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227

太阳的路
首页 > 论文问答 > 中国传统文学论文2000字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电锯小天王

已采纳
一. 中国传统文化是建立在农耕文明基础上的,在现代文明的今天,只能有选择的继承; 二.中国传统文化承载了太多的专制集权制度统治时代的糟粕,必须批判的继承; 三.认为儒学可以救中国,传统文化可以救中国,下个世纪是东方人的世纪,等等观点,都是缺少科学根据或者说一厢情愿的; 四.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形式的东西(其实也承载着一定的内容,用李泽厚的说法是“有意味的形式”),比如书法、戏曲、音乐、建筑等要采取有力的措施进行保护,这是人类共同的财富; 五.对孔子等古代著名思想家的理论和学说要给予应有的尊重,他们可能是保守的,也可能是当时先进文化的代表,但是封建糟粕与他们无关,而是历代统治者根据自己统治的需要把其变成了愚昧民众的工具; 六.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太笼统,流传的过程也很复杂,把中国的古代社会发展的迟缓归咎为儒家文化并不公道,更重要的原因恐怕还是制度,制度这种文化不是哪一家的学说;
355 评论

绿草泱泱

1.《庄子人生追求新解》,《宝鸡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4期,8千字。2.《略论古希腊运动理论的历史发展》,《宝鸡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期,6千字。3.《略论文化的承传与再建》,《炎黄》1995年1期,6千字。4.《反思与抉择: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审美价值取向》,《宝鸡文理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1期,6千字。5.《论中国人的宇宙意识》,《宝鸡文理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6千字,收入大型工具书《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宝典》。6.《天人同构与中国传统美学精神》,《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 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美学》分册1999年第3期转载,8千字。7.《容纳百川与创新学术》,《社会科学家》2000年第1期,6千字。8.《儒学心性论的历史进程》,《中国哲学史》2000年第2期,10千字。9.《对中华和合文化传统的探索》,《浙江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2千字。10.《圣人之学的探索》,《哲学研究》2000年第6期,3千字。11.《从“横渠四句”看张载哲学的人文精神》,(台湾)《中国文化月刊》第245期,12千字。12.《庄子的人生理想》,《慧泉》2001年第1期,6千字。13.《从人学视野审视儒家文化》,《博览群书》2001年第5期,2千字。14.《中国哲学的反思与未来走向》,《探索与争鸣》2001年第7期,7千字。15.《庄子论命与生死》,《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分册2001年第11期转载,8千字。16.《庄子心性论发微》,《中国哲学史》2001年第4期,12千字。17.《庄子心性论》,(台湾)《中国文化月刊》第264期,15千字。18.《周易的养生理论》,《大易情性》——第二届海峡两岸青年易学论文发表会论文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15千字。19.《试论庄子的人生理想》,《道韵》第十一辑,中华大道出版社,2002年8月,13千字。20.《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现代反思》,《琛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分册2004年第8期转载,8千字。21.《中国哲学话语系统的现代转换》,《东方论坛》2004年第3期,6千字。22.《为师有为师之道》,《中州学刊》2005年第3期,5千字。23.《整体与贯通》,《中国出版》2005年第6期,3千字。24.《“学而优则仕”辨》,《中国哲学史》2005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分册2005年第10期转载,《新华文摘》2005年第22期摘要转载,12千字。25.《儒家的义利观念与现代市场经济》,《儒学评论》创刊号,河北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6千字。26.《孔子“直”论之内涵及其人格意义》,《孔子研究》2005年第6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分册2006年第1期转载,8千字。27.《“无为”观念的历史演化及现代意义》,《太原师范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一期,1千字。28.《“学而优则仕”的历史流变》,《中国社会导刊》2006年第3期下,3千字。29.《中国心性论第三种形态:道家心性论》,《人文杂志》2006年第1期,9千字,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2006年第4期转载,《新华文摘》2006年第7期全文转载。30.《由礼而仁而艺:孔子人文思想的逻辑展开》,《河北学刊》2006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2006年第10期转载,5千字。31.《儒家人性论的发展路向》,《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12月28日,5千字。32.《多元文化交流中的儒家思想》,《哲学动态》2007年第4期,3千字。33.《道家天命论的精神追求》,《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9千字。34.《道家性本论刍议》,《东方论坛》2007年第1期,8千字。35.《儒家传统的当代命运》,《探索与争鸣》2007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2007年第6期转载,8千字。36.《儒道人性论之基本差异》,《河北学刊》2007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2007年第10期转载,10千字。37.《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中国人民大学校报》2008年11月17日,3千字。38.《现代社会与儒家传统思想资源》,《河北学刊》2009年第1期,4千字。39.《孔子的君子论及其现代意义》,《探索与争鸣》2009年第3期,9千字,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2009年第6期转载,《新华文摘》2009年第11期全文转载。40.《李栗谷与罗整菴理气论比较研究》,《人文杂志》,2009年第2期,9千字。41.《李退溪与奇高峰关于四端七情的论辩》,《孔子研究》,2009年第4期,8千字。 《孔子的君子论及其现代意义》《探索与争鸣》,2009-5-4

