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63

矮油没游
首页 > 论文问答 > 布依族婚俗论文题目怎么写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amy20060207

已采纳
布依族人好客、热情、大方、真诚,凡来到山寨的,亲朋故旧、素不相识的,一律会以酒相待。布依人很讲礼,不欢迎满嘴脏话、举止粗鲁的客人。布依族家庭都是分居另住的。但尽管兄弟分居,在分配财产时,要留给父母养老田,由兄弟轮流耕种。父母去世后,养老田转为上坟田,供清明时节扫墓之用。使子孙后代永远铭记长辈们的谆谆嘱托和养育之恩。年节食俗 有的节日与汉族相类似,有些则为本民族所专有,如"了年"(正月最后一天)、三月三(地蚕会节)、四月八(牛王节)、六月六(祭盘古)、吃新节等。其中,正月初九"煮生食",正月三十吃"芝麻油团耙",三月三吃"苞谷花",四月八吃"四色糯米饭",六月六吃"煮鸡"等,大都与民族传说和乡风教育有关。  宴客食俗 布依族重礼好客,贵宾到来,必有"进门酒"、"交杯酒"、"格当酒"、"转转酒"、"千杯酒"和"送客酒"等六道酒礼。若是敬献猪肉,是祝客人来年养大猪,收成好;若是敬献鸡肉,鸡头奉给首客,象征吉祥如意,鸡翅奉给次客,表示腾飞,鸡腿奉给三客,意为脚踏实地。宴席中还唱《祝酒歌》和《宵夜歌》,前者是殷殷劝酒,后者要将餐桌上的所有物品、食品都-一唱出,表现出他们的心智和才华。 婚俗   婚姻实行自主婚。接亲时要对歌,俗称对姐妹歌。新娘到男方家的当天晚上,要举行唱荷包歌和要荷包的活动,有“一夜荷包一夜歌”的说法。传统节日有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吃新节、七月半等。“三月三”是布依族的传统盛大节日,农历三月初三稻耕开始,要祭山神、土地神和祖先神及稻米魂,制作五色花糯米饭供奉;黔西南州一带,男女青年要聚集在“查白歌场”玩山对歌,参加者达数千至上万人。很多未婚男女青年通过吹木叶、对歌,相识、相爱、订终身。  解放前,布依族存在一夫多妻的个别现象。同姓可通婚,但同姓且同宗的严禁通婚。也有“姑舅表婚”和兄终弟及的转房制习俗。解放后,像大多数民族一样,废除了一夫多妻制。布依族崇尚自由恋爱,男女青年婚前恋爱自由,各地未婚的男女青年都喜欢借助年庆节俗、赶集和集体聚会的时机,以三、五人到七、八人自由组合的方式,通过谈天说笑和唱歌对调,倾诉或表达彼此的感情。当一个男子看上某一个姑娘时,按照传统,必须找第三者做伴,有的则由自己的姐嫂出面介绍。如女方有此意思,即可单独相约到幽静处进一步对唱山歌,表达情,直到双方互赠信物,就表明他俩已盟誓终身了。  订婚时,由男方父母托媒去女家,并送一定的酒、肉、耙耙一类的礼品(在礼品中必不可少的是粑粑,如果非传统节日而见到布依族民家“打粑粑”,则说明此家人正筹备喜事准备迎娶女方了)。如对方同意,第二次媒人则要将男女双方的“八字”互为“效验”,只要“八字”相符,则可择定结婚日期。这一带地区送彩礼的数额,特别讲究“六”或“双”数,据说是取“六”即禄的谐音,以表示婚后双双有禄必有福之意。结婚时,新郎不迎亲,只请几个相好的男女青年代为相迎。新娘一般都是撑伞步行至男家,个别也有骑马、坐花轿的。结婚当天新婚夫妇不同房,次日即返娘家。聚居区一带的布依族仍保有“不落夫家”或称为“坐家”的习俗。有的要两三年甚至五六年后才长住夫家。杂居区的布依族已大部分革除这一风俗。贵州都匀的布依族在闹新房中,有个“唱荷包”的习俗。一般先唱“荷包歌”,二人一对,一个唱,一个帮腔。必须唱满12首“荷包歌”才能得到一个荷包。荷包里一般装着白果花生等物,取意早生贵子,由女方家的“送亲婆”带来。[5] 民族禁忌 到布依族人家中做客,不得触动神龛和供桌,火塘边的三脚架忌讳踩踏。布依族习惯以酒敬客,客人或多或少都应喝一点。布依族村寨的山神树和大罗汉树,禁止任何人触摸和砍伐。布依族送礼必须送双数。孩子体弱多病,父母就要给他寻找保护人干爹、干妈。寻找干爹、干妈有两种方法:一是择日在家等候,3天内第一个登门的人,即为孩子的保护人;二是择吉日由父母领着孩子,在路上等候第一个过往的行人,即为保护人。部分布依族分支族人不吃狗肉,一种解释是狗曾经救过其祖先,另一种解释是人类以前并无稻谷,是狗从天神的晒谷场带回稻谷给布依族人,使得布依族成为人类中最早种植水稻的“水稻民族”。部分布依族分支族人不吃鱼肉,因为相传布依族最早的母亲是龙王的女儿——一条神鱼。
260 评论

