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52

切尔西爱吃鱼
首页 > 论文问答 > 中国电影产业论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阿波罗三下

已采纳
百年简史自1905年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的诞生到2005年,中国的电影已走过了第一部中国电影《定军山》整整一百年的历程。在这百年的中国电影历史长河中,中国电影的发展史离不开中国武术的熔入。中国电影从无声、单机、黑白影片到高科技、大投入、环绕立体声巨幕电影,乃至全球最有影响力的电影节,以武术及以尚武崇德的侠义思想为主题的电影占据了中国电影的重要地位。因此,可以说,中国武术促进了中国电影的发展;中国电影推广和宣传了中国武术。中国电影史上的三次产业发展时期:第一个产业时期中国电影第一个产业时期是1922年—1937年。在世界电影诞生的第二年,1896年电影现身于上海开始,中国本土的电影业便从商业放映起步了。在经过蹒跚学步的萌芽期之后,到上世纪20年代,已经开始向私营化的产业发展,当时社会的资本环境与行业内的准备日渐成熟,民族工商业获得了空前的机遇得以迅猛发展,个人/社会资本,更准确地说是“游资”的逐渐充盈,使得很多资本家们投资的目标开始瞄准电影这一新兴行业。在这个行业里,人才和技术上的储备正在丰满,张石川、郑正秋、罗明佑、黎民伟和后来的邵氏兄弟等一批电影人都是从摇篮期走过来的先驱者,他们各自不同程度地涉猎了电影行当中创作、制片甚至发行、放映几个方面,所积攒下来的经验使之成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电影中坚。在技术上,初期设备使用和摄制过程都要依靠外国技术人员,但有了像罗永祥、董克毅、吴蔚云等最早的一批技术人才的加盟,这一局面很快就被打破。具备了上述条件,以1922年明星公司成立为标志,电影公司迅速增长,到1924—1926年达到了高峰,据统计中国共开设有175家电影公司,仅上海一地就有141家。在这个大浪淘沙过程中,“明星”、“联华”、“天一”三大公司浮出水面构成了三足鼎立。老字号的“明星”在上海的成立是电影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始终当仁不让占据着第一把交椅,将个人资本的运营方式发挥到了极致;1930年成立的“联华”拥有院线的先天条件,形成“影院业与制片业之最初的联合阵线”。罗明佑率先在一家私营公司里实现了制—发—放一条龙,他的经营思想在现在看来都是先进的,他试图结束中国电影的个人资本经营时代,进入垄断金融资本的高级阶段。然而当这一超前的理念遇到战争炮火和尚在襁褓中的金融体系时,只能是被描绘在纸上的美好前景,罗明佑成了一位悲剧的人物;1925年成立的“天一”公司,以数量取胜的作风固然可圈可点,但它成功地开发了东南亚市场,发展到现如今的“邵氏”,其生命线之长足以独立支撑起一部私营公司发展脉络的活历史。与此同时,三大公司不同的制片策略也为中国电影奉献了不同的艺术形态,“明星”是“长篇正剧”的鼻祖、“联华”是“文艺片”的源头,而“天一”则把“稗史、神怪片”一脉发挥得淋漓尽致,这些影片的类型直至今日仍在延续。三大公司是电影产业链中上游制片业的代表,而与之同步发展的中、下游发行放映业也不甘示弱。在上海,最初的影院放映是由西方人经营的,西班牙人雷玛斯的青莲阁是第一个电影固定放映点,随后建起了属于自己的一条“院线”。到1926年雷玛斯离沪回国时,他的动产与不动产相加总计不下百万,足以号称“电影大王”。雷玛斯告老还乡时,张石川和百代公司的经理张长福终于等到时机,立即于1926年3月份承租了雷氏的五家电影院,组成中央影戏公司,以原有中央大戏院为领衔戏院,又吸收了“中华”、“平安”,中央影戏公司直辖7家影院。这条国片院线的形成是制片商涉足放映业的标志,同时中国电影的院线开始了新的划分。在北方,1918年开始经营北京真光电影公司的罗明佑将其属下3家影院,于1927年与经营西片的发行业务的英籍华人、平安电影有限公司董事长卢根属下的3家电影院合营,定名为华北电影公司。1929年华北电影公司进入全盛时期。罗明佑除掌控以上影院的首轮、二轮中外影片上映外,还以平津为中心,在石家庄、太原、郑州、济南、青岛,乃至沈阳、哈尔滨拥有直接或间接管辖的院线,同时开展国内外影片的代理发行的业务,短短几年时间控制了北方地区的电影发行放映,经营的影院达二十多家,把曾垄断经营影院的洋商一概排除在外,成为影院业名副其实的“华北王”。面对中国庞大的市场和丰厚的回报,好莱坞八大公司纷至沓来,在上海和华北地区分别设有办事机构。关于当时电影的放映数量,有数字显示,美国电影以每年占进口影片数量平均80%以上的绝对优势控制着中国电影的放映市场,甚至决定着影院业的生计。尽管国产片的总生产量只是进口影片输入量的1/3或1/4,但是就中国的放映率和受众人群来说,国产片的影响力并不逊色于以美国片为主的外国电影。第二个产业时期1937年后,上海电影业因时局波动而变化,以“明星”消亡、“联华”解体、“天一”南迁为标志,老影业逐步消亡。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个黄金岁月和
238 评论

