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224

快到腕里来
首页 > 论文问答 > 隋唐史论文题目推荐初中生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爱吃爱疯

已采纳
不太明白lz的题目要求 不知是哪门课的作业,老师如何要求的?这段历史是隋唐之前,那么是那个朝代之后呢? 个人感觉,应该是秦汉到魏晋南北朝这一段的历史论文,如果往前追溯到夏商周甚至五帝时期,共性太少,无从下手研究。 如果写秦汉到南北朝的历史,肯定要找一个视角来写。几百年的时间发生了许多事情,无法一一穷尽,其实历史无非就是几大块的内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思想、科技) 不知lz写哪一方面比较擅长,个人感觉国家统一与民族融合比较好写 秦代:统一六国,施行郡县制。统一文字、度量衡,修筑长城、北击匈奴,统一南疆,修筑灵渠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逐渐削弱藩国,统一岭南、西南,收复河西走廊,打击匈奴,经营西域,使北方少数民族内附三国魏晋:这一时期,与汉族及其前身华夏族有着密切联系的各族,他们出现在中原政治舞台上以后,骤然间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过程,纷纷离散聚合。建立过政权的许多民族都纷纷与汉族融合。不论南方还是北方,民族之间双向或多向的迁徙、对流,是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即一部分汉族往周边去,周边的少数民族往内地来。 形式表现为:①民族迁徙:  魏晋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大批内迁,他们在北方各地和汉族人民杂居相处。 ②联合斗争:  西晋末年统治者对各族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十六国时期的连年战乱,北方经济破坏严重,人民生活困苦,迫使各族人民联合起来,共同斗争,从而使民族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 ③友好交往:  魏晋以来,我国北方出现过几次统一局面,在和平的环境中,各族人民交往频繁,使民族融合步伐加快,(即使在战乱期间这种交往也始终没有间断) ④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  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政策,促进民族大融合。   *特点:时间长 民族多 范围广孝文帝改革 写的不全,相关的lz可以去搜索民族融合方面的资料。 具体来写的话,可以这样 一、简单谈谈学习这部分内容的感受,就是你对书本上这块内容的理解和感悟二、选取历史上的某一段时期或者某一个事件,应用你学到的知识进行分析 举上面民族融合的例子,比如说,孝文帝改革 叙述改革的背景、内容、影响,最好不要照抄,用自己的话润色下。然后进行分析,易服装: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   讲汉语:孝文帝宣布以汉语为“正音”, 称鲜卑语为“北语”,要求朝臣“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改汉姓:定门第等级。孝文帝下诏,将鲜卑人原有的姓氏改为汉姓。他还参照汉族门阀制度的做法,来确定鲜卑贵族的门第高下,并按照门第高低来选拔人才,任命官吏。 以上三个都是为了减少民族差异、民族隔阂,在民族征服的过程中,北魏统治者对各族人民实行了民族歧视和残酷的民族压迫政策,在征服战争中也常常出现疯狂的民族杀戮,民族矛盾不断激化(改革的必要性)。到了北魏中期,民族矛盾虽已日趋缓和,但由于统治阶级过度的剥削和压迫,阶级矛盾也日益尖锐起来,北魏官方必须学习汉人的制度典章,缓和各种矛盾(只是给个思路,lz可以自己发挥)  通婚姻:孝文帝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通过这种政治联姻把两族统治者的利益和命运紧密联在一起,以巩固统治。   改籍贯:凡已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目的: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贵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作用: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争取到汉族地主的支持,有力地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 孝文帝还主张同汉族通婚是为了拉拢汉族地主,扩大统治基础,。他自己率先娶汉族大姓卢、崔、郑、王4家的女儿为妃,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汉族大姓,还为自己的6个弟弟都娶了汉族地主的女儿为妻。这种姻亲关系,把汉族地主和鲜卑贵族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壮大了北魏的统治力量。而且,血统的交融,加速了鲜卑的汉化。 改籍贯迁居洛阳的鲜卑人,籍贯不得再称「代人」,须改称「河南洛阳人」,且死葬洛阳,不得回到北方落地归根,又「太和十九年……诏迁都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於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这样一来便可绝代人故土之恋;反之,若不如此,鲜卑终无法成为中原士族。 三:最后谈谈学习感受,展望未来,对今天的启示什么的,完事 个人感觉这样的论文不会太正规,千万不要泛泛而谈这么多朝代的历史,一定要找一个点来写,以上是思路,lz可以借鉴参考,也可以自己发挥
350 评论