饿魔娃娃

这个目录你可以参考,应该有用,具体的资料你应该有吧? 目 录文摘英文文摘1绪论1问题的提出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3文献综述2研究设计1理论依据与研究假设2研究思路与分析框架3基本概念4研究方法及创新点3调查地概况及样本特征1调查地区基本情况2样本特征土家族婚丧民俗概貌土家族婚丧民俗文化的影响1土家族婚嫁民俗的影响2土家族丧葬民俗的影响6土家族婚丧民俗的变迁机制与因素描述1土家族婚丧民俗的变迁机制2影响土家族婚丧民俗变迁的因素7结论与思考1研究的结论2对本研究结论的讨论3本研究的不足致谢附录

241 评论

小花花cat

布依族青年男女到了十六、七岁,就已经熟练收拾打扮并学会了初次见面的山歌,学会了吹口哨、吹木叶,开始懂得与异性接触、交谊,他们相识之初,一般都要选择环境幽静的地方,如在大树下、路边、草坪、河边等地方,男女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各为一方,相距一定距离互相观察,小伙子一旦中意了某个姑娘,先是吹口哨或吹木叶让对方留住。这时姑娘们会停走或原地坐下,小伙子当即会唱出山歌来试探女方。若女方有意,就还歌,互相对答。反之,姑娘们窃窃一笑,又继续赶路,小伙子也不必再唱,但有的小伙子因留恋,也有多次唱挽留,有的姑娘被小伙子诚心打动,会改变主意,并还歌对答。姑娘喜欢小伙子后,“客歌”(问路歌)可进一步深入至“花园歌”(情歌)。通过对歌,双方认识,若彼此印象好,下一次赶场或走亲访友见面就互相打呼问候,经过一定时间的接触,双方产生了感情,就相约下次会面的时间、地点(一般为赶场天)。如此直到男女有较深的感情就互赠信物。女方送的信物一般是亲手做的鞋垫、布鞋等,小伙子送给姑娘的礼品一般是毛巾、相片之类。 分两种情况,一是经过“浪哨”认识的男女,由男方询访姑娘的生辰八字,若八字可符,就请人做媒到女方家,因为青年男女有约在先,所以女方家会很快同意,二是青年男女没有交往或素不相识的一种,一般是男方父母看中了姑娘,并征得到儿子的同意就进一步了解女方的为人,如是否勤劳等,经过了解,若有其它方面可以生辰八字相符,则请媒人到女方家提亲。在摆所、云盘、鼓场一带,布依族请媒人还有内、外之分,男方请到女方去称外媒,女方托人给自己姑娘问亲的叫内媒。内媒困是父母同意才请,故只征得姑娘同意即可告诉外媒叫男方来问亲。男方家请的媒人第一次去女方家时需要带一封糖,并说明来意。能说会道的媒要先赞扬姑娘尊敬老人,心灵手巧,勤快,然后才说“我要介绍姑娘到某家去挑水给他家吃”之类的话。女方家一边听着媒人介绍男方家情况,会一边客气地说:“你老人家本来是好心,但是得慢慢来。”(注:媒人多是上了年纪的我,所以称为老人家。)这是第一次,无论同意不同意都是这样答复。女方家按规矩说完客套话,会接着对方媒人说:“你老人家多来几次。”第一次提亲后,女方经过协商,并征求女儿的意见,若认为可以,就进一步打听男方及家庭情况,假如女方家还未了解清楚男方家的情况。媒人第二次来提亲,仍然得不到明确的答复,女方家说的仍是“多来”之类的话。若不不同意,媒人第二次来时女方家会说“我姑娘年纪还小,过几年再说。”来打发,媒人听当即明白。布依族问亲一般要三回五转。这与布依族古老的习俗“一锄挖不成窝,一刀削不成筷……。问亲要多来”有关。通常情况下,媒人第三次去,女方家基本同意,但回媒人话仍要说“慢慢来”,我们姑娘笨,我们家姑娘配不起他家。“聪明的媒人听到这话,会说:无论如何,我要把这桥搭通,非要办成这桩婚事不可,我要叫某家某天就要来“吃鸡”。如果女方同意就笑笑说:“不嫌我家穷,看得起我的女儿就来吧。”