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87

小雨012345
首页 > 论文问答 > 音韵学论文关于方言语音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战斗鸭鸭

已采纳
古代的语音研究  公元3世纪,中国就有了反切注音的办法,据传最早使用反切的是三国时孙炎,所著《尔雅音义》今已佚。反切的发明说明当时人已能够根据汉语语音特点把一个字(即一个音节)分为声母和韵母两部分。到南北朝时,沈约等人又注意到“平、上、去、入”四声的分别,从此奠定了汉语音节分为声、韵、调3部分的基础,揭示出汉语语音的基本特性。以《切韵》为代表的韵书就是在这个基础上逐步发展形成的。韵书根据声母、韵母和声调分析汉语语音,归纳出相当完整的语音系统,是汉语语音研究很重要的发展。中国历代都有韵书,虽然其中往往杂有古音和方音成分,但有不少韵书能够描写出当时语音系统的基本面貌,这在古代是非常难能可贵的。韵书编写的目的是为了便于读书人做诗押韵,到唐末宋初出现的三十六字母则完全是为了归纳当时的声母系统,已自觉地进入了语音研究的领域。宋元以后盛行韵图,韵图把韵书归纳出的韵母和三十六字母结合起来,根据发音特点各分为若干大类,整理成表格,便人查检,虽然所用名词术语纷繁芜杂,有的不易理解,但由于把语音系统简化成图表,汉语语音的系统性就表现得更加明显。古代学者很早就发现了古今音的不同。公元 3世纪,汉末刘熙《释名》中就曾提到:“古者曰车,声如居……今曰车,声近舍。”但这种认识只限于个别的字音。对语音的历史发展有系统的认识开始于16世纪,明代陈第从历史观点出发提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的主张,是正确认识语音发展变化的理论先驱。顾炎武在陈第的影响下,对上古音做出开创性的研究,他把上古韵分为10部,为上古音的研究方法奠定了基础。清代考据学盛行,一些著名学者如戴震、段玉裁、王念孙、钱大昕等人都对上古音的研究作出很大贡献,研究越精,韵部就分得越细。清代学者很少研究上古音的声母,只有钱大昕提出“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的主张,今天看起来仍是完全正确的。江有诰集各家之成,编成《音学十书》,把上古音分为21部,并列出谐声表,可以算是清代研究上古音的总结。20世纪初,章炳麟和黄侃又对江氏结论有所修正,清代研究上古音的方法和成就到此就告一段落。清代学者研究语音是为考据学服务的,目的主要在于疏通先秦古籍,因此对上古音以后的语音发展不大重视,称《切韵》所代表的中古音为“今音”,很少有人专门研究。清末陈澧扭转这种偏向,所著《切韵考(内外篇)》用逐字系联的方法分析归纳《广韵》的反切上下字,考订中古音的声母和韵母。他所创的系联法虽有一些缺点,但方法比较严密,结论基本可信,至今为人所引用。“五四”时期至1949年的语音研究  “五四”前夕,北洋政府教育部在 1918年公布了注音字母, 对当时的“国语运动”起了很大推动作用,1928年,又肯定了国语(即普通话)应该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赵元任、黎锦熙、钱玄同等语言学家在当时都对北京话的语音系统做了相当详尽的分析,改变了长期以来语音研究重古轻今的倾向。“五四”以后,西方语言学理论传入中国,对汉语语音研究产生很大影响。瑞典学者高本汉用比较语言学的方法研究汉语语音,对中古音和上古音的实际音值做出构拟,使汉语语音研究摆脱汉字的束缚走上音标化的道路。高本汉的著作很多,影响最大的是《中国音韵学研究》(法文,1926),赵元任、李方桂、罗常培把该书译成中文,于1940年出版。译本对原著内容做了必要的订正和补充,比原著具有更高的学术价值。赵元任在1934年所写《音位标音法的多能性》(英文)一文从汉语方言和古音中的一些现象阐述音位的应用和理论,至今仍被国际公认为音位学创始时期的重要理论著作。