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8

  • 浏览数

    268

dream959595
首页 > 论文问答 > 西夏学杂志主要有啥

8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Chris大王

已采纳
杂志先连载,后出书。书比较慢。
238 评论

我最亲爱的12345

这个也要看不同学校吧,北大医学院和三本医学院能比么? 杂志社不错的话,不过当编辑收入也不错啊,且没啥临床风险。女生的话比较适合。看楼主你自己的选择了,如果喜欢临床的惊险,刺激,成就感啥的,那还是再找找其他医院吧。 杂志社虽然工作很轻松,但要签约的杂志不是什么核心期刊,发行量不大慎重考虑。毕竟弄了这个你的专业的东西都仍掉了,年过一年,手上没掌握一门生存的技术,以后弄个下岗怎么办?(希望我是多担心!)。核心级别的杂志那就可以好好考虑了,因为核心的毕竟厉害一些。

133 评论

绿萝丝藤

先读《史记》交好 一定要对比的看结合当时背景因为有的史书是有冲突的 也要根据著者来看书

165 评论

哎呀呀biubiubiu

承诺的份量是无比重的,只要给了别人一个承诺,就必须尽力完成它。然而谁能把承诺演绎得十全十美?当然是那只名叫夏洛的蜘蛛,她用一张张写着字的网,通过几晚上辛苦的编织,终于完成了这个对春天出生的小猪威尔伯的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承诺,这个承诺改变了威尔伯的一生。而威尔伯还来不及答谢,夏洛就因过度劳累和生孩子而死去。

212 评论

金凯瑞砖家

大部分杂志都是以多数短篇小说合到一起 而书则是一本很长很完全的故事 杂志比较薄 而书比较厚 杂志往往是很多编辑写的 书只是一个作家 杂志也有连载 而书则是一次出完

244 评论

黑粉精灵

看看二十四史吧,特别是《史记》;如果觉得乏味看不进去,就先看蔡东藩的演义小说,也挺好的。文学方面,有四大名著打底,在看汉赋、唐诗、宋词、明小说吧。lz加油!