hanshiyingxue

我初次认识谢保成同志是在1993年10月召开的国际唐文化学术讨论会上。当时他向会议提交一篇题为《唐代别集中的“文之将史”趋向》的论文。我拜读之后,印象很好。于是在这种以文会友场合,我们因缘相识了。  唐代是盛世,盛世修史,自不待言。所以唐代史学研究有丰富的资料。现有研究唐代史学的著作如瞿林东同志的《唐代史学论稿》、牛致功同志的《唐代的史学与“通鉴”》以及有关中国古代史学史、史学家评传、隋唐史中的史学部分,都对唐代史学和史学理论的重大问题作了阐述,富有成果,受到重视。此外,黄永年、贾宪保两先生著的《唐史史料学》亦为了解唐史史料的源流、价值和使用方法的好书。  谢保成同志的《隋唐五代史学》,作为一部系统论述隋唐史学发展的专著,和上述有关著作比较,有自己明显的特色。首先是系统、全面,全书分14章,加上导论、后叙,合计16个部分,集修史、史馆、史学发展等方面内容之大成;其次是有深度,如对隋唐五代主要史著的历史背景、指导思想、修史过程、特点与历史作用,均有详细之探讨,新见迭出。所以,我相信本书的出版不仅对中国史学史的研究而且对于隋唐史的研究都是极有参考价值的。  保成同志的“后叙”写得感人肺腑。他的治学态度很严谨,值得称道。这一点从本书对有关史著的内容真伪、存佚情况、版本问题所作的考辨中可以窥其一斑。  中国现时50岁左右的知识分子大都有一段艰难的经历,所以他们比较成熟,对事业也很勤敬,这和时风可以说是背道而驰的。他们是一群时代的傻子。但是,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世界是傻子的世界,由傻子去支持,由傻子去推动,由傻子去创造,最后属于傻子。”所以,献身敬业的人,是高尚的人。  应作者之嘱,谨此为序。  郑学檬  1994年3月于  厦大敬贤寓所  《隋唐五代史学》出版以来已经整整十年过去了,促成此次改版,主要有以下因素。  首先是读者对于这本书的厚爱,部分高等院校的教授推荐这本书为历史系隋唐史专业、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硕士生、博士生的参考书或必读参考书。自1995年2月厦门大学出版社初版之后的五年当中,先后收到四五十封来信(包括厦门大学转来的信件)。其中,一多半询问在什么地方能够买到这本书,甚至有直接汇款来要我代为购买,或者直接从我个人存书中购买,便有了重印之议。  来信约有三分之一涉及书中内容,包括三个方面。文字方面,主要问题在引文的删节处理上。使我深受感动的是,在最早的几封来信中,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青年教师刘筱红表示要对全书进行“文字校勘”。史实方面,多是由于对初稿删削时造成叙述偏简引出的问题:一种情况是宋人著述中已有详考,仅引其结论加注而已;一种情况是对有议论而未付诸实践的史学现象,均不考述;再就是认为属于常识性的知识,简单带过。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的一位博士生总共四次来信,除购书之外,三封信都是在出现上述情况处问到一些具体问题。其间,得见剑桥大学出版社1992年出版Denis Twitchett(崔瑞德)著The Writing of Official History Under The T'ang(《唐代官修史》)一书,进行了认真比较。随后出国讲学,同韩国、日本学者交流,归来之后又与台港学者交流,均有所获。观点方面,不同的看法没有直接交流,仅见于新出版的一些著述中。鉴于上述情况,认为有必要对全书作一次修订,决定不再重印初版本。由于承担其他研究课题,一时难以集中时间,修订之事便拖延下来。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重点研究课题《唐代文化》约我撰写15万字左右关于唐代史学的内容,成为一次修订契机,即将初版本第二、三、四、七、八、九、十一以及第十三章部分内容与先前准备作为附录的一章改写为八章,约占初版本一半的内容,写入《唐代文化》第八篇史学篇。