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359

爱dele的Vivian
首页 > 论文问答 > 白垩纪研究期刊是几区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兜兜兜尔

已采纳
东北地区广泛发育晚侏罗世—白垩纪盆地(图4-1)。总体来看,该区晚侏罗世—白垩纪盆地经历了一个从伸展裂陷到萎缩反转的较完整的发育旋回,主要包括前裂谷期—裂谷期(或断陷期)—坳陷期—反转期(或萎缩期)4个构造演化阶段。其中,早白垩世(K1)为主要裂谷发育期,也是东北地区晚中生代以来最主要的裂谷盆地发育阶段。晚侏罗世—白垩纪盆地的发育与分布明显受到东北地区裂谷期前不同地质结构的控制(见第—章)。由于不同地区地质结构的差异,可将东北地区该时期的盆地划分为西、中、东3个盆地区,中间隔以大兴安岭和张广才岭两个隆起(岭)区(图4-1)。图4-1 东北地区晚侏罗世—白垩纪盆地分布图(一)西区(Ⅰ区)西区即海拉尔-二连盆地区,可进一步分为两个亚区,即海拉尔盆地亚区(I1)和二连盆地亚区(I2)。前者位于本区西北部,后者位于本区西南部,其构造走向优势为北东、北东东方向。海拉尔盆地主要受得尔布干深断裂和乌努尔深断裂及其所夹持的北东向海西早期褶皱带的控制,盆地构造走向以北东向为主(图4-2)。该盆地按照北东向主断裂及基底构造控制下形成北东向展布的“三坳两隆”的总体构造格局,由西向东分别为扎赉诺尔坳陷、嵯岗隆起、贝尔湖坳陷、巴彦山隆起和呼和湖坳陷。海拉尔盆地以早白垩世断陷为主体,其上发育了较薄的坳陷期层序地层,并将各断陷覆盖连通为统一盆地。早白垩世断陷主要发育于坳陷单元内,同时在较大的隆起单元上也发育有一系列该期断陷。在呼和湖坳陷内发育的断陷有鄂温克断陷、伊敏断陷、呼和湖断陷和旧桥断陷;巴彦山隆起上的断陷有东明断陷、乌固诺尔断陷、莫达木吉断陷和五一牧场断陷;贝尔湖坳陷内的断陷有赫尔洪德断陷、红旗断陷、新宝力格断陷、乌尔逊断陷和贝尔断陷;扎赉诺尔坳陷内的断陷有呼伦湖断陷、查干诺尔断陷和巴彦呼舒断陷。图4-2 海拉尔盆地构造单元划分示意图二连盆地主要受二连-贺根山缝合带、索伦—林西深断裂和温都尔庙-西拉木伦河缝合带及其夹持或两侧的海西早期、晚期褶皱带、加里东期褶皱带及中间微地块等基底构造的控制。由于近东西至北东向深大断裂的影响,二连盆地总体呈北东东向构造分带,可划分为“五坳—隆”(图4-3),即北部的马尼特坳陷及乌兰察布坳陷、中部的苏尼特隆起和南部的乌尼特坳陷、腾格尔坳陷以及川井坳陷。图4-3 二连盆地构造单元划分示意图(据华北油田石油地质志,1988)二连盆地也是以早白垩世断陷为主体。在5个坳陷单元区的裂谷层序之上发育了较薄的坳陷期层序;但在中部的苏尼特隆起之上,大部分地区基岩出露地表,坳陷期层序不太发育。早白垩世断陷也主要发育于坳陷单元内,但在中部的苏尼特隆起单元上也发育有一些该期断陷。在北部的马尼特坳陷内发育的早白垩世断陷主要有巴音都兰、哈帮、塔北、塔南、阿北、阿南、沙那和宝格达断陷等;在乌兰察布坳陷内发育的断陷有额仁淖尔、准宝力格、准棚、吉托勒、呼格吉勒图、格日勒敖都、脑木更和卫井断陷;在中部的苏尼特隆起上发育的该期断陷有朝克乌拉、赛汉图们、红格尔、布郎沙尔、阿其图乌拉、查干里门诺尔、伊和乌苏和大庙断陷;在南部的乌尼特坳陷内发育的断陷有迪彦庙、巴彦花、高力罕、阿拉达布斯、包尔果吉、吉尔嘎郎图和布日敦断陷;在腾格尔坳陷内发育的断陷有赛汉塔拉、都日木、布图莫吉、赛汉乌力吉、额尔登苏木、翁贡乌拉、扎格斯台和何日斯太断陷;在川井坳陷内发育的断陷有白音查干、包龙和桑根达来断陷等(图4-3)。(二)中区(Ⅱ区)中区即松辽-阜新盆地区。该区最主要的特点之一是在早白垩世晚期—晚白垩世演化为层序较厚的大陆内坳陷。按照大陆内坳陷发育程度的差异分为北部、中部和南部3个亚区。中部为松辽盆地亚区,它们在大陆内坳陷期发育有厚的地层层序。以塔溪-鸡西北西向深断裂和赤峰一开源近东西向深断裂分别与北部和南部亚区划分开。北部为孙吴-嘉荫盆地区,南部为阜新-朝阳盆地区,它们均不太发育大陆坳陷期沉积层序。该区盆地基底在北部和中部亚区主要为前加里东期的小兴安岭-松辽中间古地块及后来在晚华力西—印支期发展形成的断褶带;南部亚区则为华北克拉通北缘的前中、新元古代结晶基底。盆地的形成演化受到北北东向、近东西向和北西向多条深断裂的控制。北部(塔溪—鸡西断裂以北)的孙吴-嘉荫盆地区,坳陷期地层一般不发育,主要发育了一些相对独立的早白垩世断陷,彼此以隆起剥蚀区相隔,早白垩世断陷主要有孙吴断陷、逊克断陷、沾河断陷和嘉荫断陷等。南部(赤峰—开源断裂以南)的阜新-朝阳盆地区,坳陷期地层也不发育,主要为一些早白垩世断陷,基本上是北侧松辽断陷群向南侧的延伸和扩展,其中发育相对较好和规模较大的主要为阜新-义县断陷。图4-4 松辽盆地构造单元划分示意图中部的松辽盆地是本盆地区的主体。松辽盆地以坳陷期地层特别发育为主要特征,厚达3000m以上。