在此时期,李方桂连续发表《切韵a的来源》等3篇讨论上古音的文章,罗常培发表《知彻澄娘音值考》、《切韵鱼虞之音值及其所据方音考》等讨论中古音的文章,这些文章对上古音和中古音音值的拟测都作出了重大贡献。20世纪40年代,陆志韦《古音说略》(1947)一书出版,从统计学方法入手研究上古音和中古音,提出许多独到见解。陆志韦还系统地研究近古音的一些资料,写出《释中原音韵》等9篇文章,推动了近古音的研究工作。董同龢《上古音韵表稿》(1944)一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为上古音列出同音字表,使上古音的拟测更加系统化,可以说是这个时期上古音研究的总结。赵元任在1928年完成的《现代吴语的研究》是中国第一部用现代语言学方法调查汉语方言的专著,对后来的方言调查影响很大。方言调查工作开始为许多语言工作者所重视,出版了不少专著,方言调查方法也日趋完善。赵元任根据中古音研究成果制定的方言调查表至今仍然是调查方言语音系统所用表格的基础。方言调查首先必须了解方言的语音系统,这个时期方言调查的开展为语音研究积累了大批方言语音资料,大大加深了对汉语语音特性的认识。20年代,刘复和王力先后在法国用实验语音学的方法分析研究汉语语音,为语音研究开辟了新领域。刘复《四声实验录》用仪器分析了汉语12种方言的声调,王力《博白方音实验录》(法文)对广西博白方言的元音、辅音和声调进行了实验。刘复回国后在北京大学创立了语音乐律实验室,设计发明了声调推断尺,是中国实验语音学的先驱。实验语音学的研究工作因抗日战争开始缺乏仪器设备而中断达20余年。1949年以来的语音研究  50年代在全国范围内开始推广普通话,并且制定了汉语拼音方案,对汉语语音研究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从1956年起进行全国性的汉语方言普查工作,训练了大批方言调查工作人员,编写出大量的各地人学习普通话的小册子,掀起了全国学习普通话的热潮,这种以普及为主的调查工作基本上弄清了全国各地方言语音系统的轮廓和特点。在拟定汉语拼音方案的过程中,展开了有关普通话音位的讨论,加深了研究语音的理论认识。与此同时,语音研究的范围也逐步扩大,除声母、韵母和声调外,也开始注意普通话的轻重音、儿化韵、连读音变和语调等方面的研究,对普通话的描写更加细致深入。1959年以后,在方言普查工作基本完成的基础上,方言调查工作逐步深入,江苏、福建、山西等省陆续进行了比较细致的全省方言调查工作。1979年《方言》杂志创刊后,陆续发表了许多有价值的方言调查文章,大部分以描写方言语音系统为主,其中有不少文章注意到方言内部的语音差异和邻近方言之间的语音关系等问题,大大丰富了汉语语音研究的内容。王力《汉语史稿(上册)》(1957)是中国第一部用现代语言学观点系统论述汉语从古至今语音发展的著作,包含了王力多年来研究古音的成果,在国内外都有很大影响。王力晚年又在原书基础上写成《汉语语音史》(1985),内容比原书更加丰富。李荣《切韵音系》(1952)根据1947年发现的唐写本《王仁朐刊谬补缺切韵》列出《切韵》的单音字表,并且系统地讨论了构拟《切韵》音值中存在的问题,是中国第一部全面研究《切韵》音系的专著。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初期,研究汉语语音发展的文章比较多,对《切韵》音系和《中原音韵》音系的性质都曾有过相当深入的讨论。周祖谟《广韵校本》(1960)、《唐五代韵书集存》(1983)和陆志韦等校勘影印的明刊本《中原音韵》(1978)先后陆续出版,为中古音和近古音的研究提供了翔实可靠的资料。