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157

小精灵926
首页 > 论文问答 > 历代法律文献馆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bibilove726726

已采纳
《吕刑》是我国现存的一部最早的法律文献。早在三千多年前,周人就在《吕刑》中提出了“敬德”思想。德字从“心”就是要把心放正,敬就是警的意思,告诫人要时常警惕自己,不可有疏忽和懈怠。西汉,萧何以《秦律》为基础,制成《九章律》,确立以律、令、科、比为形式的一整套法律制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实质乃外儒内法,正如汉宣帝所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汉书·元帝纪》)。这种思想构成了封建法律的理论基础,一直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奉行。隋朝制定的《开皇律》在封建法典中占有重要地位。唐代尤为重视立法建设,唐太宗时,制定《唐律》12篇,500条。高宗永徽年间,编定《唐律疏议》30卷,永徽四年(653)颁行全国。宋代《宋刑统》是宋代的基本法典。
141 评论

哇靠哇塞

法律史是一门法学和史学的交叉学科。文献不但是学科发展的基础,更是学术进步的源泉。著名历史学家杨志玖曾用“入宝山不空归”来形容接触原始材料对历史研究的重要性。法史研究自然也不例外。 自古以来,书目提要就被视为读书的门径。近代以来,先后出版了多部法制史料的书目提要。1934年,孙绍祖撰成《中国历代法家著述考》,收集历来法学著作572种。1957年,国务院法制局法制史研究室李祖荫、杨清源、汪国堂等依据该局图书室收藏的图书(这部分图书绝大部分为中国社科院法学所继承),编成《中国法制史参考书目简介》,收集历来法学著作932部(法律出版社1957年)。1976年,台湾张伟仁先生主持编辑出版了《中国法制史书目》,收集历来法学著作2473部。1978年之后,大陆先后出现了高潮、刘斌《中国法制古籍目录学》(北京古籍出版社1993年)、张伯元《法律文献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等著作。 此外,中国政法大学图书馆编《中国法律图书总目》、中国法学会编《中国法学图书馆目录》、北京图书馆《民国时期总书目》法学卷等也收录了一些主要的法制史书目。其中,中国法学会编《中国法学图书馆目录》一书每条书目后都附有详细的馆藏情况,极便于读者查找。 1990年以来,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国家图书馆等法律古籍的主要收藏单位都纷纷将古籍数据上网。中国社科院法学所图书馆也将本馆收藏的珍本法律古籍目录放在了网上。古籍的数字化进程还在继续。相信以后读者可以更多的通过网络查到资料。

186 评论

dp786639854

上我要文献学术网,大量免费数据库帐户,密码,有CNKI,VIP,万方等

201 评论

jettyjiang

近代史以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开端1689--权利法案4----独立宣言1787——美国制定“1787年合众国宪法”接着——法国大革命上颁布的人权宣言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之后颁布的“拿破仑法典”林肯政府颁布“宅地法”9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不得不签署废除农奴制的法令1917年十月革命世界近代史结束

