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322

赵大宝宝
首页 > 论文问答 > 中国文化史参考文献最新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我与食俱进

已采纳
中国历史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A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历史上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体系。她是我们的祖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她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她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她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A%A这一段是近400字的版本。%A%A%A中华民族在创造灿烂中华文明的过程中,经过五千多年的锤炼和洗礼,形成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传统文化。学者顾冠华认为“中国几千年文明发展史在特定的自然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下形成、积累和流传下来,并且至今仍在影响当代文化的‘活’的中国古代文化。它既以有关的物化的经典文献、文化物品等客体形式存在和延续,又广泛地以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性格特征、审美趣味、知识结构、行为规范、风尚习俗等主体形式存在和延续。”而优秀的传统文化则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积淀的精华,蕴含着推进中国社会发展的哲学思想、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也为每一位中华儿女的成长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源和文化背景。%A 李瑞环同志深刻指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中华民族的形成、繁衍、统一及其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对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作为华夏子孙,我们有责任把祖先留下的这一极其丰厚、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保护好、整理好、继承好,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造、有所前进。”%A一、传统文化的内涵、特点及其两重性%A(一)传统文化的内涵及其特点%A1.传统文化的内涵%A传统文化作为一个大概念,是由传统、文化两个小概念组合而成的。所谓“传统”,从文化学角度诠释,是指世代传承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社会历史因素,如逐代延续的思想道德、风俗习惯、文学艺术、制度规范等。【l J“文化”一词,在中国古代本指“文治教化’’,与武力征服相对举。《周易.贲卦》(《彖传》)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可以被看做是文化的原始提法。然而我们今天使用的“文化”一词,其含义与古代不尽一致,它是19世纪末期通过日文转译从西方引进的。1871年,英国学者泰勒在他发表的《原始文化》一书中给文化下了一个著名的定义:“所谓文化,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个综合体。"【2】中国的学者一般都采用《辞海》对文化的界定:“从广义上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需要指出的是文化作为一种观念形态的东西,总是处于流变与整合过程中。因此,并不是所有历史上出现过的文化都可称之为传统文化。而只有那些具有重要价值、具有生命活力的文化才得以积淀、保存、延续下来,成为后世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我们将这些具有重要价值、具有生命活力因而得以积淀、保存、延续下来的文化称之为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就是指根植于中华大地肥沃土壤之中,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中华民族之间具有稳定形态的,世代传承并影响整个社会历史的,宏大的古典文化体系。除儒家、道家、法家和佛教学说之外,还包括历史、文物、书法、服饰、陵墓、医学、农学、天文、地理等古籍文书。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结晶,但它并只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有着鲜活生命的东西。“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浓厚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制约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3】我们这种传统文化,是在世界文化丛林中独树一帜的最悠久的文化,它不仅过去在推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曾经起过巨大的作用,而且对整个世界文化发展也起过重大的影响作用。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中,也一定会发挥其强大的推动作用。%A2.传统文化的特点%A中国传统文化有各种表现形态,居中心地位的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以儒家伦理中心主义为出发点的信念。中国传统伦理政治思想,不仅决定了中国古代人的文化人格,而且决定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特征。【4】除了伦理政治型文化这一总的特征之外,中国传统文化还具有以下特点:%A(1)同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A中国传统文化绵延不绝,形成了世界上极具生命力的文化传统。在人类6000年的文明史上,只有中国文化按照自己的轨道不问断地运行一直到今天。而其他国家大多出现过断层,有的甚至走向消亡。中国文化历经艰辛,在数千年的发展中经历了多民族、各地域文化的融合发展,以汉民族文化为主体、以中原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逐渐融合其他少数民族文化和周围地域文化、形成了同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发展态势。已深深地融进全体华人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之中,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特别是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影响社会历史发展,支配人们思想行为和日常生活的强大力量。它对于民族的生存与延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它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同时对于外来文化有着宽厚的包容性和强大的同化力。