奋斗的小俊俊

《人论思想与文学研究的新探索》,《人民日报》2001年2月18日《跳荡着的“格局”》,《文艺报》2001年11月28日《从分析走向新的综合》,《中国图书评论》,2001年第2期《文化潮头的思想与言说》,《中国教育报》,2001年4月5日《已知春江水暖时――评王强〈网络艺术的可能〉》,《中国文化报》2001年9月6日《国际电影贸易格局与中国电影产业对策》,《文艺研究》2002年第5期《中国文化产业不能任凭国际市场的摆布》,《文艺报》2002年8月17日(整版),《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2年第2期全文转载《美国文化是不是压路机?——美国文化产业政策的全球化取向》,《文艺报》2002年5月11日(整版),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研究》第10期全文复印《国际文化贸易的现状、问题及对策》,《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1万7千字,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文化研究》全文复印《中美文化贸易的新特点及中国入世后的对策》,《燕山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文化研究》2003年第2期全文复印;同时被《外贸经济》全文转载《中国电影产业面对枪林弹雨》,《文艺报》2002年3月9日(2/3版),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影视艺术》2002年第3期复印《电影市场保护与与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中国电影:创作与市场——第十一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出版,获第十一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优秀论文奖《作为产业的电影》,《人文杂志》2002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影视艺术》第5期复印《人的全面发展与文艺学学科建设研讨会述评》,《文学评论》2002年第2期,6,000字《中国文化――让田野吹来清新的风》,《人民日报》2001年6月12日《摄影文学,影像与文字的“内爆”》,《文艺报》2001年4月20日,获冰心摄影文学奖《看不见硝烟的战争――文化市场的迅猛发展引发学者思考》,《中国教育报》2002年1月31日“名家荐书”栏目,2,500字《刘家科散文的民间情怀》,《文艺报》2002年11月2日《国家的文化形象》,《文艺报》2003年1月25日(2/3版),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复印《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求是》,2003年第8期,1,500字《质疑文化普遍主义》,《文艺报》2003年4月19日整版,《美术》杂志2003年第7期全文转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复印《贸易模式与中国文化产业的取向》,《中国文化报》2003年8月2日,3,000字  《中国文化产业参与国际化竞争的目标定位》,《中国文化报》2003年8月9日,3,500字《全球化时代的国家文化主权和文化安全》,《文艺报》2003年8月23日《贸易模式对中国影视产业国际化市场策略的影响》,第十二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电影论坛入选论文《国际文化战争的态势》,《文艺报》2004年,2004年3月27日《索尼转型:阵痛还是迷失?》,《文化报》2004年《历史上美法电影的一段贸易争斗》,《文化报》2003年11月21日《文化安全的互动模式》,《文艺报》2004年,2004年6月10日《多维视野中的国际电视节目市场——西方国际电视节目贸易研究综述》,《现代传播》2004年第5期《从三大电视博览会看国际电视市场》,《中国文化报》2004年5月21日《缩小版权贸易逆差的五大攻略》,《中国文化报》2004年11月18日《国际贸易:中国文化政策的语境选择》,《中国文化报》2005年1月14日《中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文艺报》2005年2月3日,3000字《国际文化经济与文化贸易发展报告》(第一作者,5万字),《国际文化发展报告》,商务印书馆,2005年12月《国际文化贸易综论(上)》(第一作者),《河北学刊》2005年第6期《国际文化贸易综论(下)》(第一作者),《河北学刊》2006年第1期《文化产品的国际化标准》,《文艺报》2006年3月14日《时代发展呼唤软实力》,《文艺报》2006年5月11日《当前国际文化贸易的特点》,《文化研究参考》,2006年第1期《战略性文化贸易政策》,《文化研究》,2006年第3期《媒介产品的国际营销》,《第七届国际传媒经济论坛论文集》2006年12月,3000字 国际文化贸易格局下的中国文化出口策略,《现代经济探讨》,2008年第3期,新华文摘论点摘编新媒体的文化价值变革与发展动力,《当代电影》,2008年第6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复印增强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影响力对策研究,《北京文化发展报告(2007-2008)》,社科文献出版社,2008年1月中国文化产品进出口结构分析,《国际文化产业课题研究报告》,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中美文化贸易摩擦加剧的原因与对策(第二作者),《国际贸易》,2008年第10期新媒体发展与当代传媒经济研究新课题,《传媒产业评论》 