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7

  • 浏览数

    299

茶痴吃茶去
首页 > 论文问答 > 生态环境的核心是提高但我国长期中化妆品的靓化和绿化

7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阿滋猫波斯猫

已采纳
环境问题是当今国际社会的普遍问题,这一问题在我国尤为突出,由于特殊的国情,我国的环境问题呈现出与众不同的原因,并且随着西部大开发的逐步深入开展,环境法治也显得尤为迫切,但现行的环境法制建设存在诸多的弊端。本文探讨了我国环境问题的成因的特殊性,并对当今的环境法制建设,提出了一些合理化的建议。[关键词] 环境 环境法治 环境问题环境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的。与其一中心事物相关的周围事物称为这一中心事物的环境。中心事物不同,环境的概念也就有差异,相对于人类而言,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1)它既包括生活环境,也包括生态环境。环境问题可分为两类,地震、火山、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问题是第一类环境问题,而“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所产生的有害影响的现象”(2)是第二类问题,笔者在本文中所要阐述的环境问题也即第二类环境问题。近几年来,我们国家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已不仅仅是社会发展某一环节问题,而是关系全局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而在市场经济日益成熟,法制建设逐步推进的今天,把环境保护纳入法治进程的轨道,以法治为主的综合治理,应该说是当前环境问题解决的最优方案。本文试就我国的环境问题及环境法治作一下探讨。一、环境问题的产生和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及原因分析(一)环境问题的产生环境问题自古有之,它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产生发展的,不同的历史时期其环境问题也不相同,依据历史时期的不同,我们可以把环境问题分为两种,一种是传统意义的环境问题,这主要是指在工业革命以前人们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所导致的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即由于过分开垦荒地,滥伐林木、过度放牧,掠夺捕捞等而引起的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草原退化、水生生物资源日益减少,旱涝灾害频繁等等。例如,“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把森林通通给破坏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是,今天也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失去了积聚和贮存水分的中心。”另一种就是现代意义上的环境问题,它是指在工业革命之后,随着工农业变速发展和城市化,除了上述自然资源的破坏加剧外,正引起了“三废”(废气、废水、废渣)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和农药污染等更加严重的环境问题,其污染的广度深度已大大超过了从前所引发的大量的“环境公害”事件(也称环境公众受害,指人们对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所造成的社会性危害,包括环境破坏),如大家都知道的1984年12月3日印度博帕尔农药厂毒气渗漏事件和1986年4月26日苏联切尔诺贝核电站放射性泄漏事件,这两起事件到现在让人想起来都还有某种恐惧的感觉。(二)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及原因分析1、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当前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已发展到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世界性的重大社会问题,人类所面临的新的全球性和广域性环境问题主要有三类:一是全球性广域性的环境污染;二是大面积的生态破坏;三是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目前,发达国家当前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环境污染,发展中国家主要是环境破坏,而在我国,则同时存在着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这两类环境问题,并且已十分严重。据统计,我国是世界上环境污染物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之一,全国污染物的年排放量达4300余万吨,(其中烟尘约2800万吨,二氧化硫约1460万吨);1988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为368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为268亿吨,处理率仅为27%,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也相当严重。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已由解放初期的116万平方公里扩大到150万平方公里。(3)环境污染和破坏给我国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是极其惊人的。