%A(2)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的显著特点和特征,渗透着古老东方民族的聪明和智慧。世界上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虽然说是传统但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各个国家民族在相互的交往活动中,相互学习、相互吸收而不断充实发展自己。这种发展,是相互融合,使自己更加完美、更具有自己国家民族的特色。随着漫长的历史交往,各个国家民族的文化日益发展成“合而不同”的融合,逐步成为多元统一体的全球文化。正如一位大学者说的,越是民族性的东西越具有世界性,越具有全球性。失掉了民族性的东西,就说不上什么世界性、全球性。因为世界本身就是一个多元化的统一体,离开多元化、统一体也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我国的传统文化在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以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视野,融合了我国各民族文化、外来文化的优点和长处,逐步丰富完善了自我。随着世界文化的交融,必然很自然地走向全球化。如儒家孔子的“天下观",道家老子、庄子的“自然观"精神已在世界学术界广为传播。%A(3)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A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前代文化遗产的价值,充分宣扬传统本身得以存在和流传的合理性,虽然它也有起伏跌宕,并多次面临挑战,但一次又一次表现出巨大的再生能力。它在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形成过程中,经历了无数个后人继承前人又发展前人,虚心学习前人又丰富前人,依据时代需求又超越前人,这样一个周而复始、连续不断的接力运动,付出了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刻苦努力和巨大心血,才逐步形成、不断补充、不断完善成熟起来的,来之不易。%A(二)传统文化的两重性%A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华民族创造了著称于世的文化。其中儒家文化的发展及演变是贯穿于中国古代文化的主线。就内容上说,儒家的仁政王道,道家的清静无为、以退为守,法家的循名责实、信赏必罚,这三者构成中国古代文化的三位一体基本要素,浸透于民族的性格和心理中。其基本价值系统是以儒家体系为主干,同时又兼容道、法、墨等诸子百家之长。但它并不是珠玑而是混有沙石。因此,对这份遗产既不能完全抛弃,又不能全盘搬用,必须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批判继承,推陈出新,创造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文化。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绝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必须将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切腐朽的东西和古代优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东西区别开来。⋯⋯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但是这种尊重,是给历史一定的科学地位,是尊重历史辨证法的发展,而不是颂古非今,不是赞扬任何封建的毒素。毛泽东同志的这段话,清楚地告诉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应取的态度。取精用弘,批判地加以继承。那么,怎样进行批判地继承呢?%A其精华部分主要有:%A(1)刚健有为,自强不息%A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一直居中国文化传统的主导地位。《易传》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其意是说“天”的德性是健运不己,人们应该仿效它,刚健有为,奋发进取;“地"的德性是顺育万物、包孕万物、哺育万物,人们也应该仿效它,兼容并包,广收博采。孔子提倡“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人生追求,孟子崇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屈原在《渔父》中愤然写道:“举世皆浊吾独清,举世皆醉吾独醒。”正是在这种精神鼓舞下,中国人对真理孜孜以求,对外敌侵略拼死抵抗,铸造出知难而进、吃苦耐劳、自力更生的民族性格。进取的人生态度,在成才的道路上努力奋斗,自强不息。这些都集中表现了中华民族积极进取、永不停息的坚强意志和非凡气度。%A(2)天人合一,以人为本%A所谓天主要指广大的自然界,天人关系主要指人与自然的关系,天人合一思想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是组成自然系统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自然界有普遍规律,人也应该服从这个规律;人类社会的道德原则与自然规律是一致的;人生的最高理想应该是天人之间的协调。“天人合一”的思想给予了我们许多启示。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天人合一,但是,在天地人之间,以人为中心,即以人为本。如,孔子主张的“不语怪、力、乱、神”和“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这种思想影响巨大,他虽然不能否定鬼神的存在,但是对其采取存疑的态度,即存而不论;而将现实中的人放在第一位,关注人的生命。【6】%A(3)修养德性,人际协调%A儒家文化是伦理文化,主张“道德至上",强调以“仁让为贵,以孝悌为尚,以忠敬为美’’的人生理想。在古代思想家们看来,天是道德之天,人是道德之人,甚至一草一木也得道而生,有德之品性。【_7】在这种道德辐射之下,主张“仁者爱人”、“以和为贵”,讲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和谐人际关系。%A(4)集体本位,天下为公%A西方文化崇尚的是个体本位,而中国传统文化以家庭为中心,以集体为本位,讲究4“贵群”。【8】在个体、局部与集体、整体发生冲突时,主张牺牲前者而保护后者,这就是所说的“天下为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爱国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于是有了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然高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主要表现在:(1)复古保守。(2)消极无为。(3)纲常名教。%A(4)重义轻利。%A(5)重道轻器。%A总之,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必须注意辨证地分析,批判地继承。然而批判的继承最终目的是为了发展和创新。这就是说在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有价值的外来文化,创造传统与现代相统一、民族与世界相统一,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现代中国社会主义新型文化。
150 评论

