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38

花香盈路
首页 > 论文问答 > 财政收入论文参考文献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冷夜寒池

已采纳
建议你去知网这类数据库下载,不会搜的话可以参照我baidu空间里步骤去搜,那里论文相当多
139 评论

dp72893325

指的是中央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简称中央财大、中财大,位于北京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高校,由教育部、财政部和北京市共建,是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和首批“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入选国家“2011计划”、“111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为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国家汉办孔子学院奖学金实施院校、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虚拟学院联盟成员,拥有经济学、管理学本科专业自主设置权高校。学术资源:截至2017年底,中央财经大学图书馆拥有纸质藏书198万余册,订购中外文报刊千余种;拥有中外文数据库71种,其中,拥有电子图书730万余册。设有教师文库、教学参考书资源库、本校博硕士论文库、博士生文献库和机构知识库等特藏数据库。同时,还收藏有《四库全书》《盐铁论》《中华再造善本》等古文献的纸本及数据库版本。 以上内容参考:中央财经大学--官网

308 评论

狼人发生地

1997年下半年,始发于泰国的东南亚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了巨大冲击,全球贸易和经济增长明显减慢,中国经济也受到了严重影响。在当时严峻而复杂的国内国际经济环境下,中国政府审时度势,果断地调整了宏观调控策略,实行了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  一、对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理念长期化的隐忧  由于我国目前的市场态势,总体上已由“经济短缺”过渡到“经济过剩”,“经济过剩”有可能成为我国今后经济运行中的一种“常态”。对此问题的关注,实际上反映了大家对我国近几年大规模财政赤字及政府偿债能力的担忧。  首先,“扩张性”财政政策(即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实施,从短期看,的确能促进经济的增长,这一点是没有任何疑义的。但是,不管哪个国家,“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实施,最终都要受到国家财政能力的制约,没有足够的财力做后盾,长期的“扩张性”财政政策是难以支撑的。虽然从1999年我国的国债负担率和居民应债能力两个指标来看,我国的国债余额占GDP的比重为12.93%(国际公认的安全警戒线为60%左右),国债余额占居民储蓄余额的比重为17.60%(国际公认的警戒线为30%左右),说明我国国债的发行仍有较大的余地;但从国债偿还率指标来看,我国1999年国债还本付息额占当年财政收入的比重达16.8%(国际公认的安全警戒线为10%左右),已大大超过了国际公认的安全警戒线。再从债务依存度看,这一指标逐年增加,居高不下,全国债务依存度1999年达30.6%(国际公认的安全警戒线为20%左右),而中央债务依存度更是高达98%(国际公认的安全警戒线为30%左右),都远远地高于国际公认的控制标准。1998年以来,整个国家财政有1/4的支出、中央财政有1/2的支出依靠发行国债来维持,这充分显示出我国财政的脆弱性,必将对我国未来的财政安全构成巨大的潜在风险。尽管我国目前的国债负担率和居民应债能力两个指标距国际警戒线较远,但实际上我国的财政债务与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的财政债务并没有现实可比性。因为西方的财政债务一般都等于公共部门债务,而我国的财政债务一般小于公共部门的债务。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主要来自于以下三个项目:一是准国债项目;二是国有银行体系不良资产中的潜在损失;三是隐性养老金债务。显然,如果只单纯计算国家的财政债务,而不把以上三个项目考虑在内,就自然会低估政府债务规模;反之,如果把以上三个项目计算在内,则公共部门的债务规模就会大大增大。在我国,由于社会性质决定了政府财政是所有公共部门债务的实际最后承担者,所以,我国的公共部门的债务规模要远远高于财政债务规模。据有的学者估算,1999年我国公共部门的实际债务已超过当年GDP的50%,已接近甚至超过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  其次,“扩张性”财政政策实施的结果,即加大财政赤字。财政赤字不仅仅是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从理论上讲,只要经济不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公众保持良好的信心,一定的财政赤字规模(由此导致的国债规模)就是可以承受的,也不会导致什么财政风险,即随着赤字与债务的继续增加,到未来的某一天,政府既无法用财政结余来弥补赤字,又不能通过借新债来换旧债和弥补赤字,且又得不到国际上的有力援助。那么,政府只有两个选择:一是多印发钞票;二是宣布废除旧的债务。前者意味着恶性通货膨胀,后者意味着国家信用的破产,这两者都意味着经济或政权的崩溃。本人认为,由于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本来是在萧条时期应该暴露出来的问题,如经济结构问题,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收入差距问题,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等,在财政赤字对经济增长的刺激下,被暂时地掩盖起来,一旦财政赤字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刺激作用减弱,这些问题就又会重新暴露出来,对经济增长形成障碍,应引起足够重视。  