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研究课题《中国经学史》约我为其撰写唐代经学的变异,再次对初版本第七、八两章相关内容作了一次调整和改写。与此同时,在考察佛教史学问题、集校《贞观政要》过程中,凡涉唐代史学的内容,均在初版本相关处进行了添改,算是一种零星积累和随手修订。  近几年来,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研究课题《中国史学史》编写,在通盘考察中国史学的基础上,再次对隋唐五代时期史学审视一过。2005年上半年,《中国史学史》全书最后定稿,决定乘余兴集中时间对本书作一次全面修订。  在这当中,不断有读书网、文史网等网站将初版本以图形文字或文本文件等不同形式在网上转载,也有前来签订转载电子文本合同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催促我尽快进行修订。大约在2005年暑假期间,商务印书馆著作编辑室得知复旦大学某教授以本书作为讲授隋唐文献学和隋唐史学的指定参考书,引起浓厚兴趣,随即同我联系,希望纳入2006年出版计划,要求在2006年1月修订完稿。  经过整整十年的检验,对于全书总体框架、基本史实、基本观点,均未见提出较大疑议。此次修订,即以增补基础知识为主。总体结构,仍然保持十四章,只在第二章增加一节,同时稍稍改动几个章、节题目。为便于把握各节内容,增加了小标题。初版本288千字,几经“校勘”,明显的错字不超过二十万分之一,均作改正。对于不同观点的讨论,采取两种方式表达:属于知识方面的问题,在正文叙述中论证、考辨;属于观点分歧的问题,以注释形式,用[补注]作简要说明。自2005年10月起,断断续续用了三个月左右时间进行修订,形成现在这个本子。  初版本“后记”曾经提到撤下原稿附录三章,其中之一为《新修唐史的特点与成就》。鉴于新、旧《唐书》都是研究唐史的最基本史料,而两部书的编纂、取材、思想却有很大差异,分别反映五代前期和北宋前中期对于唐代历史的不同认识,因此有必要进行深入比较研究。为提供一些阅读方面的参考,决定将《新修唐史的特点与成就》改题为《<新唐书>的纂修及特点》,作为附录之一。  前面提到Denis Twitchett著The Writing of Official History Under The T'ang,是迄今国外学者惟一一本关于唐代史学的专门著述,本人曾写有一篇书评发表,编入本书书后,作为附录之二。  王先谦《新旧唐书合注》作为一部研治新、旧《唐书》的集大成之作,至今读者未见其全貌。1996年夏、秋之际翻检过全本,写成《一部研治两<唐书>的集大成之作——王先谦<新旧唐书合注>》发表,编入本书书后,作为附录之三。  为使读者了解初版本成书经过,征得原序作者郑学檬先生同意,依然将原序保留在书前,同时存录本人所写后记原文。  为本书初版本题写书名的张政烺先生去世整整一年了,此次改版沿用初版本题签,以表对张先生的缅怀之情!  写初版本后记,至此时此刻整整12年了。本书得以增补、改版,感谢众多关注隋唐五代史学、隋唐五代文献的读者。  2006年1月25日(腊月二十六)  导论  第一章 大规模修史的准备——隋代史学  第一节 古籍搜集与整理  第二节 前代史的续撰  一、南朝史修撰  二、北朝史修撰  三、通古之作  第三节 皇家垄断国史  第四节 史料积累的成绩  一、地理方志  二、杂史、杂传  三、典志  四、佛教史籍  第二章 以前王得失为鉴戒的《隋书》等五代史  第一节 从诏修“六代史”到设馆修“五代史”  一、诏修“六代史”  二、设馆修“五代史”  三、私修“五代史”  第二节 《隋书》的特点与成就  一、纪、传的特点  二、十志“惟通前后、本末兼明”  第三节 南朝梁、陈书  一、关于《梁书》  二、关于《陈书》  第四节 北朝齐、周书  一、《北齐书》  二、《周书》  第三章 新修两晋南北朝史  第一节 “御撰”《晋书》  一、修撰缘起  二、思想特点  三、编纂体例  第二节 “编次别代,共为部秩”的南、北史  一、修撰始末  二、编纂特点  第四章 史馆制度的确立与调整  第一节 史馆的建置与构成  第二节 史料积累制度化  一、《起居注》和《时政记》  二、各部门报送史馆文书  三、遗闻佚事及行状、文集  第三节 几项重要调整  一、修史重心转变  二、国史体例变化  三、修史方式变通  第五章 国史的系统修撰  第一节 实录的纂集  第二节 “国史”的编撰  一、纪传体“国史”  二、编年体“国史”  第三节 国史的体制与价值  一、体制与性质  二、价值与得失  第六章 图书整理与史籍研究  第一节 图书整理与著录  一、搜集与著录  二、整理与著录  三、私家著录  第二节 类书地位确立  第三节 几部重要史籍研究  一、中唐以前的《春秋》研究  二、“三史”研究  第七章 中唐以前史学的总结  第一节 《史通》的私撰与结构  一、刘知几私撰《史通》  二、《史通》的结构  第二节 《史通》的思想体系  一、“实录直书”  二、“激扬名教”  三、“实录直书”与“激扬名教”的矛盾统一  四、具有两重性的“理”  第三节 刘知几的史学贡献  一、系统总结史书体例,使纪传史编纂更趋规范  二、系统考察史官制度和史书编纂,开史学史先河  三、提出史家修养标准,成为历代公认的一种人才观  四、提出修史具体方法和要求,推进史书编纂不断完善  五、推动史学评论迈上独立发展之途  第八章 史学发展的转折  第一节 中唐以前的史论  一、议政论史及其代表《贞观政要》  二、“天人关系”与“古今关系”新认识  第二节 新起《春秋》学及其影响  一、《春秋》学悄然兴起  二、对《春秋》的新诠释  三、影响与评价  第三节 先期道学对史学的渗透  一、史学功用的转换  二、是非、善恶标准的变化  三、“良史”观念的转变  四、如何理解“直笔”  第四节 中唐以后的史学趋势  第九章 从“礼法刑政”探“政理”的《通典》  第一节 唐代前期的典志  一、典志新特点  二、典志的演变  第二节 创立认识社会结构的新体系  一、杜佑生平与《通典》纂修  二、《通典》的“篇第之旨”  第三节 《通典》的性质与内容  一、从“体要”探“政理”  二、酌古通今,既弊思变  三、记述礼仪,考察社会  四、凡为著述,诚要审详  第四节 《通典》的得失与“会要”的萌芽  一、“去取之际,颇欠精审”的问题  二、“节目之间,未为明备”的问题  三、“会要”的萌芽  第十章 图经地志的新发展  第一节 图经总志的绘制与编纂  一、前期的图经地志  二、“安史”乱后的图经地志  第二节 保存最早的总志——《元和郡县图志》  一、李吉甫撰《元和郡县图志》  二、《元和郡县图志》的篇卷结构  第三节 面向社会、拓展视野的一方志书  一、京城  二、地方  三、域外  第十一章 史学范围进一步扩大  第一节 杂史新著大量涌现  一、杂史之属  二、杂传记之属  第二节 小说向历史笔记演变  一、志人类著述  二、考订辩证类著述  三、杂俎类著述  第三节 诏令与奏议独立门类  一、诏令集编纂  二、奏议集集录  第四节 “文之将史”的趋向  一、散体逐渐取代骈体,文章由抒情为主转向说理、叙事为主  二、文风由浮华转而质实,逐渐走向通俗  三、“载一人之事,以垂于世”的传记遍文集  第十二章 反映社会风貌的专门著述  第一节 皇家修谱与私家撰述  一、皇家修谱  二、私家撰述  第二节 佛教史籍门类扩展  一、纂集部  二、传记部  三、目录部  四、音义部  五、佛教史著述  第三节 乐舞、书画之史  一、乐舞史籍  二、书画史著述  第十三章 五代十国的唐史修撰  第一节 皇家撰集唐史  一、搜集史料与组织纂修  二、书名之辨  三、史料来源  第二节 《旧唐书》的特点与内容  一、“纂修须按于旧章”  二、“褒贬或从于新意”  第三节 数量繁多的私撰唐史  一、传世著述  二、道教史籍  三、散佚著述  第十四章 五代十国的国史与野史  第一节 史馆制度的延续  第二节 皇家国史的纂集  第三节 各国野史的撰录  附录  一、《新唐书》的纂修及特点  二、The Writing of Official History Under The T'ang  三、一部研治两《唐书》的集大成之作——王先谦《新旧唐书合注》  引用书目  后叙:人生历沧桑 学海冶性情  后叙:人生历沧桑 学海冶性情  面前的这部书稿,终于在历经沧桑之后就要问世了,不禁感慨万端!  