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14

小壮壮长大
首页 > 论文问答 > 国际性期刊研究沉积物源的方法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vivilovetu

已采纳
业渝光(地质矿产部海洋地质研究所)提要 年轻沉积物年代学是年轻沉积物地质研究的内容之一。其测年方法至今已发展到近20种,每种方法都有假设前提最适宜的样品和测定的最佳年代范围。近年来,由于新技术的应用,测年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加速器质谱计(AMS)技术的应用使常规的14C方法几乎黯然失色;电子自旋共振(ESR)测年方法异军突起,极大地拓宽了第四纪研究的领域;高精度质谱法铀系测年已是铀系测年的一大革命。目前,年轻沉积物年代学的发展方向是新技术、高精度、小样品和自动化。关键词 年轻沉积物 AMS测年ESR测年 MS测年 光释光测年1 年轻沉积物年代学及其重要性人类生活在地质历史的第四纪时期,晚第三纪以来的沉积物可统称为年轻沉积物。研究年轻沉积物对于了解和研究现代的自然环境以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更重要的是通过研究年轻沉积物可以预测未来人类生存环境的变化。年轻沉积物年代学是年轻沉积物地质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使人们对地质事件有了具体的时间概念,可使各类地质事件进行对比,从而揭示更深层次的地质意义。年轻沉积物年代学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更具有实际意义。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城市地质、环境地质、农业地质、灾害地质和工程地质等已成为当前困扰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了解年轻沉积物年代学进展情况,无疑对这些工作的开展十分有益。测定年轻沉积物年代的方法很多,已近20种,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源于放射性同位素衰变机理的方法,如K-Ar、Rb-Sr等经典方法,还有14C、热释光(TL)、光释光(OSL)、裂变径迹(FT)、电子自旋共振(ESR)、铀系不平衡、10Be等方法;另一类是根据沉积物本身随时间的相对变化而产生的方法,如古地磁(PM)、氨基酸外消旋(AAR)等。此外,还有孢粉、纹泥等方法;就技术而言,加速器质谱计(AMS)也可自成一类。本文主要介绍近年来源于放射性同位素衰变机理方法的一些突出的进展情况。2 AMS技术AMS是英文Accelerator Mass Spectrometer的缩写。这种方法实际上就是采用加速器和高能质谱仪联用,串列加速器本身虽无质量分辨能力,但可在加速前后使用外加磁场来进行质量分离,使原有质谱计的灵敏度至少提高5个数量级。自1977年美国的Rochester大学和加拿大的McMaster大学相继发表了用AMS技术分析10Be和14C的工作以来,目前全世界已有30余台AMS装置在工作,分析最多的核素有14C,10Be,36Cl,26Al和129I等。AMS技术测年方法和常规方法测年的基本原理是一致的,都遵循被测样品中核素的原子数目随时间呈指数衰减的规律。但是两种方法直接测量的对象则完全不同。常规法测量的是一段时间内样品发生衰变的核素原子数,而AMS技术则是“数”被测样品中现存的核素原子数,也就是测定样品中的同位素比值。现以14C为例来分析常规法的一些严重弱点:①需要样品的数量较大,一般需要几克碳,因为样品中14C的原子数虽多,由于14C的半衰期较长(5 730a),所以常规法测量的衰变原子数只占极少一部分。比如1g年龄为04Ma的碳样品,其中14C的原子总数有7×108个,而平均每小时仅有3个14C原子衰变;②测量的时间长,由于14C原子的衰变个数少,必须用较长的时间进行测量,一般需要17h左右,而测10Be则要连续测试1~5个月。③最大年限很难超过四五万年,这是因为目前测量仪器的噪声本底计数很难降到5cpm以下。AMS技术较常规法有许多独特的优点。首先,它能极大地减少被测的样品,一般只需要几毫克至几十毫克碳质样品,这就使许多考古、月球、深海沉积物中的有孔虫等珍贵样品得以测试。而一些重要的地质样品由于数量少只能用AMS法测试,例如冰心中的CO2,黄土中分层挑选出来的不同的有机物,灰华等碳酸盐沉积物中少量的有机物等。其次,测量的效率高,一般情况下24h内可测试40个样品。④由于灵敏度极大地提高,14C测定的年限有可能延至七八万年。AMS技术也有一些不如常规法之处:①测量的精度还不够高,稳定性还不够好。现在常规14C的精度可达1%以下,AMS对01Ma的样品可达1%左右,而对较老样品的精度只能达4%~5%。目前只有少数几家实验室测量精度达到了较高水平,而常规法一般来说普遍比较稳定。②设备十分昂贵,日常所需的工作费用也较高,不可能像常规法那样普遍使用。