在西拉木伦河深断裂以南及两侧的松辽盆地南部区,坳陷期地层相对松辽盆地中、北部发育较差,显示南部逐渐抬起、地层向南尖灭的特征。坳陷期后地层,以孙吴—大庆断裂为界,西侧发育萎缩期的晚白垩世四方台组和明水组,东侧则不发育。根据松辽盆地的基底构造形态、盆地结构及断裂特征、坳陷期盖层厚度变化及反转期构造变形等特征,可将盆地内构造单元划分为如下6个二级构造单元(图4-4):中央坳陷区、西南隆起区、东南隆起区、东北隆起区、西部斜坡区和北部倾没区。松辽盆地早白垩世的断陷一般深埋在后期巨厚的坳陷期及萎缩期层序之下,多年来的油气勘探工作已基本揭示出这些断陷的分布轮廓(图4-5)。盆地内早白垩世裂谷系或断陷带主要受西侧的嫩江深断裂、中部的孙吴-大庆-双辽深断裂和东侧的四平-哈尔滨深断裂、依兰—伊通深断裂南段部分的控制。较大的断陷主要沿北北东向大庆-双辽断裂两侧和四平-哈尔滨断裂西侧以及嫩江断裂东侧分布,前者如林甸-李家围子、安达-徐家围子断陷;后者如梨树、德惠断陷和陆家堡断陷等。以这几条主要的控制断陷发育的深断裂为依据,可将松辽盆地早白垩世断陷划分为西部断裂群和东部断陷群。西部断陷群主要位于嫩江深断裂和孙吴-大庆-双辽深断裂之间,发育的断陷主要有讷河东、依安、乌裕尔、林甸、梅里斯、汤池、英台、白城西、白城东、兆安、瞻榆、陆家堡、常家围子、齐家-古龙、长岭、乾安、哲中和黑鱼泡断陷等;东部断陷群主要位于孙吴-大庆-双辽深断裂和哈尔滨-四平深断裂之间,发育的断陷主要有中和、孤店、伏龙泉、金宝屯-康平、北安、拜泉、绥化、杏山、兰西、莺山、榆树、德惠、十屋和柳条断陷等。图4-5 松辽盆地早白垩世断陷分布图(据张功成等,1996,略有修改)(三)东区(Ⅲ)东区即三江-延吉盆地区。该区主要发育了—些早白垩世大陆裂谷期的断陷,坳陷期地层大部分地区不太发育,仅少数规模较大的盆地内有少量发育。该区盆地的分布、形成和改造受南北向牡丹江断裂、大和镇缝合带、北西向塔溪-鸡西断裂、东西向赤峰-开源断裂、北东向依兰-伊通断裂和密山-敦化断裂以及其间的加里东、晚海西—印支、燕山增生褶皱带和佳木斯-兴凯古地块的控制。该区的盆地有下列特征:①以断层控制的断陷为主,断陷以北北东、北东及南北向分布为主,但也有北西和东西向分布或者不同方向的组合;②基底结构十分复杂,块体十分破碎;③盆地改造程度比中、西两区均要强烈,常以残留盆地形式出现。该区因晚中生代盆地基底构造、盆地内部构造均十分复杂、破碎,盆地遭受的改造强烈,就目前的研究程度,尚难以进行较细的构造区划。本书暂以北东向的密山-敦化断裂为界划分为两个亚区。密山-敦化断裂北西侧与依兰-依通断裂所夹持的地区为三江-鸡西盆地亚区;密山-敦化断裂南东侧为延吉盆地亚区。在三江-鸡西盆地亚区主要分布有三江断陷盆地、双鸭山、勃利和鸡西断陷盆地等;在延吉盆地亚区主要发育有延吉、东宁和虎林断陷盆地等。三江盆地的区域构造呈北东向的“两隆两坳”相间展布(图4-6),由西向东分别为佳木斯隆起、绥滨坳陷、富锦隆起和前进坳陷。由于其坳陷期地层不太发育,其中的坳陷主要由早白垩世的断陷组成。在整体的隆坳格局之上,叠置了后期新生代的断陷-坳陷盆地,使该期盆地被覆盖。图4-6 三江盆地构造单元划分示意图(据周志祥等,1992)双鸭山、勃利和鸡西盆地主要由晚侏罗—早白垩世的断陷组成,但其盆地的总体展布方向为近东西向,其中的断陷主要受北东向、近东西向和北西向断裂控制,常使断陷发生北东向—近东西向—北西向的弧形弯曲(图4-7)。其形成原因可以有以下几种解释:①北东向断陷主要为沿断裂发生伸展作用形成,而近东西向及北西向断陷可能为沿密山-敦化断裂及依兰-伊通断裂方向的走滑-拉分作用形成;②由于该地区既发育有北东向的密山—敦化断裂及依兰-伊通断裂,又发育有由近东西向北西转折的鸡西—塔溪深断裂,弧形弯曲的断陷可能是由于在这些前期基底构造的控制下发生三维伸展作用而形成的;③也可能是双鸭山、鸡西、勃利等盆地为统一沉积盆地后期遭受挤压改造作用形成的残留盆地。郭成铠(1985)引用黑龙江省煤田勘探公司的研究成果,认为鸡西群城子河组沉积时,鸡西勃利等7个盆地是统一的沉积区,它具有统一的沉积中心,边缘相在西侧佳木斯古隆起的东翼。后来由于早白垩世末和晚白垩世末构造运动和剥蚀,形成7个孤立的残留盆地(图4-7)。上述观点究竟哪一种比较符合实际,犹待进一步研究证实,但笔者倾向于可能是上述3种成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延吉盆地的区域构造呈近南北向展布,由“两隆两坳”的4个二级构造单元组成(图5-8),由西向东分别为西部隆起、中央坳陷(或朝阳川坳陷)、太平隆起和东部坳陷。主要为早白垩世的断陷,坳陷期地层也不发育。在断陷内早白垩世沉积地层可达3000m以上;隆起区一般沉积较薄,局部地区可出露地表遭受剥蚀。图4-7 勃利地区煤田分布图(据黑龙江省煤田勘探公司,1990)图4-8 延吉盆地构造单元划分示意图(据高瑞祺等,1995)
236 评论

