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16

starjing99
首页 > 论文问答 > 大众文化研究论文范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躲在WC数钱

已采纳
先把定义写上,什么是大众文化大众文化是当代西方社会的一种主要文化形态。它是西方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商业化、娱乐化、消费化的文化形态。由于大众文化以满足大众的娱乐、 再想一个方向,你主要研究哪方面的大众文化,可以是大众消费,大众眼光,大众。。。有了方向你再深入的去思考,到底要揭示或者说,要表达的你的思想是什么,等等。在此只是给你一个建议。
328 评论

EatDrinkWorld

在《外国文学研究》、《外国文学》、《南京社会科学》、《河南社会科学》、《学术研究》、《学术论坛》、《世界电影》等国内核心刊物发表论文、译文30多篇,翻译出版教材、教辅和学术著作达15部。多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心的《外国文学研究》、《文化研究》以及上海图书馆《全国高校文科学报文摘》全文收录或转载。主持的课题项目主要有:《英国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的学术传统》(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参与的课题项目有:2008年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记忆,身份,叙事,伦理——美国当代自传文学研究》(唐伟胜教授主持,陆道夫为第二主持人);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美国女小说家欧茨作品中的女性生态主义研究》(主持人为杨建玫,陆道夫为第三负责人)。主持2009年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走向一种媒介文化理论:约翰菲斯克文本、受众、体验思想研究”,项目编号为: 09YJA751043),主持2010年广东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当代英美亚文化理论在中国的接受与运用”(项目批准号为10WYXM047)***代表论文和译文: 英美两国文化研究论争焦点评析,外国文学研究, 2001年第2期 梁实秋、鲁迅人性阶级性论争溯源,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葛兰西的霸权理论与大众文化研究,河南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狂欢理论与约翰菲斯克的大众文化研究,外国文学研究,2002年第4期《文心雕龙》“气”之范畴疏解,河南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菲斯克大众文化理论研究述评,学术研究,2003年第1期 新托福考试与英语听力教学,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德瑞克德柯科夫媒介文化观述略,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作为一种生命力的“气”,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英国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特质论,学术论坛,2003年第6期11.多伦多传播学派媒介文化理论初探,学术论坛,2004年第2期12.互文性的电视和主体性的观众,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年第2期13.两种经济的电视理论——约翰菲斯克电视文化研究之一,河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英国伯明翰学派亚文化研究探微,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浅谈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的学术传统,学术论坛,2006年第3期16.抵抗风格收编---英国伯明翰学派亚文化理论关键词解读,南京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复印中心《文化研究》2006年第7期全文转载。看与被看:后现代媒介文化中受众的身份认同空间,南京社会科学,2007年第12期。粉都的文化经济,世界电影,2008年第12期文本、受众、体验:约翰菲斯克媒介文化理论关键词解读,学术论坛,2009年第3期约翰菲斯克媒介文化研究方法论的反思,河南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弗洛伊德、福克纳、卡鲁斯:创伤与文学形式的政治,《叙事》中国版(第二辑),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犬说犬语,《当代世界文学》中国版(第一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当下景观:图书收藏家的黄金时代,《当代世界文学》中国版(第二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3月我与宇宙同心,世界就在脚下----加里施特恩加访谈录,《当代世界文学》中国版(第三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12月 拉丁美洲也有苹果电脑------阿尔贝托﹒弗戈特的纪实作品,《当代世界文学》中国版(第四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3月佛洛伊德、福克纳、卡鲁斯:创伤与文学形式的政治,《叙事》中国版,第一辑,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 ,主要著作译著****《亚文化:风格的意义》(译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文本、受众、体验:约翰菲斯克媒介文化研究》(专著),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版《粉丝文化读本》(参译),陶东风、杨玲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叙事》中国版(第一辑),(副主编),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版《叙事》中国版(第二辑),(副主编),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版《当代世界文学》中国版(第一辑),参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当代世界文学》中国版(第二辑),参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 《当代世界文学》中国版(第三辑),参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3月《TEM8翻译与人文知识考点精粹》,(主编),广州:广东省语言音像电子出版社,2007年6月《英语专业学士论文写作教程》, (主编),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 《英语国家人文常识》(独著),广州:广东省语言音像电子出版社,2006年4月《英语名家名篇诵读与模仿》,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英语名篇诵读菁华》(第2版),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大学英语人文通识读本》,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4月《西方文化英文经典选读》,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9月《英美经典短篇小说阅读教程》,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2月  《西方名俗传说辞典》(译著),合肥:黄山书社,1989年6月《人际交往的艺术》(主译),合肥:黄山书社,1988年11月《中高级英语登攀词典》(副主编),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9月交际英语写作精华,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新大纲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高分攻略,广州:广东语言音像电子出版社,2007年6月 大学英语通用翻译教程,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7月《西方女性媒介文化研究》,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3年11月《英译中国文化经典精读教程》,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2月