现在就让我们来看这样一组数据:据80年代初的不完全统计,环境污染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是690亿元,部分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65亿元共计955倔元,约占当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的14%左右。从这样一组数据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我国严重的环境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这势必对我国以后经济的发展极为不利。2、我国环境问题的原因分析环境问题在我国如此的严重,究其原因应该说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地理因素,亦有经济、人文社会等因素,而且我们国家的具体国情又使其具有特殊性,下面笔者将分别进行一下具体的阐述。(1)经济因素 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期,同时也是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这个阶段正是生态环境问题最严重的时期,因而我国在这一时期承受的生态环境压力会更为沉重。第一,经济发展引起的环境问题恶化。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对社会生产力的极大解放,这种解放刺激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但与此同时,对资源开发利用规模和各行业污染物排放量也会随之高速增加。然而,由于国民经济尚处在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转型时期,人们只关注于经济增长的数字,却往往忽略了其背后所付出的沉重代价: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造成环境的极大破坏;我国近年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呈几何级数增长。第二,经济利益与环境保护的冲突。市场经济发展所追求的是高额利润,是相对少数人的利益,而环境保护则是多数人的利益,二者是对立状态,法律对这种显性冲突的社会关系,比较容易做出规范。而我国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经济利益的主体和环境利益的主体具有统一性。但近年来,我国农村环境恶化尤为明显,一些乡镇企业的农民为“脱贫致富”,宁肯容忍环境污染对国家、所在集体和本人的损害。对此,国家不得不采取强制措施关闭“十五小”企业。但在一定意义上,政府既是冲突调解者,又常成为冲突的一方(地方利益),违法阵营庞大,法律执行的难度极大。(2)人文社会因素“生态学作为一门科学,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一直就与‘人类社会’结下了不解之缘,如果说前期的生态学更多地显示了自然属性的话,那么现代的生态学,则更强烈地显示了它的社会属性这一面。”(4)环境问题最明显的是人文社会的原因,我国的环境问题,从现行的角度看,这方面的因素影响更为巨大。第一,我国人口众多,环境的资源压力大,环境问题与人口有着密切的互为因果的联系。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一定地理环境和生产力水平的条件下,人口增长应有一个适当比例,人口问题与环境问题是当代中国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庞大的人口数量及快的增长,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经济问题,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可以这样说,我国的人口问题是短时期内很难扭转的最大社会问题之一,这是用不着忌讳的。人口问题导致了我国资源的绝对短缺,因而往往出现了对资源的无节制开发的现象,这种现象伴随着惊人的浪费,给我们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造成了极大的压力。第二,公众环保意识普遍较差。“所谓环保意识,是指人们在认知环境状况和了解环保规则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基本价值观念而发生的参与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它最终体现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行为上。”(5)目前我们国家的大多数人对于环境问题的客观状况缺乏一个清醒的认识,据调查,国民对于环境状况的判断大多是态度中庸,无敏感性,对许多根本性的环境问题缺少了解,甚至是根本不了解,而且还有相当一部分的社会公众不愿意主动地去获取环境知识。2000年“世界环境日”前后,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和教育部联合进行的对全国公众环境意识的调查报告得出的结果是,我国公众的环境意识和知识水平还都处理较低的水平,环境道德较弱,我国公众环境意识中具有很强的依赖政府型的特征,政府对于强化公众环境意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从这些大量的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国民的环保意识是有多么的差。一国的国民的环保意识如此的差,可以想象这个国家的环境问题又是怎样的一个状况了。第三,环境问题与贫困等其它的社会问题交叉在一起,又有形成恶性循环的趋势。环境问题在当今世界各国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是从总体上来看,我们可以归纳出这样一点,富国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与污染物相关的环境污染,而穷国环境问题主要是与自然资源相关的环境破坏,前者比较容易得到防治和恢复,而后者的防治和恢复则要困难的多。