窑遗址,中国文物报,2002年12月4日第一版。26.杨玉璋、张居中等,《所校联手,繁昌惊现北宋瓷窑风貌》,《中国文物报》,2003年4月11日。 张居中,淮河上游八千年前的辉煌,光明日报,第C4版 邱平、王昌遂、张居中,贾湖遗址出土古陶产地的初步研究,东南文化,2000年11期孔昭宸、刘长江、 张居中,植物遗存的科学史意义,徐嵩龄等编,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经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张居中、杨晓勇 赵志军 王明辉 李容全 王象坤,要重视对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人类生存模式与环境变化关系的研究,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华夏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大象出版社,2003 。31.孔昭宸、刘长江、 张居中、 靳桂云,中国考古遗址植物遗存及其对原始农业起源传播的探讨,中原文物,2003,第2期。 张居中,《淮河上游新石器时代的绚丽画卷》,《东南文化》1999年第2期。 张居中,炎黄时代的科技成就初论,寻根, 孔昭宸、 刘长江、张居中,渑池班村植物遗存及其在环境考古学上的意义,人类学学报18(4)1135.马箫林、陈星灿、张居中等,河南灵宝铸鼎塬及其周围考古调查报告,华夏考古1999年第3期。36.陈星灿、张居中等,河南灵宝市北阳平遗址调查,考古,1999年第3期。 陈德珍、张居中,贾湖遗址人类的体质特征及与其他地区新石器时代人和现代人的比较研究,人类学学报,1998,3。38.张居中,贾湖刻划符号的发现与汉字的起源,5中国文物报·学术版 张居中等,淮河流域史前稻作农业与文明进程的关系,东方考古第1集,科学出版社,2004年12月。另: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通讯,2004年第7期。 张居中, 略论淮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郑州大学学报38卷2期(2005) 张居中,新速度、新收获、新启示——喜读《跨湖桥》中国文物报2005年8月3日第四版42.尹若春、张居中,淮河中游地区稻作农业考古调查报告,农业考古2004第三期43.杨玉璋、张居中,景德镇窑与蘩昌窑青白瓷比较研究,10,中国古陶瓷研究第十辑 张居中等,淮河中游地区稻作农业考古调查报告,农业考古,2004年第3期。 任启坤、张居中,安徽史前稻作农业考古的回顾与展望,农业考古,2005第2期46.张居中、尹若春等《淮河中游地区稻作农业考古调查报告》,《农业考古》,2004年第3期。 张居中、任启坤、翁屹、蓝万里等,贾湖遗址墓葬腹土古寄生物研究,中原文物,2002年3期。 张居中、任启坤,寄生物考古学简论,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杨玉璋、张居中等,《安徽繁昌柯家冲瓷窑遗址发掘简报》,《考古》,2006年第4期。 杨玉璋、张居中,《繁昌窑瓷器胎料配方工艺初步研究》,《考古与文物》,2006年第2期。51. 杨玉璋、张居中,《试论安徽繁昌窑—2002年柯家冲窑址发掘的主要收获》,《华夏考古》,2006年第2期。 目前招收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主要培养方向为: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科技考古、史前科技史。所开课程:本科生课程:考古学概论(60学时)。研究生课程:考古学通论(80学时);田野考古学(60学时)。博士生课程:考古学与科技史交叉研究(40学时)。 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有:1)新石器时代考古;2)环境考古;3)农业考古;4)史前人类生存模式与人地关系研究;5)汉字起源研究;6)音乐起源的研究;7)陶瓷考古;8)考古学与科技史相结合的方法论探讨。 综合研究的专著《舞阳贾湖》一书, 2001年在中国文物报组织的20世纪最佳文博图书评选活动中被评为最佳考古报告。2002年被评为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还被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环境考古专业委员会评为第三届全国环境考古学大会优秀专著奖。2005年被中国社会科学院评为夏鼐考古学研究成果三等奖。Notes on the recent discovery of ancient cultivated rice at Jiahu , Henan Province: a new theory concerning the origin of Oryza japonica in China一文2001年被评为河南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20世纪80年代,我国考古人员发掘河南舞阳县贾湖村遗址时,在距今约9000年的陶器碎片上,发现了一些沉淀物。由于技术水平限制,中方于1999年底将部分样本提供给美方进行化验,希望弄清沉淀物是不是一种古酒。主持贾湖遗址发掘的中国科技大学考古系教授张居中也向舞阳县建议,注意对贾湖古酒的保护,可申请专利等,但没有引起足够重视。2004年12月,《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发表了由张居中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考古化学家帕特里克·麦克戈文合作研究的结果,认为这是由中国人首创的世界最古老的酒饮料。不久,麦克戈文与“角鲨头”酿酒厂进行合作,该酒厂依据这一研究成果,成功分析配制出了包括大米、蜂蜜、葡萄等在内的酒配方,复制出类似9000年前酿造的古酒。该酒厂把这一中国古老的酒精饮料取名“Chateaujiahu(贾湖城)”,并准备在2007年7月推广上市。早在1年前,在得知美国学者没有告知中方、征求中方同意的情况下而将研究成果转让给美国酒厂一事后,张居中教授便提出了异议,并与麦克戈文进行了紧急沟通:“该配方是中美共同研究的成果,中美双方至少应该共享对配方支配的权益。”张居中教授告诉记者,1999年,麦克戈文通过中科大的老师,主动来中国找他,表示愿意一起合作研究。当时贾湖遗址项目非常大,古酒配方的研究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就同意麦克戈文参与。其间,中国方面向麦克戈文提供了发掘出土的9000年前的陶片,双方曾经保持着愉快的合作。“样本是我方提供的,也归我方拥有,研究成果的主权我们并没有出让。严格说,麦克戈文只能算是参与研究而已。”张居中在与麦克戈文的交涉函中指出:麦克戈文无权不经中方同意,将该成果转让给第三方以谋取商业利益,这一做法很不妥当。在收到张居中的交涉函后,麦克戈文在答复中强调了三点:第一,他与“角鲨头”酿酒厂的合作,主要是致力于复原古代中国酒精饮料,目的不是要制造一种商业性的饮料,而是为了进一步探寻古代酿造技艺;第二,希望最终可从该古酒的销售中,获得资金支持其进一步研究;第三,因为研究成果现已公开发表,没有办法去阻止其他的酒业制造者,把这一信息作商业用途。国内一些知名律师认为:对于已经公开发表出来的论文,作者享有著作权和版权,如果没有协议约定,那么任何人都可以利用这一信息进行商业活动。虽然从民族情感上说,好像什么东西被人拿走了。但美方对中方合作者的告知,没有法律义务只有道德义务,美国酿酒厂的举动也不构成侵权。“贾湖城”品牌风波中展现出国内在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方面的薄弱。但是,美国酒厂怎么可以利用中国的考古标本和这项研究成果,用于商业酿酒呢?美方解释,送来的考古标本属于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复原中国古酒是为了试验和还原古代的饮料制造技术。研究成果已经向公众发表,公众有权这样做。世界其他地方的酿酒商也有权利这样做。尽管舞阳方面感到难以理解,但人家在美国注册的商标、申请的专利,产品又在美国销售,也无法干涉。美国人从贾湖遗址几点古酒残渣中,发掘出配方,仿制出口味酷似新石器时代的佳酿,反应之灵敏,行动之迅速,既令人叹服,也值得反思。