奔跑de小土豆

铜协迫下玉米叶绿素质量比与光谱反射率关系,刘帅(第一),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核心期刊),2008年第1期下庄北部长英质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刘帅,矿业研究与开发(核心期刊),2007年第2期赣南余田群双峰式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刘帅,矿业研究与发(核心期刊),2007年第1期具有特殊形貌非晶硅铝酸盐粉体的水热制备,刘帅,化工矿物与加工(核心期刊),2006年第5期甘肃北山公婆泉盆地沉积体系与铀成矿条件分析,刘帅,矿业研究与开发(核心期刊),2006第4期赣南余田群双峰式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环境,刘帅,桂林工学院学报(核心期刊),2006年第3期新疆准噶尔盆地乌尔禾-夏子街地区下白垩统沉积体系分析,刘帅,GF报告(GF-A0104261G),2007赣杭带白垩纪盆地特征研究,刘帅,GF报告(GF-A0083915N),2006甘肃北山公婆泉盆地中生代地层与铀成矿条件分析,刘帅,GF报告(GF-A0083918G),2006浅析抚州地区TM图像几何精正方法,刘帅,西部探矿工程(普通),2006年第10期江山市城区岩溶塌陷研究的遥感应用,刘帅(第二),东华理工学院学报(普通),2005年第2期地幔流体与铀成矿模式,刘帅(第二),铀矿地质(重要),2005年第4期