173 评论

菁菁neco

我国大众传播的价值取向及其世俗化倾向 进入211l1_纪以来,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ICI进行的制度性改革,不但促成了文化领域的)‘一泛性的结构变革,同时,也使中国人精神内部产生了深刻的变动。)‘一大民众在价值取向和生活观念等方ICI的迅速变更,形成了整个社会在文化层ICI上的精神分化与币组。其中也包括了作为社会文化组成部分的大众传播。 近几十年来,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币大变化,整个社会呈现出一种分化的趋势。由十社会地位、价值观念、生存状态、文化理念等方ICI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社会各阶层对媒介的消费欲望、消费品味也不同,这就决定了我国当代大众传播的多儿化、多样化以及多层次性的特征。同时,大众传播又以充分张扬大众息志的生活享受权利、满足受众日常生活需求、表现人在现实幸}m中的最吾遍的物质欲望而突显出其}日_俗化、平民化、娱乐化的价值取向。媒介对受众需要的币新认知和满足,又体现了“受众本位”息识的回归,或者一可以说“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在当代大众传播中得到了极大的发挥。当代社会文化的多元化我国当代大众传播所呈现的多层次特点是由当代社会文化的多儿化决定的。改革开放前,中国文化呈现出一儿文化格局。改革开放后,国家的文化政策比较宽松,社会卞导观念发生了币大变化,各种文化形态纷纷出现,特别是大众文化的崛起彻底打破了过去一儿的文化格局,真正突破传统上对媒介喉舌功能和属性的片}自}强调,赋子媒介以诸多以往不具备的功能和属性,最大程度地传播着中国当代政治、经济与文化并不断与}日_界各种文化接触和融合。 在我国当代文化中,存在卞流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这三种文化形态。你一种文化都有其自身特点,反映在传播领域,便有了卞流媒体与非卞流媒体(大众化媒体)之分。在我国,卞流媒体代表社会的卞流息识,影响着社会中最有话语权的人群。传播着政治色彩浓币的卞流文化,以突出党的领导,弘扬卞旋律,倡导社会精神文明为卞要特征,侧币十社会的教育功能。因此,党报、央视、中央电台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卞流媒体。然而,对十吾通大众来说,卞流媒体的正统性、严肃性和权威性往往令人望而却步。而作为人类文化精髓的精英文化,从理论上讲,也只有那些具有一定素质的人,刁一能够体会到其独有的魅力。这扇大门,对十吾通大众来说是关闭的,这也就决定了它不可能成为大众进行文化消费的主要方式。 与卞流文化侧币教育和精英文化偏币审美不}司,大众文化偏币的是娱乐性、大众性。它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感性娱乐需求,是一种感性文化。从形式上石,大众文化更多地借助十接受者的“感官”而不是“思维”来传播。如果说卞流媒体以其具有引导受众思想、指导受众思考方式甚至行为方式等特点而被称为理性媒体的话,那么以传播大众文化为目标的大众化媒体便是更感性的媒体。这一传媒更多地着眼十公众共同欲望的创造和满足,在传播过程中强化了媒体与受众的亲和力,表现出大众化、生活化和}日_俗化的特点。 “以人为木”的人文关怀与 “受众木位”意识的回归 当今社会以无以伦比的包容性使大众传播n对和满足不同个性、素养和文化的受众群体。如何找到和建立与受众交流的审美平台,是使传播效果得到最大发挥的币要保证。而这个平台就是从人性入手,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人文关怀是什么?“是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是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和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 Ul(9>而“以人为本,’,币视人的潜能,尊币人的价值,维护人的尊严,己日益成为大众传媒的共识。 