chunping1988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有十个专业,每个专业考试科目、参考书目各不相同;所以,考研首先要确定考研专业,然后确定研究方向,再确定初试复试考试科目,最后根据考试科目确定参考材料和参考书目。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专业文艺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中国语言文学(中国民间文学)广播电视新闻与传播硕士比如,如果考研专业是中国古典文献学,查询北京大学招生简章相关内容就可以获取参考材料和参考书目。北京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2016年考研招生简章招生目录考试科目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 或 202 俄语 或 203 日语 或 253 法语 或 254 德语 ③624 中国古典文献学 ④837 中国古典文献学基础 备注:837中国古典文献学基础内容为中国古典文献学的基础知识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837中国古典文献学基础”考试的指定教材为北大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现代汉语》、郭锡良《古代汉语》、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翦伯赞《中国史纲要》、阴法鲁《中国古代文化史:插图本》。其他专业也要遵循上述方法确定相关参考材料和参考书目。具体信息查询北京大学中文系官网

307 评论

木秀于森林

中国艺术研究院考研专业二概述中国艺术研究院的专业二在考试时,是第二天下午的时候考察,考试时间为14:00-17:00,考试分值150分。通过分析近年来研究院的题目,研究院对专业一的考察主要集中于:中国文化史论、中国学术思想史以及名家学术思想这几个部分。中国艺术研究院考研专业二参考书(必备参考书)虽然中国艺术研究院没有指定的参考书目,但根据近年来的考题,以及考上的同学的复习情况,同时也有140分以上大神的整理,我们归纳总结出来了下面的参考书。《学术思想与人物》刘梦溪 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这本书是刘梦溪老师的著作,必读参考书。本书主要收集了近现代著名人物的学术著作以及学术思想。《清代学术概论》梁启超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本书比较全面地阐述了梁启超的学术思想。这本书涉及哲学、经学、史学、考古学、地理学、金石学、文献学、佛学、美术、诗歌、历法、数学、水利等学术领域,而贯之以时代思潮兴盛转承的主线,可谓气势磅礴,思路明晰,有如一气呵成,被后世研究者称为“近代学术史上的一件珍品”。这本书可以配合中国文化史书籍一起使用。《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插图修订第4版)王力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2014这本书是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简明读本,出版50余年来前后历经4次重要修订,到今天仍然是大众认识中国古代文化面貌最重要、最全面的基础参考书。全书分礼俗、宗法、饮食、衣饰等十四个方面。用于入门特别合适。《中国现代学术要略》刘梦溪 三联书店这本书是刘梦溪老师的第一本专著,对于现代学术的表述是否详尽。这本书以中国近现代文化氛围和精神气象为背景,将20世纪中国学术思想作了全面的、提纲挈领的论述。也是必备的参考书之一。中国艺术研究院考研专业二参考书(补充参考书)《中国文化概论》张岱年 / 方克立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国文化史》(上下)柳诒徵 上海三联书店2007《中国文化读本(第2版)》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叶郎 朱良志著《论国学》刘梦溪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中国现代学术经典》 主编刘梦溪 河北教育出版社备考策略及指导关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的中国文化史和学术思想史考研专业二话剧史论 的备考策略,同学们最希望的还是能把上面的几本书汇总起来,尤其是戏剧史与戏剧理论的结合,虽然很难做到完美的融合这些书的内容,但仍然希望至少包含是最好的了。