80年代,汉语语音史的研究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专著和论文不断出版,数量远远超过过去,其中有不少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研究领域有所拓展,研究方法也正在做新的探索。自抗日战争后中断的实验语音学研究到50年代开始恢复。70年代以后,由于电子计算机以及其他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实验语音学的内容有了相当大的变化,已经超越传统语音学的范围,成为一门多科性的学问。利用现代仪器设备研究汉语语音已成为中国一个新的科学领域,语音学家、声学家、心理学家和通信工程师都开始从各个不同角度对汉语语音进行实验研究,在普通话元音和辅音以及声调、轻重音、语调等方面都已初步取得可喜的研究成果,并在国际上进行了频繁的学术交流。一些高等院校也开始建立语音实验室,培养这方面的人才。中国社会科学语言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利用电子计算机人工合成语音,近几年取得很大进展,已逐步接近于国际水平,为今后人工合成语言打下了基础。
180 评论

咣咣中奖

音韵学要自学其实也是不难的。我本科是历史专业,从大二开始自学音韵学,下一学期准备就读汉语言文字学方向的研究生。记得以前在无数次纠结之后终于下定决心认真学音韵学,但是苦于这门绝学过于晦涩,其中争议又太多,不知从何着手。推荐先读些入门书,比如《音韵学教程》《音韵学入门》(这本书好像不太好找),搞清楚音韵学中的基础概念和术语(有的东西比如三十六字母和十六摄是肯定要记住的,尤其韵摄,虽然是晚期中古音的东西,但是记住了摄之后就可以再按摄中的四等来记各个韵,这是事半功倍的)。然后可以开始尝试练习结合自己的方言和普通话的到中古音的规律推常用字的中古音韵地位,期间可以考虑用《方言调查字表》(很容易买到也很便宜的一本薄薄的书)调查一两门方言,以加深对中古音系的理解和对国际音标的掌握。进阶的阅读可以看《汉语历史音韵学》中古篇和《平山久雄语言学论文集》中关于中古汉语的论文(这两者都曾很大程度地加深了我对中古音的理解,尤其平山久雄论文集的第一篇论文,《敦煌反切考》很值得一看)。《广韵》、《韵镜》也最好能备在手头(可以买江苏教育出版社的《宋本广韵》,里头收了《广韵》《韵镜》和《七音略》)以便随时针对专著和论文里描述的现象进行查找,没事翻翻《韵镜》熟悉其格局也是一种不错的锻炼。这些音韵的书多有电子版,也不需要去图书馆找书,一般图书馆都还没音韵的书呢记得当年寻找音韵学方面的书不得不说 古籍阁  这也算是我发现并找到音韵书籍方面最多的地方这些来的我也收集了不少音韵方面的资料,你可以参考一下一些不错的音韵书籍推荐目录:《古乐筌蹄_乐器图考_的音乐文献学研究》《古书中词语的特殊读音研究》《黄帝内经灵枢-音韵研究》《元杂剧用韵研究》《粤语吟诵的自然发声方法探索研究——以珠三角地区的粤语吟诵为例》《中古道书语言研究》《中古入声韵在明清韵书中的演变研究》《明代官话语音演变研究》《关中方言词汇研究》《两汉诗人用韵的数理统计分析_魏鸿钧》《六朝道教典籍(上清、灵宝经)用韵研究》《论汉语方言的文白异读》《论高本汉的中古音研究》《日语拗_长_拨_促音与中古汉语音韵对应规律研究》《诗经_押韵及相关问题研究》《说文解字_的谐声关系与上古音研究》《明清官话语音专题研究》《南北朝诗歌用韵研究》《清至民国山东方志所录方言资料的方音研究》《日传悉昙文献与汉语中古音研究》《日语上代、中古音韵与汉语中古音的比较研究》《斯塔罗斯金与郑张尚芳上古音系统比较研究》《唐五代敦煌语音研究》《唐五代佛典音义音系研究》《湘潭方言入声研究》谚译《老朴》与近代汉语语音系统研究——《翻译老朴》声母系统》《元明北方汉语入声研究》《元散曲体格研究》《中古入声字在湖南方言中的演变研究》《中古以来的开合口研究》《中古音韵对现代方言声韵母对应规律性程度的测度》《中国昆曲腔词格律及应用》《中上古汉朝语研究》《中州全韵啸馀谱十卷明程明善撰明万历四十七年刊本黑白版》《北魏音乐研究》《从唐代墓志铭看初唐洛阳音的韵母系统》《高本汉_汉文典_上古音研究_谢建娘》《说文解字》的谐声关系与上古音研究》《东亚汉文音乐》《皇祐新乐图记研究》《基于方言地理学的魏晋南北朝韵部发展研究》《基于通假字的上古声母研究》《近代汉语声调的分化研究》《敦煌变文音韵研究》《敦煌曲子词用韵研究》《汉语方言见系二等文白读的几种类型_张光宇》《元代汉语音系研究》《战国文字谐声系统与古音研究》《中古上声字在现代方言中的演变研究》