受众的需求是一种综合的需要,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信息的,具有层次性。正如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所指出的:“人的生理需求处十其全部需求的最底层,而最高一层是自我实现的需要。他认为,只有当卜一级的需要得到相对满足以后,追求上一级的需要才能成为驱使行动的动力。”f21(P i)显然,只有当人的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刁一会考虑到其他如安全、归属和爱的需要。这一理论从受众心理的角度揭不了受众选择传媒}日_俗化倾向的必然性,同时也为媒体的传播定位提供了理论依据。另一方iai,受众自身的结构层次也决定其需求层次。由十文化水平、年龄结构、生活环境等各方iai的差异,不同的受众群体就会有不同的需求。因而,对媒体,所要传播的内容就会有不同的选择和理解。 对十当代大众传播媒介而言,受众审美的}日_俗化倾向,受众本能的}幽l需求,更加要求“受众本位”息识的回归。在大众传播中,“受众本位”意识的理论依据来源十“使用与满足”理论。它卞张传播者一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个人的需求和兴趣决定,人们使用媒介是为了满足个人的需求和愿望。由此可见,萌发了自卞息识的受众不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一,而是卞动的有选择倾向的信息使用者一。因而,“受众本位”息识的回归也就成为必然。大众传播的“世俗化”倾向及其表现 物质领域飞速发展,刺激了人们长期压抑的物质享受欲望和消费冲动,人们有一定的闲暇和经济条件去满足文化需求。他们更多地关注细腻生活、il}井杂谈离奇事件和琐碎新I}l,十是一切催生了大众媒体的“}日_俗化”倾向的形成。因而+ Iu_俗化”成为当代大众传播的一个币要的价值取向。所谓“}日_俗化”,同一般意义上的“庸俗”“低级”不同,它表现的是一种同物质消费相-致的大众息志和大众实践。在这里,人们不必过多考虑伟大的理想,宏伟的生活目标,也可以暂时放弃坚毅不拔的精神信仰,从人的本性出发,展现出平常人生活中那份脉脉温情的状态和对生活基本享受的渴望。 可以说,大众传播的}u_俗化特征,一方iai 体现了我国社会文化进程的基本走向,另一方 iai也反映了受众群体的精神需求形式。大众的 }日_俗化倾向,具有一种对理想精神价值的消解。 它息味着人们不再把确立生活的伟大理想当作 现实的追求,相反,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更注 币当前精神的满足。 从审美层iai上来讲,1u_俗化体现了大众对 物质满足的追求,因而美从高高在上,遥不可 及的高峰回落到人}日_生活的享受之中,人们所 向往的}日_俗娱乐也理所当然地被划为“美”的 领域。现实生活本身并不时时处处都体现了充 分的理性规律,也不总是要求人以一种纯理性 的态度去对待生活的你一个细{丁,更何况感性 享受可以使生活本身充满新的活力。这一点对 十长期处在政治权利和道德伦理压抑之卜的中 国人来说,显然更有实际息义。}日_俗化要求大 众传媒不仅在形式上,而日_要在内容上迎合大 众曰味,满足大众心理需求。使内在的人文关 J怀,外化成作者一和作品的人性气质,让}日_俗文 化特有的感召力,直达人的内心,文化走向宽 大、包容和人文关怀,真正以贴近性赢得受众。 }日_俗化的一个外在表现是传播的平民化。最突出的表现就是il}民阶层的出现。这个群体文化程度相对偏低,生活方式流俗,因而媒体在}自}向这部分受众时,就体现了平民化的倾向,平民视点也应运而生。从语言表达方式上石,平民化要求的是大量曰语化语言的运用,这种平实的话语具有很强的张力和渗透力,是对平民化视角的语言追求,也是传播价值规律中对“人情味”的挖掘。其次,关注人群的平民化,是对社会关注点的转移,从所谓的精英人物、精英人群阶层转向对社会吾通人的关注,许多新闻媒体纷纷开辟冬-栏、冬一版,将目光和镜头对准社会低层。如《中国青年报》推出的《冰点》冬一栏,就将报道目标锁定在h层的社会生活人群。