上面我们提到了刘梦溪额《中国现代学术经典》,这套书是33本现代学术经典丛书。因此,这本书的很多部分可以当做同学们在答题时用作提高分值的重要作用。所以,同学们在复习的时候,仅仅看一本书是不够的,一定要将几本书结合起来看才可以,不然的话,可能复习起来的全面性会有偏差,答题的时候自然就缺少相关的知识点。复习资料使用方法目前《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史和学术思想史考研资料》很多同学都已经购买了,我们之前也出过使用说明,下面咱们说一个简单的复习方法。这几本教材不应该单独使用,而是需要结合起来来看,下面我们按照三轮复习的思路,给同学们说明一下如何复习,放在同一行的为同时看的资料。第一轮复习真题+中国文化概论+中国文化史真题+学术思想与人物+清代学术概论+美学概论真题+艺术批评题库整理第二轮复习学术思想与人物+清代学术概论+中国文化概论+中国文化史美学概论+艺术批评题库整理+真题第三轮复习艺术批评题库整理+真题学术思想与人物+清代学术概论+中国文化概论+中国文化史+美学概论第一轮复习真题+中国文化概论+中国文化史:先看真题,从中国文化史论入手,来学习基础知识,能够有更好的逻辑框架性。真题+学术思想与人物+清代学术概论+美学概论:通过学术思想史资料知识,总结中国文化史论实例,更好掌握考试要点。真题+艺术批评题库整理:通过题库真题,学习答题思路,掌握答题要求。第二轮复习学术思想与人物+清代学术概论+中国文化概论+中国文化史:通过学术思想史与中国文化史论资料来看自己的记忆是否准确,是否有遗漏的知识点;美学概论+艺术批评题库整理+真题:用真题与题库将自己遗忘的知识点补足 。第三轮复习(考前)艺术批评题库整理+真题:第三轮可以直接开始做题,同时,答题一定要做到有理有据,可以参考题库里的案例,让自己不会忘记答题要放例子;学术思想与人物+清代学术概论+中国文化概论+中国文化史+美学概论:用学术思想史与中国文化史论 补足自己知识点上的不足。

233 评论

红色高跟鞋H

有一本书,就叫《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 阮仪三

132 评论

天生我翔2011

按照西方唯实物证据历史观及城市国家文明标准,最初西方确定中国只有3100年的文明历史~因为西方不承认三皇五帝及夏商两朝的存在。后来殷墟遗址出土,以实物自然地否定了西方的武断。但是西方仍然坚持他们的僵化历史观,又确定中国只有3600年的国家文明历史。近代末出国留学的几个历史文化学者,受到西方历史文明观污脑(不是洗脑~洗脑是把污浊而思想错误知识清洗干净,所以华人洗脑用词错误),鹦鹉学舌地跟着这样宣传。 中国文明历史标准是三条:第一是文明的经济条件标准~成熟的农耕经济及周边的游牧经济补充;第二是文明的文化条件标准~语言文字传承与交流文化创造成就,至少有成熟语言配合图象文字,其中至少有数字出现;第三是社会治理条件标准~至少有原始国家的治世组织机构。 根据东方文明历史标准,按照中国文献记载和人类文化发展逻辑,参照考古资料,我们的文明历史是这样的: 距今4万年至8千多年前,是东方神华文明的诞生时期,其中1万年前左右有了农业部族战争催生的农业部邦~最原始的国家,也有图像表达及结绳记事及图象数字。 大约共元(西周共和元年为基准)前6200年左右(约西元前7000左右)至今(以共元2840年末即西元2000年元旦为基准)的8000多年,是中华文明历史的发展时期。也就是说,我们拥有八千年多年的成熟文明历史。 因此,我国准文明历史大约一万年左右,我国的成熟文明历史有八千多年。 以东方文明历史为基准,泰西文明历史即欧洲文明历史,最长只有两年。地中海地区(西方的近东)文明历史大约四千年;古埃及、古泰中(西方的中东)、古泰南(西方说的印度的华人说的身毒或天竺但印度人自己说的梵国)的文明历史大约为六千年左右;玛雅文明历史(泛指北美洲但以中美玛雅为基准)大约四千年左右;嬴嘉(西方称印加)文明历史(南美洲文明历史)大约两千年左右。非洲文明历史同嬴嘉、泰西相当。 这就是关于文明历史的文化分异标准及其不同的文明进程历史期限。