我国的环境问题也有类似情况,在平原、沿海及大城市等经济发达的地区,环境问题主要以以环境污染为主,如今经过不断地治理正在不断有所缓解;而西部相对贫困地区,环境破坏引起的生态环境恶化十分严重,且日益呈现出环境问题与贫困同步深化,形成恶性循环的趋势。二、对我国环境法制建设的几点思考环境法制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包含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此笔者就对我国的环境法制建设作以下几点探讨即对我国环境问题作几点法治化的思考:立法观念的转型与立法实践的加强、执法与司法的改进、法律监督的强化、公民环保意识与守法观念的强化、对环境构成物的物权归属思考。(一)立法观念的转型与立法实践的加强我国环境保护法颁布二十多年来,法律的调整范畴基本上未发生什么重大的变化,环境法在立法上升也未转型,依然是以环境污染防治法为核心的传统型环境法体系。事实上,环境保护不仅包括对已有污染的治理,还包括对现有环境的保护。然而我国的立法长期忽略了这一方面,这也是造成我国目前自然资源保护不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国家环境总局负责人在谈到西部环保工作时强调,“一定按照江总书记,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要求,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并重,生态建设与保护并举,城镇污染治理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并重,统筹兼顾综合决策的方针,力争实现西部环境事业的跨越发展。环境保护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执行的关于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法律规范和总称,即把环境保护纳入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轨道,对于中央立法而言,就要本着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立足于全面统筹兼顾的原则,遵循法制统一,确立环境管理体制,建立高效的组织机构即环境管理机构来承担指导和协调任务,通过立法明确有关机构的设置、分工、职责和权限以及行使职权的程序,建立健全环境管理制度;并进步确定有关主体的权利、义务和违法责任,只有对违法者实施制裁,才能使受害人权利得到有效保护。目前,我国环境立法中对污染环境罪与国家环境立法主要是全国性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国家环境立法具有根本方向性与原则性,是全国人民的环境活动法则,是地方立法的依据,是环境立法的关键。如今,我们国家存在着规定污染防治规范多而生态资源保护措施少的缺陷,这应该是今后环境立法修改的重点。地方环境立法是享有立法的地方权力机关和相应的地方行政机关制定地方性,环境保护法规和规章法规,它是环境保护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的主要手段,又是贯彻执行国家环保法律、法规和管理本地环境保护事务的保证措施。地方环境立法必须坚强化环境管理,突出重点,兼顾其它的指导思想,坚持为环境管理服务,以环境保护工作的中心为环境保护立法的重点,具体说来,有如下原则:①建立大环境立法体系的原则,如前所述,国家环境立法存在着污染防治规范多而生态资源保护措施少的缺陷,与此对应地方环境立法中也存在着侧重污染防治立法而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立法的现象,从而造成了实际工作中重污染防治而轻生态环境的保护,使环保工作缺乏全局性考虑。坚持大环境的立法原则是要求在地方立法中运用生态学观点将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作为一个有机体考虑,以保护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各类灾害等规范组成一种标本兼治的大环境体系,②强化污染责任制原则,进一步明确和加强污染者的法律责任感。地方立法应将国家立法中污染者与责任具体化明确化,谁污染谁治理,这本来就是环境保护的一个基本原则。在市场经济的体系下,市场主体具有趋利性,往往出现一些企业为了眼前短暂的经济利益宁愿被罚也不去治理污染的现象。因此,加强地方环境立法,强化污染者的责任已刻不容缓,这应该说也是权利义务原则在环保法中的体现。③坚持现实性与超前性相结合原则,各地方的污染状况不同,环保的具体任务也不尽一样,这就要求地方立法以本地事实为依据,坚持国家立法的原则性与本地实际的灵活结合。同时,由于总结性立法往往带有明显的滞后性,而社会关系不断发展,地方立法应在科学预见基础上超前立法,以弥补国家立法的滞后性。(二)执法与司法的改进我国环境保护一直强调以行政为主导,政府起到主导作用。从近几年的发展趋势来看,我国的环保行政主导一直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目前,环保工作的重点是加大环境执法的力度,这使环境行政主导的特色更加鲜明,行政主导固然有其优势,如具有较高的效率,能适应我国生态环境复杂的特点,但其局限性也很明显。首先,它主要适用于污染防治,而对自然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则另当别论;其次,行政主导具有严格的隶属关系,很容易出现部门分割,条块分割,不能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造成体制上的混乱;再者,行政主导的方式降低了环境司法的地位和功能,也降低了环境执法的功能,使司法的作用微乎其微。因此,要实现环境法治,必须改进执法与司法。但是应当如何改进执法与司法呢?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首先,污染防治要向行政责任与刑事责任相融合的行政刑法方向发展,将现行大量的行政处罚上升为具有刑事责任性质的处罚,检察机关应积极参与其中。