③由于所需样品是微量的,所以微量样品的处理技术要求十分严格,一般的样品处理不如常规法简便。尽管如此,AMS测年技术仍是年轻沉积物年代学上的一大革命,它对于分析14C,10Be,36Cl,26Al和129I等长寿命宇宙成因的核素具有极高的灵敏度,所需样品只是常规法的千分之一,利用这些核素成为地球科学工作者手中测年或示踪的强有力的手段,使地学的研究更加深入,同时也开拓了一系列新的研究课题。例如,随着第四纪研究的深入,人们需要探寻高分辨的古气候、古环境记录。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首先需要高精度的时间尺度,可以这样说,假若没有AMS技术测定海洋有孔虫的14C年代,就不可能从全球变化的角度来讨论新仙女木事件。AMS10Be已被用于深海沉积物、大洋锰结核的沉积速率和生长速率的研究,还用于玄武岩和安山岩地带暴露年龄和侵蚀速率的研究。AMS36Cl可确定蒸发盐沉积物的来源及年龄,成功地测定了南极Yamato陨石的落地年龄和暴露年龄。AMS129I在水文学的研究中也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的AMS研究工作已进行了几年,已安装和正安装AMS装置的单位有4家(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所、北京大学、上海核子研究所和兰州近代物理研究所)。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HI-13型串列加速器质谱计曾测试过10Be以研究中太平洋锰结核的生长速率和沉积物的沉积速率,正在开展36Cl和1291的工作;北京大学正在进行14C的测试工作。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科学研究投入资金的加大,我国AMS的应用前景将越来越广阔。3 ESR测年ESR是英文Electron Spin Resonance的缩写,是近年开发的测年新技术,发展十分迅速,是一种极有潜力的测年新方法。目前国外已有50余家ESR测年实验室,其中日本约占一半,国内也有十余家实验室从事测年工作。ESR测年的学术交流十分活跃,已发表的文献约300余篇,国际上已召开了3次ESR测年及剂量学的学术会议,欧洲已开过6次TL和ESR测年会议。我国自1987年以来已开过3次TL和ESR测年的学术会议,在目前的国内形势下每隔两年开一次全国范围的学术会议的学科还是比较罕见的,这也说明了ESR测年的发展势头。ESR测年的原理是,当物质受到本身或环境物质中铀、钍、钾等杂质放射性衰变所造成的电离辐射时,物质内部产生一些缺陷,同时形成一些游离电子。当这些游离电子被其他杂质或晶格中的缺陷捕获时,就形成捕获中心,或原来的原子失去电子而形成空穴心,捕获电子心或空穴心由于含有未偶电子而带有磁性,物质中的未偶电子的浓度与时间成正比增加。这些未偶电子的浓度可用ESR谱仪探测到,从而达到测年的目的。ESR测年的主要特点是,首先测定的年限范围大,可从几千年到几Ma;其次可测试的样品多,如各种生物化石、海陆相碳酸盐、火成岩、变质岩、断层泥、沉积物中的石英、火山灰、硅华、石膏、长石、高岭石等,这比14C、铀系、热释光、裂变径迹等测年方法测定样品种类多;第三,样品用量较少(1~3g),珍贵的样品只需几十毫克,并可重复测量,样品不受损坏仍可做许多项目的理化分析;第四,制样简便,易于批量测试。ESR测年的应用十分广泛,而且正在迅速扩展,它可应用于古海洋学、石油地质学、灾害地质学(断层、滑坡、泥石流)、环境地质学、经济地质学、工程地质学和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这项技术不但可以测年,还可以给出被测样品热历史等许多有用的信息。ESR测年目前处于一种发展阶段,影响测年的因素有十几种,有些因素影响较大,目前看来最大的不确定性来自累积剂量的确定。由于ESR测年的历史较短,还不够成熟,有些影响因素的机理还不甚明了,有许多问题还要思考和解决,这就给ESR测年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和较大的误差,现在远不如14C测年那样完善。但是ESR方法有其独特的优点,在一些成熟的测年方法不能运用的地方都可以大显身手,这大概就是其生命力如此旺盛之所在。我国ESR测年起步还不算晚,五六年来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如黄土中的石英,南海的珊瑚礁,海洋沉积物中的贝壳、丽蚌、洞穴沉积物,西藏的硅华、石膏,周口店和辽宁金牛山的骨化石、断层泥,云南东川的泥石流堆积物,南海和黄海海洋沉积物中的石英、海岸风成砂等。其中有些研究已达到当时国外同类工作的研究水平。总体来讲,国内ESR测年研究多侧重在应用方面,对于ESR测年的机理研究较少。ESR测年技术比较复杂,涉及的专业知识也较广,因此需要年代学家、地质学家和固体物理学家相互配合,取长补短,共同研究,才能使这项新技术走向一个新的高度。ESR谱仪是高新技术产品,目前国内还不能生产。