120 评论

杜佳妮625

图书信息(一)基本信息  书 名: 中国历史文 化   作 者:李文芬   出版社: 旅游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01月   ISBN: 9787563707485   开本: 16开   定价: 00 元内容简介  《中国历史文化(第5版)》主要内容简介:为适应旅游业的发展要求,满足旅游高等教育的需要,我们根据高等院校旅游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目标,在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教育司的主持下,集合国内旅游高等院校的众多专家学者,自20世纪90年代起,先后出版了系列旅游高等院校教材。该套教材出版以来,得到了广大院校师生和业界的普遍好评,至今仍是众多院校的首选教材,一版再版。迄今为止,该套教材不仅为众多院校广泛使用,而且是规模最大、品种最多的一套高等院校旅游专业教材。图书目录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中国历史文化   第二节 中国历史文化的创造者——中华民族   第三节 中国历史文化的自然环境   第四节 中国历史文化的社会经济环境   第五节 中国历史文化的社会制度环境   第六节 中国古代对外文化交流   第二章 中国历史文化传播的媒介   第一节 中国的各民族语言   第二节 中国的各民族文字   第三节 中国的文房四宝   第四节 中国的古代书籍   第五节 中国的古代史学   第六节 中国的古代教育   第三章 中国的民俗文化   第一节 民俗文化   第二节 衣食住行民俗   第三节 婚姻家庭   第四节 节日娱乐   第五节 禁忌习俗   第四章 中国的宗教文化   第一节 中国的宗教信仰   第二节 中国的道教   第三节 中国的佛教   第四节 中国的伊斯兰教   第五节 中国的基督教   第五章 中国的历史古迹   第一节 中国文物及保护   第二节 中国古代建筑概述   第三节 中国古代建筑城市规划与城防建筑   第四节 中国古代宫殿、坛庙、祠堂建筑   第五节 中国古代园林建筑   第六节 中国古代宗教建筑   第七节 中国古代桥梁及水利工程建筑   第八节 石窟寺与摩崖造像   第九节 古墓葬   第十节 古遗址石刻及其他   第六章 中国的馆藏文物   第一节 古玉石器   第二节 古陶瓷器   第三节 古青铜器   第四节 古木什漆器   第五节 古丝织刺绣品   第六节 古代绘画   第七节 古代书法篆刻   第七章 中国的烹饪文化   第一节 中国烹饪概述   第二节 中国的地方风味菜肴   第三节 中国的少数民族风味菜肴   第四节 中国的仿古风味菜肴   第五节 中国的特殊风味菜肴   第六节 中国的风味小吃、点心   第八章 中国的特产文化   第一节 中国特产概述   第二节 中国的名茶   第三节 中国的名酒   第四节 中国的中药   第五节 中国的工艺品   第六节 中国的花木盆景   主要参考书   第5版后记   ……编辑本段图书信息(二)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历史文化 中国历史文化图书编号:1084581   出版社:南开大学出版社   定价:0   ISBN:731002313   作者:杨英杰编   出版日期:2005-01-01   版次:1   开本:大32开内容简介  中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本教材的编写,主要是从大专院校旅游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教学任务以及未来的工作需要出发进行专题选择。同时也兼顾旅游专业各部门在职工作者进修提高的需要和对中国历史文化有浓厚兴趣的各界广大读者的需要。《中国历史文化》一书不是系统地讲授中国历史,而是侧重介绍与旅游紧密相关的各类文化事象的渊源及其发展演变的过程,是文化事象的历史。因为是讲历史,就须选题要精,脉络要清,释说要详,其说有源,其论有证。基于这样的考虑。本教材选了十九个专题。分为十九章。第一章为总论,概述中国古代社会中国历史文化的基本特征,以及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态度。以下十八章分述十八个专题。每个专题都是相对独立的,但互相之间又是有着紧密联系的。从婚姻、家族、国家政权而至贸易、衣食、文字、文学、经学、宗教、道德、民俗、节庆等,构成一幅清晰简要的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缩影。在教材内容的叙述中,适当地引用了一些历史文献的原文,一方面是为了使所论述的文化事象有源有证,同时也是为学生提供读书线索,进一步去涉猎更广阔的知识领域。因为是供大专院校学生使用教科书,就不能浅白如通俗读物。所以本教材选题虽少,但知识含量较大,并有一定的学术品位。这样既为教师的讲授提供充分阐释发挥的余地,也有利于学生扩大知识视野、提高理论水平和培养钻研思考的能力。   本书的基本内容,主要是作者多年来的研究心得,同时也吸纳了学术界各方面专家的最新研究成果。因受教材体例的限制,不便于在行文中一一注明,只能在书后列出主要参考书目。