60年代中,我在北京大学历史系从汪篯师攻读隋唐史。毕业前夕,“十年浩劫”首先从这里开始,中断了一切正常活动,包括毕业分配。在动乱中“逍遥”了两年,于1968年7月被下放到吉林省长春市郊区教中学、参加输油管道工程、当政府干部,度过了整整10个严冬。  1978年9月,再次获得机会,以无限喜悦的心情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攻读硕士学位,开始学习和从事中国史学史的研究。远在“天府”之都的母亲,刚刚看到“浩劫”过后的一线光明,便因饱受磨难而过早地离开了我们兄弟二人。我不得不将经母亲亲手为我抚养到4岁的女儿接来身边,继续完成学业。二女儿出生后放在京郊姥姥家抚养,爱人带着大女儿在长春。研究生毕业,留在历史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  1982—1983年,参加导师尹达先生主编《中国史学发展史》一书撰写,执笔章节主要在唐宋时期。当讨论全书提纲和中国史学分期时,我对唐代史学的承前启后作用形成较明确的认识。1984年夏,湘潭大学历史系的研究生选修唐代史学课,被介绍来京要我面授,于是产生出一份简略的纲目。建国35周年前夕,夫妻女儿分居生活结束后,我便开始对唐代史学的发展作系统清理。紧接着,研究课题又被引到当代史学研究和古代政治制度方面。  1987年10月,告别了住办公室的生活,迁到现在的居处,精力才全部转移过来。同时,应一家古籍出版社之约,开始了这本书稿的撰写。越是深入进去,越是感到值得探讨的问题不少,空白还很多,应当弄清楚、填补上。经过整整10个月的紧张伏案工作,于1988年9月脱稿,送到出版社。1989年“事件”之后,出版社计划有所变动,书稿便被积压在那里了。适逢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讲授中国史学史,对书稿中的一些问题认识又有深化,便系统地补充了中唐以后的内容,调整了全书的编排结构,形成一个32万余字的本子。  本书的写作,力求尽量吸收各相关领域的最新成果。因此,受到的启示不少,同时又参考了一些研究论著的观点和古籍整理的成果。鉴于行文关系和篇幅所限,恕不能一一加注,敬请见谅。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首先要感谢施丁、张弓两位同仁对第一稿初稿提出过很好的修改意见。尤其要感谢张政烺先生为本书题签书名,以示其对我的鼓励和支持。  1990年夏秋以来,正当上述一切顺利完成之后,“学术著作出版难”的问题又最先降临头上。先前约稿的那家出版社一拖再拖,到1993年夏终因“经费困难”将书稿退了回来。在这“山穷水尽疑无路”当中,我渐渐地“知天命”了。  1993年10月,在无锡国际唐文化学术研讨会上,我有幸认识了中国唐史学会会长郑学檬教授。郑先生从我提交的论文了解到本书的问世正处于“难产”中,便当即提出几个方案推荐、支持本书出版,使我真正体会到“柳暗花明又一村”是怎样的一种新意境。经郑学檬先生向几家出版社热情推荐,最终决定由厦门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根据约定的字数,我撤下了原稿附录的三章,即《新修唐史的特点与成就》、《从〈资治通鉴考异〉看隋唐五代史学》以及《敦煌吐鲁番文书的整理与集录出版》。同时,用了一周的时间对原稿各章、节的文字作了可能的删削,形成现在这个本子。  因为我自己的研究水平不高,书中难免疏漏错讹,编排体例亦或不妥,还希望读者读了以后对我提出宝贵的意见。  删削之际,正当母亲的生辰(癸丑年腊月廿六,1914年1月21日),谨以此稿纪念母亲的八十周岁诞辰!  谢保成  1994年1月