国内进口ESR谱仪的应该说不算少,但多集中在一些重点大学的物理学和化学系,或生物医学研究部门,并无专门的ESR测年实验室。1992年地质矿产部为海洋地质研究所年代学实验室引进了一台西德Brnker公司新型号的ESR谱仪,这是地质矿产部的第一台ESR谱仪,也是国内年代学实验室引进的第一台ESR谱仪。这台先进仪器的引进必将极大地促进我国的ESR测年工作。4 高精度质谱法铀系测年高精度质谱法铀系测年(MS)是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人首次提出的,这种方法的测年结果报道后,在学术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得到了一致的好评,认为是对铀系测年的一大革命。常规的铀系测年,系用核素单位时间内a衰变的次数来确定这种核素的含量的。因此,常规法铀系测年所用的样品较多,时间较长,精度较差。采用MS铀系测年可使样品减少到200mg(珊瑚),误差可减少到1%以下。因常规法铀系测年所需样品较多,因此在一些不满足测年前提的情况下,人们想方设法提出一些测年模式,而使用MS法可以直接测定较小量的样品,减少了一些人为的模式,使测试结果更为客观。以往人们认为在所有的测年方法中以14C最为精确。细致的研究后发现,海洋是14C最大的交换贮库,海洋不但与大气直接接触而且容积也极大,因此海洋对大气CO2的变化也有影响。铀系测年和14C测年是两种不同机理的测年方法。珊瑚样品用这两种方法同时测的,往往铀系的年龄老于14C年龄,由于常规铀系测年的精度不如14C测年,这种年龄的差异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高精度质谱法230Th/234U测年技术的使用,使测定珊瑚年龄的不确定度小于±100a,这样就可以利用铀系和14C之间的年龄差来计算大气14C比度的变化,进一步校正14C年龄。这个例子足以说明了MS铀系测年的意义。目前MS铀系测年仅限于碳酸盐和年轻火山岩类样品,有一定的局限性,随着研究深入,MS铀系测年的应用范围一定会扩展。国内尚未见过MS铀系测年的报道,但是国内有适于MS铀系测年的质谱仪,应该在国内积极开展这项工作。5 热释光(TL)和光释光(OSL)测年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发现了矿物TL信号的光晒退现象,提出了第四纪沉积物的TL测年以来,TL在测定年轻沉积物的年龄方面取得了不少进展,其中最为醒目的是在黄土研究中的应用。中外学者对我国、欧洲、北美中部、阿拉斯加的黄土做了许多TL测定,尤其对黄土的研究更为深入。总的来说,TL的应用范围还比较窄,大部分的TL工作集中在晚更新世以来沉积物的研究上。近年来从热释光测年发展出来的一种第四纪沉积物的测年新技术——光释光(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scene)测年(OSL),这种技术与TL测年有相似的测年原理,但比TL测年有优越之处。OSL信号是光激发使晶体中以“光敏陷获电子”形式积存的电离辐射能以光形式释放出来的结果。目前可用于OSL测年的矿物有石英、钾长石、锆石和磷灰石,测年范围一般从几千年到几十万年。适用于OSL测年的地质体为各种风积物(包括各种风尘和风砂堆积物)和各种水流悬浮搬运的沉积物(如河湖相、海相和三角洲碎屑沉积物等)。OSL测年比TL测年的优越之处在于:①可以不必考虑残留的OSL信号,因而较为准确;②样品的OSL信号比TL信号测量容易、简便而准确;③可以对一些难得的小样品进行测年。OSL测年的提出至今仅有几年的时间,目前尚处于发展阶段,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深入研究,但其测年的潜力已引起了许多地质学家的注意。6210Pb测年210Pb是238U衰变系列中的一个子体。210Pb测年方法是测定现代沉积速率和研究环境的一个有效工具。过去210Pb工作仅限于测定海洋、湖泊的沉积速率,近年来国外已转向研究环境问题、大气的210Pb通量和土地剥蚀等问题。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初在中美合作研究项目中使用这种技术以来,主要工作仍集中在河口及其邻近陆架的沉积速率的研究。近年来湖泊的210Pb工作十分活跃,我国著名的湖泊如鄱阳湖、滇池、太湖、昆明湖、洱海、巴里坤湖、艾比湖等都曾进行过210Pb测试,以研究湖泊近百年来的沉积环境变化及工业污染史,这是国内210Pb研究的一个主要方向。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目前年轻沉积物年代学新进展的特点是,测试新技术在测年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多,测年的精度越来越高,所用的样品则越来越少,测量时间也明显缩短。参考文献(略)(当代地质科学技术进展,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3,129~135页)
94 评论