151 评论

loversea2005

各民族在史前或有史的早期,即便没有文字,就有史诗了。这些史诗多数有半专业的人演唱或是念。和史诗同时或稍后又产生了抒情的民间小诗。有些诗可能押韵,汉族的最早的诗就大部是押韵的。最早结成集的就是《诗经》。先民多半迷信。有的故事,包括一部分史实;都在算卦的卦辞里保存着。这种卦辞也大半押韵,保存在《易经》里。在开始结集的时候,这些押韵绝大多数是好听、顺口的。年代久了,语音变了,就有些地方不顺口了。比方《诗经》的第一首《关睢》第一章的 1、2、4句末字是“鸠 ”、“洲”、“逑”,很顺口,第三章的1、2、4句末字是“得”、“服”、“侧”,就不那么顺口了。这时候就有人出来研究。研究的结果,认为现代读音服念【-u夿】类音是错了,应当念【b?#91;夿】。出错儿由谁负责呢?由唐朝官方承认的《切韵》和它的修订本《唐韵》负责,因为他们把“服”和读“族”“屋的字收在一韵。用这个观点写成书的,就有顾炎武的《唐韵正》。虽然他也有所承受,不过他是第一个作得详尽的。有单讨论古四声的,就象江有诰的《唐韵四声正》。体例都是先列一个字,再说明“唐韵”注音怎么“错”了。根据“正”的结果,有人把许多古书用来押韵的字标出来,有的加上自己认为对的音注。这么作的有顾炎武的《诗本音》等等。直到现在,还有人继续作。“正”了以后,把几千常用字分成多少类,或者叫“部”。作法常是列十几个格子,每个格子里写上本部包括《广韵》的哪几个韵。这样,除零星的例外字以外,大多数字该归入什么部就一目了然了。这种工作就叫分部的工作。如段玉裁的《六书音均表》一。为表示根据充足,还有单把入韵字列成谱的。例如《六书音均表》四。从整理单个韵脚字到分部在方法上是跨进了一步:自然科学的方法总是从个体审查到分类的。不过韵脚字分类和自然界的动植物分类有些不同的地方:实例太少,使分类的界限不清。清代人给“阳唐”部【-ɑ嬜、 -iɑ嬜】分类界限相当清楚,例外不多。因为这个部字数多,押韵就容易遵守比较严格的规矩,提起“闭口九韵”(即现代粤、客、闽南文读里用【-m】收尾的部)来,因为字少,诗人们就往往漫出分部的界限──内容和形式有矛盾,内容总是冲破形式。把这九韵里哪些字分成两部,清代人从来没有统一的结论。段玉裁《答江晋三论韵》说:“九韵古人用者绝少,既难识别;其可分者,又犬牙错出,莫辨宾主:可勿论其短长也。”就反映了这个情况。这是材料少带来的先天缺陷。分部定了以后,人们发现还有本属甲部的字押进乙部去的情形。一派人认为这是字少韵难押,偶然出韵。就给这种例子起了个名字叫“合韵”。最详细的还有给这样的字列出谱来的。比方王念孙就有《合韵谱》。有人不赞成或不完全赞成合韵这个提法,就说某些字从原来的甲部流进乙部去了。从部说,这叫“通”;从字说,就叫“转”。讲“通转”是因为材料是汉字,和拼音文字里说句“a变成e”那么清楚的话比起来,困难得多,所以始终没有明确的定义。从戴震开始讲“相配互转”、“邻近递转”到孔广森(1752~1786)“阴阳对转”,再到章炳麟、《成均图》的对转、旁转、 ……六种“转”算发展到顶点了。以上提到的人和著作都把注意力集中到《 诗 》上,《易》、《楚辞》就摆在次要的位置。后代人学会“分部”、“合韵”或“通转”两种方法,有人把它们应用来讲汉魏六朝诗赋的韵。罗常培、周祖谟就曾经列过这种谱。至于给唐诗、宋词列谱的人就多了。 《说文解字》收了9000多字,80%是谐声字,比方“工”字北京音念gong,韵是-ong。