86 评论

owenwoohyuk

各代官府藏书之探微商朝(约前1711—前1066年)开始出现正式意义的骨质典籍。据《尚书?多士》载:“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革夏命。”古人有意识地收藏、整理甲骨文字,成为藏书活动之真正开始。早期文献形式除甲骨外,还有青铜器铭文、石器、玉器、陶器,甚至最初的竹木简牍、缣帛等。商朝储藏典籍处所为宗庙。《孟子正义?告子章句下》注载:“典藏受之天子,传自祖先,藏诸宗庙。”掌管早期图书档案之官吏称为“史官”。史官负责著作、整理、加工、典藏等诸多事务,尤以记录、保存史实为重。约前1312—前1066年(帝盘庚—帝辛),也就是盘庚迁都殷(今河南省安阳县小屯村)至商朝灭亡期间,文字记录的载体以甲骨为主,且集中藏于安阳小屯村,以“龟室”贮藏,到了近现代人们大量发掘,史家称之为“殷墟甲骨”。西周(约前1066—前771年)周朝藏书处所为龟室、图室、太史府、盟府、上庠。其龟室专门贮藏甲骨文献;图室储存青铜器、石器、玉器、陶器,及竹木简牍、缣帛等文献;太史府藏有法典、档案、盟誓、券书;盟府则专收盟约。周王室及各国家机构,设立搜集保管文籍资料之人员。即所谓“五史”: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御史。周代官府中则设置府、史、胥、徒等职,负责管理典藏图册与档案资料。(《周礼注疏》)周代的还有“司书”一职,专门“掌邦国之六典,八法、八则、九职、九正、九事,邦中之版,土地之图,以周知入出百物……。”(《周礼注疏》)据《周礼》记载,官府藏书“设官分守”。天地春夏秋冬六官,分管六册,即政治事务、教育风化、礼仪形制、军事事务、法律条文、工程建筑等,并由大史总其责。西周甲骨集中藏于周原一带,即今陕西歧山凤雏村。周时重要通行典籍为《春秋》、《世》、《诗》、《语》、《故志》、《训典》等,流传广泛,亦为官府、私人藏书重点。春秋(前770—前476年)各诸侯国自立史官,储藏典籍,藏书处所仿照周王室,设于宗庙和太史府,并建盟府以藏盟约。典籍管理人员也一如周王室所设,有天府、太史、小史、府、史、胥、徒等。国家典籍此时皆藏于宫府。《左传?襄公十一年》载:“国之典也,藏在盟府”。秦国最早设史藏典,鲁、齐、郑、卫、赵、楚、魏、虢等纷纷效仿。史官大多以有学之士担任,秉笔事君,亦开始自藏典籍。《史记?秦本记》春鲁(昭公二年,前540年)收藏周室图书典籍甚丰。晋侯使臣韩宣子曾于鲁国“观书于大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叹曰:“周礼尽在鲁矣”。《左传?昭公十五年》载,晋国太史籍谈出使周朝,周景王问其为何没有贡物?谈答曰,晋国从未接受过周王室赏赐,故没有贡物可献。周景王指出,从晋国始祖唐叔开始,就受王室赏赐。又问其姓氏来源,籍谈答不上来,周景王遂告诉他,其九世祖“司晋之典籍,以为大政,故曰籍氏”。景王又问“‘女(汝)司典之后也,何故忘之?’籍谈无以对,宾出。王曰:‘籍父其王征乎,数典而忘其祖”。意为其谈起国家的礼制掌故来,把自己祖宗的职守(掌管国家史册)都忘了。此即成语“数典忘祖”的来历。李耳,世称老子,曾为周守藏室之史(《庄子?天道篇》)。亦有称柱下守藏史(《儒藏说》)或柱下史(《汉书?艺文志》)。按现代意义论之,老子当为最早之图书馆管理员。前479年(敬王四十年),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卒。相传其整理《诗》,删修《春秋》,为《诗》、《书》作序,确定儒家经典,为中华文化传播发展贡献极大。亦善于藏书,以“六艺”为主,各国《春秋》史记达120多种。卒后,藏书被弟子供奉。战国(前475年—前221年)民间藏书开始增多。《韩非子?