薄荷点点

沉积学(sedimentology)是在沉积岩石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沉积学”这一术语最早由特罗布里奇1925年提出。“沉积学”曾被认为只是对沉积岩的薄片研究,针对这一说法,1932年沃德尔提出,“沉积学”是研究沉积物的学科,它研究沉积物的来源、沉积条件、沉积环境、沉积作用及沉积物转变为沉积岩的一系列复杂的成岩作用变化。“沉积岩石学”虽然也包括对现代沉积物特征和成因的研究,但更侧重于岩石研究,虽然对宏观岩石学同样予以重视,但更多立足于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下的室内研究。因此,“沉积岩石学”和“沉积学”的研究内容是相互渗透和不可分割的,同时又存在不同的分工。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由于石油工业发展的推动,广泛开展了现代沉积研究。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相关学科新成就的引进和渗透,以及大量的水槽实验工作,使沉积学得到全面飞速发展。该阶段,沉积学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沉积岩成因、沉积环境分析、沉积作用机理、沉积模式及其与环境、矿产、水文、工程等领域之间的关系。20世纪80年代至今,由于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以及各学科间的相互渗透,沉积学家逐渐认识到,地质记录中存在各种规模不一、在纵向上呈规律分布、侧向上可进行大陆内或大陆间以及全球范围追踪或对比的沉积旋回(韵律)事件。对它们的研究通常要超越专业或学科的界限,要跨越一个或多个国家的范围,于是提出了“全球沉积地质计划(GSGP)”,成立了专门性的学科组织“全球沉积地质委员会(GSGC)”。同时,通过该计划两个试点项目的实施,相继建立了全球沉积岩、全球沉积相、全球地层、全球古地理、全球事件、全球矿产资源等全球性概念,从而使沉积学的发展发生根本性变化,进入到沉积地质学的发展阶段。该阶段研究的主要特点是:强调古气候在沉积记录中的意义;注重沉积记录的全球同时性研究;强调各种事件在沉积作用中的意义;注重矿产资源分布的全球同时性或全球成因特征的研究;研究兴趣从地球本身转向地球外部世界;强调全球海平面变化在沉积记录中的作用;注重多学科的相互渗透和综合研究。沉积岩是地壳表层分布最广泛的一类岩石,不仅蕴藏着丰富的煤、石油与天然气、水以及金属、非金属和建筑材料等人类赖以生存的大部分资源,而且还记载了约30亿年的地球上的水圈、生物圈和大气圈演化历史的信息。因此,要了解地壳与生命演化的历史,查明各种资源赋存的条件与分布规律,揭示人类生存环境变化与发展的趋势,必须研究沉积岩的形成条件和原始的沉积环境。沉积学研究主要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石油工业的迅速发展而发展起来的。20世纪是沉积学的发展时期,突出成就集中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对现代沉积物和古代沉积岩的研究,建立了一系列相模式;二是沉积作用与大地构造关系的研究。相模式有助于人们认识相与环境的复杂关系;板块构造理论的出现,则为沉积相大范围的展布和古地理变迁的解释提供了新的思维模式。层序地层学、旋回地层学和事件地层学的出现,又为全球岩相古地理研究和沉积作用与环境细节的鉴别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1986年,国际地科联沉积地质委员会关于“全球沉积地质计划”的提出,对此后岩相古地理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由于发展国民经济对矿产资源的需求,沉积学在欧美国家发展迅速,在此期间,出版了大量相关的总结性专著和专业刊物,充分反映了沉积岩岩石学的研究水平。