图书目录  第一章 中国历史文化总论   第一节 中国与中国古代社会   第二节 中国历史文化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中国历史文化的批判与弘扬   第二章 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   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婚姻形态及其演变   第二节 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   第三节 中国古代的婚礼   第四节 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的婚俗   第三章 中国古代的家族与宗法制度   第一节 中国古代父系血缘团体的结构与宗法制度   第二节 秦汉以后的封建大家族   第三节 中国古代的亲族与亲系称谓   第四章 中国古代的姓氏名号   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姓与氏   第二节 中国古代的名与字   第三节 中国古代的别号、绰号   第四节 中国古代的名字的避讳   第五节 中国古代的自称与对称   第五章 中国古代的帝王制度   第一节 中国古代帝王的继承制度与登极仪制   第二节 中国古代帝王的常朝仪制   第三节 中国古代帝王的尊号、年号、谥号、庙号制度   第六章 中国古代的职官、选官制度   ……   第七章 中国古代的礼仪   第八章 中国古代的军事   第九章 中国古代的贸易   第十章 中国古代的服饰   第十一章 中国古代的饮食   第十二章 中国古代的文字与书法   第十三章 中国古代的诗词曲赋   第十四章 中国古代的儒家与儒学   第十五章 中国古代的道家与道教   第十六章 中国古代的佛教   第十七章 中国古代的传统道德   第十八章 中国古代的吉祥观与吉祥物   第十九章 中国古代的节日与节庆   主要参考文献编辑本段中国历史文化概论  书名:中国历史文化概论 (修订本) - - 高等学校教材   ISBN:781082028   作者:颜吾芟 颜品忠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北方交通大学出版社   定价:25   页数:238   出版日期:2006-6-1   版次:1   开本:23cm   包装:平装   简介:本书以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为依托,以文化审视的眼光,分析和介绍了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特征,阐释了中国传统文化从远古时期的发生,历经夏商周三代、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到隋唐时期走向高潮,随后转入衰落的历史全过程。另外,对促成中国文化发生转变的历史原因,各个历史时期中国文化所取得的成果,以及在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逐渐显露出的缺陷和不足,本书也作了较为客观的分析和评论。   本书有史有论,史论结合,既具有学术性,又兼顾趣味性本书适合理工科大学生和广大中国历史、中国传统文化爱好者阅读使用。   目录:   第一章 文化与历史文化   第一节 文化漫谈   一、文化定义举要   二、文化的外延及基本属性   三、文化与文明   第二节 文化热与中国历史文化学   一、文化热的历史底蕴   二、历史学与历史文化学   三、学习、研究历史文化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中国文化的发生——远古时代   第一节 中国境内的古人类   一、中国文化源头之争   二、中国猿人的发现   三、中国的远古祖先   第二节 中国文化的产生   一、旧石器时代的文化杰作   二、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丰富多彩   第三节 传说中的文明   一、华夏文化的奠基   二、神话传说所反映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第四节 中国原始文化的特点   一、早熟性   二、多样性   第三章 中国文化的幼稚时代——夏商时期   第一节 夏文化的猜测   一、数千年的疑惑及揭破   二、夏文化性格的猜测   第二节 殷商神本文化的体现及实质   一、殷商神本文化形成的原因   二、殷商神本文化的体现   三、殷商神本文化的实质   第三节 殷商文化幼稚性格的体现   一、天真无邪信神为真   二、活泼好动迁徙不定   三、东渡大洋走出中国   四、政治禁忌较少经济全面发展   第四章 中国文化人本特征的初步定型——西周时期-   第一节 西周人本文化特征形成的背景   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农业经济的发达   二、周人的重民传统及西周重民轻神思想的确立   第二节 西周人本文化特征的体现   一、宗法制的完善   二、周礼的制作   第三节 西周文化少年老成性格的体现   