五蠹》载:“今境内之民皆言治,藏商(鞅)、管(仲)之法者,家有之,而国愈贫,言耕者众,执未者寡也;境内之民皆言兵,藏孙(武)、吴(起)之书者家有之,而兵愈弱,言战者多,被甲者少也。”前361—前338年(周显王八年—三十一年),秦律中规定,“挟书者族”。是为秦孝公采取禁止民间藏书之措施,也是藏书史上首次禁书令。前359年(周显王十年),秦孝公三年,“商君教孝公以连什伍,设告坐之过,焚诗、书而明法令……孝公行之”《韩非子?和氏》。此为中国古代焚书最早之记录。战国纵横家苏秦,有藏书数十匣。曾10次上书劝说秦王无效,狼狈回家,“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战国策?苏秦列传》)。最后佩六国相印而返故里。惠施为梁国相,博学强记,多私人藏书。《庄子?天下篇》载:“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即“学富五车”典故之来源。秦代(前221——前206年)秦统一中国过程中,也建立起宫廷及政府藏书机构,掌管图籍秘书之官员封为御史大夫。《史记?太史公自序》载:“秦拨去古文,焚灭《诗》、《书》,故明堂、石室、金匮玉版图籍散乱。”所言明堂、石室、金匮均为秦朝国家藏书之所。秦官府藏书已有较大规模。其图书来源于秦多年收集和缴获原六国官府秘藏。以儒家经典、百家之言、秦国史记、典章律令、舆地户籍、兵家秘书,以及医药、卜筮、种树诸内容为主。秦朝藏书由内廷与政府分别管理,井然有序。其宫廷所藏主要供皇帝阅览、利用,由御史执掌;政府藏书按职能部门分掌,郡县图籍、户籍、计簿等由丞相府掌管;律令图书藏于御史府;各国史籍、盟书由史官分掌,《诗》、《书》及百家书由博士官管理。“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诸侯史记尤甚,为其有所刺讥也。《诗》、《书》之所以复见者,多藏人家。而史记独藏周室,以故灭。”(司马迁《史记?六国年表》)前214年(秦始皇三十三年)因方士侯生、卢生讥议秦始皇“刚戾自用”、“贪于权势”、“专任狱吏”,博士“备员弗用”,并相约逃亡。秦始皇大怒,遣御史问案,诸生竞相举发,460余人受牵连,皆坑杀于咸阳。前213年(秦始皇三十四年)秦始皇于宫内大宴群臣,商议朝政。丞相李斯曰:“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谐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皆采纳之,焚诗书,禁私学,杀儒生方士,史称“焚书坑儒”。孔鲋收其家所储《论语》、《尚书》、《孝经》等书,藏于旧宅墙壁中,隐居嵩山。至汉武帝时,破孔宅旧壁,得见其所藏之书,皆古文儒经。前206年(秦二世三年)楚王项羽入咸阳,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宫府所藏典籍,随灰飞烟灭而不复存在。十月萧何入咸阳,收秦丞相府图籍文书以藏。有《史记?萧相国世家》曰:“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汉王之所以具知天下阨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得秦图书也。”西汉(前206—25年)高祖时(前206—前195年)萧何督造石渠阁以储入关所得秦朝书籍;造麒麟阁,贮存贤臣画像等典籍;造天禄阁,庋藏其他典籍。此三处为汉代官府主要藏书楼,由此奠定西汉一朝藏书基础。此外,在太常、太史、博士、太卜、理官等处也有藏书。汉朝初年政府藏书处“外则有太常、太史、博士之藏,内则有延阁、广内、密室之府。”(《汉书?艺文志》)前124年(元朔五年)武帝检查国家藏书,发现“书缺简脱,礼坏乐崩”,乃命丞相公孙弘广求天下之书。