如裴蒂庄的《沉积岩》,1975年已发行第三版,并译成中文;布拉特、米德顿和穆雷合著的《沉积岩成因》(1972),对沉积物的成因,特别是物理和化学沉积作用的机制和过程做了精辟的叙述;德国学者赖内克与印度学者辛格合著的《陆源碎屑沉积环境》(1979),从沉积构造出发来探讨沉积环境,亦已译成中文;英国学者里丁主编的《沉积相与沉积环境》(1978)、美国学者弗里德曼与桑德斯合著的《沉积学原理》(1978)、威尔逊著的《地质历史中的碳酸盐相》(1975),也是很重要的著作,反映了现代沉积学的水平。应该特别提出的是奎宁和米格利奥里尼于1950年发表的《浊流与形成递变层理的原因》,开辟了浊流研究的新篇章。其后,荷兰的鲍马在奎宁指导下研究了浊流及复理石沉积物,提出了浊流沉积的特征,即“鲍马层序”,并与布劳威尔合著了《浊积岩》一书,对浊积岩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由希曾提出的等深流(contour current)沉积和凯林提出的风暴岩(tempestite)沉积,被认为是继浊流沉积之后沉积学领域中的另一重大发现。迪金森著的《板块构造与沉积作用》一书,则是从板块构造理论出发进行沉积作用与沉积盆地方面的研究,这是板块构造与沉积作用相结合的一本代表性著作。目前,沉积学方面的专业性刊物有《Journal of Sedimentary Petrology》(译为《沉积岩石学杂志》)(1931年,美国)、《Лнтолрия и Полезые Ископаемые》(译为《沉积岩石学和沉积矿产》)(1963,苏联)、《Sedimentary Geology》(译为《沉积地质学》)(1962,荷兰)、《Sedimentology》(译为《沉积学》)(1963,美国)、《Clay Mineral》(译为《黏土矿物》)(英国)、《Clay and Clay Mineral》(译为《黏土和黏土矿物》)(美国)。此外,荷兰的爱思唯尔(Elsevier)出版公司出版发行的《沉积学的进展》专集(已出版40卷),是沉积学方面的重要系列书籍。我国近代沉积岩石学的研究起步较晚,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相关研究工作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发展起来的。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民经济对能源、资源的需求,石油、煤、金属与非金属沉积矿产的大规模勘探、开发及研究工作相继开展,沉积岩石学与地质学的其他分支学科一样,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例如,20世纪提出的“陆相潮湿坳陷生油”理论,对指导以后的油气勘探工作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我国对黄土的研究工作成绩显著,特别是黄土的类型及层序的划分、古气候层的发现等都引起了国际同行的关注;20世纪总结的中国外生矿床的形成演化规律,提出的“含矿岩系”“含矿周期”“成矿系列”等概念和假说,在矿床研究及普查找矿工作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海洋沉积的研究亦取得不少历史性的进展。总之,沉积岩岩石学和沉积学的研究出现了欣欣向荣、百花争艳的局面。为了促进我国沉积学的发展,1979年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和中国地质学会共同成立了沉积学会,并于当年11月在北京召开了第一届沉积学学术会议,对沉积相、沉积环境和沉积建造,沉积矿床的形成条件和形成规律,沉积岩分类,沉积矿物学,现代沉积,有机地球化学等研究领域进行了大规模、广泛的学术交流。随后又相继召开了碎屑岩、碳酸盐岩、黏土岩、现代沉积等方面的专门学术会议,《沉积学报》于1983年创刊,并结合能源、资源、环境、灾害等方面的研究,为我国地质学的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