297 评论

好猫宝宝

白垩纪(距今37亿年~距今6700万年)Cretaceous Period简介白垩纪(Cretaceous Period,Cretaceous) 中生代最后的一个纪。距离现在35亿年到6500万年,约持续了6000万年。白垩纪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叫“白垩系”。代表符号为“K”。白垩纪时南方古大陆继续解体,北方古大陆不断上升,气候变冷,季节性变化明显。本纪初期出现了被子植物,以后逐步发展。菊石和恐龙、翼龙、鱼龙、蛇颈龙等则由繁盛逐步趋于绝灭,哺乳类和鸟类成为新兴的动物类群。白垩纪是地球上海陆分布和生物界急剧变化、大西洋迅速开裂和火山活动频繁的时代,后期地势低平发生了广泛的海侵。晚白垩世被子植物代替裸子植物在陆上占优势,是植物界的一大变革。动物界在白垩纪末才发生重大变化,恐龙、菊石和其他许多生物类群大量灭绝,预示着新生代即将开始。对引起这次大规模生物灭绝的原因,近年来在国际科学界展开了热烈的争论。颇为流行的“地外事件”学说认为,地球上一些地方,白垩-第三系界线上的粘土岩中铱元素异常高含量,是宇宙中一颗巨大的流星碰撞地球产生的类似核冬天效应的结果,据此,在世界各地确定白垩-第三系界线时,铱异常就是一条重要原则。但是,对“地外事件”持怀疑和反对意见的人也不少,他们认为,白垩纪末生物大规模灭绝是逐渐发生的,是生态改变的结果,而不是一次简单的天外来客撞击地球所引起的灾难。名字来源因该地层富含白垩(chalk)而得名。白垩是石灰岩的一种类型,主要由方解石组成,颗粒均匀细小,用手可以搓碎。“白垩纪”一词由法国地质学家达洛瓦(Jean Baptiste Julien d′Omalius d′Halloy)于1822年创用。白垩纪形成的地层叫白垩系。白垩纪这一名称来源于英吉利海峡两岸的白垩层,由比利时学者J-B-J奥马利达鲁瓦1822年创立,英文 Cretaceous系来源于拉丁字Creta,是白垩土或石灰的意思。白垩层是一种极细而纯的粉状灰岩,是生物成因的海洋沉积,主要由一种叫做颗石藻(Coccoliths)的钙质超微化石和浮游有孔虫化石构成,在英、法海峡两岸形成美丽的白色悬崖。白垩层不仅发育于欧洲,北美和澳大利亚西部也有分布。地层 白垩系的划分以欧洲海相地层为依据,最初以菊石为标准分6~7个阶(期),后来将某些亚阶升级,增加到现在的12个阶(期),但仍有人习惯于把下白垩统下部的4个阶合称为尼欧可木阶(或译纽康姆阶)。上白垩统中部的康尼亚克、桑顿和坎潘 3个阶合称为森诺阶。在这12个阶中可划分出53个菊石带,近年来又以浮游有孔虫和钙质超微化石做为白垩系分阶、分带以及洲际对比的重要依据。关于白垩系的分统有2种意见:①从阿尔布阶与赛诺曼阶之间划分上、下2统;②主张三分,划出一个中统,至于中统的顶底界如何确定,尚有不同意见。1974~1982年,国际上有一个“中白垩事件”(MCE)组织,活动非常积极,主要是研究白垩纪期的生物地层学、海侵海退、缺氧事件、地磁场倒转、盐类和白垩的形成、南大西洋和莫桑比克峡谷的开裂,以及印度板块从冈瓦纳古陆的分离等课题。白垩纪中期不是一个确切的地质时代概念,有人从阿普特期算起到桑顿期,多数人则从阿尔布期算起到康尼亚克期。MCE的活动不是搞白垩系三分,中白垩统的划分除中东地区外,国际上很少使用。白垩系二分法已沿用了几十年,见于大量的出版物及地质图件上,当前不宜于再改动。英国下白垩统下部是著名的韦尔登群陆相地层,包括哈斯丁层和韦尔登泥岩两部分;下白垩统上部是绿色砂岩层,包括阿普特和阿尔布两个期的沉积;上白垩统即狭义的白垩层,包括从赛诺曼期到坎潘早期地层,顶部缺失坎潘中晚期和马斯特里赫特期沉积。北美已经放弃了过去有些作者把下白垩统单独划分出来叫做“科马奇系”的做法,而采取了国际通用标准。但在广大的落基山区,白垩纪海侵是从早白垩世晚期开始的,普遍缺失早、中期沉积。日本学者认为,日本诸岛远离西欧,属不同生物地理区系,与建立在欧洲基础上的国际标准分阶难以直接对比,独立划分海相白垩系为K1~K66个单元,在不同相区,使用不同的地层名称。 陆相白垩系在东亚腹地非常发育,富含石油、煤、盐类等矿产以及各种淡水和陆生动植物化石。中华人民共和国仅西藏、新疆喀什地区、黑龙江省东部和台湾岛才有海相白垩系沉积,其余广大地区则不同程度地发育了陆相地层。东部沿海属环太平洋活动带,以红色及杂色岩层夹火山碎屑岩和熔岩为主;西北内陆盆地以杂色沉积岩层为主;西南和华中主要是红色岩层。东北下白垩统下部是含煤岩层,上部是湖相沉积,夹少许油页岩;上白垩统则是著名的含油岩系,与北美情况不同,含煤岩层很少。中华人民共和国白垩系生物地层学的研究,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取得了很大进展,但由于以陆相地层为主,研究基础比较薄弱,至今尚未完成区域性的建组和建阶工作,在各个地区已经建立起来的分层还不能完善地与海相标准分层进行对比。侏罗-白垩系界线的划分成为长期争论的问题,看来在短期内还难以得到妥善解决。 生物界 白垩纪早期陆地上的裸子植物和蕨类植物仍占统治地位,松柏、苏铁、银杏、真蕨及有节类组成主要植物群。被子植物开始出现于白垩纪早期,中期大量增加,到晚期在陆生植物中居统治地位,山毛榉、榕树、木兰、枫、栎、杨、樟、胡桃、悬铃木等都已出现,接近新生代植物群的面貌。从侏罗纪开始出现的超微化石,其特点随产生层位不同而变化,具有重要的地层学意义,其中除颗石外,还有已经绝灭的微锥石(Nannoconus)、楔形石(Sphenolithus)等。 脊椎动物中爬行类从极盛走向衰落,主要代表有霸王龙、暴龙、翼龙、青岛龙等。侏罗纪以前的硬鳞鱼被真骨鱼所代替。海洋无脊椎动物中浮游有孔虫异军突起,成为划分对比白垩纪中、晚期海相地层的重要依据,底栖大型有孔虫中也出现了许多标准化石。菊石和箭石演化迅速而明显,分布广泛,是传统的划分阶和带的标准化石。