设置太史,命天下计书,先上太史,副上丞相;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致使数十年后,书积如山,各类典籍增至33090卷,从而巩固了皇家藏书的基础。前93年(太始四年)于孔子故宅墙内得古文《尚书》、《礼记》、《论语》、《孝经》等。孔安国为孔子后代,悉得其书,并献之朝廷。此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发现竹简之记载。前73年(本始元年)文不识家富藏书,尝给予匡衡图籍以助其学。“(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葛洪《西京杂记》)前66年(地节四年)太常官苏昌以职务之便,将国家藏书借与大司马霍山抄写,遭免官。霍氏欲“献城西第,入马千匹,以赎山罪”(《汉书?霍光传》)。帝终不允,且寻机以谋反之罪将霍山处死。前32—前7年(成帝时)成帝在原萧何所造石渠阁内庋藏秘书。东平王刘宇奏求成帝,欲观览《史记》和诸子百家书。帝听从大将军王凤所言,严守秘藏,终不借予。前26年(河平三年)八月成帝命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又遣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太医监李柱国校方技。“每一书就,(刘)向辄撰为一录,论其指归,辨其讹谬,叙而奏之。”(《汉书?经籍志》)经学家、目录学家刘向领校国家藏书,并撰成《别录》20卷。其为西汉国家藏书目录提要之汇编本,由刘向校书时将所著录图书简要内容抄奏皇帝后,又另抄留一份,积累而成。前7年(绥和二年)四月哀帝使刘歆继承父(刘向)业,典领《五经》,于是歆将藏书迁至天禄阁整理。前5年(建平二年),刘歆编成《七略》7卷。此书在其父《别录》基础上撰成,除辑略外,另分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6大部(大类),38种(小类),634家,著录图书13397卷,图45卷。《七略》成为西汉国家藏书总目录,也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图书分类法。23—25年(更始元年—三年)王莽败死后,未央宫及其典籍遭焚毁。至25年(建武元年)夏,赤眉军攻陷长安,其他宫阙典籍也被焚烧无遗。东汉(25—220年)25—57年(光武帝时)光武帝刘秀喜好经术,极力搜讨。“未及下车,而先访儒雅,采集阙文,补缀漏逸。先是四方学士,多怀挟图书,遁逃林薮,自是莫不抱负坟策(图书),云会京师(洛阳),范升、陈元、郑兴、杜林、卫宏、刘昆、桓荣之徒,继踵而至。”自此以后,藏书三倍于前。《后汉书》58—75年(永平间)贾逵为《左氏传》、《国语》解诂51篇,上疏呈进。显宗(汉明帝)重其书,写藏秘馆。并拜贾逵为郎,与班固并校秘书。58—75年(明帝时)建兰台、东观等政府藏书机构,并设兰台令史(官府藏书机构之管理官员)等掌管藏书事务。又设仁寿阁皇室藏书,其后再设辟雍、宣明、鸿都等藏书,命班固、傅毅等典掌。明帝遣使赴大月氏,携带《四十二章经》等佛经归国,并藏于兰台石室第十四间内。是为政府收藏佛经之最早记录。62年(永平五年)班固升迁为兰台令史,主持校理国家藏书,贾逵、傅毅、孔僖、杨终等人先后参与此事,历时20余年。由此编制出我国第一部史志目录《汉书?艺文志》。至92年(永元四年)班固卒。其撰著《汉书?艺文志》1卷,为史志目录,记载汉代藏书之盛,是在《七略》基础上增删、改编而成。著录共计596家,13269卷。是我国现存最古老之书目和目录学文献。67年(永平十年)蔡愔于大月支请得叶迦摩腾、竺法兰两僧,以白马驮载佛经42章及释迦牟尼立像1尊以归。次年,在洛阳建寺,且以“白马”命名(即今白马寺),经书则藏于兰台、石室。