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155

爱做美梦的鱼
首页 > 论文问答 > 大学生就业问题文献综述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刀刀吹雪

已采纳
说起就业形势,让我想起国情问题专家、清华大学教授胡鞍钢讲过的一句。他说,“中国正面临世界上最大的就业战争”。把就业视作一场战争,当然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比喻,而是有事实依据的。据他计算,中国以世界上6%的自然资源,4%的资本资源,85%的知识技术资源,以及83%的国际资源等,来为占世界人口26%的劳动力创造就业机会。  换句话说,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国家要像中国这样提供7亿多个工作岗位,整个西方发达国家才不过提供3亿。因此,说中国正面临世界上最大的就业战争是一点也不为过的。至少在未来10年,中国的人口还呈增加的趋势,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将长期存在。  具体来说,目前中国的就业形势,一是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突出。据统计,未来5年,全国将新增城镇就业人口5000万人。其中,农村转移劳动力每年将达800-1000万人,城镇下岗职工还有400万人需要再就业,大学毕业生人数也将保持在一个较大的数目,劳动力总量将达到3亿人,但劳动力就业需求岗位只能新增4000万个,劳动力供求缺口在1000万个左右。二是劳动力结构性矛盾突出。一些传统行业出现大批下岗失业人员,而一些新兴的产业、行业和技术职业需要的素质较高的人员又供不应求,劳动者的职业能力和素质亟待提高。  就今年来看,下岗人员的数量虽然会有所下降,但就业总量压力持续不减。今年城镇需要就业的人口将超过2500万人,而新增就业岗位加上自然减员也只有1000万个,供大于求的缺口在1500万个以上。特别是部分地区、行业和群体再就业难的问题更为突出,形势是不容乐观的。  柳拯:这里,我再补充一个大家有点困惑的失业率问题,中国的城镇登记失业率去年是7%,这几年都在5%左右徘徊。但如果加上进城找工作的农民工,以及各种隐形失业,那么失业率显然要超过两位数。  在关注中国的就业问题时,除了工人和农民工的就业问题外,我认为,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应该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目前出现了所谓“2030现象”,也就是20岁到30岁之间的人面临的就业难题。根据教育部的统计,去年有100多万毕业的大学生没找到工作。本来,高等院校扩招是想舒缓这种局面,未曾想反令新失业现象出现了学历高的特色。  对中国来说,解决就业问题的困难还在于,目前我们正面临保持经济增长和实现充分就业这两大基本目标的取舍矛盾。一方面,用牺牲效率和效益来扩大就业机会,在全球化的时代,我们将要冒丧失国家竞争力的风险;另一方面,在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和经济日益重工业化的情况下,追求经济增长的效率和效益又会使更多的人走入失业行列,这在收入分配逐渐拉大的当下,要充分考虑被淘汰劳动者的承受力。  近年来,我国的就业弹性系数处于下降状态。“九五”时期平均就业弹性系数为13,即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可带动就业增长13个百分点。到“十五”时期,平均就业弹性系数则下降到11。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带动的就业增加量,由“九五”时期的94万人,减少到“十五”时期的80万人。其中,2005年就业弹性系数仅为08,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带动的就业增加量只有63万人。这也是目前劳动力供求矛盾突出的一个因素。  可以说,在整个“十一五”及以后的若干年,中国将进入严酷的高失业和就业结构大调整时期,这是一个已经超越了经济范畴的严峻挑战,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面临着像中国这样的就业挑战。值得严重关注和谨慎对待。  多种内外因素导致中国就业问题复杂尖锐
269 评论

冰雪江天

一般文献综述是不参与查重的。也有部分高校考虑到为了加强对学生学术规范的管理,对于文献综述部分也有去除引用文献重复率的部分。因此,学生应当在撰写文献综述之前了解本校关于文献综述是否查重的规定。首先,可以肯定的是论文的正文是必须进行查重的,论文除了正文之外的摘要、参考文献会有部分院校要求查重。其次,文献综述通常是不参与论文查重的,不排除个别院校为了加强对学生学术行为的管理而进行查重,所以具体情况看学校的规定。同时,如果文献综述是在论文的正文中,那么毫无疑问是要进行查重的,比如,某高校就规定引言中要有文献综述。 什么是文献综述 ?每到毕业之前,论文查重就是毕业生们关心的头等大事,而文献综述由于是在大量阅读文献的基础上,针对某一课题或者问题的研究进行撰写的,有种说法是文献的文献,所以文献综述是否查重十分重要。文献综述简称综述,是对某一领域,某一专业或某一方面的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搜集大量相关资料,通过分析,阅读,整理,提炼当前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或建议,做出综合性介绍和阐述的一种学术论文。