群生底栖的固着蛤类(Rudistids)可形成礁体,为典型的暖水动物群,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西藏和南疆上白垩统地层中均有发现。海胆在特提斯海中颇为繁盛,有少数标准种属。珊瑚和腕足动物在白垩纪居于次要地位。淡水无脊椎动物也很丰富,如甲壳类的介形虫和叶肢介演化迅速,软体动物中的螺和蚌分布广泛,还有昆虫与淡水轮藻化石,它们中的许多种属都可以成为划分对比陆相地层的标准化石,在地质填图、石油和煤等矿产资源勘探中起重要作用。中国早白垩世的植物地理分区非常明显,根据对孢子花粉的研究,境内至少存在两个明显差异的孢粉植物群。 ①无缝双囊粉类-无突肋纹孢(Disacciatrileti-Cicatricosisporites)植物群。分布于北方区,主要包括东北和华北北部地区。这里植物繁茂,尤其是松科、罗汉松科和海金砂科等植物,形成丰富的煤藏。也说明这里是温暖潮湿气候带。②克拉梭粉-莎草蕨孢(Clas-sopollis-Schizaeoisporites)植物群。分布于南方区,多产出于含膏盐沉积的红色地层, 反映出当时较为炎热而干旱的气候环境。在北纬40°~50°之间,存在着一个呈北西西-南东东方向的条状过渡带,南北植物群发生混生现象。从全球分布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南、北两个植物区与干旱带和湿亚热带的情况相当。 地史特征 联合古陆于2亿年前开始解体和漂移。侏罗纪时产生了一条分割南美洲与非洲大陆的新裂谷,白垩纪时南大西洋沿此裂谷迅速张开,到白垩纪末已加宽到约3000公里;北大西洋裂谷在格陵兰东侧,北美与格陵兰白垩纪大部分时间都是连结在一起的。分隔欧亚大陆与非洲大陆的是特提斯海,现中南欧和中近东的许多国家当时都淹没在海水中。当欧亚板块缓慢地顺时针转动时,非洲则继续逆时针转动,早白垩世时印度板块还与马达加斯加连结在一起,到了晚白垩世则彼此分开,而澳大利亚是到了晚白垩世末期才开始脱离南极板块。晚白垩世早期,发生了全球性大规模的海侵,从墨西哥合众国湾到北冰洋的一浅海,流经北美洲中西部,分大陆为东西两部分;另一浅海经波兰侵入俄罗斯联邦中部,使北冰洋与特提斯海贯通,北方冷水动物群与南方暖水动物群发生混合。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陆白垩纪时只在边陲地区有海侵发生。特提斯海东段不仅淹没了西藏高原,还在新疆喀什地区伸进了一个狭长的海湾;沿太平洋乌苏里湾早白垩世早期伸达黑龙江省东部,台湾西海岸平原的钻井岩心中也找到过早白垩世晚期的菊石和海相双壳类化石。就陆上情况而言,早白垩世时东部是滨海低地火山活动带,向内是东部高原,西北则有大型内陆庆阳湖和准噶尔湖,横断山系以东的西南湖群包括巴湖、蜀湖、西昌湖和滇湖,沉积的全是红色地层。晚白垩世时除西南湖群略有萎缩外,其他地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东部滨海低地上升成为高山,原来东部高原的南北两端沉陷为松花湖和云梦泽两大水系,西北的庆阳湖和准噶尔湖则消失不见,只剩下一些小型的山间盆地。 白垩纪的气候比较温暖,北纬40°~90°地带年平均温度为10℃,未见极地冰盖迹象,温带和亚热带植物可出现于格陵兰和阿拉斯加等高纬度地区,地表许多地区植被浓密,形成了不少大煤田。这表明大部分地区雨量充沛,气候湿润,一些近海及滨海地带形成了丰富的石油、煤、天然气及油页岩矿床,如美国得克萨斯州、墨西哥合众国、波斯湾、北非和苏联的许多大油田,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松辽平原上白垩统的大庆油田,东北和内蒙古下白垩统的许多大煤田。在一些气候干旱炎热的地区,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南方晚白垩世的西南湖群和云梦泽水系,有巨厚的膏盐矿床沉积。此外,云南白垩纪红层中,含铜砂岩矿床不仅品位高,而且规模大,还易于开采和冶炼,自古就是有名的铜乡。 早白垩世中期,由于太平洋板块的剧烈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东部著名的郯庐断裂发生了巨大的平移,从欧特里夫期起到阿普特期止,1500万年间平移了将近740公里,平均每年移动约 5厘米。太平洋东岸的圣安的列斯断层与此相应,平移了将近720公里,每年移动近5厘米,这是太平洋北部的库拉板块向西北方向漂移所引起的。在这一活动过程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东部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发生了强烈的火山喷发和岩浆活动,在浙、闽、粤、苏、皖、赣诸省造成了巨厚的下白垩统中酸性火山岩系。这一火山岩浆作用一直持续到晚白垩世,不过向东发生了迁移,主要在丽水-海丰大断裂之东。与这些火山活动有关,形成了明矾、萤石、方沸石等非金属矿床和铅锌银等金属矿床。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部和西部内陆地区,白垩纪很少有火山活动,但西藏海域却有水下喷发。白垩纪末期陆块逐渐形成今日模样。地壳不断运动,引发全球的火山活动。大规模的火山爆发持续了数百年,地表满是喷发物,大气充满有毒气体与灰尘,荒凉的地球仍由恐龙统治,它们称霸了一亿六千万年,但是如今气数已近,地球生物开始窒息死亡。 恐龙统治的最后两百年出现了最凶暴的掠食者。肉食的暴龙有5吨重,13公尺高,这是一只公暴龙,它受食物吸引来到火山脚下。这个地区布满地热泉,空气中充满了硫磺的烟气,但是还有另一种气味,在某个小山谷里散发着阵阵尸臭。暴龙失察,掉入自然陷阱,火山口喷发有毒的一氧化碳,一氧化碳比空气重,因此累积在地表附近。 暴龙低头吃尸体,就会受到一氧化碳的影响。