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32

丢了肥膘的猪
首页 > 论文问答 > 劳动与经济论文摘要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明天再说0865

已采纳
1)劳动价值论不是经济学理论,而是政治学理论。它描述的是政治上的权力关系,而非经济规律。2)货币,是一种资产阶级的霸权形式,作为强制性的命令而存在。货币是一种阶级的压迫工具,而不仅仅是一般等价物。例如奈格里就曾说过:”每次当资本要重构其对危机的指令以及对工人的使用价值的叛乱的指令的指令的时候,我们都发现了金钱居于资产阶级统治中心的这一地位“ 因为工人没有货币就无法生存,所以不得不依赖出卖劳动力来换取货币,而这就使得工人必须受资本家的控制。而资本家因为大量占有货币,所以工人的生存就不得不依赖于资本家。3)剩余价值剥削,不是资本家对工人阶级的剩余产品的占有(比如GA科亨持有的就是这个观点),而是权力关系的再生产。借助市场交换这种分配方式,更隐秘地控制工人阶级。通过剥削,资本家手中相对的货币积累的数量越来越大,而工人越来越穷,这就导致工人日益依附于资本家。所以这实质上是一种社会关系(人身依附关系)的再生产。5)价值是一个政治概念,而不是我们一般意义上所说的财富。他的一般形式就是货币。所以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的核心主张是消灭一切价值,包括最终消灭国家、法律和所有道德。6)马克思对劳动价值理论的发现,不仅仅是有关于货币与权力关系的问题。它还涉及到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洞见,对资本主义的独特洞见。因为货币产生于交换,产生私人所有权。而从古希腊、古罗马时代,随着商业贸易的发展,货币作为一种权力关系就存在了。但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面对的不是古罗马帝国和古希腊的城邦,尽管古罗马和古希腊已经有了资本主义,但绝不是现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7)现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与现代技术和工厂生产方式、以及复杂的社会分工是离不开的。首先,我们要知道资本主义货币拜物教能发展到顶峰,离不开资本主义的大工业生产和现代管理技术,而这种管理技术使得人的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致。使得过去一个人可以完成的工作被细分成了无数的生产步骤,但每一个人却都无法独立生产一个产品。因此相比于过去的奴隶而言,因为机器的出现,人的生产技能实际上是下降了。这导致人必须依赖机器。因此,这使得现代资本主义与过去的资本主义有了很大差别。因为在过去,”工具“是人的能力的延伸,而在现代社会人则是机器能力的延伸,即”流水线上的一颗螺丝钉“。而法国经济学萨伊其实也发现了这个现象。所以机器的出现,导致了人的独立性越来越依赖于机器等生产性资料。这就使得资本家对工人的控制能力加强。而这种加强使得资本家通过市场与货币来控制工人,变得更为稳固。
329 评论