121 评论

angellingabc

物源条件与沉积物供给,既是沉积盆地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也是层序地层形成与发育控制因素研究的一个主要内容。笔者综合利用多学科、多手段获得的资料进行沉积物源分析,深入探讨物源条件对富县地区延长期层序地层的形成演化与砂体展布控制关系。(一)物源方向分析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期沉积物源问题,前人已有定论,即盆地东北、西南、东南3个物源区控制盆地延长期湖泊-三角洲的沉积充填作用。但是,对于延长期富县地区物的物源与三角洲-湖泊相沉积的展布等问题,却多有争议。一是认为,富县地区主体为浅湖-深湖相区而缺乏碎屑物源供给,储层砂体不发育;二是认为,延长期鄂尔多斯盆地中央为近东西向的湖泊沉积,富县地区由来自于北部和东北部的物源供给控制着沉积相带近南北向展布。笔者通过富县地区及其邻区重矿物、岩性特征、岩屑组分、粒度法、砂体厚度展布、露头古水流方向等综合研究认为,不能把富县地区延长组仅仅归入湖相沉积,它仍有较大规模的三角洲砂体发育,沉积相展布具有东、中、西明显分带性,存在两个不同方向的物源。古水流方向揭示物源方向与砂体的展布根据魏斌等(2003)通过露头区古水流方向的统计分析(图5-10)可见,尽管延长组早、中、晚期主、次物源区的分布及方向发生了一些具有继承性的演化,早中期以东北、西南边缘的古陆区提供主要物源供给,晚期西南边缘古陆区因抬升而成为更为重要的物源供给区;但是,作为盆地东南近边缘的富县地区,在整个延长组沉积时期总体上仍发育北东东和南部两个物源供给区。图5-10 富县东南邻区延长组露头剖面古流水方向玫瑰花示意图通过对富县及其邻区宜川、宜君、道镇、旬邑、韩城及铜川等地延长组剖面的古水流方向的实际调查,对所获得的测量数据(表5-2,5-3,图5-10,图版Ⅰ-2)分析也得出相似的结论,即研究区东部及区外东北的主水流方向分别为南西西方向,研究区南部及区外南方的古水流主方向为北、北北西等方向,显示研究区东牛武沉积亚相(富县三角洲前缘)与区西直罗沉积亚相(黄陵三角洲前缘)分别向西和北延伸,相应具有东—北东、东南方向的古陆隆起物源区。表5-2 富县地区及邻区露头剖面古水流方向测量数据统计表表5-3 富县地区南部邻区露头剖面古水流方向测量数据统计表重矿物组合特征表明存在两个物源在富县地区西部直罗与东部富县—牛武两地,延长组岩石重矿物组合存在明显差异(表5-4):①直罗一带岩石中锆石含量多,锆石颜色以无色为主,仅少数为浅红色。除ZF22井外都有较丰富的板钛矿;磁铁矿含量高;主要为锆石+石榴子石+磁铁矿稳定组合,距物源远。②富县—牛武南三角洲远端 ZF29 井锆石含量又远大于三角洲近端富县北东众多钻井。富县牛武锆石多为浅红色、玫瑰红色;几乎没有板钛矿;为石榴子石+锆石+磁铁矿次稳定组合。表5-4 富县地区延长组砂岩重矿物组成(wB/%)及分布统计表从延长组重矿物组合的特点、重矿物对物源的响应及“ZTR”指数以及重矿物组合的平面分布规律分析表明,晚三叠世延长期富县地区存在两个物源区:①牛武一带物源来自东北部和东部的古隆起物源区。该物源区为南北向条带状分布,位置与现今吕梁山区相当,到侏罗纪可能为低矮丘陵,此时非主要物源区。母岩主要为前震旦系的花岗片麻岩、花岗岩、浅变质石英岩、石英云母片岩、板岩等。②直罗一带物源主要来自于东南方向的蓝田、华山地区太古界斜长片麻岩、石英绢云母岩等母岩,这与该地区延长组以长石砂岩为主、石榴子石、磷灰石等重矿物含量较高的特点吻合。