其次,生态保育要逐步扩大民事保护的范围而缩小刑事责任的范围,这要取决于民法物权的完善,与取决于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关系的正确处理以及大众环境意识的提高等各种因素。再次,建立起以检察院为主体的公益诉讼制度,检察院代表环境公害的受害者提起诉讼。现行环境侵权诉讼是由民法通则规定的,由于环境侵权的受害民众较广,在诉讼中容易出现“搭便车”现象,不利于共同诉讼人的共同求偿,而公益诉讼制度的建立能够克服此弊端,并且在当今我国公众法律意识普遍淡薄的情况下实施此举不失为良策。最后,要正确理解和掌握加大环境执法力度。笔者认为,在我国环境法制建设系统工程中,执法是末端环节,前面的问题不解决而仅靠末端一刀切,无异于以堵口子治洪水,是治标不治本,甚至会激化矛盾,为环境法治的发展埋下隐患。(三)法律监督力度的加大由于我国实行环境保护行政主导,权力相对集中,行政部门自由裁量权较大,因此法律监督尤为重要。“如果说法治在法律调整机制中是把法律规范、法律关系和实现义务的活动等法律现象聚合起来的重要手段,那么法律监督则是使法治在法律调态各个阶段得到有力保证的重要法律措施,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严格有力的法律监督,也就没有法治。”可见法律监督的真正价值不是在于形式,而是在于力度。我国环境法律监督大体包括:权力机关的监督、行政机关的监督、舆论监督、各政党和社会团体组织的为监督、人民群众监督、司法监督等几类。权力机关的监督在近年来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国人大环境资源委员会多次听取国务院和最高人民法院有关资源与环境保护的工作报告,对如何推动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实施和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而且坚持法律监督与舆论监督相结合,组织并一直坚持进行中华环保世纪行和环境执法大检查等活动。行政机关的监督以环境监理为核心,成立了专门的环境监理机构,旨在加强环境执法力度。各政党的社会团体组织的监督主要以舆论监督的形式出现,但我国舆论监督制度程度很低,因而总体上作用很有限。司法监督主要是司法监督职有机关即人民检察院的监督,在环境监督领域这块基本上是空白。人民群众的监督主要再现为以环境评价制度等为内容的公众参与,而公众参与首先取决于公众环境意识,其次取决于制度的保证,我国在这两个方面都存在许多问题,人民群众的监督基本上只具雏形,缺少操作性规范,力度亦很有限。(四)公民环境意识与守法观念的加强这里,公民的环境意识与守法观念,不只是普法教育与司法权威方面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公民法律信仰的培养问题。欧美等发达国家,通过资产阶级革命使民主与自由深入人心,法治现代化道路已达三百年之久,而中国由于长期封建统治思想根深蒂固,现代法律并非本土产物,对法律总持一种排斥态度,尤其是环保法,历史上只有破坏环境与自由,而无保护环境的传统。同时在公有制条件下,自然资源权比较抽象,人与自然的关系长期以来被处位于劳动者与劳动对象的经济关系而不是法律关系,由此,环保意识的深入人心需要一段很长的路要走。(五)对环境构成物的物权归属思考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水面资源等自然资源是构成环境的主要方面,按照民法通则的规定,在我国这些财产所有权都属于国家或者集体的也就是共有制度,这种所有制在一定时期内使用权是所有权是相分离的,尽管法律明确规定使用人“有管理,保护,合理利用的义务”(6)但使用人往往为了追求更多的经济利益而逃避这种义务。当然,当前我国存在多种因素影响,但外部性影响是十分重要的。外部性是指行为人私人成本社会成本,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相一致或不一致的情况。外部性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正外部性是指行为人的私人成本大于社会成本,私人收益小于社会收益的行为。由于此时行为人的贡献多而获益少,其产生的动力就会不足。相反,负外部性就会导致个人的收益大于社会收益,而导致将成本的转嫁社会或他人,例如通过损人利已或损公肥私等手段。正因为这种外部性对行为人的影响。实际中行为人往往会置社会利益于不顾而追求个人利益。例如我国为了保护环境而实行的“退耕还林”政策与“封山育林政策”这显然会减少农民与林木工人的收入,而政府却没有有效的措施去补偿他们的损失。所以,许多地方盗伐、乱伐现象就屡禁不止。但是,如给与私人更长的承包期,“私人的物品往往受到最大可能的保护”。(7)从这种观点出发,中国人往往有珍惜自己财产的传统,相信人们会从自身的长远利益出发,做到最大的保护。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政府再加以宏观调控,效果应该是非常明显的。所以,改革我国目前的自然资源所有权的模式就是很值得思考了。三、简短的小结环境法制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并非朝夕而就,并且,由于我国国情和环境问题成因的特殊性,因而从国外的治理环境举措中(相对于我国环境问题的解决)并没有多少可以值得借鉴的经验。我们只有立足于本国的实际情况,去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的切实可行的法治化的道路。这应该说是一个长期而又艰难的过程,而泱泱大国,法治先行,时代赋予我们的法治保护环境的重任,我们也必将沿着这条路一直向前。〖参考文献〗(1)《辞海》,上海古籍出版社,348页(2)同(1)(3)《中国环境公报》,1988—12—30(4)马世俊著:《中国生态学透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5)洪大用:《当代中国环境问题》,载《教学与研究》1998年8期(6)《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7)亚里士多德著:《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328页
300 评论