100 评论

天生萌妹

现在大学生的数量要增加很多,而且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临着找不到工作或者理想理想工作与现实工作之间的差别很大的问题。而且随着科技水平发展的提高,大学生的数量增多。但是企业招聘需求的水平也在增高会因为大学生数量增多,就会降低招聘的门槛大家都会提高门槛来说,这对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在之前国家还没有发展完全的时候,大部分大学生都会直接有毕业。分配工作的待遇,俞敏洪提到加发展初期的时候,大学生的数量很少,但是当时大学生质量很高。他们都保持着先进性,积极性随着国家发展水平的提高,正常情况下嵌入金我们大学生的数量应该是几十万,但是目前我们国家大学生的数量是几千万正常增比数量的几百倍。这种情况下,大学生的质量也在下降。      在就是大学生满大街都是,甚至研究生,博士生都已经不再像之前那么罕见,甚至现在有些博士生都很难合适的工作。现在有很多企业招聘,看的不仅仅是学历,甚至更重要的是你的能力问题。  社会对于毕业生学历层次的需求越来越高。目前我国社会中高层次的'人才严重短缺,对高层次的复合型、外向型和开拓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近些年,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总体需求信息量呈逐年递减趋势。同时,毕业生的能力素质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也存在较大的差距。现在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敬业精神、职业道德、思想道德觉悟和能力素质水平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重在人品和能力,对专业反而相对看得淡一些。且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的问题,仍然是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主要难题。有些毕业生感到“找不到理想的单位”,但同时又有许多基层一线的用人单位急需人才但又招聘不到毕业生,特别是西部欠发达地区难以对应届大学毕业生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客观上反映了毕业生求高薪、求舒适、求名气的心态较为普遍。