ICI对千万吾通百姓,电视镜头也从仰视逐步摇卜来,变为平视,以-种平视的姿态展现媒体对平民化的理解和定位。 }日_俗化的另一表现就是传播的娱乐化。随着社会消费文化占据卞流,人们己经毫无顾及地宣称:土作之后需要轻松的调剂的消遣的娱乐产品,拒绝过分严肃的宣教。这一卞张越来越成为大众文化的卞导趋向。施拉姆认为,娱乐体闲、消遣活动是一般社会功能的币要组成部分。由此我们更可以理解一些娱乐性{丁目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垂青的深层原因。摒弃了严肃教化,顺从体闲愉悦的时尚,这一切都在展不着文化传播的娱乐走向。而所谓“娱乐化”实际是人在特定时间、地点对十责任、义务等精神内核的拒斥,是一种直观感受的轻松愉悦和酣畅欢快。“快乐至上”的思想l右着大众传播媒介。快感、轻松、刺激,是赢得受众的“法宝”。正如迈克·费瑟斯通所说:“在大众文化影像中,直接产生)‘一泛的身体刺激与审美快感的消费场所中,情感快乐与梦想、欲望都是大受欢迎的。,,f31(P}}} 半个多}日_纪前,麦克卢汉就为我们指出,报纸让读者一兴趣盎然地石卜去,是基十不同受众人群的一个最大的共同点-一娱乐。传播起源十人类大生的好奇心理和获得信息的本能或欲望,而另一方ICI传播又在同时满足着人类的需求。这种快乐卞义对感性欲望的刺激和满足,极大丰富和改善了人的生存状态,提高了人的生活质量。 “世俗化”倾向的另一个极端 —“媚俗化” 虽然大众文化呈现出无限开放的趋势,然而,任何事物都具有两ICI性。在肯定当代大众传播}u-俗化带来人性进步的同时,我们必须石到,它也滋生着许多消极因素。即媒介往往一味注币和迎合大众曰味,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导致了传播文化的庸俗化、媚俗化。这是大众传播负ICI功能的表现。步立扎斯菲尔德和默顿认为,大众传播具有明显的负ICI功能:“它将现代人淹没在表层信息和}日_俗娱乐的滔滔洪水中,人们你大在接触媒介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从而降低了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f41(P m}拉氏和默顿把这种现象称为大众传播的“麻醉作用”。并认为,过度沉洒十媒介提供的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中,就会不知不觉地失去社会行动力,而满足十“被动的知识积祟”。 }日_俗化、娱乐性是生动现实的,不可或缺的,但它不能成为媒体的惟一特点,不能至上。}日_俗化传播本身在为受众提供一个宽松合理的感官享乐空间的同时,又过分注币感性欲望的满足,从}日_俗单纯息义上来理解生活和人生,将享乐、娱乐视为生命价值的币要组成。大众文化尽管消解和缓和了政治、伦理等各个方ICI对人性的扭曲和压抑,但却带来了新的问题:物质与精神的分离,土具理性与价值结构的对立,人的现实性与理想性的矛盾。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人的感性欲望的泛化。古人百“食色,性也”,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不能脱离人的自然本能与感性欲望,但人不仅仅是自然的存在物,同时也是社会的存在物,人要不断克服和限制不合理的本能欲望,使之转化与升华。而}日_俗化从消极方ICI来考虑,是对人类本能欲望的放纵与支持,而日_夸大了人的欲望,这在无形中降低了人性的品位,在给受众带来瞬间感官愉悦的同时,也导致了心灵的空虚与麻木。 }日_俗化的消极影响将会导致人文精神的消解,人文素质的滑坡,道德理想的沦丧。若一味追求}日_俗化,造成卞题精神的缺失,}日_俗化便很容易走向极端—“媚俗化”,人性的异化和变质就将成为可能。结束语当代文化的多儿化以及现代文明的内涵越来越息味着,大众需要和渴求一种具有人文关怀、通俗,偷脱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那么,作为公共空间的大众传播,其必然会呈现“}口_俗化”的倾向,在这个过程中它也必然会充分展不人性并赋子受众权利。