有多久没见你

1、从自然环境一方面来看,环境污染压力日益加大;另一方面,我国尚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时期,经济发展仍然是硬道理,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更要做好稳增长的功课。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既要保护环境,也要发展经济,必须实现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2、要将环境保护类指标纳入各类产业园区考核范围。现在投资者和消费者越来越重视投资地和消费地的生态环境,园区环境保护工作好不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招商引资的效果。强化园区的环境保护类指标考核,可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3、要强化环保法治,提高环保标准,逼产业转型升级。短期内,强化环保法治、提高环保标准可能会增加企业成本,损害一些经济效益,但长期来看,则会促进环保产业和其他相关产业的技术进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和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扩展资料: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发展社会经济:1、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绿色富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加大环境治理力度、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五中全会重点从这六个方面作出了一系列周密的部署,为绿色发展指明了努力方向。2、保护与发展并不矛盾随着对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是当今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为经济转型升级添加强劲的“绿色动力”。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走出环保与经济协调发展之路

119 评论

zhuliangli

1.水土流失面积有增无减水土流失是我国生态环境最突出的问题之一。目前总的情况是:小片治理,大片加重;上游流失,下游淤积;灾害加重,恶性循环;水土流失面积有增无减。由于我国是一个多山国家,山地面积大,平均海拔高,一方面由于重力梯度和水力梯度的作用,极易形成水土流失;另一方面,高差悬殊的台阶地势对我国水土流失的地域分布具有重大影响。我国水土流失的重点地区集中在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一线以西,青藏高原及蒙新干旱区以东的地区。这一地区处于我国地势总阶梯中的第二级台阶上,大致成北东向的宽600—800公里,长达3000余公里的条带,也是我国生态环境脆弱带(气候干湿交替型)所在区域。从全国范围看,水土流失特别严重的地区从北到南主要有:西辽河上游、黄土高原地区、嘉陵江中上游、金沙江下游、横断山脉地区以及南方部分山地丘陵区。我国水土流失强度以西北省份最为严重,前八名为:陕西、甘肃、山西、内蒙古、青海、宁夏、辽宁、北京,除水力侵蚀为主的区域外,在西北、华北、东北部分地区以及青藏高原地区还分布有风力和冻融侵蚀的区域。水土流失所引起的危害影响深远,其最直接的后果是破坏土地资源,使耕地表土流失,带走大量营养物质,降低土壤肥力,并最终导致土地生产力的下降;其次是造成下游河道与水库的淤积,既危及行洪安全,又降低水库库容,缩短水库寿命。水土流失是“自然侵蚀”与人类活动造成的“加速侵蚀”相互迭加的结果,又由于后者的强度增加而不断发展。今后,随着我国人口的增长,人地关系日趋紧张,对土地的开发强度会越来越大,如无根本性治理措施,水土流失将进一步加剧。2.森林资源危机深重中国历史上曾是森林资源丰富的国家,但经历代的砍伐破坏,中国已成为一个典型的少林国,森林覆盖率和人均占有量居世界后列。据第三次全国森林清查(1984—1988年),我国森林面积为12465万公倾,覆盖率98%,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987年为1%);人均林地面积不足114公顷,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2%;人均占有森林蓄积量30立方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7%。