狮子跃峡谷

1、《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点评》,《当代法学》,1994年第3期。2、《试论我国工资立法的原则》,《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4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转载、高教文科学报摘摘要、获奖。3、《论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经济职权的特点与内容结构》,《法律科学》,1994年第6期。4、《论劳动法是保障人权之法》,《中央检察官学院学报》,1995年第1期。5、《经济合同的无权代理与滥用代理权》,《法学杂志》,1995年第1期。6、《略论财产保险合同的法律特征》,《经济法制》,1995年第2期。7、《劳动关系契约化:劳动法实施的关键》,《光明日报》,1995年11月28日。8、《市场主体的经济法义务》,《经济与法》,1995年第2期,获奖。9、《关于中国人民人行法的法学思考》,《吉林金融研究》,1995年第6期。10、《略论商业银行的法律地位与保障机制》,《长春城市金融》,1996年第1期。11、《反垄断法论纲——兼论我国制定反垄断法问题》,《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6年第1期。 《法学研究》“法学研究综述”引用。12、《公司减资与债权人利益保护初探》,《法学杂志》,1996年第3期。13、《论法律权威》,《长白论丛》,1997年第1期。14、《减刑、假释的法定程序化》,《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7年第4期。15、《解释与适用——对我国劳动法第31条规定之检讨,《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转载。16、《论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法制与社会发展》,1999年第1期。17、《论劳动者录用优先权》,《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第6期。 1、《世纪之交我国经济法学研究的五年回顾与展望》,《法制与社会发展》,2001年第1期。2、《强迫职工劳动罪若干问题探讨》,《法制与社会发展》,2001年第2期。3、《从九五到十五:我国经济法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当代法学》,2001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转载。4、《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若干问题探析》,《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高教文科学报摘摘要摘录。5、《民法与劳动法:制度的发展与变迁》,《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第3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1年第4期转载、人大复印资料2001年第8期转载。6、《信用:契约法的伦理基础》,《法制天地》,2002年第1期。7、《强化合同担保机制》,《吉林日报》,2002年2月21日。8、《契约自由与反垄断规制》,《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9、《我国劳动法中应增设竞业禁止条款》,《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第6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2003年第3期转载。10、《市场信用机制的法律建构与保障》,《中国商法年刊第二卷》(文集),吉林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版。11、《我国经济法学研究的成就与未来趋向》,《经济法理论与实务热点问题探讨》(文集),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版。12、《劳动权论略》,《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1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2003年第6期转载。13、《市场信用的法律求索——以经济法、民商法为视角》,《经济法前沿问题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 6月版。14、《强化社会弱势群体法律保护的新视野》,《法制与社会发展》。2003年第4期。15、《劳动权的双重属性:社会权属性与自由权属性》,《中国劳动保障报》(理论版), 2004年2月3日。16、《劳动权的多重意蕴》,《当代法学》,2004年第2期。17、《跨国并购的反垄断法规制,《经济法学家》(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版。18、《WTO:有限政府与现代经济法》,《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第6期,《新华文摘》2005年第5期论点摘编。19、《公司分立与劳动权保障——我国应确立劳动契约承继制度》,《法学家》,2005年第5期。20、《正确认识竞业禁止制度》,《中国劳动》,2005年第12期。21、《社会弱势群体法律保护问题论纲》,《当代法学》,2005年第4期。22、《经济转型期中国反垄断立法的挑战与抉择——以垄断力的认定为核心》,《江西财经大学学报》中国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2005年年会专辑。23、《〈经济法学〉课程内容体系的反思与重构》,《高教研究与实践》2005年第2期。24、《口头劳动合同法律效力与事实劳动关系法律效果》,《中国劳动》2006年第1期。《劳动合同解除的“三金”适用与<劳动法>的修改》,《社会正义的十年探索》(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版。《我国劳动合同违约金立法研究》,《社会法评论》(第二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定期劳动合同的认识与立法误区分析》,《中国劳动保障报》,2007年4月3日。《劳动合同的效力认定与效力扩张——普通性与特殊性的双重审视》,《月旦民商法杂志》,2007年第16期。《职工参与制及其理论基础质疑》,《当代法学》,2007年第5期。30.《劳动合同的履行和变更》,载《劳动合同立法理论难点解析》(文集),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年4月版。31.《中国应确立相对独立的劳动诉讼制度——以实现劳动司法的公正和效率为目标》,《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第5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7年第6期摘要。《非典型劳动关系中的报酬权及其实现保障——对我国〈劳动合同法〉相关规定之解析》,载《和谐社会建设与社会法保障》(文集),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年6月版。《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劳动合同法——总体评价与创新点解析》,《当代法学》2008年第6期。34.《稳定并非和谐:劳动者辞职权制度再检讨》,载《中国经济法三十年》(文集),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10月版。35.《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社会法学的理论贡献》,《当代法学》2009年第1期。《劳动合同服务期规则的适用——以东航返航事件为切入点》,《当代法学》2009年第4期。