129 评论

Jingelababy今

从酒文化的误区"三品"酒文化  从酒文化的误区"三品"酒文化  ----访百年制酒有限公司经理潘好龙  近年来,随着白酒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和中国加入WTO步伐的逐步推进,作为中国传统行业代表白酒如何直面挑战,参与竟争。文化行销已成为竞争的重要手段,所以有关酒文化的话题逐渐多了起来,各种酒类促销活动常冠以“文化酒”的名称出现在消费者面前,专家学者和普通公众也对酒文化表现出浓厚兴趣,酒文化这一中国传统文化似有被发扬光大之势。但究竟什么是酒文化,酒文化又有哪些特征,尤其是在新世纪的今天,如何把酒文化赋予新的内容各方面的看法并不一致,甚至存在一些似是而非的认识。带着这一问题,记者日前走访了以出产文化名酒“百年孤独”和“百年喜庆"酒闻名的百年制酒有限公司经理潘好龙先生。  得知记者来意后,潘先生开门见山,侃侃而谈:“目前,酒类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各种促销活动花样繁多,其中以酒文化切入的活动不在少数,这本是件好事,无可厚非。但问题是,由于对酒文化狭义的理解或指鹿为马者有之,张冠李戴者有之,牵强附会者更有之,使酒文化失去了本来的含意,陷入商业炒作的误区,也使公众对酒文化的认知出现很大偏差。今年年初爆发的传统白酒与新型白酒之争,表面上看是酒的生产工艺之争,背后反映的却是对酒文化理解的不同。这种状况不能不令人担心。”  潘先生强调,每个时代、每个国家、每个地区乃至每个企业都有独具特色的酒文化。但酒文化作为一个文化概念,其基本含义应该是特定和统一的。酒文化因酒而生,酒是酒文化的物质载体和产生土壤,没有酒谈不上酒文化,仅有酒也不成其为酒文化,既有酒又具文化属性才能称之为酒文化。但酒文化并不是酒和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酒与文化的有机结合,是在生产、销售、消费酒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酒文化的主体是人,是生产者、销售者和消费者。正是由于人的不断创造,酒文化才得以丰富和发展。没有人,酒文化既没有产生的可能,更没有存在的必要。也就是说,酒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是和人的创造性劳动联系在一起的,是为了满足人们对于酒的物质和精神需要而存在的,体现着对人的文化关怀。据此,并考虑到人们在生产、销售和消费等阶段对于酒的文化需要之不同(生产阶段强调品质,销售阶段强调品牌,消费阶段强调品位),我们不妨用“品质、品牌、品位”作为酒文化的内在“指标”。其中品质是核心,品牌是灵魂,品位是层次。只有符合这三个方面的基本要求,并实现了三者的有机统一,才称得上是完整意义上的酒文化(即品质+品牌+品位=酒文化)。  一、“品质”误区  首先是“品质”误区。酒的“品质”是指酒的色、香、味、质地等,所有这些虽与酒产地和酒的生产历史有关,但主要与技术和工艺的先进程度有关,与生产过程中蕴涵的科技和知识含量有关。但有的人过分强调所谓“好山好水出好酒”,把酒产地的某些物质条件如水质、空气等因素绝对化。也有人把酒厂或酒窖的历史拿来作为酒质的证据,甚至为此不惜从故纸堆里、从民间故事里“寻根求源”,或请一些“文物专家”和“权威部门”来“考古”、“挖掘”和“鉴定”,以与死去百年、千年的古人攀上亲戚,拉上关系,并名之曰酒文化源源流长。酒的发展早已经过“作坊酒”和“工业酒”阶段,进入“科技酒”阶段,一些物质条件完全可以依靠科技手段创造出来,大可不必一切靠天。神化“好山好水出好酒”,与所谓"穷山恶水出刁民”一样不理智和缺少现实依据,除表明其思想意识仍停留在农业经济时代外,还可能对酒行业的发展产生方向性误导。如果说“地理决定论”还有一定道理,“历史决定论"显然没有依据。