2008年12月出版国际文化贸易新趋势下中国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策略,《文化产业导刊》2010年第3期城市传媒集团在文化产业中的定位与经营创新,《现代传播》2010年第1期文化产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研究,《经济问题》2010年第2期 《当代国际文化贸易与文化竞争》,专著,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  《文化巨无霸——当代美国文化产业研究》,与刘悦笛联合主编,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  《西方媒介产业概观》(书稿)  《当代文艺思潮论稿》(合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撰稿一万字  《国际文化发展报告》,第一编委,商务印书馆2005年12月出版  《国际文化贸易概论》,专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  《国际文化贸易丛书》(七卷本),主编,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即出8.《城市传媒形象与营销策略》,主编,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9.《新媒体:竞合与共赢》,主编,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10.《中国电视媒体运营管理实务》,主编,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7年出版11.《中国传媒经济英才》,主编,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年出版12.《新媒体经营与法律系列丛书》(七卷本),主编,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2010年出版13. 《文化市场学》,主编,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14.《文化创意学》,主编,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即将出版 影视创作生产重大问题研究(首席专家),国家社科基金决策咨询项目,经费15万,2010年历史唯物史观与当代文艺思潮(主要成员之一),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经费35万,2004~2007年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研究(子课题负责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经费80万,2008~2011年国际文化经济与文化贸易发展前沿报告(课题负责人),中宣部、文化部委托,经费40万,2005年复杂经济形势对我国广播电视产业的影响(课题负责人),国家广电总局课题,经费15万,2009年国际传媒产业重构与中国传媒产业的国际化道路(课题负责人),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项目,经费15万,2009年中国文化产业走出去战略研究(课题负责人),商务部研究室委托课题,经费5万,2005年;  北京市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对策研究(课题负责人),北京市社科规划项目,经费5万,2006年中国文化产品进出口结构分析(课题负责人),文化部委托课题,经费5万,2007年中国文化产品进出口指数体系设计与编制研究(课题负责人),文化部委托课题,经费 5万2008年中国文化产品出口对策研究(课题负责人),商务部服务贸易司委托课题,经费5万,2006~2007年尼日利亚NOLLYWOOD影视城可行性研究报告(课题负责人),中土北亚集团委托课题,经费25万, 2006年中国影视文化产品的国际贸易问题研究(课题负责人),中国传媒大学校级课题,经费3万  中国·太湖文化论坛立项报告(课题负责人),中信集团、苏州太湖旅游度假区管委会联合委托,经费10万,2006年廊坊万种文化生态旅游产业园概念策划(课题负责人),廊坊市政府委托课题,经费50万,2010年山东兖州文化产业园区规划(课题负责人),兖州市政府,25万,2010年 《市场、文化、权力:中国第二次文化革命的形成》(译文),《文化研究》第3辑,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2万6千字  《阿多诺的绝望:大众文化如何重振其创造性》,同上,5千字  《纪念布迪厄》,《文化研究》第4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出版

350 评论

不服沙拉

除了题目外,还有其他要求吗,你还能提供别的资料吗?

295 评论

蛋蛋love祺祺

中国电影业发展的原因论文俺发送给您可以吗

276 评论

相关问答

  • 中国电影产业论文

    中国电影业发展的原因论文俺发送给您可以吗

    陌茉默墨 5人参与回答 2024-09-09
  • 中国文化产业评论杂志电话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专业2015年考研招生简章招生目录 专业代码:1301J1 研究方向 01文化规划02文化投融资03文化

    大庆张总 2人参与回答 2024-09-10
  • 中国林业产业杂志影响因子

    有本就叫农业科学啊,汉斯出版社出版的

    星愿乐活 3人参与回答 2024-09-09
  • 中国文化产业评论CSSCI

    在《中国软科学》(两篇)、《光明日报》(四篇)、《人民日报》、《学术月刊》(六篇)、《远东经贸评论》(新加坡远东经合国际学术组织主办,中英文版)、《社会科学战线

    养鱼的老头 2人参与回答 2024-09-10
  • 中国文化产业评论杂志电话号码

    cctv

    我想我是海啊 2人参与回答 2024-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