112 评论

慕容诗月

《当代文学与“大众文化市场”学术研讨会侧记-当代中国》这篇精彩文章由范文搜收集于网络或会员供稿,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范文搜将坚持免费到底,每日为您更新更多与《当代文学与“大众文化市场”学术研讨会侧记-当代中国》一样优秀的免费精品文章,请随时关注范文搜!由上海大学中国当代文化研究中心、上海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和《文学评论》编 辑部联合召开的“当代文学与‘大众文化市场’学术研讨会”于2002年11月2-3日在江 苏省昆山市周庄镇举行。来自北京、上海、广东、山东、江苏、浙江、湖北、福建、新 疆等地的三十多位学者出席会议,并就当前中国的文化和文学生产机制,最近十年的文 学创作和文学批评,及其新的可能性等问题各抒己见,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 上海大学的王晓明首先代表会议组织者介绍本次会议的缘起、主题和基本设想。他说 ,从80年代至今这二十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学与社会的变化同步,进 入到一个关键、但又令人感觉困惑的阶段。我们都认为现实环境所呈现出的一切已经改 变了我们以往的生活;而对那些引起文学和现实生活变化的各种因素却又缺乏认真的分 析研究和透彻的见解,对其中新的可能性的方向并不明朗。他指出,要想回答大家的困 惑所指,短期内靠个人的努力并不能完成,需要我们大家一起讨论,充分交流彼此的意 见。他还说,为避免这次学术讨论会异化为一种形式,我们没有惊动学术界的前辈,也 没有请各级领导为会议“打开场锣鼓”,甚至没有按照所谓国际会议的惯例,要求提交 并宣读论文,更不组织旅游活动;而是充分利用会议的四个半天共八个时段(每个半天 分发言与讨论两个时段),讨论中你来我往,使问题从表层而至深入,在充分展开批评 和反批评中,使真正有价值的思想观念在分歧中慢慢呈现出来。 (一) 如何认识当前文化/文学生产机制是会议的主要议题之一。王晓明认为,当前文化与文 学的生产机制与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以文学为例,五六十年代国家主要通过作家 协会和出版机构来组织和管理文学活动,现在这种管理的重心明显向出版方面转移;而 出版社一方面产业化,以追求利润为原则,另一方面又是国家体制的一部分,具有垄断 性,它对文学的管理就尤具特色。他同时列举从文学教育到社会对历史的集体记忆等多 方面的因素,认为这些都构成了当前文化和文学生产机制的重要部分。他强调,今天的 文学研究应该充分考虑生产机制的影响,才可能对当下的文学创作和批评作出贴切而深 入的分析。他同时认为,这方面的研究,如果仅仅援用“文化工业”、“大众文化”之 类西方概念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通过切实而具体的研究探索新的观念和方法。福建师范 大学的南帆说,在这个新的机制中有几个环节是他特别关注的:一是关于市场的概念, 在这里,“利润”是好字眼,但不能仅仅把创造利润当作衡量作品好坏的标准。目前文 化产业的利润仅次于航天业,文化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但他认为值得注意的是目 前大家都在谈论市场,但是文化市场是值得进一步分析的。现在市场已经不仅仅是一个 公平交易的平台,市场已经成熟到可以制造热点的地步,比如,如果你没读过一本十分 幼稚的畅销书,你就是落伍的人,等等,这就是市场所形成的一种新意识形态。二是市 场与话语权力的结合,80年代建立了这种想象:市场是与思想解放联系在一起的;特别 在文化人想象中,市场是与民主联系在一起的,对市场的好感主要来自这方面。三是市 场与大众复杂的联系,30年代提倡大众化,连同40年代提倡文艺为工农兵服务,当时的 “大众”是革命主力军;而现在在“大众文化市场”中,“大众”是创造利润的人,虽 然都使用“大众”一词,但其间已经发生了深刻的转化,市场掩盖了许多复杂的历史关 系。 南帆的发言还强调了文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他说,文化是意识形态的一个层面,即 使了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政治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并不一定了解文化与意识 形态的关系。