一、农业生产占据绝对优势地位的经济格局的确定   二、注重血缘亲缘关系提倡孝道   三、讲礼崇仪规矩行事   第四节 西周文化对后世的影响   一、家天下与家国同构长期延续   二、家族制度长盛不衰   三、等级观念严重等级制度森严   四、血缘亲缘关系发达人际关系复杂   五、强调伦常提倡忠孝   第五章 中国文化的辉煌时代——春秋战国时期   第一节 春秋战国文化辉煌的背景   一、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   二、政治形势的复杂多样   三、学术争鸣的活泼活跃   第二节 春秋战国文化元典性特征的主要体现   一、第一批百科全书式的渊博学者的涌现   二、中华思想文化宝库的初步形成   三、第一批流芳千古的文化典籍的制作   第三节 春秋战国文化趋一性特征的主要体现   一、统一的市场业已形成   二、趋于一致的政治制度业已建立   三、统一的华夏民族业已出现   第四节 春秋战国文化争斗性格的主要体现   一、政治争霸   二、军事争胜   三、经济争利   四、思想争鸣   第六章 中国文化的统一与一统——秦汉时期   第一节 统一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必然归宿   一、地理地貌特点决定中国文化必然统一   二、地理位置优越决定中国文化必然统一   三、黄河中下游地理环境特点决定中国文化必然统一   第二节 秦汉文化大一统特征形成的背景   一、文化统一的完成   二、小农经济的呼唤   第三节 秦汉文化大一统特征的主要体现   一、皇帝制度的创建与初步完善   二、思想领域专制统治的初步实现   第四节 秦汉文化宏阔壮丽特征的主要体现   一、空前规模的秦汉帝国   二、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   三、雄伟壮丽的文化制作   四、难以逾越的学术高峰   第五节 秦汉文化性格的主要体现   一、踌躇满志不可一世   二、勇于开拓敢于历难   第七章   中国文化古典精神的复兴——魏晋南北朝时期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文化多元性特征形成的背景   一、政治形势长期动荡不安   二、北方游牧民族大规模内迁和入主中原   三、儒学独尊地位的动摇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文化多元性特征的主要体现   一、胡汉文化交相辉映   二、二学二教争衡融合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文化叛逆性特征的主要体现   一、轻视皇帝否定皇权   二、蔑视礼法不守纲常   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文化残忍凶暴、荒淫腐朽性格的主要体现   一、残忍凶暴草菅人命   二、荒淫腐朽奢侈无度   第五节 魏晋南北朝文化注重自我、张扬人性性格的主要体现   一、珍惜生命渴求永生   二、情深意切表里澄澈   三、凭心而动任率自然   四、不邀世宠轻待权贵   五、处惊不乱镇定自若   六、纵酒为达挥麈如仙   七、崇拜美色风流自赏   第八章 中国文化的隆盛时代——隋唐时期   第一节 隋唐文化隆盛的背景   一、民族融合继续发展   二、地主阶级结构发生深刻变化   三、社会经济高度发展   四、政治统治经验丰富   第二节 隋唐文化隆盛的主要特征   一、雄阔壮丽气势磅礴   二、雍容大气胸襟坦荡   三、热情奔放色调明快   第三节 隋唐隆盛文化的性格体现   一、宽容大度开明开放   二、无畏无惧勇于冒险   第九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继续开放——宋元时期   第一节 宋元文化开放性特征形成的背景   一、两宋科技文明的发达及商业的繁荣   二、蒙古大帝国的建立   第二节 宋元文化开放性特征的主要体现   一、对外贸易发达   二、中欧往来空前频繁   三、与亚非各国往来密切   第三节 宋文化其他主要特征的体现   一、内敛阴郁悲凉雄壮。   二、致密精细完备成熟   三、精巧内趋文气十足   第四节 宋文化胆小怕事、柔弱怯懦性格的主要体现   一、屈从外敌不敢抗争。   二、甘心受辱苟且偷生   第五节 元文化粗俗野蛮、缺少修养特征的形成背景及主要体现   一、形成背景   二、主要体现   第六节 元文化野蛮凶悍、粗暴鲁莽性格的主要体现   一、野蛮杀戮被征服地区人民   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严重   第七节 宋元文化宽容大度性格的主要体现   一、宋文化宽容大度性格的主要体现   二、元文化宽容大度性格的主要体现   第十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沉暮——明清时期(1840年前)   第一节 明清文化腐朽、愚昧特征的主要体现   一、君主专制的极端强化   二、闭关锁国的严密实施   第二节 明清文化凶残暴虐性格的主要体现   一、滥杀功臣、朝臣   二、擅兴文字狱   结束语:中国传统文化的阵痛与新生-1840年后   后记(第1版)   后记(修订本)