再次,政府债务筹资,也需要支付成本。就政府债务而言,其成本就是债务利息。一般来讲,债务筹资成本是与政府的信誉成反比。但是,即使信誉再高的政府也不能做到一味地以低利率在国内外无限量地借款。在一般情况下,债台高筑的政府信誉级别与其债务规模成反方向变动,而政府的债务风险却又随债务规模的扩大、信誉级别的下降而增加,如俄罗斯财政与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就在于此。  最后,“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实施,最终要靠政府机构来运作,并与行政行为结合在一起,这在执行过程中必然要带有浓重的行政色彩,容易导致计划经济体制的复归,弱化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和效率。由于我国目前的产权改革一直没有真正到位,没有建立起真正有效的法人财产主体,所以,在“扩张性”财政政策实施的过程中,投资决策失误、效率低、效益差的局面不可能得到根本性改变。加上缺乏有效的监督与约束机制,公共投资被贪污、被侵占、被挪用和大量流失现象也不可能得到根本性的扭转,这都必然会严重影响到财政支出的实际效果。  目前,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经济,总量矛盾与结构矛盾是相互交织、相伴而生的,采取简单的总量扩张政策是难以解决有效需求不足问题的。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采取扩张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但经济却始终启而不发,关键在于日本未能将结构调整政策有效地结合于总量扩张政策之中,未能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目前情况下,我们不能一味地依赖扩大财政赤字与大规模发行国债来刺激经济增长,财政支出的增加,必须建立在财政收入可靠增长的基础之上,同时注意解决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积极财政政策的完善应该从转变政府投资方式入手。积极财政政策的重点,应该从财政投资这种直接手段转向利用财政投融资、财政贴息等间接手段,使政府投资成为杠杆,有效地带动社会投资。具体包括:(1)改变财政投融资方式,逐步建立起适合中国国情的财政投融资制度,以便从制度上解决财政投资需求与投资供给之间的矛盾。(2)采取多种手段吸纳社会资金。运用财政贴息、财政参股、财政担保等手段吸纳社会资金,尤其是民营企业参与社会基础设施、高新技术产业和房地产开发等领域,从而产生“四两拨千斤”的功效。值得进一步指出的是,民间投资的增长对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近几年来,在积极财政政策的带动下,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较快,但如果民间投资增长缓慢,则会影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因此,除了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之外,还应全面落实引导扩大民间投资的政策,如落实准入政策、降低准入门槛,在税收上切实实行国民待遇,防止税负不公、双重征税等歧视性措施。要加强金融支持,拓宽中小企业的直接和间接融资渠道,加强法律保障和服务机构。  第二,运用公共支出政策,刺激国内需求增长。根据我国目前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有利条件,适当多增加一些公共支出,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治理等投资风险小、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社会效益的项目。这样做,不仅可以改善经济发展的环境条件,在一定程度上消除长期以来制约经济增长的不利因素,而且也有助于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城乡居民消费。  第三,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启动最终消费。在这方面,一是要从调整体制内人员的收入水平入手,以处于类似于我国发展阶段的国家其国内体制外的工资水平为参照系,结合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货币化的政策,调整体制内人员的工资待遇。二是要通过改革,认真落实对企业和农民的减负政策,为提高职工和农民收入水平与购买力创造有利条件。三是要适当增加转移性支出的比重,加大国家财政对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支持力度,对住房、医疗、教育和就业制度等需要财政支持的改革,要制定反周期的操作。要力求减轻居民支出中的改革费用负担,稳定居民的支出预期。  第四,应充分注意政策的适时调整和渐进转换。主要是通过市场和消费替代、民间和企业投资替代、出口需求替代,为积极财政政策的逐步“淡出”和转型创造条件。与此同时,还应该加大财政政策引导结构调整的力度,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形成一整套带动产业调整和不断升级的创新机制;建立规范化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提高中央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为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创造条件;优化税制结构,规范税费关系,使税制本身对经济景气产生有效的调节作用,同时,也增强政府的调控能力