他引用阿尔都塞关于集体记忆的理论,说明一种想象性关系所形成的控制 力量。他说,文化层面的意识形态不容易察觉,它通过符号体系发挥作用,例如在文学 中,在武侠小说中,都可以传递出诸如种族、性别等意识形态的信息。在文化里面,文 学是意识形态变化中非常活跃的因素,文学往往以敏锐而深刻的感性洞察力来宣布恩格 斯所说的“现实主义的最伟大的胜利”。《视界》主编李陀在发言中探讨了文化/文学 生产机制的动力问题,他认为不能忽略民族国家这个动力。在20世纪的世界局势中,地 缘政治成为国际政治最重要的方面,跨国资本在中国经济领域的渗透与反渗透所形成的 张力,已经进入中国文学、文化生活领域。他特别强调应该充分认识这种动力中的张力 关系,比如建设社会主义民族国家与西方启蒙传统的紧张关系,当前不仅精英文化与大 众文化,社会与市场之间也有冲突,我们的会议就体现为与市场的一种紧张关系,对知 识界不能下简单结论。鉴于动力中复杂的张力关系,李陀认为,必须意识到套用西方理 论解释中国经验的有限性,虽然这是一份可贵的理论资源,但对中国经验而言,它不足 以提供有效的反思,也就无法作出有效的阐释。对当代文明面临的危机进行新的阐释性 描述,这是人文知识分子的重要任务,否则无论科技为我们提供多少物质方便,人类都 还是没有摆脱黑暗。总之,李陀认为,我们必须注意分析动力机制的复杂性。 在一般人看来,当今发达的传媒业正在不断缩小传统意义上文学的空间。对此,上海 大学的蔡翔在发言中探讨了“纸面媒体与文学生产经验”的关系。他先着眼于微观,分 析时尚类杂志生产的特点:一,不靠发行获取利润,利润主要来源于广告,并根据对读 者群的定位寻找广告商,再由此组织刊物的叙述方式,因此,它面对的其实是“小众” 而不是“大众”;二,当刊物确定它的读者群的概念后就是叙述,即表达一种生活方式 ,并以此来检验我们的生活是否“时尚”;三,极力抓住未来的可能性,提供关于未来 而不是关于过去的想象,比如关于“家庭”、“幸福”、“身份”、“健康”的未来想 象与可能性。蔡翔认为,正是第二、三部分转化为一种意识形态,由某种生活方式转化 为表意叙事,并成为既定生活模式,生活方式由此被文化工业生产出来,以“时尚”或 “不时尚”的观念来控制我们。再来看文学,从表面看,出版社鼓励长篇小说的繁荣, 但实际上版税的影响非常大,艺术创新在版税制度面前退缩了,目前中短篇小说创作正 不断萎缩,使文学创作的基础被削弱,这将影响后十年长篇小说的繁荣。另外,文学杂 志要进入市场,也产生分层现象,一部分杂志专为“白领”,一部分专为“顶级富人” ……但蔡翔最后表示,有一种真正的大众也许还没进入我们的视野,他们不属于“时尚 的”高档消费群体;就此而言,寻找新的读者也就是寻找没有被遗忘的精神诉求和历史 记忆。南京师范大学高小康关于“市场与文学关系”的发言倾向于寻找文学与市场的同 一性。他说,古人有所谓“著书都为稻粱谋”,对此我们不应该仅仅理解为作家放弃了 精神自主性,也应该理解为是古代文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是他们和社会的交换方式。当 代文化市场与传统相比自然发生了根本变化,但正如历史上商业的发展非但没有破坏文 学的精英价值,而且高效率的市场运行机制将增进文学向多种文化形态发展的可能性, 大众传媒也将促进文学活动的传播。 北京大学的韩毓海在发言中对比西方与中国文化传统的差异,强调中国文化/文学传统 所着力描摹的是一个“情”的世界。他说,无论马克思从研究商品开始的政治经济学理 论,福科对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社会的批判,还是哈贝马斯对不同时期市民社会、平民社 会和大众社会的区分所做的贡献,都体现了西方的理性传统。他举英国经济学家亚当· 斯密和文学家笛福为例,亚当·斯密和笛福在历史上作为经济学家和文学家的角色都曾 前后置换,其原因也植根于西方文化注重范畴、实证和条分缕析的理性传统。中国的情 况则不同,他举《海上花列传》和《马桥词典》为例,认为这些小说并非环绕一个中心 ,其中许多非理性行为只能用一个“情”字来解释。像《海上花列传》中三人连环套的 故事情节表明中国人的情的世界如此复杂,以至于有关中国现代性的思路始终没有解决 “情”的问题。“天若有情天亦老”,以“情”来解释翻天覆地的政治革命,也可视作 这种传统的投影。韩毓海的发言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对以西方理论诠释当今复杂的中国 文化/文学现实的怀疑。华东师范大学的罗岗对在权力和话语之间运作的文化/文学生产 机制进行分析,他认为比较成功的期刊或媒体书目注意在市场和体制之间寻找平衡,而 不可能长久地徘徊在边缘。