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38

妞妞们要健康
首页 > 论文问答 > 如何理解现代文学的核心问题是时间问题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Lucia慢半拍

已采纳
在一些大家手里,这个问题可以写成一本书;再不济也能写出洋洋洒洒地几千字的论文来;这样吧,我给你一个链接,你看了也就明白了大概了《20分钟搞定中国当代文学史》_html
263 评论

龚家少爷

教授围绕三个问题进行了大会报告。  第一个问题是怎样从哲学本身思考价值问题。价值观研究不是一种孤立的、所谓的价值观或价值论研究,它同我们本身对哲学的理解密切联系。如果我们把哲学理解为一种理论形态的人类自我意识,或者说是一种人类自我意识的理论形态。那么,这个哲学理念就是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根据、标准与尺度。如果我们能承认这样的命题的话,那么就可以从我们当前价值观研究中引申出一些思考。其一是在哲学上存在论、真理论和价值论不能相互割裂,任何哲学理论都是以某种价值诉求为其出发点的,从而实现它对存在和真理的反思。其二是作为一个任何社会的价值观,不能被简单地割裂为主观的观念或客观的观念。任何一种社会的价值观都表现为社会价值理想、社会价值规范和社会的价值导向,与个人的这种价值期待、价值认同和价值取向之间的矛盾。其中,社会的价值理想、社会价值规范和社会的价值导向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其三是价值问题作为一种哲学层面的理念的问题,即个体理性与普遍理性的辩证思考。第四价值观应有作为自己的核心范畴,这个核心范畴应该是标准和选择。哲学层面的价值观,它永远是给人类的行为和选择提供标准。这种价值观通常是对不同标准的选择。如果我们说农业文明或自然文明是一种没有选择的标准,生命不堪忍受之痛的本质主义自虐的话,那么在工业文明以来,在市场经济的过程当中,它就是一种没有选择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的存在主义焦虑。这就是当代价值观所面临的根本问题。  第二问题是怎么样从人类文明思考核心价值观。人类文明在不同的时代都有其不同的困境,都有哲学对它自己时代所把握、所实现的理论形态的人类自我意识,所以才能形成符合自己时代的核心价值观。马克思曾经从人类存在的三种历史形态出发对哲学的任务做出了这样的概括,即整个传统社会需要的是确立人在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近代哲学是要揭露和消解人在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而整个现代哲学是要揭露和消解人在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对于马克思来说,他的价值论非常清楚,那就是作为传统社会的价值论是确立神圣形象,而近代哲学作为宗教批判也好,政治批判也好,都是消解人在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这是真正的价值观历史变迁,一种哲学理念上的变迁。马克思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批判,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最为重要的参照系。我们今天这个时代所发生的变化是巨大的。邓小平曾概述,和平与发展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题。无论如何,我们需要在哲学层面上对我们今天这个时代应有的价值理念作为一个概括。  第三是从实践观点去思考价值观冲突。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不仅仅是阐释的问题,它应当首先应该回应它所面对的现实问题。这些问题有:其一是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即如何从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看价值观。其二是如何从中国社会发生了的深刻变化看核心价值观。其三是在世界价值观冲突的背景下,我们怎样处理好作为一种国家利益支持所代表的价值观与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价值观的关系。