美国的历史短,但现在很发达,中国的历史长,目前却明显落后,就足以说明问题。当然,这里丝毫没有否定历史之于酒文化的重要性,而是说,在知识经济时代,抱着历史不放,甚至沾沾自喜,自鸣得意,是没有任何前途的。只有不断采用新工艺和新技术,才能真正提高酒的内在品质。新型酒是如此,传统酒也是如此。不把精力用到提高酒的科技含量上,而是埋头于寻找所谓“风水宝地”和“吃历史”,最终结果是不难想象的。  二、“品牌”误区  其次是“品牌”误区。现在,已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品牌”的重要性。对于企业来说,品牌就是形象,品牌就是旗帜,品牌就是利润。但如何经营品牌文化,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严格说来,品牌是知名度和美誉度的结合,两者不可偏废。过去,企业多以提高质量为主要发展手段,信守所谓“好酒不怕巷子深”,忽视了广告宣传的功效。现在许多企业不惜斥巨资进行广告宣传,而对酒的内在品质注意不够。还有人将名字、包装等当作品牌本身,刻意求新、求奇甚至求感官刺激,什么披金戴银、妖怪出洞、神仙下凡之类的品牌满天飞,包装和外观也越来越花哨和离谱。所有这些都是对品牌的片面理解。就实质而言,品牌是个产品市场定位问题。只有找准市场,正确定位,才能确定品牌的文化取向,赋予产品更多的文化内涵,也才能树立起真正的品牌形象。一个品牌的形成,必须建立在加强市场调研,充分研究消费者心理和消费习惯,准确细分市场,正确定价的基础上。否则品牌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现在一些企业不是在市场调研上下功夫,而是热衷于一夜成名,做一些表面文章,结果适得其反。这方面的教训很多,值得认真汲取。无可否认,品牌也有个外在形式问题,比如名字、包装等。但形式要有内容来决定,必须以对产品准确定位为前提。只有这样,才能赋予名字、包装等更多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总之,经营品牌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切不可顾此失彼,更不能投放失当。  三、“品位”误区  最后是“品位”误区。“品位”不同于“品味”,前者是指某事达到的人文高度和水准,主要侧重其社会价值,如“某节目的艺术品位很高”,而后者是指“尝试滋味”,主要强调个体感受,如“经专家品味,认为酒质优良”。酒作为情感交流、精神表达和文化张扬的介质,体现的是人的价值取向。饮酒时,每个人的品味可以也应该有所不同,但品位却有高有低。“借酒消愁”和“借酒撒疯”不在一个档次上,“把酒抒怀”与“划拳行令”也不在一个水平上,“以酒会友”与“以酒行贿”更不可同日而语!可见,生活中许多人错把“品位”当“品味”了,结果造成酒文化整体品位不高。应当指出是,企业对此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一些企业则在引导消费方面存在明显的市场化色彩。如过分宣扬酒的社会功利性,所谓送礼佳品云云,或强调高档、至尊,把一种帝王之气、等级观念强加给消费者,好像喝XO就高贵,喝二锅头就贫贱,对人们的消费心理产生误导。我们认为,在当前人们对酒文化还知之不多、不深的情况下,企业应当承担起宣传酒文化,进一步提升公众酒文化品位的责任,为发展和繁荣酒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潘先生最后指出,上述误区之所以出现,一方面与人们对酒文化的认识水平不高有关,另一方面也市场经济还处于初级阶段有关。中国的酒文化要获得发展,必须正视并努力克服这些误区,把增加酒的科技含量,明确酒的市场定位,提升公众的文化品位作为主要任务来抓。只有这样,中国酒才有希望,才能从容应对即将到来的洋酒冲击和挑战。