357 评论

上官雨莜

[1] 李志海,丁社红 论会计收入和增值税应税收入的差异[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7,(24)   [2] 张淑红 浅析会计收入与计税收入之差异[J]中国商界(下半月), 2010,(08)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1] 尹宗成 浅议会计利润与应税利润的关系[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4)   [2] 黄建盛 商贸企业纳税评估指标评析[J]福建税务, 2002,(08)   [3] 岳世忠 税法与会计制度之间对税基为何产生差异[J]发展, 2003,(01)  [4] 周伍阳,杨招军 纳税评估理论溯源及其现状分析[J]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01)   [5] 邓露露,李秀娟 会计上的“利润总额”与税收上的“应纳税所得额”[J]工业技术经济, 2001,(06)   6] 刘玮玮 从谨慎性原则看企业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的差异[J]广西会计, 2003,(05)   [7] 周伍阳,杨招军 “纳税评估”理论基础及其指标体系研究[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 2005,(02)   [8] 王敏 关于在税收征管中运用信息不对称理论的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04,(06)   [9] 刘美华 论税务监管与会计信息质量[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4,(04)   本站提供会计论文发表 投稿邮箱:  [10] 杨招军,周刚 商贸企业增值税纳税评估的整体构思及指标体系[J]经济论坛, 2005,(16)   [1] 杜国良 会计收入与税法收入的差异分析[J] 交通财会, 2004, (12)   [2] 刘荣 会计收入与应税收入差异比较[J] 天津经济, 2007, (10)   [3] 侯华庆 收入在会计与税收方面的差异[J] 税收征纳, 2006, (06)   [4] 姜其城 浅析会计收入与税务收入的差异[J] 东南传播, 2006, (11)   [5] 刘凤良,李伟毅 新准则企业收入的会计与税收制度差异比较[J] 商业会计, 2007, (19)   [6] 吴继红 收入的确认:会计与税法的差异及相关思考[J] 扬州大学税务学院学报, 2006, (01)   [7] 董占涛 会计收入如何调整为应税收入[J] 税务, 2003, (06)   [8] 滕绍娟 新会计准则收入的确认与相关税法的协调[J] 会计之友(上旬刊), 2007, (09)   [9] 哈常文 浅谈会计收入如何调整为应税收入[J] 金属世界, 2006, (05)   [10] 冯英 企业收入确认的会计与税务差异[J] 财会通讯, 2006, (10)

128 评论

相关问答

  • 财政收入论文参考文献

    [1] 李志海,丁社红 论会计收入和增值税应税收入的差异[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7,(24)   [2] 张淑红 浅析会计收入与计税收入之差异[J]中国商

    无敌幸运星1 3人参与回答 2024-07-07
  • 财政收入论文参考文献最新

    建议你去知网这类数据库下载,不会搜的话可以参照我baidu空间里步骤去搜,那里论文相当多

    Rachelkeikei 3人参与回答 2024-07-06
  • 财政收入论文5000字参考

    新华网北京9月5日电(记者韩洁 罗沙)从2002年中国财政收入不足2万亿元,到2006年接近4万亿元,再到今年上半年突破2.6万亿元,短短5年间中国国家财政收入

    starcraftgod 2人参与回答 2024-07-04
  • 财政学税收论文参考文献

    相关范文:我国个人所得税公平缺失的现状及原因分析摘要: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构建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社会收入分配体系,既是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项重要内

    梦梦890505 2人参与回答 2024-07-04
  • 财政收入论文

    会写

    miumiu2002 2人参与回答 2024-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