媒人就随口应答:“他家哪天来,你家一定要做饭等。” “更该”汉语译为吃鸡,意即订亲或吃小酒。这次男方家请去的人必须是偶数(八至十二人),带去的信物有礼钱封、礼品、一对烛和一串炮竹。礼钱封数额多的几十元,小有只几角钱。十元以上称为大礼。十元以下称作小礼,大礼的项目有养育礼、母抱礼、舅家礼等,小礼项目有斟酒礼、厨师礼、升炮礼等。礼品与认亲时基本相同,但另增加一方猪肉(带“六”字或“八”字重量的肉),一对糍粑作为供奉女方祖宗祭品。男方家到女方家,就将带去的烛点燃置于香火上,并摆上礼品,待供祀完毕,就燃放鞭炮,着手开席。席间当众拆“礼钱封”,若少一项即令男方家当场交清。场面有说有笑,气氛热烈。布依族的“更该”主要议定女方家置陪嫁依笼帐被,家具的开支数额。布依族称这笔开支叫“卡交”,汉译为“财礼”。“卡交”在各个时期各有不同,变化很大。清代以银锭为“卡交”,数量一般为四、五两银。到了民国时期,一律改用银元。解放以后,“卡交”变成人民币。据对代化、鼓场、睦化一带的调查,五十年代的“卡交”为人民币100-200元,六十年代增至200-400元,七十年代末至今为800-2000元以上。“卡交”完全由男方承担,数额在席间议定明确,女方家陪嫁的放笼帐被也在席间明确。去“更该”者当日返回,女方家回赠的礼品有一只鸡腿、两双布鞋和一床执垫单。 订亲过后,男方家根据男子生辰八字,请来布魔择定吉日,然后通知媒人告知女方家。女方若同意,男方家就请两个福寿双全的长辈去“报日子”,女方家也请两位长辈作陪,席间,报日子的老人会说:“某月某日是好日子,我们来领姑娘去吃一顿饭。”报日子一般提前三个月,目的让女方家作好准备。 来到女方家,女方族中四位寨老即与迎亲长者中的四位明礼人同桌坐于堂屋中,验点各类礼品、礼钱封。席间,女方妇女按辈分大小依次向来宾敬酒,并说:“酒杯不干净用纸来抹咧!”客人会意,先双手接过酒杯一口饮下,随即将预先准备好的红封钱放在盘中。而后姑娘叔伯敬第二轮,姑娘瓣嫂子敬第三轮……。布依族称喝这种酒为“抹杯酒”。席上气氛和谐,谈笑风南瓜。待畅饮完毕,撤去筵席,由女方族中长妇在大门内的地上放镜子一面,禾麻一束,再点上菜油灯一盏,然后两位长辈分别站在大门两边,手持米筛在油灯上将依笼帐被、枕套、枕巾、布鞋等伴嫁物件一一筛几转(据说如此会把一切污秽阻于门外,未来吉祥幸福),就可以拿出大门装入柜子、箱子内。这时族中小会蜂拥而至纷纷爬坐在柜子、箱子一面讨钱,小孩得钱欢呼雀跃,很快跑开。迎亲的小伙子们才抬起姑娘嫁妆高兴而去。若男方礼节不周,孩子们则赖在柜子上不下来。如此不仅男方家难堪,姑娘家孔子没有脸面,因而接亲者多早准备。接亲的童男童女当晚要留宿新娘家,以便第二天同新娘、寨上陪送的姑娘、新娘的兄弟、嫂子、姐和妹步行去男方家。在代化一带,因男女双方是同日办酒,故下午新娘就和陪送者与迎亲队伍一同到男方家。新娘在途中,凡遇桥就要由陪送的姑娘背过去。若同日也有结婚的,新娘不能走其他新娘走过的路,必须绕道而行(在布依族中,把两个结亲的相遇称“闯亲”,认为不吉利)距男方家不远,新娘要更换一双新鞋。此时,伴娘们都坐下来不走了,待新郎家拿来红封钱,又才起步,俗称“草鞋钱”或“脚步钱”。 按照风俗习惯,新娘要在娘家住3—5年。在此期间,男方家或是农忙时节、或有什么大屋小事时,由新郎的母亲或妹妹接新娘来帮忙。在男方家期间,新郎新娘同吃同住,每次农忙活路、大屋小事结束后,新娘就返回娘家。就这样循环往复几年,一直到女方怀上小孩后,女方感到在娘家已不好意思,才正式到男方家“坐家”。在此期间,男方、女方还可与其他(她)的姑娘、小伙们或山野里、或山脚下、或竹林中、或田坎边“自由自在”地“浪哨”(谈恋爱的意思)。