从“工”声,也就是说用“工”作主谐字来表示全字读音的有功、攻、红、空、邛、汞、贡、……后头全有-ong这样的音。段玉裁《六书音均表》说:“一声可谐万字,万字而必同部。”这么一来,研究谐声字可以用不到700个字作代表,正好象用一个“工”代表“功”等7个以上的字一样。虽然谐声字大量产生的年代,开始比《诗》、《易》早些,结尾晚得多,但是它们的音分起类来跟《诗》韵大致相合,所以有人把主谐字(像上文的“工”)列成表来和韵谱印证。段玉裁《六书音均表》二就是。有人把主谐字派生出来的字整个儿分层次列在底下。这样做的有好几个人。比较通用的是严可均(1762~1843)的《说文声类》。“一声可谐万字,万字而必同部”只是说大势。“求”在《说文》是象形字,画了一件皮袄。“裘”只是加了个偏旁。可是“求” 在“尤幽”部,“裘”在“之咍”部。换句话说,谐声里也不真能“万字而必同部”,也有“通转”。所以严可均书后头有个十六部《声类出入表》。结果几乎没有一个部不跟另一个部有通转关系。甲骨金文释读的多了,就有人比照《说文声类》来造表。现代人孙海波《古文声系》就是。《说文》以后还陆续产生了大量谐声字,也有人列谱,象沈兼士《广韵声系》。利用谐声研究声母的没有专书。 一部书传抄久了,不能保证一字不走样。秦始皇烧书,《诗》因为好背,汉初就又流行了。离烧书时间不过十几二十年。可是就有齐、鲁、韩三家,字句不完全一样。东汉灵帝熹平四年(175),蔡邕写石经,《公羊春秋》碑后有“颜氏言……”等字样,记下异文。世传《春秋经》三家文字就有差异。左氏《经》隐公元年:“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邾”金文作“鼄”,《公羊》作“邾娄”。看来这个地名在《公羊》家是念【*tro】一类音。清代钱大昕利用古书异文证明古代没有某几个声母,比方《诗·邶·谷风》“匍匐救之”,《礼记·檀弓》引作“扶服”,结论说“古无奉纽”,扩大了说“古无轻唇”。这些异文里多数可以反映先秦两汉文字通借的情况,间接反映古代一些语音情况。《左传》昭公十五年“费无极”,《汉书·古今人表》作“费亡极”:这就是“鱼阳对转”的好例子,可以给讲“通转”的人提供旁证。清代人用得多。不过异文有起得比较晚的。不都可靠。读若读如等,汉代人给经书作注,经常用“×读若×”;“×读如×”。从字面看,“若”只能翻成现代话“像”。至于像到什么程度,那没法子肯定。有些“读若”简直暗示某个字是错字,该改成另一个字。《周礼·大卜》:“三曰‘咸陟’”,郑玄(127~200)说:“陟……读如王德翟人之‘德’,言梦之皆‘得’”。这就是等于把“陟”改成“德”。“德”是从“得”派生的词。另外,说“若”不过是“像”,有人拿他来讲古韵分部,也不周全,还得加上不少讲“通转”的话。除“读若”以外,还有《公羊》何休(129~182)注的“长言”、“短言”、“内而深”、“外而浅”,高诱(东汉人,生卒不详)注《淮南子》的“急气言”、“缓气言”等等,都因为材料太少,下定义各家意见不一,也没什么人利用。 反切出现,最早在汉末。历来相传是孙炎开始作的。章炳麟《国故论衡·音理论》说:“……是应劭时已有反语。”日本释安然《悉昙藏》一引《韵诠·反音例》云:“服虔始作反音,亦不诰定。”看起来反切是东汉末创始的。有了反切,汉族人才有了比较准确的注音方法。如果有人为上千个字作了反切,人们就可以推测出来他的声韵有多少类。推测用系联的方法。这是清末陈澧创始的。这里又分 3种情况:①同用:冬都 宗 切、当都郎切同用“都”字,所以“冬”、“当”是一类。②互用:当都朗切、都当孤切两个字互用,所以是一类。③递用:冬都 宗 切、都当孤切原则是后一个字给前一个字作切,再后一个字又给第二个字作切,所以这一串字是一类。除此以外,还有反证法。比如《广韵》支韵妫居为切、规居随切。既然切上字同类,那么“为”、“随”韵不同类。靠这些方法,再加上别的一些补充手段,人们有研究专人专书用的反切上下字的。现代人黄淬伯《慧琳〈一切经音义〉反切考》可以算最早的这类著作。