169 评论

妮儿1212J

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  -如何通过教育改革来改善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  文献综述  一、 研究的背景  就业是指在一定年龄内的人们所从事的,为获取报酬或为赚取利润所进行的活动,教育与就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接受教育的一个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更好的就业,这里教育就成为了一项投资,以期能够在未来的就业中赚取更高的利润来弥补所投入的成本。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得到长足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我国的高等教育迅猛发展,但另一方面,就业的形式却越来越紧张,接受教育并没有带来更好的就业前景。20世纪末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整体就业难度持续增加,遵循国际通用的关于失业的定义,我国已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高校毕业生失业问题。这样的情况同样出现在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毕业生的失业率是社会整体的失业率的几倍。  上述这些情况都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能否通过教育的改革来改善毕业生就业情况。近几年我国对教育改革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我们该如何改才能有效的缓解毕业生就业的难题。  二、 研究的成果  (一)、对毕业生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的研究  对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得出了很多结论。  第一种观点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认为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是由于供需的不平衡导致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出现了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态势,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教育作为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究其原因,是在这一时期人力资本概念的提出(1935年沃尔什发表的《人力资本观》文章中首先提出)以及完善(代表人物:舒尔茨,丹尼斯,贝克尔),在人力资本理论中,教育被摆在了非常重要的地位(【美】舒尔茨著,蒋斌、张衡译:《人力资本投资-教育和研究的作用》,商务印书馆,1990)。但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知识分子失业”和大学毕业生失业问题在各国蔓延。  菲利普库姆斯指出,“知识青年大量涌向本以饱和、又被严重的经济衰退进一步削弱的就业市场,从而引起职业队文凭等级的要求突然急速提高,造成了普遍的个人痛苦和不祥的政治动荡” (菲利普库姆斯著《世界教育危机》,赵宝恒,李环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表1,1970-1982年部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青年与成人失业率之比。  国家 1970 1976 1980 1982  澳大利亚  加拿大  芬兰  法国  日本  西班牙  瑞典  英国  美国 1  4  8  2  2  0  4  5  1 3  5  7  2  7  6  1  1  6 8  4  8  6  0  8  6  1  6 9  2  9  7  1  9  3  4  3  (资料来源: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编《就业展望》,转引自桑锦龙,《教育转型与专科毕业生就业》,2008)  教育经济学家M布劳格(MBlaug)认为造成毕业生失业的原因不是大学毕业生的绝对过剩,而是供给的快速增长。大学毕业生的突然泛滥会造成毕业生的失业,如果说毕业生能够缓慢的进入市场,那么这些毕业生就能够被劳动力市场所吸纳。  表2,1995年部分欧洲国家经济、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以及高等教育毕业生失业率状况  国家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美元)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毕业一年后失业率(%) 毕业五年后失业率(%) 所有劳动者失业率(%)  非大学 大学 非大学 大学 非大学 大学  芬兰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西班牙 24080  26050  28260  20120  14510 9  6  7  6  1 20  17  m  m  58 9  20  5  52  46 11  6  m  m  31 6  10  m  m  17 7  9  2  m  6 2  0  7  3  8  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学者提出的“教育过度”和“知识失业”等问题也是对这种观点的补充。如:1995年,陈昌贵在《关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的非经济学思考》中提出:“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将会造成大量的教育性失业”;张桂春在《关注“教育性失业”问题的新视角》一文中指出:“教育性失业现象是教育产品出于买方市场下的典型产物”;杨立安认为教育过度与知识失业是相互联系的,与教育过度相伴生的是知识失业(杨立安,浅析我国教育过度与知识失业问题[A],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3,5-4);董志强和宋奇成认为知识失业在发展中国家成为一种持续的社会特征,他们都承认知识失业是由于劳动力市场上的供需失衡造成的(董志强,宋奇成,知识失业:事实、成因与治理[J],改革与理论,2003,3)。  第二种观点是认为毕业生就业问题是由非市场因素产生的。  杨云彦和陈金永认为在理论上,在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的不断隆冬将会使劳动力市场趋于均衡,但实际情况是由于非市场因素的普遍存在,劳动力流动往往很难达到市场均衡。(杨云彦,陈金永,转型劳动力市场的分层与竞争-结合武汉的实证分析[A],中国社会科学,2000,5)  瞿振元和谢维和在《2000-2002年中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分析与预测》中对高校毕业生的失业问题进行了分类:①结构性失业;②摩擦性失业;③体制性失业。其中摩擦性失业就是由于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引起的,体制性失业是由于制度的不合理造成的,而结构性失业是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脱轨引起的。  第三种观点则是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归结于高等教育的质量下降,使得毕业生的竞争力下降。  在20世纪初的英国,Beveridge(1909)首先提出了就业能力的概念,之后又有许多人对之进行完善,特别是Hoyt(1978)提出了“可转移的”技能在就业能力中的重要性,它这种技能可使得被雇佣者在寻找下一份工作时变得容易。从1980年起,就业能力成为工作者的元特征,它融合了态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毕业生就业能力的下降是其失业问题的一个原因。  萨茹拉认为大学生除了应具备的就业能力除专业知识的学习能力外,还要具备: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动手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竞争能力、经营能力等。  (二)、通过教育改革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实践研究  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分为三个方向。   扩大就业市场。  傅军(2007)指出,目前我国失业群体的存在,主要是由供需量的矛盾、供需结构的矛盾、地区就业不平衡、农村劳动力城镇转移等几个方面构成。他提出:(1) 推进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就业结构,突出增加就业容量。(2) 促进劳动力流动,振兴东北老工业区,盘活中西部劳动力资源,增强劳动力吸纳能力。(3) 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民工城市化。  刘俊艳(2010)认为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分为城乡劳动力市场、国有单位和非国有单位劳动力市场,很多大学生将城市作为自己的首选之地,这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我们要制定政策鼓励大学生下乡,进入农村劳动力市场。  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  朱继光(2009)通过对英国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和特色项目的研究,指出其对我国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政府和社会应该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创造良好外部条件。第一,高度重视就业能力培养;第二,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指标体系框架;第三,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状况实施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项目。  傅军(2007)提出“突出就业再就业能力建设,解决劳动者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  萨如拉(2004)指出社会对大学生应具备的就业能力除专业知识的学习能力外,还有这几方面的要求: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动手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竞争能力、经营能力等。  学校和企业应加强合作,让高校了解用人单位所需要的人才类型以及对毕业生就业能力的要求,帮助学校将这些能力嵌入课程设置中。  朱继光(2009)提出学校和企业应加强联系,共同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第一,加强校企合作,让高校了解用人单位所需要的人才类型以及对毕业生就业能力的要求;第二,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让大学生及早了解用人单位的需要和要求;用人单位应提供给大学生更多的见习和实习机会。  王霆(2007)的研究表明,各高校认为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语言表达能力”、“阅读写作能力”比较重要,而企事业用人单位则认为“倾听理解能力”、“推理运算能力”比较重要。此外,学校更强调学生在就业能力中对计划协调、组织管理、人际交往等能力的培养,而企事业用人单位更强调业务操作、解决问题、学习、执行等能力。可以看出,目前企事业用人单位和高校对于学生就业能力中不同技能子项的关注程度是有较大差异的。  刘介明和史金平(2010)提出校企联盟的运作方式。大学教育与就业的无缝培养模式主要通过在大学教育过程中,分阶段交叉引入实践体验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体验的过程中了解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体验实践工作的具体流程,让学生明白成功者背后的艰辛,从而加强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储备,丰富对实践工作的认识和体验,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实干精神,督促学生对于自身能力和未来发展定位的思考。  三、研究的不足与发展趋势  (一)、研究的不足  纵观国内外的关于教育与就业关系的研究,大多数都是集中在高等教育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上,对高等教育的研究很多,但对于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专科教育的研究较少。  在从教育的角度研究解决就业问题的途径时多是把重点放在对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上,努力提高毕业生的各种素质,而对教育如何与社会需求相接轨的研究较少。  (二)、研究的趋势  通过教育改革来改善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研究有以下几个趋势,1,加强对学生个人素质的研究,注重学生通时素质的培养,如大学生必备的四种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2,注重教育与社会的接轨,以需求为导向来培养人才,如校企结合,培养社会需要的专项人才,如大量的高级技工。3,完善各种教育体制,如职业教育,专业技能教育等,各种教育方式的完整性的提高有利于毕业生走向的多元化,这样就既能帮助毕业生找到工作,又能够满足社会对各种专业人才的需求。  四,参考文献  [1],范先佐教育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18-1  80.  [2],靳希武教育经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3],单中惠外国素质教育政策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4],(美)Elchanan Cohn,TGG教育经济学[M]范元伟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格致出版社9  [5],(美)Wayne K Hoy,Cecil G M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Seventh Edition)[M]范国睿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  [6],王霆,唐代盛国外就业能力框架和模型研究发展综述[J]求知,2006年,S3期:214-215  [7],朱继光,祝伟英国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及其启示[J]世界教育信息,2010年,05期:69-71  [8],叶忠,教育与就业关系的转型:从确定性到不确定性[A]南京师大学报,2009年3月,第2期:78-83  [9],叶忠,近二十年中国教育与就业关系研究评述[A]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7卷,第3期:75-78  [10],柳云飞,周晓丽,张素红,教育制度创新与社会就业增长-全球视角下的教育与就业关系初步分析[A]前沿,2010年,第3期:122-125  [11],萨茹拉,“实践课堂”教学探索与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A]民族教育研究,2004,第3期:24-28  [12],范明,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3],桑锦龙,教育转型与专科毕业生就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14],张高辉,高耀明,高校就业指导模式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  [15],陈昌贵,关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的非经济学思考[J]教育评论,1995/5

