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300

健康是福83
首页 > 论文问答 > 养殖与饲料杂志显示已经收搞是那个阶段了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芊芊寻2013

已采纳
1、肉猪前期采用自由采食。2、后期限制能量饲料饲喂量,则全期日增重高,胴体脂肪也不会沉积太多。    自由采食:优点:多吃快长,只要不拉稀,减少猪生命存续期消耗;缺点:饲料消化吸收率差点,需要用消化吸收好的料和要加促长药;限饲:优点:饲料消化吸收率高点;缺点:人工难控量,会限制长势强猪生长。根据小猪长骨、中猪长肉、大猪长膘的生长规律和猪体对蛋白质的需要前高后低,脂肪沉积前低后高的规律,把猪的生长发育划分为三个阶段,小猪阶段20-35公斤,中猪阶段35-60公斤、大猪阶段60-90公斤,这三个阶段又可划分为两期,60公斤以前为前期,90公斤为后期。前期日粮蛋白质要高些,一般要求占日粮的14-18%,后期占日粮的12-14%,但能量供给要相应增加。直线育肥猪5-6个月体重达90公斤以上,瘦肉率达50%以上,料肉比3-7:1,使猪快速生长,节约饲料增加瘦肉、提早出栏。
213 评论

小铃铛MISS

中国饲料工业,是随着改革开放的兴起而兴起,随着改革开放的扩大而壮大。30年的发展历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创业起步阶段、快速发展阶段、整合提升阶段。  1、创业起步阶段  1978年 ~ 1984年,是我国饲料工业的创业起步阶段。我国一向以农业文明著称于世,饲养业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长期以来,饲养业处于分散的家庭副业的地位,农民利用业余时间,一把菜、一瓢糠地饲养,规模小、商品率很低。这种自然经济下的生产方式,没有对饲料工业的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农业发展,粮食产量提高,养殖业的商品率有所提高,出现了一些饲养专业户和兼业户。与此相适应,零星地出现了一些饲料车间和饲料加工厂。但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严重束缚,生产力水平很低。八亿农民搞饭吃,一亿多人不得温饱,顾不上搞饲料工业,也没有条件搞饲料工业。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情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农村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农业连年丰收,城乡经济建设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日益提高。人民在吃饱了的基础上,自然要求吃好,不但要求吃米面,还要求吃上鸡、鱼、肉、蛋、奶。要满足广大群众改善膳食结构的要求,必须大力发展现代化的养殖业,从而要求大力发展现代化的饲料工业。  正是在这关键的时刻,1982年9月,中国共产党十二次代表大会发出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的伟大号召,提出了力争到20世纪末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的宏伟目标,并确定发展农业是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战略重点之一。这样,发展饲料工业就被确定为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值翻番的重大战略措施。  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大力倡导发展饲料工业,十二大以后,多次发表重要谈话。1982年10月,邓小平同志在同国家计委负责同志谈话时指出:“要搞饲料工业,这也是一个行业。搞种子、饲料,除了需要努力运用和发展有关的科学技术外,还要有很好的组织工作。”1983年1月,邓小平同志对国家计委、经委等领导同志谈农业发展规划时,又明确指出:“农业翻番主要靠多种经营,最直接的措施有两条:一是饲养业,二是林果业。大、中城市郊区要大力发展牛、羊、鸡、鱼饲养业,国家给予帮助。要供给优良的品种、供给饲料。全国都要注意搞饲料加工,要搞几百个现代化的饲料加工厂。饲料要作为工业来办,这是个很大的行业。”  为了实现十二大提出的战略目标,国务院对发展饲料工业及时作了部署。1982年12月,在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关于第六个五年计划的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建设一批畜禽良种场、饲养场和饲料加工厂。1983年,在六届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中又强调:积极发展饲料工业,大幅度提高配合饲料产量。1983年2 月,国务院办公厅批准了国家计委《关于发展我国饲料工业的报告》,强调了饲料工业是发展饲养业的基础,必须迅速建立和发展饲料加工业。1983年8月6 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把饲料工业作为新兴产业来抓,部署国家经委起草全国饲料工业发展纲要。1984年5月8日,国务院第33次常务会审查通过了《1984 ~ 2000年全国饲料工业发展纲要(试行草案)》(简称《纲要》),并于12月26日正式颁布。从此,饲料工业建设正式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序列。  2、快速发展阶段  1985年 ~ 2000年,我国饲料工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饲料工业发展的事实证明,《纲要》是一个很好的指导性文件,是一个科学的文件。它提出的指导方针、发展目标、政策措施,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符合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正是在这个文件的指导下,在以后的三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饲料工业持续、迅速、健康地发展。  