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307

babycarolyn
首页 > 论文问答 > 有关音韵学论文选题背景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一点流殇

已采纳
你好,这个可以从你所掌握的方言语音入手,比如分析一下某个字的读音与古音的对应关系,或者某一韵母、某一声母与古音的对应或演变,也可以和普通话进行对比。比如,如果你的方言是闽南话,那可以写挺多东西的,比如文白异读系统、古重唇音的演变、没有撮口呼之类的特点入手。希望能帮到你,满意望采纳,谢谢
112 评论

魔神坛老佛爷

2015年9月,被选择邀请拍摄芭莎封面人物的人沦为“人肉背景”的事情在新浪微博掀起各种声音的评论。芭莎封面的这位“人肉背景”竟然如此美丽动人!2015年9月1日上午11:05,时尚芭莎官方微博点名了“人肉背景”冯凯韵。原信息如下: 2015年9月1日上午11:05,时尚芭莎官方微博点名了“人肉背景”冯凯韵。原信息如下:“《时尚芭莎》携手蘑菇街,带来全球旅拍第二站,三亚!一起来抓住夏天的尾巴吧!关注蘑菇街开机屏以及BAZAARiPad,参加经典BAZAAR封面COS活动,就有机会成为封面女郎MBig哦!赶紧戳链接参加啦!@冯凯韵KiwiFiona……”微博中9张大片没有一张是冯凯韵本人的正面,均是“人肉背景”的角色。更别提露脸了。这张是露脸最多的一张。据蘑菇街内部工作人员解释:此次封面活动邀请了冯凯韵等共12人参与。每个人拍摄6张单独的封面大片。可是芭莎公布的9张照片竟然没有一张是冯凯韵的正面。关于原来说好的每人6张单独大片最后一张露脸的照片都没有的原因,至今时尚芭莎未作出解释。被选择邀请拍摄封面人物的人沦为“人肉背景”的可笑事情就这样莫名上演了。至今冯凯韵本人还未出面说明该事。 明星大都热衷健身,欧美明星频频在各种社交网站上秀健身成果照。日前,冯凯韵在instagram晒出了素颜的健身照片收到欧美网民的欢迎。冯凯韵健身励志网民,中国人也能练出欧美翘臀,翘臀也不是欧美人的专利。 冯凯韵在新浪微博上发表:“健身要量力而行,合适自己的就是最好的。体脂不能过低,脂肪对女生很重要,过低的体脂会导致一系列的生理问题。与其要健身得到巧克力排一样的腹肌,还不如拥有健康的身体。”更有专家表示,长期强度过大的健身会导致月经不调甚至不孕。貌似也只有明星才会如此拼命健身,像一般的市民大众也不会一天健身十几个小时。 目前,冯凯韵《真我冯凯韵》每日一分钟的心灵鸡汤治愈系视频在优酷、腾讯、搜狐、爱奇艺、乐视、芒果TV、等视频网站均可观看。

330 评论

xian蝦米

这个可以从你所掌握的方言语音入手,比如分析一下某个字的读音与古音的对应关系,或者某一韵母、某一声母与古音的对应或演变,也可以和普通话进行对比。比如,如果你的方言是闽南话,那可以写挺多东西的,比如文白异读系统、古重唇音的演变、没有撮口呼之类的特点入手。