森林是维持陆地自然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吸收排入大气的二氧化碳,改变和调节局部地区小气候,防风固沙,改良土壤等多项功能。森林资源的日益丧失,将使森林的生态功能进一步减弱,导致生态环境的不断退化。3.草原退化日趋严重长期以来,对草原掠夺性的粗放经营,破坏了草地生态平衡,使草地生态系统严重恶化。目前,草地退化面积已达13亿亩,并且仍以每年2000万亩的速度发展。4.沙漠化土地迅速蔓延据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研究表明,我国北方地区沙漠、戈壁、沙漠化土地面积达14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5%。1987年我国已沙漠化的土地达12万平方公里,潜在沙漠化土地面积28万平方公里。其中沙漠化土地比1975年增中了52万平方公里,主要由潜在沙漠化土地发展而来,年均增2100平方公里,快于从50年代末到70年代中的发展速度(1560平方公里/年)。沙漠化对农牧业发展影响最大的区域为东起松嫩沙地,西至宁夏盐池的半干旱农牧交错地区,约占全国沙漠化土地的69%。我国目前约有5900万亩农田、7400万亩草场和2000多公里的铁路受到沙漠化的威胁。对我国沙漠化成因分析表明,沙漠化土地的迅速蔓延主要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造成的,包括过度农垦、过度放牧、过度采樵和水资源利用不当等。如果继续保持目前的资源利用方式和强度,土地沙漠化将会继续发展下去。5.野生及珍稀物种的生存面临威胁我国的生物资源相当丰富,野生及人工培植的动植物种类很多。拥有高等植物近3万种,陆栖脊椎动物超过2300种,由于森林砍伐、草原退化、环境污染、自然灾害、过度捕猎等,使大量野生动植物的生境受到极大破坏,很多物种已经灭绝或濒临灭绝。属于我国特有的物种和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达312种和种类,列为国家濒危植物名录的第一批植物即达354种。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标志。生物多样性因其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越来越为人们重视。在我国,由于经费、管理、发展水平等原因,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并没有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6.水环境污染不断加重目前,我国废水排放量缓慢增长,1990年,全国废水排放量(不包括乡镇工业)为354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为249亿吨。从构成看,工业废水得到一定控制,生活污水排放量不断提高,但工业废水中的污染物并没有显著减少,有些还在增加。由于我国废水处理率低,大部分未经处理直接或间接排入水体,水体污染十分突出。我国长江、黄河、珠江干流水质尚好,准河、松花江、辽河等水系污染物不断加重。河流的城市段污染明显,小河重于大河,北方重于南方,1990年,在评价的94个河流城市段中,65个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占1%,主要以氨氮、挥发酚和耗氧有机物为主。监测表明,城市地表水中污染物不断增加,多数城市地下水局部水质有所恶化。据调查,全国约有7亿人饮用受有机物污染的水,约7亿人饮用大肠杆菌超标水。我国湖泊水体的富营养化也日趋严重,城市饮用水源污染导致的污染事故不断上升。1990年夏天,在我国各省污泾比排列首位的江苏省的太湖梅梁湾湖区,发生了大规模藻类激增,造成无锡市生活用水困难,工厂停产,对人民生活和生产影响很大。我国沿岸海域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污染,主要污染物是石油类、营养盐、有机物和重金属,近海海域富营养化突出,赤潮发生频繁,面积有所扩大,1990年共发生34起。2000年,我国废水排放量预计将达到5亿吨(与GDP的增长弹性26),人均32吨,在废水处理率不会有显著提高的情况下,水环境污染将进一步加重。我国北方部分地区和一些沿海城市,由于缺水、过量开采地下水,出现地面下沉、海水入侵等环境问题,而地下水位不断下降又加剧了供水紧张。7.大气污染趋势难以改变我国城市大气污染严重,北方重于南方;中小城市污染势头甚于大城市;产煤区重于非产煤区,冬季重于夏季,且差距正在缩小。我国1990年废气排放量(不包括乡镇工业)为5万亿立方米,二氧化硫排放量1495万吨,居世界前列。