182 评论

老王弃治疗

你可以直接在那些论文网站上面搜索一下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找到相关的范文进行修改或者是仿写都可以。

321 评论

xiaomianwowo

给你个提纲你自己挑着写  一、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历史上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体系。它有着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集体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它从时间上讲,中国传统文化大致是指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文化。因为鸦片战争后由于西方文化的剧烈冲击。中国文化开始大幅度的震荡,调整。这种变化一直持续至今。从地域范围看,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包括传统的中国地理概念,还包括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越南、朝鲜等国家和地区,没有一个清晰的地域界限。她是我们的祖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今天中国人的思维与行为仍在不自觉中深受其影响。纵观历史,传统文化主要包括儒学、美德、礼仪、民族精神、榜样、诚信、和谐观、负面道德经验等方面。  二、多视角看传统文化教育的德育价值和体现  传统文化教育的德育价值,众说纷纭,许多专家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此各抒己见。有些学者们论证了儒学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认为儒学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思想政治课程改革、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等具有极为有益的作用。还认为新儒学伦理道德思想有助于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对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也有启示。改革开放以来和加入WTO以后,中国的人文精神及传统文化思想受到挑战。对学生进行儒学教育,坚定信仰教育有利重建精神家园,凸显人文精神,要求我们加强儒学伦理教育,倡导道德体验教育。  〔1〕有学者从美育及传统美德的角度看其德育的促进作用。也认为当代德育的社会文化环境受以现代传媒为特征的大众文化影响,人的审美受到侵蚀、精神世界也被无情的挤压着。青少年的奋斗精神、进取精神、创造精神受到巨大影响,自我意识强全局意识差、竞争意识强合作意识差、好胜心强抗挫折能力差等不健全人格结构。而美育与德育的终极价值取向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和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审美教育与价值观的培养及形成有密切的关系,这也是我国把美育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原因;当前可以通过艺术教育、经典导读、看经典戏剧电影、文学导读、注重课程教材改革、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等措施来实施美育。  〔2〕对于美德作为知识可教性,有学者论证了其可教的限度和方式。苏格拉底说:“美德即知识”。但美德作为知识被教师有限度的。原因是它主要通过理性去获得、美德本身的内涵在当代社会中的失落、合格的美德教育教师的失落。所以传授也有其特殊的方式,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  〔3〕香港中文大学刘国强教授阐述了中华美德教育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指出儒家伦理教育之特点,尤其分析了仁的不同层面的含义和与诸德的关系,认为它们都是相互关联和融通的一个体系。他的关于中华美德的当代意义提醒了我们不要一味的追求现代的、西方的、流行的价值观,而忽略中华传统美德所蕴涵的价值。  〔4〕 至于道德榜样、榜样教育问题,部分学者论述了榜样的道德价值,道德榜样的类型、可能和功能。一般的榜样并不特指道德榜样,它们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只有具有正面价值的榜样都有道德的崇高性或崇高的道德价值。从道德主体的角度看,可分为个体道德榜样与群体道德榜样:从社会生活的实际来看,不可能人人都成为道德榜样,主要是:掌握和控制社会道德资源者、对社会负有重大责任和具有重要影响者以及成年人。道德榜样有几种产生的可能,即先验论、发现论、需要论、实践论。不管怎样,道德榜样产生的条件至少应该是理性主义和普遍主义的诉求。道德榜样的功能如下:传统优秀道德的典型承载者,现实主导价值的积极弘扬者,未来理想道德的开拓创新者。这三种内在功能决定了道德榜样具有示范和激励的外在功能。  〔5〕现实教育中要积极发挥道德榜样的外在功能,使其转化为内在功能,以不断扩大的道德榜样的力量和影响力。但如何处理好榜样教育与偶像崇拜呢?有学者指出要合理运用它们之间的耦合,来建设新时期的文化和进行学校道德。需正确认识偶像崇拜语境下的榜样教育。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和现代传播媒介产品的普及,新的文化形态和现象的出现冲击并改变着传统的文化模式和文化观念。时下榜样曲高和寡,偶像却层出不穷。这就要求找出新时代文化背景下榜样与偶像的差异与共生,建构它们间的耦合机制。需要我们贯通理性思维与情感体验;协调价值目标与现实生活。  〔6〕民族精神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和重要价值,当前有学者对学校如何进行民族精神教育作了研究和思考。指出民族精神教育应具有生活性、综合性、发展性,体现民族性和全球性的统一,且要设置专门的民族精神教育课程。拟定民族精神教育目标,不同的学习阶段,目标层层深入。至于其教育方法,不能脱离学生实际,而要从学生生活出发,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在活动中开展教育,这样民族精神才可能真正被内化。  〔7〕在崇尚个人自由的现代社会里和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的教育市场化改革的影响下,当代学校民族精神教育面临着危机和价值困境,即如何处理好国家认同和个人自由的关系。学者认为,当代学校民族精神教育本身而言,强调个人自由与国家认同各有优缺点,因为他们反映人的精神需求中既渴求自由又希望有所归依的二重性,因此有学者要建立一种必要与可能的民族精神教育价值取向:基于个人自由的国家认同。根据哈贝马斯的商谈伦理学,通过达致共识的对话教学来实施民族精神教育,用讨论、辩论、说服教育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主动获得些道德规范和自己的价值观。  〔8〕有学者指出负面道德经验也有其德育价值,负面道德经验是指在道德生活世界中表现出来的具有假、恶、丑性质的道德事件或行为。但它在学校教育中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有人认为负面道德经验会对学生的道德成长产生消极的影响,因而在实践中采取回避或拒斥的态度。他们认为负面道德经验一旦被课程化,就会对学生的道德成长具有积极的影响;有利于发展学生处理负面道德经验的意识和能力,适应真实的道德生活世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自主力、更好的理解正面道德经验和进行道德反省。