270 评论

相关问答

  • 布依族婚俗论文题目怎么写

    布依族青年男女到了十六、七岁,就已经熟练收拾打扮并学会了初次见面的山歌,学会了吹口哨、吹木叶,开始懂得与异性接触、交谊,他们相识之初,一般都要选择环境幽静的地方

    殷血丹霞 2人参与回答 2024-06-30
  • 布依族婚俗论文题目

    可以上一些期刊网来找免费论文做参考,期刊中心也不错。

    我是漂亮小小妞 2人参与回答 2024-06-29
  • 布依族婚俗论文目录怎么写

    你最好到布依族聚集地去了解。

    灵虫糖宝 3人参与回答 2024-06-29
  • 布依族婚俗论文

    你好!英子老同学,布依族是云南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通常结婚和向心依的对象表达白时都采取礼物交换式,例如看到心爱的人后,就用叶子和葫芦丝吹对这心依对象吹歌曲,就像一

    devilyu2266 4人参与回答 2024-06-27
  • 布依族婚俗论文目录

    六盘水地区:贵州布依族婚礼在新式婚礼盛行的今天,民族传统婚礼似乎并不常见。在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米箩镇,“85后”布依族姑娘赵成娇放弃许多年轻人热衷的西式婚礼,

    蓝梦与信 2人参与回答 2024-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