他说,90年代以来市场发生变化,新技术的加入,网络空间 的出现,互联网改变了我们对文学和文化生产的看法,而目前社会对新经济的兴起还有 所忽视。伴随网络兴起而诞生的是新经济神话,所谓“眼球经济”,追求点击率,人们 对网络的热情,引起跨国资本和外国基金的关注。文化生产带来新的可能性,比如业余 思想者、写作者和新网络群体纷纷出现。另外,网络已经开始制作自己的经典,像《大 话西游》现象,其实是网络讨论的结果。在进行上述分析后,罗岗还提出网络文学必须 应对的问题,比如在版权、作者和传播问题上如何抵制资本的压制,如何通过技术手段 保护和发扬民主精神,但他认为目前不能高估这种可能性,因为网络文学毕竟徘徊于资 本与市场之间。面对文化/文学生产机制的转变,江苏省作家协会的费振钟对作家协会 在目前文学生产机制中的作用表示忧虑,他认为目前作协的人事制度和工资制度已不能 满足作家的要求,作家协会无力组织文学生产,作家越来越不愿意参加作协活动,在作 协活动中经常看不到作家的影子。 (二) 如果说,关于当前文化/文学生产机制的讨论是90年代以来文学形势变化所引起的思考 ,那么讨论必然涉及对这十多年来文学创作情况的看法。出于不同的学术背景和切入角 度,大家对这十五年来文学经验的认识和评价也不尽相同。 华东师范大学的倪文尖认为,90年代与80年代文学创作明显不同的是在权力和资本抑 制之间打擦边球,这种关系常常表现为微妙的转换,相互利用,最终目的是满足市场欲 望。90年代文学还有一个显著特点是利用80年代的文学资源,比如余秋雨的散文多表现 了80年代对文化的理解,再比如90年代的流行歌曲《涛声依旧》的作者其实是80年代的 朦胧诗人。虽然其间有转换得比较成功的作品,但倪文尖对90年代文学创作的总体情况 并不乐观。他认为,这首先是文学观念的问题,即文学是怎样的,文学与经验的联系, 特别是与那种既凝聚着个人化、又是处于社会中的个人经验的联系。现在关于都市的叙 述中看不到中国都市发生的真故事,故事是套路、模式化的。90年代中期以后,文学中 有关注底层生活的作品,但那底层还是程式化的。从文学技术层面看,小说的呈现能力 如对细节和场面的描写,远不如对故事过程叙述得好,作家的描写能力实在让人不敢恭 维。那些在80年代成名、90年代继续走红的作家的前景也不容乐观,比如莫言的作品忽 好忽坏,表明他对自己的作品缺乏反省和判断能力;王安忆则相反,她是自觉与思想界 保持互动的作家,由于过于自觉,创作陷入另一种观念化倾向。《上种红菱下种藕》表 达了一种情怀,但这种情怀可以写一篇好的散文,作为小说,她最想表达的却不是目前 写出来的。因此,倪文尖认为对90年代文学持反省的态度会更具有价值。 对文学现状的反省逐渐深入到对研究者自身文学观念和研究方法的反省。复旦大学的 郜元宝对一部分会议代表研究方式的改变提出质疑。他说,在座的一些批评家在80年代 都曾经是名副其实的“赏花人”,但今天却转向文化批评,只问“种子和泥土”,方法 论上的这种转变,是否意味现代人更关注文学管理问题,而对人的灵魂问题不再关心, 我们在进行文化研究时,从文化跳到文学,但从事文化研究后还能不能回到文学研究? 他的意见引起与会者的讨论。南帆认为,“回到文学研究”,这里需要回答的问题是文 学研究是什么?人道主义回答是对人的研究,新批评认为是对语言的研究,这些构造本 身即是一种话语,具有意识形态的背景。王晓明说,我们今天所以要来讨论文化/文学 生产机制,恰恰是因为我们觉得在80年代获得的那一套文学观念,已经无法有效地解释 今天的文学现实;但他同时指出,郜元宝的批评包含着非常重要的内容,值得与会者仔 细思考。李陀对80年代他曾认为文学的根本就在于形式的看法进行反思,他说现在看来 ,在当时背景下形成的这种看法有许多问题,为什么用文学生产代替文学创作?就是为 了打破那种以为“文学是创作主体靠主观建构的”陈旧观念。蔡翔进一步说,作家写作 、作品成为经典是一个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件成品。我们过去只承认主体性,其实也并 不符合当时的情况,比如《重逢》的背后是各种政策和形势参与的过程,80年代的各种 观念支持着作家的写作,像《冈底斯的诱惑》和《棋王》都离不开当时的语境。90年代 的文学作品越来越趋于雷同,文学基础发生危机,恐怕也不应该仅从作家的主体性来考 虑问题。上海大学王鸿生的发言则使郜元宝提出的问题更为明晰,他认为,采取文化研 究的机制把思想吸附进去,使个体、心灵,以及审美和乌托邦走下坡路,我们变成自己 的对立面,似乎个人感性、经验走到头了;另一套术语:民族国家、资本、权力等成为 大辞条。他希望有一部“词典”能在两者之间找到一种解释,而不是简单地抛弃或词语 之间的断裂。否则,这样的研究将导致危机,因为我们把文化研究出发点上的东西丢掉了