137 评论

猫妖梦懿

以上回答均为搪塞。想了解中国古代文史,可以读文化史概论之类,但要说到研究,必须先从文献学入手,还有就是必须读哲学。下面我可以把两年来研究中国文化所总结的经典书目罗列出来,仅供参考第二部分 古典文献举要第一编 古典文学第一章 古籍分类一、经部: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五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二、史部: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别史类;杂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钞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三、子部: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四、集部:楚辞类;别集类一(汉至五代);别集类二(北宋建隆至靖康);别集类三(南宋建炎至德佑);别集类四(金至元);别集类五(明洪武至崇祯);别集类六(国朝);总集类;诗文评类;词曲类。第二章 诗文总集第一节 《诗经》与《楚辞》一、《诗经》: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1915年虚受堂刊; 东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毛诗正义》; 南宋朱熹《诗经传》,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年影印; 清姚际恒《诗经通论》,顾颉刚标点,中华书局1958年版; 近代吴闿生《诗经会通》,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年版。二、《楚辞》:东汉王逸《楚辞章句》; 南宋洪兴祖《楚辞补注》,中华书局1957年版; 南宋朱熹《楚辞集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版; 清王夫之《楚辞通释》,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年版; 清蒋骥《山带阁注楚辞》,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8年版; 清戴震《屈原赋注》、《通释》,乾隆光绪刻本。第二节 通代诗文总集 南朝梁萧统《昭明文选》,附:《古诗十九首》,(先秦至梁初); 宋李昉等《文苑英华》,(南朝梁至晚唐五代); 梁徐陵《玉台新咏》,(梁以前);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汉魏至唐五代,兼及先秦歌谣); 清杜文澜《古谣谚》,(上古至明代谣谚); 清沈德潜《古诗源》,(先秦至隋); 清王士祯《古诗选》,(汉至唐,也作《古诗笺》); 明冯惟讷《古诗纪》,(上起古初,下迄陈朝); 丁福保《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汉至隋); 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上古至隋代); 清陈元龙《历代赋汇》,(上起先秦,下迄明代); 清李兆洛《骈体文钞》,(先秦至隋骈文); 清王先谦《骈文类纂》,(先秦至清末骈文); 清许连《六朝文絜》,(晋至隋骈文)。第三节 断代诗文总集 清康熙敕编《全唐诗》;孙望《全唐诗补逸》; 清董诰等《全唐文》;陆心源《唐文拾遗》,《续拾》; 唐代《唐人选唐诗》(十种):(1) 佚名《唐写本唐人选唐诗》;(2)元结《箧中集》;(3)殷璠《河岳英灵集》; (4)芮挺章《国秀集》;(5)令狐楚《御览诗》; (6)高仲武《中兴间气集》;(7)姚合《极玄集》; (8)韦庄《又玄集》;(9)韦縠《才调集》; (10)佚名《搜玉小集》; 清吴之振等《宋诗钞》;曹廷栋《宋百家诗存》;管庭芬《宋诗钞补》; 陈焯《宋元诗会》; 南宋吕祖谦《宋文鉴》,(亦称《皇朝文鉴》); 清庄仲方《南宋文范》; 陈述《全辽文》; 清郭元釪《全金诗》,(亦称《全金诗增补中州集》); 清张金吾《金文最》,(收录金代骈散文); 元苏天爵《元文类》,(原名《国朝文类》); 清顾嗣立《元诗选》,席世臣补刻《元诗选癸记》; 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元末明初至明崇祯间); 清朱彝尊《明诗综》; 明程敏政《明文衡》,(原名《皇明文衡》);黄宗羲《明文海》; 清初陈济生《天启崇祯两朝遗诗》,附:陈乃乾《启祯两朝遗诗考》; 清卓尔堪《明遗民诗》,附其《近青堂诗集》; 《五朝诗别裁集》: (1)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 (2)清张景星等《宋诗别裁集》; (3)清张景星等《元诗别裁集》;(4)清沈德潜等《明诗别裁集》; (5)清沈德潜等《清诗别裁集》; 清张应昌《清诗铎》。第三章 诗文评第一节 《文心雕龙》 清黄叔琳注、纪昀评《文心雕龙辑注》; 黄侃著《文心雕龙札记》。第二节 诗话 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收书二十八种; 近代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收书二十八种,(唐至明); 近代丁福保辑《清诗话》,收书四十二种; 北宋阮阅《诗话总龟》; 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南宋魏庆之《诗人玉屑》; 明胡应麟《诗薮》;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 清吴景旭《历代诗话》; 清袁枚《随园诗话》; 清赵翼《瓯北诗话》;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第三节 历代诗纪事及其他 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 清厉鹗《宋诗纪事》;陆心源《宋诗纪事补遗》,附《小传补正》; 近代陈垣《辽诗纪事》,《金诗纪事》,《元诗纪事》; 清陈田《明诗纪事》; 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 周钟游《文学津梁》,收书十二种; 刘大櫆《论文偶记》。