它要是跌倒就会永远倒地不起。幸亏它体型高大才得救。当它叼着食物起身,头部正好高过毒气层。 “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非常多,其中有一个就是很主要的就是大规模的火山爆发,就是在6500万年,恐龙灭绝这个时期,地球上有很大规模的火山的爆发,熔岩流的岩石是分布的,比如说印度德干有个火山岩的熔岩流,面积非常非常大,而这个时间正好和恐龙大规模的灭绝是吻合的。” 贫瘠的熔岩流中仍有绿地点缀,白垩纪末期,气候温暖潮湿,植物开始转变,阔叶木取代了针叶木,显花植物的演化是这场无声革命的功臣。关键在于花朵与昆虫的亲密关系,有些花如今只能靠昆虫传粉,有些昆虫,像蝴蝶只能靠花朵维生。鸟类在阔叶林中繁生,林中鸟鸣,不绝于耳。而这些美丽的植物却极有可能成为杀死恐龙的罪魁祸首。 “阔叶植物的出现对恐龙可能也是有影响的,比如它的植物结构发生了变化,恐龙的食性可能没有跟上植物发展的速度,可能它的进化上,因为恐龙进化像神龙进化一样的,它要适应环境,它没有跟得上它有滞后,也是灭绝的原因。” 经过树百万年演化,恐龙之间亦发展出亲密关系,掠食者与猎物之间关系尤其微妙。奇妙的甲龙擅长防御,它们变得能对抗暴龙等大型掠食者。甲龙重达七吨,全身布满坚甲,甚至连眼皮也硬化了。假如这样威力仍然不够,甲龙还有致命的尾棒伺候。可惜甲龙再强,也不是致命环境的对手。暴龙巢穴就在附近,母龙通常极力保护恐龙蛋,不过这是个废弃的巢,儿齿兽设法钻了进去,恐龙在地面产卵挡不住儿齿兽的掠夺。不过暴龙蛋很大,儿齿兽不容易搬动它。哺乳类的时代即将来临,往后体型也会变大,但白垩纪的哺乳类顶多十公斤重。暴龙蛋内的胚胎已经死了。另一只儿齿兽循着气味而来。白垩纪末期地球环境恶劣,许多恐龙胚胎无法存活,酸性污染导致蛋壳发育不全。 母暴龙呼唤求偶,暴龙地盘广达数百平方公里,它得设法吸引游荡的公暴龙,爱的呼唤可能持续数周。母暴龙的呼唤传遍火山坡地,它的呼叫终于有了回应。公暴龙杀了一只小三角龙,它不是为了充饥,而是准备送礼。母暴龙较大,攻击性较强,公暴龙送食物示好,免得遭母暴龙攻击。母暴龙出现了,它心存警戒,大嘴是暴龙的主要武器。暴龙前肢短小,嘴巴大,以后腿保持平衡。它一口能咬碎骨头,撕开70公斤的肉。公暴龙保持距离,以策安全。它们当晚进行交配,这只是第一回合的交配,只要母暴龙允许,公暴龙将继续停留,防止其他公暴龙靠近。 三天之后,三角龙已经尸骨无存。母暴龙开始下逐客令,公暴龙识相的离开。这种场面发生的几率在白垩纪晚期可能会越来越少,因为雌性恐龙的存活几率越来越小,这可能直接导致了恐龙的灭亡。 “现在的爬行动物海龟和鳄鱼,温度一发生变化,它孵化出来的雄性和雌性比例就发生严重的失调同时爬行动物的恐龙,在环境温度发生变化以后,也可能出现类似的现象,比如要么全是雄性的,要么全是雌性的,要么比例严重失调,这种环境是有的,在中生代时期,大量的火山爆发或者在白垩纪末期这次大的卫星撞击以后,环境发生变化,火山爆发都会导致温度升高很多,或者降低很多,这个情况下,恐龙孵化出来的幼崽要么是雄性的要么是雌性的,或者比例严重失调,这种失调的比例,就是雄性的找不到雌性的,雌性的找不到雄性的。” 风神翼龙自海岸滑翔而来,前来觅食,这幅景象当时极为罕见。近两千万年来,翼龙逐渐凋零,现在只剩下13公尺长的风神翼龙存活。 火山与恐龙这里并不安全,湖中有一吨重的鳄鱼,可轻易将风神翼龙拖下水咬死,翼龙将会绝种,天空将属于强势的鸟类。 交配后数个月,母暴龙筑了新巢,隐藏于林中,母暴龙随时监视。 由于孵化期长达两个月,母龙不离巢也不进食,恐龙蛋是奔龙等食腐动物的最爱。暴龙望着步步逼近的奔龙,暴龙双眼朝前能准确判断攻击距离。 日落后,母龙还面对另一波的威胁,食物渐少,哺乳类铤而走险。母龙查看巢穴确认没有漏网之鱼。然后便继续巡视。 数周后,在灿烂的日落景观中,天空暗藏着警讯,预告大灾难即将来临,流星雨飞散,是超级彗星撞地球的预警。 星空下的恐龙并未察觉异象,牛角龙继续觅食,幼龙害怕掠食者夜袭,向成年恐龙寻求保护。两只奔龙趁夜行动,试图扰乱牛角龙群,孤立一只幼龙。朝阳升起,显露了昨夜的战况,小牛角龙遭到奔龙的杀害,严重打击了牛角龙群。 环境污染严重,新生代数目太少。儿齿兽已经守在尸体旁,投机的儿齿兽大概是惟一兴旺的动物。恐龙长期统治地球,如今却将遭受一连串的致命冲击。 到“白垩纪”末期的时候,恐龙已经非常特化了,个体非常大,霸王龙、压寨龙、个体非常大,这时候它适应环境的能力已经减弱了,像这样庞大的个体,它的食性结构等等,所以它要求非常高的,地球上稍微发生一些环境的变化,对它的影响也是致命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恐龙的绝灭也是它自身进化的一个结果,物极必反,因为你进化到一定的程度以后,肯定要有一些系的物种代替它,在这个过程当中,它很难和个体小的生物,比如说哺乳动物和其它的一些动物相抗衡,相竞争一个新的生态空间,所以恐龙的灭绝也是它自身进化的一个结果。” 恐龙一群大鹅龙长途跋涉,横越荒漠,聚在死水池旁,饮水觅食。它们有多组大颊齿,可以加速消化植物。 水边有掠食者,不宜久留。大鹅龙感到危险,随即散开。母暴龙结束禁食,大开杀戒。为了附近树丛里的新生命,它急着觅食,三只小暴龙等着吃,12个蛋只孵化了3个,它们听见母暴龙狩猎,便开始讨食物。母暴龙带来一块大鹅龙肉。 小暴龙才四周大,不到一公尺,手足间却已经开始竞争,一只小暴龙受到另外两只的排挤。它们还需要母暴龙保护两个月以上,之后母子就分道扬镳,否则搞不好它还会吃掉小暴龙。 落单的小暴龙恐怕来日不多了。过没几天,母龙在作日光浴,却不见落单小暴龙的踪影,它可能已经惨遭手足的杀害。 吵闹的小暴龙乐得离开母龙,探索四周。母暴龙意外撞见甲龙,甲龙头壳硬,脑容量小,遭遇危险,全靠本能反应猛烈攻击。暴龙通常会撤退,但是母暴龙不肯抛下幼龙,母暴龙被击中股骨,内脏破裂,它痛苦狼狈的离去,夜里母龙垂死哀号。天亮时,它横尸炙热的荒漠。小暴龙站在母龙尸体旁等候。