我们知道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是矛盾的统一体,道德经验也不例外,学生不应该只知其一面,而不知另一面。那么负面道德经验在当前德育中缺位的原因是什么呢?根本原因在于人们认识上的偏差。有些人认为呈现负面道德经验与学校教育的性质不相符合;有些人认为学生的德性很大程度上是环境熏陶的结果,因而在学校教育中呈现负面的道德经验不利于学生的德性成长;有些人认为由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还不成熟、缺乏道德免疫力,因而不宜向学生传递负面的道德经验。但它们不应成为学校摈弃负面道德经验的理由。学校德育不只是教师和学生过道德生活的地方,更是学生学习如何在社会上过道德生活的地方。社会上永远存在着真、善、美与假、恶、丑。学生不可能完全封闭在学校内,他们无时无刻不在与社会打交道。既然和社会交往,学生就不可避免的遇到负面道德经验。如果学校不让学生掌握面对负面道德经验的智慧,那么他们在遇到负面道德经验时就会茫然不知所措。所以学校应该将负面道德经验课程化以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  〔9〕中国自古就被称为“礼仪之邦”。显然先秦时期的礼就是道德规范的载体,也是传承主流社会伦理思想的符号,具有重要的道德功能,有学者说其功能主要表现在道德内化、示范和传承等方面。礼的践履使人们逐渐养成遵守道德规范的行为习惯,形成道德观念,培育道德情感,使外在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内在的道德自觉。礼仪则以理想的模式向社会成员展示主流社会的价值取向和供他们效仿的行为准则。礼仪还通过礼仪活动标准化的语言和动作,使社会道德规范成为可以习得的东西。先秦时期的礼具有传统礼仪的共性,另外,它的德育功能有其特殊性,第一,先秦礼教与乐较大配套进行,相辅相成;第二,先秦礼的道德教化与国家机器的推动密不可分。礼的法制化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礼的道德教化的作用,还有中国古代政教合一的机制是礼的道德教化的重要途径。  〔10〕也有学者分析了人生礼仪的德育内涵,它是一种特殊的民俗事象,指围绕着人的生命历程的关键时刻或时段而形成的仪式活动,具有丰富的德育功能。因为人生礼仪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连接着寻常百姓的人生追求和需要,另一面连接着受儒家文化支配的传统价值观念,千百年来始终发挥着规范人生和统一教化的作用。当然人生礼仪德育功能的实现,要注意在开展礼仪活动时讲究实效性;要在庄重神圣的场合下,以富有象征和表现力的方式使受礼者完成道德教化过程。这对于今天的德育有借鉴意义。  〔11〕和谐是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机制和状态,它是发展着的联系。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有和谐的思想,如:“天人合一”、“整体和谐”、“和而不同”的思想都包含有和谐的意义。传统文化注重“修身”的价值追求,有助于提升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传统文化崇尚“和为贵”的思想,有助于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传统文化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有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传统文化“以民为本”的观念,有利于巩固社会和谐的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宏伟目标的提出,正是中国传统大同社会理想在现代的延续和升华。中国文化传统中追求和谐的思想由来已久,讲求和谐是往圣先贤们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文化基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应当把构建和谐社会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中,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智慧和精神动力。例如:传统文化注重“修身”的价值追求,有利于提升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修身”,强调个人道德人格的培养,对于提升全体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极其宝贵的启示;传统文化崇尚“和为贵”的思想,有利于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儒家提出“礼之用,和为贵”的思想,就是主张人与人、人与社会要宽容和谐。儒家“和为贵”的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生命价值的尊重和对和谐理想的追求。  〔12〕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为“和”的思想赋予崭新的时代内容,进一步倡导以和为贵的新型人际关系准则,无疑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减少人际摩擦和社会内耗,在全社会形成“贵和尚和”的价值取向,增强人际关系的亲和力和凝聚力;传统文化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是与中国传统文化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一脉相承的。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把天地万物视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只有处于和谐关系中,才能得到发展并生生不息。儒家认为包括人类在内的自然界基本上是和谐的,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虽然是农业文明的产物,但它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亲和感和相互依存关系,对于我们反思现代工业文明对自然的征服态度,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加速发展的时期,正以历史上最脆弱的生态环境,承载着最庞大的人口,也正在以最快的速度消耗着可再生和不可再生的资源,面临着最突出的人与自然的矛盾。因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还有,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有利于巩固社会和谐,“民本”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重要的精神资源,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先秦文献中提到“民”的地方很多。我们只有把构建和谐社会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善于汲取“民本”思想的精华并赋予其崭新的时代内容,才能夯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一个以民为本的社会,才是一个和谐的社会。