第四章 词总集与词话第一节 词总集 五代后蜀赵崇祚《花间集》;李冰若《花间集评注》;华连圃《花间集注》; 近人林大椿《唐五代词》; 明毛晋《宋六十名家词》; 近人朱孝臧《强村丛书》; 清沈辰垣《历代诗余》,又名《御定历代诗余》; 近人吴昌绶、陶湘《影刊宋金元明本词》; 叶恭绰《全清词钞》 陈乃乾《清名家词》; 近人徐乃昌《小檀栾室汇刻闺秀词》; 清朱彝尊《词综》,清王昶《补遗》。第二节 词话 清徐釚撰、唐圭璋校注《词苑丛谈》; 清张宗橚《词林纪事》; 清况周颐《蕙风词话》。第五章 戏曲与小说第一节 散曲总集与戏曲丛刊 明臧懋循《元曲选》,又名《元人百种曲》; 明人辑《元明杂剧》; 明沈泰《盛明杂剧》; 清邹式金《杂剧三集,又名《杂剧新编》; 明毛晋《六十种曲》; 明冯梦龙《墨憨斋定本传奇》; 清玩花主人、钱德苍《缀白裘》; 金董解元撰、凌景埏校注《董解元西厢记》; 元高明注、钱箕校注《琵琶记》; 清洪升著、徐朔方校注《长生殿》; 清杨潮观著、胡士莹校注《吟风阁杂剧》。第二节 戏曲论著丛书 近人陈乃乾《曲苑》,收书十四种,1921年; 陈乃乾《重订曲苑》(石印本),收书二十种,1925年。第三节 小说集 北宋李昉等《太平广记》,(汉至宋初);邓嗣禹《太平广记篇目及引书引得》; 明嘉靖间洪梗编《清平山堂话本》,谭正璧《话本与古剧》; 明末抱瓮老人《今古奇观》。第二编 历史要籍第六章 纪传体史书第一节 二十四史西汉司马迁《史记》,130卷; 东汉班固《汉书》,120卷;南朝宋范晔等《后汉书》,120卷; 晋陈寿《三国志》,65卷;唐房玄龄等《晋书》,130卷; 南朝梁沈约《宋书》,100卷;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59卷; 唐姚思廉《梁书》,56卷;唐姚思廉《陈书》,36卷; 北齐魏收《魏书》,130卷;唐李百药《北齐书》,50卷; 唐令狐德盏等《周书》,50卷唐魏征等《隋书》,85卷; 唐李延寿《南史》,80卷;唐李延寿《北史》,100卷;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100卷;宋欧阳修等《新唐书》,225卷; 宋薛居正等《旧五代史》150卷;宋欧阳修等《新五代史》,74卷; 元脱脱等《宋史》,496卷;元脱脱等《辽史》,116卷; 元脱脱等《金史》,135卷;明宋濂等《元史》,210卷; 清张廷玉等《明史》,332卷。第二节 二十五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四史”或“前四史”;唐人将前四史和《晋书》、《宋书》、《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总称为“十三史”;宋人加《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称“十七史”;明人加《宋史》、《辽史》、《金史》、《元史》为“二十一史”;清乾隆初年修《明史》成,予以合刻,名“二十二史”;乾隆四十年(1775)武英殿汇印各种正史,在“二十二史”之外加上《旧唐书》、《旧五代史》,称为“二十四史”;1921年,柯劭忞修成《新元史》,遂有“二十五史”;民国初年,赵尔巽等编成《清史稿》,但不在“二十五史”之列。第七章 编年体史书 东周孔丘《春秋》; 东周左丘明《左传》;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战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 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1977年更名为《春秋左传集解》; 清刘文淇《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 南宋胡三省《通鉴注》;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北宋); 南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南宋高宗朝); 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宋辽金元); 明末清初谈迁《国榷》,(明代); 清陈鹤《明纪》,(明代); 清夏燮《明通鉴》,(明代)。 宋刘恕《通鉴外纪》,(上起伏羲,下迄周威烈王二十二年); 清蒋良骐、王先谦等《十一朝东华录》,(清太祖天命元年至清穆宗同治十三年)。第八章 纪事本末体史书 南宋袁枢《通鉴纪事本末》,(取材于《资治通鉴》); 清高士奇《左传纪事本末》,(取材于《左传》,扩充南宋章冲《春秋左传事类始末》); 清李铭汉《续通鉴纪事本末》,(两宋); 明陈邦瞻等《宋史纪事本末》; 清李有棠《辽史纪事本末》; 清李有棠《金史纪事本末》; 清张鉴《西夏纪事本末》; 明陈邦瞻等《元史纪事本末》; 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 近代黄鸿寿《清史纪事本末》; 清马骕《绎史》,(上古至秦末); 清同治年间江西书局本《纪事本末五种》。第三编 目录学第九章 常用综合性目录第一节 史志书目清道光五年(1825),日本人汇刻《八史经籍志》。第二节 私人藏书目 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全称《昭德先生郡斋读书志》; 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题解》。第三节 四库总目及其相关书目 清永瑢、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清阮元等《四库未收书提要》; 清姚觐元《清代禁毁书目》(附补遗);近人孙殿起《清代禁书知见录》; 清邵懿辰撰、邵章续录《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 清周中孚《郑堂读书记》; 张之洞、缪荃孙《书目答问》,范希曾《书目答问补正》; 近人孙殿起《贩书偶记》。第十章 专科目录第一节 诗文别集目录 明张溥著,今人殷孟伦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 万曼《唐集续录》; 近人陈乃乾《清代文集经眼目录》; 张舜徽《清人文集别录》。第二节 戏曲曲艺目录 元钟嗣成《录鬼簿》,(外四种); 近人董康等《曲海总目提要》,北婴《曲海总目提要补编》。第四编 古代汉语第十一章 语文辞书第一节 《尔雅》、《说文》、《广韵》及有关辞书 汉初学者《尔雅》,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我国第一部系统分析字形和考究字源的书;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近人丁福保《说文解字诂林》; 北宋陈彭年等《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 北宋丁度等《集韵》。