此为佛教传入中国,佛经在中华大地传播之标志。76—88年(章帝时)汉章帝“诏求亡佚,购募以金”(王充《论衡》)。是为历史上首开货币征书之先例。107—122年(安帝时)邓皇后主持进行了政府藏书之校理工作,历时10余年,成绩显著。159年(延熹二年)桓帝设置“秘书监”。为政府藏书管理机构,隶属于太常,专事掌典图书,古今文字考合异同。秘书监设官一人,秩六百石,下设校书郎中、校书郎。(《东观汉记》)170年(建宁三年)蔡邕是年拜郎中,校书东观。175年(熹平四年)蔡邕始刻“熹平石经”。灵帝许之,光和六年(183)刻成,立于太学门外。所刻经书,为《周易》、《尚书》、《鲁诗》、《仪礼》、《春秋》、《公羊传》、《论语》等。“碑始立,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两(辆),填塞街陌。”190年(初平元年)董卓挟汉献帝从洛阳迁长安,使汉朝近400年积累之图书散失殆尽。“移都之际,吏民扰乱,自辟雍、东观、兰台、石室、宣明、鸿都诸藏,典策文章,竞共剖散,其缣帛图书,大则连为帷盖,小乃制为滕囊。及王允所收而西者,才七十余乘。”而其半道“复弃其半数”。(《后汉书?儒林传》)192年(初平三年)藏书家蔡邕卒。尝校书于东观、兰台,聚书近万卷,多得之于帝所赏赐或秘阁所抄,且有世所罕见之本。晚年将藏书载车数辆,合6000余卷,赠予王粲。216—220年(建安二十一年—建安二十五年)曹操为魏王时,设秘书令、秘书丞。其中秘书令充中书之任而兼管图书秘籍。曹操搜采东汉官府遗书,藏于三阁,以建立魏国官藏体系。蔡邕之女蔡文姬应曹操请求,“缮书送之,文无遗误”。(《后汉书?蔡文姬传》三国(220—265年) 220—265年(曹魏)崇文馆设为魏国藏书处。魏兰台(即外台)所藏书籍由御史典掌。郑默主管曹魏皇家藏书,考核旧文,删省浮秽,编成藏书目录《魏中经簿》,记载魏国一朝藏书情况,从此国家藏书朱紫有别。220年(黄初元年)魏文帝曹丕即位,设中书令典尚书奏事;改秘书令为秘书监,专掌艺文图籍,中书与秘书分开。置秘书监、秘书左、右丞、秘书郎中官职。其中秘书丞协助秘书监统领官府藏书机构之各项事务;秘书郎中又称秘书郎,掌管图书的收藏及分判校勘、抄写事务;后又设秘书校书郎,专掌校勘残缺,正定脱误之事。魏文帝曹丕诏令修茸因遭董卓之变而受损毁的熹平石经。又命秘书监王象等学者,以三阁藏书为依据,将儒家经典分门别类,重加排列,编成我国第一部类书《皇览》,庋藏于秘阁。并从此开官修大书之先河。221—263年(蜀汉)刘备称帝后,鸠合典籍,依汉制建“东观”以藏书。又设秘书令、秘书郎、秘书吏诸官掌管秘府藏书。任用王崇补东观,郤正为秘书郎222—280年(孙吴)孙权称王,建都南京。亦仿汉制设“东观”,为国家藏书之所。240—248年(魏正始间)洛阳太学刻立“正始石经”。所刻三体经书有《古文尚书》、《春秋》、《左氏传》至庄公中叶止。石经分刻于35枚石碑上,碑高192 厘米,宽96厘米。西晋(265-316年)265—275年(泰始间),国家此时有藏书29945卷。晋沿袭汉魏旧制,以秘阁为内阁,以兰台为外台,加崇文院,同为政府藏书处所。晋“武帝以秘书并中书省,其秘书著作之局不废”(《晋书?职官志》)。并“遣秘书、图书分为甲乙丙丁四部,使秘书郎中四人各掌一焉”(《晋起居注》)。晋武帝司马炎倡导各地呈献典籍,以充实政府藏书。有凉州刺史张寔遣使护送图籍赴洛阳,各州郡亦纷纷响应,献书尤多。274年(泰始十年)武帝命秘书监荀勖与中书令张华,依刘向《别录》,整理晋官府藏书。历时数年,至太康间年间完成。荀勖先后复核、检对图籍10万余卷,据此编制出国家藏书目录《中经新簿》,亦称《晋中经簿》。全书正文14卷,附佛经2卷,共著录图书1885部、20935卷。分甲(经)、乙(子)、丙(史)、丁(集)四部,仅录书名、卷数、撰人及简略说明,为我国第一部四部体系分类目录。今佚。279年(咸宁五年)汲郡人不准盗掘战国魏襄王墓,有大批竹简出土。