有人把上万个常用字分成若干组,每组里的字音相同,在前头加一个○,在第一个字底下注上反切,若干组音节后半发音相同,放到一处就叫一个“韵”。每韵用第一个字作代表,比方所有某些组后半发-ong音的字抄到一起,用第一个字“东”作代表,就叫东韵。若干个韵总结集成一部书,就叫韵书。现存最有权威的韵书是隋代陆法言的《切韵》,本书残缺,有几种增修本,最通行的是宋代修的《广韵》。拿《广韵》作《切韵》的代表,用系联法推求它的声类韵类的第一个人是陈澧。他著有《切韵考》内、 外篇。从“照穿床审禅”里分出“庄初神山”,让流行的“正齿”音分成两组,从“喻”里分出“于”,让三四等分开,都是他创始的。把“支、 脂、……”等韵分成三、四类,让人们注意到“重纽”现象也是他的贡献。从汉末到隋,作反切的人也有不完全一致的。这是时间地域的不同造成的。《广韵》“卑”字“府移切”,在现代大多数方言里可能切出一个像“飞”字的音。宋代修《广韵》,每卷后头就加一行“新添类隔今更音和切”,第一个字就是“卑必移切”。所谓“类隔”是说两类切上字历史上来源相近,互相代用。“音和”是类隔的反面,也就是正常的反切。有人就利用这种“类隔”反切作线索,加上别的材料,证明在古音里这两类不分。钱大昕《古无轻唇》、《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两篇文章就是出名的开创工作。研究古韵的越分越细,研究古纽的越并越少。这是材料方法造成的,未必十足反映真相。反切的方法是用切上字的声母,切下字的韵母合成一个新音节。有时候切上切下字连着念恰好就是要切的新音节, 像“雍”用“於用” 作切,只是偶然碰巧了。有一种改良者,想把一切切上字都改用 -e、-i、-u、-ü收尾的,一切切下字都用零声母字,让反切变成连读。这种人用心很好,效果可不好。明吕坤(1536~1618)的《交泰韵》就是这么作的。结果为符合上头的两个条件,像“空屋”切“酷”那样的例不易多得,就不得不找好多怪字来作切上下字。比方用“翁”给“终”字注音就是。改良方法是历史语音学方法论范围里的东西。时代一久,语音变了。比方元代人演戏的语言就和《切韵》的大不相同,也就有人出来作新反切,编成新韵书。周德清(元代人,生卒不详)的《中原音韵》就是最有名的。那里切上下字、韵数变动很大。用同一种书的不同本子互相校勘,也是音韵学的辅助部门。用古今两种以上韵书比较,是语音演变史的准备工作。陈澧就把这两种工作全作过。有些韵书亡佚,研究家从别的书引用他的字句并企图恢复原书面貌。最早的是清代纪容舒的 《唐韵考》。这本是辑佚工作的一部分。韵书是给韵文押韵用的。这两项研究经常互相交叉。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韵》本是从北曲用韵归纳出来的,后来也被作曲的人遵循。清代樊腾凤的《五方元音》是北方人的新韵书。 从武则天时代起,密教大量流行。密教掺杂着巫术,得大量念咒;咒音不准,引来恶果。人们就开始学悉昙。悉昙就是梵文的识字发音的入门读本,包括字母、拼读、连音规矩等等。汉族和尚学了它,得到分析语音的能力和术语。他们也利用这些知识分析汉语语音。最早的尝试是分出汉语的开头辅音。明吕维祺(1587~1641)《同文铎》说:“大唐舍利创字母三十,后温首座(守温)益以‘娘、床、邦、滂、微、奉’六母,是为三十六母。”叫“大唐舍利”可能为的是和日本著名尼僧舍利分开。但是历代高僧传里不见大唐舍利。敦煌出的“南梁汉比丘”《守温字母》残卷里可只有30个字母。可见早期和尚们是比照梵文来分析汉语的声母的。一是创造了三十六字母,并按发音部位把它们分成“喉牙舌齿唇”,每一个部位又按发音声带颤动不颤动分出“清、次清、浊、清浊”四个大类。二是把韵母分为开合两类和四个等,分开合这一点显然是汉族创造的。梵文悉昙章横行以ɑ、ā、i、ī等14个元音为次序排,和它们拼的字母写成竖行,按k、kh、ɡ等33个辅音分组排,粗分类可以说按发音部位排。中国和尚是把悉昙章转了一个顺时针90°角,横行是喉牙舌齿唇,竖行是一个(分平上去入)或一组韵。