第二节 常用字典 清张玉书等《康熙字典》; 清阮元《经籍籑诂》。第三节 文言虚词词典 清刘淇《助字辨略》; 清王引之著、孙世经补《经传释词》(附补及再补),吴昌莹《经词衍释》;第四节 古代方言俗语词典 西汉杨雄《方言》,吴晓铃《方言校笺及通检》; 清翟灏《通俗编》; 清钱大昕等《恒言录》、《恒言广证》; 清钱大昕等《迩言等五种》。第十二章 与古汉语有关的书目和论文索引 清谢启昆《小学考》,近人罗福颐《小学考补目》; 清末黎经诰《许学考》。第五编 文字资料与实物资料第十三章 清冯云鹏等《金石索》; 清王昶《金石萃编》; 清孙星衍等《寰宇访碑录》; 明王圻、王思义《三才图会》。第六编 科技史料与古文教学第十四章 清戴震《考工记图》; 北宋李诫《营造法式》; 明宋应星《天工开物》;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 明徐光启《农政全书》; 乾隆年间官修《授时通考》;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 明王象晋《群芳谱》,清康熙年间《广群芳谱》; 清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 清阮元《畴人传》,黄钟骏《畴人传四编》。第七编 诸子集成第十五章 清刘宝楠《论语正义》; 清焦循《孟子正义》; 民国王先谦《荀子集解》; 周李耳撰、晋王弼注、唐陆德明音义《道德经》; 清魏源《老子本义》; 民国王先谦《庄子集解》; 清郭庆藩《庄子集释》; 周列御寇撰、晋张湛注《列子》; 清孙诒让《墨子间诂》; 清戴望《晏子春秋校注》; 秦商鞅《管子校正》; 清严可均校《商君书》; 周慎到撰、清钱熙祚校并辑逸文《慎子》; 清王先慎撰《韩非子集解》; 周孙武撰《孙子十家注》; 周吴起撰、清孙星衍校《吴子》; 周尹文撰、清钱熙祚校《尹文子》; 秦吕不韦撰、汉高诱注《吕氏春秋》; 汉陆贾撰《新语》; 汉刘安撰、高诱注、清庄逵吉校《淮南子》; 汉桓宽撰《盐铁论》; 汉扬雄撰、晋李轨注《扬子法言》; 汉王充撰《论衡》; 汉王符撰、清汪继培笺《潜夫论》; 汉荀悦《申鉴》; 晋葛洪《抱朴子》;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北宋颜之推撰《颜氏家训》。第八编 常用类书第十六章 隋唐间虞世南《北堂书钞》; 唐欧阳询等《艺文类聚》; 唐徐坚等《初学记》; 唐白居易《唐宋白孔六帖》,宋孔传续; 宋李昉等《太平御览》; 宋王钦若、杨亿等《册府元龟》; 宋王应麟《玉海》; 明解缙等《永乐大典》; 明俞安期《唐娄函》; 清张英等《渊鉴类函》,扩充《唐娄函》; 清张廷玉《子史英华》; 清陈梦雷等《古今图书集成》。第三部分 现代文献举要第九编 现当代“经史子集”研究第十七章 集部研究第一节 《楚辞》《离骚全图》,1935年商务印书馆;姜亮夫《楚辞书目五种》,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1年版;姜亮夫校注《屈原赋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沈祖锦《屈原赋正辨》,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0年版;刘永济《屈赋通笺》,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朱秀海《楚辞解故》,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3年版;谭介甫《屈赋新编》,中华书局1978年版;游国恩《离骚纂义》,中华书局1981年版;王泗原《离骚语文疏解》,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4年版;林庚《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游国恩《楚辞论文集》,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蒋天枢《楚辞论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王力《楚辞韵读》,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陆侃如等《楚辞选》,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马茂元《楚辞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郭沫若《屈原赋今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版;文怀沙《屈原离骚(九歌•九章)今译》,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楚辞研究论文集》,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第二节 诗文集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 傅璇琮、孙钦善等《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1999年版; 薛瑞兆、郭明志《全金诗》,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近代陈衍《近代诗钞》,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四川大学古籍研究所《全宋文》,巴蜀书社1988年版; 李修生主编《全元文》,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2004年版; 沈粹芬、黄人、王文濡等《清文汇》,上海国学扶轮社1909年石印; 张璋《全唐五代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唐圭璋《全宋词》,商务印书馆1940年版; 唐圭璋《全金元词》,中华书局1979年版; 饶宗颐初纂、张璋总纂《全明词》,中华书局2004年版; 程千帆、严迪昌等《全清词》,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三节 