共计装载数10车,约10余万字。因全为竹书,地在汲郡,故史称“汲冢竹书”。晋武帝司马炎命将全部竹简运至京师,收于秘阁庋藏。武帝时下令整理“汲冢竹书”。著名学者荀勖、和峤、挚虞、卫恒、束晳等参与此事。后于晋惠帝时,再次进行整理,终得史料价值极高之《竹书纪年》。280年(太康元年)晋六路大军直取吴都建邺,王浚、司马★入“会诸军入自都城,屯太初宫,收其图籍府库。”其后悉数运至洛阳庋藏。《晋书》281年(太康二年)置“石渠阁”,储藏官府藏书。290—312年(惠帝、怀帝时)惠怀之乱[惠帝时(290—306)有八王之乱;怀帝时(307—312)有刘聪陷洛阳之灾]使西晋秘阁所藏29000余卷尽毁无余。《隋书?经籍志》载:“京华荡覆,渠阁文籍,靡有孑遗。”291年(元康元年)惠帝“诏秘书典综经籍,考校古今中书,自有职务远相统摄,于事不专,宜令复别置秘书寺”(《唐六典?秘书省》)。其属官有丞,有郎,“并统著作局,掌三阁图书,自是秘书之府始属于外”(《通志?职官志》),成一独立政府机构。292年(元康二年)惠帝下诏,改中书著作为秘书著作。由是秘书省不仅典掌图书专籍,且从事著作之务。311年(永嘉五年)匈奴首领刘聪攻入洛阳,焚烧都城,魏晋官府藏书化为乌有。东晋(317—420年)317年(建武元年)晋元帝司马睿于建康称帝后,为兴学治国,诏令各地官民,征集图书。东晋国家藏书处为“秘阁”。因藏书量骤减,官府仅此一处庋藏典籍。为积聚图籍,政府向私人藏书家借抄图书,充实秘阁所藏。张尚文、殷允、郗俭之、桓石秀等众多藏书,均被借去誊抄,故使秘阁藏书稍有增加。东晋大著作郎李充整理官府藏书,编纂出东晋国家藏书目录《四部书目》,又称《晋元帝书目》。著录图书仅3014卷。然其确定五经为甲部,史记为乙部,诸子为丙部,诗赋为丁部,即经、史、子、集四部,后世以为永制。375年(宁康三年)前秦(建元十一年)苻坚禁老、庄、图谶之学,犯者弃市。又令公卿王侯子弟及将士皆诵儒学。尚书郎王佩犯禁读谶,苻坚斩之,学谶者遂绝。386—534年(北魏)北魏辟秘阁、东观为官府藏书之所。并仿南朝之制,设秘书监、秘书丞、秘书郎及校书郎等职,掌管国家典籍。北魏平恒“别构精庐,并置经籍于其中”。说明此时开始出现专门的“建楼藏书”行为。386年(太元十一年)北魏登国元年道武帝问博士李先何以收集书籍,增益学问。李先答曰:“陛下诚欲集之,严制天下诸州县,搜索备送,主之所好,集亦不难”(《魏书?李先传》)。于是道武帝颁制天下,经籍稍聚。391年(太元十六年)徐广奉孝武帝之命校书。其检校秘阁四部藏书,共计36000卷(包括复本)。393年(太元十八年)王谧为秘书丞,表请向多书之家采借图书。尚书殷元、中书郎张敝、太子后率郄俭之、故太常桓石秀等家皆在其列。403年(元兴二年)桓玄代晋自立称楚帝。下令曰:“古无纸故用简,非主不敬也,今诸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简策自此废除,简帛时代亦宣告结束,图书进入纸写本时期。417年(义熙十三年)刘裕入长安,平后秦,“收其图籍五经子史,才四千卷,皆赤轴青纸,文字古拙。……衣冠轨物,图画记注,播迁之余,尽归江左。”(《隋书?牛弘传》)南北朝(420—589年)420年(刘宋永初元年)刘裕代晋自立为宋(史称刘宋),收东晋官府全部藏书。因典籍有限,刘宋承袭东晋之制,将四部图书仍藏于秘阁之内。423—479年(刘宋景平元年—刘宋末年)刘宋置秘书监1人,秘书丞1人,秘书郎4人,以管理典籍。藏书处增置“玄”、“史”二馆。殷淳为秘书郎,校理秘阁藏书。并撰写四部书目(《南史》作《四部书大目》),共40卷。后协助谢灵运编著《宋元嘉八年秘阁四部目录》,淳出力最多。426年(刘宋元嘉三年)文帝命秘书监谢灵运统领,整理秘阁图书,补足阙文。其后于后废帝元徽年间,由王俭负责,再行整理秘阁藏书。431年(刘宋元嘉八年)秘书监谢灵运撰成《宋元嘉八年秘阁四部目录》,是为当时国家藏书总目。