这样,就列出早期的音节总表来了,那就是等韵图。研究者从这种图表出发,对《切韵》和当时的语音能够有比较明确和细致的了解。宋代人开始允许“××同用”,和尚们因此也敢大胆归并。安然《悉昙藏》二说:“又如真旦《韵诠》五十韵头,今于天竺悉昙十六韵头皆悉摄尽,更无遗余;以彼罗卢何反家古牙反摄此阿、 阿引……。和尚们归并汉语韵成十六摄 (parigraha)是从武周开始的,为唐音分类提供了线索。凡在一摄里的韵彼此相像,后来有些书干脆就合并。语音变了,韵图也逐渐随着变。到了明清的时候,有些人就大刀阔斧地描写方音,像《戚林八音》就是。到这个阶段,等韵就完全摆脱了《切韵》的旧框框,人们研究它们,宁可说把它作为研究近古通语或方音的材料。现代人陶燠民《闽音研究》就借助于《八音》。再底下的学者就受东西洋影响试拟新字母了。 从读若到反切,是在记音技术上一大进步。可是举个最好认的字来说明某个难字的音和它相等或相似这种方法也方便。《广韵》“拯”字注说“无韵切,音蒸上声”(故宫本王仁昫《切韵》字迹模糊,似亦即此语)就是个好例。因为这个韵里别的字全是怪字。这可以说明直音还有它的作用。唐代唐玄度作《九经字样》说:“避以‘反’言,但纽四声,定其音旨。”他注音“‘刊’,音‘渴平’”,就是利用讲四声八病的文艺理论家“刊、侃、看、渴”是“正纽”(两句里用两个同纽的字就算文病),倒过来给“刊”字注音。其余古注像东晋郭璞《山海经南山经》注说:“?音几。”早就有了。碰上一组字同音,里头只有两个常用,直音就遇上困难。用难字帮不了读者的忙,用不十分常用的字常遇上“甲音乙”、“乙音甲”这类循环注音的例子。研究家用直音,可以证明在某时某地两个字音相等。比如“‘屿’,音‘序’”。今天厦门人鼓浪屿的“屿”正念“序” 【su喰】。这两个字在《广韵》里本是同音字。借词  近两个世纪,西欧北美的人跟汉族往来,从汉语借过去一些词。汉族是喝茶的发明者,别的民族就一面学这种习惯,一面学这个话。北方人茶念chá,俄罗斯人就学会说чай,日本人说チャ。南方出口茶的地方是厦门。厦门人茶念【te1】,荷兰人学说tee,英吉利人学说tea。从这里可以推测某一个时代汉语某些方言的个别字音。国内少数民族也曾经大量地向汉族借过字,比方藏族学汉话“铜子”,就说do嬞tse。这方面的研究,搜集资料的有赵元任《广西傜歌记音》,分量很大。研究成果还比较零星。这种研究总跟民族交通史交叉。这种资料也是“古已有之”了。梵文里称中国为“支那”cīna,印度古史诗《摩诃波罗多》里已经有了,不过很零星。 现代方言绝大多数是从南北朝的音演变下来的。北齐颜之推在《家训·音辞》里评论各地方音,认为最淳正的数金陵和洛下两处。现代方言,除闽方言以外,都可以用《切韵》作起点讲它的演变。即便是闽方言,特别是闽南话白话音,虽然缺舌上,轻唇两组音,却并没出《切韵》的范围,更没出钱大昕学说(见古纽)的范围。闽南“老”字有上、浊去两种音。前者跟一切“官话”、粤等方言相合,后者正是“浊上变去”的好例,这是在唐代已经发生的现象。国内的学者从来没怀疑过:现代汉语方言包括闽方言都跟《切韵》音系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历史渊源关系。调查明白了现代方言,可以倒推出来《切韵》的面目的轮廓。当然这种拟构法有缺点:瞄准差一点儿,中靶差几尺。拟构出来,免不了有些不着边际的成分在里头。这得靠别的材料来校正。只要不断进行修正,最后还是能够获得比较正确的结论的。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就是利用这种方法的好例。此外像利用汉语和同系语如藏语的词音比较来推测古汉语语音等新兴边缘学科,都还在萌芽状态,不详述。

170 评论

倒数第一丑

方言与音韵学结合论文俺能给与你参考的。

315 评论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