戏曲小说集 隋树森《全元散曲》,陈加《全元散曲补遗》; 卢前《饮虹簃所刻曲》; 任讷《散曲丛刊》; 徐沁君《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 隋树森《元曲选外编》,赵景深《元人杂剧钩沈》; 函芬楼《孤本元明杂剧》,亦称《也是园藏古今杂剧》,郑振铎《跋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孙楷第《也是园古今杂剧考》; 郑振铎《清人杂剧》; 古本戏曲丛刊编辑委员会编《古本戏曲丛刊》; 傅惜华、杜颖陶《水浒戏曲集》; 阿英《红楼梦戏曲集》; 顾肇仓《元人杂剧选》; 周贻白《明人杂剧选》; 赵景深、胡忌《明清传奇选》; 吴晓铃《关汉卿戏曲集》; 吴晓铃《大戏剧家关汉卿杰作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编《关汉卿戏曲选》;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汤显祖集》; 徐朔方、杨笑梅校注《牡丹亭》; 王季思等校注《桃花扇》; 吴曾祺《旧小说》,(汉代至清代); 鲁迅《古小说钩沉》,(先秦至隋); 汪辟疆《唐人小说》; 鲁迅校录《唐宋传奇集》; 缪荃孙《京本通俗小说》; 傅惜华《宋元话本集》; 吴晓铃等《话本选》; 胡士莹《古代白话短篇小说选》; 上海古籍出版社《古代白话小说集》。第四节 文学评论集 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 简夷之等《中国近代文论选》; 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 梁启超《饮冰室诗话》; 林纾《春觉斋论文》; 罗根泽《两宋诗话年代存佚残辑表》; 罗根泽《两宋诗话辑校叙录》; 郭绍虞《宋诗话辑佚》; 郭绍虞《宋诗话考》; 刘师培《论文杂记》; 山东大学中文系古代文艺理论史编写组《中国古代文艺理论资料目录汇编》; 唐圭璋《词话丛编》; 唐圭璋《宋词纪事》; 上海六艺书局《增补曲苑》; 中华书局《新曲苑》; 中国戏曲研究院编校《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十八章 史部研究 王伯祥《史记选》; 王利器等《史记选注》; 顾廷龙、王煦华《汉书选》,冉昭德、陈直等《汉书选》; 束世澄《后汉书选》; 缪钺《三国志选》; 韩席等《左传分国集注》;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附《春秋左传注附图》,沈玉成《左传译文》; 王伯祥《春秋左传读本》; 朱东润《左传选》;徐中舒《左传选》; 陈垣《通鉴胡注表微》; 瞿蜕园《通鉴选》; 王仲荦《资治通鉴选》; 广雅书局《纪事本末汇刻; 上海文盛书局《历朝纪事本末》。第十九章 子部研究 马叙伦《老子校诂》; 高亨《老子正诂》; 朱谦之《老子校释》; 高明《帛书老子校注》; 刘武《庄子集释内篇补正》; 杨伯峻《列子集释》; 高亨《墨子校诠》; 谭介甫《墨辩发微》; 岑仲勉《墨子诚守各篇简注》; 马非伯《管子轻重篇新诠》; 黎翔凤《管子校注》; 蒋礼鸿《商君书锥指》; 谭介甫《公孙龙子形名发微》; 杨宽、沈廷国《吕氏春秋集释》; 王利器《新语校注》; 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 何宁《淮南子集释》; 王利器《盐铁论校注》; 汪荣宝《法言义疏》; 黄晖《论衡校释》;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释》; 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第二十章 经学研究第一节 《诗经》 郑振铎《关于诗经研究的重要书籍介绍》; 闻一多《诗选与校笺》; 余冠英《诗经选》; 余冠英译《诗经选译》; 李长之选译《诗经试译》; 陈子展选译《国风选译》,《雅颂选译》; 金启华译《国风今译》; 高亨注《诗经今注》; 张西堂注《诗经六论》; 孙作云注《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 朱东润著《诗三百篇探故》; 王力著《诗经韵读》; 人民文学出版社《诗经研究论文集》。第二节 其他经书索引 燕大引得特刊《周易引得》; 顾颉刚《尚书通检》; 燕大引得《礼记引得》; 燕大引得特刊《春秋经传引得》; 燕大引得特刊《论语引得》; 陈立夫《四书章句速检》; 叶圣陶《十三经索引》。第十编 常用丛书第二十一章 张元济编辑《四部丛刊初编》、《续编》、《三编》,商务印书馆1919—1936年影印; 《四部备要》,中华书局1920—1936年陆续编辑排印; 《丛书集成初编》,商务印书馆1935—1937年陆续印出; 《中国丛书综录》,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1962年版; 《中国近代现代丛书目录》,上海图书馆1979—1982年编辑出版; 《万有文库》,商务印书馆1929—1937年版。第十一编 期刊第二十二章 中文旧期刊 全国第一中心图书馆委员会全国图书联合目录编辑组《全国中文期刊联合目录》,1833—1949; 上海图书馆《中国近代期刊篇目汇录》、《辛亥革命时期期刊总目》; 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研究室《五四时期期刊介绍》; 三联书店《东方杂志总目》、《国闻周报总目》、《新中华总目》。第二十三章 外文新书通报 北京图书馆《北京图书馆外文新书通报》; 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外文新书通报》; 上海图书馆《上海市外文新书联合目录》; 南京中心图书馆委员会《南京地区外文新书联合目录》; 北京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情报研究所《国外研究中国问题数目索引》;第二十四章 情报刊物 中国社科院情报研究所国外社科编辑部《国外社会科学》; 中国社科院情报研究所国外社科动态编辑部《国外社会科学动态》; 中国社科院情报研究所国外社科参考资料编辑部《国外社会科学参考资料》; 中国社科院情报研究所《国外社会科学著作提要》; 中国社科院情报研究所文摘编辑部《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 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动态组《文学研究动态》; 中国图书进口公司国外书讯编辑组《国外书讯》; 冯蒸《近三十年“中国学”工具书简介》;