根据我国当时财力、物力有限的实际情况,《纲要》提出:实现总目标的过程,要分两步走,1990年前,主要是打好基础,创造条件,逐步建成初具规模的饲料工业体系;后10年,健全饲料工业体系,使饲料工业进入一个新的振兴时期。  事实上,我国饲料工业发展之好之快,大大突破了《纲要》的规划。到1990年底,全国已建成时产1吨以上的饲料加工企业6045家,其中时产5吨以上的 551家,形成年双班生产能力6090万吨,配合饲料、预混合饲料总产量达到3200万吨。品种逐步走向系列化,各种动物不同生长阶段的饲料都能生产。饲料添加剂工业开始起步。饲料机械制造工业有了良好的基础,能生产不同产品的成套系列设备。饲料科研与教育业有了相当的发展。  以后的10年,我国饲料工业继续快速发展。1991年,全国配合饲料产量达到3494万吨,居世界第二位,一跃成为饲料生产大国。到1999年,基本建成了完整的饲料工业体系,时产5吨和5吨以上的饲料加工厂有1937家。饲料产品总产量6871万吨,配合饲料产量5552万吨,浓缩饲料1096万吨,添加剂预混合饲料223万吨,饲料加工业产值1855亿元,在全国统计的38个工业行业中排名第16位。添加剂中维生素、氨基酸等产品基本能自给,矿物质饲料也基本实现自给。机械制造企业发展到270多家,其中骨干企业60多家,粉碎机、混合机、制粒机、电控设备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全国饲料标准体系已初步建立起来。科研成果的推广、职业技能的培训和鉴定,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3、整合提升阶段  新世纪到来,我国饲料工业进入整合提升阶段。我国饲料工业经过20年的快速发展,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进入了整合提升阶段。在新阶段,面临着新的形势,新的任务。  从国内市场来看,对饲料工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年的大发展,我们有了一个很大的摊子,出现了产能过剩的情况,加上近几年原料涨价,成本上升,因而利润滑坡,企业压力增大,中小企业生存艰难。同时,随着城乡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不断丰富,对养殖产品及至对饲料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高质量、高品质、高安全。  从国际市场看,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国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我们有了更多地进入国际市场的机会,国际跨国公司也将大举进入中国市场,市场竞争的深度、广度、烈度,都大大超过以往,企业的兼并、重组随之大大加快。  要适应新的形势,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我国饲料工业必须优化产业结构,调整战略布局,转变发展方式,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为主转变,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为主转变,从粗放经营向科学发展转变,从而提高核心竞争力,保持发展的协调性、全面性和可持续性。1999年5月29日,国务院颁布《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从此我国饲料管理全面进入法制化轨道。为贯彻《条例》,农业部先后出台了6项配套管理制度和10项行政许可及规范性文件;全面实施饲料安全工程,在继续扶持发展的同时,强化企业管理,强化饲料产品质量的监管,维护了饲料产品市场秩序,企业质量管理水平显著提高。同时,行业开展自律,讲究信誉,公平竞争。饲料工业进入了依法治饲、依法兴饲的新阶段。30年来,我国饲料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总产量连续三年突破亿吨。我们用了20几年的时间,就走完了经济发达国家百年的路程,这是我国人民创造的一个奇迹。  1、饲料产量快速增长  从1980年到2007年,饲料产品产量由110万吨增加到12331万吨,27年增长1倍,年递增率为1 %。从1990年到2007年,饲料工业产值由1119亿元增长到3335亿元。  随着养殖业结构的调整,饲料产品结构不断优化,日趋合理。2007年,在全国配合饲料中,肉禽料比重最大,达到了34 %;反刍料比重最小,是4 %;猪料、蛋禽料和水产料分别占26 %、20 %和14 %;其他料2 %。饲料产品结构和养殖业的结合度更加紧密。  2、饲料产品质量稳步提高  饲料质量安全是保障养殖产品安全和食品安全的第一道关口。我国各级政府不断加强对饲料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企业也付出极大努力,促进了我国饲料产品的稳步提高,质量安全状况不断改善。1987年,第一次全国抽查饲料产品质量样品合格率仅为20 %;2006年达到8 %;2001年以来,全国配合饲料质量合格率一直保持在90 %以上,高品质的饲料产品已成为主流。  自2001年开始,农业部组织开展的饲料质量监督例行检测和饲料中违禁药品监测结果显示,饲料和畜产品中违禁药物检出率逐年下降,从2001年的83 %下降到2007年的67 %。  3、饲料添加剂从进口国变为出口国  饲料添加剂工业是饲料工业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20世纪80年代,国产饲料添加剂品种少、产量低、质量也较差,饲料添加剂基本上依靠进口。进入新世纪以来,饲料添加剂工业有了长足发展。品种大幅度增加,产量快速增长,彻底改变了依赖进口的局面,许多产品还进入国际市场。氯化胆碱、维生素A、维生素E、维生素C等饲料添加剂已占国际市场30 % ~ 50 %。以赖氨酸为例,1999年产量为9327吨,2006年达到2万吨,7年增长8倍,并从2001年开始出口,2005年第一次实现出口量(5万吨)大于进口量(4万吨)。目前,国产赖氨酸市场占有率为94 %。  4、饲料机械工业技术和设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饲料机械已有零星生产。