数小时后,小暴龙还不肯离去,但是它们的宿命和白垩纪其他恐龙一样。 一颗大彗星坠落于今天的墨西哥湾,撞击发出强光,转为寂静,震波随后传来。接着狂风大作,最后黑暗天空降下熔岩雨,这次撞击的威力相当于一百亿颗广岛原子弹。全球气候骤变,造成65%的生物灭亡。 这次撞击被今天的众多学者认为是造成恐龙灭亡的最主要的原因,但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其实在此之前,恐龙已经走向了灭亡之路。 恐龙蛋“恐龙的绝灭现在一个主流的观点就认为是卫星球撞击地球,导致地球生物大量的绝灭,那么这个卫星球撞击地球现在其实还分成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是小行星撞击的,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是彗星撞击的,那么小行星和彗星撞击地球以后,会导致地球整个结构发生一些变化,比如说它导致了大规模的火山爆发,可以导致全球的森林大火等等。” 6500万年过去了,我们只能从岩石中去寻找这些巨兽的影子,让我们再次回到大山铺,这里留下的种种疑团我们仍未解开,为什么会有如此大量的恐龙集中在这里,为什么它们有的支离破碎,而有的却保存异常完好呢?最有可能的解释是大山铺在亿万年前是一个低洼的河谷,每当洪水爆发,上游因各种原因死亡的恐龙就会被顺流冲刷而下,积聚到了这里。泥沙迅速堆积,掩埋了恐龙。经过长达亿万年的时间,最终变成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样子。同时,它们所留下的众多信息也让我们有机会去回顾恐龙所经历的那段地狱般的日子。不过,白垩纪早期也起源了很多类型的生物,例如像飞机一样大的披羽蛇翼龙、鸭嘴龙类、有花植物等等。 中生代第三个纪。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称白垩系,位于侏罗系之上、新生界之下。白垩纪是中生代地球表面受淹没程度最大的时期,在此期间北半球广泛沉积了白垩层,1822年比利时学者JBJ奥马利达鲁瓦将其命名为白垩系。白垩层是一种极细而纯的粉状灰岩,是生物成因的海洋沉积,主要由一种叫做颗石藻的钙质超微化石和浮游有孔虫化石构成。白垩系的划分以欧洲海相地层为依据,以菊石为标准,划分为两个统12个阶(见表)53个菊石带。也有人主张白垩纪三分的。陆相白垩系在东亚腹地非常发育,富含石油、煤、盐类等矿产以及各种淡水和陆生动植物化石。中华人民共和国仅西藏、新疆喀什地区、黑龙江省东部和台湾岛才有海相白垩层沉积,其他地区则不同程度发育了陆相地层。东部沿海环太平洋活动带,以红色及杂色岩层夹火山碎屑岩和熔岩为主;西北内陆盆地以杂色沉积岩层为主;西南和华中主要是红色岩层;东北下白垩统下部是含煤岩层,上部是湖相沉积,上白垩统是著名的含油岩系。白垩纪时,南美洲与非洲大陆之间的裂谷迅速张开形成南大西洋,到末期已加宽到约3000千米。北大西洋裂谷位于格陵兰和北美东侧,随着北美洲向西漂移,裂谷在扩大。特提斯海把欧亚大陆与非洲分开,中南欧和中近东的许多国家当时都处于海侵中。白垩纪时气候比较温暖,未见极地冰盖迹象。当时大部分地区雨量充沛,气候湿润,近海及滨海地带形成丰富的石油、煤、天然气和油页岩矿床,如美国得克萨斯州 、 墨西哥合众国 、 波斯湾 、 北非和俄罗斯联邦的许多大油田,又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松辽平原上白垩统的大庆油田,东北和内蒙古下白垩统的许多大煤田。在一些气候干旱炎热的地区,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南方晚白垩世的西南湖群和云梦泽水系,有巨厚的膏盐矿床沉积。此外,在云南白垩纪红层中 ,含铜砂矿床品位高 ,规模大,易于开采和冶炼,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名的铜乡。白垩纪——鸟类和被子植物渐露头角 白垩纪是中生代最后一个纪,是恐龙由鼎盛走向完全灭绝的时期由于这一时期欧洲海底沉积物中有大量的白垩而称为“白垩系”,白垩纪因此得名。 剑龙灭绝于白垩世。但鸭嘴龙、甲龙和角龙在晚白垩世时却发展迅速,特别是角龙,虽然晚白垩世时才在地球上出现,却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进化出了丰富的种类。白垩纪恐龙种类达到极盛,其中最著名的霸王龙是陆地上出现过的最大的食肉动物。 白垩纪早期,以裸子植物为主的植物群落仍然繁茂,而被子植物的出现则是植物进化史中的又一次重要事件。白垩纪有了可靠的早期被子植物,到晚白垩纪晚期被子植物迅速兴盛,代替了裸子植物的优势地位,形成延续至今的被子植物群,诸如木兰、柳、枫、白杨、桦、棕榈等,遍布地表。被子植物的出现和发展,不仅是植物界的一次大变革,同时也给动物以极大的影响。被子植物为某些动物,如昆虫、鸟类、哺乳类,提供了大量的食料,使它们得以繁育;从另一方面看,动物传播花粉与散布种子的作用,同样也助长了被子植物的繁茂和发展。 鸟类是脊椎动物向空中发展取得最大成功的类群。白垩纪早期鸟类开始分化,并且飞行能力及树栖能力比始祖鸟大大提高。我国古生物学家发现的著名的“孔子鸟”就是早白垩世鸟类的代表分子。 白垩纪末,地球上的生物经历了又一次重大的灭绝事件:在地表居统治地位的爬行动物大量消失,恐龙完全灭绝;一半以上的植物和其他陆生动物也同时消失。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恐龙和大批生物突然灭绝?这个问题始终是地质历史中的一个难解之谜。目前普遍被大家接受的观点是陨石撞击说。引人注目的是,哺乳动物是这次灭绝事件的最大受益者,它们度过了这场危机,并在随后的新生代占领了由恐龙等爬行动物退出的生态环境,迅速进化发展为地球上新的统治者。