141 评论

小燕子an

中国地图上的宁夏回族自治区(下称宁夏),被狭长的甘肃半揽入怀,与“端坐”的陕西击掌相庆,往广袤的内蒙古自治区“伸头探脑”。在这儿,山峦迭起,连绵延伸出与众不同的宏大视角。大河奔走,湖泊环绕簇拥出别样篇章。长城绵延,大漠孤烟不过是寻常景致。胡杨伫立,绿草如茵闪烁着动人风光。这块狭小的土地,何以将高山大河,湿地荒漠齐纳怀中?又缘何谱写出“一半江南,一半荒漠”的传奇?成为农牧相争之地?解释这一切之前,我们需要先弄清楚另一个问题。宁夏究竟有多袖珍?不了解“宁夏究竟有多袖珍”,便无法领略到“一半江南,一半荒漠”,囊括“高山、盆地、平原、台地、峡谷、湿地、黄土丘陵、沙漠、高原……”的宁夏有多么不可思议。“如果开车的话,一天的工夫,就可以把宁夏转一圈。——《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执行总编,单之蔷”除了海南和台湾两个海岛,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北京、天津、上海外,中国34个省级行政区里,数宁夏最小。面积约占直辖市重庆四分之三的宁夏回族自治区,从南到北约450公里,从东到西约250公里,东西向不过跨3个经度,南北延伸4个多纬度。无怪于单之蔷用“袖珍”二字来形容它了。虽然袖珍,但首府银川位于宁夏伸往北部的触手,东西北三面被内蒙古自治区包裹其中,对乌海市、阿拉善左旗、鄂托克前旗等地的居民来说,相比远在东北方的内蒙古首府呼和浩特,银川才是他们选择“更高一级工作、就医、求学、消费”距离最近的省会城市。若从飞机往下看,银川附近一簇簇的绿意说是点缀在大片荒漠中的宝石也不为过。对生活在周围昏黄土地上的居民而言,绿洲银川显然意味着更多的可能,也更让他们向往。那么以银川为代表的塞北江南又为何能够出现在无垠大漠的包围之中呢?黄河!黄河!“黄河百害,唯富一套”。在郑州的黄河博物馆里,除宁夏形成了历史上的水文化区和最早的农业精耕地区外,5400多公里的黄河其余地区所展示的尽是灾害。宁夏西南横卧以六盘山为屏障的黄土高原,北倚背靠贺兰山的宁夏平原,汹涌奔腾的母亲河介于二山之间,自黑山峡跳出后,一改往日的湍急,温柔地流淌在中宁平原,再经青铜峡进入银川平原,灌溉着周边麦香四溢的良田,造就了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作为黄河流域主要的农业区,宁夏平原基本由南部黄土高原的黄土被侵蚀后重新沉积而成。季风卷过广阔的平原、攀越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到了宁夏,早已后继无力,所能带来的降水寥寥。虽气候干旱,但黄河水的灌溉与滋润给宁夏带来了无尽的机遇。秦代开凿的“秦渠”经历代不间断的开凿,造就了宁夏平原的黄河文明,形成并孕育了闻名遐迩的“塞上江南”。农牧兼宜的宁夏,引发了各部对肥美水草向往的同时,也带来了战乱和纷扰。吹角连营、战马嘶鸣、长河落日、大漠孤烟,战争上演的同时,高墙累,长城拔地而起,其数量之多,意义之重大甚至让后世为宁夏冠以“中国长城博物馆”的美称。游牧部落与农耕民族对水土的争夺,使得宁夏的古长城几乎与年等降水量线重合。为了维护农耕文明,秦王朝的长城起初建在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上,随着国力的强盛,秦在与北方游牧民族的争夺中屡占上风,长城也推移到了几乎与2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重合之处;大汉天子们与匈奴的历次角逐更使长城越过黄河,一直修到贺兰山下。此后,长城自北向南推进的历史基本告一段落,明长城甚至退回至黄河以东。长城的进退,非常直观地表现了这片沃土之上的农牧争夺。除此之外,宁夏中心城市自南(固原)向北(银川)的迁移,也为激烈的农牧争夺提供了有力的注解。农业文明闪烁出璀璨光辉为抵御匈奴,汉武帝刘彻六巡安定郡,即今固原。这里倚山(六盘山)傍水(清水河),山峦郁郁,城以南清水河与泾水相接,城以北清水河与黄河相融,时为“汉代四大边关战略要地——萧关”,作为匈奴南下关中的咽喉要道,是汉都长安西北边防最重要的军事屏障,距长安仅四百里,轻骑一日可达都城。