但作为一个专业化的机械制造业,则是在改革开放后逐步发展起来的,特别是近年来,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生产几十个系列200多种产品,不仅可以满足国内饲料生产的需要,而且远销国际市场。包括成套设备在内的饲料机械产品出口到东南亚、新西兰、俄罗斯和非洲等国家和地区。  5、饲料资源开发利用成效显著  各种饲料原料资源开发率不断提高,产量稳定增长,除蛋白质原料外,大部分产品基本上可以满足我国饲料工业的需要。2007年,全国豆粕产量为2740万吨、菜籽粕733万吨、棉籽粕510万吨、鱼粉49万吨、肉骨粉42万吨。   6、饲料企业发展迅猛,综合素质不断提升  1990年,全国饲料加工企业14010家,其中,时产5吨以上的企业551家,不到4 %;2007年,全国饲料加工企业15376家,其中,时产5吨以上的企业4415家,占22 %。进入新世纪以来,企业集团化和兼并联合趋势加快。2007年,年产10万吨以上的企业157家,全国排名前10位的饲料企业集团的饲料产量3377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27 %。  饲料行业企业的改革开放步伐不断加快。从1992年到2007年,私营企业数量从624家增加到8417家,15年间增长了48倍,成为饲料生产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饲料行业是最早引进外资的行业之一,从1979年兴办第一个中外合资饲料企业,到2007年,三资企业已发展到237家。  为提高产品质量,饲料行业企业不断加强管理。目前,已有800多家企业通过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HACCP认证、中国饲料产品认证。2006年,15家饲料企业的16个产品首次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2007年,又有13家企业的13个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随着资本市场的发育,我国一些饲料企业也相继进入资本市场,目前已有10余家企业上市。  7、科技教育与技术推广不断发展  “六五”至“十五”期间,国家投资95亿元用于饲料行业科技攻关,获得丰硕成果。1990 ~ 1999年,取得科研成果90项,其中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2项,国际先进水平的25项,获国际专利16项,60 %的研究成果得到转化应用。随着饲料科技成果的应用,配合饲料转化率大幅度提高,饲料对养殖业的科技贡献率达到50 %以上。截至目前,全国有四所大学设立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国家二级学科,61所大中专院校设置了与饲料相关的专业,设立了45个硕士、15个博士授予点。 20多年来,共培养了具有大专学历的专业人才4万人,硕士、博士470多人。同时,国家扶持建立了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农业部饲料工业中心、国家饲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动物营养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饲料科研、推广机构,发挥了饲料科技进步的带头作用。  8、饲料质量监测体系不断加强  经过近30年的建设,全国饲料质量监测体系基本建成。至2007年底,全国建成1个国家饲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部级饲料质检中心11个(沈阳、西安、济南、成都、呼和浩特、广州、南宁、南京、南昌、昆明、乌鲁木齐)和32个省级饲料监察(检测)所,73个地市级,315个县级饲料质检站。一个以国家级饲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为龙头,部级质检中心和省级饲料监测机构为骨干,地、市、县级饲料质检站为网络的饲料监测体系已经形成。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检测手段基本具备,检测水平大大提高。各级饲料监测机构按照国家和各级政府的统一部署,在质量安全监测、行政许可监测、仲裁检验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保障饲料产品质量安全提供了坚强的技术支撑。同时,为饲料企业提供了大量的检测服务和技术指导。  9、饲料标准化工作同步进行  1983年,原农牧渔业部制定了畜禽饲养标准,确定了畜禽各生长阶段营养需要量。1985年,由农业部、原商业部制定了猪鸡配合饲料国家标准。1986 年,国家批准成立全国饲料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设在中国饲料工业协会,负责组织制定饲料标准。到2007年,现行颁布饲料标准341项,其中,综合类标准19项,产品标准37项,方法类标准115项,原料标准48项,饲料添加剂标准70项,其他类标准52项,并完成了《中国饲料工业标准化体系表》的编制工作。我国已经形成了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在内的、较为完整的中国饲料工业标准化体系。  不可替代的突出贡献  30年来,我国饲料工业迅速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据2007年统计,全国饲料工业企业15376家,从业人员6万人,饲料行业总产值 4009亿元。饲料工业在推动养殖业发展、繁荣农村经济、改善人民生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饲料工业的全面发展,推动养殖业持续发展  工业化饲料的使用,与良种、防疫和先进的养殖技术有机结合,促进了养殖业持续发展。从1980年到2007年的27年间,我国粮食产量年递增率仅为7 %,而肉类、禽蛋、养殖水产品产量年递增率分别达6 %、3 %、1 %;同期,饲料产量年递增率高达1 %,为养殖业持续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生产资料。  历史经验表明,饲料工业的发展,是现代养殖业的直接推动力。