对城市大气污染物监测,降尘和总悬浮颗粒物普遍超标,多数城市二氧化硫浓度均在二级标准附近波动,氮氧化物浓度呈上升趋势。总悬浮颗粒物污染严重的城市为石家庄、南充、吉林、乌鲁木齐、洛阳、唐山,城市二氧化硫污染严重的城市为重庆、贵阳、宜宾、南充、石家庄、青岛和乌鲁木齐。我国酸雨以西南和华南地区较为严重,尽管仅限于局部,但有向东部地区扩展的趋势。燃煤是形成我国大气污染的根本原因。1990年,我国一次能源总产量4亿吨标准煤;消耗量为8亿吨,其中原煤分别占2%和6%。由于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很难改变,作为人均能耗很低的大国,能源特别是煤炭的消耗仍将大幅度提高,由此带来的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将进一步增加。预测表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每增加1%,废气排放量增长55%,2000年我国废气排放量将达到5万亿标立方米,届时,煤烟型大气污染的将难以缓解。8.固体废弃物不断上升,城市噪声污染严重我国工业固体废弃物和城市垃圾日益增加,综合利用率低下。1990年,全国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不包括乡镇工业)为8亿吨,比1981年增长了54%,综合利用率仅为29%左右,历年积存量为8亿吨,人均7吨,占地约8万公顷。不断增长的有毒有害废弃物,将成为潜在的危险。据统计,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每年为6000万吨,但垃圾无害化处理平均不到5%,大量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渣和城市垃圾堆存于城郊等地,成为严重的二次污染源。2000年,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将增长到7亿吨,比1985年增长近50%。我国城市的环境噪音多数处于高声级,其中交通噪音占7%,生活噪音占6%,工业及其它方面的噪音占7%。城市各功能区环境噪音普遍超标,并呈上升趋势。9.农村环境问题不断激化乡镇企业的发展使农村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也带来众多环境问题。由于乡镇工业也农业环境连接紧密,因此其排放的污染物直接威胁农田和作物。目前遭受工业“三废”及城市垃圾危害的农田已达1亿亩。据估算,2000年乡镇工业三废排放量将成倍增加。除环境污染外,乡镇企业对资源的破坏和浪费也十分惊人,如不加以控制和引导,后果更为严重。10.自然灾害与环境事故频繁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季风影响,灾害频繁,损失巨大。自公元前206—1949年的2155年内,我国发生过较大旱灾1056次,较大洪涝灾害1092次。几乎每两年就发生旱、涝灾害各一次。1949年以后,灾害发生次数增多,频率加快,危害加重。全国年均农作物受灾面积,60年代高于50年代,70年代又高于60年代,而80年代又高于70年代,全国年均成灾面积80年代是50年代的2倍,是70年代的8倍。研究表明,地球上每年的旱涝灾害,对生态环境构成了巨大威胁,其经济损失占各类自然灾害总损失的55%以上。而旱涝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在我国自然灾害中也居首位。以粮食减产为例,由于成灾面积的增长和单产提高,因灾害造成粮食减产数呈上升趋势。此外,每年因灾害还造成人员财产等重大损失。恶性的突发环境事故也造成严重危害,近年来发生的污染事故每年均在3000次以上,1990年为3462次。1987年上海地区因污染而爆发的甲型肝炎流行使31万人感染,学校停课,工人停工,经济损失严重,影响恶劣,值得提出的是,这类事件常常具有突发性而难于防范,在我国环境污染趋势未能缓解的情况下,类似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突发环境事件仍有随时爆发的可能。人类活动造成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已引起巨额外部经济损失,直接影响到经济指标和经济趋势。据中国环境科学院的研究,目前我国环境污染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亿元,其中大气、水、废渣和农药污染分别占15%,69%,6%和56%;生态破坏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为499亿元,其中农业资源、草场退化、森林资源和水资源分别为8%,50%,23%和7%。两项合计为6亿元。约占1985年国内生产总值的10%。