坐拥六盘山脉、贺兰山、清水河、黄河的萧关亦是宜农宜牧的最佳地带,有“马千匹,牛倍之,羊万”的畜牧业养殖,也有“以万钟计的粟”。既是天然的粮仓,又为蓄养军马的福地,得之,富国强兵;失之,则肥沃匈奴。萧关虽为秦汉时雄踞北方的要道和屏障,但并非秦以前的绝对边关。固原以北的战国秦长城,也并非是秦国与北方少数民族不相往来的界碑。自西安到固原到河西的丝绸之路,巧妙穿行于高山大漠,奔腾于黄河的间隙之间,充分利用各种自然提供的可能性,从都城长安到重镇武威,近乎一条直线,大大缩短了往来商旅的行进时间。商旅的往来带来了多文化的交汇、融合与传播,佛教也沿着丝绸之路进驻宁南。始凿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公元477—499年)的须弥山石窟,历经西魏、北周、隋唐各代大规模营造及宋、元、明、清各代修葺重妆,借助神秘的佛教文化色彩,香火盛极1500多年,成为古代固原规模最大的一处佛寺禅院。“左控五原、右带兰会、黄河绕其北,崆峒阻其南”的固原不仅是北周太祖宇文泰的发迹之地,还是历代王朝十分看重的经济和军事基地。唐王朝国力的强盛和国界的北移,使固原从纷扰频繁的边关变为稳定和平的腹地,有着大唐最大的养马中心,巅峰时刻曾养育着33万匹王朝之马。“正当盛唐的霓裳羽衣曲弹奏正酣之时,渔阳鼙鼓也动地而来。——《中国国家地理》作者,杨弦章”安史之乱打破了极乐之宴的大唐靡梦,为抵御自东而来的安禄山,西北军防遭紧急调用,吐蕃趁虚而入,攻城略地,占领宁南,摧毁固原后又弃城而去。郭子仪惮于异族闹事,建议唐代宗将时在庆州的拓跋朝光部迁至银州以北和夏州以东地区(约为今鄂尔多斯东南部),此地即为南北朝时匈奴人赫连勃勃的“大夏”旧地,时称平夏。而与吐蕃有“世仇”,其后归顺大唐的党项羌,开始徐徐登上宁夏乃至华夏大地的舞台,农业文明与游牧文明争夺宁夏的高潮,也在暗中酝酿。游牧民族治下的高光时刻拓跋氏率领的党项羌蛰居西北,唐末大乱时曾助唐僖宗“收复”长安,获赐皇姓“李”,党项羌的武装也有了“定难军”的美称。也正是从这时起,鄂尔多斯以南地区,尽数落入拓跋氏的手中。中原战乱频仍的五代十国,政权快速更迭,拓跋氏审时度势,向每位中原皇帝俯首称臣,换来了稳定的统治和大笔的“赏赐”安抚,如此经营了二百多年后,坐拥天然粮仓和大片牧场。树大招风,农牧皆宜,安稳富裕的平夏很快遭到了大宋王朝的忌惮。宜农宜牧的宁夏再次成为农业文明与游牧部族“亮剑”的前沿。太平兴国七年(982),赵光义原计划把李氏亲族一锅端到京城,准备根除这一盘踞西北的雄大势力。却不料让一个叫李继迁的年轻人成为漏网之鱼。通过联姻借势,李继迁迅速东山再起,占据银州,攻破会州,与宋闹翻,向辽请降,被契丹人封为“夏国王”。夏国王和他的后人自此与大宋王朝展开了激烈的交锋,胜多败少的李氏一族枭雄辈出,1038年,李元昊称帝,国号大夏,建都兴庆府,即今银川。因地处西北,宋人称之为西夏。党项羌虽为游牧民族,但重视农业发展,善用黄河,兴修灌渠,一时间宁夏“地饶五谷,尤宜稻麦”。在10位帝王,历时189年的经营之下,西夏先后与北宋、辽成鼎立之势,和南宋、金成对峙之局。而她命运的终结之势,亦如其崛起那般摧枯拉朽。蒙兵的铁骑踏破西夏的城墙,依照成吉思汗病死六盘山时的临终遗言,中兴府被“尽屠之”,宫室、陵园付之一炬,“千里几成赤地”,“城遂空”。如今的西夏王陵,只余光秃秃的残骸伫立荒野。频仍的战乱也打破了农牧交错带宁夏的丰饶,但这并不影响她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得到元朝统治者的重视与青睐。公元1268年,元世祖忽必烈下诏令:西夏时外逃的避难者归还本籍,并设西夏惠民局收容安置,组织屯田。据《元史》记载,至元八年(1272年)九月,元世祖忽必烈“签西回回军”,两年后,又下令“探马赤军,随地如社,与编民等”。按照规定,他们“上马则备战斗,下马则屯聚牧养”。元朝驻宁夏一带的蒙古军队中,相当一部分信奉伊斯兰,成为宁夏回族的族源之一。此后几百年间,回族逐渐在全国形成了“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点,其中约有1/5聚居宁夏。