在我国,正是饲料工业的崛起,推动了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一批大中型饲料企业以饲料生产为基点,向畜牧水产养殖和食品加工延伸,形成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业链条。目前,在全国528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饲料企业有32个。这些饲料企业,带动了养殖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了农业的综合效益。  2、繁荣农村经济,推动新农村建设  饲料工业依托种植业,支撑养殖业,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开辟了就业渠道。根据专家测算和生产的实践经验,使用1吨配合饲料可为养殖业增收100 ~ 200元。“十五”期间,全国累计推广配合饲料为养殖业增加收入近1000亿元。配合饲料推广使用,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目前,50多万饲料从业人员,多数是农村劳动力,饲料企业吸收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近年来,一批规模较大的饲料企业积极投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善基础设施,兴办企业和养殖基地,提供技术服务,带动农民致富。  3、节约大量粮食,带动相关行业发展  实践证明,用配合饲料喂畜、禽,比用单一饲料可提高饲料报酬率20 % ~ 30 %。同时,还可以缩短饲养周期,大量节约粮食资源。肉鸡配合饲料转化率由“八五”时期的5∶1提高到目前的8∶1,出栏缩短18天左右;猪配合饲料转化率由0∶1提高到0∶1,出栏缩短40天左右;蛋鸡配合饲料转化率由0∶1提高到4∶1;水产配合饲料转化率由5∶1提高到 8∶1,粮食消耗大大降低。饲料工业的发展,带动了各类饲料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循环利用,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减少了环境污染。饲料工业的发展,还带动化工、医药、机械等相关行业的发展。  4、饲料质量的提高,保障动物性食品安全  饲料是动物性食品生产的源头,饲料产品的质量直接影响动物性食品的安全。我国饲料工业在发展过程中,高度重视饲料产品质量,特别是国务院颁布《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以来,不断加强饲料法制建设,全面规范饲料的生产、经营和使用行为。2002年,农业部会同有关部门发布了《禁止在饲料和动物饮用水中使用的违禁药物品种目录》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配合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有关刑事司法解释,严厉打击在饲料和养殖环节使用违禁药物和非法添加物的行为。通过实施饲料安全工程,整体提升质检体系监测能力,连续多年开展打击使用违禁药品等专项活动,不断加强和完善质量监管措施,饲料产品质量稳步提高,从而最大限度地保障动物性食品安全。  大国崛起的成功经验  30年间,在几乎一片空白的基础上,我国饲料工业迅猛崛起,建立起完善的工业体系,成为世界饲料生产大国,正在向饲料强国奋进,这是一个奇迹!奇迹,令世人瞩目,令世人惊赞。而奇迹是怎样创造的?一个饲料大国崛起的成功经验,却更加可贵,更值得珍视。因为,带有普遍意义的成功经验,对以后的发展,依然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对我国来说,饲料工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需要探索,需要一面发展,一面总结,一面提高。30年来,我们已经总结了很多成功的经验,对基本的经验已经形成了共识。  1、坚持改革,迅速腾飞的强大动力  从起步阶段开始,我国饲料工业就实行“新事新办”的方针。所谓新事新办,就是要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  根据《1984 ~ 2000年全国饲料工业发展纲要(试行草案)》的规定,我国饲料工业从一开始就实行行业归口管理,没有实行条块分割的交叉管理。这是在管理体制上的一个很大的创新。根据这一管理原则,政府采取了相应的组织措施。1985年2月9日,国务院批准在国家经委成立饲料工业办公室、中国饲料工业技术开发总公司和中国饲料工业协会,并决定,三个牌子、一套班子。以后,经过1988年和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行业管理不断加强,不断完善。全国32个省、区、市,除了台湾和西藏,其余30个省、区、市都建立了本地的饲料工业办公室和饲料工业协会。这种新型的行业管理格局,科学、有效,对我国饲料工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同时,在生产经营领域,积极倡导“大家办”,坚持放开搞活。提倡多渠道集资,多种形式办厂,多种经济形式经营,国家办、集体办、个人办,也可以联合办,从而充分调动了各级、各地、各部门的积极性,调动了各行各业、各种经济成分的积极性,使有效的财力、物力和技术力量都得到了有效的利用。在饲料工业发展过程中,由于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按照价值规律办事,从而克服了条块分割、独家经营的弊端,打破了部门、行政界限,使得民营企业迅速发展,一大批国营企业也通过改制获得新生。  我国饲料工业发展的实践证明,“大家办,一家管”,实现了市场主体多元与管理机构的统一相结合。  2、对外开放,赶超世界的有效途径  我国饲料工业30年的发展历程,就是饲料工业不断开放搞活、引进合作、消化吸收的过程。由于起步晚,基础差,中央和地方都特别重视借鉴饲料工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和技术。一是合理引进先进技术、设备。“七五”期间,我国先后从美国、法国、瑞士、匈牙利等10多个国家引进饲料加工、饲料添加剂加工等多种设备270多台(套),既提高了我国饲料工业技术装备水平,又为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加快饲料机械国产化创造了条件。