319 评论

甜田心ttx

白垩纪是中生代最后一个纪,是恐龙由鼎盛走向完全灭绝的时期由于这一时期欧洲海底沉积物中有大量的白垩而称为“白垩系”,白垩纪因此得名。 剑龙灭绝于白垩世。但鸭嘴龙、甲龙和角龙在晚白垩世时却发展迅速,特别是角龙,虽然晚白垩世时才在地球上出现,却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进化出了丰富的种类。白垩纪恐龙种类达到极盛,其中最著名的霸王龙是陆地上出现过的最大的食肉动物。 白垩纪早期,以裸子植物为主的植物群落仍然繁茂,而被子植物的出现则是植物进化史中的又一次重要事件。白垩纪有了可靠的早期被子植物,到晚白垩纪晚期被子植物迅速兴盛,代替了裸子植物的优势地位,形成延续至今的被子植物群,诸如木兰、柳、枫、白杨、桦、棕榈等,遍布地表。被子植物的出现和发展,不仅是植物界的一次大变革,同时也给动物以极大的影响。被子植物为某些动物,如昆虫、鸟类、哺乳类,提供了大量的食料,使它们得以繁育;从另一方面看,动物传播花粉与散布种子的作用,同样也助长了被子植物的繁茂和发展。 鸟类是脊椎动物向空中发展取得最大成功的类群。白垩纪早期鸟类开始分化,并且飞行能力及树栖能力比始祖鸟大大提高。我国古生物学家发现的著名的“孔子鸟”就是早白垩世鸟类的代表分子。 白垩纪末,地球上的生物经历了又一次重大的灭绝事件:在地表居统治地位的爬行动物大量消失,恐龙完全灭绝;一半以上的植物和其他陆生动物也同时消失。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恐龙和大批生物突然灭绝?这个问题始终是地质历史中的一个难解之谜。目前普遍被大家接受的观点是陨石撞击说。引人注目的是,哺乳动物是这次灭绝事件的最大受益者,它们度过了这场危机,并在随后的新生代占领了由恐龙等爬行动物退出的生态环境,迅速进化发展为地球上新的统治者。

187 评论

相关问答

  • 白垩纪研究期刊是几区

    白垩纪是中生代最后一个纪,是恐龙由鼎盛走向完全灭绝的时期由于这一时期欧洲海底沉积物中有大量的白垩而称为“白垩系”,白垩纪因此得名。 剑龙灭绝于白垩世。但

    雪皑皑xueaiai 3人参与回答 2024-09-06
  • 第四纪研究是几级期刊

    是的 而且刊物是属于比较权威的刊物!

    么里斯古 3人参与回答 2024-09-07
  • 地理研究期刊是几区

    出版地:北京市语种: 中文;开本: 16开ISSN: 1000-0585复合影响因子: 891综合影响因子: 074历史沿革:现用刊名:地理研究创刊时间:198

    丝雨如薇 3人参与回答 2024-09-05
  • 苏区研究是几级期刊

    省级期刊就可以,国家级,核心级没太大必要。

    有饭无范儿 8人参与回答 2024-09-04
  • 电视研究期刊是几区

    c刊有《当代电影》《电视研究》《电影艺术》《美术》《美术研究》等。1、《当代电影》:创刊于1984年,月刊,是由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主管,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

    刘思韵2522 5人参与回答 2024-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