242 评论

相关问答

  • 大众文化研究论文范文

    《当代文学与“大众文化市场”学术研讨会侧记-当代中国》这篇精彩文章由范文搜收集于网络或会员供稿,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范文搜将坚持免费到底,每日为您更新更多

    继续改一个 4人参与回答 2024-07-04
  • 大众文化研究论文范文大全

    先把定义写上,什么是大众文化大众文化是当代西方社会的一种主要文化形态。它是西方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商业化、娱乐化、消费化的文化形态。由于大众

    何水生之LED灯 1人参与回答 2024-07-07
  • 大众文化研究论文范文模板

    先把定义写上,什么是大众文化大众文化是当代西方社会的一种主要文化形态。它是西方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商业化、娱乐化、消费化的文化形态。由于大众

    大眼博奇 1人参与回答 2024-07-07
  • 大众文化研究论文

    大众文化在全球性的文化进程中有不可忽视的意义。美国好莱坞自20世纪初以来一直在全球文化市场中占据垄断地位,而且它还在不断地更新和发展。这启示我们,一个国家文化的

    康泽装饰 3人参与回答 2024-07-07
  • 群众文化理论研究论文范文大全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今年暑假作为社会工作大一学生的我参加了我校我院赴杭州市下城区艮山街道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践服务团,在艮山街道树园社区开始了为期一个月

    宅男阳光刺眼 3人参与回答 2024-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