二是大力兴办三资企业。泰国正大集团联合美国大陆谷物公司于1979年在深圳成立正大康地有限公司,1982年年产18万吨的现代化饲料厂建成投产,为当时全国最大的饲料加工厂,也是全国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以此为起点,通过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方投资等多种形式,促进我国三资企业迅速发展。三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不断开展同国外饲料企业的考察、研讨、培训和技术交流活动,缩小同先进国家的差距。实践证明,坚持对外开放,大胆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投资和管理经验,对我国饲料工业的发展起了关键作用。  3、科技创新,贯彻行业发展的全程  “科技兴饲”,是贯穿我国饲料工业30年迅速发展的一条成功经验。在推动饲料工业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十分重视科学技术的重大作用。《纲要》共有10条,其中有5条是有关加强科学技术研究应用、加强科学管理、加强科技人才培训、提高科技人才素质的内容。在实施《纲要》的过程中,各有关方面大力支持饲料工业科技攻关项目的实施。从“六五”开始,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中,都把饲料工业科技作为重要课题。饲料科技攻关项目的实施,不仅取得了丰富的科技成果,开发出大批的新产品、新技术,而且培养造就了一批素质高的科技队伍。为了实现“科技兴饲”的目标,饲料行业广泛开展了饲料科技推广活动,连续多年组织召开全国饲料工业交易会、科技进步经验交流会、新技术和新产品交流会,召开全国饲料行业科技进步经验交流会。通过这些活动,总结了经验,推广了先进,交流了技术,促进了整个产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同时,在饲料工业发展过程中,也大量引进了饲料工业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并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消化吸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突出表现在饲料添加剂的研制上,从小、弱、差到多、新、强,只用了不长的一段时间。目前,我国工业饲料对养殖业的科技贡献率已达到50 %以上,充分表现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  4、依法治饲,质量安全得到保障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饲料工业的发展,离不开饲料管理法规的制定和完善。在国家饲料管理条例颁布之前,河南、湖南、安徽、河北、湖北等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先后颁布了地方饲料管理法规。国务院1999年颁布的《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及配套的部门规章明确提出,要在扶持饲料工业发展的同时,加强和完善对饲料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2001年,根据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形势需要,国务院重新修改颁布了该条例,强化了知识产权保护和违禁药品查处的内容。多年来,农业部会同有关部门和各地畜牧饲料管理部门,在依法治饲方面重点开展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组织实施饲料安全工程,加强和改善全国饲料质量监测体系的基础设施,增强检测能力,提高检测水平。二是组织实施饲料产品监督抽查和打击瘦肉精等专项整治工作,促进饲料企业加强质量管理,遏制违禁药品的使用。三是实行饲料行业准入制度,即饲料添加剂和添加剂预混合饲料实行生产许可证管理,进口饲料和添加剂实行产品登记制度。这三方面形成了依法治饲的监管体系,对促进饲料工业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从源头上提高质量管理水平,饲料行业还积极推进质量认证管理工作,推进名牌战略,引导饲料企业树立现代管理理念,采用现代管理制度。  5、扶持引导,改善企业发展环境  政府的扶持和引导,是我国饲料工业快速、持续、健康发展的又一成功经验。  在饲料工业起步和打基础阶段,在1983年和1984年的两年间,国务院为落实邓小平同志的两次谈话精神,专门就发展饲料工业问题下发了两个国务院办公厅文件,做出了加快发展饲料工业的重大决策,明确了相关的政策、措施。当饲料工业发展到相当规模以后,国务院又审时度势,于1999年颁布了《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2002年又转发了《农业部关于促进饲料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推动饲料工业走上了依法治饲、依法兴饲的轨道。从各地情况看,各级政府都把发展饲料工业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协调计划、财政、税务、银行、运输等部门,为饲料工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  饲料工业是直接为养殖业服务的新兴支农工业,国家和地方除了增加资金投入外,还长期争取了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如免征增值税等等。  健全法制,优惠扶持,为我国饲料工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参考资料: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饲料行业产销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