共著录图书1564帙,14582卷,佛经55帙,438卷。(近世姚名达认为谢灵运为殷淳误。)466—467年(北魏天安元年—三年)魏献文帝天安间,秘书郎高谧以“坟典残缺”,奏请“广访群书,大加缮写”。献文帝从之。“由是代京图籍,莫不审正。”(《魏书?高谧传》)470年(泰始六年)刘宋朝廷设“总明馆”,移置部分官府藏书,并征学士以充之,下设儒、道、文、史、阴阳五学部。473年(刘宋元徽元年)后废帝命王俭等人,再行整理秘阁藏书。王俭由此主持撰成刘宋国家藏书目录《宋元徽元年四部书目》4卷,共著录图书2020帙、15074卷。478年(刘宋升明二年)王俭撰成《七志》30卷,进呈皇帝。分为经典志、诸子志、文翰志、军书志、阴阳志、术艺志、图谱志、道经、佛经9大类。479—502年(南齐)南齐仍设置“秘阁”,以储藏四部图籍。管理书籍官员,也秉承刘宋体制。483—493年(南齐武帝时)秘书丞王亮、秘书监谢朏等整理官府藏书,撰成《秘阁四部书目》。著录图书18010卷,较之刘宋时书目增加3000余卷。485年(南齐永明三年、北魏太和九年)南齐武帝废总明观,并诏“于俭宅开学士馆,悉以四部书充俭家”(《南齐书?王俭传》)。俭奉旨从秘阁中选择善本,与总明观原藏四部书合为一处,同纳入家府。王俭家遂成为齐朝最高学府与学术典籍庋藏之地。495年(太和十九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于是年诏求天下遗书。凡“秘阁所无,有裨益时用者,加以优赏”。并编制《魏缺书目录》至南朝借书,致使中国北方典籍收藏达到一定规模。孝文帝又命崔光兼秘书郎,校理国家藏书。500年(景明元年)北魏秘书丞卢昶编成《甲乙新录》(此处“甲乙”代表四部),是北朝政府第一部系统藏书目录。500—515年(景明元年—延昌四年)北魏宣武帝时,秘书丞孙惠蔚奏议,“求四门博士及在京儒生四十人,在秘书省专精校考,参定字义”。获准后,由其统领进行了北魏规模最大的一次藏书整理工作。惠蔚见新旧典籍混杂,首尾不全,呈请依前丞卢昶所撰《甲乙新录》裨补残缺,损并有无,以为定本,并编出《缺书目录》1卷,以便收求补足。501—502年(南齐中兴年间)南齐末年,秘阁经籍因兵火延烧,大都遗散。502—557年(梁朝时)梁朝藏书处除“秘阁”之外,增设文德殿、华林园、东宫三地。梁朝掌管典籍机构由秘书监改称“秘书省”,置监、丞各1人,秘书郎4人,掌国之典籍图书。另有著作郎1人,佐郎8人,掌国史,撰起居注。此时梁东宫藏书已达3万卷。502—519年(梁天监间)梁武帝登基后,下诏向民间求书。“宜选陈农之才,采河间之阙。怀铅握素,汗简杀青,依秘阁旧录,速加缮写。”(《梁书?王泰传》)武帝为保存典籍,防止书厄,决定增加官藏副本。天监初年,命张率等人主持抄写乙部典籍,其后,于天监二年(503)抄甲部书籍,天监七年(508),又抄丙丁二部图书。秘书监任昉受命竭力搜集图籍。曾在文德殿内列藏群书,共23106卷,又将佛教典籍专藏于“华林园”。武帝应秘书丞王泰之请求,准其校定缮写官府藏书,进行典籍整理。503年(梁天监二年)任昉任秘书监,主持官藏典籍整理。下令儒臣躬身部籍,广收异本,手自校雠。刘孝标、殷均、贺纵等人参与其事,典校用功,使秘阁藏书焕然一新。505年(梁天监四年)武帝诏置“集雅馆”,以招远学,开“士林馆”以延学士。并于二馆储部分藏书,供学士研读,派朱异、孔子祛、贺琛等学者赴馆讲学。武帝也曾亲临学馆讲经、听讲,大开建康学风,为一时佳话。510年(梁天监九年、北魏永平三年)北魏宣武帝诏,重求遗书于天下。526年(梁普通七年)阮孝绪约于是时编成《七录》12卷。此目体例仿《七略》、《七志》而自定法,分为内外2篇。内篇有经典录、纪传录、子兵录、文集录、术技录;外篇有佛法录、仙道录。共著录图书55部,6288种,44521卷。