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44

深深哒瑷
首页 > 论文问答 > 受众心理分析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lclcjunjun

已采纳
1、网络事件的特点及影响2、网络事件的波及受众的范围3、受众的反应状况4、受众反应的心理分析5、引导受众心理健康的对策
124 评论

honeybackkom

这里有相关的期刊论文,需要的话可以联系序号 篇名 作者 刊名 年/期 1 中国情景下网络广告心理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吕鸿江 南开管理评论 2007/05 2 英语广告语言中的读者消费心理分析 刘玲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07/10 3 试论审美视角中受众的广告接受心理分析 魏薇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07/11 4 商业广告心理效应的社会情境因素分析 杨建民 商业经济 2007/07 5 广告效果的心理分析 曾艳丽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02 6 广告对消费社会心理秩序的影响与调节——以GOLF汽车广告为个案的文化分析 谭筱玲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4 7 广告心理效果评价实证研究——“小天鹅”洗衣机电视广告大学生受众心理分析 许衍凤 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 2006/02 8 从广告审美角度分析消费者接受心理 严晓青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5/02 9 广告翻译中的读者心理分析 刘静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3 10 广告的心理效应分析及其应用 马本和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1 序号 篇名 作者 刊名 年/期 11 广告文案撰写者创作审美心理分析 丁月华 美与时代 2004/01 12 限制之下的狂想——烟草广告心理策略分析 杨珊珊 中国广告 2003/12 13 广告文化力量生成的心理机制分析 王洁 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 2003/02 14 谈公益广告的表现技巧——从受众的心理分析入手 聂艳梅 广告大观(综合版) 2001/02

174 评论

红枫叶马大姐

内容摘要:从新闻传者与受众的定义以及相互关系入手,分析不同传者传播信息的心理关键词:定义 关系 为什麽 怎么做看到这个标题,我首先第一个想到的问题就是:为什麽要从受众角度去看传者心理?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就必须要清楚的了解受众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受众与传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所谓受众就是指信息传播的接受者,包括报刊和书籍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影电视的观众,第四媒体网络的兴起使得受众的范围越来越大了。自大众传播学成为一门科学以来,谁是新闻传播活动的中心,一直是众多学者研究和讨论的焦点之一。早期的传播学者从宣传的角度出发,先后提出了“枪弹论”、“强效果论”等理论,其实质就是把受众看作是被动的信息的接受者,很明显,在这些理论中传者是居于中心地位的。随着研究的发展,传播学者们发现受众并不是单纯的、被动的接受者,也不是同质的,不同的受众对于同一传播信息会产生不同的反应,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开始受到重视。受众是积极主动的信息寻受者,按照自己的兴趣去寻求各种信息,以满足自己的需要。受众对于外来信息进行有选择的接触、理解和记忆。受众的这些特征,对信息传播的过程与效果具有制约作用。那么传者又包括哪些呢?原来的传者单指媒介从业人员,主要是指新闻传播机构、媒介管理者与媒介传播者即那些从事最基本的采编、制作和播出如记者、编辑、导演、制片人和新闻主播等一线工作的从业人员。但是随着第四媒体的介入,新闻传播不再是新闻媒体(传者)的"专利"。由于因特网的独特功能,使许多的机构和个人进入到了新闻传播的行列之中,成为了新的传者,而他们原来也可能是受众,所以我认为新闻的传者与受众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换的那么如何分析传者的心理呢?举个简单的例子,有时候我们经常可以看见报纸上有些长篇大论,整篇报道很难找出哪里是重点,过分的渲染细节,使得文章枯燥乏味,读者看了就烦,这就是因为新闻传者,在传播过程中,片面的希望把自己的文章多登点,登长点,他们总是认为说的多,说的长,就是比说的少,说的短好。如果他们明白受众心理就会知道,其实未必总是如此。有的时候说的过多,过长,受众反而产生逆反心理,这叫做“过犹不及”。再比如《人民日报》2006年8月23日第六版刊登的《透视“不流血死亡”》一文,为说明尘肺病、化学品中毒、铅尘污染、非电力辐射、振动和噪声污染等职业危害对职工生命的严重威胁,作者不惜笔墨详尽地列举了河南省1997~2001年尘肺病的发病情况分析、河南省职业病防治研究所2002~2003年对用人单位进行维护劳动者职业病卫生权利状况的调查、湖南省2004~2005年全省职业病危害企业使用农民工情况的调查分析以及其他全国性的数据。报道中,数据详实,并且作者竭力去强调这些数据来源的不容置疑的权威性。那我们来分析下这位作者的心理,在新闻报道中大段引出权威性数据,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实现传者的意图,有效的影响我们受众的态度,因为从受众角度看,一般越是权威人士的发言,越是可信,所以传者利用受众这样的心理,经常在报道中引用权威的数据,让读者信服,尽管那些数据并不一定是正确的。还有一些娱乐八卦周刊,他们为什麽能存在呢,尽管这些散播的信息,有的是捕风捉影,毫无权威可言,可是依然有受众去相信,这是因为那些传者,利用了读者的兴趣,原因就是人们有一种愿意模仿自己所崇拜的对象的倾向,因而更容易赞同他们的观点,这就是所谓的“明星效应”。其次,根据认知平衡理论,当人们对问题所抱的态度与自己所喜欢的人相一致时,就能得到心理上的平衡。所以,那些八卦周刊的娱乐记者,充分利用读者这样的心理,投其所好,使受众接受他们的信息,这就是他们的动机,再加上,即使受众不相信,但是有关喜欢的偶像的信息,他们也会立刻充满兴趣而去阅读。另外针对近年来互联网上开始流行的非专业人士的传者,他们的心理又如何呢?这一类人大多是从受众转变为传者,他们传播的意图无非是想扩大群体,即希望大多数人认可他们所认可的观点。还有一类恶意在网上散播谣言虚构事实,那些人的心理,我看来有可能是为了好玩,也有可能是为了出名。最著名的例子有,一些名不见经传的3线演员,在网上大爆与某某导演的“潜规则”,之后,立即身价大涨,接受媒体采访,这类人应该是为了出名。也有的是为了引起大家的注意,需要帮忙,引起社会的重视,这一类多半是遇到的极大麻烦的人,为了更好的得到帮助,和解决的办法,利用网络媒体传达信息,希望被更多人听到,从而获得最大,最多的帮助。

349 评论

相关问答

  • 受众心理分析论文

    去看看

    上海阿稀 3人参与回答 2024-06-24
  • 受众心理学论文

    首先建议你先列一个提纲,明确自己的目标,到底方向在哪里,想写什么,其实这是很重要的,即使你觉得你很难写出一整篇论文,都必须要先明确你的论文想说什么。论文的内容都

    川猫之介 3人参与回答 2024-06-27
  • 杂志《读者》的受众分析论文

    没什么见识的年轻人来看,但是也不要太小。至少有一定是非分辨能力之后

    小豆包么么 4人参与回答 2024-06-26
  • 杂志《读者》的受众分析

    杂志的发行量杂志的受众面(老人、青年、小孩)杂志的内容(看是否为文摘还是原创等)基本就这些了,还有一些其他的你也可以分析,比如杂志的传阅率 发行量很能说明问题的

    xiaohoulee 2人参与回答 2024-06-25
  • 杂志《读者》的受众分析是

    恕我直言; 此问题乃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不可同日而语……

    lukylukycat 3人参与回答 2024-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