96 评论

奥迪风度

蚯蚓的生活周期是指从蚓茧产下开始,经孵化、幼蚓成熟,直至出现环带并开始产卵。通常为3~4个月。日本选育的养殖良种太平2号、北星2号,生活周期最短仅47天,最长为1 28天。还有的品种长达1 40~1 80天,这与饲养温度密切相关。  蚯蚓的一生需经历卵茧期、幼蚓期、若蚓期、成蚓期、衰老期共五个时期。  (1)卵茧期  蚓茧的孵化时间与环境温度有关。太平2号在不同温度下的孵出时间为:l 0℃,需85天;1 5℃ 时,需45天;20℃时,需2 5天;2 5℃时.需1 9天;28℃时,需13天。  (2)幼蚓期  幼蚓体态细小且软弱,长度为5~1 5毫米。最初为白色丝绒状,稍后变为与成蚓同样的颜色。此期是饲养中的重要阶段,直接关系到增重效果。幼蚓期长短与环境温度有关。在20~C条件下,大平2号蚯蚓的幼蚓期为30~50天。  (3)若蚓期  若蚓期即青年蚓期。其个体已接近成蚓,但性器官尚未成熟(未出现环带)。大平2号蚯蚓的若蚓期为20~30天。  (4)成蚓期  成蚓的明显标志为出现环带,生殖器官,成熟,进入繁殖阶段。成蚓期是整个养殖过程中最重摹的经济收获时期。这期间应创造适宜的温度、湿度等条件,以促进高产、稳产,并延长种群寿命。此期历时占蚯蚓寿命的一半。  (5)衰老期  衰老的主要标志为环带消失,体重呈永久性减轻。此时,蚯蚓已失去经济价值,应及时分离、淘汰。养殖状态下,蚯蚓个体的寿命要远远长于野生蚯蚓。蚯蚓各个种类的寿命长短有所差异。环毛蚓属寿命大多为1年,如普通环毛蚓、希珍环毛蚓,受精卵在土中的蚓茧内越冬,于翌年3~4月孵化,6~7月长为成蚓,9~10月交配,11月间死亡。异毛环毛蚓、湖北环毛蚓、巨环毛蚓,则系多年生种类,寿命超过1年,以成体状态越冬,翌年 春季产卵,属于越年生蚯蚓。异唇属、正蚓属蚯蚓寿命较长赤子爱胜蚓可存活4年多,陆正蚓长达6年,长异唇蚓在实验室良好的饲育条件下,可存活5~10年。