阮孝绪所编《七录》,在外篇中专设“佛法录”一类,分为戒律、禅定、智慧、疑似、论记五部,共收录各类佛典2410种、2595帙、5400卷。528—532(北魏武泰—太昌间)北魏尔朱荣之乱,官府经籍大多散落民间。530年(北魏永安三年)孝庄帝诏令御史中尉高道穆领儒学之士校理秘阁图书。是为北魏最后一次整理藏书。531年(梁中大通三年)萧统卒。其为梁武帝萧衍之长子,收罗古今图书3万卷,藏于东宫(梁朝国家图书馆)。建藏书楼名“文选楼”,召诸名士讨论坟籍,获称“高斋十学士”。根据东宫藏书,择其古今诗文之精华,编成《文选》30卷,选秦至梁代诗文700余篇,分为37类,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选集。537年(梁大同三年)侯景兵火烧洛阳城,文化典籍均遭损毁。539年(西魏大统五年)文帝命寇俊选置令史,抄集经籍。致使四部群书,稍得周备。548年(梁太清二年)侯景之乱,大兵洗劫金陵(今南京),东宫起火。“图籍数百橱,焚之皆尽”。(《太平御览》卷619引《三国典略》)550—577年(北齐天保元年—承光元年)秘府(即秘阁)、文林馆、麟趾殿为北齐政府藏书之所。其中,秘府藏四部典籍,文林馆主要储藏史部、集部图书,麟趾殿则为官藏校雠之地。北齐秘书省典司经籍。设监、丞各1人,郎4人,校书郎12人,正字4人,又领著作郎2人,佐郎8人,校书郎2人。具体请见_html

326 评论

青春冰帝

美国:1776年7月4日发表《独立宣言》、《1787年宪法》。法国:1789年《人权宣言》、1804年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颁布了《法典》。

98 评论

相关问答

  • 历代法律文献馆

    美国:1776年7月4日发表《独立宣言》、《1787年宪法》。法国:1789年《人权宣言》、1804年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颁布了《法典》。

    babycarolyn 6人参与回答 2024-07-03
  • 历史法律文献

    法律分析:《罗马民法大全》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成文法典。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五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国家

    doctorsher 5人参与回答 2024-07-03
  • 历史法律文献总结

    英国1689权利法案 美国 《独立宣言》《1787年宪法》 法国 1789《人权宣言》《1875年宪法》 德意志《1871年宪法》

    一抹熙云 6人参与回答 2024-07-03
  • 历史法律文献资料

    1)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 (2)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正式生效的宪法性文件——1911年《十九信条》; (3)中国历史上具有资产

    linyuzhu313 3人参与回答 2024-07-06
  • 世界历史法律文献

    《汉谟拉比法典》(The Code of Hammurabi),是中东地区的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约公元前1792一公元前1750年在位)大约在公元前1776年

    装璜专家 4人参与回答 2024-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