173 评论

相关问答

  • 中国古代酒文化论文标题

    从酒文化的误区"三品"酒文化  从酒文化的误区"三品"酒文化  ----访百年制酒有限公司经理潘好龙  近年来,随着白酒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和中国加入WTO步伐的

    汤包sama 2人参与回答 2024-07-02
  • 中国古代酒文化论文

    在我国古代的一些酿酒著作中,最系统最完整、最有实践指导意义的酿酒著作,则是北宋末期医学家朱肱的《北山酒经》,此书是对当时酿酒、饮酒的实践总结和理论概括。《北山酒

    小能喵尉哥 2人参与回答 2024-06-29
  • 中国古代酒文化与诗词论文

    酒与中国古典诗词呈现的是形影不离之态。诗酒结缘,似乎已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一个传统,最具代表性的,当属魏晋文学、唐诗和宋词。文人墨客们斗酒斗诗,诗增添了饮酒之乐趣

    快乐糖糖K 2人参与回答 2024-07-02
  • 中国古代文化专题论文

    给你个提纲你自己挑着写  一、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历史上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体系。它有着悠久

    仁义小红累不爱 2人参与回答 2024-07-01
  • 中西方酒文化差异论文标题

    文化不知道``就知道`粮食酒和水果酒`

    嘎嘎哈哈笑笑 2人参与回答 2024-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