176 评论

虎虎生威2015

蚯蚓的养殖蚯蚓俗称曲蟮,中药称地龙,其经济价值很高。 蚯蚓是耕耘土壤的“大力士”,通过它的活动, 使土壤疏松,团粒结构增强,从而促进农作物的生长。 蚯蚓食性很广,许多污染环境的有机物质, 都可作为它的食料,故用它来处理有机废物,净化环境, 蚯蚓还具有繁殖率高,蛋白质含量丰富的特点, 所以养殖蚯蚓也是解决动物蛋白饲料的一条有效途径。此外, 蚯蚓还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具有解热、镇痉、平喘、降压、 利尿和通经络的功能。 一、蚯蚓的生活习性 蚯蚓是喜温、喜湿、喜安静、怕光、怕盐、怕单宁味的夜行性环节动物。白天栖息在潮湿、 通气性能良好的土壤中。栖息深度一般为10~20厘米, 夜晚出来活动觅食。它以腐烂的落叶、枯草、蔬菜碎屑、 作物秸秆、禽畜粪、瓜果皮,造纸厂、 酿酒厂或面粉厂的废渣以及居民点的生活垃圾为食。特别喜欢吃甜食, 比如腐烂的水果,亦爱吃酸料,但不爱吃苦料和有单宁味的料, 盐料对它有毒害作用。蚯蚓是好气性的低等动物。 对周围环境反应十分敏感,适于生活在15℃~25℃,湿度在60%~70%,酸碱度PH值为5~5的疏松土壤中,条件不适时,就会爬出逃走。 二、饲料的处理和发酵 凡无毒的植物性有机物质, 经发酵腐熟均可作为蚯蚓的饲料。作物秸秆或粗大的有机废物应行切碎, 垃圾则应分选过筛,除去金属玻璃、塑料、砖石和炉渣, 再经粉碎;家畜粪便和木屑,则可不进行加工, 直接进行发酵处理。把经过处理的有机物质混合均匀, 其中以粪料占60%,草料占40%左右的粪草混合物为最好。 尔后加水拌匀,含水量控制在40%~50%, 即堆积后堆底边有水流出为止。堆成梯形或圆锥形, 最后堆外面用塘泥封好或用塑料薄膜覆盖,以保温保湿。经4~5天, 堆内的温度可达50℃~60℃,待温度由高峰开始下降时, 要翻堆进行第二次发酵,将上层的料翻到下层,四周翻到中间,使之充分发酵腐熟,达到无臭味、无酸味, 质地松软不沾手;颜色为棕褐,然后摊开放置。使用前, 先检查饲料的酸碱度是否合适,一般PH在5~0都可使用。 过酸可添加适量石灰,过碱用水淋洗, 这样有利于过多盐分和有害物质的排除。饲用前,先用少量蚯蚓试验饲养,如无不良反应,即可应用。 三、选用适当的养殖方法 养殖蚯蚓的方法多种多样,归纳起来有三种, 即简易养殖法、田间养殖法和工厂化养殖法。 简易养殖法。 这种方法包括箱养、坑养、 池养、棚养、温床养殖等,其具体做法就是在容器、 坑或池中分层加入饲料和肥土,料土相同,然后投放种蚯蚓,在养殖过程中,加强饲养管理。 这种方法适用于农民和城镇居民,利用房前、屋后、庭院空地以及旧容器、 砖池、育苗温床等,来生产动物性蛋白质废饲料, 加工有机肥料,处理生活垃圾。其优点是就地取材、 投资少、设备简单、管理方法简便, 并可利用业余或辅助劳力,充分利用有机废物。 田间养殖法。 选用地势比较平坦,能灌能排的桑园、菜园、果园或饲料田,沿植物行间开沟槽, 施入腐熟的有机肥料,上面用土覆盖10厘米左右, 放入蚯蚓进行养殖,经常注意灌溉或排水,保持土壤含水量在30%左右。冬天可在地面覆盖塑料薄膜保温, 以便促进蚯蚓活动和繁殖能力。由于蚯蚓的大量活动,土壤疏松多孔,通透性能好,可以实行免耕。 所以这是一种适于农村多种用途,简单易行的养殖方法。 工厂化养殖法。 这种方法要求有一定的专门场地和设施,适用于大规模生产蚯蚓。 四、加强饲养管理 加强日常管理。 根据蚯蚓的生活习性, 日常要保持它所需要的适宜湿度和温度,避免强光照射, 环境要安宁。冬季应加盖稻草或塑料薄膜保温, 夏季种植高科作物遮荫,并洒水降温,保持空气流通。 适时投料。 在室内养殖时, 养殖床内的饲料经过一定时间后逐渐变成粪便,必须适时给以补料。 补料一般都采用上投法,即在原饲料上覆盖新的饲料。 室外养殖时,要在养殖基地上开挖一定规格的埋料沟, 上覆盖一层薄土,以利蚯蚓摄食。 注意问题。 其方法是:室外大面积养殖时,要搞好清沟排渍; 室内养殖时应使养殖床上饲料透气,滤水良好,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在养殖床上面加盖,晚上开灯,防止逃走。 定期清除蚓粪。 室内养殖时,必须定期清除蚓粪,以保持环境的清洁。室外养殖时, 地上的蚓粪是农作物的好肥料,不必清除。 适时分解。 在饲养过程中,种蚓不断产出蚓茧,孵出幼蚓,而其密度就随着增大。当密度过大时, 蚯蚓就会外逃或死亡,所以必须适时分解饲养和收取成蚓。 防止敌害。 要预防黄鼠狼、青蛙、鸟、 鸡、鸭、蛇、老鼠等生物的危害。 五、蚯蚓的收取。 收取成蚓可以与补料,除粪结合起来进行,具体方法有下面几种: 光照下驱法。 利用蚯蚓的避光特性, 在阳光或灯光的照射下,用刮板逐层刮料, 驱使蚯蚓钻到养殖床下部,最后蚯蚓采集成团,即可收取。 甜食诱捕法。 利用蚯蚓爱吃甜料的特性, 在采收前,可在旧饲料表面放置一层蚯蚓喜爱的食物, 如腐烂的水果等,经2~3天, 蚯蚓大量聚集在烂水果里,这时即可将成群的蚯蚓取出,经筛网清理杂质即可。 水驱法。 适于田间养殖,在植物收获后, 即可灌水驱出蚯蚓;或在雨天早晨,大量蚯蚓爬出地面时,组织力量,突击采收。 红光夜捕法。 此法适于田间养殖。 利用蚯蚓在夜间爬到地表采食和活动的习性,在凌晨3~4 点钟,携带红灯或弱光的电筒,在田间进行采收。