296 评论

囩囩囡囡

那你可以去看下汉斯出版社(社会科学前沿 )期刊吧~里面的有文化类的论文是可以免费下载的

222 评论

相关问答

  • 中国传统文学论文2000字

    那你可以去看下汉斯出版社(社会科学前沿 )期刊吧~里面的有文化类的论文是可以免费下载的

    伊泽瑞言 4人参与回答 2024-07-07
  •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2000字_中国传统文化论文3000字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我一直都很热衷,但是我最喜欢的要算中国结了,中国结精致喜庆,让我觉得爱不释手手。中国结是一种装饰手工艺品,也是一种中国民间艺术形式。它是用一根根

    kasumi0330 6人参与回答 2024-07-10
  •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2000字

    自己去找下(社会科学前沿)或者(国学)吧,上面的文献你都可以免费下载查阅的

    密室娱乐小伙伴 4人参与回答 2024-07-10
  • 中国传统文化2000字论文

    1、中国传统文化起源2、中国传统文化辉煌3、中国传统文化衰落4、中国传统文化绝迹5、外国文化全面取代

    就愛翻毛腔 4人参与回答 2024-07-10
  • 中国文化传统论文2000字

    给你个提纲你自己挑着写  一、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历史上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体系。它有着悠久

    我是小鹿呀 4人参与回答 2024-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