295 评论

yangdandan

摘要:提高劳动生产率与扩大劳动就业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两者对俺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社会和谐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要从俺国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相应的对策和办法,解决好两者之间的矛盾,实现两者的良性循环。 关键词:劳动生产率,劳动就业,对策 一、提高劳动生产率与扩大劳动就业之间的矛盾 (一)提高劳动生产率与扩大劳动就业之间的对立性。从静态角度分析劳动生产率、产出和就业机会之间的关系,其数量关系是:全社会就业岗位量=总产出量/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可看见,在静态状况下,就业岗位与产出总量成正比,产出水平越高,就业岗位量越多;而就业岗位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劳动生产率越高,在产出量一定的情况下,就业岗位就越少。提高劳动生产率不仅无助于失业的减少,相反,还可可以节约大量的劳动力,使失业难题更加突出;而扩大劳动就业势必造成劳动行为不规范、技术进步落后和企业人浮于事等负面影响,从而限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看见,提高劳动生产率与扩大劳动就业之间具有对立性。 (二)提高劳动生产率与扩大劳动就业之间的统一性。从动态角度和整个社会的长远发展看,提高劳动生产率与扩大劳动就业是统一的。在劳动生产率增长的情况下,或者劳动力收入水平提高,或者转化为积累,或者报答水平提高和投资增加同时发生。收入水平提高使市场容量扩张,收入提高后导致的消费布局变动使产业分化,这无形中扩张了劳动力的就业容量。前一个时期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必定导致下一个时期劳动力就业容量的扩张。假如劳动生产率每一个时期都增长很快,由于劳动力收入、市场容量和投资增长较快,最后会发生对劳动力需帮求的大量增加,使扩大劳动就业成为可可以。因此,不可以把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扩大劳动就业绝对对立起来。 二、解决提高劳动生产率与扩大劳动就业之间矛盾的对策 (一)促进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经济增长速度,实现劳动力就业的扩大。经济增长快慢是影响就业状况的一个重要因素。经济增长速度太低既不利于就业难题的解决,也不利于现有设施、设备、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持国民经济的快速和可持续增长,不仅有利于避免经济波动而产生的周期性失业,并且有利于扩大就业规模。因此,要从根本上扭转俺国劳动力过剩的局面,在长时期内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速度十分必要。而继续深化改革,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推进科技进步,是长期获得较高经济增长率的根本包管。因此,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体制改革相辅相成,两者不可偏废。从总量上看,改革过程中的较高经济增长率对扩大就业规模起着“纲”的作用,其余的对策办法则起着“目”的作用。这并不是说其他的办法不重要,因为提高劳动生产率而造成的较高经济增长速度对扩大就业起根本性的作用,亦即采用新技术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本身也可以扩大劳动就业。乍看起来,采用新技术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决策不仅无助于失业的减少,相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计算机和机器人的使用等还可可以节约大量劳动力,使失业难题更加突出。从短期、静态或从某一片面的角度看,确实如此。但从长期、动态和整个社会的长远发展看,采用新技术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降低和减少失业,可以扩大劳动就业是有充分根据的。因为不断采用新技术可加速产业转换,开辟新的就业领域;要使国际市场就业成为解决俺国劳动就业的关键,必须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产品成本;第三产业吸收大量劳动力和扩充产业容量有待于第一、二产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 (二)促使技术、资本和劳动集约型产业协调发展,非凡要重视第三产业的发展。从社会再生产运动顺利实现的角度看,一个合理化的产业布局必须是可以反映和体现国民经济各部门间包含一定质和量要帮求的内在联系的产业布局。正是这种优化的产业布局,可以维系国民经济各部门间的协调与平衡状态,从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从不同产业的资源密集度看,由于俺国技术的总体发展程度还比较低,不同地区、部门间技术先进程度差异比较大。因此,俺们不仅要重视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和资金密集型产业,并且也要充分重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布局调整和技术进步的过程中,采用劳动密集型技术和发展一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也便于在经济增长中保留必要的就业岗位,使俺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得到逐步吸收和充分利用,从而实现扩大劳动就业。 随着第三产业在产业布局中比重的不断提升,第三产业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体行业,非凡是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和社会办事业的用人需帮求呈现持续上升态势,已成为吸纳就业的主要渠道。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建立合理的产业布局,对缓解就业压力和扩大劳动就业,从整体上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具有重要意义。 (三)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在俺国列样一个人口众多和劳动力富裕的国家里,假如偏重于发展高技术、资本密集的大型骨干企业,而不着力发展中小企业,将会形成巨大的失业,国民经济运行和经济增长将会受到影响,甚至会出现经济波动和严重的经济波动,从而造成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难题。因此,从经济发展战略上看,产业的技术更新和布局优化是必要的,因为它是解决劳动就业的最持久动力和根本所在。但在发展技术和资本密集企业的同时,也要发展一大批劳动密集的中小企业;既要发展高新技术企业,也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企业;既要发展大型骨干企业,又要大力发展中小型企业,形成合理的就业布局。通过发展中小型企业,广泛吸收社会各个不同层次、素质的劳动力,可为国有大型骨干企业减少冗员,提高职工队伍素质和经济效益创造条件。 (四)鼓励非正式部门的发展和非正规就业。非正式部门就业是发展中国家就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缓解就业压力、扩大劳动就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应积极鼓励下岗职工和新增劳动力及农民工,非凡是帮忙下岗女职工进入城市的非正式部门。政府应创造良好环境,改善工作条件,促进非正规部门的发展;积极发展社区、家政办事,发展国际上通行的家庭办公、家庭咨询公司等,实现非正规就业。 (五)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对非凡群体实行就业扶持政策。可以否实现劳动力在较大的范围内自由流动和最佳配置,从而扩大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程度有密切关系。因此,不仅要在国有企业建立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工伤保险等,还必须扩大社会保险的范围,对集体企业、私营企业、中外合资企业、个体经营者这些职业风险大的对象,都逐步实现社会保险制度,创造公平竞争、机会均等的宽松社会环境。从就业角度看,养老、失业、医疗等保险还必须打破城乡分割的局面,将农村进城务工的劳动者也纳入城市社会保险的范围,以消除劳动力流动的后顾之忧,实现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的最佳结合,促进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从根本上解决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难题。 对非凡群体应实行就业扶持政策。政府通过给予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鼓励发展福利企业,以吸纳更多的残疾人就业;应实行残疾人按比例就业的政策,达不到比例的企业和单位要交纳促进残疾人就业保障金。针对城市贫困无业人员、低技可以无技可以待业人员,政府要建立就业办事制度,扶持社区公益性就业组织,开展环境保洁、社区保安,社区办事等项目,安置特困人员就业及组织开展免费就业办事等

295 评论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