岩石中岩屑成分的差异反映两个方向物源的存在碎屑岩岩屑成分及含量是物源追索与沉积搬运条件恢复的良好指示性标志。薄片观察发现,延长组砂岩岩屑含量均较高但成分差异大:富县牛武一带以硅质岩、变粒砂岩、变粒泥岩及少量凝灰岩为主;直罗一带则以大量碳酸盐岩岩屑和云母、泥质岩岩屑为主。表明二者物源存在差异,牛武一带物源来自东北部和东部的古隆起,直罗一带物源则是东南部古隆起。沉积特征横向变化揭示物源方向与砂体的展布根据延长组主要油层组和重点层序的砂岩比等值线和沉积相图(图4-6,4-7,5-8)分析可见,本区沉积特征与砂体展布的地区分带性和差异性受到不同物源的控制,具体表现为:①牛武地区砂岩粗,直罗—张村驿地区砂岩细,说明前者距物源近,后者距物源远;②牛武地区水动力条件强,直罗—张村驿地区水动力条件弱,前者属近岸环境,后者相对远离岸边;③牛武地区泥页岩不如直罗—张村驿地区发育,牛武地区属浅湖环境,直罗—张村驿地区属浅湖-半深湖环境。这些均表明牛武(富县三角洲)与直罗(黄陵三角洲)延长组是两个物源不同、既独立又联系的两个三角洲体的延伸部分,即富县三角洲物源来自北部和东北部的古隆起,黄陵三角洲物源来自南部和西南部,二者之间被湖泊-前三角洲亚相分开;三角洲砂体总体呈北西-南北向展布。综上所述,延长期沉积时富县地区存在东北—东和东南两个方向的物源供给,区内三角洲砂体既不仅呈南北向展布,也不单纯呈东西延伸,而是具有明显的东西分带性,即东部富县一带三角洲呈南西西向延伸,而西部直罗一带黄陵三角洲远端部分为向北展布。(二)物源供给条件对层序地层的控制由于湖盆具有体积小、水体少、内部构造差异大、多物源、近物源、多沉积沉降中心等特点(Shanley等,1994),因此物源供给对湖盆沉积可容空间的变化有重要影响,并决定了层序内部沉积相的展布与叠置样式。富县地区延长组物源来自于盆地东—东北部和东南部两个方向,这两个方向的物源及其因受多次次级构造运动、气候变化而发生的多次供给变化,对本区延长组6个层序地层的形成演化及其互相间的差异性的形成均产生深刻的影响。整体上,SQ1、SQ3、SQ6形成时,构造运动使湖盆和物源区的高差增大,一方面加速物源区的物理风化作用;另一方面使河流携带物质的能力增强,提高了沉积物供应速率,因此物源供给充足,储层砂体较为发育;而SQ2、SQ4、SQ5沉积时构造运动相对微弱,使湖盆与物源区的高差小,物源供给欠充足,而多发育分流间湾、含煤沼泽微相与前三角洲亚相等细粒沉积物,储层总体上厚度小、粒度细。而每个层序发育过程中,又受因构造运动、气候等变化引起的次级物源供给情况变化的影响,表现出每个层序发育演化的不同时期形成不同的沉积亚相组合、不同类型的沉积物以及不同的沉积叠置样式,储层发育情况也存在差异。在早期低水位体系域和晚期高水位体系域(以SQ2-HST、SQ3-HST、SQ6-LST等为代表)形成时,常有丰富的物源供给,物源供给速率大于可容空间增长速率,多形成进积型式,当两者速率趋于相当时也形成垂向加积型式沉积序列,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三角洲平原亚相储层砂体;而中期湖进体系域(以 SQ3-TST为典型)形成时,由于湖平面的上升,气候湿润,物源区以化学风化为主而多形成细粒沉积供给,物源供给速率小于可容空间增长速率,常常形成退积型式准层序叠置序列,当两者速率趋于相当时也形成加积型式沉积,三角洲前缘亚相区域缩小,前三角洲亚相极度发育,缺乏储层分布而发育生油岩系。