86 评论

ly的天空

中国传统音乐源远流长,其美学思想博大丰富。中华先民的审美意识可以追溯到未有文字记载的远古时代,从原始先民通过劳动摆脱了动物状态开始懂得装饰自己,便出现了最早的审美意识活动,其审美意识就已经产生了。在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后,中华美学思想获得了蓬勃发展,形成了以审美意象为中心的传统美学思想。  中国传统音乐绵延几千年包含诸多审美品格,它是一定音乐思想特殊本质的集中体现,是音乐思想意识的结晶。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思维习惯,对其审美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中华民族的传统思维习惯,决定了中国古代先哲奉行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思维方式,将矛盾双方作为一种内在的和谐,即中华文化传统“和”的精神。“和”是中国传统文化意识与精神在美学领域里的集中体现,贯穿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的核心思想。作为一种审美品格,“和”构成了传统音乐特有的气质和艺术魅力。“和”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涵义,不同的时代,社会对其有不同的解释。笔者将古代不同时期对音乐思想“和”的阐释作一梳理和简要述介。  “和”概念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和同之辩”的论争。《国语郑语》载:“夫和实生物,同则不断,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这里说明了在听觉感知上,只有不同的乐音组织相配才能生产美的音乐,相异的音乐组合在一起就能产生好听的音乐。这是从音乐审美的角度对“和实生物”规律的体验和理解。  春秋时期晏婴是一位大政治家、思想家,他对音乐有精辟的见解,曾说:“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大小、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将音乐各种特征的“相成”“相济”都归属到音乐审美的和谐统一之中。晏婴在谈音乐诸要素之间的谐和时,并没有忽视音声与人心的谐和关系。“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只有“和”的音乐才能使君子听了产生心平气和的感情。  先秦时期儒家学派倡导礼乐思想,对音乐所看重的主要是它的社会教化作用。他们对“韶”一类的雅乐推崇备至,认为“中和”的音乐是最能移风易俗具有教化作用的,讲究借中和的音乐修身养性。孔子认为思想的审美朴素之美,简朴之美,含蓄之美,是自然与人心的交融,主张在音乐审美中保持一种“和”的情感态度。孔子曾评价《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他认为,音乐审美中的情感态度及其表现是中正平和的,也应当是适度的,有节制的,这同他的“中庸”哲学思想是一致的。  道家倡导“天地之和”的思想。老子崇尚朴素自然,追求平和;庄子认为主客体和谐产生美感,以内心纯朴自然性情的复归作为乐的实现,用乐调调和阶级矛盾,追求人类平衡,认为合乎其理想社会的乐,是具有自然无为,平和恬淡属性的“乐”。 汉代《乐记》从“德音”“中和”来看“乐”之美的社会属性与情感属性。只有具有“中和”情感特征的才是“和乐”,这就要求在情感表现上处于“中和”状态,“乐而不乱”“乐而不流”“刚而不怒”“柔而不慑”。  魏晋时期阮籍在其论乐专著《乐论》中,一方面以“和”作为乐的顺乎自然的本质属性,要求以协和阴阳的音声去适万物之“情气”,另一方面在音乐生活中继承乐教思想,要求“立调适之音,建平和之声”,制礼作乐“使天下为乐者,莫不仪焉”。嵇康在《琴赋》中以平和之声为琴音乐美的特征,在琴声具“自然之和”的基础上描写琴音的美妙。他讲的“礼乐之情”是以“乐之为体,以心为主”的角度讲“平和之乐”对人心的作用。  唐代白居易对琴乐审美问题上有较多论述,他视恬淡、平和为琴乐与“正始音”的音乐审美情感特征,以“淡”“和”为其审美标准。  宋代朱长文在“琴史”中以政不和故人心不和,人心不和故音不和的角度强调“乐之和”在于“正——心——音”之音的关系是否和谐。从音乐与人心的关系认为只有能够协调民心,“顺气正声、为群情之影响”的音乐才是“和”乐的,才是美的音乐。哲学家朱熹在《紫阳琴铭》中对琴乐审美明确提出“养群中和之正性,禁尔忿欲之邪心”,体现了他对琴乐中和美的认识,即“中和”美的实现有赖于通过自我修养达到人心之正性。  明代徐上瀛的《溪山琴况》是中国美学思想史最为重要、最具代表性的论著之一。《溪山琴况》提出二十四况,其中“和”是最为重要的审美范畴。《溪山琴况》开首即写道“稽古至圣心通造化,德协神人,理一身之性情,以理天下,人之性情,于是制为琴。其所首重者,和也。”这表明了“和”作为琴乐审美范畴,在《琴况》中具有其他诸况不能替代的地位。“和”在《琴况》中具有多义的内涵,如“和”况以琴乐陶冶人之性情,琴乐的实施目的在于使人心“和”,这具有社会伦理学的意义。“和”在《琴况》中与音乐审美理想有关,强调“和”的存在并不只是于技艺,要获得“和”之美存在的真谛要“不以情性中和相遇”。“和”是《溪山琴况》的主要精神,是贯穿其中的主要线索。  清代王夫之以“和”作为乐的审美规范和准则。他首先强调“律为和”,重视“律为和”的作用,  纵观我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史,“和”在不同时代、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其有不同的解释。“和”是我国传统音乐美学中的优秀传统,至今这种美学传统仍普遍存在于我国民间传统音乐之中。但“和”又是相对的,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今日的“和”已不是儒家仅用于“雅颂之乐”的中庸之和,而是与多种非“和”品质相互融合的优美、平和、细腻的美学品格。

354 评论

相关问答

  • 有关音韵学论文选题背景

    中国传统音乐源远流长,其美学思想博大丰富。中华先民的审美意识可以追溯到未有文字记载的远古时代,从原始先民通过劳动摆脱了动物状态开始懂得装饰自己,便出现了最早的审

    咩丝忒酷 3人参与回答 2024-06-25
  • 音韵学论文选题背景

    学术堂分两步介绍论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怎么写:  1、研究背景  研究背景即提出问题,阐述研究该课题的原因。研究背景包括理论背景和现实需要。还要综述国内外关于同类

    yy瘦胖纸 4人参与回答 2024-06-25
  • 音韵学论文选题背景是什么

    选题背景的意思就是你的原题需要存在的一些必备背景,不需要太纠结,比如你的论文是在我们目前的时代背景下写的,那你就挑出符合你论文的部分,把你的论文需要的背景写下来

    许清池79 4人参与回答 2024-06-27
  • 音韵学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

    学位申请者为申请学位而提出撰写的学术论文叫学位论文。这种论文是考核申请者能否被授予学位的重要条件。  学位申请者如果能通过规定的课程考试,而论文的审查和答辩合格

    大睿2010 5人参与回答 2024-06-25
  • 音韵学论文选题背景怎么写

    怎么写开题报告呢?  首先要把在准备工作当中搜集的资料整理出来,包括课题名称、课题内容、课题的理论依据、参加人员、组织安排和分工、大概需要的时间、经费的估算等等

    我才是黄蓉 4人参与回答 2024-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