263 评论

喵小贝贝

1、仔猪:即刚出生的小猪,一般是指21日龄以内的小猪。2、保育猪:仔猪的一种,是猪断奶后至保育结束前的仔猪,一般情况下,35日龄、体重达10kg时候保育结束。3、育肥猪:仔猪保育结束进入生长舍饲养,直至出栏这一阶段,一般为5周(约70~180日龄)。

283 评论

劲草黑锅

猪初生1到2个月为仔猪,3到4个月为保育猪,5个月开始育肥。当然品种不同,各阶段划分也有不同。欢迎采纳谢谢!

245 评论

相关问答

  • 养殖与饲料杂志显示已经收搞是那个阶段了

    猪初生1到2个月为仔猪,3到4个月为保育猪,5个月开始育肥。当然品种不同,各阶段划分也有不同。欢迎采纳谢谢!

    静静仰望静 5人参与回答 2024-07-08
  • 养殖与饲料杂志

    当代畜牧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畜牧与饲料科学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养殖技术顾问这些都属于国家杂志组织,是公有的杂志社,发表文章快

    dianpingyao 4人参与回答 2024-07-09
  • 饲料与养殖杂志官网

    1、畜牧兽医学报 2、中国兽医学报 3、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4、中国兽医科技(改名为:中国兽医科学) 5、中国兽医杂志 6、草业学报 7、中国草地(改名为:中国草

    可爱哆咪 2人参与回答 2024-07-06
  • 养殖与饲料杂志官网

    应该不在sci行列内。

    川猫之介 2人参与回答 2024-07-06
  • 养殖与饲料杂志期刊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中国兽医杂志 中国兽医科技 中国兽医学报 畜牧兽医学报 中国家禽 中国畜牧杂志 中国饲料 畜牧与兽医 黑龙江畜牧兽医 中国动物检疫 养禽与禽病

    迪士尼0918 2人参与回答 2024-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