164 评论

相关问答

  • 国际性期刊研究沉积物源的方法

    物源条件与沉积物供给,既是沉积盆地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也是层序地层形成与发育控制因素研究的一个主要内容。笔者综合利用多学科、多手段获得的资料进行沉积物源分析,深

    那一缕幸福 2人参与回答 2024-06-30
  • 沉积相沉积环境论文

    关于沉积相的含义沉积相研究最初源于相的研究,关于相的研究历史很长,最早由丹麦地质学家斯丹诺(S t e n o)1669年引入地质文献。他认为相是在地质时期内地

    别针换别墅嘞 2人参与回答 2024-07-01
  • 沉积环境与沉积相论文

    沉积环境沉积环境就是发生沉积作用的一个地貌单元,按塞利(RCSelley,1970)的定义,沉积环境是“在物理上、化学上和生物上均有别于相邻地区的一块地球表面”

    长亭不再送别 2人参与回答 2024-06-29
  • 沉积学报

    沉积学(sedimentology)是在沉积岩石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沉积学”这一术语最早由特罗布里奇1925年提出。“沉积学”曾被认为只是对沉积岩的薄片研究,

    温暖三月5021 2人参与回答 2024-07-01
  • 沉积环境与沉积相论文3000字

    侏罗系在特吉达地区发育广泛,尤其是阿泽里克背斜和东北部黑山地区,分布面积广,露头无任何覆盖物,清晰可辨。岩性上主要是一套粗碎屑岩和中细碎屑岩组合。粗碎屑岩中,长

    绰号昵称 2人参与回答 2024-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