184 评论

相关问答

  • 中国文化史参考文献最新

    图书信息(一)基本信息  书 名: 中国历史文 化   作 者:李文芬   出版社: 旅游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01月   ISBN: 978

    桃源捣主 5人参与回答 2024-06-27
  • 中国建筑史参考文献最新

    中国建筑发展历史:创立时期:周至春秋战国(同时期西方建筑分野:埃及、希腊、西要)成熟时期:秦汉(同时期西方建筑分野:希腊、罗马)溶汇时期:魏晋南北朝(同时期西方

    减肥的小新 5人参与回答 2024-06-28
  • 中国哲学史参考文献最新

    中国古代哲学与传统文化的书  1、《庄子》一书在战国诸子百家中占有重要地位,历代归于道家,内容博大精深,涵盖世间、出世间的重要观念法则和人生修身养心之道,是中华

    长草的燕窝 4人参与回答 2024-06-29
  • 中国教育史参考文献最新

    1、系统掌握中国教育史的基本知识,把握教育思想演变、教育制度发展、教育实施进程的基本线索,特别是主要教育家的教育思想、重要的教育制度、重大的教育事件。2、认真阅

    miumiu大酱 2人参与回答 2024-06-27
  • 中国教育史参考文献最新版

    中国教育史专业博士论文一览表 论文格式:论文格式——题目:题目应当简明、具体、确切地反映出本文的特定内容,一般不宜超过20字,如果题目语意未尽,用副题补充说明。

    霍爾因斯基 3人参与回答 2024-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