1958年10月25日,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成为中国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宁夏可容天下人明朝初年(1372),为避元蒙残军的袭扰,明政府将宁夏境内的全部居民迁往陕西关中,后又迁回原地,并“徙五方之人实之”,其中包括大批江南人。江左之风来到塞上。当然,这并非宁夏第一次对江南人敞开怀抱,早在北周,便有两万江南民户被迁往此处。而在此之前,大规模迁入宁夏的多为北方游牧民族。残元势力的侵扰,让大明王朝修筑了东起辽东海关,西至甘肃嘉峪关的万里长城。自古便为农牧相争之地的宁夏,顺理成章地成为明朝抗击蒙军南下的主战场。驻军官兵中的上级军官多来自安徽、江苏、浙江,下级军士则多操着陕西、山西、甘肃、河南口音。直到清王朝与蒙古贵族确立稳定的联盟关系,银川平原的大规模军垦、移民史才告一段落。不过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自治区成立之前,为发展宁夏,国家动员解放军就地转业、复员,并有计划、有组织地抽调大批干部、职工来到此处。一半江南,一半漠北以另一种形式绽放在宁夏大地之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位于银川老城区西南角的“上海新村”是上海移民的聚居群落。旗袍店、杭帮菜、乡谣酒吧、操着上海话的老人,一个恍然,无不让来人以为自己置身上海闸北的老城区。南北共融的特征还体现在对亲属的称呼之上,前不久网络上关于“外婆”和“姥姥”的争论,很难引起宁夏人的共鸣。毕竟在这儿,“奶奶”、 “外奶奶”、“姥姥”、“外婆,指的可能都是“外祖母”。银川的电台广播里,上海口音的普通话和银川味儿普通话共聚一堂的情况,当地人早习以为常。江南荒漠,共塑宁夏“一半江南,一半荒漠”的宁夏,从来都不是割裂的,往往是绿洲在荒漠中,塞北环江南外的和谐共生。这儿,到处是荒与绿的组合。“人进沙退”的草方格,在沙坡头搭建了令人欣喜的沿路绿洲。大漠中古朴粗犷,荒凉原始的西部影城,铸就了银幕影视的不朽传奇。融江南秀色与塞外雄浑于一体的“塞上明珠”沙湖,谱写了别样传奇。贺兰山黄褐色的岩石下,宽厚雄壮的银川韩美林艺术馆巍峨屹立。所有这些,共同谱写着属于宁夏的传奇——虽甲子之年,恰风华正茂。参考资料:丁克家 《色彩中的回族史》单之蔷 《宁夏,冲出长城天地宽》梅毅 《西夏,没有正史的王朝》刘子超 《银川有天下人》薛正昌 《黄河文化与宁夏农业文明》杨弦章 《宁夏石窟,刻在大山上的“战争与和平”》

80 评论

相关问答

  • 西夏学杂志主要有啥

    中国地图上的宁夏回族自治区(下称宁夏),被狭长的甘肃半揽入怀,与“端坐”的陕西击掌相庆,往广袤的内蒙古自治区“伸头探脑”。在这儿,山峦迭起,连绵延伸出与众不同的

    下雨不流泪 7人参与回答 2024-07-10
  • 宁夏医学杂志编辑部主任是啥级别

    什么官都不是,政府机关才有官

    小Journey 3人参与回答 2024-07-11
  • 电子学报主要栏目有啥

    中国 集体经济

    18821090937 3人参与回答 2024-07-13
  • 通信学报主要栏目有啥

    可以撤稿。《通信学报》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通信学会主办的一级学术性刊物。据2018年6月《通信学报》官网显示,《通信学报》编委会拥有61位编委。《通信

    大飞猪猪 1人参与回答 2024-07-10
  •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主要栏目是啥

    是的,在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目录中 可以查到这个期刊。

    单色的星空 4人参与回答 2024-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