136 评论

慧心永梅

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的区别 现代文学就是1919后三十年至1949这一段时间段内。  当代文学就是1950至现在。  这是一个比较机械的划分,实际上没有这么严格,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学思潮、区别,就是从时间上划分的其他的,不属于区别,只是不同的研究领域,内容琐碎,不便展开。  中国现代文学,是指从1919年到1949年期间创作的文学作品;中国当代文学,是指从1949年至今这个期间创作的文学作品。  中国现代文学课程的历史跨度为1917年至1949年。其基本内容包括文学史和作品两大部分。主要讲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间发展过程及其规律,各种文学现象的变化和联系,以及其间代表作家的代表作品。  中国当代文学它研究当代文学发展史上的文学运动及重要文学现象,分析当代重要作家作品,总结当代文学的发展规律和经验教训,促进当代文学的发展,使当代文学能以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样式丰富世界文学宝库。  近代:从1840到1919。现代:从1919到1949。当代:从1949年至今。这是中国文学的时代划分,并不是历史领域的划分 。  目前学术界大多采用1917年到1949年的教学/研究框架。通常简称为“现代文学三十年”。但是,这样使用“ 现代文学”概念越来越多地遇到各种复杂的问题。在国外的非汉语学术界,很难从语义上区别“近代”、“现代”和“当代”。比如日本就把“现代化”称为“近代化”在国内,一般情况下,“现代”和“当代”是同义词,只有专门学习过现代文学史和当代文学史的人才能区别这两个概念。所以对现代文学的范畴问题发生越来越多的质疑。特别是21世纪的到来,使这个问题更加凸显。当我们说“现代”的时候,不是指包括说话时的“现在”,而是指半个世纪以前。这已经给我们带来了许多不便。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个范畴加以清理。  可是,当我们试图清理“现代文学”这一概念的时候,就会发现问题的复杂性。其中最关键的问题是,“现代”这一概念具有多义性。它不仅仅是一个时间概念,同时也是一个价值概念。比如现在同是2004年,我们却可以说欧洲比非洲“现代”,还可以说某件东西很“现代”。因此,对现代文学的理解不仅仅是时段上的差异,而且包括空间上的差异。 从时间上说,首先存在一个“现代文学”的上限与下限的问题。 关于“现代文学”的上限,有很多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是1919年,划分点是“五四”运动。理由是文学与政治应该一致,“五四”运动使整个中国文化得到更新,中国文学的性质当然也发生了质变。这种观点目前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很少,但是学者以外的很多人都这样认为,特别是中学语文课本就是这样教的。笔者给一年级大学生上现代文学课时,第一天问他们现代文学什么时候开始,他们全部说是1919年。这个观点思路明确,缺点是过于简单,因为实际上还是要去追溯1917年的文学革命和1915年的《新青年》。  第二种是1917年,划分点是文学革命,理由是文学的独立性,强调从文学自身的发展线索来判定时段。目前大学教学体制基本采用这个上限。但是这样就等于说现代文学只是新文学,它忽略了通俗文学的发展脉络。  第三种是1911年或1912年,划分点是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理由是现代文学应该是现代民主国家的文学,推翻了皇帝,才真正有个人的精神空间。这也是把文学与政治相联系。从通俗文学的发展来看,这个上限倒是一个分界点。但是从文学运动来看,这个年份的意义不是特别突出。   第四种是1898年,划分点是戊戌变法,理由是思想变革是文学变革的内在动因。北京大学一些学者的“20世纪中国文学”概念,实际上就是以1898年为起点。谢冕先生主持的“百年文学总系”,挑选十几个年份进行分写作,第一本书就是1898年,谢冕先生亲自写的。1898年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成立,从现代教育史上可以说是一个开端。 第五种是1840年,划分点是鸦片战争。理由是在古代与现代之间不存在独立意义的“近代”。这实际是把近代文学合并到现代文学。近代文学是历来教学的薄弱环节,也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 第六种是周作人等人的意见,认为现代文学是从明朝开始的,理由是个性解放、人的觉醒。这一观点无法在教学上实现,只能当作一种学术参考意见。  关于“现代文学”的下限,分歧倒不是很多。  第一种观点是1949年。这既是正统的,也是大多数人的观点。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中国文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但近年也出现了一些不同的看法,理由是从文学自身来看,1949年没有什么重大事件。  第二种观点是1976年“文革”结束,从新时期以来是“当代文学”。这种观点认为50-70年代的文学基本是解放区文学的延续,应该属于“现代文学”,文革以后才进入了所谓“翻天覆地”的历史新阶段。  第三种观点是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认为此前的文学是以五四精神为主导的,此后进入了以共产党思想为核心的当代文学。  最后一种就是主张不分现代与当代,打破下限,笼统称之为20世纪中国文学。这个主张影响很大,实际上许多学者都进行了跨越“现代”和“当代”的研究。但是这个主张也受到了一些学者的质疑,认为它忽略了许多应该得到重视的差别。20世纪中国文学实际上的阶段性还是不能回避的。  从空间上讲,“现代文学”的所指经历了范围上的多次变化。从50年代王瑶先生等开创这门学科始,“现代文学”长期指以无产阶级为核心的、团结其他阶级参加的新文学。所以各种版本的现代文学史著作中,革命文学占的比重最大,其他文学处于边缘,或者是同路人,或者是受批判的对象。  文学上的划分是1919到1949为现代,49年以后为当代。比如研究现代文学主要是研究1919到1949的三十年。  新时期以后,观念发生很大的变化,边缘和中心开始对换。经过20年的演变,革命文学已经占比重很小,所谓“人性论”的和“具有永恒艺术价值”的文学得到重视。但基本框架还是新文学的框架,而且产生不少新的问题。比如忽略了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思想斗争,忽略了当年大众的阅读选择,变成一种个别专家趣味等等。  关于现代文学应该不应该包括通俗文学,很早就有过不同意见。严家炎先生与唐弢先生就曾经争论过。严家炎先生认为应该包括旧文学,包括旧体诗词。唐弢先生则强调“现代”的价值意义,反对包括旧文学。但随着学术界对“现代”这一概念理解的拓展,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应该包括通俗文学。也就是说,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各种文学都发挥了不同的作用,它们是一个整体,而不是简单的先进战胜落后的关系。1998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再版了钱理群、吴福辉、温儒敏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这本书在每个10年都专门设立了通俗文学一章。这表明了一个极大的变化。旷新年先生批评这个框架有不妥之处,但这已经是一个趋势。2000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新版现代文学史,也专章讲授了通俗文学。  所以,目前关于“现代文学”这个概念,出现了许多课题。一是在中国20世纪产生了各种文学,如何对待。以某一种价值观念进行取舍后,对不符合自己的标准的文学干脆不讲,恐怕是不妥的。比如有的当代文学教师不讲文革文学,有的连十七年也不讲。“空白处理”恐怕不是历史研究的最佳方式。但是,另一方面,也要注意不同文学的价值区分。张恨水与鲁迅就是不好随便比较的。要把这些问题研究清楚,我们就要回到文学史中去,仔细考察当时的文学生产、流通和接受的状况,包括考察出版、报刊、文学教育和各种亚文学的状况。这样我们或许会尽快找到妥善处理“现代文学”这个概念的方法  当代与近代的许多事物存在这或多或少的差异,何况文学领域也不例外的,慢慢、静静、细细体会吧!

148 评论

相关问答