359 评论

贝贝781213

生态文明理念的核心是把可持续发展提升到绿色发展高度,为后人“乘凉”而“种树”,就是不给后人留下遗憾而是留下更多的生态资产。要求如下:1、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2、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推进水循环利用。3、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快水利建设,增强城乡防洪抗旱排涝能力。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4、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扩展资料生态文明理念的相关明细就生态文明理念而言,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的过程。2、由于我国巨大的人口基数和经济规模,即使采用各种末端治理措施,也难以避免严重的环境影响。要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需要大规模开发和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实现对自然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3、这对于尚处于工业化时期的我国来说,挑战是巨大的。但作为后发国家,我国又具有积极借鉴和吸收其他国家经验的优势。我国必须抓住历史机遇,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生态文明建设

286 评论

远离的兔子

我们倡导:转变观念和思路,加强引导,树立绿色低碳发展观发展绿色低碳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政府部门要从政策层面上支持和引导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引导、支持社会树立绿色发展和低碳发展的理念以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实践和探索为起点,寻求适合国情的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为遏止气候变化不断恶化的势头,积极采取自主行动,从多种环节入手,节能减排降耗,减轻环境灾害,切实履行量化减排义务我们希望:加强科技创新,提倡低碳生活,建设生态环境世界各国、全球企业应负担起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应对资源环境压力以已开展的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为榜样,寻求经济发展新模式,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加大节能减排和低碳技术的研发,加快节能环保和装备的推广应用,推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发展低碳能源技术,推行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绿色GDP核算等研究,建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和低碳社会生活消费模式我们期待:开展低碳技术国际交流,发展碳排放权交易国际合作加强政府间国际合作,进而推动企业合作,有序推进低碳生态产业转移,促进低碳和生态经济在全球的合理分布和共同发展积极建立环境权益交易市场,探索清洁发展机制,推动全球统一碳交易市场形成,改善发展中国家的碳定价权我们努力:推广发展低碳绿色金融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发展绿色低碳经济的投融资途径,不断探索创新投融资机制,将减排降碳纳入金融体系的服务范畴,制定和完善符合国情的促进低碳产业发展的经济激励措施,利用碳金融体系的支撑使碳减排获得持续不断的融资,从碳减排权中提高能效及可持续发展的收益,努力争取全球低碳经济竞争的主动权让我们团结起来“发展绿色经济,倡导低碳生活,共赢绿色未来

284 评论

成都囡囡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培育和保护森林生态系统为主的林业生态实践为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提供了环境基础、物质保障和文化支撑。二、建设生态文明要着力解决好生态建设中的经济外部性和公平性问题,在全社会树立一种生态有价、资源有偿的理念,建立一套完善的核算体系和补偿制度。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符合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可缓解能源紧张,减轻环境压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有利于推动我国产业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使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是维护中华民族和人类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需要。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战略布局,走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必经之路。扩展资料: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任务一是优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二是节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要节约集中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建设节水型社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2] 。三是保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快水利建设,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四是建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生态文明建设

303 评论

美多多lady

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培育和保护森林生态系统为主的林业生态实践为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提供了环境基础、物质保障和文化支撑。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符合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可缓解能源紧张,减轻环境压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有利于推动我国产业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使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是维护中华民族和人类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需要。扩展资料:生态文明理念注意事项:1、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的过程。2、由于我国巨大的人口基数和经济规模,即使采用各种末端治理措施,也难以避免严重的环境影响。要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需要大规模开发和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实现对自然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生态文明建设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深意

256 评论

相关问答

  • 生态环境的核心是提高但我国长期中化妆品的靓化和绿化

    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培育和保护森林生态系统为主的林业生态实践为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提供了环境基础、物质保

    天生我翔2011 6人参与回答 2024-07-03
  • 绿化生态环境议论文

    操马骥,还抄作文要不要脸的啊!!!

    游客56742389 4人参与回答 2024-07-02
  • 化妆品中的化学论文

    发展我国第三方物流配送的对策思考摘要:分析了第三方物流配送的实质及其快速发展的动因, 指出第三方物流配送在中国的市场前景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从物流配送新概念、现代

    阿尔卑斯1013 3人参与回答 2024-06-30
  • 化妆品核心产品

    十大顶级护肤品排行榜是这样的,如下:十大顶级护肤品排行榜——OlayOlay以烟酰胺为核心成分研发出了很多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的产品。这几年深受年轻人欢迎!像淡斑

    吃生鱼片的猫 4人参与回答 2024-07-03
  • 化妆品与生活中的化学论文

    化学所面临的挑战 1 化学的形象正在被与其交叉的学科的巨大成功所埋没 化学是一门中心科学,化学与生命、材料等八大朝阳科学有非常密切的联系,产生了许多重要的交叉学

    易火贝木 2人参与回答 2024-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