155 评论

小苏果果

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的话是非常明显的,因为大学生就业的话会面临很多的这种问题。

333 评论

不管三七

三成未找到工作、五成缺社会经验、七成期望值过高 >> (转载《科技日报》)大学生就业难是近年来困扰我国社会的一个突出问题。特别是2006年,我国应届毕业生人数激增至413万,就业形势更显严峻。近日,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联合发布了“200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该报告对今年大学生就业状况作了详实分析,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此次问卷调查以填写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人员共向全国近百所高校大学本科毕业生发放调查问卷4000份,回收率为88%%。该调查对44位服务于不同类型用人单位的人事部门、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以及具体部门的负责人所进行的访谈结果,与大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基本吻合。缺乏社会经验制约就业  调查结果显示:高达52.14%的大学生将“缺乏社会经验”视为最困扰就业的主要因素。另有24.14%的学生表示个人能力不足成为制约成功择业的首要问题,有19.86%的学生认为求职技巧的缺失是求职过程中最为头痛的问题。   而从用人单位对各种能力的要求来看,要求最多的是环境适应能力,高达9%%,其次是人际交往能力(8%%),然后依次是自我表达能力、专业能力和外语能力。用人单位表示,大学生与其他的就业群体相比,缺乏工作经验是其明显的劣势。   此外在接受访谈的单位中,有59.1%的用人单位认为当前大学的课程设置不合理,其中50%的用人单位明确提出,课程设置不合理是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一个制约因素。近三成单位有性别倾向  据调查显示,男性毕业生的“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未签约”的比例为71%%,而女性毕业生该比例则为08%%。可见,求职者的性别对于求职成功与否还是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   而且也有3%%用人单位也表示进行人员招聘时有性别倾向,有7%%的单位认为在招聘时没有性别倾向,但会考虑到工作性质、岗位要求来招收不同的性别。   除性别因素外,地区差异是影响就业水平的另一重要因素。数据显示,东部地区高校“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没有签约”的学生比例为43%,中部地区高校“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没有签约”的学生比例为88%,西部地区高校这类学生比例为73%,东北地区比例为39%。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四个地区的就业状况呈梯状分布,表明大学生总体就业水平与大学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可能存在某种相关性。 薪酬要求日趋理性  薪酬一直被比喻为大学生就业理性程度的“风向标”。而这次的调查显示,大学生大多已走出开价虚高的误区,有6成以上(1%%)的学生将月收入定位于1000—2000元之间。在大学生对收入要求日趋合理的同时,有58%%的大学生提出了“零工资”,这折射出大学生对个人发展机会的极度渴望、对自己能力和职业前景的复杂心态以及面对就业窘境的无奈。   报告中显示,有3%的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存在期望值过高的情形,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其中,在就业地区的选择方面,大学生“重东部,轻西部”、“重大城市,轻中小城市和农村”的想法仍没有得到明显改观。 “托熟人”成求职主要途径   特定的社会关系网络影响整个用人环境的公正、公平,但就个体而言,它仍不失为进入就业市场、寻找就业机会的重要途径。本次调查结果就显示,有61%%的学生认为通过家庭和个人关系、托熟人是求职最有效的求职途径;来自大城市的学生中,比例更高达29%%。   对于此次调查,出席报告会的有关专家给予了充分肯定。民盟中央秘书长高拴平认为,该调查报告系统、深入、详实、可信,是他近几年看到的较好的一篇研究报告。    同时,他就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提出了三点意见:第一,政府要提高政策有效性,完善调控体系。另外,政府部门应建立健全的就业信息网络和检测、预警系 统,制定鼓励大学生就业的有效政策,引导大学生合理流动。第二,大学生自身要转变观念,全面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第三,要面向市场,深化教育改革。教育主 管部门要加大和促进高校的教育改革,进行高校学科建设及专业结构的合理调整。高校应把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作为转变办学理念的长期工作,树立新的质量观,以市 场为导向,按照宽口径、厚基础、灵活专业方向的要求,不断调整学科和专业结构,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大学生。

322 评论

相关问答

  • 大学生就业问题文献综述

    三成未找到工作、五成缺社会经验、七成期望值过高 >> (转载《科技日报》)大学生就业难是近年来困扰我国社会的一个突出问题。特别是2006年,我国应届毕业生人数激

    维尼yuan 5人参与回答 2024-07-01
  •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文献综述

    论文的写作格式、流程与写作技巧 广义来说,凡属论述科学技术内容的作品,都称作科学著述,如原始论著(论文)、简报、综合报告、进展报告、文献综述、述评、专著、汇编、

    doctorsher 3人参与回答 2024-07-01
  • 就业问题文献综述

    朋友,建议你自己写得了。现在毕业论文都是要钱,价格又高。我前几 个月的毕业论文在浅论天下写的,质量不错,虽然过了,但是用了不少 钱。自己写得了,实在不行,你可以

    xyz小鱼子 3人参与回答 2024-06-28
  • 大学生就业观文献综述

    说起就业形势,让我想起国情问题专家、清华大学教授胡鞍钢讲过的一句。他说,“中国正面临世界上最大的就业战争”。把就业视作一场战争,当然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比喻,而是有

    豆哥豆爷 3人参与回答 2024-06-29
  • 大学生就业的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要求介绍和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是很多种多样的,但是总体来说,一般都包括下面几个部分:前言、主题、

    上善若水maggie 2人参与回答 2024-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