156 评论

毕竟希兮

你是历史专业,建议考虑未来2020年的金融危机,从牛顿的金本位开始。如果历史刚研究没有对未来指导作用的话,要历史没用

252 评论

如颖随心

写关于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发展,比如文学昭明文选,还有玄学,史学的造诣,还有经济发展。政治的运作,改朝换代,派系宗室之争。还有北方孝文帝改革和北方太武帝的统一战争,以及北魏的分裂,北齐和北周的建立,北周的军事制度对隋唐的影响,内容选择性不少,我是这方面专家,希望可以帮你

241 评论

宝贝baby996

其实你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去确定一个方向,然后再具体的去找下资料和范文,先不着急去写,然后再定题目,最好要根据题目去找找资料和文献,再然后列个大纲给你们老师看,跟你们老师请教一下。汉武帝“独尊儒术”对中国古代学术文化发展的影响 北朝时期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条件及表现士族门阀制度形成的历史条件及其衰落原因隋唐时期的政治体制的内容及其意义科举制对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影响科举制的公平性及现代思考科举制的废除与清末绅士的命运魏晋时期中央行政体制的发展演变汉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宦官之祸的根源及社会影响论汉初统治思想变化汉武帝时期的经济政策述评论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

290 评论

相关问答

  • 隋唐史论文题目推荐初中生

    其实你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去确定一个方向,然后再具体的去找下资料和范文,先不着急去写,然后再定题目,最好要根据题目去找找资料和文献,再然后列个大纲给你们老师看,跟

    沉默的玫瑰 4人参与回答 2024-07-18
  • 隋唐史论文题目推荐初中

    隋唐人的日常生活。这是一本关于历史的书籍。隋唐是我的历史上极大繁荣的时代。无论经济文化还是政治等方面都达到了一个顶峰。隋唐人的日常生活。是一本以小见大的历史书籍

    33人见人爱 3人参与回答 2024-07-18
  • 隋唐史论文题目推荐初中高中

    魏晋南北朝文学论文选题参考:1、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任侠主题。 2、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任侠主题。 3、魏晋南北朝文学与道教。 4、继承与超越——新世纪以来魏晋南

    青帝织锦 4人参与回答 2024-07-19
  • 隋唐史论文题目推荐初中范文

    写关于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发展,比如文学昭明文选,还有玄学,史学的造诣,还有经济发展。政治的运作,改朝换代,派系宗室之争。还有北方孝文帝改革和北方太武帝的统一战争,

    yuanning2008 4人参与回答 2024-07-18
  • 隋唐史论文题目推荐高中生

    苏赞干布是为了任城王李道宗之女,文成公主才建的布达拉宫。

    平亮装潢小余 4人参与回答 2024-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